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主席欧洲之行演讲给力语句汉译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 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the garden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The ocean is vast, for it refuses no rivers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Victor Hugo once said, “There is a prospect greater than the sea, and it is the sky;there is a prospect greater than the sky, and it is the human soul.”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Napoleon Bonaparte once said that there are two forces in the world, the sword and the spirit.In the long run, the sword will always be conquered by the spirit.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when a glass at the visage of vernal breeze, I know that thousands of flowers of purple and red set spring aglow.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Since wars begin in the minds of men, it is in the minds of men that the defences of peace must be constructed.8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The uneven matters, are also matters of love!
9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法国谚语:“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中国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
Bury the hatchet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勃兰特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
19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We don't ask for troubles, yet we're not afraid of one.20 从国与国的关系讲,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是无法选择的As the mat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can choose a friend, but not a neighbor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Some people always have preconceived ideas towards China 22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德國人說,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吃水不忘挖井人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穷则思变,乱则思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
第二篇:一桥飞架中欧——记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
一桥飞架中欧——记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亚欧大陆桥,一头连着中国,一头牵着欧洲。
中国,欧洲,两者加起来,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经济全球化之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势,把双方紧紧相连。其关系走向,牵动世界格局。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阿姆斯特丹,应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邀请,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开启欧洲之旅。威廉-亚历山大在机场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在威廉-亚历山大陪同下检阅仪仗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
11天,84场活动。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发展,就在如诗如画的阿姆斯特丹拉开帷幕——
这一高密度、快节奏的访问,开创了中国外交史的诸多第一: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荷兰,首次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到访欧盟总部。
这一高规格、全方位的访问,深化了中欧关系史的诸多领域:中法之间,传承半个世纪前破冰建交的勇气,在“知天命”之年谋划两国关系“向哪走、怎么走”;中德两国,不再局限于经济伙伴,更是政治和战略合作伙伴;中比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酝酿已久,欧洲期盼多时。习主席上任以来,欧洲密切关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精彩亮相,发出热情邀请。
中欧从未相互走远。历史深处,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驼铃声声。近现代,政治、经济、人文,千丝万缕,水乳交融。
中欧从未如此相近。元首外交,提升战略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对接利益契合点。中国同四国关系有了新的定位:中荷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法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德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比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走近彼此,欧洲更加认同中国发展道路,理解中国执政理念,合作意愿更为强烈。这意味着欧洲看待中国的视角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
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最后一站,比利时的布鲁日。布鲁日在弗拉芒语中的意思是“桥”。地点,“欧洲政治精英的摇篮”欧洲学院。习主席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欧政策,主题词也是“桥”:
“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
“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史新一页,中欧梦大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一座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
外交礼仪,一叶知秋,见证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3月22日至25日,荷兰。习主席专机一入国境,两架战斗机旋即升空、如影随形,进行护航,湛蓝苍穹划下三条友好的航迹。
机场,飞机还在滑行,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王后莅临迎候。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荷兰史无前例。
阿姆斯特丹王宫,国王为习主席到访举行盛大国宴。“白领结”宴会,欧洲王室高规格礼遇。两国元首深入交谈,长达4个小时。次日,国王和王后为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举行私人午宴,王后热情邀请彭丽媛到家中做客,继续畅叙友情。
3月25日至28日,法国。欢迎仪式选在象征法兰西荣耀的荣军院广场,国歌嘹亮、军队威武。从荣军院到爱丽舍宫,奥朗德总统和习主席共同乘车。大道宽阔,树木挺立,146匹骕骦,146名虎贲,护送中国贵宾,马蹄声清脆,久久回荡在巴黎上空。
当晚,爱丽舍宫,群英荟萃,奥朗德就任以来举行的最盛大国宴,他逐一为习主席介绍嘉宾。“中国梦”、“改革开放”„„嘉宾们纷纷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共同描绘中法友好图景。
凡尔赛大特里亚农宫,这个戴高乐将军之后政府未曾使用的宫殿,为中国贵宾打开大门。奥朗德总统为习主席夫妇举行私人午宴。仅接待法兰西共和国最尊贵客人的厅堂,匠心独运布置了“中国红”。
《费加罗报》评论说:法国“力求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放过万分之一的细节,做到了极致”。
3月28日至30日,德国。默克尔总理和先生绍尔,为习主席夫妇举行家庭式晚宴。烛光摇曳,清茶飘香。温馨氛围中,两国元首畅谈合作、纵论天下。
3月30日至4月1日,比利时。战斗机再次护航,迪吕波首相亲临机场迎接。“欧洲之都”敞开了友好怀抱。从习主席专机落地之时起,比利时王宫顶上升起了五星红旗,这是这里第一次升起外国国旗。英姿飒爽的仪仗队,精神抖擞的马队,彰显了主人对中国的尊敬。
访问期间,菲利普国王夫妇几乎全程陪同,参观大熊猫园,参观沃尔沃根特工厂,在欧洲学院演讲。菲利普国王郑重授予习主席比利时最高级别勋章——利奥波德大绶带勋章。一个细节让人感叹,参观大熊猫园时,菲利普国王夫妇、迪吕波首相均提前多时抵达。离别时,菲利普国王夫妇在布鲁日广场举行隆重欢送仪式。
„„
中国,有过四方来朝的辉煌,也曾历经屈辱苦难。今天对中国国家元首的礼遇,对习主席的热情接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的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敬重,对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的倚重,对中国秉持公正公平的国际立场的赞赏。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德国那场备受瞩目的演讲,习主席就从这打开话题。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那段永不磨灭的苦难,沉淀在民族记忆里。世界专注倾听,饱经沧桑的中国,对和平、对发展的珍惜、期待、执着坚守。
两场意味深长的即席问答,同在柏林。
一是同默克尔的记者招待会。世界格外关注国际热点里的中国声音,德国记者问到了乌克兰问题。
习主席坦然作答:“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没有私利。”“对于一切有助于局势缓和政治解决的方案,中国持开放的态度。”
二是在德国发表演讲之后。主持人意犹未尽增加了提问环节。国防预算、南海争端,问题接连抛出。
“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有足以自卫防御的国防力量。”
“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不怕事,有关我国领土主权完整的事情,当然要坚决捍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里昂,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曾留下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革命先辈的足迹。怀揣着救国图存梦想,他们一路向西,探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
徜徉在整洁的陈列厅,习主席不由放慢了脚步。泛黄的照片上,一个个目光坚毅、风华正茂。他们日后或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领军人物„„
凯旋门。一段同历史的无声对话。
习主席走向纪念碑,为阵亡将士敬献花圈。阳光打在肃穆凝固的天空、军号悠然而起。
挂满勋章的二战老兵,那清癯的脸上,写满了刚毅和自豪。
国防部老兵事务部长告别时候说:“一战时很多中国人来帮助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
习主席说:“现在和将来都要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一座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
大国崛起的历程,必然是走向开放的历史。
当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蔓延肆虐,中国以实际行动同欧洲共克时艰。患难见真情。对中国的开放进程,欧洲给予了更多期待和信任的目光。
习主席此访,适逢欧洲经济走向复苏之时。
访问期间,中国同四国累计签署110多项协议,700多亿美元。对两场签约仪式,印象尤其深刻。
法国,签约仪式耗时颇长。在两国元首见证下,中法合作春意满园。联合研发、联合投资、联合生产、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比大单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从合作深度中折射出的相互信赖。
德国,很多记者抓拍了两国领导人低声交谈的镜头。每签一个项目,默克尔常会补充几句合作背景。中德签署关于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德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默克尔对习主席幽默感叹:“欧盟对外一个声音说话,但也像在一个班上念书的孩子,看到好的东西也希望去争抢。”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梳理双方合作的主题变迁,过去中国到欧洲招商引资,现在是欧洲纷纷来中国招商引资。贸易流、人才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十年间,沧海桑田。
一路走来,习主席对中欧务实合作望闻问切、有的放矢。
荷兰,国虽小,能量大,连续11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荷兰国宴,云集200多位各界精英,一一唱名,握手交谈,他们对深化合作强烈渴盼。
400多年前,西方掀起第一波中国热,荷兰商船载着茶叶、丝绸、瓷器,打开了欧洲市场。“可以说,荷兰是中国同欧洲相互认识的窗口,也是中国同欧洲开展合作的门户。”同吕特首相会谈时,习主席把现阶段双方合作重点放在了“最关乎民生的农业和水利问题”上,希望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法国,中欧合作的追赶者。中法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奥朗德总统依然感叹差距,认为法中贸易现状同两国关系水平不匹配。同习主席共见记者时,他这样点评法国的贸易逆差:“法中共同的愿望是,以扩大贸易而非减少份额来实现平衡。”
对深化同中国合作,法国民众的情感表达炽烈。里昂政府晚宴厅门口,布置成了“法国食品超市”,当地居民盛情邀请习主席尝奶酪、品红酒,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德国,中欧合作的压舱石。中德贸易额占中欧贸易额的30%。同习主席共见记者时,默克尔总理表示:“德国支持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欧商签自贸协定,就像我们的邻国瑞士所做的那样,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杜塞尔多夫,中德合作的一个缩影。两国400多位企业家,齐聚工商界晚宴。习主席谈起“家门口”感受到的合作成果,谈起“德国质量”同“中国速度”的对接。他更登高望远,从全球角度看待合作:“如果因为惧怕外部竞争而固守藩篱,甚至建立起新的围墙,恐怕将错失通过合作共同引领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的良机。”
车行一小时,习主席前往杜伊斯堡港。一路流水潺潺、草木芊绵。港口是渝新欧铁路大动脉的终点。满载货物的火车隆隆进站。从重庆出发,向西、再向西,沙漠、戈壁、城市、乡村,沿着丝绸之路,古老商道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比利时,中欧关系锲而不舍的发展者。沃尔沃根特工厂,中国、比利时、瑞典三方互利共赢合作的一个典范。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前,习主席细致询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感悟。
“共促中比经济、科技、人文合作‘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同首相迪吕波会谈时,习主席着眼于比利时的科技优势,期待中国科技强国战略中引来欧洲的科技创新智慧。
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亚欧两大市场。去年9月访问中亚期间习主席提出的这一倡议,在欧洲同样赢得广泛关注。
从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到主动选择敞开大门;从一路追赶全球化大潮,到提出合作倡议应者云集。中国的话语权扎根于中国的实力,也有赖于领导人的战略胆识。
习主席对中国开放历程,有着深邃思考:“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合作不再是简单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有更多内涵。”„„
合作,也是民间友好的一座桥。
习主席访问了法国梅里埃公司。阿兰·梅里埃深情讲述了三代人的中国缘,忆及半个世纪前岳父保罗·贝利埃的中国情,他至今念念不忘:“岳父对在北京展览卡车,甚至比女儿
出嫁还上心”。正是这位保罗·贝利埃,成为向中国引入汽车技术的第一人,受到周恩来总理赞誉。建交50周年之际,阿兰·梅里埃出任庆祝活动法方赞助委员会主席,希望为中法友好再添一份力。
足球,东西方共通的语言。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青草芬芳,阳光绚烂,孩子们朝气蓬勃,绿茵场上争先恐后。中国对外友协的民间外交公益项目“彩虹桥工程”,让黄土塬下山山峁峁中的“足球孩子”,有机会来到温婉的莱茵河畔,接受专业训练。
习主席微笑着望着他们在球场上奋力奔跑、积极攻防。看到好球,他带头鼓掌。一个孩子问道:“您看好哪支球队?”他殷切地说:“我看好你们,看好你们这一代。”
一座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访问期间的一个热词。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
每一站、几乎每一次会谈,到访国领导人都会提及这个词。很多人谈起他们阅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感受,对中国改革力度、广度、深度表示高度赞赏:“这是开放的、务实的、面向未来的、高瞻远瞩的、令人钦佩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进程,走进了第36个年头。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若从“舒曼计划”发表算起,已划过64个年轮。
“中国同欧盟都处在改革的关键时刻,都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而解决的问题很多是相同、相似的”,习主席对中欧的改革进程有深邃思考:“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欧洲要推进一体化进程,是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尊重双方改革道路,借鉴双方改革经验,以自身改革带动世界发展进步。”
欧洲眺望中国,那个拿破仑眼中“沉睡的狮子”已经苏醒,正昂首奔跑,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形象。站在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吹响改革的总号角,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问得最多的是领航中国改革的感悟,习主席坦诚作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始终保持着清醒沉着,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孜孜以求的探求中达到目标。”
对欧洲改革发展,习主席同样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
元首间的友谊,植根双边关系,也植根治国理政的智慧交锋和交融。
默克尔赞赏中国的建设成就,并询问:“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
习主席答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在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的私人午宴,讲到肩负的历史重任,习主席动情地说:
“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虽然我们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
良久,威廉-亚历山大国王赞叹说:“我完全完全赞同你的观点。”他又说:“我们两国人民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
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三大机构怀抱舒曼广场,交相辉映。
3月31日,长达5个小时里,习主席先后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谈会见。
欧债危机冲击下,世界对欧盟的作用和前景,存有不同声音。他们十分关心中国态度。习主席明确表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始终支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舒尔茨会见时,习主席一番即席讲话,深刻道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索:
“虽然中欧选择的道路不同,但追求持久和平繁荣是我们共同目标。我们坚定自信,但不固步自封。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对改革进程的沉着冷静,对改革目标的坚定执着,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走来,走向未来。
一座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
追寻历史脉络,探索文化基因,感悟民族精神。
柏林,一场与汉学家和孔子学院代表的座谈,一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也是一次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思索。
“找到正确答案的钥匙,还在对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理解。芝麻开门,答案就在这里。”习主席说。
听完汉学家代表发言,习主席从容讲述他眼中的“文化认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他讲起对中国的偏见:“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在一时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他说到“盲人摸象”:“看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对‘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落论’这样的说法,要抱着一种平常心,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开放理解的态度来对待。”
文化自信,尽在一个个访问细节之中。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和比利时王室举行的盛大国宴。中华文化风采,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在法国,与奥朗德总统共同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座谈会时,习主席逐一罗列法国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名字。台下法国听众激动不已,奥朗德总统带头喝彩鼓掌。
在德国,他讲述了读《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我走了30华里去借这本书,书的主人走了30华里来取回这本书。”
荷兰,郁金香的国度。彭丽媛应邀为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国泰”这个中国名字,寓意中荷国泰民安。
中欧关系发展,始终伴随着东西方的文化认同,如同两条交汇的河流,奔腾不息。
“中法两大民族都对对方怀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两国间存在的明显默契总有一天会发展成一种越来越深厚的合作。”半个世纪前,中法关系的开拓者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正是站在民族文化与国家关系无法割裂的战略高度,共同揭开了中法关系划时代的一页。
从里昂中法大学,到戴高乐基金会,访问中,文化交流和中法友好难分彼此。99岁高龄的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历时27个春秋,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九旬高龄的艾莱娜女士十几年风雨不辍,坚持到中国驻法国使馆教授法语课„„习主席深有感触:“文化亲近感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
中比人民珍贵友谊,同样离不开文明的共荣。2009年,习主席在会见阿尔贝二世国王时,向他赠送了一本珍贵相册,其中收录着半个世纪以来比利时王室成员的访华照片。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巍峨的长城、高耸的大雁塔„„一张张照片,记录了比利时王室成员同中国深厚友情的历史瞬间。
习主席夫妇同菲利普国王结下深厚友谊。他们并肩漫步比利时天堂公园大熊猫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仿佛置身一幅中国水墨画。
中国,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关于文明的演讲,浸润着习主席对中华文明深沉的深思——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布鲁日欧洲学院,关于中欧青年人交往的寄语,表达着习主席对中欧未来的期待——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
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飞架一座前所未有的友谊合作之桥,把中国和欧洲人民的共同梦想更紧密地联通起来。(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丁原洪:习主席访欧透出的深意
这次习主席访欧,是十八大以来他第一次访问欧洲,对推动中欧关系十分重要。最大的深意不仅在于推动中欧关系,还在于表现了我们在外交上的一种全球战略。
当前,我国国力逐渐增强,已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因此,要有一个全球的规划与战略。我认为,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筹划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国家的全球战略。
实际上,十八大以来,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布局上实施了很多新的重大举措。习主席就任一年多来,我们在外交上推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也出现了新的外交局面,应该说外交成就非常显赫,这是举世公认的。比如习主席讲了“新型大国关系”,讲了周边外交,讲了全球治理问题,现在,我们又访问欧洲,可以说我国外交布局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这种全球战略,从此次习主席访欧过程中就可看出端倪,它有三大支柱:
第一,在政治上,我们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比如这次我们选择访问的四个国家,既有法、德这样的大国,也有荷兰、比利时这样的欧洲小国,但我们一视同仁,都很重视与对方的关系。
第二,在经济上我们主张世界所有国家共同繁荣、互利共赢,这次习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是中国欧盟建立关系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为什么访问欧盟?因为就中欧关系来讲,欧洲是很重要的一方,中欧经济的共同繁荣对世界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会谈时,习主席就特别强调要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第三,在人文领域,我们主张各种文明的融合而不是对抗。这次习主席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在中国领导人是从没有过的。习主席还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用中国的俗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阐述了我们的这一理念,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这体现出中国要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或者说在人文领域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而在当下,我们的这个全球战略,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比更具有道德感召力。美国的全球战略,政治上,它要坚持霸权,根本不考虑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经济上,要以它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文明上,它主张“文明冲突论”,而我们恰恰相反。
从这一点来看习主席的这次访欧,就不仅对推动中欧关系有重大意义,而且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意义。(作者是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华网评:习主席欧洲之行——中国外交的里程碑
习近平主席最近对欧洲的访问,在这个古老大陆上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十一天的行程安排极为饱满,出席一个峰会、莅临两个总部,访问四个国家,出席的各种活动加起来近90场。这次访问创造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许多首次,更为重要的是,习主席在访问中就国际政治和国别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整个国际社会为之耳目一新。访问体现的欧洲外交、峰会外交、总部外交和文化外交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访问是中国“欧洲外交”的大手笔。去年习主席访问了俄罗斯、亚洲、非洲、拉美,并在美国加州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特别会晤。今年首季对欧洲的访问,是去年中国外交顶层设计的延续。通过这次访问,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得到了深化和完善,运筹大国关系更加游刃有余。习主席到访的荷、法、德、比四个欧洲国家,对欧洲一体化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个国家都是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发起国,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对增加中欧理解有独特 的作用,法国和德国被称为欧盟的双发动机,对中欧合作有关键作用。荷兰是欧洲的门户和欧亚大陆桥的西端,习主席是访问荷兰的首位中国国家元首,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是两国政府发表的首份联合政治文件,建立的“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双方对中荷关系的首次定位。习主席访问法国期间双方发表的双边关系的中长期规划,是站在中法建交50年历史的高度、为未来50年中法合作打下基础的承上启下的战略规划。访德期间发表的联合声明,是指导未来5-10年中德关系的纲领性文件。访比期间发表的“关于深化全方位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是对中比关系的首次定位。这一切,都使这次访问具有了“中欧关系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这次访问是中国“峰会外交”的又一次精彩表现。利用峰会提出自己的全球治理主张是中国峰会外交的一大特点。习主席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主线的“核安全观”,从战略、全面、持久的角度阐明了国际核安全事业的基本方向。这是国际社会首次有政治家提出核安全观。理性,突出的是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协调,阐明的是核安全领域国家自主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并进,强调的是发展与安全、权利与义务、自主与协作、治标与治本的并进不悖。这一核安全观的战略性,在于其指出了只有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合作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核恐怖主义及核扩散问题。这一核安全观的全面性,在于其阐明了人类发展与核安全的关系。这一核安全观具有持久性,在于其强调了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要把核安全进程纳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实现核能持久安全的发展。多边搭台、双边唱戏是中国峰会外交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习主席利用核安全峰会搭建的多边外交平台,与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多位国家元首进行了双边会晤,就乌克兰、朝鲜半岛、叙利亚、伊朗核问题等重要热点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就双边合作问题进行了务实的探讨。
这次访问又是中国“总部外交”的拓展。除参加联合国会议外,中国国家元首过去很少到国际组织总部。去年习主席访问非盟总部,可以说是开创了“总部外交”的先例。这一次,习主席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总部,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联合国专门机构总部和欧洲联盟总部,扩大了中国“总部外交”的实践。总部外交的功能在于通过访问,既可以表示对相关国际组织的支持,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其所有成员国传递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跨文化平台,习主席在这里向国际社会传递的“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和而不同”、“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等重要思想,指明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宗教和睦相处的必由之道。习主席在欧盟总部总结的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基本特点,指出的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发展之路,提升了中欧关系的性质。习主席访欧之际宣布的中国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提出了中欧关系的新定位,展现了中欧利益融合的新深度,拓展了中欧务实合作的新领域,同时也就涉我核心利益对欧盟提出了新要求。
这次访问体现了文化外交的鲜明特点。中国和欧洲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双方都从对方文化中汲取了精华,获得了启迪。在欧洲讲文化,是找对了地方,选对了听众。习主席在到访的每一个地方发表的演讲都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在法国,习主席论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萨特,谈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塞尚、罗丹。在德国,习主席谈歌德、席勒、海涅,论莱布尼茨、费尔巴哈、黑格尔以及巴赫、贝多芬。习主席的中西融汇、旁征博引征服了听众,拨动了欧洲民众那敏感的文化心弦。在心灵的碰撞和互动中,在文化的交融和互鉴中,中国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变得清晰起来。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多少年之后,学者们在撰写中国外交史时,习主席的这次访问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
图解:习近平2014访欧语录
第三篇:2014年3月30日习欧洲之行谈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习欧洲之行“谈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
2014年3月30日 09:44
习近平谈”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习近平: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请2015考研同学们关注习欧洲之行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