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我国是法制社会,并立志建立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关乎我国将来的发展前途,在这个追求和谐的社会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因此,对于我国农村青少年的法律素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对于法律的认识仍有其不足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我们应先看到农村中学生在其法律知识上的进步.(一)农村中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比如,在此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您认为
法律与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一题中有63%的人选择关系密切,虽仍有37%的人仍未充分认清法律的重要,但对比以往可以看出现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法律.这就是一种进步.(二)农村中学生开始逐渐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
利和义务”一题中有48%的人选择”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的”,有23%的人选择”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通过本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生已了解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而只有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充分行使权利,充分履行义务.才能不至于做出超越自己权利的事情。在”假如您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时您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吗中有63%的人选择“会”.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已有一半以上的人知道用法律手段解决。这就是一种进步。而且我也相信如果继续扩大宣传效果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如果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品应怎么办”中有46%选择”用合法途径解决”.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积极现状.”在”法律有许多不同的用途,您应主要倾向于哪一种”一题中有46%的人选择”用法律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题我们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农村中学生已经开始了解到法律的作用。只有真正知道法律的作用才会履行法律。
(三)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对中国法律现状充满信心与信任。在“您认为在法院打赢
官司主要靠什么”一题中有40%的人选择“法律的公正和法官秉公执法”。只有12%的人选择“权力与金钱”。由此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新人我国的法律,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在“你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司法现状如何”一提中有44%的人选择“公平公正”只有8%的人选择“从不新人法院”。也可以看出中学生对我国法律的信心与信任。
从上述三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青少年在法律知识的人事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重视的缺陷。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一)农村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仍较低下。比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您
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一题中有31%的人选择“大体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
义务”有i21%的人选择“我只知道不犯法”。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是很清楚。如果连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都不清楚就容易导致有些人作出超越自己权利的事,同时也就不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在“您能区分一半为法语犯罪行为”一题中有21%的人选择“不一定能”有28%的人选择“分不清”。这就有将近一半的人对于一般违法与犯罪份不大清楚。这也反映出农村
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水平的低下。而法律知识水平低下间接导致一些人人不清法律的界限,认不清犯罪与违法的区别而做出犯罪的行为而不自知,从而走上追悔莫及的道路。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
(二)我国农村中学生对中国法制的了解薄弱。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如,在“如果在商店中买了一件为劣品怎么办”一题中有34%的人选择“只能怨自己
倒霉”有49%的人选择“用合法的渠道解决”,有27%的人选择“到商店与售货
员打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仍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意识到法律的维权效益。在“如果和其他人发生纠纷时您会怎么办”一题中有15%的人选择“息事宁人”,有22%的人选择“找干部或基层政府”有25%的人选择“找德高望重的人条街”,甚至有22%的人选择“暴力解决”,只有u14%的人选择“到法院起诉”。由此题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中学生在处理纠纷时仍有其片极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有人会付诸于武力解决。这将严重危害我国法制水平,破坏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我国农村中学生对于我国法制也有其怀疑的地方,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法官。在“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不选择法律手段的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34%的人选择“不信任法院”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我国农村中学生对于我国法制现状持消极态度。比如,在“您认为在法院打赢官
司主要靠什么”一题中有22%的人选择“权力、金钱”有26%的人选择“找熟人”,只有40%的人选择“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法官的秉公执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今农村中学生对于我国法制持不信任态度,认为人情比执法更重要。这也使其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所造成的。
(四)我国农村中学生活的法律知识的渠道较窄。在“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从什么地方
来的”一厅中有52%的人选择“学校的课本上”。这说明农村中学生了解法律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课本,而从其他渠道获得信息的很少。这也间接体现出我国农村中学生对于法律的不重视。
(五)我国农村中学生处于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中。在“您认为造成法律教育薄弱的原因
是什么”一题中有43%的人选择“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也说明他们本身已经开始认识到社会风气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而家庭方面也欠缺对孩子进行法律上的教育。在“平时父母有没有对您进行法律教育”一题中有38%的人选择“没有”,有39%的人选择“偶尔有”。也给中学生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造成他们对于法律的忽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农村中学生在法律方面的认识上有很大进步,但仍有其严重不足的地方。这也就更要我们加大对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为此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一)首先是国家方面。我认为国家必须承担起宣传法律的责任。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有力资源有条件承担责任。我认为首先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该省青少年的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再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真正做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利的目的。其次,还要有钱大严明的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才能使青少年真正认识到国家对于普法的决心,才能增强青少年对于我国法制现状的信心,才能有效的清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我认为国家还要大力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就业的困难造成青少年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解决就业困难可以改善青少年就业状况,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上也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
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的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定要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保障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免受不良社会环境的侵害,批判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学校方面,我认为学校应开设法制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法制学习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如旁听审判、听取少年
翻翻丝、开设法制讲座、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教师也要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良好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改进教育方法,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与思想品德。
(四)家庭方面,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预防控
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父母应该多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正确对待社会事务,形成良好的辨识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为青少年以后树立自主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改善我国农村青少年乃至全国公民的法律认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使其走在健康良好的法制到道路上,创造我国未来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其健康成长。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
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他
们以后走上社会,能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学生他们目前的法律知识水平,对中国法治的认识等是怎样的情况呢?2011年8月5日,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寿光的农村中学中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总结出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水平低,虽然在某些对他们来说能辨别出是非的题目上看上去比较乐观,比如说其中一题问您认为法律与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100名被调查者中,有77人选A关系密切,有13人选择了B关系不大,有0人选择C没关系,有10人选择D说不清,而在另一题中问如果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品,选择C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的人数比例高达99.%,从这两题的调查结果看上去似乎农村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还很高,但是落实到具体问题上,问题就出来了,一调查中问你能区分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吗?只有30%的人选择A能,另外40%和30%的人分别选择了B不一定能和D分不清,同样当问到,如果和其他人发生纠纷您会选择?选择A息事宁人的为62%,B找干部或基层政府的为6%,C找德高望重有权威的人调解的占28%到法院起诉的为4%,可见从农村中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学习,不能正确认识和运用法律,农村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水平比较低。
2、农村青少年对中国法制的认识有偏差,法制观念淡薄,目前社会上很多不公平、不和谐因素给青少年并不成熟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问道人情与法律哪个重要时,有23%的人选择了A人情重要,51%的人选择B法律重要,3%选C差不多,4%选D不知道,9%选E不知道,做人考良心,那些无所谓。在另一问题你认为权利与法律的关系如何中,20%的人选择A法大于权,2%的人选择B权大于法,56%的人选择C权法并重,22%的人选D互不干涉。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到处都是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迷惘,如果得不到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尤为重要。
3、青少年法律知识的获得渠道不完善,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例如在问到如果父母不遵纪守法,对子女的影响大吗?其中82%选择了A大,13%选择B有影响但不大,5%选择C没有影响,在平时父母有没有对你进行法律教育一问中,3%的人选择A没有,21%的人选择B偶尔有,76%的人选择了C经常有,可见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在问题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一题中,A电视上B报纸上C学校的课本上D家庭的影响E其他,这五个选项选择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B>A>D>E>C,由此可知,目前学校的教育工作存在严重的缺陷,不少学校
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以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消极应付。特别是很多农村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根本没落实,基本留于形式。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场所,无论在教育的力量上、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和教育时间上,都优越于其他场所,学校教育要加强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子。
4、国家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和青少年保护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尽管本次调查问卷没有涉及到具体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但从问卷的整个分析结果和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现在日益严重的现状来看,国家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制观念,丰富法律获得渠道,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还是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做起。
1、在农村中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自身的素质不高,首先应该提高家长的素质,改进家庭教育,家长要主动学习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法律意识,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也可以和家长共同合作,通过开家长会等形式普及家长的法律知识,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生活学习的良好环境。
2、社会要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
环境,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要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指导学校法制教育建设,制定法制教育计划,随时监督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进展状况,切实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
3、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有责任更有责任有能力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学校还应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严格贯彻落实法制教育课程,不走形式主义。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切实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法律知识的缺乏是诱导犯罪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水平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社会,家庭,更是青少年的职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高还是一项有待全社会关注的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农村在校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村青少年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我国是法制社会,并立志建立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关乎我国将来的发展前途,在这个追求和谐的社会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因此,对于我国农村青少年的法律素养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对于法律的认识仍有其不足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我们应先看到农村中学生在其法律知识上的进步。
(一)农村中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比如,在此调查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您认为法律与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一题中有63%的人选择关系密切,虽仍有37%的人仍未充分认清法律的重要,但对比以往可以看出现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法律。这就是一种进步。
(二)农村中学生开始逐渐学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利。在“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一题中有48%的人选择”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的”,有23%的人选择”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通过本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生已了解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而只有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充分行使权利,充分履行义务。才能不至于做出超越自己权利的事情。而且我也相信如果继续扩大宣传效果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对中国法律现状充满信心与信
任。在“您认为在法院打赢官司主要靠什么”一题中有40%的人选择“法律的公正和法官秉公执法”。只有12%的人选择“权力与金钱”。由此可以看出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新人我国的法律,选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在“你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司法现状如何”一提中有44%的人选择“公平公正”只有8%的人选择“从不新人法院”。也可以看出中学生对我国法律的信心与信任。
从上述三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青少年在法律知识的人事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重视的缺陷。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三)农村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仍较低下。比如,在本次调查
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一题中有31%的人选择“大体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义务”有i21%的人选择“我只知道不犯法”。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是很清楚。如果连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都不清楚就容易导致有些人作出超越自己权利的事,同时也就不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四)我国农村中学生对于我国法制现状持消极态度。比如,在“您认为在法院打赢官司主要靠什么”一题中有22%的人选择“权力、金钱”有26%的人选择“找熟人”,只有40%的人选择“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法官的秉公执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今农村中学生对于我国法制持不信任态度,认为人
情比执法更重要。这也使其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所造成的。
(五)我国农村中学生活的法律知识的渠道较窄。在“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从什么地方来的”一厅中有52%的人选择“学校的课本上”。这说明农村中学生了解法律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课本,而从其他渠道获得信息的很少。这也间接体现出我国农村中学生对于法律的不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农村中学生在法律方面的认识上有很大进步,但仍有其严重不足的地方。这也就更要我们加大对法制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为此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一)首先是国家方面。我认为国家必须承担起宣传法律的责任。
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有力资源有条件承担责任。我认为首先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该省青少年的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再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真正做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利的目的。其次,还要有钱大严明的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才能使青少年真正认识到国家对于普法的决心,才能增强青少年对于我国法制现状的信心,才能有效的清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事物。
(二)社会上也要营造文明向上的环境。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将
诱导人们特别是善于模仿学习的青少年走上歧途。因此,作为营造社会环境的成年群体,要负责任的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学校方面,我认为学校应开设法制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
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法制学习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如旁听审判、听取少年翻翻丝、开设法制讲座、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教师也要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四)家庭方面,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父母应该多挤出时间与子女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正确对待社会事务,形成良好的辨识能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为青少年以后树立自主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改善我国农村青少年乃至全国公民的法律认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使其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使其走在健康良好的法制到道路上,创造我国未来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其健康成长。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培养提高的途径,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
二、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对象:渭南市富平中学学生 调查时间:2016年12月,2017年1月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 该问卷分为卷首语、基本信息栏、四十道选择题。题目主要从三个层次,第一是来了解中学生对法律的了解情况,第二是调查中学生是否会在学习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第三是了解中学生对现阶段普法及提高法律效应的看法。
2、调查对象和过程
此次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172,占43%,女228,占57%,获得了许多有效的信息,对在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四、现状及分析、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广泛,但学校是主渠道 从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来看,学校、家庭、书籍、媒体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40%的学生表示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的教授获得的,可以看出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的学生表示通过新闻媒体也获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表明在信息时代,各类信息传播载体也成为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相比学校、媒体,家庭教育就显得比较低,只有10%的学生表示父母会有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但是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着重大影响,所以需要继续加大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效果一般,很多活动当时反响很好,可是并没有起到实质性效果,而有些活动说教性较强,缺乏吸引力,由此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加强创新,采用多渠道,多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2、中学生法律权利意识较弱
调查显示,67%的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
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但89%的学生在事关自己的利益时,却选择采取尽可能的手段,逃规避法为自己谋利,当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时,比如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不经允许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考试作弊等,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权利,甚至极力逃避,推卸责任,缺乏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的勇气。
这表明中学生缺乏权利意识,他们自身遇到问题时,极力回避,缺乏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又缺乏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多数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不明晰权利的范围,不知道权利表达与落实的途径。没有形成全面的权利意识。
3、中学生已有法律意识,但法治观念淡薄
中学生大多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在遇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向老师反映、向家长反映,只有很少数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但是在权益受到侵害时,80%的学生表示很少运用,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可见,中学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中学生以初步具有法律意识。但法制观念仍然淡薄。中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自护意识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学生不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
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中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
五、思考及建议
1、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中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学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各科教学都应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法制课、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更应对学生认真系统地进行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联系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实际,在讲课时,力求以事讲法,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让学生爱听善想,以增强学生听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学校和家庭沟通完善双向育人模式。
家庭教育机制的优劣,对中学生的成长及守法意识的培养有着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不利,将严重影响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家长应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家庭是人的第一
课堂,父母是子女人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其模仿的偶像。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素养和品质是塑造子女良好人格的前提。如果家长平时素质低劣,社会态度不端、粗俗甚至行为恶劣,子女必然把他们的行为模仿并逐渐复制出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父母要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树立家庭中人人平等的观念,培养和引导孩子不断提高精神境界,通过道德教育,使孩子懂得善良行为与丑恶行为、高尚行为与卑鄙行为、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的区别,培养孩子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精神风貌。
3、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加大教育投入
社会环境以及中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等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学生的头脑中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完全彻底的建立起来。社会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拓展德育教育的领域和形式。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开设法制宣传窗,开展法制教育。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设成为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4、个人要主动学习,积极投身于法制建设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要自觉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举办的法制教育活动,加强对法律的了解和敬畏,不要触犯法律的底线,遵纪守法。同时,也要积极投身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当中来,向身边的人宣传法律知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结语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学生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篇:关于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则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基础性环节。笔者结合目前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是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盛行。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笔者在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三是权利意识淡薄。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农民权益这一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过四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来讲还十分淡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农村40岁以上的人群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占86%,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政治文化观念根深蒂固。虽然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人并影响国民的观念和生活,但直到现在,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于人们仍主要生活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关系中,传统的“无讼”、“和为贵”思想及家族意识等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遇到矛盾纠纷时,或忍气吞声,或依靠有威望的长者或村干部依乡规民约来解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诉诸于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占据着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人治”思想作祟,认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却不受法律的约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对法律价值的非认同感。
三是农业立法的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总的来讲,农业立法还相对滞后,立法质量不高,层次较低,很多规范原则性太强,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缺乏可操作性。农业立法中重行政管理轻权利保护的倾向仍很严重,立法无法充分反映农民的利益。而法律要被人们自觉遵行,必须使主体深切感受到法律是以表达自身需求为前提的。这样的农业立法现状必然会妨碍农民对法的作用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对法的信赖心理,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法律价值感无法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
四是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五是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当前,农村教育资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城市,而农村则是少之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拥有总人口数70%的农村,却只有10%的学校;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0%,而城镇达99%;农业劳动者中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数的94%,而且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势在必行。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增加了,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有较大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提高才有了基础。
(二)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健全适应新农村发展要求的农业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律运行的前提和起点,依法治农首先要有良法可依,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也必须先有良法可信。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立法方面的不足,加强农业立法工作,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加强农业立法,首先,应对已有的农业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对不适用的法律法规加以废止或修订,对一些过于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一些立法过程中的盲区,及时制定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有法可依。其次,农业立法应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权利保护的倾向,切实反映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只有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的法律,才能使农民对法律的关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正如博登海默所言:“当民众从现行法律中找到公平、安全和归属感时,就会对法律充满信任、尊重,觉得自己有法律人格,他就会自觉守法、忠心拥护法乃至以身捍卫法。而当民众从法律那得到的只有压抑、恐惧、冤屈、暴力、显然的不公平,他又怎会信任、自觉服从并且忠心拥护与他的利益相悖的法律条文或命令呢?”最后,农业立法应体现乡情。在农业立法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要体现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农业立法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又要尊重那些已经存在并长期影响老百姓生活的习俗、习惯等“民间法”,考虑到农村的乡情乡俗;否则,一味强行将现代法律制度引入乡土社会,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农民的反感。正所谓:“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因此,在进行农业立法时,应深入农村,进行调查。
(三)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成效,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制定出来后能否发挥其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并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关键在于法律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法的执行决定着人们能否通过此过程得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验,而价值体验的状况又直接影响到人们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因此,加强农村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就可以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目前法律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现状,要提高法律的实施效果,首先要深化农村的司法改革。由于传统的“厌讼”思想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乡土社会的司法状况令人堪忧。鉴于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完善涉农案件的审判和监督机制,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本着方便农民诉讼的原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立案程序,减免诉讼费用,加强法律服务,缩短办案期限,加大执行力度,强化审判监督,公正妥善地解决各种涉农案件和纠纷,使农民从司法活动中得到实惠,从而从内心认同法律,树立起对法律地信仰。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法治的真正含义是各级政府官员依法行政,依法治农首先要依法治官。因此要加强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首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塑造良好的执法形象。为此要加强农村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训和考核。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执法机制,加强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保证农村执法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执法公正和执法为民,使农民在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中认识到法律的价值,体会到知法、守法的好处,逐步树立起对法的好感和信任。
(四)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普法是法治的基础,普法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普法工作实效性较差,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因此,要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农村普法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普法内容要创新。普法内容要突出重点,加大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法制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上,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理解各种涉农法律法规的本意和精神实质,特别是要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后的救济办法。从而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普法对象要有突出。首先要突出对基层农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农村干部直接同农民打交道,他们能否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法律功能和价值的评判。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使其树立起依法办事、依法治农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可集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法制培训,严格考核,并以此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要抓好农村在校学生的普法教育。孩子是农村的未来,是新农村建设未来的依靠力量,法制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普法教育纳入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三是普法的方式方法要创新。现行的法制宣传仍然是一种政府主动策划实施,农民被动接受的模式,方法单一,流于形式,鲜活度不够,不易为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改进和创新农村普法的方式方法,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只有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真正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