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信息化管理调研报告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情况。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
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便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工作,尽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让当地党和各级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现状
笔者对古丈县的12个乡镇中对一个乡的708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有386人,占总数的54%;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有285人,占总人数的40%。由于时间、距离和经济等因素的困扰,有相当“留守儿童”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社会的表现缺乏了解,很少过问或是不过问。据学校反映,有相当部分家长不知孩子在哪个年级哪个班,更不用提了解孩子老师的姓名及孩子的表现了。
二、存在上述现状原因
近年来,一些外出经商、打工户子女的教育,呈现出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1、由于“五天”工作制的实施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业余时间多,如果教育跟不上的话,就有可能成为不利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社会大环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利孩子们成长的场所,如果学校指导不力,家庭教育跟不上,容易造成双休日管理教育的空白。
2、“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存在隔膜,祖辈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距离,很难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在“留守儿童”中信赖度不高,亲和力不强。不少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挑生活和农事的重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力不济,能力不 足,力度不够。“留守儿童”中隔代寄养的,他们备受祖父祖母的关心,个性放纵,性格偏激;社会关系寄养的,普遍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郁不乐,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愤世嫉俗的不健康的心理。
3、“留守儿童”失去家庭约束,易受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社会教育严重缺位。30%以上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监护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而轻性情的培养,心理教育、任其自由发展,行为不受应有的节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在家里看电视成了“留守儿童”的最大乐趣和主要内容,选择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谈情说爱等内容。而大多数家长则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进入了“保险柜”,教育子女就是教育部门的事了,一旦在学习或行为上出了问题,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将矛头指向学校教育和教师。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往往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大都在较贫困的偏远山区,如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政府和有关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情况。只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各级政府和部门才能及时了解到他们的真实具体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才能让有限的爱心资助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身上。
2、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变化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爸爸妈妈回家创业或被接到城市上学,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就不再是留守儿童。有的农村孩子因爸爸妈妈新近决定南下打工,临时成了留守儿童。同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有的因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意不好做,或出了意外,生活陷入困境。
3、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情况。如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主动做思想工作,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四、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的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记录。主要包括户籍所在地、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外出父母的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入状况;留守儿童在家的主要托管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学习情况、所在班级及班主任姓名。
2、农村留守儿童已获资助情况记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大部分地区已由政府牵头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地的妇联团委组织了
“代理家长”等行动,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向农村留守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农村留守儿童获资助的情况必须载入信息档案,这既有利于追踪爱心款的去向,也有利于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3、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不同,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在信息档案中写下孩子最迫切需要的帮助,有利于及时地疏导孩子,教育孩子。
五、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
1、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当信息收集之后,主动脉是及时收集农村留守儿童发生变化的有关资料,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资助的有关资料。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完整、准确。
2、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要采取动态管理的方法。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且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的帮助各不相同,获帮助之后会有显著变化。这些情况都应在档案信息中及时记载和建立,以便及时调整帮助措施。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实现网络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信息需随时增添内容,政府和有关部门需及时了解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应建立网络登记、实时更改、网络查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正规化、现代化的体系。
第二篇:留守儿童信息化管理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信息化管理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情况。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为便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工作,尽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让当地党和各级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现状
笔者对古丈县的12个乡镇中对一个乡的708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有386人,占总数的54%;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有285人,占总人数的40%。由于时间、距离和经济等因素的困扰,有相当“留守儿童”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社会的表现缺乏了解,很少过问或是不过问。据学校反映,有相当部分家长不知孩子在哪个年级哪个班,更不用提了解孩子老师的姓名及孩子的表现了。
二、存在上述现状原因
近年来,一些外出经商、打工户子女的教育,呈现出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1、由于“五天”工作制的实施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业余时间多,如果教育跟不上的话,就有可能成为不利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社会大环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利孩子们成长的场所,如果学校指导不力,家庭教育跟不上,容易造成双休日管理教育的空白。
2、“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存在隔膜,祖辈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距离,很难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在“留守儿童”中信赖度不高,亲和力不强。不少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挑生活和农事的重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力不济,能力不 足,力度不够。“留守儿童”中隔代寄养的,他们备受祖父祖母的关心,个性放纵,性格偏激;社会关系寄养的,普遍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郁不乐,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愤世嫉俗的不健康的心理。
3、“留守儿童”失去家庭约束,易受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社会教育严重缺位。30%以上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监护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而轻性情的培养,心理教育、任其自由发展,行为不受应有的节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在家里看电视成了“留守儿童”的最大乐趣和主要内容,选择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谈情说爱等内容。而大多数家长则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进入了“保险柜”,教育子女就是教育部门的事了,一旦在学习或行为上出了问题,社会、家庭各方面都将矛头指向学校教育和教师。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往往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大都在较贫困的偏远山区,如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政府和有关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他们真实具体的情况。只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各级政府和部门才能及时了解到他们的真实具体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才能让有限的爱心资助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身上。
2、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变化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发生变化。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爸爸妈妈回家创业或被接到城市上学,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就不再是留守儿童。有的农村孩子因爸爸妈妈新近决定南下打工,临时成了留守儿童。同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有的因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意不好做,或出了意外,生活陷入困境。
3、有利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情况。如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政府
及有关部门应主动做思想工作,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四、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的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记录。主要包括户籍所在地、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外出父母的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收入状况;留守儿童在家的主要托管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状况、学习情况、所在班级及班主任姓名。
2、农村留守儿童已获资助情况记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大部分地区已由政府牵头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地的妇联团委组织了
第三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天长市新街小学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友监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半属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情况,我校也把单亲家庭孩子划归为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我校统计留守儿童人数为47人,监护类型为隔代监护较多。
通过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和对这些儿童谈话了解,目前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辅导存在较大困难,有些儿童回去作业有没有,爷爷奶奶都不能真实了解情况,再加上爷爷奶奶大多存在疼爱过度,使得小孩不怕爷爷奶奶,在教育上存在教育无力的情况,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贪玩、任信、不服从管教。,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基本与一般儿童无异,学习动机也基本良好。在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上,他们不能向父母询问,因此相当一部分儿童选择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还存在欠缺,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多是只完成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自己更是很少主动去预习、复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照顾孩子,不在孩子身边,感到欠孩子很多,很愧疚,就会在经济上多给与孩子方便,多让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也因此可能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于别人攀比玩具等。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容易形成嫉妒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零用钱的时候要多嘱咐监护人,不能养成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平时更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写信或电话的方式。
对于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主要存在着资金不足、设施过少、人员不够等方面的困难。虽然在启动建设时,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资金,但远远不够,图书过少、过旧、没有新颖和新意,引不起儿童兴趣,娱乐设施过少,几十个人无法能同时娱乐,活动时间也不能保证,因为人员不够,而且大部分时间要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老师感到很累,也没有补助,老师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学校也无可奈何。如何让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人员能安心工作,是否有制度作保证,比如可以让老师专职做留守儿童工作,可以算老师工作量或给予经济补助等。
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这些子女享受和城里学生一样待遇,不存在借读什么的,更不可以另外收费,但现在这些还依然存在,致使这些子女不得不在家读书做留守儿童,如果有一天这些障碍没有了,也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称呼了。
第四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朱仓乡中心小学现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5400余人,辖区内在外务工人口近1000人,在校留守儿童12人,女6人,占在校生学生的3.5%。8个自然村都有分布,给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
为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校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每年开学时我校都会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村、街、社区对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现结合此次调查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较分散。在这次调查中,我校的12名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外出务工,有的是单亲家庭,家庭条件不富裕唯一的亲人也要外出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一起在外务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很少的一部分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亲人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很多孩子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调配负责人的班主任教师任他们的代理家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积极沟通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家庭贫困的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缓解家庭的压力使父亲或母亲一方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学校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获得家的饿温暖。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没有发生 “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习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第四、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1、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
第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五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