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教改心得)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也似乎一脚就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憧憬着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我们更渴望在课改的试验田里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沐浴人文主义的光辉,在素质教育的土壤里孕育吐苗、拔节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形成合力,积极地参与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来一场荡漾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整合地理解其要义,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刺,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给出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书山有路‘捷’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要求学生们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事半功倍地学习,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学习融入生活中,素质成于习惯中”,要求学生们树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学习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成为一个会实践的人。“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求学生们能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事物,有独特的感受,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求学生们在点滴积累中,学业如农园禾苗不见其长却日见其长,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熟读深思子自明”是一种自主学习,“青山正补墙头绿”是一种合作学习,“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这里〈课改〉没有正确的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愿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二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在学习人物通讯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后,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 个同类人。
※思考:①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PPT 介绍袁隆平,突出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②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 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下面,我们就主要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首先,这篇以袁隆平为主要对象的人物通讯,主要是要想体现袁隆平的什么特 点呢?作者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整体感知文本: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表格)
主要事迹
一: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朗读,分析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响后,„„匆匆赶到试验田。(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怕吃苦,勤于实践
二、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挑战权威,不断创新
三、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 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力排众议
四、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第二课时
一、重难点探究:
1、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2、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3、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 特点?
4、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 提示:
1、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1960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 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3、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4、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二、问: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 “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提示:细节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体现研究工作的艰辛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样的关 系?(总分;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1)围绕主题选取 典型事件(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新闻性:突显重点(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文学性:丰富细节
此外,还有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贯穿这 些事件的中心线索是: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导语中)
提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 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 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第三篇:教学案例:课堂练笔:倾听幼竹拔节声
课堂练笔:倾听幼竹拔节声
徐州市铜山县伊庄实验小学 吴婷
内容摘要: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孩子一直处于压抑和沉睡状态的诗情。文思如泉方能下笔如神,要使学生处在良好的写话状态,教师要以自己的心声引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并且参与到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不失时机地设计练笔,使学生的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如此,语文课堂定会呈现出“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动竹拔节声”的丰收图景!
关键词:唤醒诗情 参与 生成
[教例1] 让真爱静静流淌 《爱如茉莉》教学片段
师:品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对爱的感受一定真真切切,对爱的赞誉也会犹如茉莉的幽香,芬芳无比。(出示)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清幽秀远。
师:读一读这首小诗,在你的心中,爱又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生:爱是爸爸打工的身影,爱是妈妈默默地等待,爱是电话中的声声叮嘱,爱是相见时的泪流满面。生:爱是轻轻的叮咛,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甜蜜的思念。生:爱是真诚的理解,爱是沟通无限,爱是会心一笑,爱是温情款款。„„
[教例2] 让心儿随月飞翔 《望月》教学片段
师:多么纯真的童心,多么神奇的话语,小外甥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舅舅的心,也打动了老师的心,因为老师发现,无需多改动什么,只要将小外甥的话重新排列一下,就是一首充满情趣的小诗,我给它起了个题目叫《月亮像什么》。(逐行映示小诗,师深情朗诵)
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每一次闭上又忍不住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生:充分朗读,在音乐中齐读。
师:在老师眼里,你们和小外甥一样聪明,一样对生活充满情趣,那么月亮在你的眼中像什么呢?请同学们学着刚才小诗的样子也来写一写,或者不写小诗,自由地说一说。
生:月亮像一块小甜饼圆圆的被我大大地吃了一口
里面的汁水滴了下来成了一颗颗小星星
生:月亮像一张嘴巴,一个贪吃的孩子的嘴巴。星星是他的点心,它很喜欢吃点心,但是它的妈妈管着它,每次它只可以偷偷的吃一点,可是每月十五这一天,它妈妈去开会了,月亮就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把所有的“点心”都吃下去了。
生:月亮是大银盘。顽皮的小星星,玩累了爱跳进银盘里洗澡。那水是从银河里舀出来的,清洌洌,金闪闪的。洗完澡,星星们便把金闪闪的“水”倒向地球,于是,地球妈妈也被洗得亮亮的,格外娇美动人。
„„
[教例3] 让笑声成就精彩 《练习3》 教学片段
“口语交际”活动已近尾声,突然闹出了“意外事件”,分角色表演《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对话时,一位同学把 “贤”读成了“jiān”。一瞬间,班内响起了哄笑。“贤”与“坚”字形本来十分相近,读错了倒也有可能,只是今天学生为何笑得那么“灿烂”?甚至有些“夸张”?只见一个个小脸通红,有笑得直不起腰的,有笑得敲桌子的,还有笑得抱着肚子的„„本来想制止的,但不知为何我情不自禁地也跟着笑了起来,又怕学生看到之后笑得更厉害,便用语文书把脸遮住了。一想到上节课刚刚学过的《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段,便更觉得想笑,想必孩子们和我有同感吧?这下整整笑了五分多钟,真是一笑未休,一笑又起。最后可能是累了,终于笑声渐止。我灵机一动,上节课后,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时机,这岂不是“良机”?我问学生:“别光顾着自己笑了,注意到别人是怎么笑的了吗?结合上节课学过的《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段,能不能说一说,刚才教室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时间,妙语迭生。
“一瞬间,教室里笑开了花。有前仰后合的,有捶胸顿足的,有仰天大笑的,最有意思的是硬憋住不笑的孙航,脸涨得像一只即将下蛋的母鸡„„”
“一笑起来就不知道自己是身在何处了,越笑越想笑,一开始还是在笑丁端奇同学读错的字,后来自己也不知道是在笑什么了,只是随着大家的笑声,嘴巴越张越大,声音越来越失控„„”
“你看那本来就爱笑的牛群,笑得直不起腰,把头藏在陈萌的胸前,陈萌则搂住她,两个人笑成一团;小佳敏直叫同桌帮她揉揉肚子,她的同桌早已蹲在地上,抱着肚子起不来了„„”
“一向文静的媛媛笑红了脸,露出了洁白的牙齿,真是微微一笑百媚生呀!连平时最不苟言笑的卢娇仪也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住地用手揉眼睛„„”
“我本来想停下来不笑的,可是再看看吴老师,用语文书挡住了脸,也在偷偷地笑呢!我仿佛受到了感染和鼓励,又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直笑得我脸上的肌肉都酸得受不了了„„”
[教学反思]
一、但肯寻诗便有诗——珍爱童心,唤醒诗情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在用不同于我们成人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去欣赏、体验着这个多彩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那种童真的、独特的同时又是充满稚气的审美情趣所蕴育产生的东西,很多都是我们成人都无法取代的。他们创造出的语言是最纯真的,他们发现的东西是最无暇、最纯美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孩子一直处于压抑和沉睡状态的诗情。让孩子从智慧和精神的体味中获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在教例1和教例2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处练笔,丰富语言;在写法迁移处练笔,开拓思路。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自己的生活实际,续写小诗;以例文引路,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话。由于将感性的语言描绘引入学生的生活情境,沟通学生已有经验,为学生内心积累提供了开放、灵活的运用环境,所以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激活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将头脑中储存的诗、文、言等语言信息互相联系、贯通、融合,创造性地加以重新构建,形成了美文。在教例3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随机生成处练笔,捕捉精彩,由于亲身经历,之前又有范文引领,学生呈现的自然是精彩无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是绝妙词。”这告诉我们,只要做教育的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以新意。所以有许多时候,不是找不到读写训练的“点”,而是教师缺乏那“肯寻诗”的执著和那珍贵的“灵犀一点”。
二、笔有千钧任翕张——文思如泉,下笔有神
如何使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写话状态,这是写好话的关键,这也恰恰是在写话教学中所容易忽略的。所谓良好的写话与习作状态,就是学生不仅感觉到有许多东西(感觉、感悟、故事、景观、形象、思想、看法„„)要表达,从而产生强烈的写话与习作的欲望,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对如何表达有了或者明确或者朦胧的感觉,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文章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也就会出现“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逼”出来的。但是,学生一般不能自发地进入这样的状态,是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引导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会带给学生激励和灵感。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过程,教师以自己的心声引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并且参与到学生的写话过程中。当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高潮,就把真实情感转化为写话,这是内化的过程,也是表达与宣泄情感的过程。于是,师生共同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诗意的温馨。
三、捕捉精彩促生成——宽容赏识,巧妙引领
教育家布鲁纳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生成,让平淡的课堂变得趣味无穷,让平常的课堂情节变得迭宕起伏,生成的课堂更为我们展开了一片创新的天地。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的顺势而导,就是“荡水”,就是“击石”。教师要善于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不失时机、从容又不失灵活机智的设计练笔。教例1中,在学生的感情喷薄欲出时进行练笔;教例2中,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的激情被充分调动之后进行练笔;在教例3中,教师抓住“读错字”这一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宽容学生看似情理之内又不合情理的“大笑”,巧妙地与上节课所学内容相联系,引领学生进行练笔,使学生的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并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
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拥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宽容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学会巧妙的引领,那样,学生的课堂练笔就一定能“练”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语文课堂定会呈现出“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景!
(作者简介:吴婷,女,1980年8月出生,小教高级,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邮箱:tsyzwt@163.com 地址:江苏省铜山县伊庄实验小学 电话:***)
第四篇: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宇宙的边疆》+高一上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宇宙的边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以及了解科普文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处于相对比较感性的层面,很少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宇宙的边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字音
三、走近作者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
活动2【讲授】宇宙的边疆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㈠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㈡本文的说明顺序
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活动3【活动】宇宙的边疆
五、合作探究,理清结构
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全文可分哪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1):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2-14):宇宙中的恒星及其特点
第四部分(15-16):我们的星系
第五部分(17-18):回归人类家园
活动4【练习】宇宙的边疆
六、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思考1:文章1—4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语言上有何特点?
思考2:
文章5—6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语言上有何特点?使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思考3:
从第7段开始我们踏上了宇宙旅程,7—11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思考4:
文章12—14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特别是12段如何形容恒星,谈谈自己的体会?
思考5:
文章15—18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7—18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在文章结构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思考6:
综观全文作者对宇宙和人类有怎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活动5【活动】宇宙的边疆
八、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1.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
参考:(1)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2)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3)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活动6【作业】宇宙的边疆
九、作业布置:作者领我们遨游宇宙之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13宇宙的边疆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3宇宙的边疆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宇宙的边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字音
三、走近作者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
活动2【讲授】宇宙的边疆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㈠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㈡本文的说明顺序
师:作者卡尔·萨根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活动3【活动】宇宙的边疆
五、合作探究,理清结构
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全文可分哪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5-11):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点
第三部分(12-14):宇宙中的恒星及其特点
第四部分(15-16):我们的星系
第五部分(17-18):回归人类家园
活动4【练习】宇宙的边疆
六、质疑释疑,突破难点:
思考1:文章1—4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语言上有何特点?
思考2:
文章5—6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语言上有何特点?使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思考3:
从第7段开始我们踏上了宇宙旅程,7—11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思考4:
文章12—14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特别是12段如何形容恒星,谈谈自己的体会?
思考5:
文章15—18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7—18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在文章结构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思考6:
综观全文作者对宇宙和人类有怎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活动5
【活动】宇宙的边疆
八、拓展延伸,培养情感
1.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同学互相交流。
参考:(1)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2)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3)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活动6【作业】宇宙的边疆
九、作业布置:作者领我们遨游宇宙之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高一上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产量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是一位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他的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他提出,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列为榜首。
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在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圣地。
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高一上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的地区。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2.“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走近人物
(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3)人生经历(袁隆平自己的语言):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4.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2.生字
菽()馑()埂()穗()蔸()
蕊()籼()粳()蘖()
3.积累词语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馑:饥饿,饥荒。
4.脉胳梳理: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三、探究
1.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习人物通讯,我们应该知道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为什么写”,培养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2.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要点: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3.“怎么写的”: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要点一:细节描写比如“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其他比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要点二: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4.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要点一: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要点二: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5.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6.“为什么写”
要点:全面地记叙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拓展提升
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隆平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要点: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五、写作练习
1.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要点: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3.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
高一上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生平:
沈英甲,1948年生,吉林辉南人。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二、创作背景
插上科技的翅膀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科技奖后,记者为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所做的人物报道。
三、常识
1.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2.袁隆平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特等发明奖;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科技奖。
第五篇: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当代劳动者的风采 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中国当代劳动者的风采(一)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10YWTB011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当代劳动者的风采(一)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人文素养:
(1)同学们通过2篇人物通讯的学习,理解本单元人物通讯中劳动模范精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
(2)同学们学习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能力,发现身边的真善美。
2.语文素养
同学们掌握从文章的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等几方面入手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能够鉴赏文章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反差手法;体会人物通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特点。
课前学习任务
无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一则消息,通过对比说说通讯的特点
学习目的: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附:学习资料
1.一则消息
2.新闻分类图:
3.人物通讯定义
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新闻人物的行动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
通讯形式。换言之,人物通讯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时代精神,要能够正确引导
舆论,培育社会共识,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
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并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有人物事
迹,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200字左右。
学习目的:学生阅读文章,以颁奖词的任务为抓手,引导学生关注这篇通讯中的重点内容。
附:学习资料
什么是颁奖词
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目的是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学习任务三】
填写评价表
学习目的:分析点评学生习作,由此讨论这篇人物通讯的选材、组材、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附:学习资料
学生例文1:
耄耋老人,徘徊在盛夏的稻田;年复一年,关注着水稻的成长,这是他几十年来的生活写照。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人民遭受饥荒,他毅然地站了出来。不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否认和嘲讽,他坚持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到自己的研究遭到质疑,他勇敢地在《人民日报》发声,证明自己。他的研究,解决了中国当时11亿人的温饱,让饥饿的威胁逐步退却,让我们看到了“稻菽千重浪”的景象。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
学生例文2:
是他,为了实现“人民不被饿死”的愿望,来到了当时条件艰苦的海南学习技术,培育了自己梦想的果实;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实验,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困难;是他,在声名远扬之时不在乎那些功名利禄,得奖后依然挽起裤脚下田指导工作。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泥腿子专家”的传奇老人——袁隆平。
学生例文3:
他,引领时代,扬名世界。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粮食产能作
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富有梦想;他,勤于实践;他,勇于创新;他,敢于质疑。从苦苦寻找天然雄蕊不育的雌稻,到一代代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他走的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他成功了,他所追求的让亿万人民吃饱饭的质朴又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学习任务四】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2.全文有四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3.大标题和后面的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4.副标题中隐含着什么信息?
学习目的:
以小标题为抓手,从文章结构入手,深入理解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学习任务五】
小结:
推荐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