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1: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邳州市邳城镇中心校徐峰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最近调查中发现在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在校留守儿童中,我省苏北5市有40万人左右,徐州市地区的近8万人。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的偏差以及社会教育的断裂等状况,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在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更是高达40%以上,某个教育家曾说过: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希望事关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妥善解决。那么如何教育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根据自己的教育管理,结合真实的案例作了如下探索:

个案描述:

近日,我校高年级有几个男同学逃课上网玩游戏,不思进取,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起初找到他们时,他们还听从。可过了一段时间又去网吧了,还振振有词地说:“玩游戏也是一种智力活动,一样能锻炼出一个聪明的大脑”。对此我做了家访,才发现学生家长根本就没有在家,有两三个学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还有一个学生竟然是自己一个人在家,父母在外地打工,每个月都给汇来不少零用钱。家访后我才意识到事情的缘由和严重性。为了使这些留守儿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步入学习正轨,我从端正思想,净化学习环境入手,我利用课余找他们谈心交流认识,利用班会进行正确上网的教育。正确引导他们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应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拒绝不良诱惑,学会充实自己。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鼓励他们利用教育网站进行学习。后来他们又找到我说:“老师,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不会再去上网打游戏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就说:“那看你们以后的表现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果然约束了很多,成绩不断进步。

个案分析及指导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十五岁以下的留守孩子大约是2200万人,约占全国小学初中学生总数的20%左右。我校所处的乡镇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乡镇,我校在校生中,有大约4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我们从调查中也看到,99.9%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悉心呵护,学校老师的热心教育下,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多数留守儿童身心发育正常,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情绪稳定。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根据邳州市教育局对全市11000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亲外出与单亲外出各占一半)回家探亲频度的调查,一年回来一次的留守学生父母为7156人,占总数的65.54%;两年回来一次的为2116人,占总数的19.24%,两年以上回来一次的为1793人,占总数的15.03%。各地乡镇和村撤并后,有的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无人接送,存在一定隐患;有的吃饭不能准时。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严少“惯”多,管吃管住不管教的多,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监护人一般只负责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导致成绩下降。有的迷上了网吧、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自私、冷漠、性格孤僻;有的情绪易冲动而经常与同学打架等。

三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苦闷。据对邳州市11028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查结果显示,行为退缩、感情脆弱、耐挫力差的留守儿童为3462人占31.4%;对自己评价偏低并伴有不安、失望等不良情感体验的为2701人占24.5%;办事刻板,谨小慎微,自我封闭的为356人占13.2%;虚荣心强,过分自我中心,喜欢诋毁他人的为815人占7.4%;易激惹,具有较多攻击性行为的为531人占4.9%。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农村留守学生的比率已经超过80%。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邳城镇政府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作为主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并把邳城小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试点校,通过一年的努力研究,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试点经验。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我们学校做出以下的措施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

2、职责分工校长:负责全盘工作的协调。德育处:具体布置留守孩子的教育管

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各班成立爱心小组,并对留守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本班留守孩子的档案,作好详细记录。

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数”。这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全面、详细地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情况。摸底时,数量上确保“一个不能少”;内容上确保全面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监护状况等,以便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监护现状;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详细地址、与留守儿童的关系、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向高一年级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建立寄宿制度,实施集中管理;目前,我市许多地方采取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的办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面临的困难。有的暂时无法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的地方,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集中解决周边学校留守儿童的寄宿问题。

寄宿制学校和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完整、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例如,专门安排生活老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试行“双班主任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育与管理基本都由退下来的老教师具体负责。在学习与行为习惯养成上,让留守儿童达到“四会”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留守儿童进寄宿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和阴雨天上学难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互助友爱的精神,也可防止外界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三是可以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使打工的父母放心。

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这些帮扶老师还和留守学生合影,学校将这些合影相片贴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这些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们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在他们的帮助下,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畅通亲情友情,增强教育管护亲和力;让留守孩子和父母定时联系沟通。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情抚慰与关怀的问题,许多地方积极争取电信部门的支持,建立起学校与留守儿童父母互通联系绿色通道,通过短信方式,学校向留守儿童父母通报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提醒家长及时给予孩子以积极的鼓励;开通了“家校热线”,由专门老师解答家长关于家教方面的问题;学校为留守儿童专门购买的一批摄像头和耳机,让留守孩子和家长进行视频聊天,使远方的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孩子能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享受一下久违的亲情。我们学校由班主任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汇报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情感交流。

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如同学之间开展“雏鹰比翼,结伴双飞”活动,其他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一帮一”,有的还让其他学生在节假日把“结对子”的留守儿童带回家里过节,享受家庭的温暖。各班还成立了留守孩子“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学生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将中小学校的超编人员转岗从事学校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校长、教师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健全学校安全、卫生、后勤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办学水平。

四﹑校村双方配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和村委会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针对不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的情况,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除了办好正常的家长学校以外,还专门开办爷爷奶奶家长学校。同时建好校外辅导站的建设,丰富了没有进入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留守儿童放学以后活动有了去处,学习有了辅导。我们邳州市有校外辅导站527个,聘请校外辅导员3800人,其中老教师就有2500多人,实现了老教师校外辅导站全覆盖。再次是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对那些代理监护条件差的留守儿童,挑选有经验的在职老师、退休教师和社会上的热心人担任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给以特殊的关心。

许多地方还制定了代理家长的职责等规范,并专门培训代理家长。组织结对关爱活动。各地形式多样,包括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积极作用,与留守儿童开展“老少牵手,双阳同辉”结对帮护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护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开展“心手相连,共赴未来”结对帮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倾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护活动。

五﹑加快经济发展,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存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长久之计。发展当地经济,拓展农村就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不耽误下一代的教育抚养,走出“钱袋”和“后代”两难选择的困惑,让他们得到正常家庭应有的父母亲情和家庭教育。同时要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中小学接纳为主”的原则,制订出台与当地市民子女“一视同仁”的入学政策,逐步取消义务教育的入学户籍限制,努力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力争做到按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在校生数核拨公办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教师编制,打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入学的通道,使农村儿童也能与城市儿童一起享受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互动交流也是填补留守儿童亲情空白的一剂良方,而这项工作的推进必须在政府及制度的保证下进行落实。如,可以组织电信部门和有关学校、社区、村居共同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向留守子女优惠开放;要求用人单位向外来务工人员开通他们与自己留守子女的“亲情电话”;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与倡导下,转变企业管理观念,使企业在吸收劳工进厂的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将关注留守儿童纳入企业关怀员工的一部分,自觉成就一种企业文化,在积极配合与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贡献一份力量。

充分挖掘资源,化不利为有利。我们认为,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留守”也并不全是坏事。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因父母监护缺失对留守儿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敏锐地认识到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可能有利的一面,有意识地教育留守儿童自信、自强、自理、自立,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把“父母监护缺失”转化成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奇妙作用的教育资源。

结论与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像苏北这样的主要农民工输出地而言,留守儿童仍将呈现稳步、缓慢增长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仍将是主要农民工输出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明确的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政府是主导,教育部门是主角,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方式》张新平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7-01

《关于江苏省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关工委 总编江苏省教育关工会网站《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潘佳鹤闲云老师网校

《教育心理学》霍涌泉等著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07-10P68-72

第二篇: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工作总结 四(1)班班主任

通过对留守儿童罗涛的个案研究,我发现罗涛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为了生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能靠爷爷奶奶照顾,平时老人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去外地打工要隔年才回家一趟,使孩子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为此,我对该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且马虎,邋遢。重要的是还有撒谎,爱欺负同学,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别的同学都不爱接近他,属于典型的“问题型”留守儿童。

二、亲情的缺失: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缺少关心,不闻不问,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形成了孩子自卑,沮丧,自暴自弃的个性,同时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没有从小养成。

三、生活的贫困:

本身家庭条件不算太好,虽然其父母在外打工,当年工资不高,祖父祖母已是古稀之年,已丧失劳动能力,因此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平

时孩子的衣物也较少,看到别人的好东西时想占为己有,控制不住就找借口欺负同学,拿别人的东西。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关怀: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我主动和他交流,同时积极跟他父母沟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特别的关爱,并提出好的事例,来激励他。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丘单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级讲故事比赛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并让全班同学为他加油助威,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丘居单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通过努力,最大程度上消除了隔代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人虽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五、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1,通过一学期的引导,鼓励,丘单现在已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知道要先完成作业才能去玩,作业也比以前干净了,每次值日也能认真完成了,具有了一定的责任心。

2,已能控制自己,不再欺负同学,拿别人的东西,知道那是不文明的行为,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还知道主动去帮助,和同学打成了一片。3,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检测数学,语文均在80分以上。

六、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爱”的力量

从丘单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

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个案研究 文献综述

广州大学2010届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 余恩洪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年留守儿童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从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对留守儿童问题对策与建议进行分别概括,提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今后留守儿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达成共识,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产物。叶敬忠、肖正德等认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的问题,主要是孩子就读问题,只好把孩子留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在教育学领域形成了“留守儿童”。吴霓等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入学费用,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

二、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1]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2]。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3]。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4], 周宗奎等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5]而叶敬忠等则在其著作中这样界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满18周岁以下的儿童[6],等等。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来进行的。

1、父母外出的数量

父母外出是留守儿童概念构成的核心部分。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父母外出这一特征的要求已经达成共识,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

2、父母外出的时间

多数文章中对父母外出时间未加限制,仅以“长期在外务工”笼统带过。在一些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便于研究的可操作化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进行了划分,如吕绍清以每年在外半年以上加以限定[7-8],叶敬忠对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研究中限定为每年在外4个月以上[9]。

3、留守儿童的年龄

已有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使用差别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年龄划分包括邹先云所指的“不满16岁”[10],段成荣、周福林研究中所指的“14周岁及以下”[11],叶敬忠所指的“18岁以下”[6]。而丁杰、吴霓研究中所指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6岁)[3]。

小结:学者门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众说纷坛,甚至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本人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 双方或单方长期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6个月以上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三、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阶段性总结

高龙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第一阶段性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的课题是2014年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小课题。现将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1、申报课题,完成课题研究设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是宝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

2、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成立课题小组,韩长明为组长,李亚军为副组长,邓花花、崔欣、李建东、邢小珍为组员进行课题研究。

3、、选取实验群体,在我校46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13人,约占总数的28%,我们课题小组确定了我校13名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分布在全校六个年级的6个班级当中。

4、拟定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为下一步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形成共识,找出规律,并且与非留守儿童各方面进行对比。此次调查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5、完成了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下阶段课题研究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6、完成了高龙中心小学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帮扶计划。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打好了基础。

总之,经过前一阶段的准备和前测工作,为我们深层次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做好了准备,明确了方向,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简阳市安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学生

调查时间:2010年3月20日——24日

调查目的:

1、了解该乡“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

2、分析“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3、寻找教育方法。

调查方式:座谈、走访等

调查过程: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人口和出行增加这就为农村闲臵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而他们的孩子因要上学读书,不能随之“走南闯北”,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欠缺和父母关爱的缺乏,存在着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自认无能、成绩平平……许多令人忧虑的人格缺陷问题。

一、调查结果

安乐乡位于简阳市东南,地形以丘陵为主,总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10000余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该乡外出务工人员占全乡劳动人口的30%左右,留守儿童已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对“留守”学生进行了统计调查。全乡“留守儿童”322人,占总学生数的40%左右。据调查,有89.2%的孩子对于“留守”生活或多或少不适应,35%的孩子“有过被遗弃的感觉”,42%小孩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51%的孩子称之为“一段痛苦的经历”。

调查表明,有近六成的打工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还有11.8%的父母三、四年才回家一次。86.9%的“留守儿”认为父母打工对自己的性格、学习成绩、心理“有一些影响”;13.1%的孩子认为“影响不大”,而且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的“关爱缺乏”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阴影越深。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待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导致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家庭教育薄弱。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一般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大都属于老年人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学习一般都比较差。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

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四)心理障碍。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这些心理问题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留守儿童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小同学等不良行为,有的迷恋网吧

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六)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七)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因势利导,寻求方法

因此,我们教师要对“留守儿”的心理作细致分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明理与导行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努力提高其实效性。

1.循循诱导

作为班主任,应先摸清“留守儿”的思想动态。通过班干部会、个别谈话、学生代表交流等形式,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利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让学生做的同时,以充足的理由使学生信服。这就是所谓“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比如有个“留守儿”经常逃学,并与社会上一些坏人混在一起,班上学生都怕他。为此,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针对他的错误思想,我找他谈话,帮助他分析,提高认识。问他:“逃学有什么好处?”他说不上来。接着又

问:“那么有什么坏处?”这个他当然说得上来,自己列了数条,然后帮他逐条解剖,让他明白道理,最后严肃指出:“不要错把耻辱当光荣,其实大多数同学不欣赏你,他们怕你、厌恶你、疏远你,这就不光荣。”这个学生受到强烈震撼,终于有了改变的迹象。

2.情感期待

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此时,教师可以以自己特有的身份(长辈、朋友等多重角色)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注意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目标始终处于实现的期望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努力用行动实现目标的愿望。

听说某班有这样一个人称“皮大王”的“留守儿”,学习马虎,调皮捣蛋。但是在一次搬运垃圾时他特别卖力,校长在校会上当众表扬他“思想好,热爱集体,劳动积极”。话虽然不多,但“皮大王”第一次受到如此高的荣誉,当场激动得哭了,后来老师让他当劳动委员,值勤干部,他也干得不错,老师一再夸他“有志气、有进步”。这种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使他各方面有了进步,成为一个优等生,解除了外地工作父母的后顾之忧。

3.全面激励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是由于“留守儿”的父母大多在外,他们对子女的要求较低,也不关心孩子们的活动,因此,这些儿童的成就动机也较淡薄。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攻心战术全面激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激发自信心,培养爱心。

所谓“全面激励”,激励主体既可以有理想的人格榜样,又有现实中的教师或同学,还有主体本人,也可以以获得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为诱因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英雄模范的事迹,讲成功人士的故事,讲身边同学的例子,诱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举行“我的理想”、“滴水与大海”等主题队会,组织“争章”活动,让“留守儿”正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增强。

据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自杀与家庭关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有专家

建议,如条件许可,打工父母应尽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或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加强与子女感情的交流;我们教师也应对“留守儿”倾注更多的关爱,尽量使其融入集体,以减少其心灵孤独感,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匡正,一定会消除隐患,甚至会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四、启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以下对策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文化素养的人做孩子的监护人。不仅如此,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物质和经济补偿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迷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而引发偷盗、强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美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贯养,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监督孩子的思想变化。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措施如:

(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贫富选殊的现状。”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合法的义务教育权利,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简阳市安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2010年3月24日

下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

    清河区司法局精心部署暑期“农村 留守儿童”系列法制宣传活动为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清河区司法局积极行动,专题研究部署开展......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住校就读管理初探 独山县白泉镇新民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委托亲人或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

    农村留守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从这个群体在文化教育......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及应对策略 20090120 黄丽玲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拯救孩子的心灵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他们之间缺少沟通,造成越来越多的......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约占总儿童数的百分之十二,也就是说每二十五个儿童中就有三个留守儿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大多数都是爷爷......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最终定稿)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宋文平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