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人的智慧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看《观人的智慧》这本书,全书共分了八个章节,分别从面部、服饰、言谈举止、习惯爱好、朋友、性别差异来教我们怎么去分辨不同的人,观人的智慧读后感。觉得这本书还可以,每个观点都有一个小故事或者足够的分析,浅显易懂。
主编写的序是“慧目如电,察言观色看人心;心细如发,于细微处识人性。观人在于知人,知人才能用人。”不由得静下心来认真的思量起自己观人的思想!我觉得吧,观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学科,我们要和人打交道,就一定要学会如何观人。我们只有看清了人的内在,才能明白他的需要,才能达到有效率的沟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我们往往缺少观人的耐性与智慧,总是愿意用惯性去观人,遇到看不透,看不尽,也看不清的复杂的人的时候,就会非常的苦恼。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我算是看透你了!”“那个人啊,我太了解他了。”这话说得时候相当的轻巧,但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其实艰难。人是复杂的、多面的、善变的,我们看到了正面,却未必看得到反面、侧面。同一个人,人前和人后,工作中和家里面,其性情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者大有人在。所以我们往往单凭他们的言谈举止,经常容易误会好人、唐突善意;大部分小人巧言令色,往往讨人喜欢,受人欢迎,但是到最后,总是栽在他们手里,读后感《观人的智慧读后感》。所以如何观人远远不是我们所一眼能看到的那样简单。
人们表现出来的,绝不是他全部的思想甚至真实的思想,也不一定是他全副的本领和才华。明智的观人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先存一份尊重与谦虚,以诚心对待之,以虚心求教之,也绝不盲目崇拜,不宜妄下贬损,以理性的心态,平心静气,平等交流。书上说,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虽然隐秘,但不可能永远潜藏着,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显露出来。这本书也就是讲的如何从各个表象去察觉别人心理的外在流露,从而对其人其事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把打开人心的钥匙,它教会我们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轻而易举地识别他人的本质,洞察世事人心。
学会了观人,更重要的是沟通,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学会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我们经常用的是语言沟通,在言语之中,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还可以发现语言之间夹杂着的一些表情,动作,或者是不经意的一个眼神,这些其实都能说明他的心态和想法。观察一个人是一件很细微的事,最小的细节往往能折射出最大的一些缺点,就比如一个笑脸,不是每一个笑脸都代表快乐和赞美,他可能是一种伪装或表示不屑。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的启示非常大,让我明白了什么事都不能只片面的看表象,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因为,表面并不代表实质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观察。通过察言观色会使管理减少很多阻力,而且也可以给自己赢得更好的形象和口碑,还可以在无形中增加个人魅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2011.12.2622::24
第二篇:观《 雨人》读后感
看完了《雨人》,惊觉亲情的魅力竟是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两兄弟围绕亲情和金钱的纠葛情感。由汤姆*克路斯饰演的查理,一个活跃在纽约都市里精明的商人。当他的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一天,他被通知参加他父亲的遗产分配他的父亲去世了,在分配遗产得时候,从律师得口中他得知了原来自己还有一个哥哥。而父亲把所有的钱300万元都给了他的哥哥,由奥斯卡影帝德丝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德,一个患有自闭症的人,他孤独的生活在疗养院里,每天孤独的看着一遍又一遍播放的老片子。当别人试图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时,他就会痛苦和恐惧。查理不能让300万元给那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哥哥,不能让医生支配那300万的遗产。所以他挺而走险,把他的哥哥从养老院里骗了出来,在路上他发现他的哥哥在交流和生活方面是个弱智,而却是一个数学上的天才,他可以把在他眼前看过的数据都记得清清楚楚。
兄弟俩的交流在路途中在相互的接触中彼此了解,对他的哥哥,查理从一点都没感情只是想着骗取遗产的念头,到爱惜和疼惜自己的哥哥,想让哥哥能走出自闭,能走向正常的社会交流。两兄弟在路途中开车,旅游,赌钱,喝茶中彼此加深感情,血浓于水,流淌在两个人之间相同的血液和兄弟的亲情是任何时间和距离都割舍不了的,只会在彼此的深入接触中慢慢加深。当查理开着水龙头想让雨人洗澡的时候。雨人大叫着,原来幼年时他曾经不小心烫伤年幼的弟弟小查理。当雨人在歇斯底里的尖叫时,查理的心震动了,其实他的心底是多么渴望着亲情的呵护。一种在浓浓的亲情在查理的心中围绕着,他开始真心的对待他的哥哥,一点一点的试着让哥哥走出自闭溶入社会中。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最强大脑》中的一个中国雨人——周玮,他两岁时被诊断为脑瘫,每个人都耻笑他,只有他的妈妈和姐姐依旧呵护他。也许是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冥冥之中鼓励着他吧,最后他果然成功晋级了!我深信:只要是金子的,它总会发光啊,只要经过不断地淬练、旁人的否定和亲人的鼓励,最后它总会绽放出万丈的光芒!
世间最牵动我们的心的莫过于亲情,随时随地都善待我们的亲人吧!
第三篇: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
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作为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外,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也是与两性间的感情相联系的,并由此产生了家庭。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为自然属性注入了社会内容。所以,如果否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而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就会将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混为一谈。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对此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一18页)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费尔巴哈》中还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同上书,第29、30页)“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同上书,第25页)“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同上书,第31页)在马恩看来,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去寻找,而应到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马克思虽然也承认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的天性,但他却认为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同上书,第84页)“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即“生产”不仅为人生产出财富,而且也为人生产出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利己心趋利避害等人本身所固有的天性,而是人本身之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则是所有制。这样,马克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制决定了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则是所有制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所以,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是没有利己心的。当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后,人们才有了利己心,才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而再建立公有制社会,可以消除人们的利己心,而产生利他心,人们都能大公无私。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宣称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马克思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因为私有制产生利己心即私心,而私心又是万恶之源,所以,要消灭人的私心即万恶之源,首先就得消灭私有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的“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
而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生活的情况就与私有制迥然有别了。那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这就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笔者注),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是因此就是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同上书,笫37、38页)而恩格斯则进一步描述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同上书,第3卷,第323页。)
然而,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人的本质并非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如利己心同情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思维属性(如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与社会属性(如归属感不能离群索居等)所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的基础便是属于自然属性中的利己心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天性。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绝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充其量只能给人的本质提供一个表演的舞台或施加一定影响而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凡在建立起“公有制”的地方,人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看到马恩美妙预言的实现,相反倒发现,凡是“私有制”所具有的“弊端”,“公有制”不仅都具有,而且“私有制”没有的“弊端”,“公有制”也能“创造”出来肆虐社会。“消灭私有制”的结果,人们不仅没有收获“共同富裕”,“进入自由王国”,相反倒弄得“共同贫穷”;而有的地方,人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被绑进“古拉格群岛”。
至于说建立公有制就能消灭利己心,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童话。不用说的,综观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十有八九都死在任上,可谓在权力桌上不死不撂筷。而且还自己选择接班人,有的父亲选儿子,有的兄长选弟弟,这不说明实行公有制国家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也有利己心吗?最高领导人利己心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广大芸芸众生了。“文革”时期,中国实行的可谓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农村农民房前房后种点庄稼蔬菜都被视为非法,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城市里理发的掌破鞋的都不允许单干,统统组织到“公有制”里,以避免“小生产”的“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列宁选集》第4卷,第181页)况且人人都在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斗私批修”的毛主席的教导,“狼斗私心一闪念”。然而,庶几人人都在为了“利己”保自己而专门整人。所以,“文革”期间,不知有多少令人毛骨悚然的悲剧就发生了。正如北岛有句名诗所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铭志。”。可见“公有制 ”不仅不能消灭人的利己心,反而更加重了人的利己心。这也从反面证明,人的利己心和趋利避害以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才真正是人的本质,它并不能随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
再说,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使马恩的人的“本质论”陷入逻辑悖论的怪圈中。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来,所谓事物的本质,即一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稳定不变的,并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而“一切社会关系”,不仅不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而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它的“总和”怎么能成为人的本质呢?
2006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结尾处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凝聚13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努力把‘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其中,在高举“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方面,没有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在人的利己心的驱动下,财产的有效占用和积累增值仍旧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在人类尚未能找到新的更有效的途径解决财产的占有与积累增值的问题的情况下,私有制就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是不可能消灭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核心观点,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显然这是有悖于人的本质的,自然不可能取得成功。
第四篇:读书使人智慧
读书使人智慧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读书使人智慧”
每天早晨,在校园里,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象小溪流水,燕啭莺啼。书香阵阵,其乐融融!我们每天来学校干什么?大人都习惯说,我们来读书!
在我们的传统中,学习就是读书!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里,读书更重要!因为读书使人智慧!人们常说“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人,可以有很多种学习方式,但是读书是必不可缺的。读书是一扇窗,是一条路,它帮助我们塑造出智慧的人生!
所以,同学们,当你在走廊无事可做,追逐打闹时,请拿起三字经弟子规静静心吧!,它可让你修心养性,文明待人!当你在家沉溺于电视和电脑游戏,整天糊涂过日子时,请读书立志吧!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当你学习不刻苦,习惯不好,成绩不佳时,请看书吧,那里有学习法宝,它会让你充满自信,天天进步!我很庆幸学校把经典诵读作为我们早读和午读的必备内容,让书香滋润我们金色的童年!
站在这国旗下,我想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三点倡议:
一、爱读书。将读书变成一种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二、会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法,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三、读好书。有选择地读书。希望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选择你所喜爱的书籍,选择经典名著。只有选择了好书,才能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同学们,读书吧!当我们的指间浸满淡淡的书墨香时,当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我们校园上空时,我们相信我们的心灵也会因此纯洁高尚起来,我们的校园也越发美丽!让勤于阅读在我们的校园蔚然成风,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校园的角角落落!
谢谢大家!
第五篇:智慧就是力量---观《西柏坡》有感
智慧就是力量---观《西柏坡》有感
寒假里的一天,我怀着一种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影院观看那场梦寐以求的电影《西柏坡》。
西柏坡是中国的红色首都,是革命的根据地。在这儿成长起来的儿童组成了儿童团,团长叫核桃,他们想要参军,因为年龄小被拒绝了,于是夜晚核桃和他的伙伴—枣花,大金瓜和顺毛驴、小鸡一凤、狗獾阿欢瞒着大人去前线。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三个冒充国民党特务,但他们临危不惧,凭借小动物们所拥有的本领和核桃,枣花和大金瓜的机智勇敢,一次次打败敌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看到最后,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祖先们的血和泪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读书,将来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想到了:我们在家就是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要我们做,不让我们洗一件衣服,不让我们拖一下地等等。在家是那么的娇生惯养,虽然现在没有了战争,但是我们这样子是踏不上社会的。我想到了:一些抗日小英雄们,王二小,刘胡兰等。他们为了祖国,受了多少苦,不惜一切代价去奋斗。记得有一次,我的脚腕被墙壁蹭破了,外婆看到心疼极了,连忙上来安抚,还朝着墙壁骂了一通。现在看到核桃被野猪顶伤了,还忍着痛爬上山报信,这是多么勇敢啊!
我们是行新一代的小主人,我们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以实际行动让祖先高兴,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但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