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

时间:2019-05-14 12: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

第一篇: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

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1、2013年11月9日到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A)。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深化开放C、全面改革开放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下列不属于交往礼仪内容的一项是(D)

A.平等互尊 B.团结友爱 C.互利互助 D.仪表端庄

3.下列不属于“1+8”城市圈城市是(A)

A.荆州、恩施 B.仙桃、天门 C.黄冈、鄂州 D.潜江、黄石

4.下列不属于我国提倡“十字”礼貌用语是(C)

A.请 B.再见 C.没关系 D.对不起

5.下列不属于服务群众要求的内容是(D)

A.为群众着想 B.奉献社会C.助人为乐 D.做老实人

6.下列各项中,具有立法权的机构是(B)

A.中央政治局 B.全国人大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7.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发明的是(C)

A.印刷术 B.指南针 C.青铜器 D.火药

8.下列不属于我国自己规定的节日是(A)

A.三八妇女节 B.中秋节 C.教师节 D.八一建军节

9.下列不属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C D)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爱 D.尊老爱幼

10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不符合要求的是(D)。

A、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B、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D、使宪法赋予公民更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1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D)。

①、总体设计 ②、统筹协调 ③、整体推进 ④、督促落实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B)。

①、国家安全委员会②、国家安全局

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委员会④、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现在使用的宪法是1986年宪法,经过四次修改高票通过的B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是武汉城市圈的观察员

C 辛亥革命是1919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是推翻满清统治

D 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中共十八大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B毛泽东同志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韶山冲

C2013年12月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划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

D.2013年11月23日,长征运载火箭起飞,托举嫦娥三号探测器飞向太空,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关于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黄鹤楼历史最悠久B岳阳楼始称“阅江楼”

C 滕王阁最高D 三大名楼只有滕王阁不在长江边

16用干支纪年法 2022年,2053年,2098年分别是(C)

A 庚丑年 癸酉年 已子年B庚午年 庚申年戊午年

C 壬寅年 癸酉年 戊午年D 壬寅年 庚午年辛丑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 甲子年一定对应十二生肖中同一属B 1911年是辛亥年,则1973年是癸丑年 C 十二地支中卯对应十二生肖中的兔D乙丑年的下一年是乙寅年嫦娥三号发射时间地点正确的是(B)

A 2014年12月2日一时三十分B发射地点四川西昌

C 发射地点甘肃酒泉D2013年11月9日一时三十分嫦娥三号的任务是(D)

A 载人登月B 第三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

C探月后返回D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关于东海防空识别区说法正确的是(CD)

A 只要有外国飞机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要拦截住C 2013年11月23日宣布

B 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霸权D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宣布

21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C)

A 诚实守信B 办事公道C 为人民服务D艰苦奋斗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

A服务群众B 爱岗敬业C 办事公道D奉献社会

2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指出我国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是(B)。

(A)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服务人民、促进发展

(B)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C)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进和谐

(D)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开拓创新

24、著名像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说:“戏比天大。”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领导劝她改换相对安全的日子再去演出,她说,“戏比天大,那么多志愿军都等着呢,他们不怕,我也不怕!”有一次,她安排到一家工厂慰问演出,不巧遇到暴雨,有人建议先不要去了,她却斩钉截铁地说:“戏比天大,就是下刀子也要去!" 这些故事充分地表现了常香玉所具有的(C)精神。

(A)勤俭节约(B)诚实守信(C)爱岗敬业(D)遵纪守法

第二篇:文化常识复习与训练(定稿)

1.(2007年全国文综卷I)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2.(2008年全国文综卷I)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3.(2008年全国文综卷II)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4.(2008年宁夏文综卷)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5.(2008年海南卷)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6.《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论语》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三字经》是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其中“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反映的信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B.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C.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 D.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8.1900年庚子失败后,清政府实行新政,教育制度也发生一些变化,期间,清政府通过了张之洞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按推算“癸卯学制”通过是在 A.公元1902年 B.公元1904年

C.公元1906年

D.公元1908

9.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唐朝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10.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农历的岁首。中国古代历法最早把正月作为岁首是 A.夏小正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11.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由此不能说明 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产物B.积淀的是广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13.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能够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应归功于

A.汉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14.《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以下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 B.经过皇帝钦定,为正史之作

C.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 D.取材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都非常翔实

15.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朝。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如果要查阅墨子的光学八条等方面的论述应该查阅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16.国庆节(National Day)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D.前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17.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权几经变化,其中所使用的国旗也发生了变化。下列属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使用的国旗是

18.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被美国人民誉为“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第一人”。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最主要贡献是 A.担任大陆军总司令 B.领导美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C.起草《独立宣言》 D.当选美国总统,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第32任总统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这位美国总统是

A.胡佛 B.杜鲁门 C.罗斯福 D.里根

20.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

21.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红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22.祭扫亲人的坟墓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A.懂得珍惜生命 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C.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D.增强爱国爱家的意识

23.“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4.最早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的制订,应归功于 A.汉武帝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25.上述材料,不能说明端午节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偶然产物B.积淀的是深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反映

26.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注:“夕月”即拜月之意)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7.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A.祈祷姻缘美满 B.祭祀先祖先人 C.祝愿健康长寿 D.期盼合家团圆

28.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 B.《书》 C.《论语》 D.《春秋》

29.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时事政治 C.诗赋 D.算术、法律

30.下列思想主张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基督教教义③道教的《太平经》④朱熹的理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32.《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 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33.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4.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35.《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36.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37.“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38.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A.己丑年 B.己未年 C.戊戌年 D.戊午年

39.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那么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是在农历 A.丙戌年 B.辛丑年 C.壬辰年 D.甲午年

40.《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以下关于《资治通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

A.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B.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C.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答案

1-5 ADADB 6-10CBBDB 11-15 CACCC 16-20 BBBCB 21-25 BDCCA 26-30 ACCAC 31-35 CDCAB 36-40 DBCCA

第三篇: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题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答案.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答案.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答案.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5.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5.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 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行车前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B.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C.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D.古代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驾车辕的马叫服。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騑,右边的叫骖。《滕王阁序》中有“俨骖騑于上路”之句。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等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年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6.按照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是: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描写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曾、张良

B.项伯、范曾、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曾、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曾、刘邦、张良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有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也指国家。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臣也表示谦卑的自称。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指用龟板、蓍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D.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文中常有“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乞巧节”。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

D.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左氏春秋》: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C.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联。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C.髡: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杀青: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留下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冀北地区,狭义专指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

B.明年:古汉语中指“第二年”,而现在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C.左迁: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D.户部: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科举、俸禄、粮饷等。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B.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C.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谦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我。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作动词时是“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意为恭敬地献上。诏,亦即诏书,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故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卮、尊(通“樽”)、壶、觞、觥等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如《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

D.序:也作“叙”“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排体例和主要内容。如《兰亭集序》等。

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班固,字孟坚,“固”与“孟坚”的字义十分相近。

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也叫“长跪”,是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古人的“跽”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D.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22.下列关于“词”这种文体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歌词,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最多不超过58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调字数为58—90字,长调字数为90字以上。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二人合称“苏辛”。

D.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专力写作慢词的文人。慢词是指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的字数在一百数十字以上的长篇词。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在唐代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黔中道、浙江道、岭南道。

B.路:宋代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C.省: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简称“省”。

D.府:唐代把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设有都督府与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路,宋代府隶属于道。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县以上行政单位是州或郡。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称为使君。

B.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简称为知州。

C.宋代没有太守,刺史也是虚衔。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提到滁州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

D.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官阶品级和所担任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行”字,官阶低于职事官二品则加“试”字。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制度。汉武帝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是为了避汉武帝的讳。

B.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李密《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唐朝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考生称考官为座主、恩门,考生对座主则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D.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一般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诸侯死叫“薨”,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五服:守丧的衣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齐衰皆用熟麻制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逐次变为稍生的细麻布制作。由斩衰到缌麻,生者与死者的关系逐渐疏远。

C.五服:也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古人也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血亲关系称五服。

D.棺: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年号: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陈情表》。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的死,诸侯死“薨”,大夫死称不禄或卒,庶人死曰死。人死埋于地下,故“填沟壑”代指人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征时,皇帝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特权。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击鼓”用以收兵,“鸣金”用以进军。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升官。由此构成同义复合词“拔擢(提拔)”,此外还有“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较五谷多了稻。这是因为水稻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百谷”泛称各种粮食作物。

B.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尊重。

C.稷是小米,又叫谷子。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灶神合称“社稷”,并以之代表国家。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意思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阴阳: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连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罪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是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左迁”是降职。

B.杜甫的《杜工部集》以官爵命名,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籍贯命名。

C.征、辟指征召布衣入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3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就是此意。

3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3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B.外号也收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如《水浒传》中“青面兽”是杨志的绰号,“美髯公”是刘唐的绰号。

C.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参考答案:

1.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A(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3.C(郡县制始于秦朝,不是汉朝)

4.D(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叫騑。)

5.B(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职权说颠倒了)

6.D(项王、项伯坐西向东坐,亚父范增坐北向南坐,沛公刘邦坐南向北,张良从东向西)

7.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B(迁:升迁。左迁:贬官。)

9.B(“上称下”错误,“足下”是敬辞,应该是“下称上”)

10.A(A项中的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11.D(太后听政不称朕)

12.A(“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13.B(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14.A(不是“冀(河北省简称)北”而是“豫(河南省简称)北”)

15.D(礼部掌管科举)

16.C(表示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您)

17.D(“路”应为北宋设立的行政区域单元)

18.A(“一切以左为尊”错误,周、秦、汉、元四个朝代都以右为尊)

19.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20.B(“袍、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21.C(“跽”与“坐”两个动作解释反了)

22.C(在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而不是辛弃疾。)

23.D(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24.D(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暂时代理)”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守”字)

25.A(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秀才”改称“茂才”)

26.D(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27.C(“除”是指任命官职)

28.B(擢:提拔。迁: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

29.B(斩衰、齐衰皆用粗而生的麻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用逐次变细的熟麻布制作。丧服越粗重,身份越重要。)

30.D(望日:农历(夏历)每月的十五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的白天。既望:农历(夏历)每月十六日)

31.A(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32.B(“击鼓”用以进军,“鸣金”用以收兵。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3.C(社:指土神。)

14.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5.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36.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37.B(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38.C(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9.A(“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40.B(美髯公是朱仝的绰号,赤发鬼是刘唐的绰号)

第五篇:文化常识100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答案:

1.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6.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10.D皇帝的庙号。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14.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C 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 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17.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19.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20.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下载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文化常识总复习训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元市2018中考总复习训练题3

    中考总复习训练题 (三)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姓名 复习效果 A组 2017年四川中考真题演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成都中考题) A.“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

    电阻知识总复习真题专题训练

    1、 有两条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L1=20cm,L2=1.3m,谁的电阻大,为什么?有两条材料,长度相同的导线,S1=0.4cm2,S2=5mm2,谁的电阻大,为什么?2、 本节课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方法是____......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及答案高三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三复习备考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修订版)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修订版)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大全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60题 一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 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

    2015-2018年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汇总 2015年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