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期感悟[大全]
近期感悟
最近一段时间对生活及思想方面都有一点感悟,无论是个什么样的层次,姑且做一个总结,一方面是对过去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勉励自己,整理自己的理想道路。首先,谈谈最近的生活状态。这些日子一直比较亢奋,亢奋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情感上的,其次也有对未来的畅想。但人变得亢奋了,就容易走极端,虽然我是一个挺和善的人,但也是一个极易冲动的人,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自己越来越不脚踏实地了,和大家聊天或是开会做活动,都不太注重扎根生活,把生活抛得太远,把底层大众抛得太远,没有了那种扎根底层的心,一味只注重效率,只注重个人得失。开会时也只是高谈阔论,一点底层情感都没了。刘璇说我为什么不愿和工友分享神十上天的事,我想也是因为自己失去了那份感情,没了那份心。虽说最近活动比较积极,但却不觉之间原先建立的更深厚更底层的情感越来越远了。真觉得自己是一味纸上谈兵,空谈为人民服务,说到底,又有多少事真是在为人民服务呢?我自己是知道的,跟着走太久了,就以为以后的路无非还是跟着走。但这又何尝是一个真心为人民服务的人该走的路,该有的心态。是能力不够?是认识不深?是社会问题太多无处着手?还是理想太遥远鞭长莫及?其实都不是,只是心还不够坚定,不能一往无前,不能打破残存的念头,不能心无旁骛。果真有心了,果真坚定了,什么能力、认识都自然会接踵而来,因为那样我就不会懈怠。
那么我要怎么坚定呢?现在想想自己缺少的思考,首先是要意识到心不坚定,三心二意,害得永远是自己,在社团不能踏踏实实的做事、学习,不能使自己和他人得到进步,在学习上又不能专心,不能把成绩搞好,最终是一事无成。我想田野也不希望把一个好好的大学生培养得思绪杂乱。其次,要在生活中脚踏实地,多关注身边的小事,关注工农的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死边缘的人民,多多为他们考虑问题,经常把交流的内容放到社会问题上,放到工农大众身上。昨天郭鑫和我说贝贝和他聊天,以为如今我们社团经常聊些很无聊的事,很少讨论社会问题,交流自己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看法。我感触极大,我一直也有这种感觉,但以为这只是工作的思路转变,当每个人都能走上正轨,自然又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也是因为本学期或者更远到上学期开始,社团的人强调处理社员与社团和社团与学校的关系太多,把重点放到了人与人的沟通上以及团队建设上。这其实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始终也是把田野当作一个思想碰撞,底层情怀建立,关心社会的集体,如果说田野变成了一个其乐融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的组织,我也许就不那么喜欢她了,也许就不会把这当作人生的重要坐标了。田野不是“将相和”的官场,而是百家争鸣的道场,而是真心扎根底层的为国为民的集体。所以,我也是汗颜的很,这段时间自己何尝不是推动社团“和谐”的动力呢?虽然我不否认社团建设的重要性,但是我更坚定砺志求索的最高原则。我最近也一直在考虑那些空大的问题,把注意力关注于那些还未扎根的想法的宣泄上,完全是想当然的一套,这也是对我和身边同志没有丝毫意义的。因此,我想我应该多关注一些社会各层次的具体问题,多关注些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学习。虚怀若谷,才能接受那些一个个的问题,才能让自己脚踏实地,逐渐成长。最后,还是觉得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一个工人,一个底层人民的伙伴,也许这样才不会犹豫不决,不会好高骛远。
知识方面的感悟本来与生活上那些感悟关系不大,但确实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心态的状态,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印记。所以就一起说了。
这一段时间看了《我是一朵飘零的花》,感觉自己强大心灵也被书中主人公杨海燕及一系列新时期打工者命运震撼了。主人公的境遇,由于家庭贫困而辍学,走上了艰辛的打工之路。这与我们何尝距离遥远?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也是由于家中没钱,姐姐无法上高中,姐姐也同样是那个时代走向工厂的打工妹,姐姐同样也是去了广东,现在想起来,未尝不心有愧疚。改革开放,中国建立起了一家家吸人血,杀人不偿命的黑心工厂、企业,他们无法
无天,没人能管,而由于以往的集体经济模式的逐步崩溃,老一辈人失业或经济不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年轻人就得不到好的教育、生存条件,因此都涌入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工厂,进入了杀人不见血的外企,从这个方面来说,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打工的世界,一个穷人靠出卖劳动力,富人靠出卖良心维持原有生活的时代。不管是书中各色黑社会式的群体,还是为生活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劳动者,或是所谓老板经理的衣冠禽兽,无一不在反映着社会的百孔千疮,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巨大问题。由此,我也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自己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最近重新读了几本书,包括《毛泽东选集》、《道德经》等。其中《毛泽东选集》我感觉最深的一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里面谈到我们怎么个工作方法及态度,其实也是我们怎么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我在这里摘抄一句:“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这段话卡上去很简单,但往往是我们实践中忘却的一部分,我们经常把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放得很高,把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看得太过高大,以致于我们把工作重心及目标都放在那些宏伟的理想上了,就像共产党如果仅仅告诉群众一起去革命,然后建设一个新社会,而且把群众参加革命看成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群众是不会响应的,群众需要看到你现在的表现,如果你现在都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他又怎么相信你给他们带来美好的未来呢?所以,我们这些人要关心的往往不能只是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理想社会,更要设法把这样的社会展现到人民面前,也就是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时,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关心对方,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别人才可能认同你,跟你走。
还读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么分析问题,怎么把一个不清楚的事情弄清楚。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看问题的方法各有不同,注意的层次各有不同,就拿资本家来说,他们可能觉得农民、工人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是种不稳定因素,会搞乱国家;而站在底层群众角度的人民却都能看到争议的力量的崛起,人民觉醒了,国家有希望了。这就是一对很对立的观点。应该说两方面都是有道理的,主要是我们站在谁的立场想问题。我们的生活及工作也常遇到这些问题,往往是大的方面我们知道是为人民服务,站在工农立场就是站在全体人类立场。然而到了具体事情上,我们就不能抓住其中的矛盾,我以前听过有人说走参政路线来改变社会,就其意义来说我并不否定,但要说通过这样就能彻底改变社会,我是坚决予以否定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让资本家和我们一起维护工人的利益,不可能依靠贪官集体来解决社会矛盾。就像在学校,我们也不要寄希望于学校让我们做些什么,而是注意我们需要做什么。这样,才能把田野这个集体带得更远、更有力量。
最近读《道德经》也颇有收获。三言两语难以说得完,就捡些说吧。一方面对人生意义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对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有所改变。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从中我体会到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必须有后其身的境界,就必须放下自我,就像天没有想着自己要怎么自生,所以才能长生,只有我们去除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只有我们无私,才能收获人生真正的意义。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对于我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有了一些更新,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去对待,有善必然是因为有恶,有丑必然是因为有美,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到敌人的时候,必须认识我们的朋友,不管在大事或小事上,我们都要认清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游行,谁是我们的敌人?日本。那我们的朋友呢?那些对日本行为愤怒的所有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认识我们的朋友,才可能去团结他们,这样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就像反转,你直接找孟山都和他讲理是不行的,而是找那些被迫害的人。
所有这些是我这一段时期的感悟,总结得不太到位且有点乱,但也以次鼓励自己继续前行。往者不可追,来者诚可鉴,还望诸公赐教一二!并附以偶感一首:
清风吹来耳声声,书动壁摇乃还魂。
开得隔窗凭风入,听得万家风雨声。
2013/6/15
第二篇:近期办案感悟
近期办案感悟
调入检查室工作已一月有余了,忙碌却受益良多。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不少办案知识,拓宽了视野,还体会到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要时刻把安全文明办案原则放在心上,更增强了尽快转变角色,成长为一名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信心。以下就是我近期的一些感悟。
一、要勤学善思,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办案能力。案件的查办和安全办案,都要求我们具备过硬的办案能力和较高的办案水平。面对着狡猾的办案对象,不将业务基础知识学深学透显然不行。特别是一些办案程序、办案章程方面的规定,要透彻理解和融会贯通。作为一名刚刚进入纪检监察系统的新手,在业务方面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一方面,在工作之余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真学习党纪条规及业务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深度;另一方面,在办案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学习精通业务,不但可以提高办案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调查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要防微杜渐,注重办案细节,做到文明安全。细节决定成败。要做到依纪依法安全办案,需要办案人员从小处入手,注重细节。例如:“双规”期间随时关注被调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谈话室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等。这些所谓的细节问题,千万不能忽视和大意,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对我们的调查工作的全局产生负面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到案件的成败。虽然办案工作很辛苦,经常下乡,值班时间很长,有时候还要值夜班,但在工作中也不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思想上不能有一丝松懈,时刻要将安全文明办案牢记在心。经过这些天的学习和对以前工作的反思,我认识到安全文明办案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最基本要求,在办案工作中,必须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办案章程,切实履行安全责任,保证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以人为本,坚持心理疏导,文明规范办案。坚持在办案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执纪执法观念,尊重人、教育人、挽救人,尊重和维护被调查人的健康权、休息权、申辩权、知情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在查办案件过程中,除了要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办案的章程,切实履行安全责任,更得注重事实和证据,用事实说话,用党纪条规说理教育,用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去感化,充分发挥政策教育的作用,让被调查人员心悦诚服,在心灵深处真正接受教育悔过认错,从而实现案件突破。
第三篇:读书真的很美——近期读书之感悟
读书真的很美——近期读书之感悟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了《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干部读书调查”专题,深有感触,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记之如下。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厚望,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品德修养,是一辈子的追求和目标。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十分精通,开“程朱理学”之先河。其专心、专一和熟读精思,让后人备受启迪和教益。巴金的“回忆式”读书法、老舍的“三结合”式读书法、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等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唐宋诗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充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悟性,千百年来,净化着亿万凡夫俗子的心灵。伟人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书的动人故事被传为美谈。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他在庐山芦林一号别墅、美庐别墅挑灯夜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辉煌篇章。
读书之美,美在积累。季羡林大师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南宋诗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示事津》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蔡元培先生十分谦逊,他说:“我的读书的短处,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经历了许多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史子集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怀旧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美在延伸阅读,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读书,让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党员干部于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
第四篇:谈近期对佛教学习之感悟
谈近期对佛教学习之感悟
摘要:
这篇文章首先从佛教的起源讲起,其间引入了印度社会当时的现状,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开创佛教的前因后果以及佛教早期的分派到大乘小乘的确立。其后讲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以魏晋南北朝(梁武帝兴佛,魏太武帝灭佛,周武帝)与唐代佛教(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武宗灭佛等为例)为重。最后由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说法引出了我对宗教信仰本质的看法,即为敬畏之心。
正文:
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几乎占到了世界总人数的五分之四,而余下的五分之一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因此,中华民族也被说做是无宗教信仰的民族,这着实令人好奇。观及历史,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佛教与中国渊源颇深,这激起了我对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好奇心。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当时的印度,经济空前发展,社会变化剧烈。铁器的普及使农业发展趋于成熟,商业与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繁荣。众多以繁荣城市为中心的国家也强大起来。而社会财富的增长与个国王权的的上升,促使争霸战争不断发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相应的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同化。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亦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主张用四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的社会职责,其中执掌宗教事务的为“婆罗门”,执掌军政大权的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是“吠舍”,为这三个等级服务的奴隶是“首陀罗”。四种姓依次的地位和权利由高到低。又言四种姓是神造的,不可变更,并力图用这种说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少年时期便是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释迦牟尼本命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根据印度当时的习俗,在婴儿诞生之际会有预言家预测新生儿的未来:位居种姓制度之首的一个婆罗门,预言悉达多将会统治全世界,只要他待在王宫;否则,他将成为伟大的宗教修行圣者。净饭王对王子疼爱有加,期望他有朝一日能继承王位,统理王国,所以国王把他幽禁在固若金汤,美轮美奂的王宫高墙之内不让他接触一丝一毫世间的丑陋与肮脏。然而就像所有故事所揭露的,真相总是会被发现。
悉达多想要认识王宫外的真实世界。然而,他的四次出宫却让他认识到了众生的疾苦:生老病死。悉达多开始寻求解脱之路。离家之后,悉达多分别尝试了禅定和苦行之法,但都没有帮助他获得解脱。最终,悉达多在一棵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沉思默想,悟出了“四谛”(苦禘,集谛,灭谛,道谛)的真理。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直到去世。
佛教最早的分裂出现在佛陀(即释迦牟尼)仍在世时,传说佛陀的堂弟调达随佛出家,智慧与异相仅次于佛,他公然提出异说,分裂僧团组织,并率五百比丘尼另立僧团,与佛陀分庭抗礼。随着佛陀的逝世,僧侣间的意见分歧愈益严重。为统一思想,相传佛教曾组织过三次结集,在第二次结集时(佛陀逝世一百多年后),为能否接受金银布施,储存多余食物等“十非法事”而分化成了“上座”和“大众”两部。上座部认为十事非法,大众部认为十事合法。到了公元前一至三世纪,因为一部分佛教徒众使自身的生活世俗化,并接纳在俗的男女为信徒而产生的思想新潮,大乘佛教应运而生。大乘佛教虽不公开斥责早期佛教,却认为早期佛教只是佛陀对浅根下愚者的权便之说,而非“究竟”之言,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贬斥其为“小道”,“小乘”而自命“大道”,“大乘”。然大乘,小乘发展至今,已成为两个平等的教派,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大乘”其意为“更大的车乘”,意指可以度更多众生,最终理想是成佛;而“小乘”能度的众生自然就少些,少倒只能度自己,修行是为了自我的解脱。比较客观的说法是小乘佛教更接近于佛陀的原始教法。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其说不一,但大体可以认为佛教的传入是在两汉之际。自此,佛教便在中国历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兴佛的当属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称帝不久,便下了一道《舍事道法詔》,下令举国上下不再事奉历代相传的道教,而改信佛教。也是自梁武帝起,中国佛教开始明令禁止吃荤,除此之外,梁武帝还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用于建寺和布施,并四次“舍身”,即为舍弃皇帝之位,投身佛海。可皇帝怎能有辞职一说,故每次武帝“舍身”,其大臣就要捐大量的钱财将皇帝赎回,其间有两次标明赎金为一亿万两!
到了唐代,则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令人耳熟能详的两个故事则是“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了。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是儒学世家。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之后对佛经的学习中,玄奘有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资和刻苦求学的品质,使得他在众僧侣中脱颖而出。但是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终于在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玄奘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曾次东渡日本,但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终在第六次成功东渡。到日本宣扬佛法,功德无量,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许多曲折,其中以“三武灭佛”为最。“三武”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这三个人都在自己当政时期打压了佛教的发展,虽动机与做法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灭佛”政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佛教中还有“六道”一说,强调因果报应,具体表现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者:
一、天道;
二、人间道;
三、修罗道;
四、畜生道;
五、饿鬼道;
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以此使人产生敬畏,为求得解脱,则需修定。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简单点说,便是要多造善果,少结恶果,以求早日摆脱轮回之苦。
由这便引出了我对宗教信仰一说本质的理解——敬畏之心。宗教,真心信奉的人敬之,心怀不轨的人畏之。但不管你是敬是畏,只要你信宗教教义所言,你就会为他所限制和引导。这也是宗教信仰对人类最重要的两个作用——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就如同佛教,以“因果报应”来要求徒众种善因,得善果:约束徒众不做邪恶之事,引导其一心向善,修行自我。而不论何种宗教,其能发展壮大的原因正是它所提出的教义能约束人内心的阴暗面,而引导人走向光明,自我提升的道路。这也正是人类信奉宗教的原因。当无法解释某种自然现象,或无法解决某个困扰自己的问题时,人们总希望有一个无论是精神还是力量都远强于自己的存在来解答困惑和指导自己。宗教便应运而生。但是不论信奉什么宗教,只要它的教义健康正确,能适应人的发展,对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引领人完成自我提升,那么宗教信仰就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第五篇:关于近期的心情,感情,感悟,工作,计划!
最近的心情变化不断,就像成都的天气,关于近期的心情,感情,感悟,工作,计划!。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心情跟着天气在变化!从想家的心情中爬出来之后就面对亲人之间的相处!然后又奔到另外一个女人的那面!这些都需要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心情!感情这东西很难琢磨啊!由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相互之后的信任,扶持!都说神马都是浮云,但是我想问浮云又是神马呢?爱情这东西相信还是不相信呢?她的 H 点在哪里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时候真的不如与一只狗来的酣畅淋漓!你懂得!~2011年的计划很简单!存够1W块!少不少,工作计划《关于近期的心情,感情,感悟,工作,计划!》。多不多!就这么简单!与小玲童鞋攒的零钱拿去捐给 壹基金!工作:店长,入股。学到新的东西!生活:节省,努力,用脑,健身,管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