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提到了张居正这一人物,张居正是明朝的内阁首辅,以其改革挽救了大明王朝而闻名千古,但其死后被革职抄家,家属十数人惨遭迫害致死,其结局之惨令人扼腕和深思,但也在意料之中,不是不可接受的。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者鲜少有好下场的,如吴起被万箭射死,商鞅被车裂,赵灵武王饿死于章丘,其共同原因无非是其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惨遭横祸,但其问题多处于改革的结果,而张居正的惨剧原因与上述颇有不同。
张居正担任过的最高行政官职是内阁首辅,我们在高中历史就学过,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内侍机构,确切的说是皇帝的顾问团,内阁大学士的官职不过正五品,在制度上,内阁不具有指挥任何部门的权利,它只能从属于皇帝,但是,明朝的内阁往往有超过从前历代相权的权力,是因为它接近皇帝的缘故,确切的说,它暂时窃取了部分或全部皇权,或者说是强力的影响了皇权,而张居正可谓是明朝内阁集权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皇帝年幼、自己是皇帝老师、并与皇帝生母李太后保持良好关系等因素,并与司礼监章的太监冯保联合,掌握了十年朝政,使之能够推行其改革,然而这正是其悲剧所在。
张居正利用皇权为他的改革扫除障碍,书中曾隐约地提到他驱使了前任内阁首辅高拱,并制造王大臣事件试图置高拱于死地,但由于
司法官员的不配合及证人对证词的翻供,使其计划未能实现,这些事情反而成为张居正死后皇帝对其态度骤变的重要原因,间接导致了张居正悲剧的发生,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在张居正权势最盛德时期,但仍有人敢反抗其权威,迫使张居正不得不采用一些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手段来作为其行使皇权的辅助手段,清除其政治对手。但是,他只是在行使皇权,但他不是皇帝,即使是皇帝,那些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崇尚杀身成仁的官员们也未必就卖他的帐,更何况那个时候窃取了皇权的五品内阁首辅。因此,张居正受到抨击也是不难理解了。
但是,光有官员们的攻击还不能使张居正达到如此下场,必须有皇帝的首肯,作为皇帝的老师和辅政大臣,万历皇帝对其还是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敬重和好感,然而,有一件事情的发生使万历改变了对张居正的好感,把张居正最终送上了悲剧的道路。
那还是张居正执政的时候,有一次皇帝喝醉了酒,在宫中干了几件不太严重的不符合儒家礼仪的事情,对皇帝一向严格的李太后勃然大怒,在训斥了皇帝一番后,随手拿起了旁边的一本书,翻了一翻后,仍给了万历,万历看了书上的题目后,翻到的那页叫“霍光传”,霍光是汉朝大臣,干过很多事情,但值得万历注意的那件事正是他废过皇帝,这就很明白了,如果你不好好干皇帝,有人废了你!试问当今,又又谁能废立皇帝?当然是那位权倾朝野的张老师了。
万历猛然醒悟,原来自己敬重的张老师竟然是一个能随时废立自己,以至于让自己性命不保的权臣。张老师已经能够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了,但万幸的是张居正已经死了,我任然可以继续掌权了。
可是如何才能避免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张居正的权臣,以避免威胁自己呢?那就让张居正的结局悲惨一下吧。于是,就出现了张居正被夺职、抄家、家人被迫害致死的惨剧。
纵观一切,造成张居正的悲剧的不只是万历皇帝和大臣,更确切的是那个时代,那个体制。在那个皇帝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没有人能突破皇权,一切超越权力的大臣最终只能换来和张居正一样的结局。
第二篇:《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书评
我的记忆中,初中时学历史往往只是背个年份,记件大事,然后用来应付考卷上的试题——这类记述历史的书多是枯燥乏味的,无乐趣的。然而《万历十五年》却令我眼前一亮。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1587,平淡无奇的一年。书名虽指明其平淡无奇,而在这看似的平淡无奇下却暗藏汹涌,诸多事件表面看起来支微末节,易于被历史学家所忽视,可若是将它们有序地联系起来,便能在风调雨顺的景象里看到未来历史翻天覆地的诱因,使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逐渐走向崩溃。
书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这些人之中不乏大有作为,为国倾心付出之人,但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中国正以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走向下坡路。而在这一年,西班牙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欧洲以令中国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崛起,历史的画卷也渐渐翻开新的一页„„
这种状况,如何让人不心急,如何让人不悲哀?
为何中华帝国会在歌舞升平中气息奄奄,逐渐走向衰弱?为何欧洲文明能够摆脱中世纪的阴影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制度。中国腐朽的制度已然无法支撑起这个大国的命脉,僵化的社会体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体制的先进与否更牵制了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若没有先进的体制,纵使是一度辉煌无比,遥遥领先的中国也将在与其他文明的较量中日薄西山,毁灭死亡。
作者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为横断面,剖开了其本质: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视气节和正义比生命重要,深深扎根在人心上的传统理念使得这个国家看起来尊卑有序,实际却是一团乱麻。显然,仅仅靠儒家理念来治理一国是不行的,仅仅以道德代替法律更是大错,是一切问题所在的症结。
古时中国崇尚儒学思想,这种思想本是好的,但是作者也说了,中国儒家的原则可以作道德的根基,但在治理国家时,宗旨的善良不能弥补制度的粗疏。这个朝代的书生学的是儒学,以儒学思想扎根,更将儒学运用到制度中去,为什么就没有哪个读书人能回头看看,仔细想想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后果。历史证明了那些读书人的自以为是、狂傲自大,往往以为肚子里有点墨水,能够引据经典就感到自己能治理国家,却把一切搞得一团糟。如此看来,古时书生会被称为酸文腐儒也不是没有原因了。
书中末段这么写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只希望深处这个年代的我们,以历史为镜,无论何时,都将将目光放得长远些,再长远些。
第三篇:万历十五年书评
浓缩的历史
------<<万历十五年>>书评
一 别出心裁的历史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1,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本研究中国社会和探究人生哲理的难得佳作。它不似之前见过的史书那样艰涩难懂,而且也没有象一个腐朽的老学究一样,开篇即点明对该人该事的主观意见,鲜明的褒善抑恶,开头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忠孝节义.非但单调而缺乏新意,并且当你拿起它来就令人反感,一本已经给定了建议,丝毫不给读者想像空间的书籍,谁还有兴趣和耐心去研读那本厚厚的书呢?!
但是黄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不但文字通俗易懂,而且流畅精美,光是他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视角就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当然也包括象我这样对艰深文字和历史毫无造诣的人.“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2开篇本书就先声夺人,为什么如此平淡的一段历史还要大费周章的编撰成书呢?为什么它还能从1982年至今,畅销不衰3呢?一系列的问题在读者脑边闪现,黄先生则在一旁捋着胡子微微含笑地看着我们这群”愿者上钩”的鱼儿.一边开始对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这段历史娓娓道来,就象一把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的历史的铁幕.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 扉页.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 第一页樊树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中华书局2008年北京第二版 引言
二.畸形的社会
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权利是最大的,只要当时社会的生产条件可以满足,皇帝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这个观念从小就在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但是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才蓦然发现原来在这个被所谓的道德所束缚住的社会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种惯性,一切事物的前进都会沿着这种惯性前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左右的,即使他是所谓的天子----皇帝.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主义表现得最充分的时代,为了巩固皇权,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执行了笼络与高压并举的策略,尊儒祭理,推广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和当时称为时文的八股文遂成为青年学子中举行的立身之本.有明一代,大小官员大为科举出身.程朱理学,一方面深入社会生活,成了一般思想世界普遍接受的知识原则;另一方面也渐渐失去了站在政治体制之外的超越和自由立场,成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诠释文本.4 所以,整个社会,一切事物尤其是文官集团所深入的朝廷社稷和宫闱生活这种僵硬呆板一成不变,渗透着浓浓的腐朽气息的道德观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这种”道德”的荒谬性在我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明朝毁于万历,万历皇帝错过了振兴大明的最佳时机.但是,我觉得真正毁了大明王朝,毁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是这个畸形的社会,这个被伪道德所束缚的时代!
皇位,这个那个年代人人倾慕的地位,在我看来,只不过是
一个被迫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稳定的运行的傀儡而已。大小官僚期望皇帝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利和能力对国家做出贡献他的全部德行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最终解释权却始终归文官所有,而皇帝只是囚禁在紫禁城里的一个囚徒!“万历皇帝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5;“但是皇帝所参与的各项礼仪并不总是这样轻松有趣的,相反又是还需要付出精神力气”6;“他每天的功课有三个内容:经书、书法、历史…….”7……书中的种种都在揭示万历皇帝开始是一个勤勉聪颖,想要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认为只要按照他的母后,他的恩师,他的“忠心的臣子们”就可以做个为百姓造福的好皇帝!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帝国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不能改变的,凭他怎样挣扎也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循规蹈矩的活动,因为有礼仪,道德,有压力,还有虽已死百年却依旧“活”着的祖宗!最后的一根稻草是立储,“他想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是这一愿望遭到了全体文官的一致反对,在皇储问题上双方僵持了十年之久,最后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立皇长子为太子,但是他的屈服是带着仇恨的,也很快展开了报复。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集团感到快意,他不再出席各种法定的礼仪,不再批阅抗议他的奏章,他理直气壮地表示,他在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这5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 第五页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 第六页
种情况,文官们的不满甚至愤激的情绪不断滋长,但是万历的“无道”却并未达到足以“清君侧”的地步,文官们无法找到合理的理由来造反,因而这消极怠工竟成了空前绝后的一种反抗。”8他是一个孤独的君主,敬爱的老师再他去世后他发现他没有这么完美,喜爱的儿子他没有传位于他的权利,尊贵的地位没有为他换来一个自由的灵魂,他从此堕落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也许只有这种醉酒沉沦的生活才能给他以存在感,堕落吧!堕落把!既然生在这个不能自已的年代!
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个畸形的年代毁灭了这个年代,这个本来可以将中国推向世界,让中国一直屹立于世界顶端的机遇!
三.忠臣无立足之地
万历十五年,虽然是将明朝推向毁灭的起点,但是他依旧创造出了很多的奇迹:雷厉风行的张居正,孤独睿智的戚继光,正直不阿的海瑞,自相冲突的李贽„„他们之中大都是空怀一身济世报国之才和满腔振兴大明的热血,但是却无一展报复的机会,有的一生郁郁不得志,有的死后被清算„„他们都是大明王朝腐败的牺牲者.张居正,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万历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但是张居正却坚定不移的贯彻他的改革思想”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力行改革:推行法制,依法治国.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政治贪污......他不只是一个改革家还是一个政客,他老练圆熟的化解了一切阻挡他的旧势力。
一切都随着他的死亡而戛然而止,因为“他生前处处都是咄咄逼人的严刑峻法”9他得罪了所有的人,所有因为他而影响了利益的人,其中包括了他从小栽培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威权震主,祸荫骖乘”10就是他最大的罪过!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所以一场浩浩荡荡的清算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还有戚继光虽然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是万恶腐朽的文官机制却肆意的扼杀了他展示才能,捍卫祖国的机会。
以史为鉴,中国政治不能成为数字化的工具,以道德代替法
11律,去造成中国政治一系列的弊端。我们要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任人唯贤,切莫让这段历史仅仅成为遗憾,这篇精悍粹美的文字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一段消遣,我们要让他透过黄先生的笔触奏成一段振聋发聩的警钟!樊树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中华书局第3页
樊树志:<<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中华书局第 1页
第四篇:《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书评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
在老师的提醒下,我终于抛开电脑手机电子书,重新翻开历史最辉煌的文明——书。读《万历十五年》,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照英文直译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所在。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凭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便是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有谁知道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万历皇帝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本试图做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每次都要遭受各种羁绊,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可悲,可叹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罢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没有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是历史的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由此书,我们不得不想想我们现在。且避开一些敏锐的话题我们不谈,我想说的是如今皇帝是没有了,但张居正呢,戚继光呢?!我们要以史为鉴,莫覆前车之路。
学号:2011011125
王××
第五篇:文学评论 万历十五年
文学评论 《万历十五年》
明史曾经是共和国第一位领袖毛泽东研究最多、批注最多的一部书。于是那些年明史研究风起云涌。而 《万历十五年》是明史研究中占有独特地位的一部书。
对于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毛主席对万历皇帝也有所评价,毛主席曾经评价道:“他10岁登基,这个人长大了,酒色财气都好,极度奢侈腐败,长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种子,是个无道昏君。他当了48年皇帝,是明朝当皇帝年头最长的一个,也是失民心最严重的一个。”毛主席的一席话,真的是令人深思啊。
清代史学家孟森认为,明朝表面上亡于崇祯,实质上却亡于比崇祯早几十年的万历皇帝;历史学家黄仁宇甚至为明朝的灭亡做了精确额时间判断,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就是在万历皇帝的手中,明王朝开始发生癌变,并导致最后的死亡。以皇帝的身份消极怠工,万历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外,三十年来万历不上朝,不和大臣见面,甚至对于官员的奏章不加理睬。除了1588年到定陵看了一下自己的坟墓外,万历居然没有离开紫禁城一步。万历四十八年,明朝在位时间最长,工作最为懒惰的皇帝万历终于一命呜呼,他给继承者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凋敝、吏治腐败的烂摊子。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他是选取了《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这样一个无意义的年份为时间点,选取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等七位人物为切入点,表现了山雨欲来之前的危险平静。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了明代社会之症结。可以说它是一本给人启示良多的一本书。这本书,融会贯通了黄黄仁宇先生数十年的治学成果,人生的经验和对明代朝廷政治的深刻认识,以“大历史观”,深刻地分析了明代社会之症结,朝廷中的矛盾。黄仁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除他自述的“大历史观”下的年鉴写法外,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纪传体史料写作。因为毕竟是通过六个典型人物来梳理本朝的历史和事件脉络的。皇帝、首辅、高级将领、文官和思想家,是万历王朝上层阶级的主要类别,充满了整个朝野,折射了整个社会的阴阳两面。
总之,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是平静无事的一年,但其实能够从这一年的切片里面看到整个中国历史的问题。所以黄仁宇就说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一年的故事,但其实他要讲的是中国失败总记录。
黄仁宇先生认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写的却是整个明朝的兴衰,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展现给读者的是与以往任何一本历史书中,都没见过的忠臣、清官不同的海瑞和首府张居正等六个历史人物。作者选择了此朝的几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以及哲学家李贽为典型,从这些人的性格与经历着手,再次强化了道德法律之争的主题。
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
万历十五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1587年,是万历皇帝执政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应成为历史研究的重点。黄先生以发生在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历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六位主要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特点:
不同于以往历史学术著作的枯燥,黄先生以类似于小说的独特的写作方式,有趣又不乏深刻,是极佳的历史入门书。
大家之作。作者黄仁宇,美籍华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
语言流畅,文字功力深厚。《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所著,最初用英文写作,后由黄先生本人译为中文版本,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先生修改润色。用词恰当,成语典故信手拈来,描写语言极具画面感,给读者以阅读享受。
明朝的衰落与贪腐有关系吗? 黄仁宇先生在书中一语贯之的观点是帝制中国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人们往往凭借私人关系来弥补制度中的不足。这其实就是中国人讲究人情的背景所在。读这本书,对领导会有很大启示。组织学上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组织越是庞大。将不可避免遭遇组织绝症。表现之一就是对环境的过度适应而导致无法应变。很明显,如果吧明王朝当作一个组织的话。在它开国时期,是蒸蒸日上的,文臣武将云集,各个能发挥才干,而到了明后期,越来越压抑人的欲望。文臣政治越来越烂熟,最终导致了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
《万历十五年》写海瑞的这一章,尤为精彩,十分深刻,挖掘了海瑞悲剧一生的思想和时代根源。书中有一句充满哲理且十分优美的话:“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读过这段话,我想到《思想录》的作者帕斯卡尔说过的那段为许多人所倾倒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也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由于思想,人囊括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每个活着的人,都在进行着,只不过思想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已。《万历十五年》就是黄仁宇思想的结晶。
黄仁宇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在《万历十五年》写作过程中,参阅一百二多种资料,对书中的引文,作了一百一十多个注释。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