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旦大学毕业生的自我介绍
我是XXX,现在是复旦大学XXXX系的大四学生。我想从朋友对我一些评价来作一个自我介绍:
我身边的朋友一般都会叫我野兽(我不好意思说是禽兽),当然并不是说我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而是因为我永远给人,给我身边的朋友一种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极大热情的投入的人,他们几乎从没有看到过我失落情绪低落的样子,我永远给人有一种奋力前行探索的冲劲和闯进吧。我想这样的一种闯劲和韧劲对于CBD部门来总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一个在工作,生活,体育运动方面都是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人。(我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差不多都是班长,尤其在复旦期间,我在学校的各个学生工作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体育运动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我非常追求一种速度的快感,在球场上没有一个人能比我更能跑。连续两年获得学校1500米第四名,连续三年拿下经济学院运动会1500米冠军,我的其中一个梦想就是连续四年拿满经院运动会1500米冠军………
曾经有个朋友和说过,我就像一棵野草,不管放到哪里,都能够很容易的存活下来。我觉得这个是我到为止最喜欢也是最符合我的一个比喻。我有极其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容易与环境,环境中的人融合在一起,每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永远是那种最开始认识所有人,最开始和很多人打成一片的人,这个或许和我开朗幽默风趣还有很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而且很无私热心助人的个性有关。真是这样的人性与适应能力,使我在人生的沿途收获了许多的朋友,友谊………
很多朋友都说我是个天生的销售人才,除了军火与人口不贩卖什么都卖!说这个虽然有点夸张了,不过我确实在大学课余时间卖过许多的东西,我总是能够抓住商机,我曾经卖过珍珠粉,卖过CpA的考试书和司法考试的教材,还卖过许多的二手自行车,卖过羽毛球拍等,也卖过电脑的配件,卖过一些经典欧美影碟的自刻碟在复旦BBS上卖过。这一点我想除了我卖过许多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极强的表达能力与和人谈判沟通的能力………
关键有一点,我外在给人很大大咧咧的感觉,然而其实我内心非常的敏感,考虑问题其实很细很周全,对于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都会竭尽所能的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然后总能过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缺口,把问题很好的进行解决…………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自我介绍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
第二篇:复旦大学毕业生自荐书
我是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原经济管理系)提前毕业优秀生。
我出生在上海,1990年7月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同年高分考入复旦大学。而后,又在南昌陆军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军政训练,并且由于训练刻苦和治班有方,多次立功受奖,还在军校毕业前夕荣获最高奖励“优等毕业生”称号。回到复旦后,通过自己努力,专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年年获得校奖学金一等奖。由于在学业上的杰出表现,经本系老师推荐,校方批准,我成为今年本系唯一的一位“提前毕业优秀生”。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作为班长,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班级和学生会活动。因为我知道一个未来的管理者必须既是一个专才,又是一个全才。与此同时,我还在复旦管理咨询公司兼职,以弥补自己工作经验的不足。
上海的经济正在腾飞,上海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我渴望能在贵公司找到一份挑战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实现贵公司目标服务,为振兴和繁荣上海服务。
相关主题阅读:
自荐书的作用与原则
第三篇: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宗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就业质量。
第二条 学校继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倡导毕业生将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相结合,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防、航空航天、军工、重点科研和教学单位等国家重点领域就业。
第三条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诚实守信,遵守法律和相关规定,遵守社会公德。
第四条 学校努力为毕业生充分择业创造良好环境,并提供具体的就业指导、咨询与服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全校全日制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的生涯发展教育、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本院系毕业生就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健全院系生涯发展办公室体系。
第七条 院系就业工作的考评参照《复旦大学院系就业工作考评细则》执行,积极营造创优争优的工作氛围,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扬和宣传。
第八条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负责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防止不正之风的干扰。对利用工作之便徇私舞弊者,对扰乱学校就业秩序、威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者,由纪检或司法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章就业工作进程
第九条 填写毕业生推荐表
凡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委培生、直研本校学生、港澳台学生、华侨生和留学生),均须在复旦大学URP系统()进行登记并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学生本人登录复旦大学URP系统之学工系统填写相关信息,提交学校审核后生成《复旦大学毕业生推荐表》文本,由院(系)班级统一预约校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打印发放到本人;导师和 1
院系签署推荐意见,由分党委(总支)加盖公章后,再由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统一盖章下发。
《毕业生推荐表》是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应届毕业生资格、生源信息和学籍信息的凭证,也是向工作地人事部门申报户口的重要材料。原件每人一份,由本人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第十条 确定生源所在地
毕业生在URP系统中填写推荐表和就业去向时,需认真核对包括生源在内的相关信息,确保真实无误,错误信息引起后果需由本人承担。
生源地信息按如下原则确定:
1、本科生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为其生源所在地。
2、毕业研究生入学前未间断学业连续攻读的,其生源地为本科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入学前有过工作经历并已在工作地落户的,原则上以其落户工作地为生源所在地。
3、在学期间,若父母户籍地址变更,毕业生希望落户至父母现户籍地,须根据当地相关政策,办理好学生本人的接收手续后,方可在父母现户籍地落户。
第十一条 确定毕业去向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分为八类:
1、签约就业: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申领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国内升学:包括专升本、直升读研、考取研究生或攻读博士后;
3、出国(境):包括去国(境)外读研究生、攻读博士后或工作;
4、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地区或单位就业;
5、隐性就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办理就业报到证。
6、灵活就业: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主要指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
7、国家地方项目: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含三支一扶、村官、西部计划等。
8、未就业
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并办理首批《报到证》的截止时间为:春季毕业研究生3月左右,暑期毕业生6月中下旬左右(按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通知执行)。毕业生应根据个人情况在上报就业方案前,选择并确定一种毕业去向,办理好相关手续,具体流程详见以下各章。若需变更已登记的毕业去向,应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办妥相关手续。
第十二条 关于就业手续办理截止时间的规定
根据相关规定,当年12月31日之后,学校不再办理本届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毕业生的改派手续。
第四章签约就业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就业协议书》的领取
《就业协议书》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规定期限内,经双向选择,在正式确立劳动人事关系前,双方达成的就业要约和承诺;是用人单位确认毕业生相关信息真实可
靠的主要依据;是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管理、编制就业方案以及毕业生办理就业落户手续等有关事项的重要依据。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充分洽谈,达成签约意向后,持用人单位开具的“接收函”(参考复旦就业网上的格式)及个人有效证件到学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领取《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由上海市教委统一印制。领取时中心将根据接收函上的信息在URP系统上进行登记,并在就业协议书上填写用人单位名称,登记备案。毕业生领取《就业协议书》后要妥善保管。
领取《就业协议书》的对象仅限签约就业的全日制毕业生,不含定向委培生、港澳台学生、华侨生和留学生。
第十四条 《就业协议书》的签订 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和用人单位填写相关信息并签字、盖章后,再由学生本人登录复旦就业网,填写个人毕业去向登记后,将《就业协议书》全部四联返还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审核盖章。
就业协议书三方签字盖章后,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依次各执一、二、三联,第四联办理相关手续时使用,具有同等效力。另外,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各自的其他要求、承诺及约定等等,可在协议的“补充条款”栏中注明,并视为《就业协议书》的一部分。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入职后,《就业协议书》自动失效。
第十五条 更改签约单位的规定
《就业协议书》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签字盖章后立即生效,学生如因特殊原因提出违约,须提交以下材料:
1、用人单位同意解约的书面证明;
2、《复旦大学毕业生解除就业协议申请表》(复旦就业网下载),此表由学生填写,院系审核后签字盖章;
3、原签订完成的《就业协议书》(单位联和学生联);
4、如已领取《报到证》,须交还《报到证》原件(含有色联《报到证》和白联《通知书》)。
5、新签约单位的接收函
违约相关材料在交至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后给予批复,并且每名学生只能申请违约一次,同时违约方须承担以下违约责任:
学生违约:学生签约时需慎重考虑,违约会有风险,提交违约申请时需要阐述充分的理由;如递交违约材料的时间在当年8月31日后,学校将按“改派”处理,户口退回生源地区;违约毕业生不得申请将户口档案托管在校;如要求出国(境)留学或考研,须将其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办理有关手续。
用人单位违约:毕业生本人有追究其违约责任的权利,学校保护毕业生的权益,将视具体情况对违约的用人单位进行交涉处理。
第十六条 报到证的发放
学校以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为依据,统一打印《报到证》并发放给各院系。毕业生可在院系领取《报到证》。
毕业生离校时凭《报到证》办理户口、档案、组织关系等迁移手续。
《报到证》是毕业生到签约单位就业的重要凭证,须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第五章国内升学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被推荐为本校读研的本科毕业生,因已纳入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毕业去向确定为读研,不再需要前往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只需在复旦就业网上填写自己的个人毕业去向登记。如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须持院系和学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同意变更的证明材料于当年6月10日前办理变更就业去向的手续。
第十八条 被推荐至外校读研或考研已取(含硕士考博、博士做博士后)的毕业生,应在6月10日之前,在复旦就业网填写自己的个人毕业去向登记,院系应当将相关学生取录信息统计并上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
第六章申请出国(境)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本科毕业生和已列入毕业答辩计划的毕业研究生可以在学校办理申请出国(境)的手续,在复旦就业网填写自己的个人毕业去向登记,院系应当将相关学生的信息统计并上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
第二十条 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之前,已在复旦就业网中确定其毕业去向为出国(境)的毕业生:
1、当年出国(境)留学成行者,按有关规定,申请打印报到证,将本人户口和档案转至生源所在地或可自行寻找选择迁往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具有档案保管资质的单位。
2、毕业离校时申办出国(境)留学未能成行者,须于离校前办理二次分配报到证,将户口、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
第二十一条 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再申请出国(境)留学或工作的,须在6月10日前按违约程序终止原就业协议,经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同意,再按照出国(境)的程序办理。
第七章灵活与隐性就业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除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的形式之外,其他未取得工作地户口指标的就业形式,其中包含“签订劳动合同”、“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不含毕业生自己和所创业签协议就业的情形)等,均属灵活或隐性就业。
毕业生应当在复旦就业网中填写自己的个人毕业去向登记,院系应当将相关学生的信息统计并上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
该类毕业生须办理回生源所在地的二次分配《报到证》,并及时办理户口、档案迁移手续。
第八章未就业毕业生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希望继续就业但经过各方努力,仍无法在上报就业方案前找到接收单位的未就业毕业生,毕业离校时,领取回生源地的二次分配《报到证》,将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待就业,其后续就业手续由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
第九章上海市户籍与居住证办理
第二十四条 非上海生源毕业生是指入学前户口是非上海市常住户口,包括在上海参加高考的非上海市户口生,读书期间父母双方或一方户口迁回上海的学生。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上海就业可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申请办理户口审批手续。通过审批后,方可在上海落实常住户口。
第二十五条 申请条件、截止时间和具体评分标准由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统一公布。具体请及时关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网站.cn.第二十六条 户口申请没有通过和未申请的毕业生,可以通过申领人才类居住证来实现在沪就业,申请居住证前需将档案和户口转往生源地。
第十章其他相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定向生、委培生按原定向或委培协议就业。
第二十八条 国家招生计划外,但毕业时能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自筹生,若入学时户口档案已转入学校,按统分生对待。
第二十九条 结业、肄业或退学学生就业的规定
1、当年的结业生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者,可领取《报到证》(注明结业字样);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后,仍未确定去向的结业生,学校统一为其办理户口档案回生源地的《报到证》(注明结业字样),并不再负责其后续就业的有关事宜。
2、肄业或未进入毕业程序的结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地区就业,档案户口退回生源所在地。
第三十条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建设,国家及各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专项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制度、吸纳毕业生参加重大科研项目计划、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等,学校将按照政策要求开展相关工作,请毕业生关注项目进程。为了鼓励毕业生到祖国西部、基层就业及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学校参照《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赴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就业奖励办法》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为了鼓励毕业生去外地就业,学校特制定了相关《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赴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及生源地区就业求职补贴管理办法》,请毕业生参照规定申请相关补贴。
第三十一条 复旦学生无论是毕业、肄业、结业还是退学,离校前一定要办妥离校手续,尤其是办好档案和户口迁移的相关手续。
第三十二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上海市教委,不再负责为其办理与就业有关的事宜,其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
1、坚持个人无理要求,恶意违约,遭到用人单位投诉,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
2、就业过程中不守诚信,遭用人单位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3、自领取《报到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
4、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而被用人单位退回的;
5、截止9月30日,仍未办理离校手续的;
6、其它违反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办法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2011年10月20日
第四篇:毕业生系列专访--复旦大学MBA
圆梦名校MBA www.xiexiebang.com 【毕业生专访】2015届MBA毕业生系列专访之一——学习感悟与收获
小编导语:
也许你还记得2012年入学时的片段,怀揣着梦想,渴望着知识,期盼着友谊。可是三年的复旦生活即将结束,曾经一起奋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百年复旦,它就像春雨一般,滋润着每一个渴望成长的春笋。时光是无情的,它带走了青春,但是时光也是公平的,它给我们留下了情谊和知识。
复旦MBA的学习,凭借它的多元化课程设置、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让每一位复旦MBA人在三年的时间,不仅仅是实现知识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自身的软性技巧,拓宽视野和思想维度。毕业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走进2015届毕业生,听一听他们对复旦MBA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2013国际2班-谢禹霖
复旦管院的学习就是在培养我们对数据,问题,风险,以及机会,具有足够的敏锐度,能够找到关键所在。MBA学习的内容看似杂,但是还是有很多信息知识或者思维方式是可以为自己所要投身的行业所用的,我们需要有意无意的做些积累,不限时间课程地点,对于能够为自己带来帮助的、值得参考的信息足够敏感。这样的学习,是持续永久的,总是得不断充电。
当然,除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积累之外,MBA同学中有各行各业的优秀职业人,摆正良好的心态去向比厉害的大牛请教,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通过和大家积极沟通的交流,提升自己。
复旦MBA提供的活动、课程、就业机会有很多,让人意识到只有善于制定计划并保障执行的效率,才能平衡好自己的精力和输出成果。小到期末前集中提交final report、final presentation、final project如何做好计划,大到倘若打算申请交换、双学位该何时开始准备语言考试和申请资料。同时对做过的东西,看过的东西,能有条理的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积累。这样不管是考试还是对于ilab项目或者工作都能找到可用的方法或者理论。
2012秋6班-潘玮 圆梦名校MBA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集团进行传统媒体转型,我负责创设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并开设实体店,当时雄心勃勃,勾勒了目标蓝图,当切入实战,才发现8年的工作经验虽然使自己对行业有一些见地,但是企业年报,预算报表等财务知识却成为了管理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考复旦,读MBA,补齐短板,重塑知识结构,我当机立断做了决定!如今,一路披荆斩棘之后再回首,复旦MBA带给我的是巨大的鼓舞和力量,让我在很多方面都受益匪浅,自己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治用于学——就拿《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来说吧,无论是SWOT还是4P4C模型,都能如临实境,每次作业都会结合企业,从实际出发,教学相长,借力使力不费力,不仅公司的管理更有效,目标更明确,而且个人期末成绩还得到了A。
学以致用——2014集团鼓励国有集团实现股权多元化,我开始负责进行外部融资,没有过融资经验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通过李旭红老师《组织行为学》,王安宇老师的《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等相关课程,帮助我对公司进行专业框架和社会角色的深度挖掘,为之后的成功融资奠定了基础。
重塑自我——从决定申请MBA,一路走来,感受着复旦MBA的严谨务实与创新。而面对明天,我选择在最后的学期去夯实基础课程,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投资理论,这都将成为一生的财富。不忘初心,复旦MBA之旅,真是一场大收获,既补充了自己的缺失,又提高了自己的视野和格局,从心出发,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好更远。
对于即将毕业的我,颇有所感。来不及每一门课的笔记全都录完,来不及每一次讲座都打望张量,来不及每个陌生人变成朋友把酒尽欢,来不及莺飞草长,来不及,来不及敢说“我旦”,便要作别,去往原来的方向。还好已然笔尖于纸上划过行行墨迹,还好总有那几晚窗里的光投穿无尽的黑,还好看尽过图书馆露台草色深浅,还好总有那些在乎的人,近在咫尺或远在天边,交互侧身的瞬间里,眼神错落,便是情谊不逾。
2012秋8班-张钒
MBA的学习生涯,不仅仅带来了知识层面的深度学习,而且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领域。知识的补充对未来跨领域实现自我价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自身而言,之前比较局限在传统互联网,通过MBA几年的学习和积累,成功的由传统互联网行业转入电商领域,且在职业层级上实现顺利进阶。更重要的是复旦MBA营造的校园氛围,让自己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走的路,复旦人,鲜活生命的极致,不落俗的精彩人生,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的更美好,收获有意义的人生。
复旦MBA的学习方式是立体的,ORI导入+校内课堂+校外企业交流参访+开放的名人名师讲堂+俱乐部形式的活动+班级自组织专业领域分享交流+毕业论文,各个点圆梦名校MBA www.xiexiebang.com 面相连,复旦搭建了一个非常生动且实际的学习的平台,受益良多。复旦MBA的课程也非常有吸引力,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例如:王安宇教授的商业模式创新课,徐志翰教授的会计学,蒋青云教授的营销管理,骆品亮教授的管理经济学,这些课程不但教授知识和方法论,除此之外还引入课堂分享及项目创新等各种形式,大大的开拓了商业视野。小编后记:
听完这几位学长的故事,小编深深的被他们鼓舞和感动了。三年的火夏和严冬,莘莘学子享受知识的沐浴,带给他们的是视野,是能力,是人脉。时光荏苒,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万千的不舍,都将化为前行的动力,重披礼袍,再上征程,三年同窗,一生有你。
祝福各位学长学姐:带着初心,奔向远方。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MBA方面的问题欢迎咨询博雅汇MBA,加入公益备考大家庭。
第五篇:复旦大学78级数学系毕业生
复旦大学78级数学系毕业生
10月底,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统计系主任应志良又回国了,此次他特地来探亲。这是他四个月内第二次回国了。四个月前,他曾经回到复旦大学,参加母校78级数学系毕业三十周年聚会。
高考恢复后,最初两批复旦数学系学生相继在1982年1月和6月毕业。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后选择出国、读研或创业。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也有部分或在商界立足,或在各级ZF机关任职。复旦82届数学系毕业生也因此被网友称之为“史上最牛班级”。
1977年8月,学校里的老师通知应志良,国家恢复高考了,为了同学复习,许多课余活动都解散。
在应志良曾就读的上海市龙山中学,物理和生物分别被称为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老师上课也多用上海话教学。应志良至今记得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仍是上海话版的。
当时在毕业班就读的应志良,正好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复习参加高考,但在当年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他取得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并获奖。“竞赛题目从来没看到过,当时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竞赛进大学。”应志良说。
最终,全国决赛有57人获奖,其中25人来自上海。在当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动员下,这25人中的绝大部分进入了复旦大学。“我当时想过去北大,后来苏先生说去复旦,就去了复旦数学,只要有大学上就很好了。”就这样,他成了复旦大学78级数学系的一名新生。
比应志良早半年入学的77级学生吴宗敏,上大学前在上海无线电八厂当工人,在机修车间维修空调、冰箱等。听闻高考恢复,吴宗敏产生了报考的念头。
当时大型国有工厂,特别是电子行业的工人,是社会上最好的工作,稳定且待遇不低于“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吴的同学家长劝他放弃高考,保住一份“铁饭碗”,避免毕业后被分配到外地。
可吴宗敏还是觉得,这是人生中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文革”开始时,吴宗敏还在上小学三年级,并无高中教材和练习资料。为了准备高考,他和同学只好向“文革前”的老高中生借,将资料抄下来复习。
填报志愿前,吴宗敏只听说大学里有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新闻等专业,也不清楚自己想读什么。当时徐迟关于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很受追捧,他又向技校里一位复旦物理系毕业的老师咨询了一下,最后将前两个志愿分别填上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数学、物理专业。当时规定上海学生必须要填一所外地院校,吴宗敏便将北大的数学与物理填在了第三志愿。
在上海无线电八厂,那年一共有4名学生考取大学。去复旦数学系报到的当天,厂里工人将大红喜报贴到吴家门口,给吴宗敏戴上大红花,一路敲锣打鼓送到了复旦。
吴宗敏是第三个来到宿舍的,在他之前来的是李源潮。在复旦大学校友网上的一篇访谈录中,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的李源潮曾回忆道,尽管1968年就参加工作,但十年来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上大学,因此当高考恢复,他便瞒着父母和同事报了名。当时,李源潮是已有四年教龄的数学教师,高考当天,他上午请假去参加考试,下午回来继续工作。他只想要学好数学,毕业后继续当教师。
作为恢复高考后最早的两批大学生,77级、78级学生的年龄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已经工作多年的考生、应届高中生,甚至有跳级的学生,年龄差距可达15-20岁。但无论长幼,在十年的知识匮乏后,“希望上大学,并最终能考上大学的同学都是热爱学习的。”吴宗敏说。
1980年代的复旦自修室和图书馆座位也很紧张,学生经常要去抢位子,实在不行,只能到防空洞改造的地下房间里去自修。入学时,寝室10点半熄灯,大家都觉得熄灯太早了。作为学生代表,李源潮专门找了苏步青校长协商,最终将熄灯延迟半小时。寝室熄灯以后,数学系的同学都到走廊上背英文,甚至自备手电筒学习。
在学习上,大家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现在仍在复旦数学系工作的78级学生邱维元对一次考试印象深刻:“第一学期的数学分析,我只考了78分,已经是班上最后几名了。那时候考不满80分就认为考得非常差了,不好意思了很长时间。”这也是他大学学习过程中,唯一拿到的一个低于80分的成绩。
据吴宗敏回忆,“当时学生面对的功利诱惑比现在少,大家都安安心心做数学”。当时学校老师曾说,1949年之后,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勤奋的一届学生。
当时的复旦数学系只有苏步青和谷超豪两名教授,现移居美国的中科院院士夏道行,那时在复旦也只是副教授,其余给学生上课的都是讲师。对于吴宗敏和李源潮这批学生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有当时的班主任孙芳烈老师和指导员杨浣明。
在接手77、78级学生时,孙芳烈已经快40岁了,还有两个孩子,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这批学生,孙把小孩全托,随时随地和学生在一起,没事就来寝室聊天。在他的辅导下,吴宗敏所在班级在数学分析的考试中,14人获得满分,这件事甚至得到了苏步青校长的关注。
在本科阶段,吴宗敏认为,他的成绩并不算班级里最好的。他偶尔会去询问班主任及指导员,他的成绩在班级里怎么样,班主任及指导员都告诉他:“你当然是最好的。”当时吴宗敏听了很高兴,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回想起来,他意识到,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他会使得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吴宗敏是恢复高考后,复旦大学出国留学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本科毕业后,出于对学习热爱,他报名了研究生考试。在那份报名表的一个角落里,有一行小字写着:是否愿意作为出国留学代培生。开始吴宗敏没有填,他觉得出国是最优秀的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就在排队交表的时候,他和同学互相翻看彼此的报名表,有同学对他说,有人成绩不如你,他都填了。就这样,在交表前两分钟,吴在表上画了一个勾。
通过研究生考试后,吴宗敏本想留在复旦数学系读研,没有想到学校通知他到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系去学习。那是中国教育部和德国签订的交流协议内容,连专业和导师都已经确定了。
吴宗敏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到了导师Schaback的研究方向——计算数学。一向不喜欢计算的吴并不满意这样的安排。当谷超豪先生在德国访问时,吴宗敏恳请谷老是否可以通过关系帮助换一下专业;谷老却认为,既然已经签好了协议,再换导师是对导师的不尊重。
吴宗敏后来也想通了:“就像毛主席说的:共产党员好比一颗种子,把你放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在1982年,复旦数学系一共派出了6名学生,分赴美、德、法留学。
出国前,吴的母亲哭了出来,觉得儿子一走,天涯海角就好像是永别。“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出国是怎么回事大家都还不是很清楚,是福是祸都不知道,”吴宗敏说,“当时觉得,留学就是去读书,毕业了就该回来。”
在工作分配制的时代,摆在留学归来的吴宗敏面前的,是五六个高校的聘书。他最终回到了复旦,因为在读博阶段,复旦的老师们在与他的日常联络中,都希望他能回来任教。在吴宗敏看来,上大学、读研、留学、再回国,这是很平常的一条路。
与吴宗敏报名考研不同,在度过了“最幸福的本科四年”后,应志良突然接到通知,说系里面要找他谈谈。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次谈话会将自己送出了国门。“当时根本没想过出国,只知道留学回来的人都是很优秀的。” 应志良说。
在那个年代,对于当时毕业生月收入不足50元的学生而言,25美元的托福考试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好在当时的出国留学手续常不齐全,语言考试也不是必须的,谷超豪先生为应志良写了推荐信,最终,应志良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
离开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的上海,在哥伦比亚的宿舍里,应志良和同学第一次见到了家用冰箱。开始时,他们分不清冷冻和冷藏的区别,把牛奶放进了冷冻室。不过既然是“从落后地方到了发达地方”,应志良很快就适应了纽约的生活。
从哥大获得博士学位后,应志良赴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应志良觉得自己的这一切并没有什么计划,他用了“随机游动”这个统计学术语来形容他的经历。
就在吴宗敏等人出国留学的时候,李源潮以他所希望的教师的身份留在了复旦。入学前就是党员的他,很快就成为了班级团支书,而后又是数学系的团总支书。“做了五级团的书记,做了五个单位的党的书记;就此,这个书记就没再离身。”李源潮在访谈录中说。
在今年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上,李源潮携妻儿一同出席,77级同学还按照30年前毕业照时的位置,拍了聚会的合影。毕业时,李源潮站在了第二排最右边;现在,尽管摄影师请他站到中间,他也没有同意。“这是大家商量好的。”吴宗敏说。
吴宗敏还记得,入学时,他和李源潮分别选了寝室里靠窗的两个下铺,到了大二,李源潮主动提出与靠门口的上下铺同学换一下,由此李和吴成了上下铺,“李源潮睡上铺,他选了寝室里最不好的位置。”那时每次一起在外吃饭,吴宗敏总是会帮大家到窗口拿菜,李源潮则总是抢着买单。
在李源潮调任复旦团委副书记时,他的78级同学潘皓波接任了系里的团总支书记。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潘皓波读了很多报纸和文件,认为自己“和经济体制改革走得近一点”。他当时认为:改革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为了参加到改革中来,他创办了勤工助学,与11家单位联系了132个勤工助学的岗位,而后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复旦学生咨询科技开发中心。
当时,潘皓波还是一心想做研究。从复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他考入复旦信息管理专业读研。在一边读书一边任教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信息管理方面的教师缺乏实践,他便离开学校进入上海中旅集团积累经验。起初,他还抱着做几年就回学校的想法,却没有想到,在那里一干就是10多年,并自行研发了一套旅行社管理软件。为了让软件在全国范围推广,2001年潘皓波下海经商,并创立了现在的金棕榈集团。
在82届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后来都选择了自主创业或进入华尔街,潘皓波是其中一位。徐幼于最早发现警示次贷风险,而在美国金融界出名;陈振华在学生时代就帮老师同事修电脑,编代码对他来说很容易,因此后来创办了Cybercon公司,为IBM、Apple等公司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凭借着学生时代和同学建立的广泛联系,在老同学的协助下,潘皓波张罗起了毕业三十年聚会。一轮又一轮的邀请发到了大多数同学手中,远在美国的范剑青也收到了这封邀请信。
出生于福建莆田县一个农民家庭的范剑青,在中学里幸运地遇到了一批当时被称为“臭老九”的好老师。受他们影响,只有15岁的范剑青在恢复高考次年就考入复旦78级数学系,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在职攻读硕博。
1985年前后,大陆学生出国留学渐成趋势,国外大学也逐步向中国开放了个人自由申请。“年纪小,周围人的影响就大。”范剑青称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申请到了留学的机会。
在当时,申请一所学校的邮寄费和申请费相当于范剑青月工资的一半,了解国外大学也必须到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为了节省成本,他找出一份统计学专业的大学排名,只申请了排名最靠前的四五所大学。最终,他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伯克利,范剑青遇到了两位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导师,在统计界,能获此殊荣的至今也只有四位。“其中年长一些的那位导师比较传统,年轻的那位导师想法特别多,他对科学的理解对我影响特别大,”范剑青说,“有时我把我的演算结果拿给老师看,但他说不用看,我知道中国人做数学可能比我都好,我就跟你去喝咖啡,聊聊数学,教你怎么做有创意的研究,探讨什么是知识创新。”
博士毕业前夕,范剑青找到了一份在美国担任教职的工作,就留在了美国。这之后,他虽然一直都有着回国的想法,但机会却越来越少。
如今范剑青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系的终身教授,并获有被誉为“统计学届的诺贝尔奖”的“考普斯总统奖”。在他之后,他的同学孟晓犂也曾获得过这一奖项。
在复旦数学系完成本硕学习后,孟晓犂留学哈佛,成为哈佛统计系第一个复旦学生。初到哈佛的第一周,他选修了Rubin教授关于人口普查统计方法的应用课程。当时他很不理解:统计人口有这么难吗?在课上到一半时,他忍不住举手提问:“Rubin教授,在中国大陆,人口普查很容易,清点人数就行了。”Rubin教授愣了一会儿说:“晓犂是非常天真的(Innocent)。”多亏当时一个在场的台湾教授为他解了围:“我知道晓犂的意思。我们台湾也很容易,我们有宵禁。”
孟晓犂最终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在他任哈佛统计系系主任期间,统计学系成为哈佛最具跨学科特点的系科之一。几个月前,他又成为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华人研究生院院长。
在美国,那些曾经的同学逢年过节都要聚会。2009年,现任斯坦福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的复旦数学系82级毕业生陆盈从美国西海岸飞抵普林斯顿大学,借着儿子即将到范剑青的实验室里实习的由头,他想与六位昔日同窗热闹一下。
闲聊中,陆盈提及范剑青、孟晓犂接受加州某中文台的采访并上了电视,大家便找出视频来看。一位参加聚会的同学在博客中写道:“当孟晓犂出现在镜头里的一霎那,吃惊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这头发也掉得太快一点了吧?”当时在场的范剑青说,电视台采访当天本来还要回答观众提问,但没有一个电话打进来。这位同学打趣说:“如果早点通知我们,怎么也会准备些刁钻问题来捧场,比如说问问孟晓犂,学问和头发的数量之间有什么统计关系等等。”
昔日同窗如今各为人父母,范剑青的女儿Mary已经从普林斯顿毕业了。和很多美国学生一样,Mary也出去打过工。她的父亲虽已在海外生活多年,却还是和很多中国家长一样,对年轻人的课外生活不够理解:“我花了这么多钱给你读书,你却把读书的时间拿来打工,算算时价多亏啊!”但实际上,范剑青自己也有些矛盾:“其实我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学校,挺遗憾的,年轻人应该出去看看。”
毕业三十年之际,77级和78级四百余名同学先后回到复旦,此时曾经的同学已在各行各业立足。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中组部、科技部等国家机构任职者约有十余人,创办或加入各类公司工作的有50余人,从事国内外科研教学工作的约有45人。应志良说,每次回国,他都“一定要回复旦,看看老师和同学”。范剑青虽参加了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却错过了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他也因此自嘲:“我已经不了解中国文化了,不知道开幕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