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许利 《目送》是傅老师借给我看的。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说的是她做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当她的孩子小的时候,第一天去幼儿园,一步三回头,舍不得妈妈离开,后来长大了,上学不让妈妈送了,即使搭了妈妈的车,也是耳朵里塞了音乐,顾不得与妈妈交流,再后来要出国了,在机场送别时,连拥抱妈妈都觉得有些多余,走进检票口时的回头张望也就很自然地被省略了。这个时候,龙应台是一个目送者。然后她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被目送的时候,那时她去外地求学,爸爸开了辆破车送她去,在离学校有点路的不起眼的地方就停下了,很抱歉地对她说怕他的破车丢了她的脸,那个时候,龙应台是个被目送的人。后来爸爸生了大病走了,龙应台又成了目送他上路的人。《目送》有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些人世间的情感常常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而龙应台却将这些“难以言传”写到了极致。
目送——读到时就像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可爱的母亲啊,她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有时我真的觉得我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还是会由背影告诉她不用追,因为自己长大了。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安德烈一样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从呆在书房里的小姐变成母亲。我也要像他一样去教母亲做饭吗!我才要……应该一起的。不过时代在改变那个时代和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了吧!我的外婆是个总是把新鲜的菜留给我们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妈妈应该是个先把新鲜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该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
关于“距离”那是个需要时间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处那个小国,我们和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多远?可不可以测量?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那里的孩子们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渔,种地,你说那是多少距离?是人的一生还是未来?我不知和他的 “距离”的深层含义,但写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儿。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 1
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源自于还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一种浅吟低唱的母性,尽显温柔婉转。却并不妨碍她那种一针见血的穿透心灵之感,彷佛直抵你的心灵深处,将你想了很久很久却难以表达的情感述诸笔端,有了让人想流泪的感动。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写尽了五味陈杂。儿子的在成长中慢慢由上小学第一天“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依赖,慢慢过渡到十六岁的少年“勉强忍受母亲拥抱的亲情”,再到上大学时“即使就在母亲所任教的大学读书,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这样的成长过程,那个儿女谁不曾有过?这样的失落与无奈那位母亲不曾有过?但是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又有谁能说得清? 龙应台说清楚了: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兄弟姐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龙应台写尽了骨肉深沉。忙碌的生活中,三个人抽出时间漫无目的的一起行走,“我心疼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这样的默默深情,只有来自于骨肉同胞。虽然在人生的路上,大多时候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走,但是彼此都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这就是骨肉相连。于是龙应台告诉我们: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衰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的母亲像很多老年痴呆的老人一样,会不认得儿女、不认得路、不认得家。但是依然执拗地嚷着自己要回家。于是儿女们明白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这样的语言怎能不让我们动容,怎能不让我们对渐渐老去的祖辈、父辈对往事的遍遍唠叨多一份酸涩的理解?
大多数人的一生会怎样度过?我们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林林总总的人群,形形色色的生命,谁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龙应台给出了: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每天为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得人觉得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两个人患了癌症。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这该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现实,但是这样的话语,我们老师不会说,家长不会说,人生的悲喜哀乐需要一步步走过,如果一下子懂了,那又怎能称得上是人生呢?又怎能谈的上奋斗与拼搏呢!就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我们才会充满憧憬和向往,然后一步一步向前,毫不畏惧!
人的一生中有些路,没人能陪伴你,需要你自己独自穿行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就像寂寞,有时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但是当觉得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的寂寞时,你就只能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每天可以看见一些家长目送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而我们每天目送着他们放学。而又有多少孩子家长目送着我们这些班主任,这些教师呢?而他们又是已怎样的眼光看着我们的呢?虽然我们背后没有长眼睛,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
第二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台湾最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的又一力作,里面囊括了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友人的牵挂……字里行间充满了柔情,仿佛微风拂面,带给人丝丝暖意,它更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而唯美。
一直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她有三毛的洒脱,有安妮宝贝的华丽断句。她“横眉冷对千夫指”时,是那般的寒气逼人,让人望而生畏,她“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又那般的温柔细腻。在《目送》里,她让我懂得“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让人“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没有多少华丽的不可一世的辞藻,也没有太多的美丽修饰,她用最朴实无华的语句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素未谋面,却用灵魂沟通了许多年的老友,细细的品味,你能读出人生中最平凡的幸福,那是来自家人的温暖。
龙应台的文字温润、柔美,她总能触及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让我们尝到了柔情的滋味。《目送》中,《雨儿》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我总是会不经意的想起。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十足的老小孩,因此时常吐字不清,还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雨儿”,并且连至亲的女儿都不认识了,刚说过的话也会很快忘记。刚开始,读到文章的前半部分时,我感觉很轻松,一直也没有明白她在讲什么,只觉得文字很是诙谐幽默,但当我读完整篇,我感动了,我读到了龙应台这样一个女儿的心痛和无
奈。回头想想,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变得糊涂,变得不再通情达理,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依赖着我们,我们又是怎样做的。我们不断地成长,父母的白发也开始增多,有时也难免多了几分担忧,原来时间的沙漏是如此之快,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父母的青春年华。这正像龙应台在结尾处写到:“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个中学的女生。”她多么希望母亲依旧年轻,永远不老啊。可是,父母把最美的青春给予了我们,为我们一辈子操劳,此刻,他们早已不再年轻。当儿女渐渐长大,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此刻父母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还告诉我们:不必追。
《目送》饱含深情,无论是里面的景物描写,还是人物的刻画,无一不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茶余饭后,读着里面的片段,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激情,又或者是,给焦灼的人们带来一丝轻松与惬意。它让我懂得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烦闷,也不要忘记父母的温暖笑容;即使再开怀,也不要忘记和父母也分享一下快乐时光。看着父母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深深的领悟到,珍惜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从毕业至今,都不曾好好的看上一本书了,虽然学生时代的自己曾设想工作后的自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如今想想其实不曾,倒不是没有时间,只是时间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悄悄的走了,不留痕迹。
亦不知道能坚持多久,但是读书的时间感觉很好,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在读书的同时能使自己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
龙应台的《目送》,其封面就让自己想到了母亲和儿时的自己,也是这般的光景,书中的故事片段很普通家常却也真实,真实的有时让人心疼、心酸。
转眼间真的是很快,快的让人感叹,父母已不在年轻,记忆不如曾经,听力也渐渐衰退,现在更多的时候,他们让你感到你早已不是个孩子,同时他们更像是孩子,对你依赖,顺从。很多时候你得一遍遍的叮咛,嘱咐,想让自己做的更好,因为想给他们更多,更好。
想让时光走的慢点,再慢点…
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做的不好,或者说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那种心情,所以正在学习和做的是以他们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所以能陪伴的时候多陪陪,早晨一起吃早饭,晚上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喝喝茶水,聊聊时事,平衡好自己的时间,这个也要get
再多耐心一些、多了解他们的内心,多多陪伴…
时间总是不待人的,自己能做的就是做好应做、想做和能做的。
第四篇:读《目送》有感
《目送》读后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说得令人心酸又无奈。龙应台通过她的人生,深刻地意识到了目送的意义。在她的一生中,曾目送过她的儿子第一次踏进小学校门,她的父亲开着小货车慢慢离去,以及她的父亲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在这其中,作者望着她的儿子消失在海关窗口后的那次目送,深深地震撼了我。
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章涵琪
第五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作者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她秉承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她无所畏惧,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在本书中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在在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而且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对龙应台评价很高,说她是这么多女性作家中兼温柔细腻和批判犀利文笔于一体的有名作家。于是我就看了这本畅销海外的书《目送》,从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书分为三辑,每一辑有一个总的小标题。咋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点,仔细品味,你会慢慢发现取这样的标题也是意味深长的。第一辑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写的是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然后慢慢发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失落和放手,伤感与无可奈何。第二辑是“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写的是作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人,情,景的有感,体会到大千世界的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要用心去感受。第三辑是“满山遍野茶树开花”这里面的设计是一页文字一页图片,图片上是龙应台与父亲在电话中的对话对白,体现了一个女儿在繁忙中对父亲的关心与爱护。文字是描写父亲的衰老生病到最后甚至是死亡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父亲衰老的无可奈何,对父亲生病的揪心和死亡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置于卷首的《目送》,据说是在港台和海外流传最广的一篇。文章采取写实的手法,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片段,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如文中无论是“我”手牵手送儿子上小学,在穿梭纷乱的人群中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还是儿子长大后,“我”只能远远地看他的背影,进入不了他的内心,抑或是作为女儿的“我”,继续儿子还不曾经历的生命过程,目送渐渐老去的父亲,直到父亲过逝,进入火葬炉那一刻。这些生命实景的写生,其实是每天都在我的身边或是我们身上重复上演的人生真相,情感真实。作者进行冷静审视,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得出了这样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一成不变的人生真实里发现了永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背影既指作者看着自己儿子的长大飞翔的背影,也指目送着父母衰老死亡的背影。作者一语道破的不仅是她个人对生命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思索,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经历的难于言表的普遍体验,生命的开始,成长,自立,逃离,回望,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预设,无法阻止,无法追逐,龙应台这篇散文因为具有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因而显得份外深刻厚重和发人深省。
《雨儿》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和她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吗?(看完才知道这是台湾方言发音,就是女儿的意思)”。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真的?我不记得啊。那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再过一个礼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女儿。”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
看我?”···这篇文章看了特别让人落泪,作者母亲健在可是她却不记得女儿了,其中的心酸苦楚无奈狠狠地捉住读者的心,反思自己要珍惜现在的一切所拥有的,因为这世界太多的不确定和意外,就像地震谁会想到四川2008年一场灾难而2013年还会有地震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周围身边时常会发生,为了自己不追悔莫及,所以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多花时间陪陪父母。
《山路》 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去听好友蔡琴的歌唱,好友蔡琴说:“媒体来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而是为了另一件“事”。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蔡琴会说这些话是有原因的。她说的“事”是她的前夫至爱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自己的人生。可是人生,除了自己谁能知道呢?歌唱会当晚是前行者沈君山三度陷入昏迷的第二天晚上,这里有五万人在欢呼歌唱,而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我们慢慢知道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没有人有义务陪你干事,过关,走路,没有人能长长久久地陪你走下去,就算是父母也会老去甚至离开,最后剩下的只有自己了,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自己要学会长大,学会面对生活的悲欢离合,学会面对社会的风起云涌,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个人走下去。
《1964》这是作者五十六岁去参加十二岁的小学同学聚会,其中有写到假如当时有个灵魂很老的人和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它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渐渐褪去以后,五十六岁的龙应台与同学们重聚,发现岁月褪去光鲜的外表后,剩下的,不过是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沉默和失望。魏老师也和我们讲过关于同学聚会的事情,当时我就觉得哪会有什么癌症啊,死亡啊。读过这篇文章之后,猛然发觉其实死亡这些事离我们并不远,随着我们渐渐步入社会,这些生离死别就并不是电视剧,小说那么虚幻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并发生在身边的。我又想起老师你对我们说的聚会观,五年后的聚会不去,十年后的聚会不去,二十年后的聚会一定要去。因为我们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去拼搏去奋斗,如果这最黄金的二十年都一事无成那么以后是很难有机会跳龙门的啦。
《跌倒—寄k》这篇文章是指作者看到两则新闻而引发的思考。这两则新闻其一是一个不堪坎坷的母亲,把十多岁的两个孩子手脚捆绑,从高楼抛下,然后自己跳下。其二是今天台湾一个国三的学生在学校的厕所里用一个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自杀了。今天的天气是灰蒙蒙的下着细雨,老师您也说过这样的天气是自杀的天气啊!龙应台也有相同感触。作者思考这孩子在从家门到校门直到自杀的那一刻,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而且我们这十几年的教育没有教过我们失败后应该怎么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才会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同时自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自杀的人一了百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却不伤痛留给爱你想你的人,这些伤痛会一点一点侵蚀他们的心。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为垂垂老矣的父母
着想。
因为篇幅有限我就选了一些我比较有感触的篇目来写,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品的文章,比如《不相信》《共老》《四千三百年》等文章通过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书名“目送”,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而我痴于此书,也是目送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的文字翻过,直至最后的一纸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