第一篇:白杨礼赞练习题(附答案与分值)
北京慧通文府培黎校区教研部语文组
《白杨礼赞》练习题
(满分为61分)
姓名:日期:教师:郭秋爽分数:
一.本文作者,(189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蚀》三部——《》《》《》。“农村三部曲”《》《》《》作品编为《》(共13分)
二.语言基础(共27分)
1.给加点字注音并并抄写词语:(11分)
毡子()无垠()晕车()头晕()....
倔强()婆娑()刹车()刹那()......
虬枝()秀颀()..
鄙视().
2.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化pŭdĭ砺锤lià
ró解lià习
点dĭ部锤lià
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6分)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诸如此类:
(4)力争上游:
(5)旁逸斜出:
(6)不折不挠:
三.根据原文选择:(共6分)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这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种()(3分)
A、设问 反问 排比 拟人
B、反问 排比 比喻 拟人
C.比喻 拟人 夸张 设问
D.排比 夸张 设问 顶针
2.这段话指出了白杨树的许多象征意义,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3分)
A、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B.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C.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阅读训练(共15分)
随着飘来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亭亭玉立的荷花。接着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无言地居于人们强加于它们的“陪衬”的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藉白”。盛夏时候,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像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这是一种多么朴实无华的品格!它们又是无私的。久旱初雨时就像天降甘霖,它们可一点一滴不沾唇,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留给湖中的鱼儿。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紧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着朵朵荷花;烈日吐火时,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凉处的鱼戏虾游。它们襟怀坦荡,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部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
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荷花的风格不就是普通人民群众伟大精神的象征?
1.为下列词语注释(4分)
(1)沁人心脾:
(2)星罗棋布:
2.“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藉白”写的是__________的作用,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3.画线句子用了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作用:
4.本文借________________言志,写出了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4分)
二.
3(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诸如此类:
(4)力争上游:
(5)旁逸斜出:
(6)不折不挠
三.B.D
四1.(1)形容香气渗入人的内心,使人感到舒适。(2)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一样分布着。2.荷叶 它上可以使荷花变成粉红色,下可以帮助莲藕长得又白又嫩 3.拟人、排比 总结上文,概括荷叶的品格。4.物(荷叶)朴实无华、无私、紧紧团结、襟怀坦荡
第二篇:白杨礼赞阅读题(附答案)
导语:《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杨礼赞》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速科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林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本文段选自一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A.美 B.婆婆 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场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1.茅盾 志 2A3.A4B5.B
(二)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是你回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子去“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却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回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是。
2、本文段从色调、地域、地势三方面描写西北高原,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三个词语回答)
3、文段中有两个破折号,前一个表示,后一个表示。
4、文段中描写黄土高原有何用意。
5、文段 “单调”一词是否与文章的感情基调相矛盾?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6、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白杨礼赞〉〉,茅盾
2、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意思的跳跃;解释说明
4、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作铺垫
5、不矛盾,先抑后扬,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6、描写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三篇:白杨礼赞练习题
《白杨礼赞》练习题
一、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他是我国________代著名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另有农村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白杨礼赞”中“礼赞”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
(一)读第五段回答问题1、2、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是什么关系?后四句写白杨树的什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层意。么?这四句的结构关系是?
3、本段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后半部分是____________.4、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6、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写白杨树的外形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的?突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8、这段虽写白杨树的外观,但已经蕴含着对敌后抗日军民的赞美和歌颂。请列举3---5个这样的词语。9、10、文中先说白杨树“极普通”,又说它“决不平凡”,为什么?
(二)读第7段,完成下面题目1、2、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这样对比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本段文字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文中的“倔强挺立”和“参天耸立”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________________”肯定了“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文中“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至段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积累运用
1、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报我以雷雨,我就是一只高傲飞翔的海燕。
2、奇妙的汉语魄力无限。读到诗句“绿树村边合”“春风又绿江南岸”,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满目苍翠。可还有不少无色的绿,如“绿色通道”往往指为实现方便、快捷、高效的目标而设立的设施;“绿色关怀”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思和保护意识。显然,这里的“绿色”不带有色彩而有力新意。
随着社会发展,词语的意思越来越丰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完成下面各题。
(1)“绿色食品”与“绿色装修”中“绿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绿色”一词外,还有很多词语也有这种现象。按照下面的示例另举一例。
示例:阳光工程阳光:指经商
辞职下海下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老板炒鱿鱼炒鱿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赛中闯出黑马黑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表达你对汉语美得感受。不断发展的汉语,如一幅线条迷人的画卷,如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痴迷、神往。
第四篇: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
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大全
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一
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妙手偶得 紧紧靠拢 倔强挺立
B.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旁逸斜出
C.纵横绝荡 直挺秀欣 坦荡如砥
D.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力争上游
提示: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识记。C项中纵横绝荡的绝应改为决。
答案:C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壳 晕 折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参考答案:ké 鸡蛋壳 qiào 地壳 yùn 晕圈 yūn 晕倒 zhé 不折不挠 shé 折
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是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曾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小说。其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提示:此题帮助了解作者,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答案:茅盾 沈德鸿 雁冰 《林家铺子》《子夜》
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二
练习题
1.本文的抒情线索是_________。
提示: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参考答案: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提示:生动形象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此题考查对文 中动词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
参 考答案:(1)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使用涌字,说 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3.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提示:可从景、形、神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略
4.既然作者写此文是热烈歌颂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但为什 么题目是白杨礼赞呢?
提示:本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富有象征意义。让读者感到更形象、醒目。
参考答案: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抗日军民。以此为题,更加形象、醒目。
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三
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心胸狭ài()(2)无边无yín()(3)倔jiànɡ()挺立(4)地位显hè()
提示:本题考查文中生字词和多音多义字的掌握。
答案:(1)隘(2)垠(3)强(4)赫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派遣 辐射 杳无音汛 循环系统
B.妄肆 沸沸扬扬 附代说明 旁逸斜出
C.诧异 蝉蜕 不屑置辩 变化之迷
D.贮畜 晕圈 忧心忡忡 负职领导
提示:本题考查相似字形的辨别能力。A项杳无音汛的汛应该改为信;B项附代说明的代应该改为带;C项变化之迷的迷应该改为谜;D项贮畜的畜应该改为蓄,负职领导的负应该改为副。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句 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1)这家敬老院有卫生室、棋艺室、台球室、电视室、健身房可以说设施_________。
(2)改革开放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这个文革中一度_________的项目再度上马了。
(3)合肥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他在这里_________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4)年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_________用事。
A.完备 中止 度过 意气
B.完备 终止 渡过 义气
C.完善 中止 度过 义气
D.完善 终止 渡过 义气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运用。完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完善:①完备美好;②使完善。中止:(做事)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度过:侧重过,多半指时间。渡过:多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意气:主要指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义气: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或感情。根据语境,A项词语恰当。
第五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寓义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茅盾文学奖”。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明确: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复习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3、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这一节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明确:突出文章主题,感情不断升华,首尾呼应。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的“神”在何处(也即通过什么来组织材料)?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启发、明确:本文有条鲜明的主线“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说,“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集中在: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更巧借楠木作比,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本文以“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纽带,贯穿全篇,使情感聚焦、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