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边最美的农民
身边最美的农民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美丽的人,这美丽并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心灵,来自人格魅力,来自积极的态度等等。他们执着于自己热衷的事业,甘愿为之付出,并且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人儿总是让我们敬佩,我们由衷的赞美他们。而在我身边最美的农民应是我的父母。
我的父母虽有着自己的工作,可是他们最最开始的身份是农民,如今我家仍有田地,他们依旧有着农民的身份。他们是我身边最美的人。
他们的美在于勤劳。其实勤劳是轻松的赞美词,在它之下,是劳累,辛苦等,这些来得都比它有沉重感。农民们的劳累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每天都得早早起床,去田里,晚上很晚才回。我父母虽不能做到常常这样,但是在庄稼地里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能及时的去清理杂草,喷农药,灌水等等。我爸是农电工,他们的工作事情虽不是很大,可是却麻烦,总是不断地去帮别人维修。我妈在工厂里上班,厂里的制度也是严格。他们在做好自己的工作下,还能抽出时间管理我们家田地,并且我家的收成往往是我们一村上最好的。累是常常会有的,可是他们做到了,这很是让我敬佩他们。
我更从他们身上学到,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而在这挤出的时间里做些有用的工作是多么的珍贵,因为来之不易。
他们的美在于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执着,不会轻易放弃。如今现在社会中,人们常是嚷嚷压力大,而且烦躁,不断地在琐碎中迷失自我。并且许多人不能正确找准自我,总是不断放弃,总是学不会坚持。可是我的爸妈他们虽然劳累辛苦,可是他们从未想过减少土地的面积,或扔掉土地。他们坚持着。别的人家会因忙碌不堪花钱请别人劳动,可是我爸妈从未如此,虽他们总是劳动得很疲倦,但是每每却看到他们总是很满足的样子。我们时常见他们辛苦,也会建议他们学别人家那么做,可是他们却笑而拒之,说他们愿意做,并且高兴为之。我爸妈能够时常保持乐呵呵的,或许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大自然的土地上劳作,呼吸着农作物给予的清新空气,与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游戏”,虽然劳累难免,但看着自己家的庄稼能够茁壮成长,心里也是愉悦高兴的,自然而然,对待生活的态度就积极了。
于此我懂得知足常乐,懂得对待凡事要执着坚持,懂得亲近自然,过着质朴的生活。
我身边最美的人,我的父母,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懂得很多,他们不仅我骄傲,更让我崇拜。其实这样美丽的人很多,放大你的双眼,多多寻找,多多学习,你也会成为最美的人。
11级英语2班桑晓婷
第二篇:最美农民事迹材料
最美农民工事迹材料
---记砚峡乡煤矿救护队队长郭建军
郭建军,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初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为砚峡乡煤矿救护队队长。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一线,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本着一个工人应有的精神,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时代风采。
一、勤奋好学,技术精湛。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就早早来到了煤矿挣钱,20岁那年,自己成为了一名救护队员。初次接触医疗器械、救护仪器和瓦检器自己就莫名的喜欢,在师傅的带领下,自己学习了如何施救、如何给伤员包扎、人工呼吸等知识。在上班的过程中,又逐渐学会了救护器的操作和效验,认识了瓦检器,明白了他们在井下的重要性。下班后,凭借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自己在矿图书室又借阅了相关资料,并对器械自己进行了拆装,并向老救护队员询问以前矿上发生的几起较大事故,我们救护队员都是怎么做的,从中寻找自己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该如何处臵。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在入队考试中,自己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救护队员。在随后市、县煤炭系统举办的救护大比武活动中,每次都能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在矿救护队树立了一面大家学习的旗臶。
二、大胆心细,敢作敢为。1998年11月,邻村殿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请求我矿给予救援,指令下达后,他第一个要求参加。在整个救援的过程中,他都冲在前,施救、包扎伤员,技术熟练,动作迅速,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顺利完成了救援工作。事故结束后,殿沟矿的救护队长说:“井下危险,抢救争分夺秒,你们救护队的这名职工,胆大心细,不顾个人安危,一直冲在前面救人,我们很感动,这次多亏了你们”。然而,他总是笑笑说:“这是我的工作职责,都是我该做的”。由于他工作认真,敢作敢为、对同事热心帮助,于2003年被推选为救护队副队长。2004年邻村东沟煤矿井下着火,他又身先士卒,带领我矿几名救护队员给予救援。在灭火的过程中,他几次冒着被烧伤的危险,撤出了设备,并冒着生命危险把被熏晕的职工陈贵富抢球出来背到了通风口,自己却晕倒在地,在同事的帮助下,他和陈贵富都获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从不敢马虎,经常对队员说:“我们的一个马虎,就可能导致一个生命结束,所以,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救护技能,大家必须熟,而不是会;我们的监测数据关乎全矿的安全及生产,是先决条件,所以必须准,不能大概,我们对自己工作负责,就是对矿上、对职工的生命负责”。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熟练的技能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2010年,被提拔为救护队队长至今。
三、以身作则,始终如一。要求队员做到的,他首先自
己必须做到,无论自己当班或带队处理事故,只要自己在现场,冲上去的肯定是他。经过他认真负责,救护队救援仪器达到了全、亮、准、尖、利、稳的规定要求,救护队队员个个技术过硬,并能及时掌握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矿山救援经验、抢险技能等专业知识,始终为矿上的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在工作中他认真履行职责,恪尽职守、靠前指挥、求真务实、以身作责、扎实勤奋、团结队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他不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外,还具有良好的主人翁精神,在我矿及周边煤矿职工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篇二: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互敬互爱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家庭美丽幸福的源泉。婚后几十年来,夫妻俩在生产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孝敬老人,照顾女儿;如今,夫妻俩都六十多岁了,不但要照顾年近九十的婆婆,还把一百多岁娘家老妈妈接到自家照顾。端饭递水,洗脸抹汗,嘘寒问暖,尽责尽孝,无微不至。每当看到两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脸,夫妻俩如同吃了蜜糖一样的甜。每逢农忙时,挖地种菜,为花椒修枝剪叶、施肥浇水,夫妻俩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就要出门,除了回家照顾老人,一忙就忙到中午,虽然劳累但因为拥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倍感欣慰。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乐,夫妻俩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说起女儿张利,是吴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骄傲。女儿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平时在家,扫地、做饭等家务都帮忙分担,若是碰上农忙的时候,更是会主动地去帮忙。吴安芳经常说:“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么,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自己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在这对农村夫妇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为了供孩子读书,夫妻倆一门心思扎进庄稼地,为的就是庄稼收成能好点,多赚点儿钱,供孩子们读书。同时夫妻俩也很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以身作则,孝敬老人,邻里和睦,为的就是给孩子做好榜样,使她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他们心中,孩子才是他们的希望,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们这心里才踏实,日子才更有盼头儿。女儿也在他们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妇俩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女儿张利几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现留学美国。虽然女儿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是在外的她总是常打电话回来关心两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身体,每当节假日回家时总带些好吃好用的礼物回来孝敬他们。看到孩子如此孝顺,夫妻俩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乡邻们有时会问起他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吴安芳觉得言传身教,做好行动表率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他们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爱幼,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他们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大家,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张泽云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识是一种缘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所以夫妻俩经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而他们的努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幸福和温暖。夫妻俩用孝心,爱心、真心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篇三:最美农民工事迹材料
心系桑梓 带领致富
——记塘湖镇阁璧村油茶种植大户金定武
金定武,男,现年38岁,中共预备党员,塘湖镇阁璧村1组人。5年前,他还是一个的普通农民工,如今,他是塘湖镇响当当的油茶种植大户。他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和科学的油茶管育技术,把家乡的一座座荒山变成“金山”,正积极带领着父老乡亲创业致富奔小康。
土生土长的农村娃
金定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没有值得骄傲的家庭背景。他初中毕业就务了农,小时候一直过着穷日子。但他却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凭着一股不甘受穷、不甘服输的劲头,凭着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1992年,从塘湖镇中学毕业后就务了农,一家几口人,只靠种几亩薄拉地,勉强维持温饱生活。他记得,那时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细粮,才能吃着肉,才能买身粗布衣裳。跟父亲种那几亩地,金定武总觉得有劲使不上,总感到没啥奔头,因此,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不能光守着家里的几亩
薄拉地,过穷不穷富不富的日子,一定要干点啥,挣点大钱。”因此,那时他就天天琢磨来钱道。
改变现状下海打工
金定武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他走上外出打工这条路,纯粹是穷逼出来的。1993年初,金定武做出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南下广州,投身打工潮。他来到一家宝石加工厂,开始了十多年的打工生涯。第一份工作就能拿到2000多元的月薪,对于初到大城市的金定武来说,是一份小小的满足。
在宝石加工厂的四年让金定武赚到了第一桶金,1998年,“不安分”的他决定北上温州,和老婆办起了一家皮鞋厂。经过近近十年的苦心经营,皮鞋厂的效益还算很乐观。可是,世事难料,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袭来,沿海的私营企业不同程度遭受冲击,自己厂子效益直线下降,金定武决定急流勇退,带妻子回到家乡另谋出路。
响应政策返乡创业
“想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与其一年到头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在外打拼多年的金定武,一心想着自谋致富门路。2008年,回到家乡通城的金定武决定租赁五里镇原奶牛场,用于养殖生猪和鸭子,同时,他还包下了30 余亩地种植高产优质西瓜。经过2年的潜心经营,这个种养园给他带来了10余万元的收入,为后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因经营主收回经营权,金定武不得不放弃这个种羊厂的经营。
2010年,金定武得知通城县要打造全国油茶大县,毫不犹豫地拿出十多年的积蓄,返回塘湖镇,积极争取低丘岗改造项目,租赁荒山400多亩开始种植油茶。
不仅如此,他还承担了咸宁合基集团的800亩油茶基地的管理工作,他利用这部分工作的收入作为自己油茶基地的经营支出,基本上能实现收支平衡。预计过四五年,金定武的油茶基地能给他带来年均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心系桑梓带领致富 “千山万水都是情,家乡人富了才是富。”展望金定武的创业致富梦时,他总是这么说。他除了通过租赁荒山为乡亲们增收之外,还聘请困难户有偿参与油茶管护,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对于热爱油茶种植的朋友,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的油茶种植经验,并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带领下着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
在他的带动下,阁璧村村民刘成文、金绪光借低岗改造的东风,主动流转承包荒山400余亩,用于种植油茶。同时,村里众多中老年劳动力在他的带领下,每天忙碌在油茶基地建设的一线。这些村民中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外出打工已经没有很大的竞争力,他们现在在金定武的油茶建设队里工作,每天能拿到100多元的劳动报酬,还管饭,村民们都非常满意,也非常感激金定武。
不断学习加入组织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始终坚持订阅《湖北日报》、《经济日报》、《咸宁日报》等报刊杂志,购买了《农村政策法规》、《市场营销学》等书籍,一有时间,他总是努力学习,这些年来,已经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他的视野开阔了,观念更新了,思想得到了净化,胸怀也更加宽广了。前不久笔者采访金定武时曾问他“当初你是怎么想到要加入党组织的呢?”金定武回答说:“说句实话,人这一辈子应该有点追求,穷的时候,我追求富裕的生活,这个目标我达到了。富裕后,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内心时常有种失落感。看到党员能参加村里的会议,能为村上发展建言献策,我很羡慕,于是,心里也就有了要入党的想法。”他还说:“有时我还想,我的富裕是靠党的政策给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金定武。在我致富的过程中,塘湖镇党委和阁璧
村党组织时刻都在关怀我,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做为回报,致富后我更应该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像一个共产党员那样,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为老百姓多办点实事。”
由于金定武有了更加高尚的追求,2011年年初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后,他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努力的用实际行动去追求着自己的崇高向往。2012年,在塘湖镇“七〃一”大会上,金定武终于经过组织的审核,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勤学苦干让他的致富路显得格外平坦。如今,漫山遍野的油茶苗,染绿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在温暖的阳光下,越发显得绿意盎然,荒山如今变成了一座座“金山”。篇四:最美乡村事迹材料
最美人民教师事迹材料
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16个春秋。16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十六年来,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我扎扎实实工作。教育生活中,常常为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而高兴,为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睛而欣慰,为他们小小的举动而感化,为此我感到有责任付出我的最好,同时自己坚定信念好好爱他们。有了爱和信念我一直无条件为他们想着做着。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默默耕耘、不断钻研
1998年8月,我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我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关爱心灵,耐心帮助。
2012年9月,得知学校三位从山区转来的孩子同时在我们学校上学,(由于五曲湾乡撤校他们不得不来关村上学。)据了解家里母亲患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父亲种地40多亩在家务农,无法照看孩子来校学习。他们暂住在本村一家破旧的院子里。由姐姐陈春花照顾两个弟弟的生活。姐姐上三年级,弟弟一个就读三年级一个就读二年级。听到这个消息人人为之动容。下午放学,我来到他们居住的地方,不由的打个冷战,房间衣物乱七八糟堆放,不知夜晚的炕上他们是怎么入眠的。每天放学还得姐姐自己做饭,我们当然能想象到这样的环境他们吃的怎么样。看到此情此景,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同情与感动,我同情他们的遭遇,同时也被他们 坚强生命力而感动,孩子太坚强了!我于是帮助他们整理房间,洗衣服,临走时递给他们一些零用钱,姐姐竟然带两个弟弟深深的向我鞠躬,此情此景我泪水竟夺眶而出,一把把他们揽在怀里。告诉他们好好学习,你们是很了不起的。就这样两年来,有空为他们洗衣,做饭,带他们看病。一直关心他们的校内外生活。虽然他们现在已经转学,他们渴望美好生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心坎上,成为鲜活的教材。
去年我们班里有一名叫陈志鹏的男孩,他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极不和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地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在这次家访中,我了
解到他这种性格行成的原因,原来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从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原因,爸爸外出打工的时间较多,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志鹏缺少母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唯有母爱的呵护,才能让这棵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刻意的去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他如何的聪明能干、如何的懂事懂礼貌,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好的形象。一次在他腿部受伤时,在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教给他如何合理利用时间;生活上更是倾心而为,每逢家里做好吃的就让同龄的女儿请她回家一起吃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志鹏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的也越来越好。学习成绩也很快优秀。尤其是他把老师当成了妈妈一样的知心人。他的爷爷、奶奶、爸爸更是充满感激,逢人必讲老师的好处。收到这么好的效果,使我对自己的工作信心百倍,因此常常为那些不注意生活细节的同学,梳头、洗头、洗衣服等。为学习上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正是因为这类事,学生和家长对我好评如潮,更加信任和拥戴。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盛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我所在的班级
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李莹。她绘画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在课上经常提问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当发现她的英语很好时,就在英语早读时,让她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语文课上的一分钟演讲,她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对学生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我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时常记住“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任教十六年来,我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历年来,所担任的学科成绩名列前茅,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2012年,2013年辅导学生荣获儿童才艺大赛三等奖。多次发表论文获奖。2013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本人曾荣获了“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
四、用终身学习的理念前行
教师从师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学海无涯,业务研究更无限,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
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为了给学生提供了榜样,我勤奋学习,严谨治学。读书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涵养了我的精神之邦,更让我的学生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重要。
我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我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篇五: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农村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2015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十位让你感动的最美教师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
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
第三篇:身边最美的人
身边最美的人
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寒冷的雪天,他们都在默默的工作。他们就是最美的人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
雨天:
他们顶着一个斗笠,在倾盆大雨中工作。湿滑的地面让垃圾都湿透了,变得十分难以清理。可是,他们只是默默地弯腰,默默地捡起垃圾,默默地放入畚箕。这个动作来了一遍又一遍,在倾盆大雨中他们环卫工人脸上都是水,已经分不出那个是雨水,那个是汗水了
大热天:
太阳炙烤着大地,大地几乎都快开裂了。环卫工人刚刚开始工作没一会儿,就汗如雨下,那厚厚的衣服都快湿透了。以前,那个扫地的动作显得分外笨拙。可他们还是在工作着。汗多了,他们就用衣袖擦擦汗,这个动作在一天之中要反复上千遍。一天下来我猜环卫工人的衣袖都已经湿透了吧。
雪天:
雪花飘飘坠落,所有人都躲在家里不肯出去,不过他们还是例外环卫工人。虽然雪很大,地上也有一层厚厚的雪,但是环卫工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辛勤工作。快看!他们的衣服上竟然有一层厚厚的雪,看来他们在这寒冷的天气中工作很长时间了。环卫工人们的脸好苍白显得十分憔悴;有些没带手套的环卫工人他们的手有好几颗冻疮,而且手还很红,不过是被冻红的。
在这么残酷的天气条件下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工作,他们不为名利,只为让城市更加美丽,干净。他们就是我眼中的最美的人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六年级:徐婷慧
第四篇:身边最美的人
身边最“美”的人
城七校四、五班袁梦黎
暑假里,我阅读了《中华美德颂》一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让我感动得流泪。更让我明白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许多具有影响,有益于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优秀道德遗产——这就是中华美德。这些美德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们的成长之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找到了“最美女教师”袁文婷。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袁文婷老师正在给她的学生们上课,教室的地板忽然剧烈地摇晃起来。“地震了,大家快跑!”袁文婷老师本能地冲着学生们大喊。可是,年幼的孩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呆了,站在原地不知该往哪跑。袁文婷老师顾不上多想,她迅速地抱起一名还在就朝门口冲去,当她再次冲进教室的时候,只听见“轰”的一声,楼板掉下来了,整座楼房垮塌了。8小时后,搜救人员在废墟中一块厚厚的水泥板下找到了袁文婷老师。当水泥板被移开的瞬间,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袁文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持了这样的姿势:她背向门口跪在讲台上,瘦弱的双臂撑得很开,形成一个保护伞的形状,在她的手臂之下,藏着九名学生。她的这个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在我们的身边像袁文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强忍剧痛,没有紧急刹车,也没有猛打方向盘,而是缓缓减速把车停稳,让车上乘客无一人受伤。还有黑龙江最
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了双腿,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最“美”的人。今年7月22日上午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岷山县发生6.6级的大地震,我们的武警官兵们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由于地震使当地道路严重受损,我们的武警官兵们只有艰难跋涉,徒步行走在那些泥泞路上。来到灾区,官兵们根本顾不上自身的安危,忍饥挨饿,没日没夜的去搜救被废墟掩埋的灾区群众,为了不伤到被掩埋的群众,他们不能用大型机械,用双手一点一点的刨土,搬开石块、砖块,手指磨破了,可他们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发现有一点点的群众信息,就要尽最大的力气去抢救群众。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最美的人吗?
中华美德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她就在我们身边,她就伴随着我们成长,让我们都做一个最美的人吧。
第五篇:身边最美教师
身边最美教师
我是冀州市南午村镇中学教师范翠荣,我心中的身边最美教师是王文军老师。我非常高兴有幸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王文军老师是一名平凡的农村教师。她如一颗小草,没有花的娇艳,没有树的高大,没有星的璀璨,但她默默的始终如一的奉献一片绿色,美丽一方土地。她的美在于她自一九九六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她坚持率先垂范,每日上班早去,下班晚归;坚持视学生如亲生,尽心照顾;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坚持克己奉公,勤奋奉献。
曾记得,王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那几年,她除了认真仔细的备课,批改作业,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方法,探索教学经验,还要参加衡水广播电视大学的大专“三沟通”的自学学习,考试,已经很忙了。但她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学生。她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学生家里给学生补课。有一次,一名学生王玉娇得了感冒,缺了课。王老师去玉娇家里給玉娇补课,被传染了感冒,回来后输了三天液,咳嗽了好几天。现在想来,那一次传染的也许是病毒性感冒。王老师并不放在心上,继续她的工作,一如既往的给学生补课。王老师不只是注重学生学习,还对学生生活安全格外关注,有一次,王红萍在一次课前玩耍时不小心被玻璃划伤了膝盖,鲜血直流,多亏了王老师经常早到校,她及时把王红萍送到附近医院止血,缝住了伤口。王老师才把他送到家里休息。王老师在王瓦学校工作了七年,受到了学生,家长,同事的好评,许多家长给王老师送了牌匾,锦旗,还为王老师演了一场电影表示对王老师的理解,感谢和尊重。在王老师心里,教师不仅仅是她的工作,一种挣钱生存的手段,而是体现她人生价值的平台。她的爱心,她的热情,她的留恋全在学生身上。王老师如鸟儿一样快乐地,幸福地在教育的天空里飞翔着,留下奉献的痕迹。
曾记得,二零零三年学校合校并点工作刚刚开始。王老师自己带了两个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共有六十名学生。学生们住校,十天回一次家,那时农村还没有幼儿园,孩子都直接上一年级。课本是新版的,识字量大,教学内容很多,任务很重。王老师说:这六十个学生,有六个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一个是单亲,五个留守儿童。王老师拿着一个账本,记着她给学生买的笔,本等文具的钱,记了厚厚的一个本。由于学生住校,年龄又小,王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跑前跑后,哄了这一个,又哄那一个,每天看着学生洗手洗脸,甚至亲自给学生洗手脸。有时候学生病了王老师就亲自领着学生去乡村医生那里给学生看病,只要能坚持就不给家长打电话,实在哄不好就亲自给家长打电话。有一次,后瓦村一名叫朱姗姗的小女孩说肚子疼,前两天她家长一直来回接送她了,可能是又想家了。王老师给她揉了半个小时的肚子,朱姗姗最后才不闹了。这样的小事几乎天天发生。还有一件事让我肃然起敬。她班里有一名离异家庭的孩子叫王笑影,笑影的妈妈去了石家庄打工,把笑影判给了她爸爸,她爸爸又在北京。笑影只能跟着六十多岁的奶奶。这孩子很可怜,整天眼神呆滞,没有一点色彩。王老师一直白白的给她学习用品。很快冬天到了,王笑影既没有棉鞋,也没有棉衣,冷得直哆嗦。王老师把她女儿的棉鞋棉衣给笑影穿上,让孩子过了冬天。王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幸运的顺利成长,有的孩子受了伤。受伤的孩子需要有人给他们疗伤。老师就是他们心灵的医生。王老师一直在那所学校包班教了三年一年级。三年来,她从来没有去过教师办公室,课上课下他都在教室和学生在一起;三年来,她和本班所有的学生家长谈心,交流学生的情况;三年来,她的身体上长了三个疖疮,也许是太累了,身体透支造成的。我想:也不知道王老师是怎么熬过来的?心酸过没有?王老师的爱心是绵绵细雨,滋润着学生那幼小的心田,让他们开心,快乐的生活着;王老师的责任心是一把雨伞,呵护着学生那天真的童年,让他们无忧无虑的成长着;王老师的奉献心是一首童谣,伴随着学生那难忘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健康,愉快的学习着。
曾记得,王老师二零零六年调入了我们现在这所寄宿制学校——南午村镇中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虽然经过了十几年,但王老师那种认真,热情,奉献,钻研的工作精神依然如初。面对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娇惯孩子,网络媒体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现状,教育的力量显得身单力薄,力不从愿。这几年来,王老师一直在大负荷的教学任务一定完成好的前提下,再和学生一起跑早操,一起学习,之余再处理班务,非常辛苦。正常情况下,每年不论哪个班里总会有个让老师伤脑子的学生。王老师带的班也不例外,总有故事发生。不说那些课上“休闲族”,课下乱忙乎的后进生,多么让人操心;也不说那些“跑偏了的”,能学会但不学习的“机灵鬼”,如何使人牵挂;更不说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 贵族”,炫耀生是非,怎么叫人哭笑不得。单说说王老师今年带的这个班有一名叫陈祥意的女学生,她叫祥意,但并不吉祥如意。她们的故事真是让我觉得王老师对学生是用心良苦啊!陈祥意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一开学,就没有学生给她玩,也没有人愿意给她同桌,个别男生离得她近了还起哄,尖叫。面对这种情况,王老师心里沉甸甸的。她进行了调查,询问了陈祥意原来的老师,同学。结果是:陈祥意原来的同学一直都歧视她,故意捉弄她。王老师利用查宿舍的机会挨个的给那些同学讲道理,并对他们的做法表示批评。王老师告诉他们:对于陈祥意这样的同学,我们应该同情,帮助,而不是嘲笑,讥讽。王老师又单独跟陈祥意谈心,让她能安心学习。王老师的几番话语,一片真情,改变了学生对陈祥意的态度。大约过了有一个月的时间,不断有学生告陈祥意骂人,而却人数不断的增加。王老师暗暗地了解到:确实是陈祥意无故骂人。别人不嘲笑她,她倒骂起别人来了,太蹊跷了。又过了两个星期,王老师觉得时机成熟了,她开了一个“语言文明,我受尊重”的主题班会,并把陈祥意骂人的事,放在太阳底下晒了晒,差点晒糊了。陈祥意得票率50%,班里一半的人被她骂过,陈祥意立刻就被这个数晒蔫了,趴在桌子上哭了。王老师心里有数,马上进入下一步。她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和陈祥意倾心交流。陈祥意哭着给王老师讲了她的家庭,她的亲戚,她的成长历程,她的烦恼等等。王老师一直都在听,直到下课,吃早饭去。一天陈祥意没有骂人。晚休王老师查宿舍时,又和陈祥意谈心。王老师告诉陈祥意:这一天是陈祥意做得最好的一天,鼓励她再努力,进步。希望她不再把这些不满释放在同学身上,并讲明再无故骂人将受惩罚。当然,陈祥意经常烦了就找王老师倾诉。果然,骂声戛然而止。从此,班里恢复了平静。我很纳闷的问王老师:你开始为什么不狠狠地批评她?连小孩都知道骂人不对。王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当她犯错误时,肯定有她的原因。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很难以琢磨,往往只能疏不能堵。陈祥意这样特殊的学生更应该特殊对待。你信任她、尊重她、鞭策她、激励她、倾听她。她收到一种丰厚的精神馈赠,心里满足了,自然就舒心了,也就不没事找事了。我豁然开朗,惊异于王老师的耐心。后来,陈祥意又一次次带手机了,上课看穿越书了,写穿越小说了,是非不断。王老师用充满爱的倾听,充满爱的语言一次次和陈祥意交流,沟通。王老师是在等待着学生成长的契机,也许就在不远处。
王老师是雕塑家,用青春重塑着学生更新了的形象;王老师是画家,用时间给学生描绘着最美的人生底色;王老师是农民,用言行在学生心里播撒上爱的种子。王老师的爱是最自然的教育,是最真诚的关怀,是最宽厚的包容,是最贴心的倾听,是最耐心的等待。王老师正“怀着一颗朴素纯净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她的朴素之美,平凡之美扬在学生心中。
王老师的故事一直上演着,因为我看到:王老师一直在奉献着,耕耘着„„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