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花生课堂实录
《落花生》课堂实录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师:今天,看到同学脸上洋溢的笑脸,很高兴,送你们两幅画:梅花、竹子。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出示诗句)
读出来:
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作家陈慧英在《梅花魂》中也写到(出示句子)
生:齐读: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
师: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敢接受挑战吗
生:齐读课题《落花生》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落花生是什么?
师:出示花生实物和图片,介绍花生:唯一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所以叫落花生,也就是我们平常吃的花生。
生: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师:你提的问题正是梁老师想知道的答案?我们来听听作者许地生的介绍吧!想一想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内容。
4、师: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内容。
请在自然段后面标出来。小组马上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5、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这4方面的板书内容可以和学生商量而定)
6、看看课文中“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分别在哪些自然段?(种花生:第一自然段。吃花生、谈花生:第二至第十四自然段。学花生:第十五自然段)
三、细尝花生,生疑探究
1、谁来读第一段。看他们怎样种花生收花生的2、指名读第一段
3、师:说一说你读时心情怎样?
生:他们很高兴,从这些词看出来“居然、竟然”,后园一直是空的,母亲决定种花生,我们就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又没有怎么管它,竟然收了,特别地原来是荒着的,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
师:你从这里还能看出花生一种什么力量?
生:花生长的非常好。
师:还能看出什么呢?
生:花生的存活力很强。
师:对,生命力很顽强。读一读这句话,还感受到什么?屏幕出示:“我们姐弟收获了。”
师: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带着高兴心情读。
再指名读
师:居然什么意思呀?生:很惊讶地。师:谁能用“居然”说个句子?师:生活当中有没有过这样的心情,说一句话我听听。
生:我看了松树虽然没有米兰的清香味,却抵挡了寒冬。
齐读
师: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师:读3——5自然段,可以自己读,可以合作读。让我们看这热爱生活的一家人是怎么过花生节的,怎么议论花生的?
师:你们爱吃花生吗?
生:爱。(齐声回答)
师:你们这是异口同声,不是议论纷纷。
生:(议论纷纷地说大家的话。)
师:孩子们,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生:读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挖起来才知道。”
师:读得字正腔圆。
再指名读。
师:这是一位有点文弱的父亲。
师:(出示图片)看,看到什么了?
生:粉红的桃子,鲜红的石榴,又大又红的苹果,还有花生。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会说,看,我多漂亮,花生,你看都看不见。你不像我们,鲜红嫩绿的,你要挖起来才看得到。齐读
师:父亲讲的和我们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父亲说的和我们不一样,他说花生很有用。
师:父亲强调的是什么?
生:默默无问,朴实无华的。
师:你更喜欢哪个?
生:喜欢花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你最能体会父亲的心。父亲怎样说苹果的?
生:读父亲的话。
师:苹果和桃子挂在枝头好不好呢?
生:挂在枝头显示自己很美丽。
生:他们怕没成熟就会被摘走,所以要高高挂起来。读句子。
师:他们高高挂着,需样仰视才能看见,你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显示自己,苹果说:“你们快看了,我们多美!”石榴说:“去去去,我最美。”桃子说:“我可是水分最多。”
师:你都会编一个童话了,花生是不是很生气,很自卑呢?
生:外表不好看,很有用。
师:父亲的话所体现的正是这位同学想说的,父亲接着说: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我的体会是怎样的?
生:一起读
师: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我”的感受的话。
师:体面是什么意思?
生:指漂亮、好看、美丽的意思。
师:体面有错吗?
生:没错
师:讲体面有错吗?
生:没错。
师:只讲体面对不对呢,说理由。
生:不对,因为人只讲体面,没有实际作用。
师:那我把自己藏起来,行不行?
生:也不行,要展示自己的才能。
生:你只有展示自己,别人才能认识你。
生:只有展现自己,别人才能发现你,展现自己之前,虽然善于表达的人,也不要太默默无闻。师:你们说的是自己的理解,文中“我”是怎么认为的?
生:我就觉得人不能只讲体面,因为我们要善于表现自己,但是不要过于张扬,不然别人不会认为你是非常优秀的人。
师:不要做只讲体面,对人没有作用的人,反过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生: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
师:板书 做一个有用的人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你是想做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就来一个---------《实话实说》要求是:你想做哪一种人,理由是什么? 师: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
师:我们有请“落花生”作我们今天实话实说的嘉宾。
生:我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因为雷锋大家都知道,他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人们永远怀念他。
师:这位同学以雷锋做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多了不起。其实呀,不光我们中国人在学雷锋,外国人也在学雷锋,美国西典军校里就有雷锋的塑像。
生:我要做“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不把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怎么能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有用的人呢?比如你去应聘,如果你不把才能展示出来,人家怎么会聘用你呢?
师:你的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真不愧是新世纪的少年儿童。
生:我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因为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在演员们表演的同时,如果没有后台的导演等工作人员的付出,我们也不会看到精彩的节目。
师: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绿叶”衬托出了“红花”的美丽。
生:我要做“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刚才那位同学提到了演员,如果演员们和其他的艺术家,不把他们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我们怎么能聆听到动听的歌曲,欣赏到优美的舞姿。
师: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的才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生:我要做“落花生”这样的人,雷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使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认为我们应该向雷锋说的那样去做。
师:这位同学引用了雷锋的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多有说服力呀,老师也送给大家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索取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什么?”
生:我要做“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取得了好成绩,这不正是运动员们展示自己才能的结果吗?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奥运会,那么,在此让我们预祝我们亚运会获得成功,到那时,把我们广州的风貌展示给全世界的人民看,你们说好吗?
生:好。(热烈的鼓掌)
师:我们的“实话实说”先说到这里,我看同学们还想说,下课以后老师再和你们交流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在现代社会中,到底应该做哪一种人,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后,无论你成为“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成为“落花生”那样的人,你都应该先做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第二篇:落花生课堂实录
落花生课堂实录
主持人:张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与老师一起上课的是银川二十一小学五(4)班的学生。(掌声)
师:谢谢主持人!现场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同学们下午好!我来自甘肃兰州,我叫张玉栋,张飞的张,玉米的玉,栋梁的栋,我就是等会儿来给大家上课的老师了。估计一路上都在猜想,会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呢?喏,就是现在站在你面前的这位小伙子了,看看我,跟你想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观察老师)
师:好,最后一位男生。你来说。
生:我还以为是位女老师呢。
师:没有想到是位男的,喜欢男老师吗? 生:喜欢!
师:这么大声,喜欢就好!还有没有什么没想到的?好,你说。生:你的名字像女的,但是你的样子是男的。(一片笑声)
师:我的名字像女的,其实啊这是男子汉十足的名字,名字里也有栋梁的栋嘛!是不是?好,你说。
生:我还以为是一位年长一点的老师,没想到是这么年轻的老师。
师:其实我告诉你,我已经28岁了,不年轻了。还有没有同学想到了吗?这个小朋友在举手,哎,这个女孩子来说,来,你想说。
生:一般名字里有栋的,应该是很胖的。(这句话只是大意)师:结果呢? 生:却很瘦。
师:是啊,又高又瘦。你呢?
生:我还以为是个带眼镜的老师呢?
师:结果没带眼镜,不过长得也挺斯文的,是不是?(孩子们传来一片笑声)清楚了?大家还算喜欢我,希望我们经过一节课的相处能成为朋友。我呢是第一次来到咱们宁夏银川,很想到处走走看看,当然也想吃吃咱们这里的美食,可是我又不了解。你们是这里的小主人,要是给你个机会,给我当当小导游,你打算带我去哪看看?咱们宁夏,又是你。
生:西夏皇陵。
师:有什么好看的呀? 生:„„
师:反正你说的是看的,是吗?有机会我一定去,你还打算带我去哪?你说。生:黄沙古渡。
师:那有什么好看的?
生:那边沙漠超多,很刺激,还有那个羊皮筏子,都很好玩。师:是不是啊?我一定去。你想带我吃点什么?你说。生:我想请你吃点土豆干。
师:土豆干?好吃吗? 生:好吃。
师:你答应我的,课后别跑回家里,请我吃土豆干。你呢? 生:我想请您吃我们这边的羊肉泡馍。师:很好吃,是吗? 生:是。
师:这个孩子很有礼貌,还有您来称呼我。大家非常热情,咱们中国人讲礼尚往来,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好客,我想跟你们分享分享我家乡的美景美食。刚才说了我的家乡在哪儿啊? 生:甘肃。
师:兰州,有人说我们兰州人出门骑骆驼,你信吗?有信的吗?我看看,哎呦,他差点举手了,你还真信啊?不过,告诉你吧,那只是个浪漫的猜想,我倒想出门骑骆驼来着,可惜没有。我们兰州是黄河唯一穿桥过的城市,南有巍巍北塔山,北有峨峨皋兰山,也算是山水之城了,漂亮着呢!不信,你瞧,这是夜色中的黄河岭了(猜测的),美吗? 生:美!
师:谢谢大家!再去看看灯光璀璨的黄河大桥,你还可以看到那座著名的雕塑——黄河母亲,还有那美丽的黄河水中悠悠载重的古老的水车,你也可以走近它,跟这巨大的水车合张影。如果你想破浪,还可以去坐个羊皮筏子,看过了?(这里听不清楚,好像是一个景点),估计该饿了。这个季节你去我们兰州,除了能够吃到鼎鼎大名的牛肉拉面,还可以吃到这香甜可口、洁白如玉的百合,?的灰豆豆(没听清楚是哪一家的,我上网查的最出名的是杜维成家的灰豆),我要隆重推荐的是这热气腾腾,风味独特的热汤锅(大致叫这个名,听的不是特别清楚),要是遇上大冷天,一碗热汤锅下去,哎呦,那个暖和,那个舒服,真是只有品尝过它的人才知道,你们想吃吗? 生:想!
师:谁要是真想,那就欢迎大家来兰州做客,到时候找我,我请客!说到吃呀,我还有一样东西,是情有独钟,是什么呢?就是它了,老醋花生。不点别的菜,就点老醋花生,我就能吃下一碗米饭去。你吃过什么花生做的食品?你吃过什么花生的食品?你说。
生:很多人家里一定都有煮花生。师:吃过煮花生,喜欢吃吗? 生:很喜欢。
师:你还吃过花生的什么食品? 生:花生糖。
师:花生糖,好吃吗? 生:太甜了。师:太甜了,你呢?
生:我就是吃过我婆婆炸的炸花生,上面再放点盐。师:听着我都馋了,你呢? 生:我吃过花生酥。师:好吃? 生:好吃。
师:瞧瞧你们都吃过这么多花生做的食品。大家看大屏幕,这些都是花生做的食品,琳琅满目啊!哈哈,馋了吧?你知道花生是怎么接出来的?还真有人知道,你说说吧!
生:诶~在土里结的。师:土里?里接的,吧?怎么结的呢?土里不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吧?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然后它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什么? 生齐:落花生。
师:好,今儿个就聊到这儿,也该上课了。上课!
【上课时间】
(铃声响起,正式上课开始)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就要问了:老师啊,我们的资料上写的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你说。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是啊,问的好!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生齐:15.落花生。师: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都预习过,是吗? 生:是。
师: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学生举手示意)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我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来,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辨,常常。
师:等等,第一个词,你读一个。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你听出来什么特点了吗?没听出来,他听出来了。生:我觉得他们一个声音比一个大。
师:哦,他们读的特点是,我问的问题是这四个词语读音上有什么特点?也难怪大家听不出来,刚才有人读的不对,有人知道,你说说看。
生:他们这四个词呢,就是xx(一个学生的名字)呢。他把第一个词“吩咐”读成了“分辨”,但是他又改过来了。师:是的,知错改了,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的是轻声。
师:你瞧瞧她多有眼力啊!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另外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师范读),你们请坐,辛苦了,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第一个词再读一遍,吩咐。生齐:吩咐。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你能够读下来,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音,很不错!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你说。生:应该是“播种”(四声)。
师:他读的跟你一样,有不同的意见吗?有,那个女孩子,你来说。生:是播种(四声)。
师:也是播种(四声),我问的是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是播种(二声)。师:为什么?
生,额,因为它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是翻了地再种它,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他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的近,你说说。生: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他读的是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你马上就举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你说,让他说好吗?你发过言了。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
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 生:有。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的就收获了。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可能是齐读的原因,那种惊喜还不够呀,孩子们!没关系,下去再练练,刚才还有个词语没读对的,播什么? 生:种。
师:是的,播种,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居然是最后一句话。是呀,?什么,看出问题来没有?呀,你说说。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你猜猜好吗?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说得好,最容易猜对这种答案了,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除了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师:还写了哪几件事呢?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来吧/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找找,看见了吧,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你说。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你说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重要!我给你个词。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不要慌,你平时写作文,你说说好不好?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那个,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师:咱们先不说先后,就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示?还没想好,没关系,你先坐,谁想好了?说。对你写文章有什么启发,你说。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师:那倒不一定,请坐。就是说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开始吧!(生默读课文,寻找自己的疑问)
师:看大家都读得差不多,看我要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谁?这个孩子,你说。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呢?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父亲也来?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好,看材料,你说。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师:可能在忙什么? 生:在和台湾交流。
师:哦,他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那天对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
生:我说花生的价值很便宜,不对。师:想好了再说,别紧张。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就是你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却想聊一下,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靠我还是靠你们?一起说。生:靠自己。
师:大声说,是的,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求救室,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这些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花生,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刚才有个孩子有的发言我很欣赏,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那么,我又有问题,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生自读父亲说的话)
师:行,看来练的差不多了,谁来读,呀,别着急,读好,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你有点?厉害!特别是有勇气读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读得好呢就给点掌声,好吧?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一片掌声)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刚才没有立刻鼓掌的一定陶醉在我的话语里了,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你说。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你说。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说说吧。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不好看,读出了花生不计名利的高贵品质。师:他虽然不好看,可是—— 生:很有名。
师:是的,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说。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他的意思是说呀,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我发现齐读呀,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我听到两个词,你先别坐,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只讲以貌取人吧!师:体面,咱们就说体面这个词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的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你继续说 生:体面就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师:我听见他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生:不要只看。
师:读读这句话,把你刚才读的这句话,不要只给读出来。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少了一个字,不过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的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说讲体面是没有错,关键是不能,看那个字,不能什么? 生:不能对别人没有好处。
师:不能什么?看那个字,讲前面的那个字可关键。生:不能只讲体面。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一个,谁来?不要做只讲体面,好,你来读。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是的,请坐,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说。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师:是的,能举些例子吗?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好,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默默奋战的人。
师:哪些人?哪些行业?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的人,很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他们的人。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他们,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的给别人奉献,不能„„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你来说说。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这会儿真的有点感动,其实在坐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的好,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你知道?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师: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啊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里当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所以这个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同学们鼓励鼓励他,也已经打铃了,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劝劝小鹏,让小鹏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你们可以把信写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不用起立了。(会场里传来一片掌声)
师:谢谢老师们,这片掌声应该是送给你们自己的!
第三篇:落花生课堂实录张玉栋
落花生
一、导入
1、师:你吃过哪些花生做的食品?
2、你知道花生是怎么接出来的?
师:土里接的吧?怎么结的呢?土里不会凭空长出花生来吧?(课件)老师给大家介绍介绍,花生啊是它的花落了以后,然后它原来长花的那个顶就越来越长,最后土里就结成了花生,所以我们也叫它,什么? 生齐:落花生。
3、师:说起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在课后的资料袋里介绍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问题来了,你说那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作为笔名啊?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师: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2、句子检查
(课件)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师: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四个多音字,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
老师提示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有的标点符号,有的词突然就跳进你的眼睛里。好,有人发现了,说。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答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3、再读读这段话,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看看标点符号,有什么疑问?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师: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
三、品读
1、师: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看看除了这两件事,作者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师:重要!我给你个词。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
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分明。__板书:主次分明 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
师: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
2、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1》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师:可能在忙什么?
师: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那晚上,预备起。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这样的团聚是在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2》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是父亲。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
师: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课件)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师:是品质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
《3》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 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课件)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 师:讲究体面没有错,关键是——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外表,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4》师: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生:————————————————————————
师: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借物喻人。师:板书:借物喻人。
四、拓展
1、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资料了解一下这种写法。
2、课下写一段这样的文章。
第四篇:落花生[推荐]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谜语导入法、情景教学法、激励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写作方法插入法。
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 能力。教师对文中的问题给人以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谜语导入法法来导入新课。(直观导入)
大家都知道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同样上好一堂课也要重视开好“头”。为了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我特意出示一幅图,并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当中有谁乖知道什么叫落花生吗?落花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落花生。
2、授新课。
(1)、初读课文。
为了直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先教学生字,以便解决学生们朗读过程中的困难。接着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可分几段?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段落,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内容铺下阶段。
课文的段落。
(2)、深入理解课文。
为了理解花生的品格。我运用谈话法来导入课文:
A、同学们请找出:我们姐弟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板书)花生的好处(谈话)父亲说花生有哪些好处呢?父亲是怎样评议花生的?
B、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还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根据 班内学生的程度来设计。由容易到困,由浅入深,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欢快之中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他们探究新知的主动权。
父亲用什么方法来议论花生的?你们认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事物还有什么?身边有没有具有花生精神的人?(提问个别学生,教师小结)
3、巩固深化。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深刻认识,我巧设了两道小练笔
1、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___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___。
2、我爱___,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___,但可贵的是___。我们的不正像一样吗?他___。
4、总结全文。
为了深化主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朗诵了许地山的生平,最后引领同学们铭记许地山的一段话。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铺助手段,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感受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好与不好,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又反映课文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收花生
吃花生
好处: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
议花生(借物)可贵:不求外表、只求有用(春蚕、蜡烛、粉笔„„)(喻人)做人:不求虚名、只求奉献(护士、清洁工、老师„„)
第五篇:《落花生》材料
【课标分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
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5课,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和奥的语言,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全文一共有15个自然段,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语一带而过;而过收获节,仅仅是一个晚生的事情,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3-15自然段)。就在“过收获节”(包括“吃花生”和“议花生”)这一部分中,一家人一边吃花生,一边议论花生,可作者一字未提花生做成的是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也仅仅是在课文的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议花生”这一部分。这正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巧妙之处:作者从文章中心、主旨表达的需要出发,对裁料进行剪裁,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三部分内容,而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做人的道理。作者借花生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课文中父亲的一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父亲的话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突出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采用对比的手法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别之处,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便于读者去理解。【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很浅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美好的思想,做一个有用的人。【课后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
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在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从而让学生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这样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却很深刻,富有教强的教育意义。课上孩子们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也能积极发言。只
有个别孩子仍然思想“开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之更值得反思,比如不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己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己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总之,语文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们学习的道路也同样很长…..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观课记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一节课质量高低,最终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来检验。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不能偏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给学生指引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刘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刘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谈话入手,紧扣教学目标,提出了两个问题:“作者通过议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通过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在教学课文4至15自然段时,刘老师先安排了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有哪些人在谈花生,然后自己亲自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着父亲、姐姐、哥哥、“我”的样子谈谈花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书香氛围。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刘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刘老师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总结,这样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是我应该借鉴的。
三、课件设计新致实在。
刘老师在课件设计上,不搞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为课文服务、为学生服务,如:补充“作者的父亲不能经常来吃放,为什么”资料,以及许地山的生平事迹介绍,花生、石榴、苹果等生长特点,等等方面,刘老师都是用字片陈述,而不是花花碌碌的图片让人眼花缭乱,她始终围绕教学重难点,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注重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精读的课文首先要落实基础,刘老师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抓住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在教学“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课件出示句子,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父亲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的,落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默默无闻、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教师随即小结:父亲这样比的目的毫无贬低桃子、石榴、苹果之意,而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花生“默默无闻、藏而不露”的可贵之处。这其实是对花生的深情赞美。
同时借助板书是这一重要铺助手段,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感受教学内容。刘老师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
五、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刘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在引导学生说话训练,赞美花生时,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滔滔不绝地赞美花生和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都得益于学生对花生好处的理解,这样学以致用,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效果分析】
本课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评测练习】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练笔:老支书,我想对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