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如年轻时就知道这些道理_道理6 道不同可相为谋,在交往中让自己学到更多
道不同,也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有言:“道不同,不相与谋。”有不少人把这个当做至理名言,动不动就把“话不投机半句多”挂在嘴边。年轻人初入社会,比如刚参加了工作,年轻气盛,跟同事之间难免有些竞争或者摩擦,那么是不是就要对他们“敬而远之”、“不相与谋”呢?
其实,年轻人在社会上还是一个新人,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那些“道不同”的人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对这些免费的“教科书”,又怎么能轻易地说一句“不相与谋”而浪费掉呢?
哲学家爱默生说:“一个聪明的人能拜一切人做老师。”我们的竞争对手身上也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因为跟对方不对付就对他们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像缺少某种维生素一样缺少某种营养。要想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要学会道不同也可相为谋,在跟别人的交往中学习,哪怕对方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少年时的林肯有一次跟他哥哥在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哥哥扶犁,那匹老马很懒,总是慢慢腾腾的,还走走停停。不过,有一段时间那匹马走得飞快。到了地头,林肯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哥哥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
马蝇对马来说,相当于对手,但正是在它的激励之下,马才能跑得飞快。正如人们之间的关系一样,总有些人跟你不对付,总有些人跟你理想信念不一致,但并不能为此否定了他们的积极作用。向你的竞争对手或者理想不同的人学习,对自己的发展非常有利。
“向竞争对手学习,然后走自己的路”是山姆·沃尔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在买下第一家商店后,不仅学习了有关的管理和经营的知识,还努力向竞争对手学习,这些知识使他受益终生。
在经营当中,山姆·沃尔顿总是喜欢跑到竞争对手的商店中去,看看他们有什么经营方式、商品定价、商品陈列方式比自己的强。一旦发现竞争对手有先进的做法,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他也会立刻把它们录在录音机里或记在笔记本里,回来之后认真揣摩,设法让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
比如,沃尔玛早期的竞争对手斯特林商店首先采用金属货架来代替木制货架。山姆·沃尔顿发现了金属货架的优点后,很快成为全美第一家百分之百使用金属货架的杂货店。沃尔玛的另一家竞争对手富兰克特特许经营店实施自助销售时,山姆·沃尔顿连夜去学习,回来后开设了全美第三家自助销售店。
正是善于向对手学习的态度,使得沃尔玛如今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王国。
“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年代其实已经过去了,如今的社会是个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也有竞争的多元化社会。和你“道不同”的人,不要以为他们所懂的知识、所拥有的长处对你没有用;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的视角跟你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更容易启迪你的智慧,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成功的团队和个人都懂得向不同的人学习,采集反面意见,甚至会专门寻找“道不同”的人相
谋,以启迪自己的思路。
某地有个人搞养殖业发了财,家里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生活明显进入了小康。他们村还有两个原先跟他家庭条件差不多的人,暂时还没有致富。结果,甲这样说:“那家伙发家致富,侥幸而已,我如果运气好,也会成为有钱人!”完全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
而乙则寻找了一个机会和那位发财致富的人交上了朋友,学习他的致富经验。后来,乙按照那个人给他提供的建议,最终也走上了致富之道。而对那位致富的人不屑一顾的甲,则依然一贫如洗。
对于那位发家致富的人的“发财之道”,甲和乙一个是不屑一顾,一个是虚心请教,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向“道不同”的人学习,你可以收获很多。所以,不要排斥别人,过于傲慢固执,那样只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其实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竞争对手往往更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如果你很出色,那么你的竞争对手也必定十分出色;甚至他们越是超过我们,越说明对方有独特之处,就越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年轻人能够放下架子向竞争对手学习,那么他就能少走许多弯路,成长起来就更快。
年轻人对于道不同的竞争对手,一定要以谦虚的姿态和聪明的智慧多多学习。这就如同打球一样,和不如自己的人打球会很轻松,也很容易获胜,但永远长不了球技,只会越来越差。只有学会跟高手过招,向对方学习,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强。
人生处处皆学问
《论语·述而》有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已经成为贯穿终生的使命。如果只是守着过去从学校里书本上和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就认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那么很快就会被落在时代的后面,被社会淘汰。
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后,一定要意识到这是一所新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处处皆有学问,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只有做到谦虚认真,像每个人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俗话说,旁观者清,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作为旁观者的年轻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别人的短处。在生活中,凡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一般进步比较快,而不注意这一点的人,一般进步较慢,以致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起色。
船王包玉刚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非常注意补充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他刚到香港时,还对海运业务一窍不通,但他勤奋好学。他让人到伦敦买了一批有关租船和海运财务基础的书籍,以及如何经营货船的手册,用这些新的知识填充自己的头脑。
包玉刚经营的行业很多,从银行业到贸易业、从航运业到地产业他都下工夫钻研,力求精通。他自学英语几十年如一日,使得自己能够自如地用英语与人交谈,在各地旅行时可以不带翻译。
著名作家威廉·逊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通过聊天,他可以向这些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士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不断积累新知识,以此作为自己写作的新素材。
在一次晚宴上,威廉·逊和生物学家古斯先生偶遇,两人聊了起来。古斯先生谈到了非洲玛拉山区的野狗,这个话题深深地吸引了威廉·逊,让他对玛拉山区野狗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整个晚上,他都没有离开这个话题,一直向古斯先生请教野狗的生活习性、生理知识、活动范围,等等。而接下来的几天,威廉·逊直接登门拜访,像小学生那样向对方学习请教,从而掌握了大量非洲玛拉山区野狗的知识。一年之后,威廉·逊写了一本以玛拉山区野狗为背景的小说《野狗天堂》,该小说荣获年度小说特等奖。
故事中的威廉·逊先生,仅凭几天的交往,就从古斯先生口中获得大量的专业资料,从而写出了一本很成功的小说,这就是善于学习的结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于世,肯定是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年轻人不要仅仅把它当做打发时间或者增进感情的活动,更要把这个交往或者经历的过程当成一个学习机会,从对方身上学东西。
任何一个人从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到睁眼看世界,到牙牙学语、蹒跚走路,一直到上学、毕业、就业......一直都在学习,不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事朋友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以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教会我们很多。
在现代社会中,刚刚步入其中的新人们,往往都有着标新立异的强烈欲望,想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吸纳别人的有益的东西。要知道,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迅速地在社会中走出光明的前途,就一定要学会时时处处学习。
松下幸之助年轻时曾经和另外两个年轻人在一家电器商店当学徒。开始时,三个人什么都不会,他们只能在店里做些基本的工作,薪水也很低。
另外两个年轻人上班的时候按部就班地工作,下了班就去喝咖啡或者旅行,而松下幸之助则主动去学些电器知识。
上班的时间不够用,他就每天比别人晚下班,关上店门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他还报名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因为他面对着那么多的电子产品时,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和危机,他要让自己迅速地学习成长。
通过努力,松下幸之助掌握了很多电器知识。当顾客来购买电器的时候,他像专家一样对顾客介绍这些电器,令他们大为叹服。有时候他还自己动手修理那些坏掉的电器,或者利用那些坏电器重新设计组装成新产品。
松下幸之助的表现让店主非常惊奇,不久便聘请他做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幸之助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和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都该知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的知识储
备总是不够,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那么在这个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很快就会被淘汰。
人生处处皆学问,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的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展开的,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你的时间,还不用花掉更多的学习成本,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年轻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如果能够自发地学习,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力多半是“偷”来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之时,无论经过了多少年的学校生活,也无论考过多少令人羡慕的成绩,甚至无论你有过多么丰富的实习经历,这一切当你正式踏入社会之时,都可以归零。这时候,你要把自己当做第一天走进学校一样,把自己当做什么都不会的“新丁”,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零学起。
当然,社会跟学校毕竟不同,几乎没有人像学校里的老师那样手把手教你,更不会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上什么课程。在没有课程表的社会大课堂上,你要学会“偷师”,向周围的上司、同事等一切能够学习的人学习,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老师。
刘封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而同事们跟自己的任务差不多,却总是游刃有余。经过思考,他认为是自己做事没有计划性,常常是事到临头才知道着急,可是他不知道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这个毛病。
后来刘封就注意观察自己的同事小王。他看到小王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是把当天所要做的事项按照轻重缓急一项一项罗列出来,记在一个记事本上;做完一项工作就在旁边打上钩做标记,如果没有及时完成就会用红笔标出,并列出相应的推迟计划。
看到小王的做法,刘封感觉很好。于是,他也去买了一个记事本,像小王那样记录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快,他的计划性和条理性也增强了,工作做得又轻松又开心。
25岁的巴菲特在他的故乡--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创建了巴菲特投资公司,当时巴菲特的原始投入为100美元。5年后,巴菲特就成了百万富翁,并从此逐步成长。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2011年其财富位居世界第三,净资产500亿美元。他本人则最终登上了历史上最著名股票投资人的宝座。
巴菲特10岁时读到一本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他如获至宝地天天读,把这1000招倒背如流。他还牢记作者的教导:行动,行动,再行动,不断寻找各种赚钱的实战招数。
巴菲特在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读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巴菲特如饥似渴地读完之后,就决定一定要拜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格雷厄姆为师。
毕业后,巴菲特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应聘工作,遭到拒绝。但巴菲特没有放弃,他再三请求对方给他一个机会,甚至提出了不要工资的条件,他是打定主意要向对方学习。
格雷厄姆最后提出要5年之后才聘用他,于是巴菲特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如饥似渴地跟
着这位“老师”学习。
最终,巴菲特得到了格雷厄姆的“真传”,成为一代投资大师。
如果你想迅速地成长起来,就要学会向周围的人“偷师”,从别人的一举一动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要注意观察,注意倾听。在社会上,特别是职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因此,要学会利用这些“免费的教育资源”。
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你往往都会有一个乃至多个上司。要知道,上司其实是最好的老师。《致加西亚的信》一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曾经说:“一个好领导会让你受用无穷。”
珊珊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贸易公司做销售。她的上司是一位非常注重仪表的30多岁的男士。
有一次,珊珊和上司一起去做推销,没想到那天特别不顺利,他们连续走访了十几家客户都没有拿到订单。此时珊珊真想就此放弃,她焦躁地摆弄着背包,情绪低落。上司看了看珊珊的表现,微笑着对她说:“去洗手间补个妆吧,做不成单子也不能影响我们的好心情啊!”
珊珊去洗手间补了妆,整理一下那被风吹乱的发型。她出来之后发现上司也“打扮”了一下:干净的衬衫和笔挺的西装是那么合体,头发也梳得一丝不乱,淡淡的微笑中透着一股自信,珊珊一下子也被影响得有了精神。
他们毫无倦态地拜访了下一个客户,结果,接下来的六个客户,都非常痛快地跟他们签订了订单。
珊珊回去之后,自己总结一天的工作,她发现自己从上司身上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始终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不管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境,都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和精神状态,并始终以微笑的姿态面对客户。
从那以后,珊珊就按照上司的样子要求自己。结果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她就成了部门中的销售冠军。如今,珊珊已经是一家大企业的销售经理了,她始终认为,自己从上司身上“偷学”的东西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催化剂。
年轻人进入社会之后,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谦虚的态度向身边的人“偷师”,不论是上司、同事甚至是客户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要知道,社会不同于课堂,如果自己不主动去“偷师”学艺,恐怕能力很难会快速提高,毕竟自己摸索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
能力多半是“偷”来的,所谓“艺多不压身”。年轻人刚走出学校、初入职场,你所具备的只是一些书本知识,具体的能力往往很少。作为新手,要想成长得快一点,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老师,只要你会“偷师”。
第二篇:假如年轻时就知道这些道理_道理5 靠自己打开前途,不要坐在父母的肩膀摘苹果
“啃老族”做不得
“啃老族”,该词语20世纪90年代末期始见于英国,是指一些“既没有上学或工作,也没有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的人。”这个词率先出现在英国,后被引入日本,指15~34岁这一年龄段的失业人群。现在,这个词也被中国和韩国使用,叫“啃老族”。
目前在英国16~24岁的人群中,1/6的人被列为“不就业、不在学或不接受培训青年”或是“迷失的一代”。这些人既不求学,也没有工作,更没有兴趣参加培训课程以提高技能。他们若不是靠父母做“啃老族”,就是依赖社会福利金过活。
据统计,失业者中70%是年轻人,这些人大多成了“啃老族”。这些年轻人小时候大多备受家长的溺爱,结果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长大后不愿意吃苦,或者畏惧困难,于是成了“啃老一族”。
用自己的双手撑起的天空才最晴朗,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面包才最美味,当年轻人走向社会,就意味着已经告别了温室,意味着自己将从一个躲在父母羽翼下的雏鸟变成一个需要自己觅食的独立青年。一切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要继续依赖你的父母,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小刘2005年大学毕业后,接连找了好几份工作。但是他独立性不强,又不愿意吃苦,对就业形势也不够了解,总觉得自己本事大得很,应该找一份钱多事少的工作。结果,好几份工作他都没有干长,不是嫌工作太累,就是嫌上班的地方离家太远,再就是抱怨同事们对他不够友好,他以为同事们都应该像父母一样宠着他呢。结果,好几份工作都辞掉了,索性也不去找工作了,干脆在家里当起了“啃老族”。
小刘在家里整日无所事事,除了上网就是睡觉,要不就是跟爸妈要钱出去消费,而且他抽烟、喝酒、泡吧样样“精通”,花钱大手大脚,根本不知道节制。爸妈有时候劝他调整心态出去找工作,他反而振振有词:“不是我不想工作,你看前几份工作,又累又没前途,有什么好干的。再说,没工作的又不止我一个,又不会饿死,你们不还有钱嘛,那么着急逼我出去工作干吗啊?”
结果,小刘就这样一直在家里啃老。四年之后,小刘的爸爸得了重病无法工作,每个月还要花不少钱治病,家里的积蓄很快就用完了。小刘看到家里这种情况,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起自己不仅没能为家里做出什么贡献,反而一直在增加父母的负担,他后悔莫及。
其实,社会上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像小刘一样,刚走出校门时也许因为高学历的心态而踌躇满志,希望在职场上大展拳脚。不过,现实总是跟理想有些差距,也许开口要4000的单位只给开2000的工资,还嫌你没有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根本不重视你。
对于年轻人来说,踏入社会初期,你就是一个小学生、学徒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而心理失衡。有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较低薪资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又或者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意去干,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但哪有这样的好事。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打了退堂鼓,回家做了“啃老族”,结果就更加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了。
曾有人这样刻画“啃老族”的生活状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真是入木三分。据统计,日本的“啃老族”占到了总人口的2%,尽管中国和韩国的“啃老族”没有日本那么普遍,但是人数近几年仍在不断上升,而且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
养儿防老,这是我国传统家庭的价值观。年轻人不妨问问自己,别说补贴家庭、赡养父母了,毕业后自己能不能不再伸手向家长要钱,减轻一下家长的负担呢?看到父母斑白的鬓角,你还忍心让他们继续操劳吗?
年轻人如果以工作不好为借口,继续心安理得地依靠父母生活,其实是很不理智的。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喜爱安逸、享受舒适的惰性,年轻人自制能力差,更不能放任自己不工作不学习,就窝在父母的怀抱里而坐享其成。年轻人在安逸中习惯了,就会渐渐失去斗志,丧失勇气,最终一事无成,庸庸碌碌地走过一生。
毕竟,父母不可能呵护照顾你一辈子,最终,年轻人还是要独立面对这个社会,独立走完自己的人生。即使有短暂的迷茫期,也要迅速地调整过来,不要让自己有严重的依赖思想,什么事情都等着父母帮助解决,那样你自己永远不能在心理上“断奶”,永远长不大。
总之,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年轻人都不能把自己当做没有断奶的孩子,必须要认清自己的状态,找到自己的位置,多为父母着想,理智地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好好打算一下,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父母分忧,为自己负责。
靠自己才是真本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投资:养儿防老,到孩子独立自主的时候就需要孩子赡养父母了。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家庭的孩子尽管生理上成年了,但是心理上却还是具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甚至发展成为“啃老族”。
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年轻人是否意识到,独立性差在给父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人,在什么年龄阶段就需要做什么样的事,该工作的时候还赖在家里“啃老”,只能使自己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本来应该在职场中锻炼成长的年轻人,等到年华老去却发现自己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等到父母老了,想帮你而有心无力的时候,你终究还要独立面对生活,那时,你又拿什么应对呢?
年轻人一定要摆脱依赖思想,靠父母不如靠自己,靠自己的双腿走路才是真本事,才能走出光明的前途。
彭然家境很好,2001年到澳大利亚留学,学了8年的多媒体设计。28岁时,彭然留学归来,他从自己的高中同学那里得到一个消息,林间养鸡现在很吃香,但是搞成规模的并不多。于是,他决定不靠父母,自己创业--养土鸡。
这个想法跟父母一说,父母也很支持,但又怕彭然只是图新鲜好玩,于是就告诉他,想创业没问题,但是家里一分钱也不支持他,他必须白手起家。彭然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自己贷款创业。
2010年,彭然和那位同学在一个小山村租了80亩的竹林,准备进行林间养鸡,没想到的困难也就此开始。虽然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创业的知识,但是从来没干过的彭然和同学还是吃足了苦头。
建立养鸡场时,没有床睡觉,彭然就用草堆了一个草窝睡在里面。长这么大,第一次天天晚上睡草窝,这滋味,彭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鸡场建在山上,在那里电话不通,网络也不通;他的跑车也很少再摸了,换成了更为实用的长安货车;这些都让从小到大生活在城市里的彭然很不适应。而且,每天醒来,就想起自己从银行贷的款,那就是背着一身债的感觉。
等养鸡场建好后,买来了蛋,在师傅的帮助下,小鸡孵出来了。小鸡要待在37℃~38℃的孵化室里,因为电压不稳,为了保证孵化室不断电,彭然不敢开电暖炉。春节期间零下好几度的温度,彭然躺在床上冷得睡不着,就起床到孵化室里巡视,观察小鸡的生长情况。
当小鸡的出栏量达到1万只时,彭然才想起父亲提醒过的销售情况,结果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去跑销售,直到晚上回鸡场给鸡准备第二天的“伙食”,人都累变形了。
还好,在彭然没日没夜的努力下,养鸡场的销路打开了,自己的事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我终于知道了父母创业来之不易”,彭然说。他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而且下决心要把养鸡场当成一项事业来做,把它做好。
如今社会上独生子女比较多,同时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这就导致有些年轻人从小到大在父母的关怀呵护之下没有吃过什么苦头。于是,一部分年轻人养成了极深的依赖心理,什么都想依靠父母,什么都需要父母出面解决。其实,年轻人只有像彭然一样,离开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双腿走路,才能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
对于年轻人来讲,在这个社会生存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难题。很多人就是放不下自己的架子,觉得自己学历高本事大,或者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错,靠父母养着完全没问题,甚至个别的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也不愿意自己去努力,这才是导致年轻人无法自立的关键。
出生于1986年的小卓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月平均收入三千多,每天开着父母帮忙买的“荣威550”上班。“才出来工作两年,要买一辆车实在不容易。父母见我上班远,公司同事都开车上班,父母也不想我脸上无光。”小卓说道。她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买辆车根本不是问题。
不过,不论家庭条件如何,那都是父母努力的结果,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的父母当做学习的榜样,而不要把他们当做依靠的后盾。人生的价值在于自己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不要怕社会暂时不能承认自己,那是因为你的能力还没达到,只要给自己一个奋斗的方向,放低自己的姿态去努力,年轻人终将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父母终将老去,年轻人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自己的家庭,将来还会有自己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父母。如果不懂得靠自己的道理,等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孩子,难道要一家几口一起“啃老”吗?难道要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这样的榜样吗?
总之,年轻人应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学会靠自己走路,让自己经过锻炼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还要有能力养活父母,这才是真本事。
让父母歇一歇
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确实不小,很多人已经摆脱不了“啃老”了。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很多年轻人还不能完全离开父母的帮助,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靠自己,而这些年轻人的父母们也表示愿意尽全力帮助孩子们减压:能帮忙买车的买车,能帮忙买房的买房,甚至年轻人自己娃娃的奶粉钱,也是从父母每月的退休金里出......可怜天下父母心,几十年的岁月沧桑,他们抚养大了儿女。他们含辛茹苦,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小学、大学,送到美丽的婚车上。父母们一路的艰辛和操劳,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能赞美的。年轻人已经长大成人,是该让父母歇一歇,让他们轻松一下了。
小刚的老爸60岁了,一个人在农村老家,种草莓,种各种蔬菜,每天从一大早干到晚,晚上还照个矿灯到地里继续干到很晚。菜收回来第二天又运到10多公里外的城里去卖。小刚评价自己在杭州的生活“也还过得去”:“我和老婆在杭州工作,在杭州有两套房子,今年刚生了个女儿。我妈在杭州帮着带小孩。”
小刚劝老爸少干些活,可怎么劝他都不听,还是坚持晚上照着矿灯到地里干活。老爸对小刚说:“以前蔬菜几毛钱一斤,现在可以卖两三块一斤,刚上市还可以卖五六块。卖卖菜每天也能卖个三四百元,少的时候也有一两百,收入比以前多多了。”老爸还说一个人忙不过来,让老伴也回去帮着干。
小刚经常劝老爸少干点活,保重身体,不过老人总是“闲不住”。
还有更多的父母是“不得不”:
就职于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秋雁,工作刚满一年。她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在北京生活压力又大,租房、交通、吃饭,偶尔买几件像样的衣服,2000元月薪根本不够。于是,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向父母要钱。
现在秋雁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2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家乡的父母,每月末都有10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
24岁的李华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父母一让他出去找工作,他就说:“累得半死,才挣几百元,我才不要出卖廉价劳动力呢。”现在他每天在网吧打游戏,父母曾为他找过两份工作,李华干了几天之后都以太辛苦为由放弃了。
“普通本科的学历,还挑三拣四,也不看看现在的就业形势,哪有什么好工作会从天上掉下来呢。”父母虽然忧心抱怨,却不得不从微薄的工资中分出几百元给儿子零花,“有什么办法呢,自己的孩子,总归要自己养”。
社会压力大,年轻人初入社会还不能很快地自立,这是客观事实。不过,年轻人自己应该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需要父母伸手帮一把也无可厚非;说社会新人在“心理断乳期”对父母还有短暂依赖,人们也可以理解;但若是不懂得让父母歇一歇,就令人心寒了。
“太辛苦了”、“太累了”、“让我干这个是大材小用”......这几乎是所有年轻人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父母的“支援”的理由。很多年轻人就这样挥霍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精力,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对孩子的毫无期限的“义务”,而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
年轻人要靠自己打开前途,不要事事都依赖父母。尽管我们现代社会不见得要“割肉孝亲”、“卧冰求鱼”来回报父母,但是孝道还是要讲的。有时候年轻人不得不向父母求援,但是一定不要把这视为理所当然。让操劳的父母在把你养大成人之后歇一歇,这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
还有一些人,尽管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也没有把父母作为经济来源,但如果让“常回家看看”变了味,让父母成为自己的食堂、保育员,也是不好的。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父母少操一点心,少费一点力,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
让父母歇一歇,让他们减轻一些负担,不仅仅是孝敬父母的表现,更对年轻人自己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毕竟,年轻人总要独当一面,总要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很多不够独立的年轻人,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还给自己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最新调查研究表明,离校后既不工作也不继续升学的人中有15%会在10年内一命呜呼,“啃老族”多死于酗酒或抑郁症。据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啃老族”52万人,“啃老族”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04年10月,日本就出现了两起因就业和升学压力引发的集体自杀事件。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一场综合的考验,不会对谁网开一面。真正能让你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并且发展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自己。所以,年轻人,请记得自己已经成年,你已经不是孩子,不要再死活不肯断乳,否则不仅父母们苦不堪言,就连自己的前途也会黯淡无光的。
第三篇:假如年轻时就知道这些道理_道理26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经不起任性赌气的折腾
管不住情绪,吃亏的是自己
我们常说,老年人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是因为年轻人充满朝气、十分有爆发力;其实,年轻人反倒也应该向长辈们学习,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冲动。
正因为年轻人太过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因此做事的时候容易冲动,往往得罪人,最后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赵刚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选择了技术专业,后来毕业后,纵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赵刚这种技术职业也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几乎没有竞争,他很快就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年轻的技术工程师。
赵刚头脑灵活,上手很快,就连一些老工程师干不了的事情,他也能很快完成。原来需要两个工程师做的事情,他一个人做起来都游刃有余,并时常还做一些技术上的创新尝试,大多都成功了。
领导见他这么能干,经常夸奖和鼓励他,而周围的老前辈也时常称赞他是现在少有的有为青年。为此,赵刚逐渐飘飘然起来,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对工厂贡献很大,便开始目中无人起来。
一段时间后,工厂希望引进新项目,于是找工程部的负责人商量。在这件事上,赵刚的意见和其他几个同事的意见不合,同事们都说应该那么做,他却坚持反对。
赵刚自入职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无可挑剔,其他人只不过是无事生非,便大叫起来:“这种项目你们都没做过,有什么资格反对别人的意见?”被他训斥的人大多是他的前辈,看他这样说,便都散开了,任由他去做决定。
最后,项目没有谈成,而同事们也开始逐渐疏远他了。
几年后,跟他同时进厂的同事,都先后走上了管理岗位,尽管他仍然是工程部的顶梁柱,却一直做着技术工作,而且他的人缘一直不好。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年轻的时候心态不好,狂妄自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才让自己落得现在这个下场。
年轻人除了要有一个高智商外,还要有一个高的情商。年轻人除了努力工作外,还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仍然需要谦虚谨慎;无论你的能力多么有限,也不能妄自菲薄;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仍需要保持一份危机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需要保持冷静;无论遇到怎样的不平或委屈,都不要大发脾气。如此,你才能很好地成长和发展,从而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些事经不起赌气和任性的折腾,年轻人如果能早些知道这个道理,从而从以下几方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信肯定能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
首先,有些事情不能看得太重。年轻人固然要有理想有作为,而且还要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比如,工作上总
是遇人不淑,人际关系上总是受到排挤,就连婚恋上也不会获得甜蜜幸福。人生中各方各面的困难都会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变得消极、自卑、沮丧,甚至一蹶不振起来。其实,这是因为你把某些事看得太重的原因,一旦有所失你就会觉得无法承受,就容易做出让人后悔的事情来。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写道:“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错过群星!”在人生的角逐场上,有赢就会有输,只要你努力了,做到自己满意就行了。你还年轻,大不了再来一次,这没什么可让你情绪失控的。
年轻人还要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社会上有很多事都会让我们觉得不公平,于是我们为此情绪失控,非要计较出一个公平来,结果失了和气。年轻人应该懂得辩证地去看待每件事情,其实一些事情看起来有损你的利益,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是对我们有利的。
小刘是个平凡的洗车工,他做事认真,每次都会认真仔细地为顾客洗车。一次,店里来了一位常客,但这位客人非常苛刻,大多数洗车工都不愿意为他洗车。这时,大家就把新来的小刘推了出去,让他尝尝苦头。
小刘就去为顾客洗车了,就像平常一样仔细、认真,但这位顾客还是会鸡蛋里挑骨头,从而把小刘数落一顿。其他店员看了说:“瞧!小刘这么认真,照样伺候不好这位'大老爷'!”然后就一起哄然大笑起来。
等小刘洗完车送走顾客后,大家一窝蜂地围上他,非要问一问那位刁蛮的顾客究竟怎么挑剔他的。小刘心想,你们几个关键时刻把我推出去,自己在这躲灾也就罢了,还反过来问我,真是过分。但最后小刘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后来,小刘一直为那位刁蛮的顾客服务,尽管每次还是要挨一顿数落。一次,那位顾客又来店里洗车,可是小刘却不在。那位老顾客奇迹般地没有说一句刁难的话,临走的时候还要了小刘的联系方式。
第二天,小刘就接到那位顾客的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当他的司机。小刘当然欣然答应了。
对于同样的工作,小刘比别人做得细致,花的时间长,精力多,而且他还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即使面对客人的刻意刁难,他也从不发火生气。可以说,他是在“吃亏”,但正是因为他的“吃亏”,才为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很多年轻人心气高,遇到事情总不愿意自己受“压迫”,不甘于自己处在低位。其实,处于低位并不是什么坏事。这能让你积累更多的东西。如果你不能忍下这一口气,而让自己的情绪失控,说不定就会错失一次良机。
年轻人不要太自负,太过自负就容易骄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种目中无人的人就像赵刚一样,在遇到不合自己心意或与自己的意见相左的情况时,就容易情绪失控,做出后悔的事。
自信固然重要,但是自负就不行了。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都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特别
是在你还没有太多能力的时候。太看重自己的人,往往心高气傲、目中无人,最终很容易被他人和社会遗弃。
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
我们不难发现,情绪是一种捉摸不定的东西。大多数时候,当我们遇到开心的事,就会高兴;当我们遇到倒霉的事,就会低落。我们根本难以掌控,它仿佛完全受外界的影响,而不受我们自己支配。
这种反应其实是人之常情,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人们常说喜怒要不形于色,而这对于年轻人来说,简直是个天方夜谭。的确,当老板炒了你的鱿鱼;当女朋友把你一脚甩开;当拥挤的公交车上,你被人踩了数脚之后,就算你再想保持微笑,那已经不可能了。这些只不过是一些短暂的情绪,但是如果你的生活中经常一连串地发生事故,而你自己就像个倒霉蛋一样被生活颠过来倒过去,那么你很可能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一种郁郁寡欢的状态,接着干什么事仿佛都不顺自己的意了。
难道人真的没办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吗?其实不是。一般来讲,人们之所以会被情绪所困,是因为我们只是从事情发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没有全面地去考虑这些事情的发生究竟会给你带来什么情况。
一个年轻人失恋了,无论他怎么求他的女朋友,都不能挽回她的心意。后来,年轻人终于放弃了,可是他一直摆脱不了失恋的打击,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没办法集中精力,甚至不想吃饭,他的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
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也没有做过对不起女朋友的事,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收到回报,于是觉得自己很傻很不幸。后来,男孩去找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失恋是件很平常的事。“女朋友之所以选择离开,可能原因并不在你而在于她自己。况且你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只是你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接着,心理医生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又给他举了个例子。
“假如有一天,你在地铁上把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你身边的座位上,结果这时来了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到那个座位上,把你的书给压坏了。这时,你会怎么想?”心理医生问他。
“我肯定很生气啊,他怎么可以随便损害别人的东西呢?”年轻人回答。
“好吧!现在我告诉你,他其实腿上有残疾,因为带了义肢,走路不稳,不小心坐到了你的书呢?”心理医生接着问。
“原来如此。还好他只是坐坏了我的书,要是我放在那里的是一瓶水或一瓶墨水,他就惨了!”年轻人摸了摸头说道。
“那你还会对他生气吗?”心理医生问。
“肯定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微笑着说:“瞧,同样一件事,但是你前后的情绪反应竟然完全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了啊!”年轻人回答。
“的确如此。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就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变化。这就说明,掌控我们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通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通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因此,我们说,情绪并不是无法掌控的,年轻人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了。既然情绪是可以控制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学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你的情绪是积极向上的,你才能愉快地将事情做好;如果你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必然不能专心做好事。
就像这个失恋的年轻人,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于是他情绪低落,以至于生活工作受到影响,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其实不是失恋,而是他“认为自己有所付出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回报”,这件事让他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假如他换个想法,比如,这个女孩可能另结新欢,不爱自己了,或者这个女孩根本不值得自己去珍惜,那么他的情绪可能就不会那么糟糕了。
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会因此愤怒、抱怨,甚至找人去理论和发泄,结果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悔事情来。因此,年轻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宣泄自己的情绪。
一个倒霉的水管工,被叫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安装水管管道。结果,一连串的倒霉事就发生了,先是半路上自己的卡车爆胎,这让他耽误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发现电钻不转了。修理好电钻之后,他很快完成了工作,那时天色已晚,可当他走出农场时发现自己的卡车不见了。
最后,雇主好心将他送回了家。满脸沮丧的水管工没有立即进去,他沉默了一阵子,然后伸出双手,开始摆弄着门旁一棵小树的枝丫。过了一段时间,水管工才打开房门,笑逐颜开地拥抱了妻子和孩子。
为了表示感谢,水管工招待了雇主,当雇主离开时,忍不住问他:“刚才看你在进门之前玩弄了一会小树,接着就见你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哈哈!这是我的情绪树,当我遇到什么烦心事,又不想传染给我的家人时,就默默抚摸那颗小树,然后把我的坏情绪全都暂时交给它,这样我就能高兴地去见我的家人了!第二天,我再去取回我的烦心事,可是每次当我出门去取那些烦心事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它们全都不见了!这不是我的情绪树是什么呢?”
其实,水管工并不是真的将坏情绪寄存在那棵树上,那棵树也并不能真的帮他消灭烦恼。那只不过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已,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然后越用越管用。
年轻人也是一样,当我们遇到什么不好的情绪时,与其将它困在心里折磨自己,不如大方一点把它放下或发泄出去,这样还自己一个好心情,才能愉快地启程,开往人生的春天。
道理5 靠自己打开前途,不要坐在父母的肩膀摘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