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目送》感人生
阅《目送》感人生
蓝色的鱼幡
很喜欢龙应台的散文,对她的《目送》一书文很有感触。其中最喜爱《目送》一文。文中作者写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她记起当年,父亲目送着离家求学的自己;她想起几年前,目送着棺木中的父亲——是她第一次目送至亲的死。由目送着儿子从小到大的背影,到目送至亲父亲送自己上大学离去时的背影,老了坐轮椅时的背影,直到最后父亲离去时的最后一次目送。
《目送》一文平凡的言语中,却处处透露着对儿子对父亲的深深地爱,仿佛又见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父亲拖着臃肿的身子,费着劲翻栏杆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进而想到我自己,在前一阵我下班回家途中碰到了走在前面的父亲,手里拎着一袋馒头正在往家走,我喊了几声,才见父亲停住脚步,慢慢转过身来,看到父亲已蹒跚的身影,转过身来那苍老的面颊,就在那一霎那,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泪不觉已在眼眶打转,此时我仿佛才突然意识到父亲真的已经老了,一直以来我未曾为父亲做过什么,而此时突然感到作为子女很有愧,很后悔没有好好照顾年迈的父母。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作者字里行间对亲情的真挚描述打动着我,触动着我审视自己感到对父母亏欠了很多。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
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读完《目送》,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通过笔记自己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文中的一句话出现了两次,它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第二篇:百年孤独阅后感
《百年孤独》阅后感
一
多年以后,奥雷良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句话,让故事一下子跨到了这本书的最中间。毫无疑问,在《百年孤独》的前半部分,一切的所见所闻——都是出自奥雷良诺上校的回忆——包括一些不符合逻辑的、人物心理等情节。“多年以后,政府军的军官命令行刑队开枪之前的片刻,奥雷连诺上校重新忆起了……”这句话会时不时穿插在前期故事的叙述中,这是《百年孤独》的线索之一。
翻开书,第一章不是故事的最开始,在第二章,《百年孤独》的一切渊源才开始展开,叙述了奥雷良诺上校不知道的、更早的,他父亲开辟马贡多的始末。布恩地亚家族从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开始,到最后一代刚出生没多久就被蚂蚁拖到洞里的奥雷良诺·罗德里戈,总共经历了7代人,从第一代近亲结婚开始,到最后一代近亲结婚结束,最初担心的长猪尾巴的孩子,终于在马贡多消失前的一个星期诞生。
而这所有的一切,早在马贡多毁灭前的一百多年,被吉普赛老人梅尔加德斯——一个智慧超越了常人,知识接近了神一般存在的人写在了一张羊皮纸上。这张羊皮纸记录了布恩蒂亚家族每一代人的生平,准确到不可思议,却在最后一刻才被人重视读懂,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仿佛命中注定一样。“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 荒唐的预言,最后竟真的实现,任谁第一眼见到这句话,都不会当真。这是《百年孤独》的线索之二。只能说布恩蒂亚这个家族太独特了。
这个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里面重复最多的人名就是“奥雷良诺”、“阿卡迪奥”——光叫“奥雷良诺”这个名字的人总共就有22个(略写17个奥雷良诺将军的儿子)。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偏爱奥雷良诺但同时又是绝情,缺乏浪漫的,他颂扬科学、知识、智慧、勇气、求知、自由、反抗精神,因为布恩蒂亚家族成员(尤指男性)这些特点,所以他们在马贡多的威望一代代都存在着,就好
像马贡多居民不约而同,理所当然认为,布恩蒂亚就是马贡多的中心——即使他们恶习不断,即使他们没有刻意追求。
二
有一个观点恕我冒昧,我是不怎么认同老师的,我看了《百年孤独》…嗯,也许有5遍左右了,我没有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令人无法忍受的,令人绝望的重复,所有的剧情都是呈抛弧线发展的,无论是布恩蒂亚家族还是马贡多,唯一重复最多的就是这个家族历代的人名。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从最开始的两个人起家,到繁盛时期用钱糊墙,到最后一代被蚂蚁吞噬。马贡多也一样,从最开始三百多个居民,到繁盛时期香蕉庄园的现代化城市,到最后被龙卷风卷走前的萧条落寞。还有每个家族成员的经历,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雷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向前发展的,没有给我重复的印象。加西亚最后是这么写的:“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不会重现,在这里说的也许并不是重复,而是独特!这个独特的家族,在历史上仅此一个,不会再有第二个!
三 在《百年孤独》里让我最感诧异,最是向往的就是这里人们的开放豁达、乐观独立的世界观,马贡多封闭吗?我觉得不!从最开始吉普赛人的出现,到后面不断有移民的迁入,还有飞机、火车的通达,甚至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本身还走出过马贡多,走遍过世界!这里的人们神经大条,心胸开阔到到令人无语的地步。神经大条,对,这个词最让我感觉契合这个家族,故事里出现的所有人,还有故事情节。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直爽的、简单的人格,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复杂的阴谋诡计(即使有,也不复杂,至少加西亚写来是这样),全部都是叙述,仿佛放大了历史的细节一样,但这里的每个人却又充满血肉,有情有义有意思。
这也许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之一吧,太纠缠于细节,太纠缠于小事是写不出这样引人入胜的作品的,过度考究也是很无聊的,这可能也是南美人特有的民族个性,与中国人太不一样。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在《百年孤独》里与马贡多同行的并不只一个世界,除了现实世界,还有鬼魂的世界(被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杀死的朋友),死人的世界(死人的骨头和遗体仿佛还有生命),未知的神的世界(完美肉体与灵魂的蕾梅苔丝升入天国),《圣经》中神的世界,未来的世界,以梅尔加德斯为代表的游走于现实与虚幻的第三世界……所以才显得魔幻,所以又充满真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确是充满童心的一个人,《百年孤独》就是一部成人的童话。
四 很多人都在探讨《百年孤独》里面的“孤独”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封闭,无论是布恩蒂亚家族或是马贡多;有人说是这个家族的人太过独立,缺乏沟通;有人映射南美革命的分散独立,缺乏团结……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在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在反映这一相同主题,各式各样的孤独,境界的孤独、个性的孤独,命运造成的孤独——孤独就是不能为人所理解,没有人没与之相伴,尤指精神上的。精神上的孤独,就好比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和梅尔加德斯一样,他们都太聪明,所以智商不够的人与之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们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在起义失败后独自制作小金鱼,想再次发动反抗却无人响应,他死的孤独;第六代人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命运安排他成为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而备遭孤独的折磨。
所有布恩蒂亚家族的人无论生前如何,他们最后的死(蕾梅苔丝升天不算死),都是孤独的,草草的,不甘心的,凄凉的,甚至荒诞的——这也算是一种孤独吧。当然阿玛兰塔死花了3年时间死的很充分,可是她在生前却守了一辈子处女之身,孤独至死。
如果没有那场飓风,那接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世上只剩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一个人了,他的爱情——姨妈阿玛兰塔·乌苏拉死了,再不会有第二个乌苏拉与之继续开创第二个布恩蒂亚家族,他也许会成为第二个梅尔加德斯。可是他是命运的一部分,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部分,只有他消失了,整个故事才会完美,所以他也死了,然后飓风带走了所以一切这个家族存在过的痕迹,将其从历史上抹杀,一切都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段历史的孤独!
在《百年孤独》的世界里,见证这一切的,记得这一切的也许就只有梅尔加德斯一个了吧!嗯,还有蕾梅苔丝,如果她在意的话。
第三篇:读《目送》,悟人生
读《目送》,悟人生
猇亭老林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最让人感触的一句。这段充满哲理、透着忧伤的文字,令人读来不禁潸然。
工作的需要,一直埋在专业的书籍里,与文学经典疏远了。“七一”之际,学校党支部作为节日礼物,送我这本书。暑假闲着,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不到一周就读完了。不是我读得快,而是一见“生”情就手不释卷了。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的七十三篇散文,全书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但这三章体例不大清晰,多为作者一些游记及人生感悟,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经历的所闻所见,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评论与感叹;唯后者谈亲情则着实感人,平实中饱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达到这种境界既需要时间历练,更需要反观人生的静思。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的笔调,朴素的方式,与我们分享她生命中最真实的感触。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生死别离的思考,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让身为父亲与儿子这双重身份的我懂得了珍惜目前的种种拥有。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自尊。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告诉那些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直到他逐渐消失在小路拐弯的地方。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都太忙了,忙着学业,忙着成家,忙着生计,忙着事业„„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减少?难道真的要经历作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那
一幕,我们才能顿悟吗?我们无法医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们也无法阻止生命进程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孩子们固然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幼稚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似曾相识地凝视着,满眼狐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拌妈妈睡,陪妈妈聊,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还有临别前的晚上,给妈妈擦指甲油,化妆,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所以,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我们确实应该常回家看看,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菜,听一听父母家长里短的唠叨,不住地点头应和,看着他们身体渐衰弱、步履渐蹒跚,心中总是一阵阵地酸楚。忽然联想到她写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一个个的家会怎样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每一个家终会有曲终人稀的那一天。作为我们,唯有加倍珍惜,用心营造,才能真正拥有“家”这个幸福的港湾。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在《幸福》一文中,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儿依旧。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在最受欢迎的文章《目送》中,作者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勾起我的一些回忆。记得,第一次送女儿上大学,虽然有诸多不顺,刷卡几次失败缴不了费,但学校还是破例先接收了。我忙着赶回家汇款,早上到,午后就把她丢在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南昌,匆匆地走了。临别时,她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安慰我:爸,别急!放心!当我在拐角处回首,她已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让我找不到她了。后来每次送她去南方上班,列车一开,手机就响了,我在站台会读到同样的短信:走了!保重!春节回来。目送渐远的列车,不禁泪眼迷茫。也记得儿子第一次独自去武汉闯荡,我要上班,不能相送。临走前夜,父子长谈。虽然依依不舍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午时,我站在办公室靠南的窗前,眺望远方,手机响了,同他姐姐一样短信„„看到儿女不再依恋父母,心里竟然有些伤感。但是,想到儿女在慢慢的成长,变得独立和坚强,就会默默地为孩子祝福。
既然,目送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就应该珍惜和父母、兄妹、子女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为人父母的角色。目送着孩子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目送兄弟姐妹各奔东西,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默默目送,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相信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经能独立的父母,感触是相当的深。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或许是亲情?或许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领悟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第四篇:凝聚梦想 阅享人生
凝聚梦想 阅享人生
我校隆重举行第五届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暨表彰大会
本报讯(记者 周梦园)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开展全 民阅读活动”号召,自10月13日读书月“凝聚梦想 阅享人生”活动正式启动起,我校团委、图书馆在全校范围内联合举办了多次读书月活动,并于11月15日下午14:00,在综合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我校第五届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暨表彰大会。副校长郑瑛、教务处处长张红卫、学工处处长张水新、图书馆馆长周保银、团委董明副书记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各学院领导参加了大会;另外,人文学院叶荣副院长、思政教研室肖国香主任、党政办周思思老师和图书馆李小青老师担任此次比赛评委。
首先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在介绍完莅临大会领导和宣读完比赛规则后,演讲比赛决赛正式开始,由校团委从前期的初赛和复赛中选拔出来的来自各学院的8位同学分别根据事先抽签内容进行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据悉,即兴演讲环节中参赛选手需根据自己抽中的题目所给的关键词讲述一个小故事或者提出一个观点展开论述,并要求将关键词包含在内,避免使用抒情语句。命题演讲时间为3分钟,即兴演讲限时为1分半钟,超时将被扣除5-10分。
来自电子学院的柳一博就《书·影·梦》为题首先上台演讲,虽说是第一个进行发言,有一些紧张但并不慌张,他有条不紊的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在讲到关于梦时,他说:“我就是我母亲的梦!”赢来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并在规定时间内顺利结束演讲。
紧接着上台的是来自计算机学院的龚芳茹,她演讲的题目是《一本书的重量》,并就自己所阅读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进行演讲,在即兴演讲环节中,她抽到带有蚁族,困难的关键词,一句“hold住困难,hold住挫折!”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她的演讲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并在评委老师点评环节得到了来自商学院的肖素美副教授的表扬。
8位参赛者都一次演讲完毕后,接着,肖素美副教授对所有参赛者进行点评,她首先祝愿了这次读书月取得成功,对各位参赛者给予肯定,然后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并提了一些建议,她说“演讲时要有激情,要有感召力,有自信,语言表述要有节奏,抑扬顿挫,普通话要
说的流利,平舌音翘舌音要说标准。”她还现场给我们示范了一些我们经常读错的字,例如“年、能、心理、力量”等。
评点完后,图书馆馆长周保银宣读了此次读书月系列活动的获奖名单,其中师生阅读排行榜获奖者有党政办陈爱武老师,教务处凃明星老师和后勤管理处雷波等一共30人;获奖学生有计算机学院邓小明、文星、徐然等包括其他各学院的共50人。微书评大赛获奖人员有章宇、宋文文、柯水莲等共50人。最后宣布此次演讲比赛的获奖者,一等奖有刘一凌、龚芳茹、吴茉和曾朝伟,二等奖有谢文周、刘思云、柳一博和胡蓉。接着各位领导为获奖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颁奖,并合影留恋。
最后郑瑛副校长的致辞,为本届读书月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说总结:“本次读书月从11月13日正式启动至今,以‘凝聚梦想 阅享人生’为主题,共举办‘武软校园阅读排行榜’、‘爱心捐赠图书行动’、‘武软阅读广场’、‘微书评大赛’、‘经典名著评鉴’、‘艺术赏书活动’、‘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7项,书展、讲座、电影等各类活动共计206场,直接或间接参与师生达14020人次”他赞扬到:“本届读书月活动形式更新,气势更盛,追求更实,特别注重创新和铸造精品,”本次读书月活动圆满结束。
第五篇:人生之旅学后感
不知不觉,这学期的《人生之旅》的课程也接近了尾声,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述的话题很多,但我印象和感悟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话题:旅游、婚姻与爱情、知识、性格和追求人生意义。
关于旅游,那堂课上我被“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的故事感动了。要知道单人环球航海是一项充满惊险、艰辛的旅程,极大的挑战着人对自身生存能力的极限。选择环球航海的翟墨在印度洋中经历了五天五夜的狂风暴雨;曾连续120个小时手不离舵达到虚脱的边缘;还试过非法闯入了军事禁区被守岛的美国大兵押向小岛;也曾被海盗在海上跟踪了三四个小时……可翟墨用自己的力量、意志、和智慧与风浪搏击,战胜了死神和孤独。说真的我很佩服翟墨那种敢于和大自然进行直接的、透骨的交流,直面狂风暴雨,汹涌波涛的勇气。我可以想象得到,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如浮萍般飘泊,看不到陆地,有时也看不见一只鸟,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自己;在如死寂般的寂静的海上,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那种无以言喻的来自内心的深处的孤独甚至比死亡还要恐怖。可是翟墨却在这样的旅行中寻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他不是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而以。在航行中做着他认为有意义的事,在航海过程只能够考察他国民情、传播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文化。其实,现代的人们,也许真该多出去走走,在大好河山中旅行,开阔视野,感悟自己的人生真谛。让美丽的河川告诉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心胸,让花香和鸟语一扫逆境中的阴霾。还记得,今年五月,有幸去
了一回井冈山。在那趟短短4天的红色之旅当中,我们重走了红军当年走过的挑粮小道,切身去感受了红军当年的艰辛。回校后的分享会上大家都深有感触,很多人都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而这次特殊的旅行也使我改变很多,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更能吃苦,更加热切地希望为这个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关于“婚姻和爱情”这个话题我也是深有感触:从没想过李阳,这个曾经是我们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励志偶像,可以这样地对婚姻不负责,当媒体指责他的时候还可以如此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失望。我觉得课堂上老师说的那句话很好“人生没有任何的成功可以弥补家庭的失败”。就算李阳的事业有多好,他的这次家变事件却使他的形象一落千丈。可以说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婚姻什么是爱情,他和外国老师Jim的结婚生小孩只是为了他的英语学习实验。这样的人让很多人都不的不怀疑李阳的英语教学的方法是否正确。此外云南泸沽湖旁的摩梭人大狼和海伦的走婚故事也让人感到心酸,那种没有承诺和责任的婚姻里,缺少了婚姻生活的养料。然而“爱情天梯”的主人翁刘国江和徐朝清,却用他们的故事谱写着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神话,让我们相信爱情是那样神圣地存在着。当年,刘国江爱上了比他大10岁还带着四个孩子的寡妇徐朝清,为了逃避世俗的闲言闲语,他们躲进深山,为了爱人出行安全。刘国江花了整整50年的时间,凿烂了20多根铁铣,一手一手地凿出了6000多级的阶梯,并且每一级的台阶都不会长出青苔,因为每天都会被他用手搽过,这样一来才不会滑。我仿佛看到了在那长长的天梯之上,刘国江每一
次凿阶梯,每一次用手抚摸台阶的神情,那洋溢着爱的脸庞是那样的神圣与光洁。而这6000多级的阶梯就是刘国江凿进大山中爱的刻度。他们用最淳朴的言行谱写了爱情与婚姻动人旋律。在感动之余,我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不能等同,浪漫的爱情不等于幸福的婚姻生活,仅仅相爱的结婚是不够的,两个人还要学会相处,学会包容对方才能真正经营好一段婚姻。只有找到一个无怨无悔并愿意与你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一生的人才是真正最适合自己的人。
谈到知识这个话题,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知识改变命运”。事实上,知识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就拿一部分退伍后的国家运动员来说,著名举重冠军邹春兰,马拉松运动员艾冬梅退伍后一个当搓澡工,另一个摆地滩穷困潦倒到要变卖奖牌为生。这是一种国民的悲哀啊!当初,我们为这些奥运冠军夺冠拿奖牌而欢呼时,从没想过他们会有如此潦倒的退伍生活,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为祖国争得荣耀时的光辉形象。在中国这个以金牌为目标的竞技体育事业中,有多少的孩子从小在体校中采取的是系统的全封闭管理和训练,他们把训练比赛作为主业,而把文化学习当“副业”了。也就导致他们退伍后的悲惨命运,没有知识文化,没有适应社会生存的技能,最后只能被社会淘汰。可是我们却知道邓亚萍--这个享誉世界的乒乓球冠军,她却告诉了我们最真切的知识改变命运。她从退役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到最后取得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做了很大的贡献。现在还担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
理。去年,中文系有个师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五邑大学这个地方性的大学里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可以说这个师姐以后的命运与同样在五邑大学读本科的同学相比,绝对是不同的。她所认识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她。这件事更告诉我们不因该浪费任何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机会,让它来改变我们的命运吧!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性格就决定命运。从古到今,有很多的性子证明了一个人的性格决定自己的命运。古代豪放派诗人苏轼一生颇为颠簸,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杭州、黄州、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等,可是苏轼的性格却让他坦然面对仕途上的升贬,被贬到哪就安然在那生活,寄情于山水,赋诗作画,饮酒作乐,过的很自在。可同一时期的婉约派是词人秦观也一生仕途坎坷,总不得意,二十九岁、三十三岁时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直到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可又遭遇贬谪流放,作为天涯羁客有太多难以排遣的愁绪,可他没有像苏轼那样寄情山水,而是抑郁于心,以诗词排解,最后又在抑郁中一点一点磨折自己的生命,没有等到再次被调回京就病死他乡。当我们读《红楼梦》时会为宝黛二人不能结为连理而伤心,可也正是因为黛玉孤僻高傲的性格,才让最疼她的外祖母放弃她而选择贤淑谦厚的宝钗。大翻译家傅雷性格乖戾,暴烈,高傲,孤独,不善与人交往,而他的妻子朱梅馥女士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被友人亲切称之为“菩萨”。却正由于朱梅馥的温柔让乖戾的傅雷得以静下心来,研究和翻译外国名著,铸就了傅雷现在的辉煌,而傅雷也正是因为高傲,不善与人交
往的性格,闭门翻译成了他最好的选择。其实性格是一把双刃剑,秦观虽没有豪放的性格让他摆脱命运的凄苦,可是他在婉约派诗词上的贡献也不能被忽视,孤傲的林黛玉却是大观园中最富才情的女子,乖戾的傅雷最终也成为一名大翻译家。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在选择人生目标的时候扬长避短;面对逆境时,张扬强者的性格,积极进取,勇于把握自己的命运,才会创造出精彩的人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本没意义,需要我们赋予。老师上课的视频中,那位在中国西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支教的美国人丁大卫深深地感动了我。他那种跨越国家,肤色,种族一心只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的心,让我尊重与敬佩。他在东乡县所做的一切甚至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都无法做到的,他当教师是哪里的教育落后就到哪里去,这也是他为什么离开美国来到中国的原因。他主动要求学校减工资,帮助当地通水通电,筹建学校,组织当地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甚至随身携带中国的国旗。而在中国每年有很多师范类毕业生甚至找不到工作,他们是看到哪儿的教育设施好工资高就往哪儿挤,而有些经济不发到的地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是安于天命,得过且过,不管当地的教育发展。可这位来自美国的丁大卫,却甘愿默默地把自己的最美好的青春奉献在中国西部的教育事业上,无怨无悔。而中国首富李嘉诚,让钱赋予了他人生的另类意义,他说过:“金钱不能决定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金钱不是人生幸福快乐的决定因素,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以李嘉诚的收入,他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用做,把公司放在那让人打理,自己可以去四处游玩。可是他却更加努力的赚钱去做
慈善事业,比如创立了汕头大学,建立老人院,赈助灾区等,让他在社会上赢得一片好评,李嘉诚的人生又有了另一番的意义。当我们找寻到自己人生中的意义,生活就会自然地让人觉得得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