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疟疾评估报告
疟疾防治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及时掌握疟疾疫情动态和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我们于2013年5月份开展了疟疾自查。现将上半年情况总结如下:
一、检查内容:2013年以来我园对疟疾防治工作及各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主要包括疫情发现、疫情报告等,疟疾防治措施及人员培训情况,发热病人登记情况,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情况等。
二、基本情况:我园2013年无疟疾患者。
三、存在问题:本次检查共采取听、查、看等方法,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对疟疾防治工作思想认识不够,存在麻痹大意想法,有些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2、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家长疟疾防治知识缺乏。
四、下步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对消除疟疾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和防控措施的落实。
2、全面加强镜检工作,对来园就诊的发热学生及时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加强疟疾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强化教师防控知识的掌握和群众的知晓率。
第二篇: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简要
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简要
疟疾报告表明已朝着实现国际目标取得快速进展
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防疟干预措施的行动正在产生效果
2010年12月14日 | 日内瓦-2008年至2010年,疟疾控制规划的规模得到很大扩展,为撒哈拉以南非洲5.78亿人民提供了可以保护他们的药浸蚊帐。2009年,室内滞留喷洒也保护了7500万人,或者说面临风险人群的10%。根据《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所述,自2008年联合国秘书长发出呼吁以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防疟干预措施的行动正在产生效果。
疟疾病例呈下降趋势
过去10年间,共有11个非洲国家的确诊疟疾病例或疟疾入院病例和死亡病例降低了50%以上。同期,非洲以外56个疟疾流行国中也有32个国家的疟疾确诊病例减少了50%以上,另外8个国家减少了25%-50%。2009年,世卫组织总干事认证摩洛哥和土库曼斯坦已消除疟疾。2009年,世卫组织欧洲区域首次未报告恶性疟原虫疟疾病例。过去十年所看到的最好成果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强调了正在的发生变化:“本报告所列结果是过去十年所看到的最好的成果。在疟疾形势多年恶化和停滞之后,各国及其发展合作伙伴现在终于能够采取攻势。目前的战略是有用的。”
联合国秘书长疟疾问题特使Ray Chambers表示:“正如《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扩展防疟干预措施直接挽救了生命。干预措施的战略性推广削弱了疟疾的影响,这是应对与贫困相关的卫生威胁的关键一步。如果能够保持住这些成果,到2015年,我们将能够终结疟疾造成的死亡。” 抗疟战略
抗疟战略还在演变。今年早些时候,世卫组织建议所有疟疾疑似病例先经诊断测试确诊后再使用抗疟药。不应当再假设每位发烧患者均患有疟疾并且需要抗疟治疗。现在有便宜的、质量有保证的快速诊断测试法,边远卫生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的卫生工作者都能使用。使用这些测试法可以提高给每位患者的医疗质量,减少对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药物的过度使用,并要防范使耐药性扩大到这些药物。疟疾控制依然脆弱
虽然减少疟疾负担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至少有三个非洲国家(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赞比亚)的部分地区出现了病例回升。出现病例回升的原因还不是很明确,但这种现象表明疟疾控制还是脆弱的,如要大幅度减少病例,还需继续保持干预措施的广泛覆盖。为实现目标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报告强调,虽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才能实现控制疟疾的国际目标:
2009年,财务支持力度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15亿美元,但2010年用于疟疾控制的新承诺并未大幅度增加,只有18亿美元。承诺用于疟疾的数额虽然不小,但仍不能满足2010年估计约60多亿美元的疟疾控制支出需要。
和以前相比,2010年,更多非洲家庭(42%)拥有至少一顶药浸蚊帐,更多五岁以下儿童(35%)用上了药浸蚊帐。19个非洲国家有一半以上家庭拥有药浸蚊帐。使用药浸蚊帐的儿童仍低于世界卫生大会所确定的80%的目标,部分是由于到2009年,在一些非洲大国,拥有药浸蚊帐的家庭仍只占较低比例。
非洲经诊断测试法确诊病例占报告病例之比已从这十年开始时的不到5%上升到2009年的35%,但在大部分非洲国家和一小部分其它地区国家,这一比例仍然很低。
到2009年底,11个非洲国家向所有公立医院接诊的疟疾患者提供了充足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药物疗程用药;另有5国提供的药物可以治疗50-100%的病例。这比2005年大大增加了,当时,只有5个国家向其公立医院接诊的一半以上疟疾患者中提供了足够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药物疗程用药。
据估计,疟疾死亡人数已从2000年的98.5万下降到2009年的78.1万。世卫组织各区域的疟疾死亡人数均已降低,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欧洲区域,其次是美洲区域。非洲区域疟疾死亡减少的绝对数字最大。
总之,报告强调,要保持过去十年发展起来的预防、控制和消除疟疾的势头。虽然最近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仍很脆弱,但要加以保持。至关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应确保提供足够的和可预测的资金以实现控制疟疾的宏大目标,进而到2015年实现与卫生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
第三篇:疟疾主动侦查报告
高阳乡卫生院
主
动
病
例
侦
查
报
告
小
结
高阳乡主动病例侦查报告
时间:2010年12月25日上午8:30
地点:高阳镇高阳西村
为落实2014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进一步做好杜绝疟疾传染源的扩散。在疟疾流行季节进行开展疟疾督导工作。我镇防保股工作人员来到高阳西村进行疟疾督导工作。在该村督导发热病人2名,病人姓名:张美玲,黄亦然。发热病人均无传染源,均不是疟疾病人,同时对2名发热病人的四周邻居开展调查询问70人,均未发现有传染个人,排除疟疾怀疑。
督导同时又为群众详细讲解疟疾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国家免费治疗政策,进一步使群众了解掌握疟疾防治知识,提倡居民使用科学方法防病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在有蚊虫季节正确使用蚊帐,蚊香,驱虫剂等防蚊措施,清楚户外垃圾,污水,根除蚊子孽生场所,搞好个人卫生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高阳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 2010年12月25日
2010年高阳镇疟疾督导计划
根据2010年高阳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工作计划需要,开展2010年第二季度疟疾项目工作,完成三个村督导工作,包括:顿屯村,黄岗村,西黄庄村。和高阳西村村的主动侦查工作。确保我镇2010年全球基金疟疾项目顺利实施,暗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高阳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组
2010年10月15日
高阳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 对高阳镇高阳西村疟疾项目办的督导反馈意见 为了更好了解全球疟疾项目在我县的运转情况,提高乡级对村级的督导质量,即使发现并解决项目运转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疟疾项目在我镇的顺利实施。根据《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管理与技术方案》的要求,围绕《项目督导工作手册》的内容,结合我镇项目督导重点,镇疟疾项目办组织有关人员于2010年12月25日对高阳镇高阳西村尽享项目督导,其结果如下:
由于我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刚刚启动,村医生对全球疟疾积基金的认识,理念,管理要求及实施不太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卫生差。
2,未见宣传栏进资料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求村卫生室尽快完善疟疾宣传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村内坏境,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提高村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了解。
高阳镇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
2010年12月25日
第四篇:疟疾培训资料
疟 疾 防 治 培 训 讲 义
疟疾是由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疟原虫经血侵入人体,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寄生繁殖,使红细胞周期性成批破坏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周期性、规律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严重时可致贫血和脾肿大。传染源为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寄生部位是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致病和诊断阶段是红内期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常见的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1.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称为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分为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两大部分。
1.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阶段
1.1.1 红细胞外期:指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期,间日疟的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子孢子随蚊唾液侵入人体血液内,约经半小时,子孢子陆续侵入肝细胞内发育成裂殖体,约经8天后,裂殖体增殖成数千或数万个圆形的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液,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分侵入红细胞成为红细胞内期,引起初发疟疾。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期后再分批完成红外期发育,成为疟疾复发的根源。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所以不引起复发。
1.1.2 红细胞内期:由肝细胞释放出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1.1.2.1 裂体增殖: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环状体或小滋养体,摄食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其未被利用而剩下的分解产物蓄积在原浆内呈棕色,称为疟色素。环状体或小滋养体进行裂体增殖,最后发育为成熟裂殖体,内含一定数量的裂殖子,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释放出全部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释放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另一部分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裂体增殖引起周期性临床发作。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长短不同,间日疟为48小时,恶性疟为36-48小时,因发作时间亦不相同。
1.1.2.2 配子体的形成:上述红细胞内的裂殖体增殖3-4代以后,其中一部分裂殖子开始有性发育,发育成雌或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可生存60-80日,如被雌按蚊吸入胃内,则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反之则被吞噬或退变而被消灭。
1.2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阶段
1.2.1 蚊体内的有性生殖: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被雌蚊吸入胃后,仅雌雄配子体能生存,在适宜的温度下,雄配子体伸出数条鞭毛状细丝,钻入雌配子体内受精,成为园形的合子。不久,合子变长并能蠕动,称为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胃壁,在弹性纤维膜下发育成园形的囊合子。
1.2.2 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囊合子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下),经10日左右的孢子增殖发育成孢子囊,内含数千乃至上万个镰刀状的子孢子,最后孢子囊中的子孢子相继逸出,其大部分进入唾液腺内,当叮咬人时,部分孢子随唾液侵入人体。
2.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为14天,恶性疟为12天,输血感染者潜伏期为7-10天。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2 间日疟
起病急,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典型发作分为三期: 2.2.1 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约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2.2 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喝,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
2.2.3 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松,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是因为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由于某些批次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得同步。
数次发作以后患者常有体弱,贫血,肝脾肿大。发作次数越多,脾大、贫血越显著。由于免疫力的差异或治疗的不彻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
2.3 恶性疟
起病缓急不一,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①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②体温高,热型不规则。初期常呈间歇发热,或不规则,后期持续高热,长达20余小时,甚至一次刚结束,接着另一次又发作,不能完全退热;③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④脾大、贫血严重;⑤可致凶险发作;⑥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2.4 凶险型疟疾
绝大多数由恶性疟引起,偶可因间日疟或三日疟所致。在暴发流行时5岁以下的幼儿和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发生率更高;即便当地人群,治疗不及时也可发生。临床上可观察患者原虫数量作为监测项目,若厚片每视野达300~500个原虫,就可能发生;如每视野600个以上则极易发生。临床上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2.4.1 脑型
最常见。其特点:①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天后出现,少数突然晕倒起病;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③意识障碍,可烦燥不安,进而嗜睡,昏迷;④抽搐,半数患者可发生,儿童更多;⑤如治疗不及时,发展成脑水肿,致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⑥查体有脾大,2/3的患者在出现昏迷时肝脾已肿大;贫血、黄疸、皮肤出血点均可见;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出现病理反射;⑦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可查见疟原虫。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常在50个/ um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生化检查正常。
2.4.2 胃肠型
除发冷发热外,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水样便或血便,可似痢疾伴里急后重。有的仅有剧烈腹痛,而无腹泻,常被误为急腹症。吐泻重者可发生休克、肾衰而死。
2.4.3 过高热型
疟疾发作时,体温迅速上升,达42℃或更高。患者气迫,谵妄,抽搐,昏迷,常于数小时后死亡。
2.4.4 黑尿热
急性血管溶血,并引起血红蛋白和溶血性黄疸,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还可能与G-6-P脱氢酶缺乏有关。临床以骤起、寒战高热、腰痛、酱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严重贫血、黄疸、蛋白、管型尿为特点。
2.5 再燃和复发
疟疾发作数次后,由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或经彻底治疗而停发作,血中原虫也被彻底消灭,但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期的原虫增殖后再入血流并侵入红细胞,引起发作,称为复发。复发主要见于间日疟。再燃指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受到控制,但血中仍有疟原虫残存,当抵抗力下降时,疟原虫增殖,临床症状出现。再燃多在初发后3个月内。复发则不一,间日疟复发多在一年内,个别时间较长。
3.诊断
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流行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
3.2.2 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可出现昏迷等症状。
3.2.3 实验室检查
3.2.3.1 血涂片查找疟原虫
是诊断疟疾最可靠的方法,现常用厚薄血膜同一玻片吉氏染色法检查疟原虫。
3.2.3.2 疟原虫免疫学抗原检测结果阳性。4.治疗
(三)病例治疗
1、治疗原则
对所有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及带虫者均应进行规范的抗疟疾药物治疗。
(1)间日疟治疗
首选磷酸氯喹片(以下简称氯喹)加磷酸伯氨喹片(以下简称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治疗(此疗法也适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患者的治疗)。治疗无效时,可选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以下简称ACT)进行治疗。
(2)恶性疟治疗
采用ACT进行治疗。包括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复方青蒿素片等。(3)重症疟疾治疗
首选青蒿素类药物的注射剂型进行抢救性治疗。包括: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注射剂等。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以减少并发症和合并感染。待患者病情缓解并且能够进食后,可选用任意一种ACT,再进行一个疗程的巩固性治疗。
(4)孕妇疟疾治疗
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治疗。孕期在3个月以内的恶性疟患者可选用磷酸哌喹片治疗,孕期在3个月以上的恶性疟患者可采用ACT治疗。孕妇患重症疟疾应选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
(5)临床诊断疟疾病例的治疗
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和发病史等相关信息,判断其可能的感染地点,确定治疗方案。
①感染地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区,可采用氯喹加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治疗。
②感染地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特别是由国外输入的疟疾病例,可直接采用ACT进行治疗;若该病例进一步确诊为恶性疟原虫和其他疟原虫的混合感染,须加服一个疗程(八日疗法)的伯氨喹。
③如无法判断其感染地点,可按照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进行治疗。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见附件1。
(6)疑似病例治疗
对不能及时排除的疑似病例,可按临床诊断病例治疗,但在治疗前应采集血涂片和滤纸血或抗凝血送检。病人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治疗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进行抗疟治疗时,须规范开具病人治疗处方,并提示患者应全程足量服药。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和村医对间日疟治疗对象进行督导服药(填写督导服药表)和登记,做好服药宣传、送药上门、看服到口、服后签名工作,确保全程、足量服药,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第五篇:疟疾小结
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为进一步做好疟疾宣传工作,及上级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7年5月07日在我院会议室举办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主要为我院各科室医务人员现将培训情况小结如下: 会议开始由院长传达了疟疾有关文件精神,使大家对我省疟疾消除计划和目前疟疾防控形势有一个总体认识。并就疟疾报告程序和处理原则等相关知识做了详细的讲解,希望各位医生通过业务培训和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疟疾防治和诊断水平,杜绝疟疾的发生和传播。针对我院实际情况,要求各位临床医生做好相关工作。
培训后进行了疟疾防治知识测试。此次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医务人员对疟疾防治的业务工作水平,为规范开展疟疾病人诊断、治疗、报告及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