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较高:科学新发现为71.6%,比2005年的54.5%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医学新进展为71.1%,比2005年的45.9%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比2005年的50.9%提高了17.3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他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40.9%)、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37.1%)、计算机与网络(29.9%)、军事与国防(29.8%)等。
第二篇: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较 2005 年的 1.60%和2007 年的 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月 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 69360 份,有效回收 68416份。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 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 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 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 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 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 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 2005 年的 6.4%提高了 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 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 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 27%,比 2005 年的 9.3%提高了 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 37.6%,比 2005 年的 55.7%降低了 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第 1 页,共 3 页。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 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 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 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我国也于 1992 年开始,先后 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一)20 世纪 90 年代的前 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参照美国 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 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 20 世纪 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
第 2 页,共 3 页。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 1996 年的 0.2%上升至 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 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3.1%,农村居民为 0.4%;东部地区为 2.30%、中部地区为 0.85%、西部地区为 0.64%。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
从 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 1.98%,比 2001 年的 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高达 93.1%的公民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电视成为我国公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有 69.5%的公民通过报纸获得科技信息,而通过广播获取知识的人为 31.9%。而排在电视、报纸和广播之后的主要渠道还包括图书、因特网、音像制品。调查在介绍公民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时说,“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民高达 91.6%”。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有 92.3%的公民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公民比例仅为 7.2%;而公民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 11.1%。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人们认为的是影响公民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 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 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 17.8%和 8.9%。
(四)第六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5 年):公民对自然的态度更趋于理性 本次调查显示,66.9%的公民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有少数的公民(10.7%)认为应该“崇拜自然,顺从自然的选择和安排。”;仅有 6.8%的公民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索取,征服自然”;另有 15.5%的公民“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不同人群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的比例呈较明显的差异。从不同性别来看,男性的比例(70.9%)高于女性(62.6%);从年龄分类来看,表现为年龄越低选择的比例越高,18 岁至 29 岁和 30 岁至 39 岁人群的比例高于 70%,分别为 73.6%和 71.4%。而 60 岁至 69 岁人群认为应该这样对待自然的比例为 51.2%;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差异非常明显,大专以上文化人群选择的比例达 90%以上,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群的比例不足 30%;不同职业的人群也存在差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和学生的比例均高于 90%,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比例均在 80%以上,家务劳动者和农民(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比例最低,为 51.4%和 59.3%。
(五)第七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7 年):我国科学家职业声望名列第二
2007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7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2.25%,比 2003 年的 1.98%提高了 0.27 个百分点。
本次对科学技术职业声望的调查显示,科学家(51.2%)仅次于教师(53.6%)位列第二。其他职业声望排序为医生(38.4%)、法官(24.5%)、工程师(21.7%)。在最希望子女从事职业的看法调查中,教师(43.2%)、医生(41.1%)、科学家(40.1%)排在前三位,企业家(25.9%)和政府官员(25.1%)分列第四、五位,而工程师(24.3%)仅列第六位。
调查还显示,有 70%以上的公民支持科学家的工作;有 76.2%赞成“科学家的工作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看法;有 71.8%赞成“科学家要参与科学传播,让公民了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的看法。
第 3 页,共 3 页。
第三篇:第八次全国科学素养调查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
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是唯一参加了全部8次调查的研究人员。据她介绍,2001年,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
2010 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 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但在何薇看来,并不能简单地作数字对比,应该更关注中国的语境及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在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何薇称,以9道国际通用的科学知识测试题的平均正确率来看,2008年美国的水平为64%,2010年中国的水平仅为41%。
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年为7.4%,2007年为6.9%,2010年仅达到9.8%。何薇分析,这主要源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重视不够。
对 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何薇说,“历次调查都显示,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不同人群之 间的差异很小。”此外,中国公众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以2010年的调查为例,有84.5%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 的发展机会”,而在欧盟,这一说法的赞成比例为75%。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方面,77%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 的,政府应该支持”。
对科技信息的兴趣不输发达国家公众,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医学与健康”
虽 然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公民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显著增长。第八次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 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为71.6%,医学新进展为71.1%,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均比2005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一二十个百分点。
何薇表示:“虽然中国公众与美国和欧洲等国公众在科学素养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感兴趣程度基本相同。”比如,对“新发明和新技术应用”话题,有49.2%的中国公众表示“感兴趣”,而欧盟的这一数据为49%。
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更受关注。2010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82.7%。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正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有科普需求。“科普就是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大家的科学欲望”。任福君认为,科普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比如城市老年人更关注保健信息,年轻人可能对于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科技场馆,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除 了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外,几次调查还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公民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和参观科技场馆等的意愿在增加,参与机会和比例也在增高。以科技馆等科技 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年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27.0%,比2005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 37.6%,比2005年降低了18.1个百分点。
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体现了这几年间,中国科普场馆的建设速度加快,数量大大提升。但不能忽略的是,有些场馆缺乏资金,空壳化运作,展品和陈列方式多年没有变化,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
让 任福君印象最深刻的数据是新媒体对于科普的巨大影响。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根据2009年的《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截至当年3月,我国网络科普设施达到600余个,181个全国学会网站开设了科普栏目,科学松鼠会等民间科普网站更有针对性,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在调查过程中,更要关注公民获得科普知识的渠道问题。数据的变化,说明保证渠道的公平提供和利用,才能激发并满足公民的科普需求。”任福君说。(记者陈星星)
第四篇: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3.4,有九成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好于二季度或与二季度持平。企业景气指数已连续8个季度位于130—138之间,呈现景气态势。
一、部分服务业行业企业景气环比提高。三季度,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0.0、135.6和130.8,比二季度提高3.3、5.8和5.0点。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商务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7个季度位于130—146景气区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住宿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6个季度位于120以上,三季度上升至132.7;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8个季度位于130以上,三季度上升至143.7,环比提高11.4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连续7个季度稳定在130上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位于140—175,仓储业连续6个季度稳定在120—130。
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与二季度持平。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48.6,其中批发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9个季度位于140—150,零售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8个季度位于150—158,并持续高于批发业企业景气水平。三季度,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64.2,持续位于各行业之首,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2个季度置于170.0高位,软件业企业景气指数连续6个季度位于144.0—150.0。
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环比继续回落。自2009年三季度以来,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首次落至120以下,并连续3个季度环比、同比同步回落。
二、工业、建筑业企业景气环比、同比回落
三季度,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环比、同比均有所回落。39个工业大类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回落至临界值以下,其他均位于景气区间。与二季度相比,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企业景气指数提高;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企业景气指数与二季度持平;其他行业有所回落,其中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景气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0.0点。
三季度,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9.8,环比、同比均有所回落,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景气指数环比、同比回落明显。
三、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景气环比提高。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9.3、137.9和123.9,环比提高1—3点。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景气指数为140.0,环比回落,但仍居各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之首;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2.9、129.6、113.9和113.1,比二季度回落2—5点。
四、大型企业景气优势显著。三季度,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51.3,持续8个季度置于景气高位,中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32.4,分别比二季度回落3.6和3.0点;小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17.3,与二季度基本持平。
五、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小幅回落。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4.4、133.7和130.1,比二季度回落2.5、1.6和2.9点,保持在130—140景气区间。
六、上市公司、国家重点企业景气高位回落。三季度,上市公司、国家重点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6.4和145.6,环比回落3—6点;国有控股企业景气指数为135.3,比二季度回落2.4。
附注: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编制说明
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企业景气调查。
企业景气调查是一项制度性季度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调查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注册类型的样本企业近2万家。调查对象为法人企业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产业活动单位负责人。
企业景气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对企业家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营状况判断结果进行量化加工整理得到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企业家信心指数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和信心,企业景气指数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
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以100为临界值,指数在100以上,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上升或改善;低于100,反映景气状况趋于下降或衰退;等于100,反映景气状况变化不大。
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优点是行业覆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缺点是不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灵敏,因为PMI只反映制造业当月变化,而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反映的是各大行业在三个月内的平均变化。
------------------
*注:全国企业景气调查中的社会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不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
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五篇:21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
21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
重庆工商大学一间自习室,10个同学的答案有6个与脸相关。
南坪实验小学1年级8班,10个同学有8种答案。
□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本报讯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昨日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简称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
已是二次审议的草案第四十四条规定,“学校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胡健康建议,该条款修改为,“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说,上述例子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他还举例称,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因此,他建议修改相关条款,通过立法来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团市委书记王志杰也认为,我市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确有必要加强,应以立法形式进行保障。据他了解,这项工作目前开展得极不平衡,仅有少数学校开设有这类实践课程。他建议各中小学应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此前曾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母狮让小狮子离开独自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本版稿件由记者 许二多 汤寒锋 文
记者 张质 摄
调查
我们就“想象力教育”对成人和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这幅抽象图你看它像什么
这幅无名抽象画,是记者昨日用来调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的,它看上去像什么?
“外星人”、“动物园”、“金鱼”、“家”、“斗牛图”、“地球”„„在孩子们眼里,它“一切皆有可能”;而对许多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幅人脸而已,答案一致得就像歌曲“世界只是唯一”。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
昨天下午,记者带着这幅画来到南坪实验小学。看着这幅图画,孩子们大声嚷嚷开了。“好像一只漂亮的金鱼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猫头鹰在树上打瞌睡。”“我看是神兽金刚吧!”„„
在1年级8班,记者邀请10名刚满6岁的小朋友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眼中这幅画的内容,结果得出“外星人”、“动物园”等8个答案。王梓臣同学特别告诉记者:“这是画的两头牛,人们正在进行斗牛比赛。”他还一边指着图画,一边告诉记者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斗牛图。
成人:大半说是人脸
记者又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在一间教室里找了部分正在自习的大学生来“研究”这幅图。
10名大学生中,有6人回答是“人脸”、“人头”、“鬼脸”等,有两人回答是“河流”,另两人的答案是“马”和“瀑布”。一个男生笑着说:“这是两个头像,一对情侣正在面对面地亲热。”
随后,记者在南坪步行街又考了考十多名三四十岁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说是张“人脸”。
“这个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调色板打倒了。”卖小食品的张先生说。而36岁的高女士歪着头看了半天,肯定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流眼泪。”
专家:画无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一种寻找标准答案的心理,让我们的想象力流失了。”重庆十八中心理教师邹红说,这幅画说是什么像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成年人都会去猜测标准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的答案。
邹红认为,想象力本来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相反,因为经历得更多,看到的更多,成年人应该比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寻找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独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有异常的想法,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邹红说,教育不必整齐划一,让孩子有更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多做白日梦,或许会让孩子保留更多的想象力。建议
大人们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吴靳给出了如下建议。
这些行为培养想象力
1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演出来、发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2常给孩子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如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孩子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组合一些更复杂、完全不同的故事。
3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4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报评
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阳光
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在受调查国家中倒数第一,这个消息令我们沮丧。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中国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如此教育理念,使学生过早告别玩具,被迫提前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实则抓错了重点。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怎样: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中国一个也没有„„
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
记住专家说的,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