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猪场圆环病毒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情况
圆环病毒病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猪瘟是一个新病,1997年Clark等才首次分离到猪圆环病毒2型(PCV2),我国更是到2000年才有猪群中存在PCV2感染的血清学证据的报道,但该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则越来越大。
圆环病毒病会引起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及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同时还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增生性坏死性肺炎和肠炎等疾病,同时也是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原发病原之一。
近年越来越被猪病专家重视的免疫抑制病中,圆环病毒病和猪瘟、蓝耳病相提并论。杨汉春老师2009年在学术年会上指出目前国内PVC2呈高感染率,在病死猪组织样本中检出率几乎达100%。
在实际生产中,PCV2单独感染的情况较为少见,通常为混合感染。Eng等对美国101个猪场中PMWS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PMWS阳性样本中最普遍的混合感染为蓝耳病病毒(72%)、猪肺炎支原体(69%)、猪链球菌(69%)和猪流感病毒(55%)。
我国学者陈义祥等调查显示,圆环病毒2型与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占57.73%,其中与蓝耳病病毒混合感染比例最高,约51.85%。近年我国有关PCV2混合感染的调查多限于病毒病,本文主要针对病毒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做了统计,结果发现PCV2与蓝耳病毒的二重感染最为严重,约50.27%,该结果与国内外报道趋势相一致。截至目前,流行病学和试验数据表明,单独的PCV2感染并不能足以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却可使死亡率大大增加。
混合感染的普遍性可能与PCV2感染导致免疫抑制有关,感染猪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加,T细胞(主要是CD4+)和B细胞数量减少,并出现低密度的未成熟粒细胞,导致免疫抑制。由于圆环病毒发病猪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必然出现严重的继发感染,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等的侵袭。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可导致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的病原主要包括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及猪肺炎支原体等。最近研究表明,PCV2常见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区域,且肺炎支原体可促进圆环病毒的感染。
另有研究发现,在呼吸道综合征的临床病例中常见肺炎支原体与PCV2混合感染,而不一定有蓝耳病毒或流感病毒的存在。虽未对我国PCV2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调查,但该现象可能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需要加以重视,同时针对支原体肺炎做好预防免疫。另外,在选择支原体肺炎疫苗过程中也要注意油佐剂激发PCV2复制的现象。更多请访问http:///
第二篇:DNA病原—圆环病毒2型PCR检测方法专题
猪圆环病毒2型PCR检测方法操作程序
廖荣斌,何启盖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一、原理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发的仔猪断奶衰竭综合症、肾炎与皮炎、增生性肠炎以及母猪繁殖障碍。通过病原检测和病毒分离是确证本病的重要手段。猪圆环病毒分为2种,即圆环病毒1型和圆环病毒2型。前者不致病,后者可致病。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基因组大小为1768 bp或1767bp。其中,PCV2 ORF2基
因与免疫保护和毒力等重要特性有关,同时,此基因与PCV1的同源性较低,通
过合理设计引物,扩增ORF2,从而可检测并区分PCV2与PCV1。
PCR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的优点,已经用于许多动物疾病病原的检测。本试验是利用我们设计的引物,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以感染猪组织或血液为模板,扩增PCV2的ORF2基因,从而作出感染的结论。
二、材料准备
1、手术器械:采样用。根据样品数量来确定。
2、微量移液器(规格:2.5l,10l,100l,200l,1000l)
3、反应引物
上游引物:CAC GGA TAT TGT AGT CCT GGT;
下游引物:CGC ACC TTC GGA TAT ACT GTC4、磁珠:用于吸附和分离DNA4、PCR仪:东胜创新
5、电泳仪:北京六一电子设备
6、紫外检测仪:Bi0-RAD凝胶成像系统
7.相关溶液及配方:
1╳TAE buffer(电泳缓冲液)配方:(1)称量Tris:242g,Na2EDTA.2H2O:
37.2g,置于1L的烧杯中;(2)向烧杯中加入约800ml去离子水,充分搅拌溶解;
(3)加入57.1ml的醋酸,充分搅拌;(4)加去离子水将溶液定容至1L后,室 1
温保存;(5)使用时将室温保存的该溶液稀释50倍即可使用。
扩增产物的样品缓冲液:全式金生物6╳Loading buffer。
三.样品采集
感染猪或流产的胎儿的肺脏、淋巴结、脾脏和肾脏;发热期猪的抗凝血或血
清;每个样品用单独的剪刀或刀片,避免交叉污染。
样品置冷藏条件下送检。也可放冷冻保存。
四、模板的制备(DNA提取)
*(注:所用DNA提取试剂盒为日本TOYOBO产品)
1、取组织100mg(或血液100ml)以下放入1.5ml离心管中,然后加入850l的溶解吸附液,再使用匀浆器充分匀浆。
2、离心分离(10000rpm,5分钟)后,将上清液吸入新的1.5ml的离心管内。
3、加入40l磁珠,然后使用涡旋振荡器剧烈混合10分钟(注意:加入磁珠前,要把磁珠混匀)。
4、将离心管置于磁性台架上,放置30秒使磁珠聚集,然后去除上清液。
5、离心管中添加900l 洗净液,然后涡旋振荡剧烈混合5秒。
6、将离心管置于磁性台架上,放置30秒使磁珠聚集,然后去除上清液。
7、重复步骤5和6.8、离心管中添加900l 70﹪的乙醇溶液,然后涡旋振荡剧烈混合5秒。
9、将离心管置于磁性台架上,放置30秒使磁珠聚集,然后去除上清液。
10、重复步骤8和9.11、添加100l灭菌水后,剧烈震荡10分钟,使DNA溶出。
12、将试管置于磁性台架上,通过放置30秒使磁珠聚集,然后将含有DNA的上
清液回收至新的1.5ml离心管内,上清液即为DNA模板!
13、阴阳性对照的设立:利用灭菌三蒸水和PCV2阳性病毒液(或者所保存的临
床PCV2阳性病料)与临床送检病料同步提取DNA,分别作为PCV2临床检测的阴性
对照和阳性对照。
五、配置PCV2-PCR的标准反应体系(单重扩增):
10×扩增缓冲液2.5ul
dNTP混合物2ul引物(10mM)各1ul
模板DNA4ul
Taq DNA聚合酶0.15ul
加灭菌三蒸水14.35ul
即总反应体系25ul.六、扩增
将配好样品的PCR管放入PCR仪中选择适合反应条件的程序进行扩增。退
火温度54°C。
反应条件:按如下程序进行扩增: 94℃变性5 min后,进入循环94℃
30sec,54℃ 40sec, 72℃ 45sec,35个循环后,72℃延伸10 min。
七、配置琼脂糖凝胶块
1、材料:广口瓶、琼脂糖、电泳液
2、制作步骤:
(1)、称取琼脂糖1克放入广口瓶内。
(2)、取电泳液100ml加入广口瓶,即为1﹪的琼脂糖混合液。
(3)、然后放入微波炉中加热2分钟,取出后冷却约56℃。
(4)、倒入容器中,混合液约占容器容积的1/2—2/3。
八、电泳
1、扩增结束后,每只PCR管中都加入约2.5ul的6╳Loading buffer(电泳样品
缓冲液)
2、将制备好的凝胶块放入DNA电泳仪内的电泳液中,胶块有孔的一侧靠近负极。
3、从滴加有电泳样品缓冲液的样品中分别取7ul注入胶块相对应的孔内。
4、注入5ul的分子量(DL Mark 2000)对照。
5、电泳到凝胶块的1/2—2/3处。
九、图片观察
1、电泳结束的凝胶块放入溴乙锭(荧光物质)中浸泡10min。
2、放入成像系统中照胶。
3、结果判定(目的片段大小是494bp)如图1.******8M bp
图1.临床病猪圆环病毒PCR检测的凝胶成像图片
1:阴性对照;2:阳性对照;3—18:湖北某规模化猪场送检病料;其中3—6,8,11—12,15—16为PCV2感染阳性。其余被检病料为PCV2感染阴性,M(分子标记): DL Mark 2000。
4.结果分析
(1)感染的判定:PCR结果为阳性,表明为PCV2感染;阴性表明无PCV2感染。
(2)疾病的判定:由于本病毒感染较广,PCR阳性结果需要与猪群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表现(断奶消瘦、咳嗽、体温升高、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结合考虑。
第三篇:猪场疾病混合感染的防治方案探索.doc
一、情况介绍
河南某猪场自2008年12月以来开始发病,病情:母猪产前1-2周发热,不食,眼分泌物增多,部分母猪毛孔有出血现象;产房仔猪两周左右开始发病,体温高达40.5-41℃,精神沉郁,腹式呼吸,眼睑水肿,分泌物增多,耳朵发乌、发红,25日龄左右、死亡率超过95%;保育猪35-55日龄体温升高(40.5-41.5℃),耳朵紫黑色,臀部、腹下皮肤呈紫红色,被毛粗乱,腹式呼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部皮下有蓝色、紫褐色出血点,部分猪有神经症状,有的猪伴有口吐白沫,后肢关节肿胀等症状。猪场免疫情况:母猪使用进口蓝耳苗,每年普防3次,仔猪没有免疫蓝耳苗;猪瘟疫苗用细胞苗6-8头份/头,母猪跟胎免疫;仔猪瘟在20至30日龄首免(不固定),60日龄二免;伪狂犬疫苗母猪跟胎免疫,仔猪伪狂犬疫苗45日龄免疫一次。
二、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怀疑猪群可能存在猪瘟和蓝耳病的感染,并继发副猪嗜血杆菌、败血型和脑膜脑炎型链球菌等感染。建议:加强消毒;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和药物保健,特别是要加强产房、保育舍的保温问题;猪群紧急免疫海利猪瘟活疫苗(脾淋),2头份/头;猪群紧急免疫海利蓝耳净,种猪:2头份/头,仔猪:1头份/头。
三、效果及目前情况
2009年3月份回访得知,该猪场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母猪发病率显著降低,产房仔猪和保育猪发病率逐渐降低并恢复健康。目前猪场免疫程序调整如下:海利猪瘟疫苗(脾淋)免疫种猪群春、秋各1次,1头份/次;仔猪25日、60日海利猪瘟疫苗各一头份;母猪用蓝耳净普防:4次/年,2头份/次;产房仔猪10-14日龄和50日龄肌注蓝耳净1次,1头份/次;母猪用伪狂净普防:4次/年,2ml/次,产房仔猪3日龄用伪狂净滴鼻0.5-1ml/头,45日龄保育猪肌注伪狂净2ml/头;产房仔猪18、50日龄肌注链球净2ml/头。
第四篇: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练习题: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下列病毒中,通过神经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是____________.A.巨细胞病毒
B.EB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狂犬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可通过血流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是:____________.A.鼻病毒
B.流感病毒
C.麻疹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单纯疱疹病毒
3.在下列病毒中,不通过垂直传播的是____________.A.乙型肝炎病毒
B.EB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流感病毒
4.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A.阻止病毒基因的表达
B.阻止病毒吸附细胞
C.阻止病毒脱壳和穿入
D.阻止病毒的生物合成E.阻上病毒的释放
5.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____________.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
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
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细胞损伤
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
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谢
6.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____________.A.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
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
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
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7.包膜病毒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细胞:____________.A.膜抗原性改变
B.转化
C.融合D.裂解
E.出现包涵体
8.I型干扰素是:____________.A.活化T细胞释放的杀病毒蛋白
B.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C.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糖蛋白
D.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的脂蛋白
E.抗病毒的化学疗剂
9.于扰索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A.诱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C.直接抑制病毒的释放
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
E.与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
10.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中不包括:____________.A.抗毒素
B.抗病毒
C.抗肿瘤
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E.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11.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中不包括:____________.A.间接灭活病毒
B.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
C.种属特异性
D.高活性
E.只能针对某种病毒,作用有特异性
12.灭活下列病毒所需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A.流感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D.麻疹病毒
E.甲型肝炎病毒
13.关于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____________.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B.60C30分钟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耐受反复冻融
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14.病毒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____________.A.抗原性
B.感染性
C.血凝特性
D.诱生于扰素的能力
E.融合细胞特性
15.病毒凝集红细胞(血凝试验)的机制是:____________.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凝素抗体结合B.红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C.红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D.病毒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E.红细胞上的血凝素与病毒结合16.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递送要求是:____________.A.孵箱保存
B.室温保存
C.加入防腐剂
D.冷藏速送
E.加入含抗生素和蛋白的运辅培养基中冷冻速送
17.可从粪便标本中分离的一组病毒是;____________.A.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B.狂犬病毒、轮状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E.EB病毒、埃可病毒
18.检查包涵体可作为:____________.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标志之一
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准
C.诊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
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
E.测定病毒数量的指标
19.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____________.A.细胞圆缩、脱落
B.细胞融合C.形成包涵体
D.干扰现象
E.细胞裂解
20.判断流感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是否生长应选:____________.A.红细胞吸附试验
B.血凝试验
C.血凝抑制试验
D.间接血凝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21.用于估计病毒感染性强弱和数量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A.蚀斑形成试验
B.TCIDS0或ID50测定
C.ELLSA
D.PCR
E.EIA
22.可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____________.A.紫外线
B.甲醇
C.甲醛
D.乙醇
E.乙醛
23.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A.使用抗毒素
B.使用抗病毒化学疗剂
C.使用中草药
D.使用疫苗
E.使用抗菌药物
24.脊髓灰质炎病毒糖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____________.A.血清LGG、IGM
B.血清LGG、肠黏膜局部SIGA
C.血清LGG、咽部黏膜局部SIGA
D.血清IGA和LGG
E.肠黏膜局部SIGA
25.下述药物中,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果的是:____________.A.干扰素
B.抗生索
C.聚肌苷酸
D.黄连、黄芩
E.三氮唑核苷
26.接~R活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种类主要是____________.A.IgG、SIgA
B.IgD
C.IgE
D.IgG
E.IEM
27.灭活疫苗的缺点不包括:____________.A.需多次注射
B.免疫维持时间短
C.疫苗成本高
D.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差
E.可发生干扰现象降低免疫效果
28.我国目前应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属于:____________.A.减毒活疫苗
B.灭活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多价疫苗
E.基因重组疫苗
1.D 2.C 3.E 4.B 5.C 6.B 7.D 8.C 9.A 10.A
11.E 12.B 13.A 14.B 15.B 16.E 17.C 18.A 19.D 20.B
21.B 22.C 23.D 24.B 25.B 26.D 27.E 28.E
第五篇:教育部创新团队“人类重要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教育部创新团队“人类重要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结题并顺利通过验收
教育部创新团队“人类重要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结题验收会议于2011年6月21日上午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楼中厅召开。本次验收专家组长是侯云德院士,验收专家还有: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研究员,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桂建芳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杨东亮教授,武汉大学章晓联教授。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李楠副处长、武汉大学蒋昌忠副校长、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平湘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人事部赵雪梅部长等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以及该团队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根据会议议程的安排,侯云德院士首先介绍了该团队负责人——吴建国教授的相关情况后,随后吴建国教授从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四个方面介绍了该团队从2008年至2010年的情况。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针对该团队的汇报情况作了深入讨论,并经独立打分评议,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成绩优秀。专家组建议在原有研究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形成特色,在人类重要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领域形成更大的原创性成果。建议学校和教育部继续给予滚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