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疾病动物学[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1:2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产疾病动物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产疾病动物学》。

第一篇:水产疾病动物学

一、名词解释

1炎症: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 的病理过程,它的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2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

4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炎症以前的一段时间

5代偿:治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能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和结构变化,或机能加强来代替、补偿机体病变器官的过程叫代偿 6外出血:血液流出体外

7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8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

9钙化:中间残留的坏死组织有时会发生钙盐沉着,叫钙化

10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侵袭 11修复:组织受损后重建的过程,包括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和化生等 12单纯感染:疾病由一种病原侵袭所引起的 13寄生物: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生物

14肿瘤: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新生物,增生的细胞(肿瘤细胞)常形成肿物HE染色:苏木精甲红染色,也称为普通染色,是生物学病理学细胞学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6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17麻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机能暂停,经一定时间可完全恢复的过程

18增生:炎症时,细胞的增生是致炎因子长期作用,或组织变质分解产物的刺激所致

19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胸腔、腹腔、脑室等膜腔内蓄积过多LD:超过中毒量,导致死亡的剂量

二、简答

1革兰氏染色法的要求

(1)先用结晶紫初染;(2)加入碘液处理;(3)再以酒精脱色;(4)最后用复红(或沙黄)复染;染色后菌体呈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染色后菌体呈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2硫酸亚铁一般和那些合用

CuSO45:20.7ppm 有收敛作用以及较强的杀病原体能力,可以杀灭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及鱼蚤等 敌百虫:有机磷杀虫药 3大黄作用和注意点

作用:(1)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肿瘤;(2)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注意点:每千克大黄加20千克0.3%氨水浸泡12小时,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不能与石灰合用,会降低功效 4水生生物引起中毒的种类和防治

微囊藻引起的中毒防治:(1)池塘进行清淤消毒;(2)掌握投喂量,经常加注清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调节好水的ph值,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3)当微囊藻已大量繁殖时,可全池遍洒浓度为0.7*10-6硫酸铜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洒药后应开动增氧机,或在第二天清晨酌情加注清水,以防鱼浮头;(4)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撒生石灰粉,连续2--3次,可基本杀死。

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防治:定期施铵盐类化肥,尿素、氨水、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1mg/L,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赤潮防治:(1)加强环保工作,控制水质,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2)发生赤潮时可泼洒硫酸铜杀死害藻或泼粘土以吸附有害物质;(3)发生赤潮时,不进行排灌水5病毒的病程有几个阶段

(1)潜伏期:无症状表现,潜伏期有长有短;(2)前驱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还无明显症状,出现的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症状;(3)充分发展期:出现 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机体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高潮期

6漂白粉使用的注意点(说明漂白粉是什么)漂白粉:是次氯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分子式Ca(OCl)Cl 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及盐味,微溶于水,含有效氯25%-30%,溶于水后生成具有杀菌能力的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 注意点:受潮易分解失效,受光、高温作用迅速分解,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存放冷暗干燥处,大面积使用最好夜间进行 7乌桕的功用与注意点

功用:(1)乌桕叶用以防治烂鳃病及白头白嘴病、腐皮病、竖磷病;(2)治疗细菌性疾病

注意点:酸性条件下能溶于水;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有提效作用 8机械损失有哪些,防治

(1)压伤;(2)碰伤和擦伤;(3)强烈的震动

防治:改进渔具和容器,尽量减少捕捞和搬运,在必要捕捞和运输时必须小心对待,并选择适当时间;越冬池的底质不宜过硬,在越冬前应加强肥育;亲虾越冬池应衬以底网等措施来进行预防;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因注射或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可在损伤处涂鱼泰8号及孔雀绿溶液,受伤较严重的肌肉需注射链霉素或治鳖灵2号。

9用药的方法有哪几种及其作用

挂篓法作用: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和篓,形成一消毒区,当水产动物来摄食时达到消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药浴法作用:将水产动物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迫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遍洒法作用: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浸沤法作用:将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

堆,杀灭池水中及体外的病原体;涂抹法作用:在体表患病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口服法作用:将药物或疫苗与水产动物喜吃的饲料,拌以粘合剂制成适口的颗粒药饲投喂,杀灭体内的病原体或增强抗病力;注射法作用: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0说明细菌分阴阳的特性,并举例说明阴阳细菌的2—3例 特性:

阳: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阴: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风杆菌

三、论述 1真菌水霉病

a病原体:我国发现的致病水霉菌有10多种,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属;b菌丝是没有横隔的多核体

内菌丝:像根一样,分枝多而纤细,吸收营养 外菌丝:粗枝,分枝少,长达3公分,灰白色,棉絮状物;c外菌丝尖端膨大而成棒状物,能形成抵抗恶劣环境的厚垣孢子;d生殖:无性生殖为产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孢子;e流行情况:对水产动物没有选择性,一般受伤的动物

都易感染,适温为13-18o

c;f症状:白毛病;g预防:最好是减少受伤:如受伤用药物处理,鱼卵可用0.7ppm孔雀石绿要与10-15分钟,1次/日,连用2天,用碘2-5ppm药浴;h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1)外用药:食盐和小苏打(1:1)9ppm;甲基兰2-3ppm(隔2天用一次);孔雀绿0.15-0.2ppm(隔2天用一次);白鳗不能用孔雀绿而用升温的方法25-26摄氏度自愈;(2)内服抗菌药(磺胺、呋喃类抗生素)

2细菌性烂鳃病

a柱状嗜纤维病(原叫柱状屈绕杆菌);b大小为0.5*4-4.8um(固体培养基菌体较短,液体培养基菌体较长);c没有鞭毛,湿润固体常可滑行;d革兰氏阴性,好气,适温28oCe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成鱼);f鳃丝肿胀,减少,粘液增多;g诊断:(1)肉眼:烂鳃、缺损;(2)镜检:大量细长滑行杆菌;(3)酶免疫测定法:涂片(甘油蛋白、菌液)—干后丙酮固定,特意抗血清—显色液—加H2O2—棕色细长细菌

3固着纤毛虫病

a病原体: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壳吸管虫、莲蓬虫;b虫体多呈倒钟罩形,前段为口盘,其上有纤毛;c症状:常附着在对虾的体表、鳃和附肢上、也有在虾卵和幼体上附着;d诊断: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幼体;e流行情况:对虾的人工育苗期为4-5月份;养殖期间为7-9月;f防治 :保持水质清新是最有效的防治的方法g育苗用水要沉淀过滤,投喂半年幼虫要先镜检,如发现未孵化的虫卵和卵壳上附着较多的固着纤毛虫时,应用50-60oc的热水处理5分钟左右,杀死纤毛虫后再投喂; 全池泼洒茶仔饼使用浓度为10-15ppm,或皂角苷,同时投喂优质饲料,促进脱壳 4对虾瞎眼病

a群霍乱弧菌;b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c大小0.5-0.8*1.5-3.0mm;d极生单鞭毛运动,鞭毛有鞘;e最是生长温度为30-42oc,盐度5-20,pH7-9;f危害品种:海水养殖种类,为条件致病菌;g症状:眼球溃烂,出现白圈;h诊断:凝血时间;i针筒抽取心脏血淋巴液,滴在载玻片上,每10秒跳动血液一次,直到挑起血丝为止,即为凝血时间;j健康虾:1分钟内凝固,病虾3-5分钟或者更久;k治疗:水体消毒、漂白粉1ppm、氯霉素 1g/kg饵、土霉素1-2g/kg饵 5赤皮病

a荧光假单胞菌;b杆状;c大小0.7-0.75*0.4-0,45um;d具1-3根鞭毛,具动力;e无芽孢;f革兰氏阴性;g需氧,适温25-30oc;h草、青等多种淡水鱼;i四季流行;j症状:体表出现发炎,鳞片脱落;k治疗: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 6白头白嘴病

a菌种未查明(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b夏花草鱼危害最大;c流行于5-7月;d华中华南最为流行;e病鱼至吻断到眼部一般皮肤色素消减或变为乳白色;f诊断:引起的有两点 :车轮虫;左右摇摆的滑行菌;g治疗:常用抗生素1-2ppm,药饵1-2g/kg 7链球菌病

a链球菌病;b革兰氏阴性;c无运动性,无芽孢;d危害:鰤鱼,虹鳟等;e传染源不明;f症状:浮出水面,红肿肛门,肝脏肿大;g治疗:红霉素 1000kg鱼,2-5g/天,3-7天;土霉素1000kg鱼,5-7.5g/天,10天 8粘孢子虫病

a种类已达千种;b生活史未查明;c症状:多数形成包囊;d诊断:将包囊压成薄片,区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小瓜虫;e治疗:无理想治疗方法;清淤、消毒;用晶体敌百虫制饵,0.1-0.4g/kg体重,遍洒150g/亩;病鱼作饵要煮熟或深埋 9竖鳞病

a初步认为是小型点状假单胞菌;b短杆状;c有动力,无芽孢;d革兰氏阴性;e危机鲤鱼等;f症状:鱼体前半部分或全身出现鳞片竖起;g诊断:短杆转;鱼波豆虫寄生;h镜检病原体——鳞囊内渗出液;i防治方法:a硫酸链霉素 15-20mg/kg;b治鳖灵2号3ml/mg 10疫苗的制备步骤

1.濒死病变组织—称重,剪碎,加10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匀浆

2.3000-3500r/min,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 3.加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000ug/ml(混匀后4℃下过夜除菌)

4.病毒悬液,加福尔马林0.1%浓度

5.摇匀后置32℃恒温水浴锅灭活72小时 6.封口贴标签,4℃冰箱保存

一、名词解释

1炎症: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反应,它的本质是以防御为主 的病理过程,它的基本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2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3变质: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可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

4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炎症以前的一段时间

5代偿:治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能通过相应部分的代谢和结构变化,或机能加强来代替、补偿机体病变器官的过程叫代偿 6外出血:血液流出体外

7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8水肿:组织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

9钙化:中间残留的坏死组织有时会发生钙盐沉着,叫钙化

10混合感染:同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侵袭 11修复:组织受损后重建的过程,包括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和化生等 12单纯感染:疾病由一种病原侵袭所引起的 13寄生物: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生物

14肿瘤:是由各种致癌因素引起的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新生物,增生的细胞(肿瘤细胞)常形成肿物HE染色:苏木精甲红染色,也称为普通染色,是生物学病理学细胞学必不可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6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17麻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机能暂停,经一定时间可完全恢复的过程

18增生:炎症时,细胞的增生是致炎因子长期作用,或组织变质分解产物的刺激所致

19积水:组织间液在胸腔、心胸腔、腹腔、脑室等膜腔内蓄积过多LD:超过中毒量,导致死亡的剂量

二、简答

1革兰氏染色法的要求

(1)先用结晶紫初染;(2)加入碘液处理;(3)再以酒精脱色;(4)最后用复红(或沙黄)复染;染色后菌体呈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染色后菌体呈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2硫酸亚铁一般和那些合用

CuSO45:20.7ppm 有收敛作用以及较强的杀病原体能力,可以杀灭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及鱼蚤等 敌百虫:有机磷杀虫药 3大黄作用和注意点

作用:(1)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肿瘤;(2)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注意点:每千克大黄加20千克0.3%氨水浸泡12小时,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不能与石灰合用,会降低功效 4水生生物引起中毒的种类和防治

微囊藻引起的中毒防治:(1)池塘进行清淤消毒;(2)掌握投喂量,经常加注清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调节好水的ph值,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3)当微囊藻已大量繁殖时,可全池遍洒浓度为0.7*10-6硫酸铜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洒药后应开动增氧机,或在第二天清晨酌情加注清水,以防鱼浮头;(4)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撒生石灰粉,连续2--3次,可基本杀死。

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防治:定期施铵盐类化肥,尿素、氨水、氮磷复合肥,以及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1mg/L,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赤潮防治:(1)加强环保工作,控制水质,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2)发生赤潮时可泼洒硫酸铜杀死害藻或泼粘土以吸附有害物质;(3)发生赤潮时,不进行排灌水5病毒的病程有几个阶段

(1)潜伏期:无症状表现,潜伏期有长有短;(2)前驱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还无明显症状,出现的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症状;(3)充分发展期:出现 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机体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高潮期

6漂白粉使用的注意点(说明漂白粉是什么)漂白粉:是次氯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的混合物,分子式Ca(OCl)Cl 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及盐味,微溶于水,含有效氯25%-30%,溶于水后生成具有杀菌能力的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 注意点:受潮易分解失效,受光、高温作用迅速分解,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存放冷暗干燥处,大面积使用最好夜间进行 7乌桕的功用与注意点

功用:(1)乌桕叶用以防治烂鳃病及白头白嘴病、腐皮病、竖磷病;(2)治疗细菌性疾病

注意点:酸性条件下能溶于水;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有提效作用 8机械损失有哪些,防治

(1)压伤;(2)碰伤和擦伤;(3)强烈的震动

防治:改进渔具和容器,尽量减少捕捞和搬运,在必要捕捞和运输时必须小心对待,并选择适当时间;越冬池的底质不宜过硬,在越冬前应加强肥育;亲虾越冬池应衬以底网等措施来进行预防;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因注射或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可在损伤处涂鱼泰8号及孔雀绿溶液,受伤较严重的肌肉需注射链霉素或治鳖灵2号。

9用药的方法有哪几种及其作用

挂篓法作用:在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和篓,形成一消毒区,当水产动物来摄食时达到消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药浴法作用:将水产动物集中在较小容器、较高浓度药液中进行短期强迫药浴,以杀灭体外病原体;遍洒法作用:全池遍洒药液,使池水达到一定浓度,杀灭体外及池水中的病原体;浸沤法作用:将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

堆,杀灭池水中及体外的病原体;涂抹法作用:在体表患病处涂抹较浓的药液以杀灭病原体;口服法作用:将药物或疫苗与水产动物喜吃的饲料,拌以粘合剂制成适口的颗粒药饲投喂,杀灭体内的病原体或增强抗病力;注射法作用: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10说明细菌分阴阳的特性,并举例说明阴阳细菌的2—3例 特性:

阳: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杆菌阴: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风杆菌

三、论述 1真菌水霉病

a病原体:我国发现的致病水霉菌有10多种,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属;b菌丝是没有横隔的多核体

内菌丝:像根一样,分枝多而纤细,吸收营养 外菌丝:粗枝,分枝少,长达3公分,灰白色,棉絮状物;c外菌丝尖端膨大而成棒状物,能形成抵抗恶劣环境的厚垣孢子;d生殖:无性生殖为产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孢子;e流行情况:对水产动物没有选择性,一般受伤的动物

都易感染,适温为13-18o

c;f症状:白毛病;g预防:最好是减少受伤:如受伤用药物处理,鱼卵可用0.7ppm孔雀石绿要与10-15分钟,1次/日,连用2天,用碘2-5ppm药浴;h治疗: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1)外用药:食盐和小苏打(1:1)9ppm;甲基兰2-3ppm(隔2天用一次);孔雀绿0.15-0.2ppm(隔2天用一次);白鳗不能用孔雀绿而用升温的方法25-26摄氏度自愈;(2)内服抗菌药(磺胺、呋喃类抗生素)

2细菌性烂鳃病

a柱状嗜纤维病(原叫柱状屈绕杆菌);b大小为0.5*4-4.8um(固体培养基菌体较短,液体培养基菌体较长);c没有鞭毛,湿润固体常可滑行;d革兰氏阴性,好气,适温28oCe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成鱼);f鳃丝肿胀,减少,粘液增多;g诊断:(1)肉眼:烂鳃、缺损;(2)镜检:大量细长滑行杆菌;(3)酶免疫测定法:涂片(甘油蛋白、菌液)—干后丙酮固定,特意抗血清—显色液—加H2O2—棕色细长细菌

3固着纤毛虫病

a病原体: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壳吸管虫、莲蓬虫;b虫体多呈倒钟罩形,前段为口盘,其上有纤毛;c症状:常附着在对虾的体表、鳃和附肢上、也有在虾卵和幼体上附着;d诊断: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幼体;e流行情况:对虾的人工育苗期为4-5月份;养殖期间为7-9月;f防治 :保持水质清新是最有效的防治的方法g育苗用水要沉淀过滤,投喂半年幼虫要先镜检,如发现未孵化的虫卵和卵壳上附着较多的固着纤毛虫时,应用50-60oc的热水处理5分钟左右,杀死纤毛虫后再投喂; 全池泼洒茶仔饼使用浓度为10-15ppm,或皂角苷,同时投喂优质饲料,促进脱壳 4对虾瞎眼病

a群霍乱弧菌;b革兰氏阴性弧状杆菌;c大小0.5-0.8*1.5-3.0mm;d极生单鞭毛运动,鞭毛有鞘;e最是生长温度为30-42oc,盐度5-20,pH7-9;f危害品种:海水养殖种类,为条件致病菌;g症状:眼球溃烂,出现白圈;h诊断:凝血时间;i针筒抽取心脏血淋巴液,滴在载玻片上,每10秒跳动血液一次,直到挑起血丝为止,即为凝血时间;j健康虾:1分钟内凝固,病虾3-5分钟或者更久;k治疗:水体消毒、漂白粉1ppm、氯霉素 1g/kg饵、土霉素1-2g/kg饵 5赤皮病

a荧光假单胞菌;b杆状;c大小0.7-0.75*0.4-0,45um;d具1-3根鞭毛,具动力;e无芽孢;f革兰氏阴性;g需氧,适温25-30oc;h草、青等多种淡水鱼;i四季流行;j症状:体表出现发炎,鳞片脱落;k治疗: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 6白头白嘴病

a菌种未查明(与细菌性烂鳃病相似);b夏花草鱼危害最大;c流行于5-7月;d华中华南最为流行;e病鱼至吻断到眼部一般皮肤色素消减或变为乳白色;f诊断:引起的有两点 :车轮虫;左右摇摆的滑行菌;g治疗:常用抗生素1-2ppm,药饵1-2g/kg 7链球菌病

a链球菌病;b革兰氏阴性;c无运动性,无芽孢;d危害:鰤鱼,虹鳟等;e传染源不明;f症状:浮出水面,红肿肛门,肝脏肿大;g治疗:红霉素 1000kg鱼,2-5g/天,3-7天;土霉素1000kg鱼,5-7.5g/天,10天 8粘孢子虫病

a种类已达千种;b生活史未查明;c症状:多数形成包囊;d诊断:将包囊压成薄片,区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单孢子虫、小瓜虫;e治疗:无理想治疗方法;清淤、消毒;用晶体敌百虫制饵,0.1-0.4g/kg体重,遍洒150g/亩;病鱼作饵要煮熟或深埋 9竖鳞病

a初步认为是小型点状假单胞菌;b短杆状;c有动力,无芽孢;d革兰氏阴性;e危机鲤鱼等;f症状:鱼体前半部分或全身出现鳞片竖起;g诊断:短杆转;鱼波豆虫寄生;h镜检病原体——鳞囊内渗出液;i防治方法:a硫酸链霉素 15-20mg/kg;b治鳖灵2号3ml/mg 10疫苗的制备步骤

1.濒死病变组织—称重,剪碎,加10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匀浆

2.3000-3500r/min,低温离心30min,取上清液 3.加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000ug/ml(混匀后4℃下过夜除菌)

4.病毒悬液,加福尔马林0.1%浓度

5.摇匀后置32℃恒温水浴锅灭活72小时 6.封口贴标签,4℃冰箱保存

第二篇: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

水产类动物疾病学重点

1.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是范蠡著的《养鱼经》

3.水产动物发病的原因:a.病原的侵害;b.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气或氨根离子余氯;c.营养不良;d.动物先天或遗传的缺陷;e.机械损伤

4.病原对宿主的危害:a.机械损伤,b.夺取营养,c.分泌有害物质,d.压迫和阻塞,e.其他疾病的媒介

5.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细胞质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6.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

1.发现难;生长于水中,不易发现

2.诊断难;原因复杂,常为综合或并发感染

3.治疗难;a.水体施药用量大,治疗难以彻底;b.患病后食欲减退,口服用药难以理想;c.许多药物具有抗药性,反复使用无效;d.许多药物同时使用,影响浮游生物;e.药物影响养殖生物;f.药物残留影响养殖生物品质

7.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a.彻底清池,b.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c.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d.饵料应质优量适;e.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f.操作要细心,g.经常进行检查,h.在日常管理中防止病原的传播,l.制定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j.定期药物预防,j.人工免疫,k.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8.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1.合理放养:a.放养密度要合理,b.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2.保证充足的溶解氧,3.不滥用药物,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1.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2.免疫接种,3.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4.降低应激反应;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2.池塘彻底清淤消毒,3.强化疾病检疫,4.建立隔离制度,5.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料管理,保证优质饲料

9.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或器官,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器官内的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作减压后充血。

10.出血根据发生机理分为两种类型: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渗出性出血机理: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等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渗出到血管外

1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细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加以叙述):

a.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正常时,心血管内的血液能保持流动状态而不发生凝固,是因为正常心血管内皮组成的一层单细胞薄膜屏障,把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促发凝血的内皮下细胞外基质隔开,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集、抗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当因为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感染和内毒素、酸中毒、免疫复合物、理化因素等损伤血管内皮时,局部薄膜屏障破坏,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血小板与细胞外基质接触而被激活和黏附,同时裸露的胶原纤维VII因子以及损伤的内皮细胞释出组织因子,启动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从而引起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形成 b.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产生漩涡;

血液正常流动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血细胞位于血流的中央部形成轴流,血浆在周边部形成边流,这样血小板不易和血管内膜接触。但当血流缓慢或出现漩涡时,轴流和边流的界限消失,血小板逐渐地析出而进入边流,增加了和血管内膜接触的机会,同时凝血因子也容易在局部堆积和活化而加速血栓的形成。此外血流缓慢还可使已形成的血栓容易固着在血管壁上而不断地扩大。

c.血液的凝固性增高

当出现某些毒素、异型输血、变态反应,某些肿瘤(如肺、肾、胰腺等处的癌肿),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产后大出血时,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故易形成血栓 13.白色血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微血栓的是纤维蛋白 14.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有弊

15.梗死灶的类型:贫血性梗死(灰白色),出血性梗死(暗红色)

16.静脉性出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静脉性血量增多,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7.水肿发生的原因

18.发生全身性萎缩时,脂肪组织最早开始萎缩 19.心脏出现虎斑心时脂肪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

20.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包括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21.坏疽:细胞发生坏死后,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引起的继发变化,坏死组织外观上呈灰褐色或黑色。

22.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包括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23.代偿的三种形式: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24.不完全再生: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来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来代替,最后形成瘢痕。

25.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幼稚结缔组织

26.肉芽组织的功能:1.抗感染,保护创面,清除坏死物;2.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

3.填补伤口或其他损伤,使断裂组织结合起来

27.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血栓等病理性产物或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28.包囊形成:如果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坏死组织的范围较大),则可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将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隔离的过程 29.炎症的基本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30.炎症局部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1.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1.稀释毒素;2.补体、抗体;3.纤维蛋白网:a.限菌扩散;b.有利吞噬;c.修复的支架;4.压迫、黏连

32.异形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

33.肿瘤的三种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多数良性肿瘤);侵袭性生长(多数恶性肿瘤);外生性生长,又称突起性生长 34.肿瘤的三种转移方式:a.淋巴道转移、癌(来自于上皮组织的肿瘤细胞叫癌);b.血道转移、肉瘤;c.种植性转移、浆膜腔内(如腹腔、胸腔)的恶性肿瘤 35.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作用规律和作用方式,以及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的科学

36.药物不良反:a.副作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可预见的、不可避免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b.毒性反应;c.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又称过敏反应;d.继发反应;e.后遗反应;f.停药反应

37.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剂量(ED50)的比值,数值越大,安全性越高

38.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主要器官是肝);排泄(主要器官是肾)

39.水产动物药物的给药途径:

a.药物悬挂法(挂袋《篓》法)主要用于预防

优点: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只能局部消毒灭菌

b.浸洗法,主要用于转苗

优点: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缺点: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繁

c.全池泼洒法

优点:对病原杀灭彻底,缺点:用药大,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d.口服法

优点: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缺点:重症者无效,水体病原无效

e.涂抹法

优点:药效好,缺点:操作难

f.注射法

优点:药效好;缺点:操作难,易伤鱼,幼鱼无法使用 40.青霉素:防止鱼类长途运输时,水质恶化

41.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对胺丙甲酸竞争,阻止细胞叶酸的合成,从而阻止核酸合成,用于治疗水产动物链球菌感染 42.环境改良剂的作用:

a.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

b.降低硫化氢和氨、氯的毒性

c.补充氧气,增加鱼虾摄食力;

d.补充钙元素,促进鱼、虾生长和增加对疾病抵抗力;

e.抑制有害菌数量,减少疾病发生

43.渔药残留: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药物的原形、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 44.鱼的中枢免疫器官:

a.骨髓样组织分布于:软骨鱼的眶区和颅下区;真骨鱼的肾脏(头肾)

b.胸腺分布于鳃腔附近

45.抗原的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加反应原性 46.鱼的抗体:IgM 47.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由于预防、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的一类制剂

48.灭活疫苗:用物理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生物制品

49.活疫苗:用人工方法诱导或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的活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生物制成的生物制品 50.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a.特异性与交叉性

b.表面性与可逆性

c.定比性:抗原抗体需按一定的比例结合

d.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e.高度敏感性

f.条件依赖性:抗原抗体间出现可见反应要保证最适的条件 51.补体结合的组成:包含两个系统、五种成分

a.检测系统:包括已知抗原和待测抗体

b.指示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

c.补体:取自豚鼠的新鲜血液 52.补体结合反应的基本原理:

a.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

b.指示系统遇补体后就出现明显的溶血反应

不溶血——阳性

5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常用的两种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54.免疫荧光技术常用两种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黄绿色荧光;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MRITC)——橙红色荧光 55.PCR反应体系和过程:

a.PCR反应缓冲液;b.模板DNA;c.引物;d.TaqDNA聚合酶;e.4种DNA(4乘以dNTP)

过程:变性——退火——延伸(一般20~30个循环)56.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

危害对象:草鱼(主)、青鱼,同池其他鱼种不会发病

症状和病变(加以叙述):

a.红肌肉型(较小鱼种:7~10cm):病鱼从外观看无明显出血症状,但往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尤其对太阳光看很明显

b.红鳍红鳃盖型(较大鱼种:>13cm):鳍、鳃盖明显充血、出血;肌肉出血不明显,眼球明显突出

c.肠炎性(大小草鱼):体表及肌肉出血不明显,肠道明显充血、出血,但肠道仍有韧性,不糜烂

56.鱼痘疮病的症状和病变是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57.细菌性烂鳃病(乌头瘟)

a.病原:柱状纤维粘细菌

b.最适生长温度:25~28摄氏度,最适PH值6.5~7.5

c.症状:A、头部暗黑——乌头瘟B.鳃丝颜色变淡,腐烂残缺,带有污泥,布满粘液;C.鳃盖内表皮发炎,甚至被腐蚀成近圆形透明小区——开天窗D.镜检:鳃丝软骨尖端外露或腐蚀,可见成丛细长柔软的细菌 58.水产动物细菌病大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

59.草鱼三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 60.水霉病的症状:(加以叙述)

a.受损部位向外长出灰白色棉絮状菌丝,故也称为白毛病;

b.病鱼焦躁不安,出现和其他固体相互摩擦的现象

c.受损部位肌肉发生腐烂,鱼体负担过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d.鱼卵出现‘’柳丝病‘’和‘’太阳籽‘’

柳丝病: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水霉病时,内菌丝侵入附着在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

太阳籽:被寄生的鱼卵,外菌丝穿出卵膜呈放射状,浸在水中如一个白色绒球 61.锥体虫:有一根鞭毛,造成消瘦、贫血的症状 62.隐鞭虫有前鞭毛和后鞭毛

63.孢子虫病的病原是艾美虫:它每个卵囊内有4个孢子,每个孢子内有2个子孢子(香蕉状)和1个孢子残存体,在同一个寄主内完成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 64.宋朝苏轼著《物类相感志》对小瓜虫进行了记载

65.指环虫属特征结构:4个眼点、2对头器、1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口呈漏斗状、可伸缩

66.三代虫属:无眼点、1对头器、1对中央大钩、8对边缘小钩 67.单殖吸虫与复殖吸虫的区别:

单殖吸虫: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宿主,多为外寄生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有中间宿主,多为内寄生

68.复殖吸虫典型种类生活史包括7个阶段: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69.双穴吸虫成虫寄生在:吃鱼水鸟(终末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椎实螺

第二中间宿主:鱼类

70.多节绦虫亚纲分为:头节、劲节和体节

71.舌型绦虫病的病原是舌状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的裂头蚴(面条虫)

生活史: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二个中间宿主:剑水蚤、鱼类

一个终末宿主:吃鱼水鸟 72.九江头槽绦虫病:中间宿主:剑水蚤

终末宿主:鱼类

生活史: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73.鲤嗜子宫线虫病:雌虫寄生于鲤鱼的鳞囊,雄虫寄生于腹腔和鳔 74.鲫嗜子宫线虫:雌虫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雄虫寄生于腹腔和鳔内

75.线虫按生活史分两类:肠道内寄生,不需要中间宿主;组织中寄生,需要中间宿主

76.锚头鳋病(针虫病、蓑衣虫病):寄生于体表 77.浮头:水生养殖动物因缺氧而在水面呼吸的现象 78.泛池:水生养殖动物因缺氧而出现的大批窒息死亡

第三篇:水产动物疾病学材料

常见病多发病

一、病毒性疾病

1、草鱼出血病

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

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 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

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

5、淋巴囊肿病

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

7、桃拉病毒病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 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4)【预防】:(1)彻底清塘。(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

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 l 次。(8)必要时,可用下述治疗用的任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9)鳃上如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2、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症状】:疾病早期,除鱼体表发黑。食欲减退外,外观症状并不明显,剖腹后,可见局部肠壁充血发炎,肠道中很少充塞食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外观常可见到病重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从头部提起时,肛门口有黄色粘液流出,剖腹后,腹腔中有血水或黄色腹水。全肠充血发红,肠管松弛,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内充塞黄色脓液和气泡,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3)【流行情况】: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死亡率很高,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4)【防治方法】:同细菌性烂鳃病

3、打印病—腐皮病 1)【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4)【防治方法】:(1)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2)漂白粉1~1.2ppm全池泼洒或漂粉精,或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3)用五倍子2~4ppm,全池遍洒。(4)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每kg鱼注射5mg,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4、赤皮病: 1)【病原】:萤光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呈现块状红斑,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发炎充血。3)【流行】: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传染源是被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4)【防治】

同细菌性烂鳃病

5、竖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d,即陆续死亡。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主要流行于4~7月鲤鱼产卵期,其次是鲤鱼越冬期。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一龄以上的鲤鱼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4)【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kg水加捣烂的大蒜0.5ppm,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6、疖疮病 1)【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症】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3)【流行】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4)【防治】

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三、鳗鱼的疾病(细菌性)

1、鳗赤鳍病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2)【流行】易感鱼类有鳗鲡、鲤、鲫等温水性淡水鱼;爬行动物的蛇、甲鱼及两栖类的蛙也易感;采用人工感染方法,哺乳动物的小白鼠、脉鼠、兔也有感染性。带菌鱼及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肠道感染。3)【症状】

病鳗的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发红,胸鳍也常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全面明显发红,躯干背部、和背鳍有时也发红,但有时濒死的鱼仍只有轻微发红;病鱼不吃食,靠近池壁静止不动,有的头部向上,无力地“竖游”,多数在几天内就死亡。腹腔壁常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有时也可看到出血斑;脾脏淤血、肿大;当体表出血严重时,鳃、肝、肾、脾的颜色变谈,病鱼严重贫血 4)【预防】 同细菌性烂鳃病。

2、鳗爱德华氏病 1)【病原】

福建爱德华氏菌 2)【流行】

该病流行于高水温期(水温30℃左右),夏季为流行盛期。加温饲养,水温在20℃以上,则终年可流行。易感动物有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犁齿鲷、比目鱼、鲻鱼等 3)【症状】

鳗爱德华氏病的症状主要分为二种类型,一型以侵袭肾脏为主(较为常见),一型以侵袭肝脏为主,当然也有同时侵袭肾脏和肝脏的,但较少见。外表症状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由于充血、出血而发红,严重时鳃贫血,此外还因病型不同而有所不同。肾脏型: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这一般为肾脏后部患病的病鱼出现的症状;如仅是肾脏前面部分患病,则外表往往看不出异常。

肝脏型: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斑点叉尾鮰及鲻鱼患病时,皮下还形成大肿块。4)【病理变化】 病鱼的肾脏、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病灶如在肝脏、肾脏的表层,则开口流出脓汁后,往往留下很大的洞穴,有时内脏大半溶解消失;流出的脓汁恶臭,附近的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也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病灶,以至坏死、解体、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肾脏型患者,菌随尿一同挑出,因而感染泌尿孔及肛门,引起发炎、充血。5)【预防措施】1.鱼池用100 ppm 生石灰或 20ppm 漂白粉清塘。

2.鱼种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15~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4.有发病预兆时,用下述治疗用内服药连续投喂3天。

5.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消毒。6)【治疗方法】1.外用药全池遍洒1~1.2 ppm漂白粉,或0.5~0.6ppm 漂粉精,或0.5~0.6ppm 优氯净2.内服药据韩先扑等(1989)报道,福建爱德华氏菌在试管内可被l ppm四环素、土霉素所抑制,考虑可将这些药拌在饲料中投喂。进行早期治疗。(1)每吨鳗用氟本尼考1~5g,均匀混入饵料投喂,连续3~5d。(2)每吨鳗用土霉素100g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d。

3、弧菌病 1)【病原】 创伤弧菌、鳗弧菌 2)【症状】 病鳗游动缓慢,皮肤粘液脱落,粗糙,起初为圆形出血点,发展为皮肤具白色隆起点,隆起边缘为红色,隆起内部化脓,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隆起破裂,露出腐烂病灶,病灶中央凹陷,溃疡自皮肤发展至肌肉,流出脓汁,大多病鳗肛门红肿,臀鳍充血,肠道发炎,肝脏色浅,具出血点,肾脏色深。3)【诊断】

凭外部症状即能确诊。4)【流行】

季节主要为夏、秋高温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 28℃以上。本病主要发生于沿海,所用水源有一定盐份的养殖池,在福建省纯淡水鳗鲡养殖中未发现过弧菌病的流行。日本鳗鲡及欧洲鳗鲡均发生。5)【预防】 夏季避免使用含盐水源,高温期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5天左右1次)。6)【治疗】将池底及池壁清洗,大换水后进行下述处理:

(l)优碘灵 1~2 ppm全池泼洒,6小时后加土霉素 15~20 ppm 浸浴24~36小时(2)高锰酸钾 1.5~2.5 ppm全池泼洒,3~4小时后大换水,(3)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使有效氯浓度达0.2~0.3 ppm,连续泼洒2~3天。

一般抗生素处理后,需连续进行含氯消毒剂处理2~3天。饵料添加抗生素,磺胺类等,连续投喂5~7天。如: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4、脱粘病 1)【病原】

非01群霍乱弧菌

2)【流行】本病自95年开始于欧洲鳗鲡流行,至96年全省大面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夏两季,秋季发病率降低,冬季几乎不发病。与红头病相似,在引进欧洲鳗鲡试养前,日本鳗鲡未见病例,而近年日本鳗鲡亦有本病发生。主要发生于选别鳗鲡后3~5天,传染速度快,往往于l~2天内感染全池鳗鲡30%以上。引起死亡率较高,且不易治愈,病情拖延时间较长,一般经半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恢复。3)【症状】 病鳗体弱,于池边水面或水底顺水或逆水缓游,严重时吊挂于饵料台。体表粘液斑块状脱落,粘液脱落处色变,使鳗鲡体表呈花斑状,病灶形状为圈形或椭圆形,病灶主要发生于体侧,常伴有胸鳍、臀鳍充血现象,随着病情发展,斑块状病灶处溃疡,中央为白色,周缘为红色,严重时头部顶端发红,吻端溃疡,鳃丝水肿,色淡。本病后期常伴有严重烂鳃症状。内脏器官胆囊肿大,肠道一般无食物,肾脏色深。4)【防治】

操作鳗体时动作要轻,勿使鳗体损伤,并将鳗鲡放至与选别前相似水质养殖。

食盐 3~5‰ + 复合中药煎汁 + 法拉乃司3~5ppm,每日换水1/3左右,添加食盐保持盐份3~4‰ + 复合中药 + 法拉乃司3~5ppm,连续3天,3天后,使用优碘灵1.5~2.5ppm + 土霉素20~30ppm,连续2天后大换水,含氯消毒剂连续处理2 ~ 3天。

四、甲鱼的疾病

1、赤斑病: 1)【病原】 鳖嗜水气单胞菌或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病鳖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敏感性降低,体驱消瘦。不摄食或摄食甚少,行动较迟缓,常钻入泥中休息,随后颈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发红,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成烂斑,舌尖充血发红,一只眼或两眼失明,口鼻流血,不久在上岸晒背时死亡。病鳖尸体消瘦、背甲部溃烂,腹甲部有红斑或烂斑,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点状、斑状或弥漫性出血。有的消化道粘膜充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胆囊内充满胆汁,脾脏肿大。

2、疖疮病 1)【病因】(1)致病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等产气单胞菌属细菌(2)饲育环境的恶化所致(水质、残饵)。2)【流行】 水温15℃以上的时间,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3)【症状】 发病时,首先可见到病鳖的颈部、背部靠裙边处,四肢基都(主要是前肢基部)或裙边腹缘以及背、腹甲、四肢等处有一个或数个芝麻大至黄豆大的疖疮(稚鳖期直径仅为1~2mm)。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可压出黄色颗粒状或脓汁状的内容物,有的黄色颗粒易压碎或放入水中自行分散为粉状物.随病情发展,内容物可逐渐自行散落,留有一个空洞,成鳖可见此症,幼鳖一般末到此时病鳖大多已死亡。疖疮出现后,病鳖全身不安、不摄食,活动减弱或静伏食台,体质逐渐消瘦,最后头不能缩回,眼不能睁开、衰竭死亡。有的病鳖,则因病原菌侵入血液,迅速扩散,呈急性死亡。病鳖尸体消瘦,头颈及四肢伸出,体表有特征性的疖液,腹部和颈部皮下胶胨样浸润,肺充血,肝脏黑暗或深褐色,轻度肿大,胆囊肿大,脾淤血,肾充血或出血,肠道空虚有丝状充血,体腔有较多量液体。

3、白底板病

1)病因】该病是目前成鳖养殖中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所谓“白底板”即鳖失血(或称贫血)、腹甲呈白色,故是一种外观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是由缺血、贫血引起。

2)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腮腺炎病型:由于肠内大出血的原因,血液集中到肠内,致使腹甲呈白色。此部分内容见前面所述。

2.无血型:解剖后,内脏严重贫血,心脏呈粉红色,肝呈青灰色,内脏解剖可见,象用水洗过一样、无血。这种类型主要是鳖长期慢性失血所造成的。该情况最常见的是由于鳖胃肠出血,长期便血所致。另外疖疮、咬伤、脚腐烂也会有此现象发生,但数量不多。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 1)【病原】:普通变形杆菌

2)【症状】:是近几年发生的疾病。患病鳖以场内同批中的大鳖为最早。病鳖外观体偏厚,可见“白底板”,内脏解剖、可见明显的胃肠壁(尤以胃与肠的交界处)溃疡点,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大小不等:胃、肠内出血,后肠或鳖肠内具凝固的血液;靠近肛门处为黑色血块。胃肠壁(尤以胃、肠交界处)穿孔、胃肠内物流出肠道污染及腐蚀内脏。

3.腹血型:鳖外观体较厚,有浮肿感。腹甲呈白色,解剖内脏,腹腔内有大量血水流出。该种情况主要是肝、肾的病变,而肝、肾的病变主要有气单胞菌的感染、饲养环境中有毒气体过多、水质较差的中毒、饲料营养不全和长期不合理、大量使用药物等均可带来肝、肾的功能障碍。若是气单胞菌的感染,可以采用鳖”红脖子”病的治疗方法,若是中毒等引起肝、肾问题,则难以治疗,应改良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保肝护肝,加以调理。3)【流行及危害】 “白底板”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该病在成鳖养殖中危害大,应引起重视。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呈现慢性死亡,若该情况严重,则胃肠溃疡迅速转为穿孔,鳖急性发病;若病情发展较慢,则溃疡处长期出血,即胃肠出血,便血(靠肛门处具硬黑色血块),甲鱼呈无血型,胃、肠壁亦失血呈纯白色。

因“白底板”病鳖贫血、缺血,故应在治疗中增加鲜鱼、猪血、青菜、继生素C,并适量添加硫酸亚铁内服5—10日。

五、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1)【病原】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2)【病症】: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鱼卵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3)【流行情况】:水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以及排卵和排精后的亲鱼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水霉病属继发性感染,不能感染健康鱼体和正常的鱼卵,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当鱼体受到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后,加上各种操作、运输等引起外伤,反复用药或伴随性成熟而来的上皮组织发生变化时,水霉菌才得以着生,死卵或未受精的卵容易着生水霉菌。虹鳟鱼卵孵化时间较长,遭受水霉病较严重。发病水温主要在18℃以下。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2、白斑病 1)【病原】 由毛霉所引起,又称毛霉病 2)【症状】 这种霉苗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及尾部等身体各部分的皮肤上都能寄生。患该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稚鳖患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成鳖患该病后,由于鳖甲表皮出血,外观不雅而降低了商品价值。诊断此病,可将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是否在甲壳裙边上有白斑状的病变,可初步诊断,3、镰刀菌病 1)【病原】:镰刀菌 2)【症状】感染本病的对虾,体色通常转暗,活动能力变弱,多静伏于池底。在高倍镜下观察时鳃丝内充满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者有时外逸在鳃丝的顶端,呈花簇状排列。严重感染时鳃丝萎缩,呼吸受阻,死亡率可高达90%。镰刀菌还可产生真菌毒素,使宿主中毒死亡。3)【流行情况】 镰刀菌是甲壳类的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原。其宿主种类和分布地区都很广,各种对虾和龙虾都可受感染,淡水的罗氏沼虾甚至鲤鱼都可感染,但斑节对虾对它有抵抗力。此病是一种慢性病,养成的对虾尚未发现此病。美国的加州对虾对此病最为敏感,感染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0%,其次为蓝对虾和万氏对虾。镰刀菌为一种典型的机会致病茵,即对虾由于受伤、摩擦、受化学物质或其他生物的损害后,病原才趁机侵入。

六、寄生虫性疾病

1、原虫性疾病

1、常见的鱼类寄生粘胞子虫及其引起的鱼病:2.1四极虫属 2.2 两极虫属 2.3

球孢虫属 2.4 粘体虫属 2.5 旋缝虫属2.6 碘泡虫属2.7 尾孢虫属 2.8 单极虫属

2、由纤毛虫引起疾病 1)斜管虫病

【病原】鲤斜管虫 【症状】 病鱼体表、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组织破坏,呼吸困难。

【流行】 此虫在国内报告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皮肤、鼻腔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幼鱼及种苗更甚。适宜水温为12~18℃,8~11℃。【防治】 用8ppm硫酸铜浸洗鱼种30min。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良好。2)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

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蝶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反口面(后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绕的口沟,与胞口相连。口沟可绕体180~270度(小车轮虫)、330~450度(车轮虫)。口沟两侧各着生1 列纤毛,形成口带,直达前庭腔。胞口下接胞咽。伸缩泡在胞咽之侧。大核马蹄形,围绕前腔,亦可为香肠形。大核一端还有1个长形小核。反口面具有后纤毛带。其上下各有较短的上、下缘纤毛。有些种类在下缘纤毛之后,常有一膜,谓之缘膜,透明。反口面还具有齿环。齿环由齿体构成。齿体似空锥,由齿钩、锥部、齿棘三部分组成。但由于虫种的不同,其结构有较大的变化。此外尚有辐射线。这些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有分类上的意义。

【流行与危害】

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的有20多种。海水鱼类的车轮虫据Lom(1984)的统计有近70种,它们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及海水鱼的体表、鳃以及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可引起鱼苗、鱼种致病,死亡率有时很高。适宜水温20~28℃,一年四季均可见。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因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部形成一层粘液层。因此,可在这些部位见到鱼体上有一层白翳(在水中较为明显)。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预防与治疗】 彻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放养密度。放养前用8 ppm 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洗鱼种15~20min(15~20℃)。这些措施对预防车轮虫病是有效的。

治疗:可采用下述方法:①用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不错;

②国外用1.5%~2.5%食盐水浸洗病鱼30~50min,重复2d。也有用1/5000醋酸浸洗30~50min;或1/4000福尔马林浸洗30min。4)小瓜虫病

【病原】

多子小瓜虫

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

【症状与病理变化】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产生坏疽性崩解。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流行与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徊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害鱼种。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

【预防与治疗】 小瓜虫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包囊,故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入时,如发现有小爪虫,可用200~250ppm的冰醋酸洗浴15min,或用0.3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 h。发病之后,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如建议采用0.05ppm的孔雀石绿和25ppm的甲醛混合液处理,l 日2 次。也有用次甲基蓝或食盐处理的。5)隐核虫病 【病状】病鱼的皮肤和鳃由于虫体的寄生而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患者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和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肉眼看去在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故有海水鱼“白点病”之称。【病原】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

【流行情况】隐核虫可寄生于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流行地区广,世界性分布;高密度养殖池塘和网箱以及水族馆最易发生。虫体的繁殖最适水温为25~30℃,所以夏季发病严重。【治疗】①淡水浸泡病鱼3~15分钟、再移入含有盐酸奎宁或氯化奎宁(2.5~3.5ppm)的海水溶液中养殖。②醋酸铜全地泼洒,使池水成0.3 ppm。③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ppm。④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25~30 ppm。

第四篇:动物学

我国是世界淡水渔业养殖大国,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4年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为4855万吨,其中淡水鱼产品总产量为2133.98万吨。全国淡水产品总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44%占世界淡水产品总产量的70%。2004年全国的淡水养殖产量1892万吨,站淡水产品总产量的88%,全国拥有淡水养殖面积566.3万公顷。由此可见,我国的淡水渔业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和世界贸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我国拥有众多的河道、水库和湖泊,这是我国发展淡水渔业有力的条件,同时我国像长江三峡等一批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也为我国今后的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自己建设的养殖场和池塘进行淡水养殖。

我国淡水渔业的养殖方式比较丰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库养殖;第二种是池塘养殖;第三个方式是湖泊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目前我国淡水养殖的种类有50多种,其中主要养殖品种仅10多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俗称“四大家鱼”)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50%以上。我国目前淡水鱼产品的在加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半成品的形式,还有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成品,如:罐头制品。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存在的问题:

1、养殖业整体水平较低,养殖技术和机械化普及水平低,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是较为传统,我国在养殖机械方面同欧美国家相比完全处于落后状态,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低,特别是在水质净化和池塘清理增氧方面走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养殖人员普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

2、缺乏相应规模,抵抗风险能力弱。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大部分还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多数养殖户各自为战,缺少必要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

3、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相关问题凸显。

4、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由于水质和环境的变化,还有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水产养殖病害经常发生。

5、淡水鱼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加工能力十分有限。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不足,不能形成长远的效益。

发展前景: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2、生态渔业大有作为: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其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其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较明显。现代生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注重资源、环境、经济与人类间的平衡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

3、休闲渔业前景诱人:淡水渔业可以用来调节、丰富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具体体现在休闲渔业上,他包括垂钓、饮食文化、旅游观光、民俗风情、观赏鱼的开发等。在我国除了观赏金鱼开发得较早外,游、钓渔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普遍兴起,目前全国游、钓人口近一亿,全国性有中国钓鱼协会,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钓鱼协会和游、钓中心,每年各地都要举行钓鱼休闲比赛。随着举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到游、钓业大军中,游钓、休闲、观光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第五篇:动物学教案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蚕学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了解动物进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树立辩正唯物主义观点,了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动手、实验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

讲课与学习的关系:

① 课堂气氛,以及需要掌握、记住的内容 ② 学习分析、综合所学内容的方法

③ 了解动物学的最新成果及最新发展动态,并了解一些参考资料等。④ 相当一部分内容要在自学中完成,即给予学生更大自学空间。(主动学习)。

使用教材:

《普通动物学》,张训蒲、朱伟义,中国农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1.武汉大学等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华中师院等编《动物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3.江静波等编《无脊椎动物学》(修订本)4.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5.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吴志强等《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江西高校出版社 7.龚兆锋等《动物学实验教程》山东气象出版社 8.《动物学生物学》,Richard D.Jurd,科学出版社

9.动物学》,周正西、王保青,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0.《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高等教育出版社

11.《脊椎动物学》,杨安峰,北京大学出版社

12.《无脊椎动物学》,姜静波,人民教育出版社

绪 论(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来讲述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四个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了解动物学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和我们学习动物学的根本任务。目的与要求:

了解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动物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初步分类知识;对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动物学的意义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及丧失的原因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1.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现状

2.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一、生物的特征:

二、生物的分界:

1、二界系统

2、三界系统

3、四界系统

4、五界系统

5、六界系统 此外,尚有八界系统和不同分法的四界、六界系统等。第三节 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了解动物各个方面的知识,以服务于人类。

二、意义: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第四节 动物学发展简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一、描述法

二、比较法

三、实验法 第五节 动物分类的知识

一、分类依据

现在所用的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依据。(现已发展到采用染色体、生化组成等特点)

(一)自然分类系统

(二)分类上现有下述几大学派:

1、支序分类学派(Cladistic systematics):

2、进化分类学派(Evolutionary aystematics):

3、数值分类学派:

二、分类等级

四、动物的命名:

生物物种的命名;由国际上订立了共同遵守的法规,它规定由拉丁文命名物种,称为学名(Science name)采用双名法。

四、动物的分门

第六节特种经济动物简介

第一章 动物的个体发育(2学时)

目的与要求:了解和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证据及主要学说;了解生物个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掌握生物发生律的概念,了解其在探索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重点与难点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生物发生律和个体发育。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前面已经学习认识了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二、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内寄生动物,结构简单,仅有数十个细胞组成,并排列成双层,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1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胚层。仅具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分化。多数雌雄异体,由轴细胞行繁殖功能。生活史较复杂。

因此,有人认为是退化的扁形动物,也有的认为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等。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 2 形态学方面 3 胚胎学方面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受精与受精卵

二、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

四、原肠胚的形成

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六、胚层的分化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E·Haeckel,1834-1919),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他在1866年他的《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如蛙的个体发育:受精卵→ 囊胚→原肠胚→三胚层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蛙

相对应: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群体→肠腔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即种族发展史。但不能机械理解。具互相联系和补充关系。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即后生动物来源于群体鞭毛虫(经典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实球虫或无腔胚虫学说)

此外尚有,扁囊胚虫学说:认为原始后生动物是两侧对称的两胚层扁形动物演化而来,其证据为现存的扁盘动物——丝盘虫与该学说假设的扁囊胚虫相似。但由于很难想象由两侧对称体形发展为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故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合胞体学说

第 二 章 原生动物门(2学时)

目的与要求:①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②了解各纲代表动物的主要形态构造以及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

重点与难点:以各纲代表动物为基础阐明原生动物四个主要纲的主要特征。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但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故能独立生活。作为动物最简单,作为细胞最复杂。身体微小,一般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原生动物一般认为有3万种,(亦有认为有4.4万种),其中化石种类2万种,但为学习方便仍采用早先的分类系统。

第二节 鞭毛纲 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nglena、p36 F、A、B、投影图示教。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分为2个亚纲

(一)植鞭亚纲

(二)动鞭亚纲

第三节 肉足纲(Sarcodina)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理解

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一)根足亚纲

(二)辐足亚纲:具轴伪足。第四节 孢子纲(Sporovoa)

一、代表动物——间日症原虫(还有三日疟和恶性疟、卵形疟)

形态和生活史

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纤毛纲(Ciliata)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又称尾草履虫)

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三、纤毛纲的常见种类

第六节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归纳起来可有下述几个方面:

有害方面 有益方面

第三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

附:扁盘动门(Placozoa)(自学)

目的与要求:了解多孔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主要特征;了解多孔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与地位。

重点与难点: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滨化上是一个侧支,故又名侧生动物(Parazoa)。第一节 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

生活环境

一、体型

二、体壁结构

三、水沟系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无性生殖 芽球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异体

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胚胎发育成两 幼虫多数种类形成实胚幼虫后,继续发育时,动物极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胚层,而植物极大细胞留在外面或为外胚层,与其它多细胞动物相反,故称为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

二、再生:再生能力很强,切小块及捣碎,均能重组和独立生活。第三节 分类及分类地位(已知1万种)

一、分类:依骨骼特征分3个纲:

1、钙质海绵纲

2、六放海绵纲

3、寻常海绵纲

二、分类地位

1、具有许多与原生动物相似的结构和机能:

2、属多细胞动物的特征:

3、独特结构特征

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2学时)

附: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目的与要求: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两胚层、原始消化腔及神经网出现的生物学意义;以水螅为代表,掌握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了解腔肠动物门的系统分类及演化;了解腔肠动物出现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两胚层、原始消化腔及神经网出现的生物学意义;水螅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腔肠动物门的系统分类及演化。第一节 腔肠的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辐射对称体形

二、两胚层

三、原始的消化腔

四、组织分化

五、上皮肌肉细胞

六、具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七、刺细胞

八、个体构造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九、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方式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

已知有10000多种。分为3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一、水螅纲

二、钵水母纲

三、珊瑚纲(Arothozoa)

四、腔肠动物门三个纲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制作水泥、观赏、探寻石油等)

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2学时)

目的与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形成等重要机能结构出现对动物进化的意义;以涡虫为代表,掌握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了解扁形动物的系统分类及演化;了解扁形动物与人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关系,初步掌握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及对动物进化的意义;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

2、中胚层

3、皮肤肌肉囊

4、不完善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寄生者则退化或消失。

5、排泄系统:开始出现了原肾管型排泄系统。(讲涡虫纲时再介绍)。

6、梯形神经系统“脑”→若干纵神经索→索间有横神经。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7、具有了产生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以及附属腺(前列腺、卵黄腺)等,使交配和体内受精成为可能。

扁形动物约有2万种,分为三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第二节 扁形动物重要类群

一、涡虫纲

二、吸虫纲(Trenatoda)

三、绦虫纲(Cestoida)第三节 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第六章 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2学时)

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目的与要求:了解原腔动物的特征及主要类群;掌握线虫动物门的特征,了解蛔虫的结构、生活史。

重点与难点:线虫动物的特征及主要类群。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jcoides)

三、分类:约15000多种,但常见的种类应记住。

四、几种重要的习见线虫 第二节 线虫动物们的主要特征

生活环境,大部分生活于淡水,少数咸水、海水中,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大多数为单体生活,少数为群体生活,有高度的生态耐性(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

一、线虫的形态结构特征

二、生殖特点及生活史

三、习见种类

第三节 线虫动物门的重要类群 第三节 原腔动物的重要类群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等 第四节 寄生虫的主要特征、危害和防治 附一:棘头动物门(Acomthocephala)附二: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2学时)

附:螠虫门、星虫门、须腕动物门

目的与要求:了解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发育;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分类系统,经济意义与系统发展。

重点与难点: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掌握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发育;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分类系统。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如蚯蚓、沙蚕、蚂蟥等。由于其多种身体结构的进化特点,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向更高阶段发展。第一节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成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分节现象)(前2节和末节除外)。

同律分节:体除前2节和末节外,其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各体节除形态结构不同外,所完成的功能也不同的分节现象。

2、次生体腔(真体腔)

3、具有了刚毛或疣足作为运动器官。

4、转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蛭类血管消失,而成为血窦)

5、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后肾管(少数原始种类为由管细胞和排泄管构成的原肾管)。

6索式(链状)神经系统。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重要类群 生活环境为海水、淡水,陆地及少数内寄生者,约1.7万种,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

一、多毛纲

二、寡毛纲

三、蛭纲 第三节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螠虫门(Echiuroidea)附

二、星虫门(Sipunculoidea)

三、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2学时)

目的与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特征;基本掌握软体动物各类群的特征,掌握主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与系统发展。重点与难点:软体动物门的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常见的如:河蚌、各种淡水和海水螺类,乌贼(枪乌贼为鱿鱼)、章鱼等。由于大多数具单片或双片的贝壳,所以,在学科门类上尚有“贝类学”,并有专门的教科书。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外部形态

二、内部构造

三、生殖和发育 代表动物——河蚌(无齿蚌)

一、生活习性

二、外部形态

三、内部构造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类群

目前已知13万多种,依据贝壳、足、鳃、N及发生特点分为以下7纲:

一、单板纲

二、无板纲

三、多板纲

四、腹足纲

五、掘足纲

六、瓣鳃纲(无头类)

七、头足纲

第三节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Artmopoda)(3学时)

目的与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初步掌握节肢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昆虫纲的特点及代表动物蝗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重点与难点: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及系统分类,节肢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昆虫纲的特点及代表动物蝗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诸如虾、蟹、蜘蛛、昆虫等。尤其是昆虫,几乎无处不在,占动物界种类的3/4-3/2,达100多万种。该类动物除身体分节外,附肢亦分节。故称为节肢动物。该门动物大多数陆生,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类群。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外骨骼

二、呼吸器官

三、循环系统

四、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五、具分节的附肢

六、具强有力的横纹肌

七、灵敏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统

八、发达的消化系统

九、产生了新的排泄器官——马氏管 第二节 节肢动物的分类

共有约110~120万现存种(说法不一),占动物界的4/5,分类意见不统一。本课本采用2亚门6纲分法:

原节肢动物亚门:体、附肢均不分节,仅体表有环纹。有爪纲,如:栉蚕,也称原气管纲。

真节肢动物亚门:体、附肢分节

第三节 节肢动物与人类 即指经济意义

肢口纲:如鲎

蛛形纲:蜘蛛、蝎等。甲壳纲:虾、蟹、等。

多足纲:蜈蚣、蚰蜒、马陆等。昆虫纲:蝇、蚊、蝗虫等。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自学)

附:毛颚动物门

目的与要求: 了解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动物,了解棘皮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系统发展

重点与难点: 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的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1、全部生活于海洋中,如:海盘车、海胆、蛇尾、海参等。

2、身体为辐射对称(次生性的,幼体为两侧对称),多为五辐射对称。

3、具发达的次生体腔,由体腔囊法形成(不同于端细胞法)

4、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有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针形或片状)。内骨骼常突出于体表形成棘或刺,故名棘皮动物。

5、具有特有结构——水管系和管足。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包括:环管、辐管和侧管。有管足的区域称为步带,无管足的区域称为间步带。

6、一般运动迟缓,N系统和感官不发达。

7、雌雄异体,发育经各型幼虫期(具体名称讲各类群时提到)。第二节 棘皮动物的分类

根据体形、柄和腕的有无、筛板的位置及管足的结构,将现存种类分为2亚门5纲。

一、有柄亚门 海百合纲

二、游移亚门 海星纲 海胆纲 蛇尾纲 海参纲 第三节 棘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一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自学)

目的与要求:掌握半索动物门的特征;了解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重点与难点: 半索动物门的特征及地位。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Adelochorda)。

体呈蠕虫形,两侧对称,口腔背面有1条短盲囊(称为口盲囊或口索);海栖于潮间带的浅海泥沙、泥地或岩石中。如柱头虫、头盘虫和杆壁虫等。

形态特征自读。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分类地位尚有争论,有两种观点:

1、认为半索动物应作为最原始的类群放到脊索动物门

2、认为半索动物作为一个独立的门较为合适

起源: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接近,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发展:由适应不同环境而演化为两支:肠鳃纲(像蚯蚓)、羽鳃纲(像苔藓虫)。

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接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第十二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重点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特征的比较,认识脊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的。

2、了解脊索动物门中各亚门的特征,掌握起进化路线。教学重点: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脊索动物分类(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教学难点: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动物门特征 本门是动物界最高级和最复杂的一门动物,一直的七万种。它们的外形、内部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等都是及其多样复杂的,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但又有结构上的不同,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三大特征如下:

(一)脊索:

(二)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三)咽鳃裂:

(四)有尾总是位于肛门后方,即肛后尾(post-analtail)

(五)心脏位于消化管腹方。

(六)骨骼系统为内骨骼(exoskeleton)

(七)后口、三胚层、次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这也是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相同特点,同时也说明脊索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重要类群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属于3个亚门,简述如下:

1、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

2、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3、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本亚门包括:

(1)圆口纲(Cyclostomata)(2)鱼纲(Pisces)(3)两栖纲(Amphibia)(4)爬行纲(Reptilia)(5)鸟纲(Aves)(6)哺乳纲(Mammalia)第三节 脊索动物的进化地位

已知的大约七万多种,现存的四万多种分别属于三个亚门,简介如下:

一、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

1、特征

2、分三个纲:

二、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1、特征

2、代表动物—文昌鱼 第四节 脊椎动物亚门概述Vertebrata: 最大的一个亚门,现存的约四万一千多种脊索动物中,大约有三万九千多种是本亚门动物。分布广,包括现代生存的绝大多数中大型动物,是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因有明显的头部结构而称有头类,生活于各种环境并具有很高级的有机结构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特征

(二)分类

(三)十大器官系统:

第十三章 无颌纲(圆口纲)Agnatha(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2、了解圆口纲的分类及生态 教学重点:

以文昌鱼为代表,掌握头索动物门的特征及分类)圆口纲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文昌鱼的结构与机能

2、理解和掌握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第一节 园口纲主要特征

本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结构最低等的一个纲,现存大约50多种,分为七鳃鳗亚目和盲鳗目,即圆口目(甲胄鱼类Ostracodermi)

1、口为吸附型,无上下颌,故有无颌类之称。

2、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无偶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无附肢的一纲。

4、单鼻孔,位于头部背方。

5、鳃位于咽侧的鳃囊中。

6、内耳只有二个半规管(平衡器)

7、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代表动物—七鳃鳗

第二节 园口纲的重要类群

现存种分为两个目:

1、七鳃鳗目:Order Petromyzoniformes

2、盲鳗目:Order Myxiniformes

第十四章 鱼纲(Pisces)(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以鲤鱼为代表掌握鱼纲的主要特征,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我国鱼类各重要目的特征

3、了解我国的经济鱼类 教学重点:鱼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鱼纲的主要特征,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第一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类是与原口类相同,终身水生的动物,但不是寄生或半寄生性。而是自由生活的类群,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生的一大类群。

一、外形与运动

二、皮肤和鳞片

三、骨骼系统

四、肌肉系统

五、循环系统

六、呼吸系统

七、消化系统

八、神经系统和感官

九、排泄系统和渗透调节

十、内分泌 第二节 鱼纲重要类群

现有鱼类约24000种,我国2831多种,43目,282科,1077属。根据骨骼的性质分为软骨和硬骨两大鱼类。

板鳃亚纲(鲨目)侧孔总目Pleurotromak 软骨鱼类 鱼纲 全头亚纲(鳐目)下孔总目Hypotremata 肺鱼亚纲

硬骨鱼类 总鳍鱼亚纲(1838年捕到)辐鳍亚纲

第十五章 两栖纲 Amphibia(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以青蛙和蟾蜍为代表,重点掌握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二、掌握两栖类的变态发育和起源及演化。

三、了解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

1、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两栖纲分类

教学难点:两栖纲结构与机能和环境的适应,两栖纲分类依据及常见两栖纲动物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面临的矛盾)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三、五指型四肢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是从水声道路上的一个过渡类群,已经有了初不适应陆生的较简单的躯体结构,但受精和幼体发育还在水中进行,幼体和水生种类以鳃呼吸,成体具成对附肢,以肺呼吸,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变态(metamorphosis)。意义:

两栖类:是指繁殖和幼体在水中发育,经变态后成体可在陆上生活。幼体具有水生动物特征无四肢、呈鱼形、用鳃呼吸。成体具四肢,用肺呼吸。躯体结构特征:

第三节 两栖纲的重要类群

现存约2480种,分为3目,我国已知约220种,分隶3目,11科,36属。

世界 内蒙古 我国 无足目: 160种 0 2种 有尾目 320种 1种 28种 无尾目 2000种 8种 190种

第十六章 爬行纲Reptilia(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以蜥蜴为代表,学习并重点掌握陆生动物的特征。2.了解爬行类的起源和演化。

重点难点:羊膜卵的结构,发生及演化意义。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纲是脊椎动物第一个真正陆栖纲,是完全适应陆栖生活的开始动物,也是羊膜动物中最低等的一个纲。包括蜥蜴类、蛇类、龟鳖类和鳄类。主要特征是:

1.体外被以角质鳞,或者甲或角质盾化减少水分蒸发。2.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无呼吸功能。3.出现了明显的颈部,并具环、枢椎,脊椎分5区。4.具五指型四肢(部分种类除外,如蛇)5.开始出现了新脑皮(灰质),小脑也比较发达。6.12对脑神经。7.心室开始出现分割。8.气管长而开始出现3支气管。9.出现了胸廓以辅助呼吸。10.具后肾,输尿管与输精管分开。11.卵生或卵胎生。12.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尿囊和卵黄囊,已完成保护、呼吸和营养功能。

分类:喙头蜥目Rhyncocephalia龟鳖目Chelonia有鳞目Squamata 鳄目Crocodilia

一、羊膜、羊膜卵及其演化意义

二、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爬行纲的重要类群

爬行纲动物现在种类较少,全世界大约6000种

蜥蜴类 蛇类 龟类 鳄类 全世界 3750 3200 220 21 我国已知 150 210 37 23

第十七章 鸟纲(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鸟类各生态类群、各目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分类依据。

二、了解鸟类对人类的利和害,以及对鸟类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恒温及其进步性意义。

2、以家鸽为代表,掌握鸟类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对飞行生活的适应。教学难点:了解鸟类复杂的繁殖行为;了解鸟类迁徙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鸟类是自古代爬行类中的拟鳄类进化而来,一方面继承了爬行类的某些结构,一方面又出现适应飞翔和恒温的新结构。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一、恒温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躯体结构特征 第二节

鸟纲的重要类群

一、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

二、今鸟亚纲Neornithes

第十八章 哺乳纲 Mammalia(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哺乳类作为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的一系列特征(如胎生、哺乳等)。

二、以家兔为代表,掌握哺乳类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的完善性。

三、了解哺乳类对人类的利和害;害兽的防除;以及野生动物的驯养和保护。教学重点:掌握各亚纲、各目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分类依据。教学难点:哺乳动物身体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关系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是我们人类最熟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的为人类提供食品,有作为交通等使役工具,至于鼠类虽是不受欢迎之客,但几乎是无处不有。哺乳动物从体重上讲,最大的蓝鲸达150多吨,长30多米。最小的鼩鼱体重则不足百克,相差近8千多倍。哺乳类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地下到空中,分布在地球的所有空间。至于哺乳动物的形态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态差异非常之大。那么凭什么将这些彼此差异甚大的动物都归入哺乳动物这一庞大的自然类群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1、都能分泌乳汁来喂养初生后代。

2、具有真正的毛

3、具有动物界最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4、颅骨具有两个枕髁。

5、具有异型齿,出现了口腔消化。

6、次生腭将鼻孔咽道与口腔隔开。内鼻孔后移。

7、左体动脉弓与心脏相连,完成循环功能。

8、具7块颈椎(除三趾树懒9块,小食蚁兽8块,二趾树懒和海牛6块外)。

9、胎生、哺乳(除单孔类为卵生外)。

哺乳动物大约有4000种,是脊椎动物中除两栖类3000种外最少的类群,分为三个亚纲。分类:

1、原兽亚纲 Prototheria 如鸭嘴兽(单孔动物)

2、后兽亚纲 Metatheria 如有袋类(有袋动物)

3、真兽亚纲 Eutheria 包括绝大多数哺乳动物

一、胎生哺乳及其演化意义:

二、哺乳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哺乳纲的重要类群

现生存的哺乳动物全世界有4200种左右,我国大约有430种。分3个亚纲,19目。

一、原兽亚纲:是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有着与爬行类相似结构的类群。

二、后兽亚纲:即有袋类

三、真兽亚纲(有胎盘亚纲)第三节 哺乳纲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一、哺乳类的起源

二、哺乳类的适应辐射

第四节 哺乳动物生态和野生哺乳动物的保护

一、哺乳动物生态

二、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下载水产疾病动物学[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产疾病动物学[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物学思考题

    半索动物 1、柱头虫的主要特征。 2、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有什么理由? 3、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处在什么地位? 4、何谓“适应辐射”?用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脊索动物......

    水产养殖—大黄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大于捕捞量的国家,“以养为主”是我国渔业产业的最大特色。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多的同时,病害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4—10月我国......

    动物学礼仪(合集五篇)

    动物学礼仪 今天,我讲的是文明礼仪,有人会问什么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务也是......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第一部分  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一、对称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体制:即......

    药用动物学1

    药用动物学概论 药用动物学是运用动物学以及重要学的只是和手段,来研究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分类鉴定、以及本草考证、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训话养殖等方......

    实验动物学重点汇总

    一、实验动物、近交系动物、转基因动物、屏障环境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

    药用动物学2

    药用动物学概论 药用动物学是运用动物学以及中药学的知识和手段,来研究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分类鉴定、以及本草考证、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训话养殖等方......

    动物学课程论文

    学号:2010012019 《普通动物学》课程论文 10级本科 系(部)院:动物医学院 专业:动物医学 题目: 论《家禽呼吸》 作者姓名:吴晶 班级:10动物医学(1)班 学号:2010012019 论《家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