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时间:2019-05-14 12: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练习题

一、填空题1.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的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_________;二是要有_________;2.人们储存食物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可分为_________岩.________岩和________岩三类。

4.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_________,像_________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5.我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流传播等。

6.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________起来的电压是3V,两节电池________起来的电压又是1.5V。7.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水。8.植物的雄蕊产生的_________传到雌蕊的柱头上,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受精的胚珠发育成长形成。

9.像青蛙.鸡这样繁殖的动物叫_________动物,像猫.兔这样繁殖的动物叫动物。

10.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_________,硬度最小的是____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鸡蛋就是母鸡产的卵,它能发育成新的生命。()2.电路开关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导体材料。()3.蚕豆的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养()4.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铁丝是否通电时,只要检测一次就足够了。()

6.野葡萄一般是通过动物传播种子的。()7.食品的保质期越长,就说明这种食品越好。()8.油菜花.桃花.南瓜花都是完全花。()9.人体和大地都是为导电的。()10.鱼的营养很丰富,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

2.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白纸上留下了油迹,则该食物中含有丰富的()。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 3.随风飘动进行传播种子的是()。A.栗子B.蒲公英C.苍耳 4.下列用法最容易使电池报废的是()。A.断路B.短路C.通路 5.下列植物中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是()。A.鸡蛋B.胡萝卜C.肥肉 6.蚕豆种子长成茎和叶的是()。A.胚根B.胚芽C.子叶 7.化石一般存在于()中。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8.下列物体可用来接通电路的是()。A.塑料尺B.纸板C.细铁丝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B 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 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10.在下列几种连接中,使小灯泡特别亮的是()。A.两节电池并联B.两节电池串联C.两个灯泡串联

(2)简要说说植物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4分)

(3)举例说说储存食物一般有哪几种方法?(5分)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岩石和矿物》检测题

一、填空题:

1.按岩石的成因可以把岩石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一类是(),一类是()。2.()爆发时地下溶化的岩石不会从火山的喷发流淌出来。3.观察岩石的方法()、()、(),通过学习我认识的岩石有()、()、()等。4.在岩石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这些叫做()。5.所有的岩石都是有一种或几种()组成的。6.岩石在()、水、()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7.一些保留有古代生物遗体或()的岩石叫做(),它们对科学家研究地球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作用。

8.常见的岩石有()、()、()、()和()等,其中遇盐酸冒泡的是()和()。9.我能在家里找到一些岩石制品。如我们用的铅笔是用()做的。10.认识岩石的步骤是:先观察岩石的(),再测试岩石的(),最后观察岩石遇到()的反映。

11.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硬度最小的是()。14.矿物或岩石的硬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15.矿物的透明度分为()、()、()。

16.岩石一般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组成的,我所知道的矿物有()、()、()。17.要想知道矿物的硬度,我们可以采用()、()、()等去刻划矿物,判断其硬度。18.花岗岩是由()、()和()组成的,其中()最硬,()最软。

19.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它广泛地应用于研磨、切割、抛光等重要工具中;硬度最小的是(),它是重要的固体润滑剂,还用来制作()。

2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矿物近()种,其中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硬度最小的是()。22.我国已发现各种矿产()种,这些矿产资源属于(),任何()和个人不得私自开采。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经过地球运动,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A.化石

B.浮石

C.页岩 2.下面三种矿物,硬度最大的是()。A.石英

B.云母

C.长石

3.沙漠中的石蘑菇主要是()作用形成的。A.水

B.生物

C.大气

4.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A.较软

B.较硬

C.硬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B.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6.下列矿物中颜色为黑色或红色,硬度相对较硬的是()A.方解石

B.硫磺

C.赤铁矿

D.方铅矿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岩石和矿物在人们开采之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8.磨、碾子多是用()制成的。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9.俗称“青石”,遇盐酸会起泡的岩石是()。

A.石灰岩

B.沙岩

C.花岗岩

D.砾岩

10.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A.软

B.较软

C.较硬

D.硬 11.用眼看是区别岩石的好方法。()

A.粗糙与光滑

B.颜色与光泽

C.软硬

D.光泽 12.用手摸是区别岩石的好方法。()

A.粗糙与光滑

B.颜色与光泽

C.软硬

D.光泽 13.一些岩石上保留有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A.浮石

B.长石

C.化石

D.石英 14.硬度最小的矿物是()

A.石英

B.长石

C.石墨

15.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石,它是()A.沉积岩

B.变质岩

C.火成岩

16.下列矿物中颜色黑色,硬度相对较软的是()。A.石英

B.长石

C.云母

17.用于食用和防腐,还能制取纯碱、盐酸的矿物是()A.石膏

B.石盐

C.石墨

18.在野外我们观察岩石时,最常用的工具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眼镜 19.遇盐酸不会冒泡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20.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A.较软

B.较硬

C.硬

21.经过地球运动,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的岩石是(B)。A.化石

B.浮石

C.页岩

22.我们制作电线所用的原料之一的铜是从下列哪种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A.黄铜矿

B.赤铁矿

C.石英 23.化石一般存在于()中。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24.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A.石英

B.长石

C.云母

25.通常情况下,含有动植物遗体的化石多属于()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26.下面岩石中容易分层的是()。

A.板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27.下面岩石中遇盐酸会冒泡的是()。

A.砂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28.砾岩最主要的特点是()。

A.灰色

B.粗糙

C.由小石或卵石组成 29.我们在观察岩石时,常用下列方法中的()。

A.用秤称

B.用手摸

C.用尺量

30.用铜钥匙刻划不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度是()。A.较软

B.较硬

C.硬 31.遇到盐酸会冒泡的岩石不可能是()A.板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32.下列鉴别岩石的方法中,最可靠的是()A.闻一闻岩石的气味 B.掂一掂岩石的重量

C.在显微镜下看岩石成分和矿物晶体 3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我国许多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B.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的大国,所以浪费一些没关系 C.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加以保护,合理开发

三、判断题

()1.制造钟表和计算机都要用到花岗岩。()2.各种形状的岩石都会改变模样。()3.石英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

()4.风化现象是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5.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6.各种岩石的硬度不同。

()7.赤铁矿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8.花岗岩是雕塑用的好材料。

()9.岩石很坚硬,永远不会改变模样。

()10.花斑状、岩粒粗、很硬,用小刀刻不动,这种岩石是花岗岩。()11.颗粒细而密,灰白色或灰色,俗称“青石”,这种岩石遇到盐酸会冒泡。()12.花岗岩比石灰岩硬。

()13.遇到盐酸会冒泡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砾岩和石灰岩。

()14.通过眼看、手摸、刀刻、滴盐酸等手段可以辨认出岩石的种类。()15.如果从软到硬来给岩石进行排列,应该是花岗岩、石灰岩、页岩。()16.石油和煤几乎不可再形成,人类应节约使用。()17.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18.我国的稀有金属矿、钨矿、锡矿、等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19.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石英,它广泛应用于切割等重要的工具中。()20.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刻划的方法来判断矿物的软硬。()21.岩石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无关。

()22.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23.岩石和矿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4.有些矿物有着特殊规则的几何形状,通过观察他们的形状也很容易区分它们。()25.岩石都是灰色的,没有其它颜色。()26.石英具有多种色彩。()27.不同岩石的硬度也不同。

()28.各种形状的岩石都会改变模样。()29.赤铁矿具有像玻璃那样的光泽。()30.花岗岩是房屋装修的好材料。

()31.要辨别一块岩石是不是花岗岩,只要用手摸一摸就可以了。()32.我们用的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

()33.我国的稀有金属矿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34.岩石和矿物很多,我们可以随意开采。

四、连线题

1.把下列矿物和它们相应的光泽连起来: 石英像玻璃光泽那样 长石有蜡烛一样的光泽 云母光泽和丝绸差不多

2.把下列几种矿物与它们对应的颜色连接起来: 自然金

黑色 黄铁矿

白色 石英

黄色 方铅矿

绿黑色 赤铁矿

樱红色 3.几种常见岩石的用途: 石膏做铅笔芯 石墨点豆腐 金刚石造房子 白金划玻璃 石灰岩做首饰

2.连线题,请你识别它们分别是哪种岩石。(10分)

五、识图题

1.请描述石灰岩的特点,并填入泡泡图。(如果圆圈里写不下,可以写在圈外)

石灰岩

六、实验题

1.矿物的软硬可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粗略地划分。请根据这种划分完成下表。软硬

划分依据

能用_______________刻划出痕迹。

较软

不能_____________刻划出痕迹,但能用___________刻划出痕迹。

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2.岩石和矿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们用的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请你试写出几种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岩石或矿物的名称

岩石或矿物的应用

七、简答题

1.如果老师让我们到野外去采集岩石和矿物标本,这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2.地质学家是怎样鉴别矿物的?

3.为什么要保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呢?应怎样保护矿产资源?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科学综合练习题1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

1.熟话说:。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2.我国古代私人办的学校,一般只有一位私塾老师。学习人数、年龄、所学内容和学习年限都没有规定。学习内容一般分为两级,一是以识字、习字为主,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二是以学经为主,读“四书”“五经”。采用个别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并不完全一样。学生不听话,教室可以用戒尺打手心。

3.我们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我喜欢教室里的图书角、黑板报。我想为教室设立“开心箱”和“艺术角”

4.当我们受到委屈、有困难的时候,老师会耐心地开导我们,会帮助我们,老师和我们一样,也有生气、苦恼的时候,也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关心,让我们来做老师的“开心果”。我的方法是:给老师讲个笑话,对老师做个鬼脸

5.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6.能害怕,要积极动脑,如果是集体劳动,大家要分工合作。劳动结束后注意整理好用具。劳动可以使我们心灵手巧,劳动可以使我们有爱心,劳动可以使我们懂得节约,劳动可以使我们获得成功体验,劳动可以使我们增强信心。

7.列宁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8.在我们国家,凡是属于供大家使用,为大家服务的设施就是公用设施。比如:公用电话、邮政信箱、交通指示牌、农用灌溉渠、抵御洪水的大堤等等,它们都是国家公共财产的一部分。

9.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地二十五条规定:凡是故意损毁或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的;故意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或者其他公用设施的,上不够刑事处罚的;破坏草坪、花卉、树木的,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10.垃圾没人管,报告环卫局;水渠遭到破坏,向水利局报告;电缆被人挖了,向电信局反映。

11.级行政单位,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直辖市是指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大城市,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特别行政区是指实行高度自治的,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的省级行政单位,包括香港和澳门。

12.那颗北极星,位置在正北。指南针的一端指向北方,另一端指向南方。

13.万平方千米,从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约5000千米,从最北段到最南端约5500千米,人口约为13亿。我知道的中国之最有最长的河:长江,长6300公里;最大的城市:重庆市,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中国现存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

14.五香糯米饭是壮族、布依族和水族等民族的节日食品。

第四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单元 植物的一生 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2. 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⑴ 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 观察大豆的种子。

l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l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l 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哪一部分

植物的哪一部分

l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⑶ 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l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l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方法2用于其余班(学生探究法)

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第2课时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l 看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l 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l 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1的记录表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本课教学反思: 小苗快快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科学知识

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适时提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有时猜想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二.活动 观察小苗的生长

1、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注意: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教学。

三.拓展 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活动前讲清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场地,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

采用晋级制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发现4个植物生长的“证据”为C级,发现5~7为B级,发现8个以上为A级。本课教学反思:

3,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新课

1、花的记录

(1)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2)填写种植记录三。

(3)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4)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全课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过程:教师简要总结本单元学生养植物中的表现,表扬那些能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学生。学生翻看个人或小组记录,完成单元评价页P65 制作变化曲线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植物的一生。学生完成单元自我评价。

教师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要能坚持这种中长期的观察。

第2单元 生 生 不 息 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

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

2、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教学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镜、镊子、白纸。

3、有关解剖花、植物传粉、受精的CD。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用3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师: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花蕾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④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蕾,它们在一段时间后,会竞相开放。那么里面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花的构造。二.活动 观察花的构造

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拓展 花的传粉

学生观看CD,了解不同的传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有的是虫媒花(如:菊花),有的是风媒花(如:黑麦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在观看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告诉学生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本课教学反思: 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大蒜、太阳花、马铃薯)、花盆、枝剪。植物繁殖方式的课件。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学生讨论: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知。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前测情况 导入对策 亲身经历直接经验

书本间接经验 事?怎么操作呢?

二.活动 植物分身术

1、指导。

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学生观看相关CD。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要求: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为学生特别讲述:

l 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

l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提醒学生细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2、扦插。

无经验

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法 这些方式是怎么回教师直接介绍 教师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如:大蒜、土豆、太阳花、芦荟)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的实践活动。

3、介绍。

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大蒜、马铃薯利用茎繁殖后代,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

4、阅读。

阅读科技史,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嫁接。感悟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拓展 移花接木

1、活动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

2、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本课教学反思: 翩翩雌与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 录观察结果。

2、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3、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

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阅读资料1和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阅读资料2的教学。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 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完整讲述: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特别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只有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

三.活动 观察鸡蛋

1、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②、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相关资料:

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鸡蛋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大头的一端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的内部由卵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卵白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第2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 人从哪里来

1.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提问教师

提问学生:人的孕育过程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2.制作成长记录卡。

教师提示:希望大家大胆设计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恩之言。特别提醒:请大家保存好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还需要使用。3.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有性繁殖。不同点:卵生、胎生

教师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靠吸食母乳长大的。

观看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录像资料,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认识。本课教学反思: 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关注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物繁殖技术问题。科学知识

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2、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

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学生谈:“克隆技术知多少”?

二.阅读 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克隆技术

2、组织小型辩论会:主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约20分钟)正方:正面﹥负面 反方:负面﹥正面

要求双方在简要提出本方观点后,进入辩论阶段,用3分钟时间做总结陈词。

3、教师简要评述辩论会学生的表现

4、教师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提出希望:今后保持对生物繁殖技术发展的关注,注意资料的搜集。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1.和学生一道翻阅本单元所学内容,简要回顾,重点强调。2.完成单元评价的指南车竞赛场题目。

3.领学生完成单元的自我评价。

4.组织学生完成小组评价的同时,教师快速完成教师评价。

5.布置学生请家长给出评价,主要针对在家实践完成的部分如:扦插是否成功,克隆资料的查阅情况等。

第3单元 位置与运动 它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2. 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3. 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 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3. 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教学准备

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图片。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家长要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你怎样为家长介绍你所在教室的位置及进入学校后所走路线。(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活动 它在什么位置 活动进程:

1.认识参照物:

教师选择一个位置站好(如黑板中间位置的前方)请学生描述老师所在位置。

将学生不同的描述板书在黑板上;

寻找不同描述位置的相同点:都相对于某一物体,都描述了老师在这个物体的某个方向上。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2.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分析事例:图中叔叔的怎样为小朋友指路,讲清了什么?

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新华书店、中心医院),你将怎样指引路线。

3.利用音像资料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三.活动 餐厅在哪里 活动按下列环节展开: 1.认识图标。

2.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3.描述路线。

首先让学生同桌相互描述自己所选路线,做好相互的补充和言语上的准备。

点兵点将台:任意叫一名同学向大家清晰地描述,其余同学按其描述找到路线。再任意叫一名同学指出路线。正确两人都可或星号一颗。4.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估计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5.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2课时

室外课: 找“地雷”

教师宣布活动目的:在于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

提出活动要求:

1.先阅读书上的活动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活动的帮助信息,如果你担任“埋雷”,你需要按步骤完成哪些任务?如果你担任“找雷”的任务,又怎样才能找到“雷”? 2.学生回答

3.想想: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4.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l 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l 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

l 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 l 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本课教学反思: 谁在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2. 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教学准备

沙盘、模型车、小塑料人、木棒等小物体。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板书这两句歌词 提问:你曾见过这种情景吗?或者类似的画面?

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迷。二.活动 谁动过

1.游戏:谁动过。

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三.活动 运动还是静止

活动分三层展开:

1.场景模拟,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3.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

5.判断练习: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6.解释为什么坐在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景物在后退? 本课教学反思: 谁运动得更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科学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小车的运动进行定量测量。

教学准备:

课件(含蜗牛、蚂蚁、小汽车、公共汽车的图片及数据;2名学生跑步比赛的视频;2名学生跑步速度变化曲线图)

小车、棉线、秒表、钦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记录用的水彩笔、磁铁(可以吸在黑板上的)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要来比一比谁运动得更快,大家来当裁判好吗?(板书:谁运动得更快?)二. 活动:判断不同的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判断蚂蚁与蜗牛运动的快慢:

⑴ 现在第一组运动员上场(课件:蚂蚁和蜗牛),大家看,它们是谁?认识吗?

⑵ 蚂蚁和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

⑶ 经过测量,蚂蚁爬1米大约用1分钟;蜗牛爬一米大约用11分钟。那么,谁运动得更快呢?

⑷ 你是怎么判断的?

2、判断小汽车与公共汽车运动的快慢 ⑴ 现在请第二组队员上场(课件:小汽车与公共汽车)。

⑵ 认识它们吗?

⑶ 有人测量发现,小汽车1小时可以跑80千米;公共汽车1小时可以跑50千米,那么谁运动得更快?

⑷ 你是怎么判断的呢?(真是个聪明的裁判员!)三. 活动:设计跑步比赛(判断同种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谈话:在这两场比赛中,蚂蚁比蜗牛跑得更快;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跑得更快。那我们班上有这么多同学,谁跑得更快呢?

2、看来咱们班跑得快的同学还挺多的,要不这样吧,我们来设计一场跑步比赛,比一比究竟谁跑得更快好吗?请大家先商量商量,看哪能个小组设计的比赛方法又多又好。

3、学生分组讨论。

4、提示:好,时间到,现在,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案?

5、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相同时间3分钟,比距离相同时间30秒钟,比距离(里程表)相同距离100米,比时间长短相同距离1圈,比时间)

6、提问:

⑸ 真不错,想出这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来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呢?

⑹ 有的是规定相同距离比时间,有的是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距离。

⑺ 这两类方法都能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但如果我们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100米短跑比赛,用哪种方法比赛会更好些?说说你的理由。

7、学生回答。

四. 活动: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提出问题:如果要精确知道到底快多少,慢多少呢?需要怎么办?

(出示小车)我这里有一辆小车,它能在桌面上沿直线运动(演示几秒钟)它在运动中每个时刻的快慢都是一样的吗?怎样进行测量呢?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方案。老师板书与追问:

⑴、计时、报时(需要什么工具?多久报一次时?今天我们就10秒钟报一次时吧);

⑵、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量距离?小车在运动的时候好不好测量?怎样做既不会影响小车的连续运动,又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做记号)用什么做记号?做完记号以后再来测量小车到达的位置); ⑶、拉小车; ⑷、做记录

3、演示实验:

⑸、哪个小组先来试试,让小车运动起来,并测量它每运动10秒钟,运动到什么位置。⑹、大家分一下工吧。

⑺、学生进行合作测量。

⑻、评价:你们觉得这一小组的做得怎么样?

学生提出自已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评价: 测量进行得怎么样?

计时的同学表现如何?

配合得怎样?记录得好不好?

4、交待实验要求后学生动手实验。

5、师生共同总结交流:

大家来看这些曲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线条都是上扬的)时间与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运动时间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每个10秒钟内运动的距离一样吗?(不一样)哪个时间段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曲线的坡度陡一些 做减法发现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不同)

一个时间段内小车通过的距离长,这就说明小车在这个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快。

6、应用速度概念

老师这里有一份A和B同学在比赛中每1秒钟通过多长距离的数据图(出示曲线图),大家来分析一下,你们能判断出他们俩人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根据曲线图分析A和B的速度(注:A是匀速运动;B是变速运动,且B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要选一个同学参赛,你们会选谁去呢?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在运动时,速度是变化着的,比如:汽车飞机、火车等等。这就有待同学去用更好的方法,更精准的工具来探索速度的奥秘。

课外作业:搜集一组动物或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按由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好书上的表格。本课教学反思: 它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 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3. 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2.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 慢。

2. 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3. 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悠悠球)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5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6号在这方面的情况。用教材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下环节的学习。二.活动 小汽车车是怎样运动的 1.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车行驶路线,路标,时间指示,和房子等参照物。2.学生思考并试着自行描述: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述?

3.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注意教学的组织,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要求学生评价他人的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3点出租车位于路标10千米处,往东北方向行驶3:30到达路标20千米处,此段10千米用时30分钟,速度较慢;然后向东行驶,3:45行驶至路标30千米处,此段10千米用时15分钟,速度较快;然后在路旁一座红色房顶的屋子处转弯向南行驶,4:00行驶至路标40千米处,此段和第二路段速度相同。

4.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三.活动 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

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文字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师适时指导。2.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用悠悠球模拟物体的运动,然后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板书。

教师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讲述: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四.拓展 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安排学生课后制作纸飞翼进行探究。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进程:

1.教师组织学生一并回顾单元学习内容。

2.学生复习。

3.单元知识要点及运用抢答赛。4.进入P67页的单元评价 教师领学生一道完成,对于等地的划分标准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必要补充,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清晰的标准。

5.完成指南车竞赛场题目,凡答对的同学可以自己加计星号。

第4单元 力与运动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活动 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2.学生开展活动。

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分析与谈话:

P68单元评价页中的1和2题:图中物体分别受到了什么力?活动中,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本课教学反思: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2课时将测量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活动 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三.活动 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1. 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2. 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 制作简易测力计 本活动在课内完成。本课教学反思: 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 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 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本课教学反思: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能遵守规则。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系。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DVD。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毛巾。学生准备:

得分情况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直接从游戏式的课题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个“巧推棋子”的游戏。

二.活动 推棋子游戏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5.交流总结

三.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学生自由发言。2.观看DVD 3.设计:抓鱼手套

4.想象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会怎样? 本课教学反思:

第5单元 物质的变化 “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2. 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课时安排

第1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解食盐

1、器材介绍与确认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1:蒸馏水),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那已经消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师(学生尝过之后):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 师:桌上还有2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

(板书:盐)

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二、提取食盐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2、实验方法交流

3、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师:看看,有不认识的吗?介绍 “蒸发皿”(灯片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

4、根据器材选方法

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5、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6、学生提取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三、建立概念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1个)。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四、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

(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分析

阅读:了解青铜器及青铜器的生产,教师适当补充介绍。

青铜器的生产包括“制模”、“制范”、“熔铸”和“修整”各个过程,分析:判断青铜器的生产过程是否可逆?

“青铜器的生产”是可逆的变化过程(青铜器的生产与青铜的冶炼不同,青铜器被损坏以后还可以再次熔铸),二、活动 制作一个蜡星星

1.从青铜器的生产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怎样制作一个蜡星星? 2.蜡星星的制模:提示可以用厚纸制作。3.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烫伤。4.学生完成制作。5.评价总结制作情况。本课教学反思: 失去光泽的铜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对比实验并用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2.观察生锈的铜、铁等金属,能准确地描述常见的金属与金属上的锈的区别。3.根据金属生锈的原因,能提出一些防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乐于探究来自生活中的关于金属生锈的原因。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尊重证据。科学知识

1. 知道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比较潮湿、与空气接触、与酸碱盐等接触。2. 知道在金属生锈的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锈。3. 知道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图片。学生准备:

查阅关于金属生锈原因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引入:从前一课的青铜器引出铜镜,再到考古挖掘出来的锈迹斑斑的铜镜,引导学生来探究金属生锈的问题——我们能根据埋藏铜镜的环境,推想金属生锈的原因吗? 二.活动 初探金属生锈的秘密

1.选定一个研究方向

2.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探究并观察记录(课后)出示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供学生观察验证的一组对比实验(潮湿与干燥)并已经能够看见结果的材料。4.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解决问题 查阅资料:金属生锈的其它原因。

三.活动 金属与锈

1.对比观察一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指导观察方法:用细砂纸擦铁质部分;比较软硬的办法:刻画,比较刻画后的痕迹深浅。学生观察后汇报,然后讨论:铁锈还是铁吗? 2.对比观察多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3.初步得出研究结论并据此判断其它物质变化的类型

引导学生得出:锈是某种金属发生了变化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变化尝试按“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前一课的物质变化的例子进行又一次的判断和分类——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蜡烛熔化、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剪开布料、木头做成家具、食盐的溶解等都属于形态上的变化(即物理变化);金属生锈、和水泥、泥土烧成砖都会产生新物质(即化学变化)。

4.初步了解防锈的方法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找到原因后“对症”献策,再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有关资料。

4. 师补充介绍纳米技术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

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四.课后作业

搜集相关防锈的办法,完成单元评价页P69的建议。教学反思: 燃烧的蜡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教学准备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燃烧中,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科学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密闭容器里木炭燃烧完后,总重量为什么没有改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活动 蜡烛的变化

1.观察:要求学生按照“蜡烛燃烧前”→“ 蜡烛燃烧中”→“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的顺序来进行:

提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要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还要闻一闻燃烧过程中有什么气味,并用自己的方法(语言或者绘画)来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情况。2.学生实验观察。

3.鉴别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

4.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烧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滴变成乳白色)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提供的“拉瓦锡的研究”,指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知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变化。5. 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物质的变化进行总结。本课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我们怎样整理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反思整理资料的过程,总结提炼整理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只有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科学知识

知道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是本学期的总结课,这学期我们知道了整理和正确处理科学信息是科学研究取得新发现的关键环节,那么这节课里我们也一起来探讨和整理信息相关问题。

二.整理信息

1.联系四年级上册初步整理资料的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将零乱的文本资料进行归类、梳理,归档。由此引伸到本学期的训练重点—初步梳理、归类、统计数据信息,使学生知道,必要的梳理归类和统计是分析数据的基础和前提,它能使零乱的数据信息逐渐变得条理清晰。

2.在归类、梳理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对数据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一些不可靠的信息,选取可靠而有价值的科学的信息和数据,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3.第三个层次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分析、比较数据的基本方法。比如,将对比实验的数据进行罗列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同要素数据进行罗列,寻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本学期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常见的统计图表的运用。让学生回顾和交流在使用各种统计表、统计图时的感受。比如,这些统计图表的优点和缺点等等。

4.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整理手头的资料或数据。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谈一谈准备怎样整理教师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并讲述如此整理数据的理由。5.生完成书上的统计。

5.汇报:教师可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整理,比较明确地让学生知道: 整理分析数据信息是科学研究最终取得成果的关键步骤; 归类梳理、甄别筛选、分析比较是处理信息的基本步骤;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它们各有所长,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统计方法;整理数据的目的是便于从数据中发现规律。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的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和分析并能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数据整理和分析活动。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科学知识

能够通过探究,大体了解本地区天气情况的主要特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天气状况,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有关活动同样会影响到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准备

一年的时间段内本地区的气象原始数据资料(最好是学生气象站自己记录积累的数据,如果没有,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或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或用视频介绍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研究并掌握各地区的气象特征和规律对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提出测试要求:

当一回小小气象分析师,整理分析当地的气象数据,研究寻找本地气象特征和规律。

1.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及记分标准

2.简要讨论准备怎样整理这些数据。

联系上一节课复习提升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整理这些数据,通过交流,保证数据整理能顺利进行。三.组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自主完成以下两步: 1. 整理数据。2. 分析数据

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表,比较、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科学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提醒学生争取更加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试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四.交流与展示

将个人的分析结果拿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组织同桌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利用专用的一节课评价等第。

针对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出若干意见。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设计思路《科学》四年级下册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

《电》单元包括用电安全事项、点亮我的小灯泡、简单电路、做个电路检测器、导体和绝缘体、做个小开关、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的电路连接方法、电池和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等十分丰富的有关电的内容。

《新的生命》单元以观察油菜花为引子,展开了花的专题观察,从对花的构造的研究过渡到对果实和种子的研究,又从植物的繁殖方式延伸到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食物》单元突破了学科的界限,紧紧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探索食物的营养成分、观察生和熟的食物、变质的食物,讨论储存食物的方法、获取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以食物为主题展开研究。

《岩石和矿物》单元则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描述作为基础活动,采取分类、猜测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教材总的特点仍是以活动为主线,以结构为连接,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材的外线是活动,内线则是追求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2、本册教材在设计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一、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老师和学生同时遵守)

1.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摆放在书桌角上,边边重合,文具盒摆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2、课堂中随时评价给分:加分内容(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己的平时情况。

3、实验实行评分考核: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二、教学进度安排

周课题单元宣传考核评价方案(1课时)电

2《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

3《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

4《导体和绝缘体》《我来做个小开关》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单元练习

6《我们选择了什么》《油菜花开了》新的生命7《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

8《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撒播到远处》

9《萌发的种子》《动物的卵》单元练习

周课题单元

10《一天的食物》《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食物11《吃什么和还吃什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2《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单元练习13《各种各样的岩石》《进一步观察岩石》岩石和矿物14《岩石的组成》《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15《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矿物和我们》单元练习16考核评价资料整理、考核评价资料整理、总复习阶段17总复习1总复习2......18科学四下期末检测(开卷)

下载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 2、(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3、......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 2、(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历了三个学期,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练习题(3) 1、印刷厂4小时印书8540本,照这样计算,再印5小时共可印书多少本?2、 水果店运来苹果2480千克,是运来的香蕉的4倍,运来的香蕉比桔子少307千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练习题(1) 姓名: 学号: 345×12= 403×35= 276×46= 325×26= 237×83= 30283×217= 4318×432= 8546×134= 34 ×52= ×709= 32×215= 23×246= 225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