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的调查报告
摘要该文基于实践调查和 实证研究,深入分析 了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家庭、社会 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打工的人数在 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农民工人数约有 1.5亿,由于多种 因素的限制,有近2 1 3 0 0 万务工人员子女只能留守在家乡,这 些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疏于父母在行为上的监管和道德成长上的正确引领,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情感危机,道德观念模糊,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差等问题。为此,笔者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了应对策略。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l 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该文将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主要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6~1 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产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城乡壁垒是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的主要障碍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足,学校不得不提高学生入学门槛,从而出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及收费不平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形下,本不富裕的农民,只好把子女留置在较省钱的“后方”。
1、2 经济状况和职业特点是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的障碍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部分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从业,这些行业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和工时长,农民工很难为自己的小孩提供安定的就学环境。再加上农民工普遍收入不高,很难承受孩子在当地学习生活所须的基本费用。因此,大多数打工者只有把孩子留在较为安逸、安全的家乡。
2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及其比例分配
根据看护方式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主要有4种方式 :①自我管理型: 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单独留守的儿童; ②单亲看护型: 父母一方外出并由其中另一方照顾的儿童; ③祖辈看护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④亲戚看护型: 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父母的同辈亲戚照顾的儿童。根据对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河镇小学四年级2班的36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自我管理型的留守儿童仅占0.76%,单亲看护型占32.58%,而单亲看护型多数由母亲照顾及祖辈看护型留守儿童占的比重最大,达到60.60%,亲戚看护的留守儿童占6.06%。
3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3、1 性格孤僻
祖辈型看护人多数为2 0世纪 3 0、4 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观念陈旧,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强,所以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由亲戚看护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寄人篱下,低人一等,与代管人容易产生心理隔阂。自我管理型的留守儿童的缺乏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甚至连一点父爱母爱的代替者——看护人都得不到,这对他们的心身状态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他们的敏感、孤僻等特征。由调查问卷可知,有39.77%的留守儿有烦恼
时只是闷在心里不与别人交流,而仅有19.22%的留守儿童会告诉家人,长期的无助感导致孩子孤僻性格的形成。
3、2 心理自卑
一方面,学习上屡屡挫败导致孩子心理自卑。据调查,22.47%的看护者为文盲或半文盲,38.20%的看护者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留守儿童看护者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调,精力不足,因此,看护人很难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所以儿童成绩难以提高。由调查问卷可知,仅有12.50%留守儿童成绩优秀,而非留守儿童则有28.03%,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的有15.91%,非留守儿童为1.56%。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在学习中遭遇挫折,加重了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安全感的缺乏导致孩子胆小自卑。调查发现,父母不在身边,有37.65%的留守儿童感到很无助,24.71%的留守儿童感到不如别人,安全感的缺乏让留守儿童焦虑不安,不敢积极地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索,害怕与陌生人交流,长期的回避使留守儿童变得胆小自卑。
3、3 品德行为不良
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试图用金来弥补孩子的亏欠。孩子因此养成了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深陷于玩电子游戏和上黄色网站之中而不能自拔。祖辈型看护人照顾孩子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并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而亲戚型看护人以“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 2种看护方式让孩子的行为变 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从调查问卷可知,35.42%的留守儿童经常打架违纪,而非留守儿童当中,只有16.95%的孩子经常打架违纪。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不良问题。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4、1教师要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家庭教育与亲情呵护的双重缺失,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理所当然就成了孩子思想行为的主要教育者和引路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1)增进了解,密切沟通。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应该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仔细调查,了解留守儿童 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其次要密切沟通交流:一方面通过师生沟通来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抚慰孩子孤独的心灵;另 一方面通过安排写作文、周记,鼓励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表露心声。根据调查,当有烦心事时,有37.5%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与同学说。因此,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同辈的支持作用,适当安排一些成绩优秀、乐于助人、表现突出的同学与留守儿童邻座,这样既可以给留守儿童树立学习榜样,施加正面影响,也可以在学习上及时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
(2)通过实践活动,树立自信心。教师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些自卑且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教师应该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一些成绩差但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可委派他们作一些非学习上的事情,他们会觉得老师很信任他们,如安排他们午休值日,帮助收发作业本,管理班上的清洁卫生等。通过活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儿童的特点及学习基础,分析具体原因并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有些留守儿童由于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觉性差而导致成绩一直不理想。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长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经常检查他们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上多让他们发言,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紧迫感。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安排预习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强化自学能力。教师应该
明确提出预习目的和任务要求,并持之以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监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可以在班上建立一个小小图书箱,用班费购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也可以动员孩子捐书与同学们共享。
(4)培养良好品德,引导文明言行。要培养留守儿童 良好的品德。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处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文明言行和高尚品格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一些 自强自立的优秀留守儿童代表做报告或开交流会,借助正面素材教育孩子积极进取,自立自强;通过反面案例给学生思想上敲警钟,让他们远离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场所; 还可以通过请在外打工的家长代表做报告,使留守儿童能更加了解父母外出的动机和对他们的爱和期望。在规范留守儿童行为方面,教师要结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具体实事教育学生不应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通过纪律约束其不良行为;教师可通过唤起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如可以让自控力差的留守儿童担任班干部,采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教师的赞誉中和同学的监督下增强责任意识和 自觉调控 自己的行为。
4、2 父母要强化责任意识,尽可能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教育好孩子是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不应像甩包袱似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看护人。也要避免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过分迁就,要负责而理智地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不但要关心留守儿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情况。
(1)借助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亲子互动。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一方面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呵护,与父母生疏,产生了陌生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渴望着父母的关爱。根据调查发现,当留守儿童被问及是否想念自己的父母时,有50.59 %的人 回答经常想,有45.88%的人回答有时想。父母要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发短信等多种联系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父母应掌握谈话技巧,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他们说出心理话;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预测儿童可能面对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通过写信来对孩子进行指导,让孩子体验到父母通过书信所传递的浓浓亲情。
(2)父母尽量多回家探视。有的外出打工父母之所以不回家是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常常舍不得把钱花在路费上。其实,回家看孩子对于联系亲子情感是弥足珍贵的,亲情需要呵护,教育需要投入,不应该把回家看孩子的路费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该将其视为维持亲情关心孩子的最有价值 的投入。父母要利用在家的有限时间培养亲子情感,向老师、看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3 优化社会环境,共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1)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首先要联系实际认真制定执 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教师定时巡查,到寝室检查作息情况。实行值日生制度,让留守儿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让留守学生互相监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给予 帮助和指导。其次通过多种联系方式如打电话、发短信、写信、上网等,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及近况;每周指定亲子谈心日,密切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时机开家长会,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另外,学校可根据当地情况,在学校课程中适当开设一些常识课,增加农村留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指导他们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还可以开设校本职业技能课,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或其他的非农技术,这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2)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爱心行动。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家教或成立结队帮扶小组来帮助
留守儿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创办农村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节假日企业也可为农民工及其孩子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念儿心切的农民工有机会享受到与孩子团聚的天伦之乐。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通过调查和访问得出的结论,这其中必定有跟大家意见相左的地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暑假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县城周边的农村一些家庭详细询问了这些孩子的情况,得出了如下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环境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是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监护的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里问题:由于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代替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这些孩子在遭遇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情形是,没有自己可以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都只是自己处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愿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例如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鱼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或者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还有就是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都普遍认为不变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换,且难以及时得到修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助,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偏下。当然一部分孩子学习很努力,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真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正所谓有果必有因,通过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很多老师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而且学校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所以有些学生冒着极大的危险,跳窗跳楼去上网,反而导致了安全隐患。
2、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学生放学以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镇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责任互相推诿,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
3、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
4、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很多老师把留守儿童看作是一块包袱。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如果把留守儿童视为包袱,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
5、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带,因为年纪大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孩子在学校怎么样他们很少去了解也很难了解,家长会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不去,这样就更不了解孩子在学校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沟通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总结: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又存在很大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都能了解这个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去解决,这需要联合多方面来解决,并不只能靠家庭和学校还要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前路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应对策略1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应对策
略
刘元德
(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中心学校)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教育届的角度来讲,应该抓得几个方面: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给学生家的感觉;2.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新时期存在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为广大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青壮年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了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这样就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教育问题成了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首要问题。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据统计,这校学生中出现打架斗殴、偷鸡摸狗及流逃学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爷爷奶奶照顾的。由于过分溺爱和管教不当,导致儿童道德出轨。
3、心理问题给儿童带来挥之不去的烦恼。
由于很多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们由于长期的孤独和寂寞,得不到他人的细心照顾,内心常常现在出焦虑忧郁、多疑敏感、孤僻冷漠、自卑叛逆,他们常 1
常表现出行为怪异,不和群和悲观情绪。长期下去,这些儿童就会信心散失,行为失控,甚至走上不归路。
4、学习兴趣减低使之一蹶不振。
由于学生缺乏自制力,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会因父母的离开而逐渐丢失。于是作业做不完,不按时上学,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兴趣降低,引起一系列学习方面的问题,最后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会逃学,上网成瘾,恶习有增无减,会毁了自己的一生。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的大问题,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小看不得。
5、道德意识淡薄。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校外和周末的教育成了一种缺失,而这个时间正是学生接触社会闲散人员的最佳时机,而这些人往往成了学生粘染不良习气的主要渠道,有的会跟上做一些不三不四的事,还有的甚至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违法违纪现象较多,有些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6、安全问题频出是农村儿童的又一个隐患。
由于学生太小,分辨是非的能力欠缺,往往善恶不分,不法分子会乘虚而入,好多儿童被欺骗、拐卖、猥亵,还有的触电、溺水,出现交通事故,这些问题都常常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教育届的角度来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给学生家的感觉。
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学校。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1)首先,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是解决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现实可行的办法。
在农村,如果学校既发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又充分给予学生家庭般的关爱,学生的好多问题会得到解决,如自卑、自闭和孤独心理会、克服。一是学校要把食堂办好,使学生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让学生能健康成长。二是学校要给学生配备兼职的爸爸或妈妈,使学生有倾诉的对象,并在学生有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时,能便于解决。这个角色完全可以有老师兼职。一个老师可以是多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
(2)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让学生可以见到自己的爹妈。
2我们可以让学生抽空在网络上视频聊天,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沟通,倾诉自己的知心话,也可以使家长随时和学生交流,并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心世界,以及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要求。
2.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数日益增多,给流入地城市的基础教育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中小学校已经不堪重负,因此就目前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教育资源来说,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全部进入其父母的所在地城市读书是不太现实的。另外,由于农民工的个人、家庭原因,仍会有部分农民工子女坚守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关爱应该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点工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主动联系,及时向其父母、监护人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达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
(2)建设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留守儿童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不是儿童自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心理老师的精心疏导才能得以化解。所以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些儿童有了心理上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缓解,而不是小事积成大问题,有些事情的发生就在一念之间。所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也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因为有些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处于羞涩或对老师的敬畏有些话不便面对面跟老师讲,尤其是一般不给他们上课的心理老师:还有些学生善于书面表达,而不善于口头表达,以信箱的形式,能把话说透、说全、说实,使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把疏导工作做到点子上。另外时间上也不受限制,保密性也强,学生乐于接受。
(3)建立导师制是一项做好留守儿童的好方法。
老师和学生结对子,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坚持给其做心理疏导工作,而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而是要坚持负责到底。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老师的耐心、恒心和信心,准备打持久战,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症结,要号准脉,有劲使在刀刃上,要细水长流,要润物细无声,要潜移默化,不要指望一劳永逸。并把学生
3的疏导工作做一个系统的记载,以便为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积累现实的经验,举一反三,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之中去,做研究型的老师。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
建立一个活动室,定期开展工作,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一是要添置一些适宜孩子们活动的室内器材,如跳棋、象棋、扑克、乒乓球台、家庭影院等,使他们能在闲暇有事可干,不觉无聊,生活充实,并且益于交往,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是开展一些文艺节目,使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的人生平台,在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完整的人格魅力。如唱歌比赛、集体舞表演、各种棋类比赛等。三是节日开展亲子活动,请回家家长参加,让学生在亲人的陪同下,感受亲情,快乐成长。时间虽然短暂,可也能给孩子信心和力量。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新时期存在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为广大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7)
[2] 朱斯坤.留守儿童之痛[J].中国报道,2006(10)
[3] 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4]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5] ,李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
第四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水城县鸡场乡中心学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的状况怎样?存在哪些教育问题?应采取哪些策略?笔者在分管全乡德育工作的两年中,对这些问题深有感触。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鸡场乡地处水城县南部,属六盘水市贫困乡之一。全乡总人口数为25885人,其中办有9所完小,1所点校,1所中学,共有学生4959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88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17.75%。经调查统计,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有73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3.75%;亲友监护的留守儿童有14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5%;无人监护的有1人。
我乡从整体经济生活条件上看,富裕的留守儿童不多,父母在外面做生意经济收入较高的将子女托付给长辈、亲友或者是老师照顾,并定期寄给子女必要的生活费,所以这些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方面不存在困难问题。这些儿童大多在乡中心小学、中学就读。生活条件一般的留守儿童占多数,父母在外面打工谋生,工资待遇稍好点的家庭将子女迁往外地借读,困难的家庭将子女留在老家就读,委托长辈、亲友照顾,子女基本上没什么零花钱,甚至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他们大多都在村级完小、点校就读。
二、留守儿童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健康发展。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勾通孜孜甚少,使留守儿童缺少心理上的倾诉和寻求依靠的对象,在学习上缺乏一些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帮助,所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所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在学校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求上进,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控制难度太大。
当然,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在没有父母的教育下,他们一边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一边勤奋学习,把对生活的艰辛转化
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条件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外出务工家长将子女的德育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也难以实现,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纵容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管教,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人际关系冷漠,自我意识低下,纪律散漫,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出现行为偏差,思想偏极。如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赌博、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
(三)、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问题。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的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父母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一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于是便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性格缺陷的心理问题,甚至由此而引发的行为的偏差、价值扭曲引起重大的安全隐患。
(四)、留守儿童的外界诱惑问题。留守儿童的年龄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管理而容易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更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根本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现阶段,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而社会上一些不法娱乐场所为了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为切实解决我乡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的教育关系。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亲情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各中小学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为了使我乡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我乡中心学校认真实施《鸡场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对我乡留守儿童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实行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完善了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创建了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制度,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并定期进行家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等。
2、开辟留守儿童活动空间。展示留守儿童的活动资料,张贴其书画作品等,开通学校“亲情热线”,方便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联系;开通“师长热线”,方便外出务工家长与班主任联系;各学校已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3、实行同帮、同学、同玩制度。各学校从高年级学生中发展学生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为低年级留守儿童辅导作业,交流谈心,开展活动等。
4、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中心校通过设立爱心基金、捐助学习用品、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经费支持,给予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
5、推行寄宿制管理。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谈心,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五是容易唤起留守儿童的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村支两委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两委负责,统筹村完小及点校学校教师、村妇联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的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3、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致富的门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
4、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要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一些不健康娱乐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所以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组织、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携起手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帮助,并从物质、精神上给予积极的投入,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yuzihan345---------------
摘要: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种种原因使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和教育缺乏,他们在社会化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工作,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化
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家庭生活、亲子教育的缺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所谓社会化,我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认为:“怎样把自然人变成社会有用的人就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个性、人格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的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心理异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培植健康的心理并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动。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制约,对留守儿童很少进行心理疏导,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2,学习和教育问题。
教育是培养儿童正常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现代化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社会流动呈模式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农民流动引起了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变化。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或在校寄宿或民间托养。他们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而监护人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家庭的社会化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没有多大了。据调查,这些孩子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很多孩子被看成是“双差生”或“问题儿”,有的甚至厌学,留守儿童中受人身攻击、受到意外伤害的大有人在,生活状况较正常家庭的孩子差。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
二、影响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原因
1,家庭功能弱化,亲子教育缺失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Cooly.1864---1929年)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认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
家庭对一个人正常情感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婴儿从出生时的接受母乳喂养、父母的爱抚、亲人、长辈的关爱,就是在接受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情感培养和互动交流。一般来讲,儿童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一个对社会化行为的认知、认同并形成相应心理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始于模仿,子女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对父母的社会化行为有认同感,对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有信任感,父母的教育引导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性,获得心理上的安慰。父母正是借助这种种关系对孩子的社会化施加影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远大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反之,亲子教育缺乏对留守儿童正常情感的形成、智力开发、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和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父母双方的长期缺位,造成家庭功能弱化,这给留守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不相吻合
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的待遇是不同的,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很难在城市受到良好的教育。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第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然而,政策与实践之间往往会有差距,各地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在许多城市外地学生入公立的幼儿园、学校,仍需要变相缴纳为数不菲的费用。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这类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迫使一部分打工者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
三、促进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对策
为了促使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我们可以在他们自然社会化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积极引导。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重要的两个方面。
1,在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增强父母责任意识,强化家庭功能。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理应承担起应有的功能和责任,认识到家庭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作用。每位家长应以多种渠道来增强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内容应该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临时监护人同样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满足儿童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重视其心理需求,保证其身心的健全发展。其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2,在学校教育方面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儿童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上的苦闷。在学习上,多鼓励、多监督。生活上,多关照,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再次,教师要加大家访力度,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访,并以电话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最后,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反映留守儿童家 庭的班会,来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3,另外,还要通过社会、政府、社区等方方面面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承担起教育和保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和义务。使农村留守儿童正常地进行社会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开小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剖析.科技资讯,2008 〔2〕 张志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学分析.沧桑,2009.3 〔3〕 梁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构筑和谐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科教论坛 〔4〕 赵春鹏.亲子教育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河北农业科学, 2008.12 〔5〕 张仕琼,黄安相.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初探 网络科技.2007.2 〔6〕 聂建华,李刚.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研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 〔7〕 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