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县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材料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远离家乡到外地务工,这些被留在家乡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5亿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7000万。**县是河南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全县130万人中长年外出务工人员在30万人以上,每年留守在家的儿童在7万人左右。由于父母
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管,这些人缺乏科学育子经验,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全县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深入持久的亲情关爱活动。
编织亲情大网
“关爱留守儿童,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县委书记刘占方说。
2007年,**县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县妇儿工委主任吕国平任组长,全县上下齐动员,扎实开展了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的做法被《周口日报》、《河南日报》、《新华内参》、《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2008年,**县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组调整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县长陈志伟担任主任。陈志伟经常深入学校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出新要求。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县长陈志伟等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为2007年全县“十佳”留守儿童、“十佳”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十佳”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颁奖,典型引路,推动全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向纵深开展。县关工委的老领导发挥资历、威望、经验等方面优势,主动担负起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协调责任。老同志们进机关、下学校、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定目标、分任务、开会议、发信息、督促检查;学校成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主阵地,教职工自觉担当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主力军,教体局局长张耀坤说,“保证全县所有留守儿童都健康快乐成长,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工、青、妇骨干都成了关爱留守活动的积极分子。全县各乡镇、行政村,各单位、企业广泛参与,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亲情之网。各中小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港湾,全县万名教职工和工、青、妇积极分子每人联系1—2名留守儿童,担当代理家长,县直各单位各联系帮扶一所学校,根据各自特点,或捐款捐物,或为留守儿童办实事、解难题,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全县留守儿童都纳入了关爱网络,时常处于浓浓的亲情包围之中。
制造亲情盛宴
“关爱”,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以心换心的具体行动。**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正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实现的。
书法、航模、小发明和小制作培训,“我自立,我骄傲”、“爱绿护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抗震救灾,援助灾区”、“平安校园”等演讲、征文比赛,与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到中原民俗园和县城新区参观,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面向留守儿童的活动一年到头不间断,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并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和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主要是学龄儿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县所有有留守儿童的学校都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港湾、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亲情电话、心灵信箱,为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建立了成长档案。不少学校经常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邀请有打工经历的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以此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留守儿童们逐渐理解了父母,开始尊重父母,想法回报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自从你们离开了家,家里又来了一位好妈妈。在她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烧菜做饭,学会了养猪喂鸡,学会了自己梳头,学会了自己洗衣。爸爸、妈妈,女儿现在知道,离开我你们有许多无奈,为儿女你们吃尽了苦头。请不要为我担心,不要为我牵挂,家中不但有爷爷奶奶,还有像你们一样疼我爱我的代理妈妈!”(留守儿童同期音)这是全县“十佳”留守儿童杨娜梅写给爸爸妈妈的歌,代表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以英博学校、中英文学校和巴集二中为示范,开展留守儿童示范校创建活动。示范校不但有适合留守儿童寄宿的宿舍、餐厅、浴池等设施,而且以教师为“家长”组建了亲情家庭,经常开展各种课余活动。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买来水果、瓜子等物品,召开留守儿童联欢会。为让全县留守儿童生活得更好,县政府已做出规划,今年在县城新建一所成规模的留守儿童示范学校(教体局领导同期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无所不包。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衣服、雨
伞等生活用品,液晶电视、电脑、图书等办公用品,乒乓球台、篮球架、跳绳等健身器材,孩子们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送来了。卫生局的领导带着各医院的医生们来了,不但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还一并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免费进行了体检;文化局的领导带着剧团、戏校的演员来了,不但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精彩的节目,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上台演出;县法院、安监局的干部来了,讲普法案例,搞安全演练;县妇联、总工会的干部来了,不但带来了3000元现金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经费,还带来了30个腰鼓和教练,全县第一支留守儿童腰鼓队从此诞生;关工委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来了,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就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县工商局的52名干部同英博学校的52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每周末都把各自关爱的留守儿童领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一天;全县教职工更是近水楼台,每名教职工担当一个或几个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上课期间关心呵护,放学之后和星期天就让这些孩子在自己家里写作业、玩耍,让孩子们时常体会到家的温暖。目前,全县67000名留守儿童都有了疼爱、关心自己的代理爸爸或妈妈。现在已是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谢小磊有更深的体会。由于父母多年在山东务工,小磊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去上网、打架、逃学是常有的事。汲冢镇妇联主任郭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亲自担任他的代理妈妈。第一次见面,郭素华给他买了书包、本子等学习用品,当晚还与小磊在外打工的父母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以后每到周末,郭素华一定去小磊家,与他谈心,辅导他学习。2007年中秋节,郭素华放弃与家人团聚机会,带着礼品来到了谢小磊家,这个顽皮的孩子眼里涌出了感动的泪水。今年3月份的一个周末,天下着雨,郭素华的家人劝她改天再去看小磊,可郭素华却说:“周末见面是同孩子约好的,怎么能不守信用呢?”当衣服被雨淋湿的郭素华出现在谢小磊家时,谢小磊竟情不自禁地扑到郭素华怀里,一声“妈妈”让郭素华流下了幸福和欣慰的泪水。这只是全县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大潮中一朵普通的浪花。去年暑假以来,全县已有50家单位为留守儿童及他们所在的学校捐款捐物近百万元,为全县近7万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开展了100多场安全知识、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讲座,举行文艺演出和播放爱国主义影片20多场,开展心理咨询80多场次,组织航模、舞蹈、书法、体育等留守儿童课外兴趣小组100多个,全县近7万名留守儿童在浓浓的亲情关爱中,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成长。
建设和谐家园
有付出就有回报,**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付出的亲情和爱心,正在被传递着、放大着。
留守儿童也有情。以全县受表彰的“十佳”留守儿童为代表,许多留守儿童不但自己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还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城郊三中的留守儿童组成爱心帮扶小组,每周到附近的敬老院义务劳动一场,还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中英文学校的留守儿童成立“我能行”留守小队,不但回到家里帮爷爷奶奶们干家务,还帮助其他家庭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去年**申办中国“书画之乡”时,由千名留守儿童共同完成的书画展版使前来验收的书画名家感动不已;在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县的留守儿童一天就捐款8万多元。
留守儿童的家长也在转变。各学校都以留守儿童之家为依托,建立了家长学校,老师加强了与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指导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县妇联还邀请专家到各乡镇巡回举办留守儿童家教知识和心理辅导培训班。在2008年春节县妇联组织的代理家长和留守儿童家长见面会上,留守儿童黄倩文的妈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回家爷爷、奶奶又不缺她吃、不短她穿,孩子在不在身边没什么,谁知道孩子这么渴望亲情。是县委、县政府为我们外出务工人员办了一件大好事!”这以后,黄倩文的妈妈几乎每周必与女儿通一次话。远在新疆打工的周建新、田小梅夫妇听说县教体局的干部担当起了女儿周慧萍的代理家长,经常把自己女儿领回家里去,洗澡,买新衣服,还辅导自己写作业,高兴得夫妇俩逢人就说县委、县政府好,一说话就夸家乡的干部亲。外出务工人员在颂扬家乡的同时,也在积极回馈家乡。石槽镇长年在外务工的朱守兵为家乡小学买了100套课桌凳,李楼乡外出务工人员李继龙把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工程给带回了**,巴集乡外出务工人员崔显刚,更是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全县农村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教育时报》记者在**深入采访后说:“想不到父母撇下子女外出务工,在**能成为教育孩子的教育财富;想不到在其他地方是社会问题的留守儿童现象,在**倒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县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市关工委、妇联专程到**调研,并决定7月份在**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前不久省教育厅关工委领导到**调研后深切感触地说:“**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全省、全国都是数得着的!”并计划9月份在**召开现场会,推广**的经验。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在**这片土地上,关爱留守儿童的亲情网,其作用日益凸现,全县数万留守儿童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第二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迹材料
**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迹材料
我校地处农村,大部分村民在外经商打工,正在上学的子女就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子女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缺位,思想教育放松,家庭监护弱化,出现了思想滑坡,行为失范,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一些探索和工作。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把留守儿童分派给任课教师结对帮扶,帮扶教师每周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三年级***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常年跟随70多岁的爷爷生活。
由于家庭缺少辅导等因素,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较差。我们针对周志雄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指派教师“一对一”辅导,帮助他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经过一学期的帮扶,该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均有了提升。
3、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利用节日开展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
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未来
——岔河镇岔河小学“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小结
毕节双山新区岔河镇是我区人口大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增大。据我校统计资料显示,我校目前有父母双方均外出3个月以上的留守儿童161名。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围绕“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安心创业”为目的核心思想,在2012年年底我校就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岔河”的“关爱工程”,自起动至今,我校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创新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坚持学校领导亲自抓,实行“三优”、“三多”、“五每”的“三三五连动”工作方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王流桂为组长,副校长刘猛、教导主任王晓梅为副组长,总务主任王强、办公室主任罗奕婷、后勤人员王涛和袁正学、少先队辅导员李曼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教导处牵头负责。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计划,确立了学校、班主任、教师各级责任制。首先由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走访调查,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底数。然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我们做到一人一档一策、一个不漏一个不少,并定期统计汇总留守儿童变动情况。落实留守儿童“爱心妈妈(爸爸)”及“代理家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等职责,学校组织有关教师每月入村入户入室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班教师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做到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学校联系人(关爱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三位一体的关爱行动,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让留守儿童监护人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留守儿童在校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实行“三优”、“三多”、“五每”的“三三五连动”工作方法。
“三优”即:学习辅导优先、生活照顾优先、活动安排优先; “三多”即:指在关爱行动上,我们随时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
“五每”即: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班级层面各班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每日一问、每周一谈、每月一通”、学校层面必须“每期一会、每年一评”。
——“每日一问”指每天要给每个留守儿童一个关怀的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和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爱就在身边;
——“每周一谈”指每周与留守儿童谈话一次以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每月一通”指每月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每期一会”指以学校(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对留守儿童的委托家长(即代理监护人)培训一次,增强代理监护人责任意识及知识能力;
——“每年一评”指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一次评价。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并评选先进工作者。
以上工作情况详实计入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为了把“三三五连动”落到实处,校长王流桂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一再强调,并把关注关心留守儿童作为教师考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学校的安排下,全校14名班主任,15名科任教师都成了“爱心妈妈(爸爸)”或“代理家长”,共同承担了我校对留守儿童在校的监护职责。让老师们在教学的同时还不忘记自己应该是孩子生活的贴心人、成长的守护神。
二、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学校用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5万元建设了岔河小学阳光乐园(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设立食堂和学生宿舍,尽力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学校还设有“留守儿童”读书室、活动室等,由副校长刘猛亲自带领管理,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同时针对部分儿童开展“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使这群特殊群体觉得他们“心中有人爱、身边有人护、难事有人帮”,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
三、多方筹资金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困难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各种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及学校教师的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优先用于留守儿童。
四、建立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留守儿童工作,让留守儿童稳步前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育人问题上最怕的是“想起来就做一阵子,过了就忘了”这种行为。为了能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种制度职责,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拟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制度》、《“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结对制度》、《留守儿童
安全生活公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家校互动制度》等制度和职责20多个。
五、把“阳光乐园(留守儿童之家)”建成孩子真正的温馨的“家园” 我校始终把“亲情”当做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我校将原来“留守儿童之家”重新更名为“阳光乐园”,并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我们的活动主要以以下三点为主线开展。
亲情补偿:各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跟踪,专门听取他们的倾诉,及时了解他们心理动态,通过课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等形式,缓解他们对亲情的心理饥渴,力争把父母缺少他们的亲情补偿回来。
节日关怀: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充分理解留守孩子在节假日对亲情的思念和渴望。因此每逢传统节日,我们总是想在孩子前面,老早地准备好节日礼品,送去我们老师的关爱情怀。
能力提升:我们还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拔河、乒乓球,组织公益活动、联欢活动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偏僻农村,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为了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和镇、村及派出所的联系,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
另外,针对孩子道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增强“乐园”的引力,以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开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新天地
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以亲情为核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别样的风采。
1、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如:书法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篮球兴趣小组等。每周都有活动,具体安排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李曼老师负责,保证每一次活动的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孩子乐学上进。开展“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多彩贵州,美丽岔小”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孩子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
3、充分利用元旦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儿童既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和美化,又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4、积极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能力。我们始终把培养留守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辅导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留守儿童家里教给孩子们做饭、叠被、洗衣等一系列家务活动。孩子们都很高兴,参与兴趣非常浓厚,自主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5、寻找契机,找准恰当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工作。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机会或事例很多,只要注意寻找,就不难发现可用来因材施教的材料。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就是温暖的集体。
总之,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下,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但是留守儿童工作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很多方面合力而为。今后我们将继续依据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岔河小学
2015年9月19日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家访帮扶典型事迹
韩悦,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刚开始接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他本身就不爱说话,任老师怎么问,他都是不做声的。渐渐地,他的学习几乎被老师放弃了。我三年级我接手这个班。我发现他的语文基础很不好,而且写字速度很慢。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林昊,带他一起读课文,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鼓励她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为了让孤独、在学习上自卑的林昊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现在的林昊,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能背掉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他的笑容不再是难事。从林昊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到需要帮助的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心!
兴隆小学支海鑫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例
为了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校领导、教师都非常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从二〇〇五年起我校就开始启动这项工作,多年来,我校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来从事这项工作的。
我是学校三、一班班主任,同时还兼任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我校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使学校“留守儿童”超过了50%。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近年来,我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我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一、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
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梁保帅因父母在异地务工又无暇照顾他而被托寄在外婆处,外婆年老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一段时间梁保帅的思想受外界诱惑出现较大的波动。我发现后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状况,与之亲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感觉他的心灵与我靠近时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促膝谈心。我俩在用真心交流后,梁保帅的思绪恢复平静,他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二、找闪光点,铺情感之路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梁保帅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未感受父母之爱,心灵寂寞。上课的时候总是跑神,且有作业几乎从未完成的现象。我发现这一状况,便找他来谈话,先述其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精神不振的原因。在他不肯说真话时,我点破其不实,并暗示已知实情。谈话间,我注意技巧和方法,因为美的语言,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误入歧途。我于是经常询问他的生活,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当该生出现反弹波动时,我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使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
三、视同己子,沐爱之阳光
由于农村学校地域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都比较远,且安全意识较薄弱,这样他们就充满了安全方面的隐患,而且有些安全隐患是十分严重的。
事后,针对留守儿童事件,我作了很深的反思:教师对留守学生不单是应该在道德品质方面、学习方面进行教育,还应该在安全和自卫方面加强教育。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关爱留守儿童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使学校真正成了留守儿童学知识学文化的主阵地。
二、建立“留守儿童”名册
为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我校每学期在开学初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名册和联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让相隔千万里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亲能进行情感上的交融,让远在异乡打工的孩子父母亲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教育。
三、成立留守儿童“心里健康”工作室
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心里健康”工作室。每周选 派 1至2名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到工作室工作。此外,我们还对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四、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针对这部分儿童的父母亲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现实,我们把留守儿童分派 给任课教师结对帮扶,让任课教师当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让留守儿童也能健康成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温暖的家,教师就是对他们全负责的“父母”。各年(班)级在日常的活动中都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在课外辅导时,优先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在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中也让留守儿童能全面参与,在实践活动中耐心教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理,自护,自救能力,利用节日开展关爱活动。例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都单独组织这部分学生开展“六一”游艺活动,给他们赠送一些学习用品和文艺书籍,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家”的温暖。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和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教师组织学生播放室、会议室、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活动。比如,课外阅读,学习方法指导,语文,数学兴趣小组,体育活动等。双休日,组织结对老师上门指导学生看书,读报,作业,游戏。让留守儿童在快乐之中度过双休日。
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我们印发了大量的宣传资料向周围的百姓宣传,还发动了村队干部,以及退休教师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通过我们努力,许多热心教育工作的从士积极响应,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昂首阔步迈向新的生活。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厌无悔!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迹
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 ,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教师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初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帮助,细致关怀见成效
深入开展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孩子享受父母般的关爱。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开展“手相牵,心相连”、“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每逢节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们还将结对的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过节。
五、丰富活动,拓展关爱工作载体
一是建立家长亲情电话。为了让孩子能够定期与父母电话联系,倾听亲人的声音和嘱咐,所有学校的电话号码向学生家长公开,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学校还收集了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并装订成册,保持与家长联系,并经常主动安排家长和孩子通话交流。既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也让留守儿童经常能听到家长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二是建立“代理家长”和“伙伴结对”制度。由学校发动,组织教师、职工做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少先队员和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伙伴,从生活、学习、情感和经济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关心照顾和帮助教育。三是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保证每个儿童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班级或年级组织的亲情活动。亲情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亲情聚会,对留守儿童进行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等。2年甲班学生刘某桦深有感触地说:“我父母长期在外地开超市,学校老师辅导我学习,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像妈妈一样照顾我,我非常开心。”四是经常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自理、自立、自强——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活动和“我成长、我快乐”演讲比赛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独立自主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