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情况
张义镇上泉九年一贯制学校
“留守儿童之家”基本情况简介
凉州区张义镇上泉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由原上泉中学和上泉小学
合并改建的,学校占地面积达18400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224人,其中留守儿童人数175人(女73人),占总学生数的78%。我校概括起来有“三多”特点:
一、贫困学生多;
二、住宿学生多,三、留守儿童人数在增多。具体情况如下:
1、留守学生量大面广。农村学生居住分散,难以有效的集中管理。
2、留守学生监护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中大多数是隔代监护。其中70%左右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情感溺爱和知识缺乏等原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至于由亲戚代管的孩子,更由于亲疏关系的原因,使其不敢放手管理,他们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常常忽略孩子其他的需要。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父母监护权的缺位,使他们的安全感、信任感有所丧失,缺乏对社会的好感,甚至导致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3、留守学生对父母的期盼强烈。据学校调查了解近78%的留守学
生非常想念在外工作的父母,希望父母在家陪伴自己,或至少要有一人在家。70%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常回家或多打电话。而据学生反映表明,留守学生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约占20%,两年回家一次的占6%,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2%,其他都是春种秋收时才回家,在家停留的时间非常的短。
4、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就业
机会少,农村的青壮年背负生存之重负不得不向城市转移。
见于以上情况,于2009年6月份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设立
了活动室。对房子进行了美化,购买了桌椅板凳和图书,领取了国家配发的专项设备等。改善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之家成为留守儿童的乐园。
第二篇:留守儿童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西河口乡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规范我校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区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关会议讲话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特制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我区教育民生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为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活动宗旨
加强对我校留守儿童和潜能生的关爱、教育、管理,从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言行上引导,并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让留守儿童和潜能生感到学校就象家一样温暖,让留守学生和潜能生与其它孩子一样幸福健康地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工作目标
1、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2、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5、拓展家教,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再提高培训工作。
四、成立组织 明确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主要措施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三篇: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
班级:工商管理学号:姓名:齐丁瑶
201016011125
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1日——2012年7月20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从江县
调查人员:齐丁瑶
调查对象: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现场询问与记录、抽查
调查目的: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我有一个贵州省从江县的同学,他告诉我这里被誉为“人类疲倦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最原生态的苗乡侗寨,这里有“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这里有天籁之音的侗家大歌,这里有质朴善良的侗家人,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唐朝的发型,宋代服饰,魏晋遗风,这里有着灿烂的、古老的民族文化。然而在这些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背后却面临着一个农耕时代在逐步地转变,农村的大量劳动力纷纷外出(8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谋求一条改善生计之路。古老传统的村寨在渐渐萧条,留守儿童的成长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这里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沙石是他们的玩具,小狗是他们的伙伴。他们也是快乐的,他们是那么的富有创造力,他们自制侗族芦笙笛、弹弓、陀螺….他们也渴望学习,得到知识,看到那残旧的教室,我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从江县,平均每两户人家中就有一个留守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都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钟旺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钟旺,今年8岁,父母都在广东东莞打工,从5岁起便一人操持家务,照顾年迈重度残疾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钟旺在从江县的一个小村上小学二年级,钟旺学习很好,每当提到自己的父母时她格外的高兴。钟旺告诉我,有时候爸爸妈妈很久不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她就会哭。并且给父母打过电话去,可见钟旺多么渴望父爱与母爱!
吴波是班级里最贫困的学生,家里仅仅靠养几只羊来维持生计,就连买校服的钱都拿不出来。他身上穿的校服是学校免费他的,吴波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一些大姐姐、大哥哥穿不了的衣服。在二郎乡中心小学,吴波的家是离学校最远的,住在半山腰的森林里,每天他要不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要是遇到刮风下雨天就要走上两个多小时,到学校以后,全身都是泥,冻得直发抖,老师看到后都感觉很心疼。因为吴波从小没有父母,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在学校遇到什么委屈烦心的事,吴波只能和爷爷诉苦。爷爷告诉我,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最担心的是以后吴波由谁来照顾,虽然二叔现在可以帮一些忙,但是二叔家也是很穷的,爷爷最大的心愿就是无波可以继续上学,有了知识,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吴波渴望学习,渴望父爱与母爱,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他性格内向,很孤僻,不喜欢讲话,有强烈的自卑感。
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她们就会感到欢乐,我们身处手来给他们一些爱,给他们一丝温暖,给他们一缕阳光她们就可以健康地成长。
第四篇:留守儿童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2300万。
这是目前我国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数量。据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个数字已经占到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面对如此大量幼儿的亲情缺失,该部门呼吁父母外出打工时将子女带在身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留守人群的数量逐渐增加,留守儿童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带着无奈,透着心酸。每次看到那些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听到那一声声渴望亲情的呼喊,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似乎总会被触碰到。
谁不希望这些离散的家庭能够团聚,谁不希望这些各自守望的亲人能够共享天伦,但是,带在身边就是解决之道吗?带在身边,抑或留在家乡,这是简单的选择吗?
把孩子留在家乡的问题显而易见。安全问题缺乏保障——某地发生一场校车事故,受伤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心理伤痕难以抚慰——由爷爷奶奶监护日常生活,吃饱穿暖已是最重要的目标,情感空巢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是少数。行为习惯缺乏监管——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虽然问题不少,但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仍做如此选择,因为他们向往着用短暂分离换取家庭的未来。
相比留下来的无奈,带在身边似乎更不容易。不少农民工在城市常常处于漂泊状态,工作、住所、收入都不稳定。当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有时候连自己的生活都在勉强维持,即便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很难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吧,在农贸市场菜摊边玩耍的幼儿,坐在三轮车上跟父母一起收废品的孩子……面对城市的繁华,很难说这样不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事实上,很多农民工也尝试过带着孩子进城打工,但后来,一些人还是无可奈何地将孩子送回了老家。
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乡,都不是容易的选择。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如此多的孩子,如此多的家庭,如果想要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太现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说到底还是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在城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城市要尽力帮助其子弟顺利就学;农民工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开始做着各种有益的尝试,试图找到一条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希望这条路能越走越宽。
第五篇:留守儿童(定稿)
关于做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工作建议
随着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确保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顺利向市民转化,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和谐。根据其现实需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学业辅导。建议教育部门利用、优秀教师等优势资源,采用一对
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组织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对学业优秀子女提供奖学金或工作岗位,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社会性奖励机制;发动社会志愿者和教育机构,开设“爱心学堂”定点服务等项目。
(二)注重亲情陪伴。建议街道、社区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较集中居住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站,吸收、引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培训;对单亲及其他特殊家庭提供亲情哺育等服务,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三)注重自护教育。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厌学、仇富、功利等不良心理状况和心理瑕疵,建议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专家者开展各类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四)注重爱心捐赠。加大对这项工作经费的投入,建议民政、体育等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关爱政策,利用福利彩票、慈善捐助、体育彩票等有效渠道,将优势资源更多的向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倾斜,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学习生活条件。
(五)注重城市融入。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城市认知度低、城市认同感差等问题,应当从文化融入入手,帮助其顺利实现城市融入。建议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感受城市、文化推广等服务。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聚居社区建立文化服务站,通过捐助图书、文化进校、进社区等活动,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文化共享和素质教育。建议新闻媒体,加大对“泉城新市民”的宣传,特别是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和面临的生存状况的宣传,倡导尊重、鼓励融入,让他们在平等、尊重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能获得平等的成长环境,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步,充分感受泉城济南家的温暖!
2、学校依靠政府资金的注入,由政府和地方投资建立留守儿童的宿舍。学校在目前学校还是有政府承办的情况下,除了寄希望与社会捐助以外学校的主要资金还应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来共同承担。
解决农村教师的基本生活,建立老师宿舍,提高老师的待遇。以一种激励措施鼓励老师扎根农村,献身于农村教育。
在学校实行代理家长制的同时,对老师进行生活补助,鼓励老师和留守儿童形成一对一或一对多得帮扶关系。
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的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表,反馈政策实施的成果,发现漏洞,及时应对。
学校应该加强对老师的心理课程的培训或者配专门的心理老师来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学校应设置与留守儿童成长紧密相关的课程。
3、家庭
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庭监管方式的指导,使其认识到家庭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人员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文化知识的培训,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一种灵活的机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为留守儿童设立补助基金,以补助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对留守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并且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