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畜牧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XX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颇具优势和潜力。“十一五”期间,为继续提高我县畜牧产业生产建设水平,加快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步伐,使畜牧业变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畜牧产业发展现状
1.“十五”畜牧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我县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年年富余,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主要表现在:
(1)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畜禽数量及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预计200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4500吨,比2000年增长79.2%(下同);生猪饲养量14万头,出栏65000头,分别增长57.8%和36.8%,人均饲养量将达到2.7头,出栏1.3头;家禽饲养量26万只,出栏16万只,分别增长81.8%和130.2%;山羊饲养量3.4万只,出栏1.59万只,分别增长5倍和6.3倍;大家畜饲养量0.3万头,出栏0.63万头,分别增长-3.4%和34.6%。
规模养殖发展迅速,产业化进程出现良好开端。预期到2005年底,全县养殖专业村可达25个,专业户780个,有年饲养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个,猪、鸡的规模化、专业化饲养比重分别达到20%和15%。生猪饲养量达1万头的乡镇有8个,其中超2万头乡镇1个。
(2)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
猪、家禽出栏率和胴体产量均有所提高,猪头均产肉量达到76公斤,瘦肉型猪饲养周期缩短到5—6个月,畜牧产业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以生猪为主的牲畜发展迅速,特色养殖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家禽和地方畜禽良种出现价高利好、产销两旺的态势;高档畜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花样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在肉类总产中,猪肉比重最高达到85%,禽肉达到9%,城乡人民的膳食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3)龙头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建有美味佳食品有限公司、分割肉厂和地道腊肉加工厂三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建有屠宰生产线和分割肉生产线各一条,400吨腊肉烘烧车间,储存1000吨肉产品的大型冷库和腊肉库存凉房,1000吨腊肉精致品生产包装车间及生产线。具有年屠宰生猪5万头和年加工腊肉系列食品1600吨的生产能力;建有以专业村为主的养殖基地,全县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极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4)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推广普及,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以来,我县引进并推广了一大批畜禽优良品种,如秦川牛,南江黄羊,杜洛克、长白、大约克良种猪等,其生猪良种猪推广覆盖面达45%以上;肉鸡、蛋鸡的改良起步虽晚,但进展迅速,势头良好。同时,疫病综合防治、生猪饲养管理、瘦肉型猪配套饲养、种草养畜等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全县畜牧产业化体系按“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逐步完善,一个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畜牧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社会化畜牧服务网络基本形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理顺了产品销售渠道,已形成重要的畜产品商品基地和外销外调基地,初步形成了加工企业带动、市场带动和中介组织带动等不同类型的运行机制,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典型。
(5)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畜牧效益十分显著
预期2005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3180万元,占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33.8%,占全县GDp的13%,户均畜牧产值在0.45万元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每增加10个百分点,就可拉动农业增长3.3个百分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在农民人均纯收入1777元中,来源于畜牧业的达35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140元中,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
(6)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畜产品生产和流通快速发展,各类畜产品专业市场逐渐形成。2005年全县有各类畜产品市场10个,其中专业市场1个,年交易畜禽5150头(只),成交额240万元。特别是“乡肴牌”系列腊肉食品远销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畜牧产业链条开始延伸,跨行业、多渠道、多层次的一体化、集约化畜牧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较快。生猪贩运大户20多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各贩运大户之下又形成了一个基本上固定的、分布于各乡镇的生猪收购代理网络。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7)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用于发展畜牧产业的各项投入达1500余万元。其中争取省、市以工代赈(国债)资金扶持140万元,用于冷链体系建设、牧草基地建设和圈舍改造;县财政每年预算了3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基础畜种发展、疫病防治、扶持专业户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信贷扶持资金方面,扩大畜牧产业贷款的比重,金融信贷企业每年安排不低于250万元的信贷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畜牧产业的发展。对畜牧产业发展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交通、电力、电信等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累计新(扩)建乡、村级公路100公里,照明用电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讯覆盖率达80%以上,有效改善了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2.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畜牧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思想僵化,缺乏商品意识和经济意识,不愿意把资金注入到畜牧产业建设中,依赖政府扶持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畜禽饲养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养殖比例依然偏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规模化饲养乡镇和养殖户的饲养规模较小,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商品优势和效益优势。三是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相对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水平较低,畜禽饲养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真正摆脱旧的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不高。科学配合饲料、按程序免疫、种草养畜禽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部分农户中还存在死角,尤其是圈舍不标准,卫生条件极差,疫病较重,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四是畜牧业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畜禽良种繁良体系、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不配套,疫病监测、兽医卫生监督、畜产品安全监测水平低,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落后。五是市场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县的畜产品基本上在县内自产自销,与外界市场关联度十分有限,就是县内市场也很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畜牧业发展速度。六是畜牧龙头企业发展不配套。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性较差,加工企业与养殖生产环节相脱节,企业因缺乏人力和流动资金,无能力延伸到基地。在产业发展中虽有龙头企业,但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没有连着千家万户,两个不配套,发展不同步。同时,深加工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差距。七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畜牧产业规模化发展。国家在发展畜牧业上倾斜的政策性资金、项目资金太少,地方协调的各种信贷资金又往往门槛过高,发展规模养殖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饲养的快速发展。银行和信用社虽然在畜牧产业建设中给了很大支持,但由于贷款额度有限,仍然不能满足畜牧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的形势、机遇和有利条件
1.畜牧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机遇
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是:两大需求、两大制约和一个冲击。两大需求是人口增长对畜产品需求,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需求;两大制约是环境与生态条件的制约,市场的制约;一个冲击是国际市场的冲击。因此,我县畜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对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数量的要求将进一步增加。预测到2010年,我县畜产品消费总量将比现在翻一番,按标准化规程生产的优质无公害畜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二是大城市受环境、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限制,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逐步向外转移,对我县发展畜牧产业十分有利。三是我县交通比较发达,为发展畜产品物流配送、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四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我县的猪肉、羊肉品质好,价格低,在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上都有比较优势。五是从农业发展方向来看,今后,增加农民收入和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中心任务要求畜牧业必须加快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要求畜牧业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在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畜牧业效益的基础上,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粮食连年丰收,饲料粮供应充足。“十五”以来,我县粮食生产总量上升到2.6万吨左右,主产品玉米、洋芋、红薯的年产量长期稳定在1.2万吨、0.8万吨和0.2万吨,可以满足畜牧养殖对饲料粮的需求。粮食供需形势由供给不足、制约畜牧业发展,变为总量相对过剩、迫切需要通过畜牧业来转化增值的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县粮食产量将保持1.5%的增速,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2.8万吨,饲料粮比重将逐步上升到70%左右,这为我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畜禽品种资源优良并得到充分利用。境内有本地猪、本地乌鸡等优良品种,在选育地方良种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三元”杂交猪、南江黄羊、秦川牛等优良畜种,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品种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丰富。有漫山遍野的山野菜和可开发利用的草场。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38万亩,人均6.7亩;耕地面积14万亩,年产粮食2.8万吨,年产作物鲜桔秆14万吨,按照全县退耕还草计划,到2010年完成好田好地种草2万亩,可产鲜草12万吨,丰富的资源,可饲养生猪20万头,家禽50万只,山羊5万只,全县年饲养能力可达75万头(只)。
(2)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畜产品市场需求仍有较大潜力。目前,世界人口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供给水平约为70克左右,其中动物蛋白量为25克左右,发达国家的平均蛋白质供给量和动物蛋白量分别为100克和60克。我国城乡居民的蛋白质供给总量基本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动物蛋白仅为20克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占我国人口总量70%的农村居民将成为未来畜产品消费增长的主体。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城市化进程,到2010年将有1/3的农村居民转移县城镇居住,1/3的农村居民转移集镇居住,这将为未来畜产品的需求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3)政府支持力度增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相对其他产业,畜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业链长等特点,在促进粮食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劳力就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和潜力,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均突出了畜牧业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发展畜牧业已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目前,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仅出台了许多加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而且加大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为未来畜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西部大开发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进入,西部地区经济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进而对畜产品消费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加速畜牧产业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财政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以优势品种发展为重点,以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为突破口;广泛引资,加大投入,稳步发展家禽、羊和大家畜,大力发展生猪生产,上规模、提水平;狠抓种草养畜,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科技兴牧工程、产业化工程,积极发展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公害畜牧业,全面提高畜牧业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为畜牧产业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推动畜牧产业由传统型向集约型、资源型向科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种养加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畜牧业快速增长,加快畜牧人均强县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发展,把畜牧业建设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中规模较大、优质高效、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2006年,猪、禽和羊饲养总量分别达到14.5万头、28万只和2万只,出栏分别达到7万头、13万只和1.5万只,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6946万元,年均递增10%,占农业总产值的30%;肉产量达到5195吨,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76元,年均递增8.8%。主要畜禽猪、鸡、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35%和2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30%以上;到2010年,猪、禽和羊饲养总量分别达到20万头、50万只和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30万只和3万只,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亿元,年均递增12%,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肉类产量达到0.95万吨,年均递增10%;培育和壮大畜牧龙头企业,到2010年,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0.8亿元,利税达到2400万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500元,年均递增13%。实现畜牧人均强县的跨越。
三、产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狠抓绿色畜禽基地,强化两大龙头支撑,实施三大工程,建设四大项目。
(一)两大基地
一是加快发展生猪养殖业,建立绿色商品猪生产基地,基地内发展优质瘦肉猪10万头。二是稳步发展XX土鸡,建立绿色商品鸡生产基地,发展10万只乌鸡、15万只土鸡及珍禽。
(二)两大龙头
一是以美味佳食品有限公司和生猪屠宰场为重点的畜禽产品深精加工龙头;二是组建饲料饲草产品加工龙头。
(三)三大工程
一是种草养畜工程。二是畜种良种工程。大力推广“三元杂交”的高效生产模式,发展瘦肉型杂优猪,提高出栏率、个体产量和产品质量;加快发展XX乌鸡,逐步扩大种群。三是形成XX土鸡系列开发。
(四)四大项目
一是以标准化圈舍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绿色商品畜禽生产基地;三是扩(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中心和良种繁育场。
四、建设的重点工程
(一)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通过品牌整合、并购、重组或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积极构建集团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县落户,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名牌产品占领市场。二是加快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龙头企业要紧跟国际市场,瞄准世界技术前沿,适时研发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有1-2个“乡肴牌”腊肉食品申报为国家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获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三是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对接。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原料供应以及出资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反哺养殖业。实施畜产品加工能力扩增工程。到2010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0.7万吨,年销售收入0.85亿元,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畜禽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优质瘦肉猪产业化工程的实施,着力打造生猪支柱产业。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在10个基地乡镇新增推广“洋二元”达到10万头;出栏瘦肉率达56%以上的瘦肉型猪6万头,出栏瘦肉率达62%以上的“洋三元”优质瘦肉猪4万头。实施“5个一工程”,巩固发展优质肉猪重点基地乡镇10个;巩固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型猪场1家,巩固发展年出栏100头的中型猪场10家;巩固发展年出栏50头的养猪大户100家;积极发展生猪养殖示范小区10个。重点抓好2个畜牧强乡(镇)、20个养猪专业村、10个兴草壮牧示范点和10个乡镇的绿色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抓好养禽业,推进家禽特色产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引导发展具优势的土杂优质肉鸡、蛋鸡重点生产基地,抓好2个养鸡专业乡(镇),实现小区布局、规模生产,龙头企业带动、产销合作经营,形成基地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品种特色化的家禽特色产业。
(三)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良种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猪以扩大原种场生产规模为重点,增加原种猪核心群数量,进一步完善三级繁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基层繁改站点,提高繁育改良水平。加强基础母畜的保护工作,巩固建立规范化“洋二元”母猪杂交制种场和父母代种猪场10个;禽以乌鸡良种场建设为重点,增强供种能力。积极推广优良种猪及人工授精、三元杂交技术,扩大三元杂交猪的商品量;到2010年,三元杂交商品猪覆盖面达到60%以上。
(四)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强化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控制,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完善免疫监测、检疫监督手段,重点防治的22种动物疫病达到控制或消灭标准;猪(羊)、禽和大牲畜病死率分别控制在3%、8%、0.5%以下。二是加强兽医诊疗体系建设。结合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兽医诊疗体系。县设诊疗中心,乡(镇)设兽医院,村(场)设兽医室。对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
(五)饲草饲料工程建设
抓好饲草饲料业,推进配套产业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人工种草和退耕还草。积极推广“粮食—牧草、粮食—牧草—经济作物”混作、轮作技术;大力推广苜蓿、无芒雀麦等高产优质饲草品种。大力推进退耕还草;加强种草技术培训推广和优良草种引进供应。到2010年,耕地种草面积达到2万亩;二是加快饲料工业发展。努力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加快开发饲料或精料补充料;加强赖氨酸等饲料添加剂产品开发。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降低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大力推广饲草、青贮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积极推广秸秆利用技术,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转化率。到2010年,饲料产品产量达到100万吨。
(六)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兴建畜产品批发和牲畜交易市场。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规模大、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畜产品批发或牲畜交易市场。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建立营销网络或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对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强产业发展牵动能力。三是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准确性的市场信息平台和系统,提供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高畜牧业市场化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我县的绿色、特色、优质畜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壮大消费群体。
(七)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坚持科研、培训、推广相结合,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一是加强科研攻关。攻克安全高效饲料配方技术、优质牧草种植及收贮加工技术,大力开发畜产品加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培训各级畜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从业者掌握畜禽饲养规程和常见疫病防治知识,尽快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个科技示范户,每个养殖专业户都有“明白人”。三是加强实用技术转化与推广。对现有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推广,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畜牧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协调服务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二是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推进方案,实行专题推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注意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推动畜牧业发展。三是加强依法治牧工作。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奖惩机制,把畜牧业发展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发展目标完成。
(二)依靠科技,强化服务
采取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抓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示范基点建设,加大对畜牧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科技服务体系,稳定畜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采用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方法,加大对畜牧技术干部和农牧民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引导和组建由养殖户参加的基层民间服务组织,强化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功能。鼓励科技人员租凭、承包、指导、咨询畜牧产业经营项目,采用经济手段和签订合同等形式,把生产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畜牧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快和推动畜牧产业发展。
(三)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突出高速优化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加快设施畜牧业和工厂化养殖进程,加快农户规模养殖和乡域规模养殖,推广“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进一步扩张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搞好畜牧产品深精加工,按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名特优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靠品牌和特色占领市场,特别是对特色腊猪肉类加工产品,要继续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知名度以优取胜,扩大销售和市场销量,提高经济效益。
(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并制定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饲养生猪20头以上的农户划给一定的饲养场地,满足规模发展的需求,在技术示范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选好选准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县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资金等逐步向畜牧产业倾斜;金融部门要按照“特别对待、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大对项目贷款的有效投入;进一步放开搞活,以优势项目和资源、场地、设施、政策,吸引内外资金,加快畜牧产业发展。
(五)开拓市场,搞活流通
一是加强市场建设。以现有市场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组建畜产品贸易专业市场,逐步形成较完备的城乡相衔接、互为补充的畜牧产业交易市场体系。二是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以农村经纪人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基层各类专业产销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它们积极介入畜牧产业化经营,通过“契约”、“合同”等方式,搞好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外联市场、内联政府调控和相关单位的协调服务。三是广辟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畜牧产品运销实体和经营大户,鼓励各类畜牧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及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开展自产自销、代购代销、长途贩运,以此建立稳定、广阔的销售渠道。
第二篇:草畜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草畜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我县草畜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提高我县草畜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推动草畜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概况好范文版权所有
“十五”期间,我县草畜产业生产在各级党政组织和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布局,专业化、标准生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想,加快科技创新,推进项目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依托科技进步,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大力推广畜牧渔业先进实用配套技术,狠抓规模养殖,使我县畜禽饲养量、畜产品产量、畜禽出栏率、牧业产值、收入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草畜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商品率最高、农民受益最大的支柱产业,基本实现了在农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畜禽饲养量稳步增加。“十五”末,全县大家畜饲养量达到_._万头匹,比“九五”末增加_._万头匹,增长__._%,年均增长_._%。其中牛_._万头,增加_._万头,增长__._%,年均增长__._%;猪__万头,增加_万头,增长__._%,年均增长_._%;羊__._万只,增加_._万只,增长_._%,年均增长_._%;鸡___万只,增加__万只,增长__._%,年均增长_._%。
───畜禽出栏明显加快。“十五”末全县牛出栏_._头,比“九五”末增加_万头,增长___%,年均增长__%;猪出栏__万头,增加_万头,增长__._%,年均增长_._%;羊出栏_._万只,增加_万只,增长__._%,年均增长_._%;鸡出栏__万只,增加__万只,增长__._%,年均增长_._%。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__._%、__._%和__._%,比“九五”末分别提高_._、_、_._个百分点;鸡的出栏率达__._,比__末降低了_._个百分点。
───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十五”末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____万公斤,增加___万公斤,增长__._%,年均增长_._%;禽蛋总产量达到___万公斤,增加___万公斤,增长__%,年均增长__%;鲜奶总产量达到___万公斤,增加___万公斤,增长__%,年均增长__%;鲜鱼总产量达到__万公斤,增加_万公斤,增长__._%,年均增长_._%;人均肉、蛋、奶、鱼的占有量分别由“九五”末的__._公斤、__._公斤、__._公斤和_._公斤,提高到“十五”末的___._公斤、__._公斤、__._公斤和_._公斤。
───产值效益同步提高。“十五”末草畜产业总产值达到_____万元,比“九五”末的_____万元增长_.__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__._%,提高了_._个百分点;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__%。
总之,“十五”期间,尽管我县的草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客观上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草畜产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二是科技推广进展缓慢;三是畜产品精深加工跟不上生产发展和社会需求;四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买难”、“卖难”现象依然存在;五是草畜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尽完善,运行水平还不高。
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发展草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县域经济特色,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草畜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奶源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草畜产品为核心,以规模种草、规模养殖为突破口,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县域经济特色,优化生产结构,培育优势产品,强化基础设施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依法治牧治渔力度,推动草畜产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资源型向科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确保草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划目标
经过五年的发展,把草畜产业建设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中规模宏大、优质高效、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实现我县草畜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草畜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草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到____年,全县草畜产业产值达到_.__亿元,年均递增__,占农业总产值的__;农民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____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__,年均递增_._。草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务
_、畜禽饲养量
____年,全县猪、牛、羊、鸡的饲养量分别达到__万头、__万头、__万只和___万只,年均递增分别为_._、_._、_._和_._;出栏分别达到__._万头、_.__万头、_万只和___万只,年均递增_._、__._、_._和__._;其中:____年,饲养量分别达到生猪__._万头、牛_万头、羊__万
只和鸡___万只,同比分别增长_._、_._和_._,出栏分别达到__._万头、_._万头、_万只和__万只,同比分别增长_._、_._、_._和_._。
_、产品产量
(_)肉类总产量:____年达到____万公斤,年均递增__._,人均占有___公斤;____年达到____万公斤,同比增长__._,人均占有___._公斤。
(_)禽蛋产量:____年达到___万公斤,年均递增_._,人均占有__._公斤;____年达到___万公斤,同比增长_._,人均占有__._公斤。
(_)鲜奶产量:____年达到____万公斤,年均递增___,人均占有___._公斤;____年达到___万公斤,同比增长__,人均占有__._公斤。
(_)鲜鱼产量:____年达到__万公斤,年均递增_._;____年达到__._万公斤,同比增长_._。
(四)发展方向和重点
我县草畜产业开发要坚持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相结合,种草与发展草食畜相结合,努力提高草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力争通过_年的努力,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县草畜产业,使之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要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_、优质牧草种植。一是加大种草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不断扩大种草领域,将不适宜种粮的土地优先用于种草,做到种草与生态治理、工程造林、土地综合开发的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粮草间作、草粮轮作、林草间作、单种、复种等种植技术和模式,积极鼓励千家万户发展适度规模的饲草种植。抢抓西部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平沙墩、转湾河、××一工程、××南沙窝、××南板滩、××小泉子滩、西平滩、××林场等开发区连片建立高标准的人工、半人工优质牧草基地。同时大力引进优良牧草品种,建立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为大面积种草提供优质种源。到____年,力争全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__万亩,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____亩。二是加大草产品开发力度。依托牧源、雪源两个万吨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草产品系列的深加工,使草产品成为具有县域特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三是加大草产品的销售力度。认真搞好市场研究、商情预测,掌握草产品市场需求动态,积极主动寻找需求大户,与产品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逐步发展期货交易,以销促产,确保草产业开发的稳步发展。力争____年实现草业收入____万元,农民人均草业纯收入达到___元。
_、奶牛养殖。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做生态文章、打乳业品牌、建河西奶都”的奶产业发展思路,依托雪莲乳品公司万吨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以扩大加工规模和建设养殖小区为突破口,坚持“政策扶持、典型引路、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力争用_年时间,全县建成___头规模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__个,小区内奶牛饲养量达到_._万头;通过纯种繁育、胚胎移植、杂交改良、异地购买等形式发展奶牛养殖,使全县奶牛饲养量达到_.__万头,农民人均奶牛养殖纯收入达到___元以上。
_、华特猪养殖。以华特集团_万头种猪场和王寨等_个万头生猪繁育场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华特”品牌覆盖面和知名度,带动生猪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力争到____年将新华镇建成生猪养殖镇,全县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村__个,养殖社__个,养猪__头以上的养殖大户____户,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__万头,年销售收入达到_._亿元,农民人均养猪纯收入达到___元以上。
_、肉羊养殖。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平川、板桥、倪家营、小屯乡、农林牧场等沿山、沿滩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肉羊和羔羊育肥为主的规模养羊村、养羊社。到____年,发展规模养羊村__个,养羊社__个,全县户均养羊__只以上的农户___户,羊的饲养量达到__万只。
_、肉牛养殖。以优质夏洛来、皮埃蒙特等杂交肉用牛为主,大力推广农户“小群体、大规模”的肉牛养殖模式。力争到____年将倪家营乡建成规范化肉牛养殖乡,全县发展户均养牛_头以上规模养殖村__个,养殖社__个,户均养牛_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____户,带动全县牛的饲养量达到__万头,实现销售收入_____万元,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___元。
_、特种水产养殖。依托河西水产良种试验场的技术优势,坚持正确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以河蟹、加洲鲈鱼、罗氏沼虾、虹鳟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步伐,不断优化渔业生产结构,提高渔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____年,建成以中华绒螯蟹、加洲鲈鱼、罗氏沼虾、虹鳟鱼等品种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__亩。
(五)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_、××县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项目
建设内容:(_)改造质量监测室___平方米;(_)新购置中小型监测仪器__台(套);(_)购买野外监测车一辆。
建设年限:____至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万元。
_、××县高科技林牧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_)建办公用房__间___平方米,教学试验用房__间___平米,生活用房__间___平米;(_)种牧草对比试验田__亩,其它牧草___亩;(_)冻配调剂中心和胚胎移植中心建设,修建标准暖棚牛舍_栋,羊舍_栋,鸡舍_栋,青贮窖一座____立方米,草料棚一座____平米。
建设年限:____年至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_万元,自筹___.__万元。
_、某省省××县良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_)在××县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新建良种牛繁育中心一处,为河西走廊及西北地区发展奶肉牛提供高产奶肉牛冻精及胚胎;(_)建设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服务体系;(_)建设科研教学培训基地。
建设年限:____至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_万元,自筹___.__万元。
_、××县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全县建成永久性青贮窖____个,累计达到_._万座,年青贮氨化秸秆__万吨,全县建成秸秆养畜示范村__个,养牛达到_万头,养羊达__万只。主要建设内容:_、规模示范村户场建设。_、青贮氨化窄建设。_、购置配套机具,主要购铡草机____台件。
建设年限:____年至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万元,自筹__万元。
_、××县__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_)瘦肉型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_)瘦肉型良种猪推广体系建设。(_)育肥体系建设。(_)绿色猪肉生产体系建设。(_)绿色优质猪肉市场建设。(_)生猪肉制品加工项目建设。
建设年限:____年至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_万元,自筹___万元。
_、××县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新购置和更新县乡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和化验室所需的交通、通讯、取证、采取、疫情控制等仪器设备,共购置设备仪器___台件。县级动物检疫监督机构采购执法监督车一辆。
建设年限: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_万元,地方财政投资__._元。
_、××县北山荒漠草场保护建设项目好范文版权所有
建设内容:(_)、天然草原培育及植被恢复建设;(_)、建设__个规模养殖专业村,建标准化暖棚圈舍____间,暖棚养畜_._万头只;(_)、建设草原监理站,建办公用房___平方米,配备各种设备__台(套)。
建设年限:____--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_万元,自筹___万元。
_、××县冷水鱼开发项目
建设内容:建设标准鱼池__亩,孵化池_亩,孵化室__平方米。
建设年限:____一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_万元,地方政府投资__万元,自筹_万元。
_、鱼种培育场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扩建池塘__亩,改建池塘__亩,架设输电线路_公里,打机井_眼,修建办公及管理用房_间___平方米。
建设年限:____一____年
投资概算: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万元,地方财政投资_万元。
(六)、保障措施
_、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选择有市场开拓潜力的主导产业,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发优质草畜产品品牌,占领省内外市场,拓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建设创收、创汇草畜产业。要大力推广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壮大提升现有草畜龙头企业的同时,引导他们采取合同契约的形式,在广大农户中连片发展草畜产业基地。各乡镇在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按照连片布局,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引导农户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发展一批规模种草和规模养殖的村社农户。引导现有个体私营企业主投入草畜产业开发,开辟“第二战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农民、个体户、下岗职工参与草畜产业,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和城镇职工再就业开辟新的途径。要优化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兴建大型草畜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
_、健全服务体系,增加科技含量。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以创名牌、拓市场、增效益为目标,确立养殖业当家品种,突出抓好皮埃蒙特、利木辛、波尔山羊等肉牛、肉羊新品种,华特猪等优良品种推广,使这些品种的覆盖面达到__以上。其次,抓好饲草料技术推广。突出抓好秸秆青贮氨化、草粉加工和牧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专业村、社的农户,要配套建设青贮氨化窖,引进购置必要的饲草料加工机械设施,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同时,全面推广温室舍饲养殖、工厂化养殖和配合饲料喂养技术,缩短喂养周期,提高出栏率。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在科技队伍建设上,要在稳定现有科技队伍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站“三定”工作,进一步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引导畜牧技术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采取租赁、创办、领办、指导、咨询等形式,推进科技进步;要发挥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基层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前沿哨所”的作用,在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技术指导上进一步履行好职责,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大力开展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加快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引进推广草畜新品种、新技术,促进良种良法良医的组装配套,依靠科技提高草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三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选留母畜工作的力度,提高适龄母畜比例,增加商品畜的来源,为草畜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稳步增加畜禽存栏的同时,着力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到____年,全县适龄母畜比例猪、牛、羊分别达到__、__和__,猪、牛、羊、鸡的出栏率分别达到___、__、__和___。四是建立健全动物保护体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经营管理条例》等涉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依法兴牧、新增依法治牧意识;全面落实动物防检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各项规定,多渠道落实畜禽疫病防治经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疫病防治程序,加大动物防疫、检疫、药物残留等方面的监测、检查和监督力度,积极创建动物无规定疫病区,按照优质无公害的要求,稳步推进畜产品安全工作进程,提高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_、坚持规模发展,提升产业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滩大地多,土地后备资源较为充裕的乡(镇)应重点发展肉(奶)牛、肉羊和草业开发,其它乡镇侧重发展瘦肉猪、蛋肉鸡和珍禽养殖。在具体区域布局上,坚持整村、整社推进和“一乡一业、几乡一业”的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村、养殖社、养殖户,力求规模效益。与此相配套,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立足草畜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拓展国内外大市场,大力发展连片布局、规模经营的草畜产业基地,实现大宗草畜产品的优质化,特色草畜产品的规模化和优势草畜产品的区域化,做强做大我县的草畜产业。
_、完善市场体系,全力搞活流通。从振兴草畜产业,实现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高度,搞活草畜产品流通,拉动草畜产业的优化提升。一是搞好草畜产品加工。发挥我县已有的畜禽养殖规模化优势,依托××雪莲乳品公司、××华特猪产业集团,雪源、牧源草业公司和××大北农饲料公司等企业,引进高科技和先进工艺技术,选准目标市场,开发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快捷、方便、高蛋白、低脂肪、标准化的保健动物产品、熟肉制品和草产品,实现草畜产品的加工增值。二是实施品牌加规模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统筹安排草畜产业基地,并实行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质量要求、统一规格,坚决杜绝零打碎敲,各自为政的短期行为,解决好有商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市场的问题。三是实施龙头加订单战略。畜牧主管部门和流通企业,加工龙头要放眼国内外大市场,积极寻求签订草畜产品订单,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发展订单畜牧业。四是大力开拓区内外市场。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运销队伍,特别是个体屠宰贩运户机制活、信息灵、速度快的特点,搞活区内外流通。结合沿路经济和绿色通道建设,力争用_年时间,在国道___线附近建成集良种繁育、生猪屠宰加工、生猪及皮毛批发交易为一体的专业市场。每个乡(镇)重点扶持_—_个养殖加工运销大户,带动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
_、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和农户以多种形式兴建牧草基地,谁开发、谁使用,长期不变并允许继承。二是饲养肉牛___头、肉羊___只、生猪___头以上的农户,划给一定的荒地作为饲养场地和饲草基地。三是对连片集中修建暖棚畜禽舍、种植优质牧草的区域,由乡(镇)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土地使用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允许采取转租、反租倒包、以地易地、定额补差、个体承包、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统一协调使用土地。集中连片建设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其生产用地可以临时性用地,简化审批手续,并在用水、通电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四是对集中连片建设暖棚畜禽舍__户以上的示范点,畜禽舍修建所用木材,由乡(镇)村负责申报,林业部门优先安排审批,并免收育林基金。五是对自愿来我县指导草畜产业开发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科研人员,根据贡献大小由受益单位给予酬金,贡献突出的由政府予以重奖,本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以领办、创办、租赁、承包方式从事草畜产业开发的,在草畜产业企业工作期间,原单位的工资、福利、职称晋升、工资升级等待遇不变。六是对外地客商和经营大户来××参与畜禽规模养殖、规模种草、草畜产品加工及开发的投资建设者,享受同本地农户、养殖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
_、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要把推进草畜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进一步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技术干部蹲点包技术指导和责、权、利结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考核力度,切实将各项措施任务指标落到实处。同时,要坚持各级领导牵头挂项责任制,由县乡领导牵头挂项,每年集中精力抓好一批示范典型、亮点工程,以此来带动和加快草畜产业发展。
第三篇: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http:// 2010-7-29 10:31: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绿色食品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起步于1991年,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框架。到2005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18家,产品363个;产地监控面积91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8%;年实物总产量达170万吨,产值66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当年出口创汇4139万美元,占全省同期农产品出口额的12.5%;直接受益农户140万户,年人均来自绿色食品的新增收入为80-100元。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有40家,占26%,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6家,占30%。省、市、县三级绿色食品管理网络基本形成,拥有各类专兼职管理人员214人,其中22人为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79人获国家级绿色食品监管员资质。
整个“十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但相对于邻近省份而言,仍属中等偏下的位置。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迟缓,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全程质量监控措施滞后,市场监管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力支持不足。
二、发展机遇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绿色食品是农产品通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的增长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事关国计民生,不容忽视。要求以系统性措施和足够大的力度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对于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1、方针政策。国家把“三农”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位置,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措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作平台。大批工商企业纷纷看好绿色食品产业,相继投资绿色食品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时的主要因素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新农村整体工作部署,都对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食品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2、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耕地面积410万公顷,草场面积166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48万公顷,常年粮食、油料、水果、茶叶、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承东启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交通便捷,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立体交通网络,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首位。全省各类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3%,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全省2/3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此外,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市场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成食品消费主流。商务部《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绿色食品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宗旨,正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正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据权威机构上世纪末评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已达200亿美元。“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被誉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最成功模式之一。伴随“绿色壁垒”的日益严重,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省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加快”方针,把绿色食品发展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奋力崛起。
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提高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贡献率、提高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份额。到2010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稳定达到1300个,年均新增2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达2600万亩(包括农田、山场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5%,其中生产基地1800万亩(不含复种面积),年均新增20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产值占当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提高到10%以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全面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主导作用,在2005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12.5%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稳定达到40%以上,年增长5.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品的加工(包装)转化率达80%左右;绿色食品在农民增收中的功能明显提升,贡献率将由2005年的5%左右提升至15%;并带动加工、包装、保鲜、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并新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亿元。
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加速产品流通,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总面积80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5个,并创建10个绿色食品生产县,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建立4-5家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绿色食品营销中心(或专柜)。
四、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及时跟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及时跟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时跟进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及时跟进块状经济发展。
(一)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重点是大宗粮油作物、区域特色产品和优质畜禽水产品。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业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开发:水稻种植面积8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432.9万亩(2005年统计数据,下同)的23%以上,产量为230万吨。
(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开发:小麦种植面积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984.3万亩的16%以上,产量为120万吨。
(3)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开发:以油菜、花生和芝麻为开发重点,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400万亩,花生面积150万亩,芝麻面积50万亩,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954.7万亩的30%以上,食用植物油产量达40万吨。
(4)绿色食品茶叶开发:规模9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52%以上,产量3万吨。
(5)绿色食品乳制品开发:优质饲料和饲草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主,产量2万吨。
(6)绿色食品饮品及酒类开发: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饮用水、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产量20万吨。
(7)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开发:畜禽产品以羊、牛、禽、蛋产品为主,水产品以鱼、虾、蟹等为开发重点,养殖业产品产量达30万吨。
(8)绿色食品蔬菜产品开发:蔬菜产品开发以根菜类、菌菇、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00万亩。
(9)绿色食品名特优资源产品开发:以山核桃、竹笋、板粟、葛粉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30万亩。
(二)区域布局
(1)以沿江晚粳稻、沿淮优质粳稻、江淮之间杂交籼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大米生产,重点建设安庆、巢湖、芜湖、宣城、池州等市的绿色食品稻米基地。
(2)以沿淮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专用小麦(面粉),重点建设淮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六安、滁州等市绿色食品专用小麦基地。
(3)以江淮之间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皖东、淮北优质花生,阜阳、安庆芝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双低油菜生产和油料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合肥、滁州、巢湖、蚌埠、六安、宿州、安庆、芜湖、宣城等市的绿色食品油料加工产品的开发。
(4)以黄河故道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以皖西、皖南山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砀山、萧县、濉溪、怀远等县的绿色食品梨、葡萄、石榴,宁国市绿色食品山核桃等产品开发。
(5)以沿江地区和县、繁昌和沿淮淮北地区的怀远、砀山、阜南、埇桥、谯城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绩溪、石台等县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6)建设皖南、皖西山区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基地,重点抓好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的绿色食品茶叶品牌开发。
(7)加强绿色食品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江淮、淮北地区绿色食品优质三元猪产业带,沿江及巢湖流域、宣城、合肥市绿色食品优质禽及禽蛋产业带,淮北地区绿色食品肉牛和优质肉羊带,城郊绿色食品乳品产业带开发。
(8)建设沿江和沿淮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抓好大型库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湖泊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开发。建立绿色食品河蟹、鳜鱼、青虾出口创汇基地。
(三)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食品发展构建平台,提供强力支撑。
(1)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选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双低油菜、蔬菜、茶叶、林特产品为重点,建设50个、总面积达到80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选择10个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支持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创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市、区)”。
(2)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园区建设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园区内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原料、技术研发等企业间,实现相互配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扶持规范繁昌县和桐城市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在有条件的地区,扶持新建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通过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效益。
(3)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品牌建设。市场建设是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种有益措施,对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产品贸易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在合肥、铜陵、芜湖、阜阳、黄山等交通、区位等优势明显的市,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在合肥、安庆、滁州、淮南、蚌埠等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专柜30个。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现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
(四)发展主体。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主导力量和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国家、省、市、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20、313、729和658个。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500个。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考评奖励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指食品企业,下同)和70%的省级、50%的市级、40%的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依托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协会+企业+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质量监管模式,力争在50%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中,建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
五、保障措施
发展绿色食品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对安徽农业经济崛起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按期实现“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结合“生态安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扩大生物农药使用范围、保护渔业水域资源等措施,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准排放“三废”,并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区。
(二)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要求,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加工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指导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绿色食品办事机构,负责制定本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绿色食品开发中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大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技术和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绿色食品事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办事机构或重建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定编、定员,并提供相应工作经费。“十一五”期间,新增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省级名特优新品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农产品(粮食、畜牧、蔬菜、水产等)十强县评比中,要把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农产品进超市”、“畜牧、水产富民行动”、“农村合作组织示范工程”等项目立项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重要立项依据;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工程建设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列入建设内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与农户签订绿色食品产销合同并保证收购的企业,在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对从事绿色食品科研、生产企业要享受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同等待遇。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关于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绿色食品开发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做出相应安排。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力。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增加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发展机制。
(六)扩大产业宣传推介。加大绿色食品宣传,积极引导生产和消费,增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创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交易网络。在全省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店、柜,使绿色食品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见面,促进我省绿色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绿色食品连锁店,营销中心等,逐步形成完备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完善安徽绿色食品网,建设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七)进一步加强产业管理。一是加强科技研究和推广,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进行绿色食品专
用生产资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科技攻关;加大现有绿色食品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力度。二是充实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力量,完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手段。三是加大市场培育和监管力度,杜绝违规、侵权使用标志行为。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绿色食品产业主体发展能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精品农业,保障公共消费安全的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目标考核。省、市要恢复、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成立由农业、发展计划、财政、食品药品、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实行会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食品发展,将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尽快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四篇:无锡市“十一五”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一五”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于充分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抓住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条件和机遇,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技术升级、专业配套、产业集群”的整体战略。发展一批重点战略产品,推进专业化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在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开发一批核心和关键制造技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自主研发、国际品牌、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产业链为标志的产业发展框架,建立起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出口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与研发基地。
二、发展目标
(一)总量目标。“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利税3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2万元以上。
(二)技术进步。到2010年,建立25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70%大中型企业采用CAD、CAM及CIMS技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新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达25%;培育名列全国前三位的重点产品50个。
(三)集约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培育大型化企业集团。到2010年,基本建成10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5个优势产业群、24个优势产品群;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8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20家。
三、发展重点
实施“524”工程。在重点发展行业的选择上,在充分发挥我市机械装备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选择经济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行业;选择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行业;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延伸力强、能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的行业的三条原则,“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打造5个优势产业群:整车(汽车、摩托车)产业群、零部件(汽车、摩托车)产业群、精密机械产业群、电工仪表(含光纤)产业群、专用机械产业群,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群体;培育24个优势产品群。
(一)整车(汽车、摩托车)产业群。重点企业:南汽无锡汽车制造厂、神舟汽车厂、一汽(无锡)客车厂、安源客车厂、一汽锡柴汽车厂、交通汽车改装厂等。重点产品:家用经济型轿车系列;中高档旅游客车、新型城市公交车、轻型商务车等客车系列;自卸载重车、水泥运输泵车等工程车系列;公安指挥车、运钞车等特种车系列。“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形成9万辆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其中经济型轿车6万辆,客车1万辆,改装车2万辆),成为省汽车工业重要的制造地。
(二)零部件(汽车、摩托车)产业群。重点企业:威孚集团、博世(无锡)公司、联合电子、一汽锡柴、四达集团、霍尔塞特、江阴模塑、江阴协统、雀来宝、普利司通、华光轿车附件、吉兴汽车内饰件、江阴长仪、彩登电子等。重点产品:燃油喷射系统、电喷系统、重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机、发动机液压挺杆、等速万向节、气门推杆、汽车传动轴管、轮胎等动力系统产品群;保险杆、减震器、三元催化净化装置、后视镜等车身件系统产品群;汽车顶篷、座椅、后搁板等汽车内饰件产品群;仪表总成、传感器、汽车空调、音响等电子仪表产品群。“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形成50万台柴油内燃机、300万套燃油喷射系统、150万套汽车保险杆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三)精密机械产业群。重点企业:开源、钻探、新锡量、国盛、微研、曙光、南方机电、新时代电机、华达电机、铁姆肯、光洋、新苏、华通。重点产品:高精度数控磨床,钻探工具、高精度量刃具、精密模具、热处理及齿轮、发电机、滚针轴承、气动元器件等。“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形成机床工具、模具齿轮、电机轴承、液压气动四大产品集群。
(四)电工仪表产业群。重点企业:远东、法尔胜、无锡电缆、江南线缆、华能、华光、江苏太湖、无锡太湖、光洋电子、东力电气、透平叶片、锡园科技、新宏泰、明达、海鹰、湖光、工装、长仪、梅思安、耐特机电。重点产品:电力
线缆、通讯电缆、钢芯铝绞线、交联电缆、控制电缆、车船用电缆及特种电缆系列,光纤预制棒及光纤、锅炉及水处理、汽轮机大叶片、核电大叶片、燃机压气机大叶片、导向型调节阀、夜视仪等。“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形成线缆特纤、锅炉水处理、电气控制、特种部件、仪器仪表五大产品群。
(五)专用机械产业群。重点企业:双良、约克、压缩、华光、北海封头、四达、锡泵、洋马、布勒、格兰特、华源凯马、通用、鹏鹞、英格索兰、沪宁钢机、振华港机、宏源、江阴机械、江阴动力、纺专、双象、格兰、模塑、布勒。重点产品:中央空调机组、系列压路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天然气用压缩机、系列污水处理设施,起重装卸机械系列,输送机械系列,小型联合收割机系列,高速弹力丝机、棉纺粗纱机,全自动塑料注射成型机系列,系列制粉、大米、饲料加工机械,农机系列、橡胶塑料压延机械、容器焊接中心、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等。“十一五”末,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形成通用机械、农机食品机械、环保机械、重机工程机械、纺织机械、橡塑机械六大产品群。
四、主要措施
(一)建设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拉长产业配套链。一是培育建设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束缚,按产品的特性及工艺特点对相关的企业实行战略重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一五”末,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8家、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20家。二是鼓励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按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要求,努力降低零部件自制率,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要积极面向社会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作用,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三是组建发展一批具有较强专业化协作能力的小型企业。加大专业化协作推广工作的力度,建成一批“专、精、灵”的专业化小型企业,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产品逐级配套的格局。
2.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产业区。产业区的主要功能,如加速技术和市场信息交流、实现范围经济、深化分工程度、建立各种行业标准等,都有助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依靠现有的产业基础,在我市形成若干个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机械装备产业区,重点培育生产成套设备的新区工业园、江阴
美加工业园、洛社-堰桥工业集中区;生产精密机械的光机电工业园、蠡园开发区;生产电线电缆的官林-高塍工业集中区;生产整车的惠山开发区、锡山开发区;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新区工业园、惠山开发区、洛社集中区、滨湖开发区等。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产品和知名品牌。知名品牌的多少是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终体现。要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与供应基地,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在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建设20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4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专业工程公司。50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列全国前三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培育全国名牌或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或省级著名商标30个。
(二)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无锡的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柴油机、中央空调、数控磨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扭曲叶片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价格方面,许多产品的定价只有国外同行业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只要有顺畅的营销渠道,无锡品牌的机械装备在国内外市场还是有竞争力的。无锡的装备生产企业要发挥好这一优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重点,切实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优先发展一批重点优势产品,具体包括市场和出口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产品,进出口逆差大的以产顶进产品,对行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等。另一方面要适当限制一批生产能力闲置严重、市场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过剩产品的生产,坚决淘汰一批技术工艺陈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
2.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把加强大型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要完善和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在注重加强大型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型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体系的建设。技术来源和技术进步既是中小型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建立一批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中心,同时加强
并提高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采取鼓励政策,支持中小型企业引进技术、购买专利以及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未来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使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因此,通过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机械装备制造业,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技术进步途径。
3.注重企业各类人才的培养。我市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水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固然受到物质技术基础的影响,但是也与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密切相关。机械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产业,其中的许多技术知识,特别是那些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技术开发人员和熟练劳动者手中,很难通过技术转让等渠道获得。目前符合战略性结构调整、适应技术创新和WTO要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外经外贸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很多企业迫于市场压力缺乏长期打算,忽视了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更进一步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种状况与加快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重要地位,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发挥正规教育、社会力量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作用,积极落实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与此同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也要树立继续教育的观念,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三)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做好各项服务
1.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规范企业的行为,加强如何有效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协调解决行业内的非正常竞争,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要引导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积极推进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强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服务工作,依托市内外的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形成对接机制,着力为企业落实重大项目的配套服务。
3.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穿针引线。一方面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积极引导企业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合作方式,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前来合作,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搭建社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广大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科技研发、技术成果交易、科技信息咨询的服务平台。
4.对机械装备制造业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一是尽快建立重大机械装备产品研制生产的风险基金。重大机械装备产品的研制生产具有很高的风险,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不断的完善,有可能出现失败和反复。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还难以要求我市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完全承担这种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担保机制,对我市确需掌握和发展的一些重大机械装备,在首套国产设备研制生产时由政府出资给予一定的风险担保,这样就有助于打消项目业主的顾虑,减少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二是继续实施贴息支持大型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不仅政府财政支出要按政府采购的办法,由各级政府投资的项目或享受政府优惠贷款的项目也要优先购买本地设备。
第五篇: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积极跟踪全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整车与零部件并重、技术引进与研发并举、重点企业与重点区域联动的基本要求,重点发展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支持发展专用车、特种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化,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产品特色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发展体系,并基本形成“两基地、一中心”的产业格局,即全国重要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中高档客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具体目标如下:
1、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超过2400亿元,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左右,其中经济型轿车产能90万辆左右、中高档客车产能1万辆左右,在全国同类产品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形成2-3家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3、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近20%。形成一批具备系统开发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
4、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5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及若干个行业及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要汽车产品技术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为整车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二、“十一五”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发展一批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导产品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扬长避短,积极发展一批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导产品,构筑产业特色优势。
1、经济型轿车
立足浙江比较优势,抓住国内家用轿车起步阶段的有利机遇,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要求的经济型轿车。以吉利汽车控股集团为重点,努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积极与国际著名厂商、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展产品系列,实现规模生产。到2010年产销量进入全国同类产品企业前列,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经济型家用轿车产业基地。
2、中高档客车
积极发展适应国内旅游、商务需要的中高档大型客车。以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为重点,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培育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扩展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中高档客车产销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国内主要的中高档客车产业基地。
3、关键零部件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汽车零部件的产业优势,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术引进与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与主机的同步发展,广泛推行国际标准,着力培育系统开发及模块化供货,逐步融入全球化采购体系。重点发展十大系列产品:⑴发动机及零部件,⑵制动器总成及系统,⑶变速器,⑷方向机,⑸离合器,⑹摩擦材料,⑺传动系统零部件、总成及系统,⑻电器件,⑼车身零部件,⑽汽车电子产品。以万向集团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形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中小企业群。到2010年,全省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出口创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制造中心、信息中心和采购中心。
4、专用车、特种车
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车、特种车。重点发展高空作业车、压缩垃圾车、沥青洒布车、移动电源车等城市维护用车,混凝土搅拌车、自卸车、散装水泥车等重型专用车,以及邮政、电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军事等领域需求的各种专用特种车。
(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
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实施赶超战略,逐步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到2010年,形成2-3家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10家左右有专业化生产优势的“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三)构筑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
支持和鼓励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特色优势明显的地区,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完善产业
配套,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打造我省汽车产业的核心区块和发展平台。重点培育发展杭州、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绍兴、嘉兴等七个核心区域,构筑沪杭甬、甬台温、杭金高速公路沿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带,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优势。其中:杭州以汽车零部件、中高档客车和电动汽车为主;宁波、台州以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为主;金华以中高档客车为主;温州、绍兴和嘉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
(四)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财政资金补助、企业技术开发费按实列支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坚持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合资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传动与行驶控制系统、电动汽车产业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鼓励和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施重点技术改造,如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大型客车建设,电动汽车及关键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关键汽车零部件改造等。
(五)建立健全采购与销售服务体系
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进一步优化采购体系及销售服务体系,通过建设集采购、营销、服务、信息为一体的面向全行业和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具备新车销售、旧车回收、维修服务、零配件供应及信息反馈功能的汽车品牌店等,在合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
(六)推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围绕现代汽车生产需要,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特种涂料、汽车玻璃、工程塑料、皮革和纺织类内饰材料等配套产品,进一步促进我省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三、政策措施
1、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经有关部门考核,由财政部门按不低于投资额10%的资金予以扶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经审核认定后可按实列支。针对我省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对重点项目和重要跨国公司要建立高层沟通制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中心。鼓励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体系认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建厂,简化境外建厂及外汇使用的审批程序。
3、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组建多元化的投资公司或参股、并购等方式,投资于汽车及零部件大项目。继续利用银企协调会等方式为重点项目提供融资便利,提高银行对企业扩
大授信范围、增加授信额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政府用于工业发展的各类发展资金要优先扶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对个别重大项目,建立专项资金,采用财政信用支持的方式推进项目的建设。
4、引导、鼓励省内有关高等院校积极设置和扩充汽车类专业,为我省汽车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以现有部分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学院)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大力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汽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对汽车工业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的宣传和协调力度,大力倡导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民族品牌产品的企业文化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