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4 11:0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

第一篇: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

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唐林翔

第一部分 考察计划

一、考察的主题与目的了解朱集一中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的情况。同时深入了解朱集镇这个地区的发展特点,找出大量村民外出打工的原因,以便更全面的分析留守儿童存在各种问题的影响因素。

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朱集镇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土地面积、发展历史、天气情况、耕地面积、人口、外出打工比例等等)。

2.朱集镇一中情况(学校成立时间、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情况、教职员工情况、学校生源情况、留守儿童比例等等)。

3.留守儿童的情况(包括学习、品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等)。

4.教师对待这些留守学生的方式。

二、考察实施

时间:2007年5月10日——2007年5月17日

2007年8月20日——2007年8月28日

地点:襄阳区朱集镇一中

方法:访谈法

访谈对象:朱集镇镇长、班主任教师、留守儿童学生

访谈地点:朱集镇一中

成果形式:文字材料、书面考察报告、硕士开题报告

第二部分书面考察报告

一、朱集镇和朱集一中情况简介

1、朱集镇基本情况简介

朱集镇位于湖北省襄阳区的东北部。全镇国土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地势属于平原地区,东面是唐河,西面北河,最北面与河南新野县五星镇、王庄镇相接。朱集镇是1965年从程河区、双沟区分离出来,程河区原来是由黄岗、上湾、朱集、马套四个小乡镇合并起来。该镇位于南阳盆地的南端,唐白河流域(汉水最大的支流)。整体上属于南北气候,以北方气候为主。

朱集镇有13000户人家,共计67000人。耕地面积76500亩,有31个村,176个村民小组。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对于数量较大的农民来说,靠种田只能达到温饱水平,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人数将近20000左右。每个小组有60到70户人家里,大约有100多个在外打工。由于打工的收入可观,某方面促进了朱集镇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所以

政府非常支持。(资料来源:朱集镇原镇长:刘学香,2007年5月15日)。

2、朱集一中简介

朱集一中成立于1972年,学校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213.5平方米,现有教室26个。初

一、初二各有8个班,初三有10个班。教辅用房主要有实验室2个,图书馆和微机室各1个,学校生源覆盖周边6.5万人口。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38人,其中教辅及勤工人员18人,专任教师120人,从教师现有学历看,本科学历教师40人,专科学历教师76人,中专、高中学历的有4人;教师的职称结构为: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55人,中学二级教师53人,中学三级教师10人。

在学校现有的2200名学生中,男生共有1365人,女生共有835人。留守儿童学生共有881人,所占比例为40.1。其中七年级学生共计765人,留守儿童270人;八年级学生680人,留守儿童274人;九年级755人,留守儿童337人。(资料来源:朱集一中副校长:齐正兵,2007年5月16日)

二、教师和“留守儿童”访谈情况

1.教师1:郝水清七五班班主任所教科目:语文

访谈情况:

问:老师,在您所了解的留守学生中,他们有哪些不良的行为表现?这些学生与正常的学生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导致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郝:这些学生经常旷课,胡乱花钱,还有个别的经常偷偷摸摸去网吧,游戏厅,玩通宵等等。他们与正常的学生相比最突出的就是过去自由散漫,不能受约束。我个人认为导致这些学生有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家长的管教。问:郝老师,这些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如何?通常您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这些留守学生实施起来有困难吗?有无效果?

答:他们当中学习成绩好的比较少,大部分成绩很差。我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对他们多谈心,多鼓励他们。至于效果,有的学生效果还可以,有的学生效果很差。

问:您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学生造成了哪些影响?这些留守孩子常常让你头疼的是哪些事?

答:父母对孩子最主要的就是缺少管理,他们的行为比较自由,松散。最令人头疼的是,他们老师出现违纪违规行为,而且找不到家长。

问:您认为这些学生在教育上最缺失的是什么?有哪些表现?

答:最缺失的是没有家长对他们直接管理。表现是:犯错误了教师找不到家长。问:在教学中,您认为对于这些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令他们在学习方面有进步?

答:第一,要多教育,多谈心,提高自觉性;第二,应该有管得住的直接监护人。问:您认为当前贵校的学校教育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答:只知识贬值,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教师2:刘正东,所带班级:九(1)班,教授科目:数学

问: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有无辍学、厌学情况?请老师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答:厌学、辍学的可能性大增,因为留守孩子的父母不在家,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料理,自身处事、做事的能力又稍不足,碰到不能

处理的困难比正常学生要多一些,特别是心理上得不到安慰,遇到挫折容易沮丧,丧失读书成才的自信。

问:您认为这些留守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对于这些学生造成了哪些影响?这些学生最令你感到头疼的是什么事?

答: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无可厚非,应给予在家的孩子最大的条件,使其在家安心上学、生活。如果做不到,就可能使这些学生有可能误入歧途,学习、生活均碰到很多困难不能解决。这些学生最令人头疼的是有事找不到父母,有话找不到人说。

问:据了解,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总体较差。老师,您通常对这些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或方法?实施效果如何?有无困难?

答:目前只有对个别有问题的留守学生谈话、交流思想,安慰其好好学习,做一些教育说服工作。困难在于留守孩子太多,我班有十余人,不可能做到完美。问:老师,您认为对这些留守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一个对他们影响更大一些?您觉得家庭教育的责任是什么?学校教育的责任是什么?

答:家庭教育不可缺少,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影响不是特别大,但如果工作做的足够,收效应该大。

问:老师,根据您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您通常比较关注的是哪类学生?

答:关注一些有不良爱好,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的学生。另外成绩较好,态度比较踏实的留守学生也是关注对象。

3.留守学生黄蕾,14岁,官庄5组

——“老师说,像我们这样成绩不好的没办法,不可能每个都好,所以我们上课能否听懂讲课,老师根本不会在乎”。

留守学生翟开鹏,14岁,翟湾村1组

——我希望父母回来,他们已经出去一年多了,当父母在身边时我学习很好,现在不在身边,我不能管住自己,也没有人管我,父母每周打一次电话,问问爷爷奶奶身体好不好,问我学习。他们不是笼统的问问,就是敷衍了事。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就关心我吃饭能否吃饱,有没有人欺负,问学习的很少。父母出去是因为他们觉得我长大了,初中是寄宿,所以他们认为有老师,有学校管教我们。

三、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努力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下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不是减弱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回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里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感受

通过此次实际调研,我有很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第一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不可缺失。第二,留守儿童问题反映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变异。

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圣人行无言之教。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是人类教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不管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都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最重的。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无论走进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很好地去发展自己,哪怕他没有什么学历。

学校、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差异,代表的还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路。家庭教育是生活常识的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人中学做事;学校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事中学做人。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但是等我们的农民工朋友最终回到家乡,那时孩子已经长大,已经过了影响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期。况且留守儿童父母中的绝大多数人,其本身受到现代学校的科学知识教育就很少,当他们要教育在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都比他们强得多的子女的时候,教育水平自然很有限,教育能力很有限,办法也不会很多。如此长期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没有安定生活环境中的良好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的熏陶,他们很可能学不到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那么,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来解决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种是代理家长制,也就是我国古代说的“易子而教”。这是重庆市探索出来的一个经验。很多家长担心,代理家长如果自身有很多毛病,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另外代理家长管重了不是,管轻了没用。当然,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这种方式之所以在当地得到认可,还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第二种是学校寄宿制。以我个人的经历,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如果说代理家长制是散居的、不可控的,学校寄宿制则是可控的,学校对生活老师和德育老师都是可以培训的。

第三种是借鉴SOS村的方式,就是复合式的家庭管理系统。可以找一个适合做代理家长的人,将几个孩子集中到这个家里,由他来管理。另外,各级政府,各界别组织,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在政策上、经费上、条件上资助创办留守儿童之家。

总之,在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总要想点办法,让他们受到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温暖,得到爱的补偿。

第二篇: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2001年11月2日,我作为“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三期国家级培训高中语文班”的学员,与同班学员一道,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进行教育考察。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宜昌一中美丽的校园,观摩了语文教师生动的课堂教学,聆听了领导和老师感人的介绍,深受启发和教育。我感受最深的是:宜昌一中的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切实且得力的措施:宜昌一中的师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有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素质教育在宜昌一中结出累累硕果。他

们的理念和实践正在昭示着这样一条教育的必然规律:素质教育是取得高质量的关键。

宜昌一中创办于1910年,是川东鄂西地区最早的官办学校。现已办成独立高中,有31个教学班,师生两千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来,该校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方略和强化“德”、坚持“全”、注重“实”、讲究“活”、追求“新”、着眼“管”的十八字办学方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深入探索研究第一课堂有效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质量;规范有序地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不但扎扎实实地不断开创教育新局面,而且高考升学率也连年攀升。

宜昌一中陶三发校长在座谈会上

对我们说:“以拼消耗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只能是粗放型的低素质教育,而以科研含量支撑的素质教育是一种‘集约型’的高素质的真正为科技兴国战略所需要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提高教育的素质,培养富有活力的开拓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陶三发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独到的。在校领导这种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该校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三步:

第一步是以抓学生“自治”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97年开始,该校废除了从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保姆式德育方式,民主选举学生干部,“还政于民”,让学生充分享受班级和学校常规管理的教育资源,民主管理学校,真正做起了学校的主人。该校把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他们要求全体高一学生住校一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第二步是抓课程结构的改革,建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系统地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该校用“三三三制课程结构”来规范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一个“三”是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课等三张课表指挥常规教学,以55%的时间用于第一课堂必修课的教学,45%的时间用于学校开发的40多门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第二个“三”是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作为展示和交流素质教育成果的平台。第三个“三”是出版三大报刊——《宜昌一中报》、《一中教研》和《前茅》文学季刊,作为素质教育的论坛和基础。这一课程结构,彻底结束了第一课堂一统天下,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的局面,形成了立体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是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为素质教育提供智力保证。该校突破师资培养的旧框框,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途径提

高师资水平及其社会地位。几年来,该校争取了“英语单元整体教学”、“青少年巨大潜力开发”等十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的,集体攻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对教师工作的衡量,不是以“勤”为标准,而是以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质”为标准。谁给学生加班,或谁在自习课时登台讲课,谁就会挨批评,就会被认为是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自由发展的时间为代价来弥补自身教学不足的表现,甚至被认为是“缺德无能”的表现。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该校教师的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校目前有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55人,研究生(含在读)20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42人;五年来,获国家级各类奖励32人次,获省级各类奖励118人次;出版专著30余本,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又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宜昌一中在素质教育的道路

上走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实施素质教育为宜昌一中带来了高质量,且看下列几组数字:

△近三年来,学生在《中国青年报》、《中学生》等全国20多家媒体发表文章近百篇。

△ 科技发明创新冠于湖北,走在全国前列,近三年来,全校发明创新近2000项,获全国发明创新大赛奖7项,单项奖40多项,已有40多件作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还有几百项正在申请专利。

△ 学科奥赛,去年全国一等奖宜昌共9名,该校占7名。

△ 高考升学率超常规攀升,今年一类重点大学达到50%以上,升入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12所全国著名高等学府达到120人。

△ 五年来,该校生均三年在校学习时间比宜昌市同级可比学校少80天(每天以8小时计),生均三年作业量少600个小时。

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能产生怎样的教育效益?从宜昌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事实中,我们或许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诠释。在考察过程中与学生座谈时,一位叫吴磊的同学这样说:“从我跨入一中的第一天起,便深深感受来自一中的气息,激烈的竞争又不乏轻松的气氛,敢于迎接时代的潮流,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脚踏实地而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创新精神。”这位同学真切地道出了素质教育对培养高质量人才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三篇: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宜昌一中创办于1910年,是川东鄂西地区最早的官办学校。现已办成独立高中,有31个教学班,师生两千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来,该校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方略和强化“德”、坚持“全”、注重“实”、讲究“活”、追求“新”、着眼“管”的十八字办学方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深入探索研究第一课堂有效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质量;规范有序地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不但扎扎实实地不断开创教育新局面,而且高考升学率也连年攀升。

宜昌一中陶三发校长在座谈会上对我们说:“以拼消耗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只能是粗放型的低素质教育,而以科研含量支撑的素质教育是一种‘集约型’的高素质的真正为科技兴国战略所需要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提高教育的素质,培养富有活力的开拓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陶三发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独到的。在校领导这种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该校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三步:

第一步是以抓学生“自治”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97年开始,该校废除了从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保姆式德育方式,民主选举学生干部,“还政于民”,让学生充分享受班级和学校常规管理的教育资源,民主管理学校,真正做起了学校的主人。该校把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他们要求全体高一学生住校一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第二步是抓课程结构的改革,建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系统地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该校用“三三三制课程结构”来规范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一个“三”是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课等三张课表指挥常规教学,以55%的时间用于第一课堂必修课的教学,45%的时间用于学校开发的40多门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第二个“三”是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作为展示和交流素质教育成果的平台。第三个“三”是出版三大报刊——《宜昌一中报》、《一中教研》和《前茅》文学季刊,作为素质教育的论坛和基础。这一课程结构,彻底结束了第一课堂一统天下,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的局面,形成了立体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实施素质教育为宜昌一中带来了高质量,且看下列几组数字:

近三年来,学生在《中国青年报》、《中学生》等全国20多家媒体发表文章近百篇。

科技发明创新冠于湖北,走在全国前列,近三年来,全校发明创新近2000项,获全国发明创新大赛奖7项,单项奖40多项,已有40多件作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还有几百项正在申请专利。

学科奥赛,去年全国一等奖宜昌共9名,该校占7名。

五年来,该校生均三年在校学习时间比宜昌市同级可比学校少80天(每天以8小时计),生均三年作业量少600个小时。

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能产生怎样的教育效益?从宜昌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事实中,我们或许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诠释。在考察过程中与学生座谈时,一位叫吴磊的同学这样说:“从我跨入一中的第一天起,便深深感受来自一中的气息,激烈的竞争又不乏轻松的气氛,敢于迎接时代的潮流,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脚踏实地而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创新精神。”这位同学真切地道出了素质教育对培养高质量人才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湖北省宜昌一中教育考察报告

2001年11月2日,我作为“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三期国家级培训高中语文班”的学员,与同班学员一道,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进行教育考察。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宜昌一中美丽的校园,观摩了语文教师生动的课堂教学,聆听了领导和老师感人的介绍,深受启发和教育。我感受最深的是:宜昌一中的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切实且得力的措施:宜昌一中的师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有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素质教育在宜昌一中结出累累硕果。他们的理念和实践正在昭示着这样一条教育的必然规律:素质教育是取得高质量的关键。

宜昌一中创办于1910年,是川东鄂西地区最早的官办学校。现已办成独立高中,有31个教学班,师生两千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来,该校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方略和强化“德”、坚持“全”、注重“实”、讲究“活”、追求“新”、着眼“管”的十八字办学方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深入探索研究第一课堂有效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质量;规范有序地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各方面才能的舞台(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不但扎扎实实地不断开创教育新局面,而且高考升学率也连年攀升。

宜昌一中陶三发校长在座谈会上对我们说:“以拼消耗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只能是粗放型的低素质教育,而以科研含量支撑的素质教育是一种‘集约型’的高素质的真正为科技兴国战略所需要的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提高教育的素质,培养富有活力的开拓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陶三发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深刻而独到的。在校领导这种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该校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三步:

第一步是以抓学生“自治”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97年开始,该校废除了从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保姆式德育方式,民主选举学生干部,“还政于民”,让学生充分享受班级和学校常规管理的教育资源,民主管理学校,真正做起了学校的主人。该校把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他们要求全体高一学生住校一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第二步是抓课程结构的改革,建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系统地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该校用“三三三制课程结构”来规范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一个“三”是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课等三张课表指挥常规教学,以55%的时间用于第一课堂必修课的教学,45%的时间用于学校开发的40多门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第二个“三”是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作为展示和交流素质教育成果的平台。第三个“三”是出版三大报刊——《宜昌一中报》、《一中教研》和《前茅》文学季刊,作为素质教育的论坛和基础。这一课程结构,彻底结束了第一课堂一统天下,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的局面,形成了立体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是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为素质教育提供智力保证。该校突破师资培养的旧框框,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及其社会地位。几年来,该校争取了“英语单元整体教学”、“青少年巨大潜力开发”等十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的,集体攻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对教师工作的衡量,不是以“勤”为标准,而是以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质”为标准。谁给学生加班,或谁在自习课时登台讲课,谁就会挨批评,就会被认为是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自由发展的时间为代价来弥补自身教学不足的表现,甚至被认为是“缺德无能”的表现。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该校教师的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校目前有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55人,研究生(含在读)20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42人;五年来,获国家级各类奖励32人次,获省级各类奖励118人次;出版专著30余本,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又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宜昌一中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实施素质教育为宜昌一中带来了高质量,且看下列几组数字:

△近三年来,学生在《中国青年报》、《中学生》等全国20多家媒体发表文章近百篇。

△科技发明创新冠于湖北,走在全国前列,近三年来,全校发明创新近2000项,获全国发明创新大赛奖7项,单项奖40多项,已有40多件作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还有几百项正在申请专利。

△学科奥赛,去年全国一等奖宜昌共9名,该校占7名。

△高考升学率超常规攀升,今年一类重点大学达到50%以上,升入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12所全国著名高等学府达到120人。

△五年来,该校生均三年在校学习时间比宜昌市同级可比学校少80天(每天以8小时计),生均三年作业量少600个小时。

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能产生怎样的教育效益?从宜昌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事实中,我们或许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诠释。在考察过程中与学生座谈时,一位叫吴磊的同学这样说:“从我跨入一中的第一天起,便深深感受来自一中的气息,激烈的竞争又不乏轻松的气氛,敢于迎接时代的潮流,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脚踏实地而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创新精神。”这位同学真切地道出了素质教育对培养高质量人才所起的巨大作用。

下载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一中留守儿童教育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