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

时间:2019-05-14 13:1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

第一篇: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

ST盐湖股权案事件经过:

●1997年,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控股的青海盐湖钾肥(36.12,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盐湖钾肥” ,000792.SZ)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6年9月,宋世新代表兴云信与盐湖集团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

●2006年11月24日,兴云信的股东与华美系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约定以7030万元转让兴云信全部股权,当时尚未取得盐湖集团股权。

●2006年12月5日,S*ST数码(000578.SZ)停牌,12月30日,公司公告称,盐湖集团将对其进行重组。

●2006年12月18日,青海国投向兴云信转让了其持有的盐湖集团3818.78万股股份。●2007年2月,华美系与兴云信签订信托协议,将其实际投资形成的盐湖集团股权权益委托兴云信持有和管理。

●2006年11月~2007年7月间,华美系合计向兴云信支付3.288亿元,兴云投资出资4000万元,兴云信将合计3.688亿元资金支付给青海国资委和盐湖集团。

●2007年12月,华美系以8050万收购兴云信100%股权。

●2008年3月,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盐湖”,000578.SZ)正式复牌。

●2008年5月,媒体报道了兴云信被华美系收购之事,6月,兴云信通过ST盐湖发布了“致歉”公告,称公司所持ST盐湖股份系信托财产,实际权益人为华美丰收、王一虹、深圳禾之禾公司和兴云投资。

●2008年11月17日,禾之禾向深圳市中院提起确权诉讼。次年1月4日,深圳市中院作出生效《民事调解书》,确定各方对ST盐湖的股权分割。

●2008年底,盐湖钾肥公告为减少关联交易,拟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控股股东ST盐湖。

●2010年4月11日,宋世新、董晓云等人被刑事拘留,随后被正式逮捕。

●2011年1月14日,张克强被云南省警方刑事拘留,不久被批准逮捕。

●2011年5月,在完成吸收合并之后,盐湖钾肥改名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1月4日,ST盐湖案开庭审判。

盐湖股权案三大争议焦点: 焦点一:“国企”身份限定存争议

昆明公诉机关在庭审中指控,“国有企业青海盐湖集团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该支国有股的股东资格进行了限定:只能是国有企业。而张克强等人根本不具备成为盐湖钾肥股东的条件,但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被告人张克强等不甘心,产生了非法占有国有股权的目的。”

辩方则指出,这是“混淆盐湖集团股权、盐湖集团下属盐湖钾肥(上市公司)和盐湖集团借壳上市后的盐湖股份(000792)三个不同的概念,多次出现错用的情况。”由此,股东资格的“国企”身份限定成为本案的一个关键点。

公诉方提供了多名来自青海省国资系统及盐湖集团原高管或现高管的供述及陈述作为证据,并提供了2011年12月23日盐湖集团出具的《关于2006年增资扩股招股条件情况的函》,这份函件指出,“青海省政府和盐湖集团历来都重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盐湖集团的战略投资者,我们优先选择国有企业。”该函最后指出,“2006年我公司为非上市公司,不能公开招股募集资金,因此没有《招股说

明书》,当时可能有关增资扩股条件说明的非正式宣传资料,但该类资料依照规定不属于归档保存文件,因此没有找到。”

辩方则针锋相对,张克强的辩护人朱征夫认为,“投资门槛”应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问题,应当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判断和认定,不能仅凭当事人的供述或陈述来认定。

辩方还拿出当时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证据呈上。比如,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6年)》都将钾肥项目纳入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投资的项目;国务院批准,发改委下发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修订)》更进一步明确地将“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列为“青海省”鼓励利用外资投资的优势产业目录。

“法律问题只能以法律的规定为准,我方提供的证据充分证明,我国当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均未对盐湖集团或盐湖钾肥项目的投资设置门槛。退一步讲,即使地方政府和盐湖集团设置了所谓的投资门槛,该门槛的设置也是违法的,是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是对企业法人合法投资权利的非法限制和剥夺,是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严重违反,所以华美丰收等与兴云信合作投资盐湖集团股权就不违反法律规定,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朱征夫在辩护意见中认为。

被告人、兴云信的控股股东兴云投资原总经理董晓云也在庭审中明确否认当时盐湖集团有限定为国有企业的门槛。

董晓云的辩护律师刘胡乐提供了另一项证据,他指出,从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查询到,兴云信成立时,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出资200万元作为其股东之一,所以即便当时设定的投资门槛“只能是国有企业”,兴云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企。同时刘胡乐还拿出了兴云信当初在盐湖集团增资扩股过程中被盐湖集团登记为非国有企业,代号“3800”的证据。

焦点二:受骗人主体待明确

根据昆明公诉机关的指控,被告人张克强等7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国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触犯刑法第266条之规定,应以诈骗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对诈骗罪的解释,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由于本案中张克强等7名被告人被诈骗罪,因此关于本案的受骗人是谁,成为14名辩护律师的一致指向。

宋世新的辩护律师刘胡乐在辩护意见中表示,“关于犯罪客体问题,谁被骗?骗了多少?何时被骗?这个冰山一角到现在都没有露出来,连受害人的陈述到现在还没有出来。财产案中连报案人都没有,是地球人?中国人?还是亚洲人?必须要有受骗人,要有受骗人报案,而公诉机关在起诉书、法庭调查阶段都没有明了,没有受骗人,本案何以成立?”

董晓云的辩护律师马军则指出,“你们举证的材料中有些的确有证据,但属于民商事证据,证明了这是一种合同行为,一种交易行为,本案只把一些根本不是证据的证据拿到法庭上,比如把证券市场周刊在2008年的《70亿国资被7000万元贱卖》的报道作为证据,但是在起诉书中竟然没有提到,没有指控70亿元国资被7000万元贱卖,可见这报道的内容是不真实的,把社会媒体的不真实报道作为证据,这不是非常不慎重吗?”

由于庭审尚未结束,本案将在2012年1月4日继续开庭,因此关于诈骗罪构成要件中的受骗人是谁的说法,这一谜底还要到时候由公诉人来解开。

焦点三:两项收购有无关联

在庭审中,公诉人指控被告人张克强等人从2001年起就精心设局,2006~2008年张克强等华美5人商议,利用云南烟草兴云投资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兴云信的国企身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由宋世新等人与青海国资委和盐湖集团商谈收购盐湖集团股份,收购成功后由张克强等人所有的华美集团和华美丰收将兴云信全部收购,从而占有盐湖钾肥股份。

公诉人的上述说法遭到了张克强的辩护律师朱征夫的反驳,其在辩护意见中抛出“投资盐湖集团和收购兴云信是不同的法律行为,二者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完全独立的法律关系,起诉书将投资盐湖集团和收购兴云信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这是站不住脚的”的观点。

资料显示,2006~2008年盐湖集团与盐湖钾肥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盐湖钾肥换股吸收合并盐湖集团在2009年7月底才正式完成,兴云信原收购并持有的是盐湖集团股份。

朱征夫表示,“投资盐湖集团的主体是华美丰收、禾之禾、王一虹和兴云信,他们作为真实投资者,以兴云信名义进行的投资行为,四方均对盐湖集团进行了实际出资,并享有相应的股权及收益。这一投资行为的交易对象分别是盐湖集团和青海国投。而收购兴云信的行为主体是华美丰收和华美集团,交易对象是兴云信的股东兴云投资和云烟展销部。而收购兴云信的直接标的就是进行了资产剥离的兴云信100%的股权,间接标的仅仅为兴云信拥有的深房广场B座18、19楼、景苑大厦B座1-4层裙楼两处房产的产权,与盐湖集团的股权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与兴云信合作投资盐湖集团股权和收购兴云信股权是两个不同的、有联系又完全相互独立的法律行为,绝不能因其中某一个行为存在的瑕疵,就当然得出另一个行为也存在瑕疵的结论。”

第二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事件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事件

【热点背景】

2017年8月25日上午,《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此后,《凤凰网》《北青网》《网易》等十几家媒体都相继转载发布了“海底捞的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8月25日下午,海底捞发布了《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因为反应迅速、道歉态度诚恳而平息了不少消费者的怒火。而后剧情出现反转,全国各地针对海底捞门店进行卫生突击检查,发现仍然存在诸多卫生问题。经媒体报道,海底捞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质疑声不绝于耳。8月27日下午,海底捞发布第三份公告《关于积极落实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声明》,表示将会积极参加北京市正在倡导的阳光餐饮工程,主动将北京市及全国所有门店实现后厨操作可视化,接受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

【热点预测】

近日,《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作为国内知名火锅品牌,被业界奉为行业标杆的海底捞仍旧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读】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被奉为行业标杆的知名企业“海底捞”依旧被曝食品安全问题,此事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引起食药监、工商部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大监管力度,将食品安全问题坚决予以遏止。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餐桌之上看似光鲜的事物,往往背后的加工、储藏却问题频频,每每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经媒体曝光之后总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和群众的一阵反胃。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消费者而言,“下馆子”吃饭成为了日常交际的重要

要素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切实损害了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其次,消费者选择到装修豪华、服务质量好的商家就餐,是希望能够享用到高质量的用餐体验并吃到放心的饭菜,然而像海底捞这样以服务至上为理念的业界翘楚、行业标杆却依旧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光靠“面子”不重“里子”,会让广大的消费者寒心,对国内各大餐饮企业的形象造成打击,不利于行业整体进步。再次,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滞后,总是媒体先报道,政府再处理这样一种管理态度,也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也会加重人民群众的抱怨,造成群众对于中国食品的不信任。

食品安全问题年年强调,却屡禁不止,我认为导致这般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意识、鉴别意识相对薄弱。每每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要么选择私下和解,而对这过程中暴露的该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漠不关心。更有一些消费者就餐只看表面,装潢、餐具、口味,对于厨房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餐饮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缺失,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导致一些失信经营。一个安全、卫生的餐饮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清洁、管理成本,许多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甚至故意忽略。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滞后,对于一些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不够,往往责令其停业整治却缺乏事后的跟进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进行协调解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消费者自身加强维权意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高度,发现一起举报一起;对于一些企业不要充当脑残粉,无条件原谅,更不能被一些餐饮企业“打折”、“送菜”、“代金券”这样的蝇头小利而丧失了自身的原则。第二,餐饮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到诚信经营。食品安全关乎一家餐饮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切不可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出现一些违规行为;企业也要主动接受政府、群众监督,开辟透明厨房,随时随地接受消费者监督,做到餐饮制作透明化。第三,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处罚力度。政府监管这一只无形的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诚信黑名单,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频发的餐饮企业采取坚决关停的措施,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就餐时的食品安全。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事件

yn.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海底捞”卫生罗生门

事件

【热点背景】

2017年8月25日上午,《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此后,《凤凰网》《北青网》《网易》等十几家媒体都相继转载发布了“海底捞的食品安全问题”。2017年8月25日下午,海底捞发布了《关于海底捞火锅北京劲松店、太阳宫店事件的致歉信》,因为反应迅速、道歉态度诚恳而平息了不少消费者的怒火。而后剧情出现反转,全国各地针对海底捞门店进行卫生突击检查,发现仍然存在诸多卫生问题。经媒体报道,海底捞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质疑声不绝于耳。8月27日下午,海底捞发布第三份公告《关于积极落实整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声明》,表示将会积极参加北京市正在倡导的阳光餐饮工程,主动将北京市及全国所有门店实现后厨操作可视化,接受媒体和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热点预测】

近日,《法制晚报》发表了《记者历时4个月暗访海底捞:老鼠爬进食品柜,火锅漏勺掏下水道》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舆论。作为国内知名火锅品牌,被业界奉为行业标杆的海底捞仍旧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读】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被奉为行业标杆的知名企业“海底捞”依旧被曝食品安全问题,此事折射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引起食药监、工商部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大监管力度,将食品安全问题坚决予以遏止。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餐桌之上看似光鲜的事物,往往背后的加工、储藏却问题频频,每每此类食品安全问题经媒体曝光之后总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和群众的一阵反胃。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消费者而言,“下馆子”吃饭成为了日常交际的重要要素之一,食品安全问题切实损害了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其次,消费者选择到装修豪华、服务质量好的商家就餐,是希望能够享用到高质量的用餐体验并吃到放心的饭菜,然而像海底捞这样以服务至上为理念的业界翘楚、行业标杆却依旧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光靠“面子”不重“里子”,会让广大的消费者寒心,对国内各大餐饮企业的形象造成打击,不利于行业整体进步。再次,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滞后,总是媒体先报道,政府再处理这样一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种管理态度,也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也会加重人民群众的抱怨,造成群众对于中国食品的不信任。

食品安全问题年年强调,却屡禁不止,我认为导致这般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消费者维权意识、鉴别意识相对薄弱。每每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么选择忍气吞声,要么选择私下和解,而对这过程中暴露的该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漠不关心。更有一些消费者就餐只看表面,装潢、餐具、口味,对于厨房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餐饮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缺失,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导致一些失信经营。一个安全、卫生的餐饮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清洁、管理成本,许多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甚至故意忽略。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滞后,对于一些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不够,往往责令其停业整治却缺乏事后的跟进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进行协调解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消费者自身加强维权意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高度,发现一起举报一起;对于一些企业不要充当脑残粉,无条件原谅,更不能被一些餐饮企业“打折”、“送菜”、“代金券”这样的蝇头小利而丧失了自身的原则。第二,餐饮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到诚信经营。食品安全关乎一家餐饮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切不可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出现一些违规行为;企业也要主动接受政府、群众监督,开辟透明厨房,随时随地接受消费者监督,做到餐饮制作透明化。第三,政府要加大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监管力度、处罚力度。政府监管这一只无形的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诚信黑名单,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餐饮企业采取坚决关停的措施,增加其违法违规成本,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就餐时的食品安全。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官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下载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ST盐湖案控辩双方上演“罗生门”事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