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

时间:2019-05-14 12: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

第一篇: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

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

从初学英语用的小词典到大学用的《英汉大词典》,主编都是陆谷孙。董桥提及《英汉大词典》时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倒真贴切。

《余墨集》收录了陆谷孙的读后感、时评、见闻、演讲、通信和日记。陆谷孙喜欢读散文写散文,即使是他所专长的西文探隐和莎学研究,也用散文表达出来,这当然要比刻板的论文有趣多了。

学习英语专业的人,莎翁作品是必读之物。陆谷孙写的《莎学拾零》,从莎剧,莎翁图像到莎翁图书馆,别有一番见地,是研究莎士比亚最好的辅助材料。陆谷孙用心良苦,写此文章,希望能引起读者重返莎翁文字的兴趣,因为即使英美人有时间有雅兴读莎剧的也日见稀少。

老辈文人的品格,是“一泓清水照人寒”。陆谷孙说:“现世给了我了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如果说陆先生的做人原则是由父亲打下的底色,那么后来的师长教育则造就了陆先生的学术品格。“师友忆往”中收集了有关钱钟书、徐燕谋、葛传槼、杨必等诸位师长的纪念文章。文中,陆老恭敬地自持弟子之礼。他坦言与钱锺书只是文字之交。让他遗憾的不是未曾登门面访,而是“我生也晚,错过了《管锥编》的中华第一版校对”,后来被杨绛先生点名做北京三联版《管锥编》校对时,又慨叹道“我辈的学问若能及钱杨的百分之一(着重号出自原文),足矣!”。

陆老提倡学英语要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费尽心机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记得凤凰卫视采访陆老时,他提倡不要学哑巴英语,看《老友记》也是提高英语的好办法。书中有几篇文章谈及学习英语的方法,不仅如此,陆老还要求学生提高汉语修养,于语言之外,还要注意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培养,提倡“知识至高无上的自怡性”,并对英语教师提出多方面的要求。文中有多篇文章针砭时弊的杂文,体现了一位真正的学者和为人师表者的良知,不留情面地挞伐当今学界的种种腐败和肮脏。他在《守住底线》一文中揭露的学界的一些恶俗风气以及随后提出的欲与“同行人”“共勉”的几点起码的守则,发聋振聩!

陆老提倡语言要与进俱进,因此每年读30多种书,了解最新资讯。书中关于毕尔.布莱森和斯蒂芬.金的书评,都是佳作,不可错过。

书中几篇杂谈和见闻录,比如针对80年代初期结婚放鞭炮的现象进行批判,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有点OUT了,对这类文章,如果没有兴趣,跳过去不读就是了。

前辈学者“博学笃志”,“后学再不可及”。1998年钱锺书先生谢世,陆先生慨叹“灵光隳矣”!默存先生自是泰山、昆仑,危乎高哉!吾辈竭一生之力也绝难登攀,唯有景慕仰望,能借得些许灵光照耀已是造化。

而对年轻一辈中的许多人来说,陆老的学养、襟怀、情操、良知,也已是遥望中的理想了。学术不死,靠的正是陆老这样的热肠鸿儒在学术殿堂的后园里死命保住那片繁花杂草。

读《余墨集》有得于心

偶然从一位师长那里获赠一册《余墨集》,同时还得到忠告:陆谷孙先生的课一定要去听一听。陆老的大名早在我少年期就已经如雷贯耳了,来沪教书以后,又常常在听取学生课堂发言时,听到转引自陆先生在此典礼彼会议上的谆谆侃侃,频率最高的一句就是“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s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哈姆雷特》)。此次展卷《余墨集》当头看到,马上理解了为什么“莎学拾零”的五篇文章要放在全书首位,同时也感到,在陆先生心里学问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陆先生的学术成就在学界人所共知。两卷本,二十万词条,两千万字,十四种附录的《英汉大词典》集百余学者之力,跨十数春秋而成,陆先生早在1975年就投入其中,后来更成为领军人物,担任主编。这部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双语辞典在国际学界获得了殊荣,在国内也是筚路蓝缕的事业。陆先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也得到了很高的声望,但是后者却被他看得很轻。他在《余墨集》的自序中语气淡淡地自白道,“现世给了我了不少虚荣,老实说我都不怎么看重。最令我自豪的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先父对我的殷望和‘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的教诲,衷心铭感”。

如果说陆先生的做人原则是由父亲打下底色的话,那么后来的师长教育则造就了陆先生的学术品格。“师友忆往”中收集了有关钱钟书、徐燕谋、葛传槼、杨必等诸位先生的纪念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陆先生都恭敬地自持弟子之礼。他坦言自己与钟书老只是文字之交,后者曾为《汉语大词典》题写书名。然而陆先生遗憾的不是未曾借此机会去登门面访,而是“我生也晚,错过了《管锥编》的中华第一版校对”,后来被杨绛先生点名做北京三联版《管锥编》校对时,又慨叹道“我辈的学问若能及钱杨的百分之一(着重号出自原文),足矣!”。对于有师生之实而无师生名分的葛传槼先生,陆先生别有一番钦佩。“葛有三大法宝,即断定名词是可数或不可数,前面应加定冠词还是不定冠词,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而这些硬工夫的练就,又源自这位自学成材的英语奇才在电报局和商务印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养成的敏锐语感。这种情形复原了学界中令人向往的古老境界:相逢只以学识应,不以出身论英雄。还有一位杨必先生,于陆先生只有授课之谊,在书中的描写却堪称最佳,丝毫没有因时代的久远模糊了最初的美丽印象。“杨平时穿着大方,举止端庄,沉默而好深湛之思,给人孤高的印象”,这几句概说实在是得了《洗澡》中姚宓形象的精髓。接下来的回忆说,杨必先生一旦上课进了“角色”,就“谈笑风生,滔滔不绝,吐字清晰,台风活泼,像是换了个人,有时还边讲边演——她模仿《雾都孤儿》中老贼费金的走路姿势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段文字的生动几乎让我们这些无缘得见前辈学人风采的后学也将那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了。读了陆先生对师长的纪念文章之后,让人既感叹又羡慕。感叹的是一个学者可以那么快乐地回忆自己的老师,同时又满怀敬意和依恋,羡慕的是,能这样亲切乃至亲密地回忆自己老师的人,一定曾在求学与就教的经历中收藏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既有深湛广博的学识,也就必求甚解的科学态度,同时又不失做人的趣味和性情,而学问与性情的传承正如薪火一般绵绵不绝。

在我捧读《余墨集》后不久,偶遇学生问近来可有好书推荐,我毫不犹豫地把《余墨集》递过去。学生疑惑地说,“这种随笔不是谁都可以写一本的吗?”我肃然回答:“但这一本不是能够随便写就的。虽然谦称余墨,其实包含深意。”

第二篇:陆谷孙教授关于英语学习的讲演

陆谷孙教授在上海教育电视台的讲演

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来考虑,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更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区别except与except for,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提高素养的问题。

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

我还希望中文系也能培养出一小撮精英来。

我希望各位把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学习。因为世界是多极化的,所以有人认为语言也是多极化的。英语在20世纪是强势语言,有人说在21世纪,英语要没落,会群雄并立,战国时代将要到来,我不太相信。有人引用拉丁语分裂成各种民族语言的历史,因此说英语也会如此,我认为不会。现在英语已经分成很多品类,过去We used to speak of one English.Today we speak of many Englishes.这里,英语变复数了,有澳洲英语,中国英语等等,但英语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词汇上有很大不一样,像中国英语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部分,被吸纳到英式英语。举个例子,long time no see,本来是洋泾浜英语,现在英美人都说,但这是极少的。所以,再变,也主要变词汇方面,很难说会发生在语法领域。还是老话,万变不离其宗,文法不变,所以我不相信英语会变出语法有根本差异的品类。

从现状来看,用英语的绝对人数达11亿,仅次于汉语,运用范围、广度则大于汉语很多。评教授时会问,你有没有在《Science》(美)或在《Nature》(英)上发表过文章。那样的学术杂志75%都用英语,所以你无法回避事实,你得承认它是强势,事实就放在眼前,这么多人使用,又有这么多用处,像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科技领域、计算机、航空指令等等。另外英语有它的丰富性,从理论上可用词汇40万字多,而法语、德语,20万字左右。英语中同义字多,林语堂说过,英国人最会骂人了,英国人骂“说谎”,他统计过有125种讲法“you flirt with truth”(你玩弄真理),“you are guilty of term ino logical inexactitude”(你用语不确),不是因为我教英语,所以对英语情有独钟,英语就是如此。

英语教育,不准确地说,分为庙堂英语,我属庙堂教法;还有江湖英语,就是外面培训教法。21世纪是个很个性的时代,今后学语言,你要怎么学英语,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很可能你会挑短训班,会挑新东方,疯狂英语,DIY,复读机,网络学院,远程教育。江湖英语教的是,就是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想法也不错,语言的本身是交际,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不是说要建研究型大学吗?我的体会就是要培养这“一小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精英。比如说复旦大学外文系每年要招48个学生,只要有个位数,2名或3名,对语言、文学感兴趣,出来以后不那么功利,比较形而上,喜欢学问本身。你为什么学英语?Well,I like English simply for English's own sake.我希望将来还能培养这样一小撮人。我的理解办研究型大学,实际上就是精英教育。

作为文化载体来说,英语很有学头,我举几个有趣的例子。要学好英语:第一,从技术层面要提高素养,从语言本身,要不断与母语对比,因为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学生都不会用过去式,头三句还对,第四句就会出错,没有过去式的意识。就技术层面上的对比,英语强调形合(hypotaxis),汉语强调意合(parataxis),这是已故的王力先生所译。我最近改了一份重要的翻译,头两句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美好的期待和希望,新世纪激励我们付出更多才智去建设人类更美好的家园”,这是上海市申办世博会的头两句,气派很大吧,如果照翻的话,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The new century has inspired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land for mankind.但我觉得这不像英语,这么接近的地方两次用century,它是强调形合的,而不是意合的,所以我把这改成The new century has raised high hopes in our hearts,inspiring us to devote more talent and wisdom to the building of a better home,不用homeland,因为这个词比较罕用,美国不是新设一个本土防卫司令部吗,才用上它。for humankind,不用mankind,因为女权主义者不喜闻,把两句并成一句。还可以从思维习惯上进行对比。比如说,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大到小,比如问你是何方人士,我就说我是浙江余姚人,先大后小。写信的时候,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是由大到小,邯郸路,复旦大学。英语的习惯是由小到大的,与汉语有所不同。其次,中文习惯是今天晚上7点半,法国队对塞内加尔队,先给你的是一个已知的时间,而英文习惯往往相反,凸显重要的:A soccer match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will take place at 7:30tonight.我们是从抽象的到具体的,他们是从具体的到抽象的,这是从思维层面上讲。

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主要讲三个例子。196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主席的老朋友,他问毛主席很多问题,毛就说“我现在是和尚打伞,无发无天”,翻译说,I'm a solitary monk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atattered umbrella.撑了顶破伞,在雨里,踽踽独行,结果西方就得到一个印象:毛主席正处于黄昏心态了,其实毛主席那时一点不黄昏,正确地说,他正准备发动文革,1965年嘛,他是最富于战斗力的时候。应该怎么翻?monk第一是无发的,The Buddhist monkish airless and hairlessness in pronunciation is similar to

lawlessness.第一个是“头发”的“发”,第二个是“法律”的“法”。第二是无天,because the umbrella separates my head from the sky,sky这里是指authority,就是我既不服从法律,也不服从任何一个权威。但这位翻译完全翻错了,这就体现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是1965年的事情。

70年代初,尼克松来了,他想讨好毛主席,便想在演讲中引用毛主席诗词,找了许久,就找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中美关系也如此,加快我们的步伐,中美友好起来,他是这样讲的:Let's seize the day.seize,“抓住”;day,“日子”,孰不知,seize the day,这不是好翻译,这是从拉丁语一个phrase:carpediem逐字译成英语,实意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许多享乐主义的老祖宗都讲这话,seize the day,成了文学艺术的母题之一。尼克松可能知道中国人这样翻译,所以他也那么说,但懂文学的人听了,就会觉得可笑。还有一个例子,布什在对恐怖主义发表言论时,说“you may run,but you can never hide”,我的一个在外交部的学生译成“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她十分得意,我说,你翻得不好,和尚、庙都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东西,给中国人听着觉得

挺好,但跟美国文化相差太大,这不是一个好翻译应采取的态度。换了我,就译成“你们可以逃亡,但躲是躲不掉的。”这是两种文化,语言转化之前应考虑这一点。

若干年以前有位首长对上海人有个评价,那时上海人不太争气,他说,上海人精明而不聪明。然后他自己翻译了:People of Shanghai are clever but not wise.我说你翻得很好,但我讲个更好的:People of Shanghai are penny wise but pound-foolish.就是说,上海人对分币的计算斤斤计较,而在大利益上就比较迟钝,这样的翻译就把文化内涵立刻传达到对方,要比clever,wise理解起来更到位。因为人家知道clever,wise都是褒义词,不那么注意它们在程度上的区别。Clever,也不坏,wise更好一点。事实上,精明含贬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处太计较,大处太糊涂。

把英语作为文化载体来考虑,不仅仅是思维的外衣、交际的工具,更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区别except与exceptfor,而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提高素养的问题。

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精魂”,本来是“精神”,我这样一改,觉得很满意,因为汉语是我们的魂,我们的魂已经失落得太久了。阿尔丰斯·都德,是个法国作家,写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我想大多数人学过。普鲁士人来了,所有阿尔萨斯、洛林的法语学校都要改学德语,他要上最后一课,还在黑板上写上了“法兰西万岁”,他认为本国民族的语言是维持民族魂的纽带。只要法语还在,法国就不会灭亡。当然现在没有外敌入侵,我说这话言重了,但是汉语的精魂已经失落得够多了。比如汉语是很讲对仗的,以痛苦对快乐,现在偏要破坏这种对仗,标新立异,叫作“痛并快乐着”,因为是公众人物用过的,大家都抢着学样。新新人类已经让汉语失落了很多,那新新新人类会不会进一步让汉语失落得更多?我很担忧。

也有人叫我“遗老遗少”,他的年纪比我还要大,所以叫我“遗少”,你们应叫我“遗老”,因为我比你们大,为什么要这样叫,因为我喜欢写文章,刚刚主持人也讲到。我喜欢舞文弄墨,是一个酸腐文人。我喜欢写点文章,玩弄点雕虫小技,文白相间,就传出去一个“遗老遗少”的恶名,而且还夹带些英文。

所以我还希望中文系也能培养出一小撮精英来。这些人文白夹杂在一起。现在文言文对各位来讲,除了中学课本里偶然几篇古文,像柳宗元的,除此之外,就很少接触古文了。那么,繁体字还认识吗?繁体字不认识引起了很大的技术问题,比如两岸三地要沟通,像《英汉大词典》出了个大陆版,要出个台湾版。马上碰到字模转化,所有的简体字要转成繁体字,要把简体字转成繁体字可麻烦了,别以为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像简体字“后来”的“后”,转成繁体字,就是“後”,但是他把“皇后”的“后”也改成这个“後”,就不对了。这就是很大的技术性困难,两岸三地,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要趋向认同和亲和,没了繁体字,很成问题,我觉得真理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区区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里提倡多识些繁体字,但不一定叫你写,平常我们要注意汉字的规范性,把简体字写正确,写好。中文是个思想模具,让你的母语支配你的思想“shape your thoughts”。

第三篇:读《苦墨斋主》有感

读《苦墨斋主》有感

花费了一周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篇论文。原本只是为了应付作业而被动的阅读了下。但是当看完这篇论文时却文已尽而思不断,胃口似乎又被一顿大餐所调起来。最后细嚼慢咽地品读一片,心中无比的感慨。龙泉老师生活的征途最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成功的火种——鼓励

论文中有一个“一句对不起带来的人生巨变”的情节。是说在龙泉老师高考失败后,高中英语老师一句“对不起”引起了他的人生巨变。对此我感到了鼓励的力量是有多么的强大。也许有些时候,一句“”对不起、“没事的,你行的”、“加油”等语句并不被我们所重视,只是一句闲谈。但是在人生中的分岔路口时,正是这一句鼓励赐予了选路人的力量,让他们有了面对艰难的勇气、决心,正因为这样世上又才多了一个成功者。或许,“鼓励”就是一个成功者和平凡者在人生道路上的差异。当我们再送别人鼓励时得到的是快乐,而被鼓励的人得到的是力量。他们也正是用这力量大刀阔斧的开辟了一片成功的天地。生活中,我们应当向迷茫者送一句鼓励,被鼓励的我们也应当将鼓励转化为力量指引我们前行。因为鼓励——成功的火种。

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

“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这样的执着与坚强在龙泉老师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从他当年填报师范大学(尽管被湖南大学录取)到背着父亲与一所学校签订协议,面对中学地理老师可有可无的境地,他仍然快乐、自信的教学,这是在其他地理老师身上难以看见的。就是这样的执着于坚持,得到了学生、同仁、领导、家长、社会的认可,也成就了他的辉煌。回想一下,面对我们最初的梦想我们是否像龙泉老师那样为之付出与坚持?当梦想拽在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是否像龙泉老师那样将它编织成绚丽的花?绝大多数没有,我们的梦想都被我们的胆怯扼杀在摇篮之中了。“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做到“如果爱,勇敢爱”,我们就成功了。

不为“浮云”遮望眼

龙泉老师有许多兴趣、爱好,包括国画、计算机等。他在计算机上自学会了Powerpint、Authorwarver等软件。以这些软件制作的课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青睐,其中不少课件还获得了全区课件一等奖。但是当他看到优质课评比的“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是否使用课件20分”时,他并没被这些课件所带来的荣誉而遮住眼睛反而彻底地看透了教育界对多媒体课件过火的弊端。以至于他后来写了《课件教学正走入两个误区》的文章,指出这不正确的行为。还有当有人出巨资买龙泉老师所处地理试题的版权时,他也婉言拒绝。相比之下。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浮夸成风的学术界里,龙老师没有被浮名虚利遮住眼睛无一不显示了他对地理教学的赤子之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世’。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教学案例。但是大多数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沟壑。一些学校一面高举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一面加大应试教育的力度。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现象也心照不宣地接受。尽管这样龙泉老师还是做了“皇帝的新装”的小男孩,哪怕会得到受到众人的排斥他也义无反顾。在他的《媚俗与欺世》中指出“只有面对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新课改才是可行的”足以说明他认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的确,当年邓小平爷爷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立足于现实,从中提取产生理论,再将理论有运用于实践。就这样理论与实践不断地相互磨合才能产生比较成熟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

世界上各行各业中有许多的成功人士,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成功套路。但是龙泉老师在地理教学上的成功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地方。让梦想随风飞行,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也,有效地就是成功的,奥秘在于快乐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些都是他成功的秘方。我不希望我们按照他的成功之路走下去,但是我们应该从他这条路上学到什么这才是关键的。

第四篇:读《恐龙谷历险记》有感

《当你遇到恐龙的时候》

——读《恐龙谷历险记》有感大丰市第三小学童心桥文学社秦乐阳

大家都喜欢恐龙吧?恐龙在很久很久以前神秘的消失了,让我们喜欢它却不能看见它,可两个小孩却在恐龙的家——白垩纪晚期游了一圈,还亲眼目睹了翼龙、三角龙等。7岁的安妮和8岁半的杰克在树林里发现了他们一生以来看见的最高的树屋和最长的绳梯。他们爬上了绳梯。屋子里全是书,新的旧的大的小的,白垩纪到21世纪,现实到未来,天文到地理,无所不有!杰克打开了一本关于白垩纪晚期的书,他看到图片上画着一只脑袋后面长着长长的、古怪的、像鸡冠一样的东西,嘴巴又细又尖,还有两只巨大的蝙蝠翅膀的翼龙。杰克感叹道“我真想看到真正的无齿翼龙啊”,之后,他们在宾夕法尼亚的蛙溪湾里看到一只真正的翼龙,然后神奇的树屋在飞快的旋转,就这样,他们来到了恐龙灭绝的时候——白垩纪!在这里,他们看见了真正的翼龙、三角龙、鸭嘴恐龙等,安妮试着与它们成为朋友,还与翼龙一起战胜了霸王龙!

杰克在回去时,竟然把背包忘在恐龙山谷里。当他拿包准备回去时,发现一只霸王龙正站在他与树屋之间!杰克是个冷静的孩子,他开始分析现在的情况:刚才的鸭嘴恐龙没有追来,霸王龙没有发现他。现在,他开始在恐龙书上寻找答案,可是这书一点用都没有。杰克警惕地向四周张望着,盼着霸王龙早早离开,要知道,安妮还在树屋里呢!可这时有个什么东西进入了他的眼帘!是安妮!她竟然下了绳梯!她在翼龙脑袋边嘀嘀咕咕,指着树屋,指指杰克,又指指蓝天。杰克叫安妮快回去,这一叫不要紧,霸王龙发现他了!它正朝杰克这个方向走来!这时翼龙飞到了杰克身旁,杰克犹豫骑上翼龙,在天空中飞翔。他朝下望去,霸王龙仰着头,吧嗒吧嗒地吃着空气,眼睁睁地看着到嘴的猎物飞。翼龙很快就着陆了。杰克飞快地爬上绳梯,与安妮告别白垩纪,回到了他们的家。

没有人会相信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他们也不能告诉任何人。

作家之所以要写这么有意义的故事,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更能在有趣味的故事中掌握它,使我们知识面更加广泛。

杰克会记录发生的事情,冷静办事,考虑周到;安妮喜欢冒险,好动,爱与动物相处。这两个一静一动的兄妹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当你遇到恐龙的时候,你要认清这是食草的还是食肉的。如果是食草的又很温顺,你可以与它相处;但如果食草的还很凶猛,你先爬行,到草丛中,低头假装咀嚼;如果是食肉的,那你得动动脑筋了!

学校现在让我们双语阅读,我觉得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

第五篇:读《鬼谷学校》有感

读《鬼谷学校》有感

福清市实验小学五年三班 陈培睿

指导老师:周珠华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鬼谷学校之兵法班的插班生》。

该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姬小白因家人遭行刺落荒逃跑,误打误撞进入鬼谷学校,与孙膑、庞娟、徐福等人成了同学,开始了传奇的校园生活。

书中讲到小白成绩本来很一般,落于庞娟,但经过他的勤奋与虚心请教,终于成了一匹“大黑马”,以至于能将《孙子兵法》滚瓜烂熟于心时,我不禁感叹:我要是能像小白一样虚心好学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局面。以前,我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开始逐渐松懈,课外书也不积极看了,甚至还会鄙视差生,不知不觉,我的成绩一落千丈。看了小白的故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小白,勤学好问,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广读“闲书”,成绩定能顺水推舟!

当我看到南郭先生把一根自认为是烧火棍的木头卖给小白,当大家都质疑南郭先生时,孙膑却以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洞察力识别那是一把绝世珍传——降龙木剑时,我即佩服于他的乐于助人,又赞叹于他的洞察力。想想自己考试时总是粗心大意,犹如竹筛子打水——漏洞百出,我要能有孙兵那样的周密思维,细心观察,就不至于会大意失荆州了。而且他那种对待朋友总是慷慨解囊的做法更值得我好好学习,平时的我非常节约,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同学有需要向我借东西时,我总是百般推脱,唯恐浪费我的资源,真是不应该呀!我要是能早点像孙膑那样乐于助人,恐怕人缘就不会那么差了!

《鬼谷学校》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小白让我变得勤奋刻苦,学习孙膑让我懂得了乐于助人,也让我不骄傲、不气馁。所以,我敢肯定读过的人都会赞不绝口的。

广告

林良成长书坊(套装共6册)

下载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陆谷孙《余墨集》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读有感 伴着最后一声音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拥有着《余秋雨文集》。 我对雨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特别是......

    读余华《活着》有感(汇编)

    读余华《活着》有感【导语】活着,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地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能,是最真实的对生的信念。以下是东星资源网分享的......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假期抽了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已好久,写一些读后感也是必须的,不仅自己的心放不下那遭遇悲惨的富贵,就是行动上也受到一些削磨。毕竟活着是一种幸福,谁都......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38060132 王磊 前段时间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这篇小说《活着》,小说不长,我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完后感触很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的我从来没......

    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尽管是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审视。 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

    读余华活着有感[推荐]

    走进余华,感受《活着》 读《活着》原因有两个:一、手机里的苹果商店里有这本书;二、这本书的名字比较文艺。可能因为年轻,总是喜欢故作深沉,所以选了这本书来看。 初读这本时,我经......

    读《余秋雨文集》有感

    读有感 伴着最后一声音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拥有着《余秋雨文集》。 我对雨总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特别是......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如果说学校教我们的知识是枝干与叶芽的话,那么,开学第一课,教我们的就是如何伸展好根系,一边涉猎更多的养分,稳好根基与生长方向。 梦想,无疑就是这样一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