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如今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也反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意外谋生,打工挣钱时把孩子留在家里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那么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呢,我经过调查总结了一些原因和一些对有关部门的建议: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在许多孩子的生存教育状况,都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一些热心人的关注,首先应该了解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着手调查。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农名工的子女,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农名工派生出来的,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后,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他们在父母走了之后孤独寂寞,看到其他人都有父母关心疼爱的时候,就慢慢的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导致性格方面也逐渐柔弱内向。然而父母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也只会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健康状况,不和孩子们谈谈内心的感受什么的,使他们心里的想法没地方倾诉。这样下来他们的状况能好吗?逐渐的封闭自己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了,这样封闭就使他们的学习状况不乐观,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没有人帮助,留守儿童永远只能孤独着。
学习不乐观了,他们缺少教育,使他们逐渐埋怨父母,然后有不想学习。他们不能享受正常亲情的关爱,你烦的心理越来越重,空闲的时间只能去学校附近的网吧享乐,而这些都是学生时代不应该做的,直到网吧也不能满足他们了,就开始打架斗殴,甚至抽烟喝酒,其实哪个不是因为心理孤独寂寞才这样的。
打架斗殴,让他们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安全也成了问题了。因为他们感到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的死活,远在他乡的父母只能嘴上说,训训教导,最后还不是无能为力。父母的说教他们也觉得“烦人”了。逐渐放纵自己,也不在乎什么,更不在乎生命。留守儿童难道不值得人们关注吗?孩子是祖国新一代的花朵,是祖国铺垫未来的路。
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父母在外工作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给孩子一些必要的生活需求。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孩子没有父母的关心,只能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当然爱孩子的,所以他们想要什么给什么,太过宠爱了。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生活不得力,父母只能把孩子交托给亲朋好友管教,可是毕竟不是亲生的,也不会多管什么,所以导致孩子放纵任意。
留守儿童总的来说,就是在学习、生活、社交各方面都缺乏指导。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校表现不佳。没有亲情,孩子的志向变得模糊。性格也随之改变,生活安全也成了问题。
对此我也有一些意见想提给有关部门,我觉得我们应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围的管理,尤其是那些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的地方,比如:网吧,游戏厅等等。这些对儿童未成年来说吸引力太大,我们不能让他们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更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父母外出打工,主要是为了“钱”。如果经济发展的好,人人过上小康日子,谁还会远走他乡千里迢迢的去挣钱呢,哪里还会有留守儿童呢?俗话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
第二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在我们身边,存有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母己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大中城市,因而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状况令人担忧。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
人,“留守儿童”
人,占总数的%,其中在外住宿生
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 %,这些“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
二、问题与现状 1、“留守儿童”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下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充足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一位留守学生在老师布置的作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恨你们,你们抛下我几年不回来,我己经记不起你们的容貌和声音。我过生日时你们在哪里,被别人欺负时你们在哪里。。。”。在长期亲情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饥渴”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这几年我校违纪学生中有 70%以上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抑郁,经常上网、打台球、吸烟、打架、相互攀比,用外在的厅特行为来补充内心的情感饥渴。
2、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即使有很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不过,“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成绩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只有 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 88%!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另一方面,90%的留守子女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协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点差异较大,存有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注重孩子的学习。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绝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水平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注重不够。因为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上的“病症”: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中发现,有 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 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
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因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水平,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的水平,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学校与家庭之间存有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水平,所以车祸、溺水、触电、煤气中毒、被拐卖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很多“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如遇暴风骤雨天气,天黑路滑,留守子女的安全问题怎么能不让人担忧呢? 三、对策与建议 “ 留守儿童”问题己经不但仅的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经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当前多数农民文化和水准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老师及孩子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的素质决定的。家长理应改普变这些不准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蛤确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增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增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即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实行指导,要求“监扩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增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的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作书信等实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即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老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升亲密信赖水准,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优质服务,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增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来说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即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但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理解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协助、支持“留守儿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和那一天。
2012.5。24
第三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减少“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留守儿童的非正常原因死亡事件,这些年来时有发生,而且都较极端,甚至迅速演变成影响极大的社会事件。比如2015年6月9日,在贵州毕节市田坎乡,4个孩子在家中服农药死亡。而在2012年,当地还曾发生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的事件。
除了非正常原因死亡,留守儿童还成了犯罪概率较高的一个人群。农村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中既有施暴者也有受害者。2015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其实更可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云南留守儿童的小宝的负气自杀,更多提及的不是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是父亲常常把气撒在他身上,用暴力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毕节市的4个孩子在哥哥带领下集体自杀,是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内心深处产生绝望与无助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当问到“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等这些问题时,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3.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父母们能做到:
1.2.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减少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有了这些,即使寒门也会出贵子,即使父母远在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亲远方汇聚来的爱意;没有这些,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挣再多的钱,孩子也是孤独无助的,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还会重演。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拓展种植、养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兴起生态观光农业、兴办“农庄企业”,让一批农民能够在家乡进入现代农业企业就业,那么这些农民的子孙后代就不会成为“孤苦伶仃”的留守儿童,可以与仍然留在家乡就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自然就会减少一些。
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拆除城乡户籍壁垒,并且在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给予农民工在城市购房以特别鼓励、扶持优惠政策,让一批农民工在城里买得起房,其子女能在城里上得起学,那么这些农民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及其爷爷奶奶接到城里居住,从而安居乐业、融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才会更少一些。在产业布局上也应该有所调整。现在大批农民拥向东南沿海城市、一、二线城市打工,是由于我国的工商业产业集群都集中在这些城市,而这些城市的承载量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饱和程度,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的工商业还欠发达,三、四线城市大都尚未形成工商业产业集群,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国家在产业布局上有所调整,将一些工商业项目调整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落户,逐步使产业布局均衡化,这样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又可以使中西部城区,三、四线城市加快发展,也能够减少这些地区的农民远离家乡拥向沿海发达城市和一线城市打工,使他们离孩子近一些,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关照方便一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长期远离留守儿童造成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兼顾农村。近些年来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乡村中小学也出现了大撤并,很多留守儿童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到城镇租房居住,以便于接受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而那些在外挣钱少,父母无力到城镇租房的留守儿童很有可能会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鉴于此,基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乡村学校撤并上必须“手下留情”,别让那些特困家庭的儿童无学可上;对于一些现代高效农业兴旺起来的乡村,原来撤并了的学校应该尽快恢复,让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子孙能够再在家门口就学。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钦州市大直镇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7日 调查目的:
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计划:
1.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对某些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进行采访,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2.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
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其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大直镇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镇,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大直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大直县部分中、小学和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困难和问题。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留守儿童的现状
(1)监护人。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缺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即是老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与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时,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了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住,或者在那里吃晚饭后再回到自己家里独居。
(2)被监护的基本方式。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被监护方式。第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第二种是上辈监护,监护人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夫,干爹、干妈。但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但这类监护者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
(3)就学情况。留守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由于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4)父母远距离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大直镇劳动力的输出,多为外省远距离务工。许多父母为了节省开支,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远距离的打工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更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家的“心灵沟通陌生化”。2.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原因
从大直现今的情况来看,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根源。
(1)从大直镇的社会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的矛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失衡,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庭不能充分给予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因而学校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困惑和问题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二这些教育内容对留守儿童又是十分必要的。
3.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安全问题和越轨现象严重
未成年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二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由于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留守儿童轻生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通过调查还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督,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是很好。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很难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2)学习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佳
据调查,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再加之,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只有极少的留守儿童表现较为优秀。(3)亲情严重缺失,心理发展异常
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是留守儿童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亲情的严重缺失,当这些留守儿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这在心理上多出现自卑封闭,缺少自信,性格内向和自暴自弃等问题,很容易在心理和性格上走上极端。有的留守儿童内心敏感,由于自尊心过强而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诸如上述这些都属于由于“亲情饥渴”严重而带来的典型心理症状。(4)缺少父爱母爱,留守儿童志向模糊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常常身处两地,父母往往为了弥补孩子而给予他们较多的经济支付,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的痛苦,反而会在孩子心理上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这将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
4.有关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1)应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父母应尽可能的和孩子在一起,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注意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
(2)学校工作方面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着手做好以下工作: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②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例如:开通校内“亲情热线”,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③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3)社会和政府工作方面
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应: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格局;②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教育权益。从而使长期外出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③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④大力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协调合作。共同构筑爱的港湾,真心去呵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港湾里扬帆远航,茁壮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姓名:杨显芹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10级生物2班 学号:2010023215 时间:2012年7月25日 ~ 8月5日 范围:水长乡的13个自然村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许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纷纷走向打的城市去挣钱,他们被称作是“农民工”他们的孩子则是“留守儿童”。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希望每个人都重视这个问题,关心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水长村委的13个自然村,分别是东村、红矮脚、下村、连环村、赵家寨、百花山、社桥、周家庄、三台村、江邑坝、桥头间、李家村、张家村。被调查对象是初中阶段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
据统计,13个自然村总人口为4412人,共1052户。目前,在外务工的人口有1568人,占人口总数的35.5%。儿童总数为1986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56人,占儿童总数的12.9%。这些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有212人,占82.8%;由兄弟姐妹监护的有31人,占12.1%;委托亲戚监护的有9人,占3.5%;无监护的有4人,占1.6%。
留守儿童的成因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生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具体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的数量现阶段还是一个在提升的过程,有更多的农村父母考再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是不可能的,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
留守儿童现状
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中缺失亲情,多数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父母孩子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是孩子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引导。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缺不在身旁。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为“情感饥饿”而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不尊敬长辈等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1、情感方面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来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情感寂寞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情感需要是最基础的需要,更何况是上初中小学的孩子呢,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还处于依赖阶段。由于他们家庭的不完整及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情感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基础。
2、道德行为方面问题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偏差。这个时期是孩子道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发展偏慢及祖辈的娇惯溺爱、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3、学习行为方面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样,孩子的父母在外也比较放心。但是,祖辈对孩子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使孩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和“小公主”,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一不满足。而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在孩子的学业上给予帮助,且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对学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是无人能取代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鼓励下,没有学习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所以学习难以上进。
4、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有的甚至从小就与父母分开,父母在孩子幼小阶段没能与孩子沟通交流,也没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交流学习玩耍,整天在家里无拘无束地玩游戏或看电视······从而与外界社会脱节,这样时间一长,有的留守儿童就出现自闭、自卑、叛逆等现象,也就无法
适应社会的生活学习工作。
5、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渴望亲情成为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不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引起一种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儿童或是烦恼抑郁,萎靡不振;或是过于顺从,缺乏主见;或是狂放不羁,调皮捣蛋。
留守儿童建议
留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5)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要,彻底铲除他们“只要给孩子 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想法。(6)县市、各乡镇在招聘时应优先考虑当地的人,把劳动力尽量留在当地;除此之外,政府和各企业单位及人才市场等机构应该联合成立一个技术人员培训机构,培养当地发展所需的的劳动技术人员,让人们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
(7)校应该监理健全的教育制度,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如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力度,提供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的机制;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调查总结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来源于农民工就业问题,所以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着手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希望每位父母多为自己的子女想一想;每一位社会公民对留守儿童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参考文献】
【1】 原著,莎莉.欧茨、黛安娜.巴巴利亚,译著,黄慧镇,发展心理学 [M].台北:
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8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 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道格拉斯.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7】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 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 [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7(2)【10】 翟静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