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人生、择业、爱情和信仰
关于人生、择业、爱情和信仰
关于人生: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各种义务与权利,对于如何回报和索取,看个人价值观和自私程度,可以本着最大限度地为了亲人、身边的人作为出发点生活,也可以简单地为自己。当夜深人静时可以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会有所亏欠吗?
关于识人:人有简单和复杂,透过一件事,他最终付出了什么?他最终得到了什么?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流露出何种价值观和潜意识?他的不同究竟是什么?识人者智,自知者明。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别人和自己,剔除主观情绪,这样或许更接近真实。世上本无怪人,对于奇怪的人,可以更深一层的观察。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对于相关的两件事,有时候可能不能同时采取最优决策,但可以采取综合起来最优化决策。
关于爱情:爱情这东西有吗?毋庸置疑,有的。爱情是种美好的东西吗?当然也是。作为人世间比较美好的一种情感,以一种好的动机,姑且称之为纯洁,挺好。
说下文章出轨,为什么会出轨?肯定会有好多原因。我认为第一,恋爱不等于婚姻,婚姻政治上貌似有个说法,由性爱,情感,责任三部分组成,取其重者,我认为是责任。如果说是情感决定了两个人能否在一起,而责任则决定了两个人能在一起多久。情感只是其中一部分,爱情也只是其中更小的一部分,时间久了,发挥的作用自然很小。
第一,有种说法婚姻十年左右有个危机。这个时期,彼此或许彼此少了些新鲜感,或许他在帅气,不在浪漫。她又不在美丽,不再温柔。或许也就是某些人所说的没了激情。还有就是,这个时期,或许双方都有了事业,家庭稳定了下来,不再疲于生活的奔波,自然也是概率高发期。
人是一种有感情善变的动物,仅靠感情自然不会长久。如果感情在婚姻的比例所占比例越大,越危险,因为一旦善变的感情发生变化,婚姻也就要破裂了尤其一些并不是太理性的人。
对此,所以婚姻,第一:不能仅仅感情,电影中主人公多是王子与公主,他们少了柴米油盐,少了公婆妯娌,少了工作事业或者理想,婚姻不是二人世界。第二:至信至义至孝之人或者有点怀旧才最可靠,而不是对你海誓山盟的人。一个可以愿意为了微不足道的承诺付出很大的代价去践行的人,怎么失信当年的甜言蜜语。一个一饭之恩千金报之,一个收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人,怎忍背叛相互帮助走了那样久的人。一个至孝之人怎忍双方父母亲人为你家庭担心,怎能毁了孩子的童年。一个怀旧的人,怎能抛弃了,一个风风雨雨那样久,相濡以沫,早已分不清你我的人。
第三:从自己的情况来说,总会遇到感觉很好的,可是问下自己,这会是自己最喜欢的吗?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真的是这样的吗???或者喜欢班上的一
个人,但是发现有对象或者不可能女神看不上我脸皮又薄怎么办?或许一种错误的观点在作祟,姑且不上追不上,就是追到怎忍心被自己糟蹋了。所以,好好干,只有自己变得比现在好了,才配拥有。
以前也曾有过一种想法,只是希望能对一个人好点,仅此而已。我所得到的是如何和异性相处,也或许是能有点回忆。而现在只是觉得还是自己不行,与我以后想拥有所配又有的相差甚远。所以我想改变,有时甚至癫狂自虐式的改变。在学生期间,恋爱如果只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或许还不错,一旦超越并不认为很好。男女本身定位就不一样,男性以后的职责就是撑起一片天,而女性天生的阴柔本身就不该承受太多风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女汉子,一方面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他们对男性的安全感缺失啊,所以如果只是因为空虚冷陪一个可能形同陌路的人牺牲太多,这不太好,想的更多的应该是现在和未来的家庭。
而女性,更应该有节制,更要洁身自爱,恋爱不是坏事,但不可无底线,或许无形中有人关注你也因此失去一个所谓好的人,淡然如果这样的话,也不配。不是说恋爱不好,正常人都是有七情六欲,只是不能太放纵。对于这点有很多地方可能很难接受。
至于容貌,除非两个极端,一般都差不多。随着各自的变老,最初看的挺重的容貌也会越来不那样重要。所以,可以略低,差不多就可以。至于真的有非谁不可的人吗?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人是会变的东西,时间,环境,经历,甚或观念心态发生了变化,那种感觉都会发生改变。最初所谓的挚爱的人走在一起本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并不提倡无爱之婚,但可以相互培养,变得更好,相濡以沫才是真情。
中国文化中似乎有一种'共''同'的文化,大多数人都喜欢一起干嘛干嘛的,其实在共事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情感的培养与交流。同学,同事,同乡等等有时会倍感亲切,同样异性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那些同床共枕多年,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感情早已不是当年,而已更加复杂,但也确实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
所以有个观点,如果不是足够有能力或者幸运,不必奢求女神,差不多就行,但必须尽力履行的责任和承诺,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在心存任何杂念,可以放在心里。对于相处,作为一个男的,对于一个可以牺牲很多或者以后能嫁给的人,无条件的疼爱也是职责所在,可以为之所任何事,但不能无原则,无骨气,任意践踏自尊。
有本书上男人一恋爱就娘炮,这个嘛,或许只是偶尔有时候也有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丢了男性最基本的血性与阳刚之气,那样,与太监又有什么区别?在日本有一种传统武士道精神,这也是这个民族好勇斗狠的一个原因。然而也有好的一面啊。就是自强不息,有血性,有信仰,可以用生命捍卫荣誉和尊严,这本就应该每个男人都拥有,只是不能像他们这样极端。
关于信仰和文化:在这个信仰有点缺失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信仰是什么?我感觉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甚或一句话。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上帝真的存在吗?很明显,不存在。西方社会近代文明科技远比我们好,可是他们依然相信。
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行为的约束,一种规范,确实不存在,但它在引导人们朝一个相对好的方向发展。而现在,我们都是无神论,我们排斥过去所有的信仰,可是我们相信什么呢?金钱?权利?名利?在一次来徐州的路上,听到两个在福建某寺的俗家弟子,谈论佛,记得他们说在佛家,说好像是说谎或者不孝死后会进十八层地狱中的无间地狱和阿鼻地狱。当然同样也是不存在,但如果去相信,确实会对自己形成一种规范和约束。不仅中国,整个东方文明,里面都是有儒,佛,道三家文化。
有人说,儒家,拿的起,担当。道家,看的开。佛家放的下。我也认为,信儒,有所作为,信佛,有所修为,信道,尽量无为。而这三家也应该是人一生的三个阶段。有所作为,前提是有欲望,要勤奋。然而欲望又是无限,又要知足者常乐,理性,看的开。尽余志而犹未至者,要放的下。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也因此成为正统,发挥作用越来越大。所谓三纲五常,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仁义礼智信。当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统治阶级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可是在现在,除了夫为妻纲之外,别的,君为臣,现在不是可以变成爱国家集体,父为子,孝顺父母,仁义礼智信很好的因为法则,这不比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强太多了吗?当然并不是所有都做到这样,只是或许坚守或者靠近其中的某一点或几点,比如信。
现在正是青少年,更应该是一种有担当的年龄,要拿的起,有种兼济天下的情怀,当然太大了。但至少有种振兴家族,底线不能因为自己而让亲人蒙羞的情怀吧。
关于梦想:之前有篇文章题目是那些年的梦想与激情。说在很容易磨灭别人激情的年代里,太多不正常的规则让我们不堪重负,我不敢再有梦想,甚至有些麻木。因为有的时候越有,生活会越累。不错,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之前有人说现在80,90后大多未老先衰,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社会的原因,我享受了很多上一代没有东西,同时也经历了他们所不曾遭遇的所谓的艰辛,或许我们这一代比他们更早的接触了他们后来才能接触的东西。
可是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是我们对生活缺少了激情,缺少了梦想。有一点不可否认现在的社会确实存在一种固化的现象,这也理所当然,每一个既得利益者都会维护扩大他们的利益,每个人都是有或多或少的私欲。但这不是缺少梦想和激情的借口,科举制尚未出现,也就是隋唐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什么制度?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什么是门阀?家门口的大门上记录祖上官阶,也就决定了子孙的仕途。何谓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拉拢士族,将选拔官员的权利给予了他们。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很多人脱颖而出。而现在,各方面都好太多了,虽说大家已不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了,付出同样,可能得到的并不一样。但有一
点是永恒不变的,你多付出一点肯定会比不付出好些。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是从秦孝公一代代的梦想。而我们也同样,可以通多付出一点提升一点高度,也为子女后辈构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所以,不管所处境况如何,不忘自己最初的人生理想,什么都不是不肯付出的借口。不管结果如何,尽余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憾矣。
关于择业:考研就业创业从政。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有时每个决策都不能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只能权衡利弊,综合考虑一下身边周围的情况。考研经商从政短期来看相互冲突可是从长远来看,其实都一样。考研或许是为了更好的从商和从政。奶茶妹妹事情好像很火,男主角刘强东,这一点我感觉也还行,有能力的男人本身就有一种魅力,难道长得不是很帅就不能娶个很漂亮的老婆啊。他深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这是标准的儒家思想啊。孔子一学生向其请教务农的事,遭到孔子严厉批评,他认为没出息,应该励志从政。就这点,应该分开来看,职业无贵贱,劳动人民最光荣。但是有一点也要承认,一个人所在的位置其实也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不坑蒙拐骗,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你的财富和地位就是对社会所做贡献衡量的标尺。劳动人民也应该广义为社会上各行各业在辛勤工作的人。而不同之处,是每个人单位时间精力所付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同。这点很关键。
古代历来是重农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动摇国之根本,经商也历来为士大夫阶层所不耻。这显然是错误的,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为什么要学而优则仕?所处的位置不同,价值也就不同,现在更高的位置,你的长处才会无限放大。但本质上是优秀的人要立志成为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决策者才可以让很多人按照你的意志,间接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反过来经商一样,一个老板可以让许多员工按照他的意志做事,结果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别人带来更多福利。所以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要成为决策者,不甘于仅仅一个执行者。工人收入取决于所创造的价值,这个是有限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千万个剩余价值才是不可限量的。
同样现实不同于理想,每个人也不是孤立的或者仅仅为了自己而活,更多的时候因为环境或者自身情况,往往不的不暂时改变方向,短期来看或许是背道而驰,然而目光放远,往往也会殊途同归,当然前提是不忘初心。励志从政,或许迫不得已而经商,如果做的很好,以后在步入仕途也会很畅通。考研或许不是为了学术工作,更多的一种层次,眼光,视野,一种接触高端的机会,也或者为家人或者以后的家庭留个退路。或者为以后更好的步入仕途或者商业积累力量。关于潮流和外表:有点偏激的现实,大学里没对象是因为不足够帅,社会没对象是因为不足够富。有一点,一个人的由两部分组成,外表和内在各种能力。说什么只在意心灵和气质之类纯粹扯淡。只是外表所占比重男性很小。所以一个理性的人,是应该充分协调,如何将用有限的精力将两部分做到最好。而且尤其对女性,努力改变自己的外在条件其实也是一种进取,也是在一种完善自己的过程。天生美丽不可否认是最好的资本,当然也不可全靠它。也可能是学校的女生多,自习一个班大多都是女的,其实也间接反应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对男性缺少了安全感。所以理性的女性找对象时更应该在意这种安全感。
第二篇:择业就是择人生教案
择业就是择人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择好业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了解常见的择业“雷区”;学会合理择业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强化择业意识,树立合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择好业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2、强化择业意识,树立合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难点:
1、分析、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强化择业意识,树立合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自我反思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
播放视频《人生的选择》,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视频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点评、归纳:人生存在许多选择,如同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人生一样,不同的选择也产生不同人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择业与人生的关系。(展示《教学目标》)
为完成本课目标,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展示教学内容)
二、引思明理
(一)男女都怕入错行——择好业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展示)
(师):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的决定和选择,小到每天起床穿衣、每餐吃什么,大到事业发展,我们随时需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做出决定。
就如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过:“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个命运。”(展示)
教师讲述【材料一】爱因斯坦的故事(学生思考、分析)
(师评)爱因斯坦的选择是明智的,否则,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位大科学家,因为虽然爱因斯坦在物理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可这并不表明他在任何领域都是无所不能的。
职业选择是我们一生面临的重大选择之一,决定了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我们在社会上的定位。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实际上男女都怕选错了职业,入错了行。
因此,可以这么说,选好了职业对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展示:
1、选对职业走对路)
(师)当然,错误的职业选择会对你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利的影响,会使你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甚至会妨碍你事业的成功,进而影响你一生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心 1 存敬畏,谨慎而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展示:
2、慎重对待职业选择)
(播放背景音乐,讲述)【材料二】帕瓦罗蒂的故事(学生边倾听,边感受、边思考)(师评)如同帕瓦罗蒂当初在教师和歌唱家之间做出选择一样,职业选择对每个人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在诸多选择面前,我们时常面临着现实与长远、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经济利益与人生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它们常常会使我们陷入职业选择的“雷区”。
(二)择业的“雷区”(展示)
(先让学生回忆并述说一下初中毕业时,是如何填报所学的专业的?)(生可能答:A、父母意愿B、同学邀约C、自己选择D、教师指导„„)
(师)如同选择专业一样,有些年轻人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经常容易陷入下面几个“雷区”:
(展示:第一,“工作(劳动)既舒适又要多挣钱,否则宁肯待业也不干”。第二,“不符合我的兴趣的工作我不干”。第三,“不管具体职业岗位性质是否能最大限度发挥我的特长,只要牌子响的单位干什么都行”。
第四,“管它什么职业,只要能找一个离家近而又不累、能自由点的单位就行”。第五,“管它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地干一辈子就行”。第六,“管它什么职业,主要同学去了,我也跟着去”。第七,“听爸妈的,他们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师边总结边展示归纳成三个“雷区”)这些想法不符合客观实际,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择业时无法把职业选择和人生目标结合起来,因而缺乏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在职业选择上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倾向于将别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择业的依据,用报酬衡量职业的价值,把赚钱多少放在首要位置考虑,认为只有赚钱多的职业才有价值、有发展,没有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能力、特长与兴趣,甚至追求那些违背自己天性和志趣的工作,全然没有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那么,在择业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这样择业最合理(展示)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
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但如何才能择好业呢?
(讲述材料四——胡适,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胡适的选择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
(生答)
(师点拨、归纳)胡适的选择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让学生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性格和禀赋,这些内在的特点就表现在人的兴趣上。做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事情,才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此,要:
1、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展示)
(师)俗话说,行行出状元。职业没有好坏之分,就看适不适合自己。要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你除了要考虑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外,还应考虑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动机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对你职业生涯的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
2、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展示)(师)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就像一个过滤器,决定了我们追求什么或者放弃什么,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什么事物对我们而言是最重要的。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树立自主、自立、自强思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如何择业信心不足,甚至有依赖思想。
常见的就体现在对父母言听计从,由父母说了算。充分征求父母意见是应该的,但也要看到,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求职愿望过分理想化,不切实际,干涉甚至控制了子女的选择,造成了毕业生择业思想模糊,一些同学因此丧失了许多良好机会,到头来选择余地越来越小,这种做法也扼杀了一些毕业生的自主性。应在征求亲属意见的基础上,保留自己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
2)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找到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发展前景都理想的单位当然好,但这种单位毕竟凤毛麟角,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今天选定的单位明天也许又不满意。对某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单位,实际上能磨练自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更有利于长远发展,成功成才。
3)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同学们在学校中确实从事了某个专业的学习,想找一个专业十分对口的工作去发挥才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校在推荐安排就业的时候,也尽量按专业对口去安排。
但是,实际需要与我们的专业所学的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毕竟我们还要服从单位的实际需要才行。所以,我们在就业时,只能要求大的方向上的专业对口。我们要努力用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素质去适应工作需要,做出成绩。如果所要求从事的具体工作完全跟学校所学的知识要一致无二,量身定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现实的。
4)要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
【材料五】曾任普华公司中国部经理的谢蹈,有一段关于人如何进行职业设计的话:“一个人在20多岁的时候,很难判断哪个职业更适合自己,但是不必焦急,你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一个目前自己喜欢的行业,不妨先做起来试试。30岁以前的工作好还是不好,不该考虑钱的问题,它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不是你愿意终生从事的职业。”
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毕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先立业后必成事,而且很可能成大业。
只要我们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看清了自己,摆对了自己的位置,还愁山前没有一路了吗?
三、探究尝试:测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让学生看题自己测试,初步介绍职业价值观的倾向,即可,下一节将利用职业价值观的倾向解决就业、创业等问题)
四、知识梳理
1、学生小结本课内容,构建知识网络。(详见课件)
2、(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的一生,道路是漫长的,前行的道路总是曲折崎岖的,只有那些不畏攀登的勇士方能有望到达诱人的巅峰,成功永远属于不畏艰难险阻的斗士。毛泽东有一首七绝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同学们,希望你们成长为一棵劲松,不畏乱云飞渡,勇攀险峰去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走好人生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
五、课外拓展
收集生活中事业成功人士的择业经验,并反思自己的择业观,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计划。
六、板书
选对职业走对路
男女都怕入错行
慎重对待职业选择 盲目跟风追逐热门职业
择 业
就是 择人生
将别人的价值观作为择业依据
择业的“雷区”
用报酬衡量职业的价值 将兴趣放在第一位
这样择业最合理
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取材于“五百强企业员工培训核心读本”《缺什么别缺职业精神》,郝凤茹著。)
第三篇:信仰点亮人生 原创!
信仰,点亮人生
信仰很抽象,很模糊。很多人从出生一直到死亡,都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才是信仰真正的意义。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信仰是什么,它在那里。的确,信仰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入18岁成年关卡的少年来说,很难理解得很到位。也许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感觉,带领我们去领悟信仰。就在我们树立目标,并努力为之付出所有的时候;就在我们为了某些人,某些物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时候;就在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要放弃的关键发现有什么东西让我们继续前进的时候。我们都感觉的到心中有一股力量驱使着我们,我想,这应该就是体会信仰的感觉吧。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如果说信念是感性和理性的意志力的体现,那信仰就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所以我们说说得信仰是个人自身的各种观的体现。
抗日战争,我们国家的士兵抛头颅洒热血,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纪录片,看到大刀连在长城下手刃敌人,直到刀刃打卷;看到狼牙山五壮士,5个人拖住日军几百人,打光子弹,纵崖而去。看到江姐,刘胡兰等人英勇不屈,从容就义。。。为什么?换成你,你真的能忍受那些非人的虐待?!别忘了,先辈们就义时身上带的是血肉模糊的伤口,两上却带的是灿烂的微笑。这是什么?这是国家的信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当然,遭人唾弃的汉奸,走狗,本以为能出卖祖国,保全自己,结果还是被对方解决。没有一个国家!看得起出卖自己祖国的人。这种人,没有信仰,没有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革命之父、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日心说”的倡议人,反对当时的“地心说”结果遭到毒打,上刑,最后还是坚持科学,为科学献身。他的学说被布鲁诺接受,宣传,结果也被教会处于火性。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为了找到血清,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最后为科学献身。邓稼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因为接受了过度的核辐射,十分年轻就为国防力量献出生命;诺贝尔,物理学家,化学家,研制烈性炸药,也为科学献身。还有很多人如居里夫人等等,他们可以远离危险的工作,但为什么还要冲在科学的最前线,我想他们把科学的进步当作他们的信仰,而这个信仰也值得让他们为之付出生命。
伽俐略是现代机械工程与实验物理学之父,但也是一名先进思想的的继承者,增在书中对封建的阶级思想进行抨击,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将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软禁家,直至死亡。薄加丘是意大利小说家,因书写《十日谈》揭露社会黑暗,遭到教会迫害,几乎焚烧自己的著作。并于1375年去世。拉伯雷:法国文学家。因撰写《巨人传》,讽刺教会,遭到迫害,其出版上朋友被烧死,他被迫流亡国外。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因宣扬自由思想,被教会迫害,两次被抓入巴士底狱,并遭受酷刑。俗话说,思想就是解放,我们现在自由的思想摆脱古代封建的束缚,难道不该感谢他们对宗教、思想信仰的追求吗?
这么多伟人都有自己的毕生信仰,那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可以不去为科学献身,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是思想自由的现代青年,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人生观不能动摇!我们如果是一个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有价值的人,就该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习,向最美妈妈,最美教师学习奉献精神,向最美司机吴斌学习敬业精神。看到我们身边的例子,其实所谓信仰就是独自追求,并信守的人生准则,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做人准则。在这个新时代,养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信仰,把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力量为最终人生信仰,把尊敬他人,认真处事,一丝不苟为日常信仰,其实这些信仰,都将让我们这些新一代国家栋梁发光发热,最终点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让中国在世界的最顶端闪光!
第四篇:人生信仰
人生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还要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作为一种最高价值目标,信仰成了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面对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种种人生困惑,现代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生存之“形而下”命题,更要关注理想信念之“形而上”命题,给大学生生命成长以持续的动力和恒久的精神支柱。
一、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人生困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从蒙昧走向开化、解放、自由的过程。主体性的高扬、生命尊严的彰显、成功欲望的增强都把生命的美丽推向极致;但是,另一方面,物质享受的充盈、知识至上的感召、工具理性的横行,又使得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逐渐被遮蔽。在社会转型变革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成为根本性的社会心理问题。
1.意义感的丧失与生命的空虚
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的独立性、主体性,不断地创造出越来越高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成就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物的过分依赖和追求又带来了人自身的物化。社会的理性化、科技的力量、市场的强势、竞争的激烈等所导致的紧张忙碌,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而更多地活在当下,为了生存而“蜗居”。有学者指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2]因此,他们宁愿相信,“多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多读一些哲学书,更加实用。”石中英教授指出:“现代人文世界支离破碎、日益萎缩。其结果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富裕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算是幸福的社会,我们所经历的是一个整天忙碌但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生活,我们所获得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权利但却从一开始内心里就依赖于应用它们,我们所体验的是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当意义失落的时候,人们如何为自己的价值与价值生活提供依据?没有合理依据的价值及价值生活是社会世界种种病态和荒谬的总根源。”[3]意义的失落、存在的空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困境。
2.成功欲望的增强与生命的焦虑
在一个日趋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社会里,青年人有了更多的成功机遇和条件,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成功欲求。几乎每个人都将成功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标。成功意识的不断增强,可以激发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但成功的人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罗素认为:“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牺牲其他一切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是太昂贵了。”[4]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常常会让人们忘掉精神性的东西,把成功更多地局限于物质成功、事业成功和他人眼里的“成功”,甚至将“成功”作为人生全部的奋斗目标,为了“成功”不停地忙碌奔波。但现代社会,改革深化的高风险、社会矛盾的频发、价值观念的多元、求职竞争的激烈却又使得大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身心压力明显增大。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理想、信仰、崇高、规则,而陷入了一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奋斗与焦虑中。“失落了理想就失去了目的,失落了信仰就失去了动力,失落了道德就失去了人伦,失落了崇高就失去了尊严,失落了传统就失去了依托,失落了规则就失去了尺度,„什么都行‟只能是一种失去标准的存在主义的焦虑。”[5]
3.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生命的孤独
人依赖世界而生存,人不能离开其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关系中展开生活与获得意义。正是关系的多元化、全面化,才使人可能践行丰富的人生。现代社会的通讯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从电话、电报到传真和E-mail,从报纸电台杂志到“互联网”和“聊天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丰富。但这些现代通讯方式也渐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中无声语言的传递与交融。人们在使用和享用短信、QQ交流的好处时,已不习惯于通信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有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世界、现代神话世界中不能自拔。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年初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其中,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而且与2005年相比,这一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现代网瘾”就像毒瘾一样让这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
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
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康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生实践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
第五篇:信仰与人生
思想汇报
-----信仰与人生
敬爱的党组织:
在研习会上,我有幸听到了王老师关于信仰与人生问题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王老师很细致的额讲述了信仰与人生的联系以及信仰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一些生动易懂的例子使我对信仰的认识更进一步。
说起信仰,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宗教,而信教者不畏艰难困苦赶往朝圣地就是追求信仰的具体表现,宗教对于教徒的激励就是信仰对其的益处,从而会影响他们一生的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态度。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对。宗教是一种信仰,但是信仰却远不止于宗教。
正如,党的纲领是党的信仰,而党的历史体现着党纲建设的历程,这是对党的信仰的不断充实;党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党建美好蓝图,这是对党的信仰的不懈忠贞。信仰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建信仰,始终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这不仅坚定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周国平如是说,真正的信仰不在于你是否信教,信什么教。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主要是看他在精神追求上是否真诚和执著。
信仰是道德建立的基础。我认为,信仰可以理解为灵魂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使我们的行为不由自主地靠近自己所信奉的信仰,不仅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也可以支配主导我们的心,慢慢进入潜意识里扎根,形成无意识的行为习惯。正是如此,道德在信仰的感染下慢慢建立起来。这就好像,相信耶稣的基督教徒始终相信人生来有罪,到这个世上来就应该赎罪,因此,多数的基督教徒都是极其谦卑善良的(不在其内的常被称之为“异端”),道德品质多半高尚;相反,相信法轮功、传销的人,相比而言,道德意识就没有那么强烈了,或者可以理解为,他们所认为的道德并非是我们所看待的道德,而是一种扭曲了的道德。正因为其追求的信仰的不正确性,才形成了这种扭曲的道德意识。
信仰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信仰会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指明方向,让人们心中有所追求,这追求的过程的感悟会让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变得明朗崇高。有个信仰,当人们对未来迷茫或是有所困惑的时候,心就多了一个栖息的地方,以便我们整理好心情再出发努力。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崇高的信仰,而信仰的选择极为重要。
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真正的信仰不是盲目地对某一宗教某一确定观念的狂热迷信,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又一超越理性的一种至高精神力量。自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在死亡的面前毫不畏惧,永垂青史;钱学森坚定信仰,坚信科学强国,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我问中华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着实让人钦佩。现今社会,有很多人因为失去了人生信仰而变得自私冷漠,甚至泯灭人性,做一些天理不容的事情。只有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信仰,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培养正确的信仰,拥有健康的心态。只有我们在心中坚守对美好未来的信仰,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才会乐观积极,更好地调整心态,积蓄力量。都说信仰是人生的根本需要,它的确立出于人们自身的要求。我们在面对巨大得就业压力时,在发现周围聚集的人是那么优秀而自己却很渺小的时候,在走进偌大的人海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的时候,有了信仰,我们会变得勇敢,执著地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心若向阳,无畏悲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罗曼罗兰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大地上前进,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一样。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因此,我更会坚定信念,坚守信仰,以党的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努力奋斗,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充实自己,让自己早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也让自己离中共党员更进一步,离党更进一步。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