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读书随想
《伤仲永》读书随笔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作者认为像仲永那样天生聪明,有才智的人,都因为后天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而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没有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能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虽然这只是一篇短短的文章,但却让我感触很大,也思考了很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书育人的我们更应让帮助学生养成刻苦认真的学习习惯,扎实的学习态度。
我们周围有些家长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相当优秀,甚至会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炫耀自己孩子如何的出色、如何的优秀,其实这样无形当中会给孩子两个错误倾向:一个是我很优秀我做什么都是对的,所有人都得赞扬我,但当别人在特定方面批评他们时,他们的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第二,所有的鼓励与宠爱也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会害怕因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得不到别人的喜爱与赞扬;其实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吸取仲永父的教训并作为前车之鉴,在孩子特定的长处适时的夸奖孩子,引导优秀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后天教育,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重视后天的学习、后天的锻炼、后天的刻苦、后天的勤奋。
其次,我们周围也有不少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与家长们,一直在一味地打击、痛斥孩子的“愚蠢”和“笨拙”,其实这对孩子也会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每一位家长都听说过牛顿曾被老师指定为“愚蠢的无可救药”的学生,他凭借自己的好奇心不也发明了万有引力吗?我们都曾嘲笑过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的事情,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汗水不也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吗?“蠢才”和“天才”有可能是与生具有的,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蠢才”一定会变成“天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天才更多来自于后天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我们应及时引导孩子,耐心地关注孩子每一点的成长与进步,并做出肯定的赞同。
但在现在的社会,在利欲熏心的大环境中,作为普通人,更容易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化;做事,很难静下心来彻底明确的做到底,做到尽善尽美,更不用说当作事业来完成。
作为成年人,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肩负重任,我们应首先树立良好的榜样,做人,言行一致,脚踏实地,做一个真实自然的人;认真读书,细细品味其中的境界。
每一部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书的海洋,你就一定有所收获;经典的书,细细品读,读出其中的寓意与精髓;平凡的书,联系生活去读,能读出其中的用意,读到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平庸的书,反思地去读,读出其中的教训,读到其中的所以然。
我一直相信,灵感不总是光顾那些幸运的人,机遇不总是属于那些有天分的人。只要我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解读、去领悟,你会发现:书中真有非常精彩的世界。
第二篇:《伤仲永》读书心得
《伤仲永》读书心得1
《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告诫我们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学习。
小的时候我的脑袋就被灌输了诸如“天才来自勤奋”、“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仲永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学”,被选择人生?仅仅是因为年幼不懂事?还是说惧怕父亲的权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岁时被发现的,随后这天分便被其父亲当作摇钱树,一摇就是十几年。这么多个无趣的年头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过,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最后仲永变成庸才这一事实中,我大致可以推测:仲永已经麻木了,对人生已经没有追求,认为自己就是给父亲谋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最终才会“泯然众人矣”。
仲永父亲固然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仲永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了。虽然,仲永并不热爱吟诗作赋,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诗被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怎么会在四处访客的无趣生活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会去找一千个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会去想一千个办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沦为赚钱的傀儡,不可能让父亲的“阴谋”得逞。
人只会做梦是可怕的事;人不会做梦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个不会做梦的人,他仅仅是空有天分罢了,所以他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众人”而已。
现在的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太多太过于沉重的东西,为何不趁现在好好做一美梦,然后明晨迎着朝阳去追寻它,这样活着不是很浪漫吗?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伤仲永》读书心得2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该文大意为一个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儿童,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四周乡邻不禁啧啧称奇”。于是方仲永父亲每日带他“环谒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一事无成,令人们无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剧值得每位教师和家长认真思索。略作分析,我们便不难想见,“神童”仲永在不断向世人展示其超群才华之时,肯定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夸奖的话语、钦羡的目光,足令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的少年飘飘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处炫耀,无心功课,最后追悔莫及,只有徒叹奈何。
诚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夸奖与鼓励,只言片语的表扬也许可以让孩子获得肯定和激励,今后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可以让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旁人一句经意或不经意的夸赞使得不少名人伟人的生命历程从此峰回路转,精彩迭现。但是,片面夸大褒奖的作用并不科学,是不可取的,君不见即使天资聪颖、禀赋奇佳如仲永者,终日被夸赞的溢美之辞所包围也难免使才华消失殆尽,更何况诸多普通儿童呢?
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先天条件、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四方面的综合效应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过人天赋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被淹没于一片赞扬声中;家长又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他实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是,仲永“十二,不能称前时之文”,成年后已“泯然众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历史烟尘,仍然带给我们今天的教育许多鲜活生动的启示与思考,不是吗?
《伤仲永》读书心得3
读了伤仲永后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故事发展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最后《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是: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伤仲永》读书心得4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伤仲永》读书心得5
读了伤仲永后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故事发展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最后《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是: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伤仲永》读书心得6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文章,阅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伤仲永》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字叫做方仲永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神通,方仲永到了五岁还没有进学就能够写出好诗。然而,他的父亲却利用方仲永的`这种天赋去获取利益,而不是让他读书深造。王安石几年之后回到家乡再见到方仲永,就发现方仲永所写出来的诗已经无法与从前的名声相提并论了。七年之后,王安石再见到他,发现方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了。
从《伤仲永》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具有先天天赋聪明的人虽然比普通人比起来才能要优秀得多,但是若是没有经过后天的继续学习,进行受教育,即使天赋再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其实也存在很多像“方仲永”一样的人,小的时候表现得十分聪慧,但若是因此而骄傲自满,不努力学习的话,即使多么聪明也最终会“泯然众人矣”。
走进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伟人无一不是热爱读书、勤奋刻苦的典范。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由此可见,一个天资聪慧的人需要勤奋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不会落得跟方仲永一样的结局。
方仲永的故事确实令人惋惜与悲叹,而我们更加应该以此为教训,努力学习,汲取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刻画得更加精彩。
《伤仲永》读书心得7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透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伤仲永》读书心得8
转眼间,《伤仲永》一课就学完了,学完这课,我的感受颇深。
在文中,年仅5岁的方仲永就已经会题诗了,而且所题的诗还颇有蕴意。我不得不羡慕他这先天的潜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样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孰不知,他这是在害他的儿子啊!由于他有那样一位父亲,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华消失,与普通人一样,也不能全怪他的父亲,他也有必须的职责。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就就应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为此认真学习。然而,他并没有学,使他成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这么好天才就这样成为普通人,着实令人心痛呀!
现实生活中,也有方仲永这样的人,他只想着自己这么聪明,就不用学习了,但是,就算是伟人,不努力学习也不行啊!伟人也是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成为伟人的呀!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初中时,是班里有名的差学生,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学都嘲笑他,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童第周决定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他每一天起早贪黑的'学习,同学们在玩耍时,他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班里的学生都对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方仲永与童第周的事例向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三篇:《伤仲永》读书心得
《伤仲永》读书心得
《伤仲永》读书心得1
转眼间,《伤仲永》一课就学完了,学完这课,我的感受颇深。
在文中,年仅5岁的方仲永就已经会题诗了,而且所题的诗还颇有蕴意。我不得不羡慕他这先天的潜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样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孰不知,他这是在害他的儿子啊!由于他有那样一位父亲,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最后才华消失,与普通人一样,也不能全怪他的父亲,他也有必须的职责。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就就应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为此认真学习。然而,他并没有学,使他成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这么好天才就这样成为普通人,着实令人心痛呀!
现实生活中,也有方仲永这样的人,他只想着自己这么聪明,就不用学习了,但是,就算是伟人,不努力学习也不行啊!伟人也是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成为伟人的呀!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初中时,是班里有名的差学生,差不多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班里的同学都嘲笑他,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于是,童第周决定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他每一天起早贪黑的学习,同学们在玩耍时,他更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班里的学生都对童第周刮目相看,由于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方仲永与童第周的事例向我们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伤仲永》读书心得2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伤仲永》读书心得3
读了伤仲永后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故事发展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最后《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是: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伤仲永》读书心得4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该文大意为一个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儿童,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四周乡邻不禁啧啧称奇”。于是方仲永父亲每日带他“环谒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一事无成,令人们无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剧值得每位教师和家长认真思索。略作分析,我们便不难想见,“神童”仲永在不断向世人展示其超群才华之时,肯定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夸奖的话语、钦羡的目光,足令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的.少年飘飘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处炫耀,无心功课,最后追悔莫及,只有徒叹奈何。
诚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夸奖与鼓励,只言片语的表扬也许可以让孩子获得肯定和激励,今后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可以让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旁人一句经意或不经意的夸赞使得不少名人伟人的生命历程从此峰回路转,精彩迭现。但是,片面夸大褒奖的作用并不科学,是不可取的,君不见即使天资聪颖、禀赋奇佳如仲永者,终日被夸赞的溢美之辞所包围也难免使才华消失殆尽,更何况诸多普通儿童呢?
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先天条件、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四方面的综合效应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过人天赋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被淹没于一片赞扬声中;家长又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他实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是,仲永“十二,不能称前时之文”,成年后已“泯然众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历史烟尘,仍然带给我们今天的教育许多鲜活生动的启示与思考,不是吗?
《伤仲永》读书心得5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透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伤仲永》读书心得6
读了伤仲永后我有了很深的感受。故事发展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最后《伤仲永》给我们的启示是: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伤仲永》读书心得7
《伤仲永》讲的是一个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告诫我们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学习。
小的时候我的脑袋就被灌输了诸如“天才来自勤奋”、“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感冒”,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仲永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被“不使学”,被选择人生?仅仅是因为年幼不懂事?还是说惧怕父亲的权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岁时被发现的,随后这天分便被其父亲当作摇钱树,一摇就是十几年。这么多个无趣的年头里,仲永是怎么想的,是否反抗过,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最后仲永变成庸才这一事实中,我大致可以推测:仲永已经麻木了,对人生已经没有追求,认为自己就是给父亲谋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这不公的命运,最终才会“泯然众人矣”。
仲永父亲固然是错的,但这并不意味仲永就没有可指责之处了。虽然,仲永并不热爱吟诗作赋,不然怎么会让自己的诗被当作谋取钱财的工具?怎么会在四处访客的无趣生活里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会去找一千个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会去想一千个办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愿沦为赚钱的傀儡,不可能让父亲的“阴谋”得逞。
人只会做梦是可怕的事;人不会做梦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个不会做梦的人,他仅仅是空有天分罢了,所以他最终也不过是一个“众人”而已。
现在的我们并不需要背负太多太过于沉重的东西,为何不趁现在好好做一美梦,然后明晨迎着朝阳去追寻它,这样活着不是很浪漫吗?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伤仲永》读书心得8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文章,阅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伤仲永》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字叫做方仲永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神通,方仲永到了五岁还没有进学就能够写出好诗。然而,他的父亲却利用方仲永的这种天赋去获取利益,而不是让他读书深造。王安石几年之后回到家乡再见到方仲永,就发现方仲永所写出来的诗已经无法与从前的名声相提并论了。七年之后,王安石再见到他,发现方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了。
从《伤仲永》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具有先天天赋聪明的人虽然比普通人比起来才能要优秀得多,但是若是没有经过后天的继续学习,进行受教育,即使天赋再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其实也存在很多像“方仲永”一样的人,小的时候表现得十分聪慧,但若是因此而骄傲自满,不努力学习的话,即使多么聪明也最终会“泯然众人矣”。
走进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伟人无一不是热爱读书、勤奋刻苦的典范。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由此可见,一个天资聪慧的人需要勤奋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不会落得跟方仲永一样的结局。
方仲永的故事确实令人惋惜与悲叹,而我们更加应该以此为教训,努力学习,汲取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刻画得更加精彩。
第四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①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②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③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五篇:《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中学
韦春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解释题意:“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伤仲永”就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有哀伤、惋惜之情。
(2)、简介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划出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渴(yè)、称(chèn)、泯(mǐn)。
3、疏通文意
4、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5、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三、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明确: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思考:后来,方仲永还是这样神奇吗?作者是怎么说的? 明确:(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
6、思考:方仲永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原因是什么? 明确: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主要原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社会原因)
方仲永自己不能坚持学习。(主观原因)
7、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四、延伸拓展
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
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
伤仲永 才华初露:指物作诗立就
主要原因:其父贪利,不使学 才华衰竭: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