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营建幸福校园材料(模版)
关爱留守儿童营建幸福校园
——长江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发达地区的潮流加剧,我镇的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学校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在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人口5万余万人,我校目前有183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 307人,约占总数的17﹪。全镇留守儿童1676人,我校留守儿童约占全镇留守儿童总数就的18﹪。
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靠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一类是寄养在熟人或者朋友处。他们的管理者有的老弱病残,有的管理者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管理者的无法作为和弱作为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不利。
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举措和成效
(一)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小组,校长向子龙担任组长,德育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少
先大队部,班主任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管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教务处、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了相互配合和协作,形成了全校关注、关心、关爱上下联动的留守儿童工作局面。
(二)确立目标和原则,确保工作有章可循。为切实做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我校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位为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路子,省级《留守儿童的培优与转差》课题已结题并运用多年。
(三)建立档案,搭建桥梁。
学校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档案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
爱网络。
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亲情网络”鼓励孩子们每月与父母通话一次或视频一次。班主任公开私人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四)真情关爱,贯彻“三个优先”。
“留守儿童”是学习上、生活上的弱势群体,为此,学校为“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求班主任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做到“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集体活动中留守儿童的参与面,凡是集体活动,班主任教师必须尽量让留守儿童全员参与。
为了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儿童患病时,及时送医院诊治,悉心照料。
(五)实施“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制度。
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情感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每个班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担任“爱心妈妈”作为帮扶教师。“爱心妈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互相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要求他们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向领导组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工作。
为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应急机制,加强各方面统筹,建立农村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即“留守儿童”→班主任→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建立完备的联系方式,以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
(七)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积极寻找政府部门及社会渠道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几年来,学校为留守儿童联系多名“爱心干妈”“爱心干爹”。原州妇联主任刘丽萍从2010年至今一直帮助着我校焦金莲生活学习;宜昌建筑老板给我校2名留守儿童共助善款近2万元且至今延续;武
(六)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汉同济医院杂志社刘柳近期又成为我校一名留守儿童的“爱心干妈”。
(八)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配合相关部门集中整治了周边环境,加大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使其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自觉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三、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学校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出了许多探索和取得了些许实效,但在“留守儿童”现象愈演愈烈的当下,学校的工作也存在相对的不足和许多管理的盲区。
(一)信息沟通缺乏失效导致管理不畅
虽然教师和家长及监护人能较积极沟通,但因“隔代管理”“ 朋友管理”“熟人管理”导致信息流通不实、信息反馈遮掩等,教师、家长、家长三者形成了阻塞、“漏气”等不良三角交流通道,这给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障碍,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场所不规范影响着学校管理。
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受熟人或者朋友监管,监管责任人往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他们缺乏责任心、爱心、耐心;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学习辅导能力;缺乏教育管理知识。这些问题导致留守儿童不但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反而让其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诸多不利,给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达成教育管理的共识,仅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解决问题之根本的。
总之,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已成了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以本着教育的重任和良知,更深层次的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
第二篇: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幸福家园
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幸福家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隔两地的情况,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少父母正确的引导和关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农民工子弟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介绍了她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流动和留守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
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长期下去,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自杀。如果无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权益,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关心的是子女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樊富珉认为,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而这些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对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浙江师范大学的王水珍和刘成斌认为,无论在身心健康、知识广度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流动优于留守。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社会各界投入更多关爱和支持,尽快建立合理的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目前,留守儿童短期内大多还无法流动起来。有专家建议,在学校教育方面, 实行“代理家长制”,把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和教师给予特别关注。同时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共同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他们提供倾诉的渠道,使他们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的疏通引导。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 创建幸福家
关爱家园
关爱留守儿童 创建幸福家园 —武川县第二小学汇报材料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成长。武川县第二小学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着以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留守儿童”弥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动员社会团体组织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本着“真诚、真心、真爱、真行动”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进一步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构建学校社会合力共育模式,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016年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工作如汇报下:
一、学校就关爱留守儿童成立了专门关爱留守儿童家园领导机构,关爱家园
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组长:兰熙琳(校长)
副组长:吴文丽(妇联副主席)刘 萍(校党支部书记)任俊秀(副校长)谢爱萍(政教主任)高鸿升(教导主任)冀荣(食堂、宿舍管理员)成 员:各班班主任及专职生活教师。
二、学校出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案,各班班主任摸清底细,登记造册,建立专门档案,随时摸查跟踪动态监测,并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记录。
三、由政教处牵头,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家园领导经常组织老师、家长、监护人、学生进行沟通以增进友谊亲情,强化教育效益。
四、由教导处牵动,组织班主任、学生、家长(监护人)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帮扶,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上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真正体现了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使每位留守儿童融入了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中,让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五、为了让留守儿童在优越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校装修了学生宿舍,现在的学生宿舍窗明几净,学校换了新的床垫、床单,室内有专柜,在走廊中设随时翻阅的图书架,架上有1000多种书以供学生读书、自学。食堂干净卫生,更换了电热水器。餐厅装修一流水平,食堂饭菜师生同吃一锅菜,同住一栋楼。饭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学生生活无后顾之忧。
关爱家园
六、学校创建服务平台,义务为留守儿童洗床单、剪头发。留守儿童生活的舒适、舒心。
七、2016年3月为了帮扶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与县妇联取得联系。县妇联为我校42名贫困学生捐赠了价值每人60元的学习用品。
八、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校级领导,为了尽快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给93名学生每人赠送多功能学习机一台。
九、校领导与留守儿童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兰校长、刘书记亲自参加。会议主题是开展防震、防火、防身的演练,校领导着重谈了“三防”的重要性以及珍惜、爱惜生命的意义,冀荣专门进行了“三防”演练指导。学生们认识普遍提高。
十、2016年公寓食堂管理家访了云笑天、刘翔等同学的监护人,与他们进行了深刻细致的交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家长、学校搭成共识,达到家校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十一、开展了一次写信活动,要求留守儿童给在外工作的父母写信,与父母交流,分享学习生活的乐趣,增进与父母的关系。给捐资的单位或个人写感谢信,要让学生从小接受感恩教育,要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
十二、公寓为学生举办了一次“ 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座谈会。学校领导刘萍书记参加会议,并讲话。号召学生从小养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良好习惯。
十三、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开放了图书室,让孩子
关爱家园
看书增长知识,丰富见闻。开放体育活动室,让他们打乒乓球、下象棋、五子棋、跳棋、跳绳,让他们锻炼身体,开放了洗浴室,留守儿童随时可以进行洗澡。学校的书法室、绘画室、音乐室随时有学生出出进进。学习一技之长。
十四、学校发现性格孤僻、成绩落后、厌学,甚至逃学,身心发育不健康的学生,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其进行关爱,疏导,使他快乐健康的成长。
十五、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2016年10月14日,县妇联领导牵线搭桥,由广东越也服饰有限公司中,“暖冬行动”捐赠我校留守儿童及贫困学生衣服728件。为留守儿童解决保暖问题。
以上是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关爱家园工作中的一些摸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留守儿童是当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对他们严慈相济,用爱心滋润,用真心去呵护,用友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绿洲。以后我们更加努力务实工作,不懈努力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武川县第二小学
2016.11.11
宿舍楼道
宿舍
阅览室 学生餐厅
阅览室
图书室
浴室
浴室
心理咨询室
书法室 活动室
计算机室
卫生保健室
美术教室 音乐教室
音乐教室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
在这个寒冷的二月,我参加了“携手明天,共享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游戏、课业辅导、家书手机短信送亲情、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尊重了他们的人格。与孩子们的接触与交流,丰富多采的活动内容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更加理解了“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绚丽的舞台,也是一次让大学生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就从我们这次深入下车乡留守儿童的调研活动来说,了解到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以致有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中不免一阵心痛。但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努力学习,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不禁又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那些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人,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事就会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他们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不利因素。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今年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
【内容摘要】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尤其以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最为重要,班主任应该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要求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在家庭中健康成长。而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教育应该要更为严格,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沟通、教育
【正文】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父母一方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人代为照顾,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臵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成绩较差。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现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教育大多偏于溺爱,祖辈本身知识少、见识少,教育不得法,只有以生活照顾为主,由于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部分教育者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放任自由,顺其自然就造成学生难以教育,把责任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以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因为,家庭
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得少、关心得少,造成孩子难以教育。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社会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点关心、多点交流、多点教育”,我们作为教育者应默默地关怀,经常与他们交流讨论,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育为主,不要将“留守儿童”一词经常挂在嘴边,以防不懂事的小学生互相对比,让留守儿童觉得“低人一等”。
二、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例如:我班曾经有一位同学星权,其父母均在广州打工,他们经常致电给老师来了解其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沟通,这位同学在心理上感觉其父母就在身边,父母对自己足够重视。
三、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要正确处理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分布在各个班级,增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特征又不同,心理、学习、生活各有差异,为了准确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我作为班主任,认真摸底调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走向及孩子托付照顾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细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差异,开展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班主任要善于接近留守儿童,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用爱去浇灌他们的心灵,用爱塑造他们的心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与学生融为一体,使留守儿童对班主任有信赖感,既把班主任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如我班有个调皮学生子航,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外出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如果老师对他多关心一点,他就很高兴
也很听话,我抓住他这个特点,经常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做课间操时我发现他的衣服破了,就叫他做完课间操后到我办公室里来一下。他来到办公室我就叫他把破衣服脱掉,然后我拿出针和线,给他缝补起来,缝好叫他穿上,他高兴极了,连忙给我说谢谢.还有几次我看到我班几位同学的衣服和裤子破了,就回到家拿我家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上,这样做能得到孩子家长的赞扬,因而家长对我很尊重,学生对我也很亲切。班主任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出现的问题,世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作为学生良师益友的班主任,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留守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影响,做出违纪的事来。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与这类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1、精心策划主题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留守儿童的心理比其他学生表现更为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在学习上表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表现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在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班队活动。如在三.妇女节“今天是你的节日”为
主题的班队活动中。让学生送一份礼物给妈妈,说一句感谢妈妈的话;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在开展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班队活动中,留守儿童能够管好自己的生活,在寝室里不仅能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搞好卫生,还能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比如将自己得意的一幅画贴在自己的床铺边,在桌子上摆上一个可爱的小玩意儿。通过活动,环保意识已经内化成他们的需要,审美能力已经体现在生活中了。
2、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留守儿童的情操。
爱唱爱跳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据此特点,我每周定时开展文艺活动,而且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平时向任课老师推荐,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学校的舞蹈、绘画、书法、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才干的机会。并通过活动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信。平时还有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优化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体育游戏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游戏既包含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中的不甘心,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磨练一次考验。为此,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体育运动如:迎面接力比赛,拔河比赛和广播操
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报名,积极参与。通过比赛,让他们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通过在游戏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微笑,以此达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参考文献:
[1]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7期
[2] 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教师》201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