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第二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样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
1、节省了重复教学的时间。
课文的教学如果不与这些词语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练习的时候,学生还是要花时间去温习课文的内容,并理解词语,从而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一结合,就不必再花时间去进行讲解。
2、词句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
关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3、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于这八个词语不仅是文章的关键词语,而且它们的排列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板书,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记忆及背诵词语。
第三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
《开天辟地》是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品质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以他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孩子们都喜欢神话,想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本课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奉献,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反思《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面我重点突出几点:
一、通读文本,自主学习
教学中大量的通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每次都会有明确目的的通读全篇课文,由认识字词,到读通句子再到总结文章大意,都明确要求,做到落实到位。最后在总结时再次回归课文通读全文升华认识,此时学习已能把领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精读设定了一个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通过读来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句话“清而轻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指名学生读和分组对读中感受出来天地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四、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引导学生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设计的“小练笔”,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及时的做到了学用结合。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2
教完《开天辟地》这一课上,我不禁问自己:“教这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上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我问:“课文讲了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了解事情起因;读读2—7自然段,说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之后,让学生找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经过的概括性语言。学生找到了最后一节,从而明白了课文的结构。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这是应该要教会学生的一种能力。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让学生读课文的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朗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中。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我说:“是啊,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地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会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了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想他的心地很善良。”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同样让我们感动。盘古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4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想象感受盘古顶天立地,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盘古为什么含着微笑倒下了?这是怎样的微笑?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二、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三、教给方法,指导背诵
课程内容学过后对课后作业中的背诵,平时只是一布置就了事,没什么背诵指导,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指定背诵的课文学生大多数靠机械记忆完成的。容易遗忘,从长远看,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对学生进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建立记忆网络,明确背诵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2、师生互动,找出九个“变成了”来帮助记忆,启发学生学会记忆的支撑点。
3、让学生尝试背诵,发现薄弱环节,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再次背诵的时候,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5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
师: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盘古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好样子,对照课文读一读,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师: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生:那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人类的想象力很丰富。
师: 现在存在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
生: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
生;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仿写一段小练笔,效果不错,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一次训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6
课文《开天辟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也将整个单元的其余两篇课文和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一起看了一下,这时发现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的6个成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归纳盘古高尚的品格。知道他面对开天辟地的壮举,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是重点,也就是盘古化生出世间万物这部分,同时课后还要求背诵这部分。于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在这部分中,一些描写盘古的词语也非常精彩,如“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这些词体现了盘古伟大的心灵,他面对死亡是那么地坦然,那么地无畏。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盘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还应用了一些描写非常优美的词语,如“轰隆的雷霆”、“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流淌的血液”、“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的大道”、“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等等。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恰当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
在学完课文后,我照例让学生提自己学完课文后的疑问,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外阅读上说天地是分开的,可课文上又说是盘古分开的,到底是谁分开的呀?为什么人们要编这样的神话故事呀?我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的神灵,也各自都相信自己所崇拜的神仙是法力无比的,国外的人们相信神耶和华是力大无穷的开天辟地者,而我们中华民族则相信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本来课文讲的就是神话,没有完全的科学推断,只是传说而已。
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学生在发言时,语句不流利。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学会摘抄,积累知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7
借练习学课文
——《开天辟地》授后小记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 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决定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我决定就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上完课后细细总结一下,这样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
1、节省了重复教学的时间。
课文的教学如果不与这些词语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练习的时候,学生还是要花时间去温习课文的内容,并理解词语,从而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一结合,就不必再花时间去进行讲解。
2、词句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相关
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3、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于这八个词语不仅是文章的关键词语,而且它们的排列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板书,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记忆及背诵词语。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8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中,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同时,再让学生用心品读,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
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9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本文只是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2、7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亦打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如:谁开辟了天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辟天地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教学中,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
同时,再让学生用心品读,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此时,我相信大家已被盘古深深地感动了,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呢?
课文学完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让学生探讨一下,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推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0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在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
《盘古开天地》讲的是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短小,但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从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到最后倒下化作万物都能一目了然。因为本课采用集体备课,采用板块式教学,在准备上课之前,我们各个老师都先准备了初稿,然后再经过讨论得出了共案。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了解神话故事。
二、积累雅词。这部分在积累的时候分为几种类型,如词语分类、短句等。
三、概说神话。默读课文,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
四、细悟神话。说神奇,我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因为()。
五、讲述神话。
经过实施操作,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理论上符合板块式教学的要求,教学主线突出,教学点重难点等方面也能概括其中,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变得繁琐、时间上安排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第二部分积累雅词,教师需要花上8-10分钟跟学生讲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它们与什么有关,这就造成接下来品析段落朗读的时间缩少了,花这么多时间解释不如让学生写一写。其实这里可以单纯让学生多读两遍,老师只需在旁提点一下它们的相同处即可。再者,在第四部分细悟神话,其实文章中处处都充满了神奇,处处都可以去体会,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通过朗读或者词语中感受到神奇就可以了,老师大可不必要每句话都挑出来细细的品析,这样就违背了板块式教学的原则,也把本来一篇充满想象色彩的文章添加了很多主观成分。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一、以主问题贯穿全文。这个故事真神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以神奇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读自悟、品析文段去感受文章的神奇妙处,感受神话的写法。
二、学会通过重点词语感悟人物精神。如第二自然段抓住“抡”、”劈”这两个动作词,通过学生做动作,通过换词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开创宇宙的过程。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课文最容易感受神奇之处在于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让学生通过仿说的形式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盘古倒下后,他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学生的答案往往让老师充满的惊叹。
一次集体备课,就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火花,通过这次集体备课让我学习到更多,希望以后有更多共上一课的教学活动。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讲述的是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感受盘古的雄伟高大、力大无穷、意志坚定;他如何化生万物,体会巨人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我是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逐段讲述的。导入课题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心中一定会想“这天地是怎么来的?人类的祖先是怎么来的?”,其实古代的人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于是编出了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关于人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叫“女娲造人”。传说在女娲造人之前,这个世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天,没有地,于是世间又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想探究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于求知欲特别旺盛,好奇心特别强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充满新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设计一个考一考,用上“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这三个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概括能力。
逐段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启发思考—自主阅读—交流体会—适当点拨—理解想象”的方法教学。教学第二段的时候,设计这样的问题:盘古是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后的情况怎样?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读后的体会,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点拨。如:“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可以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巨石崩裂”可以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感受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微笑地倒下”感受盘古面对死亡,坦然无畏,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让盘古高大巍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教学第三段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经过。引导学生把世间事物美好的特点,跟盘古美好的心灵联系在一起,体会盘古把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人类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然后设计一个想象说话:发挥想象力,说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哪些事物?
这节课我觉得有几个不足的地方:
1、学生读,说的机会很多,但我没能很好利用老师点评、学生点评的方法,激励手段利用不够,未能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在指导读词时,告诉学生词语也是有感情的,让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做动作、对比朗读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学生虽有一定的感受但还不够到位。如能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环节合理,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但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充足的时间达到尽善尽美。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4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万物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位远古英雄的神勇和伟大。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悟盘古的神勇和伟大。
三、学生分析
喜欢神话,想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设置就是想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这些秘密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其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五、教具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或动画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谈话:佳佳是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平时特别爱提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地上为什么会有河流?有一天,她问奶奶,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从哪来的?奶奶就给她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神话故事,佳佳都听得人迷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读音。(读一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并悄悄告诉同桌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
4、指导学生从整体理解“开天辟地”的过程。
(1)故事中,天地最早什么样?(板书:大鸡蛋躺巨人)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出示挂图或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5、读最后一自然段,发挥想像力,感悟神话的创作过程。
(1)奶奶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挥你的想像力,说一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的哪些事物?
四、小结拓展
故事中,宇宙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诞生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你还想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都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努力探索吧!
附:板书设计:
30开天辟地
大鸡蛋——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万物
躺 巨人 顶天立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了解了古代人民想像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娃娃,这一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同桌小伙伴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试着给生字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盘古的勇敢、献身精神。)
2、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盘古勇敢、很伟大,愿意牺牲自己,造福人类?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
3、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盘古的勇敢和你对他的敬佩?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小组互读互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适当评价。)
四、讲述故事
1、看图或板书讲《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试着给同桌小伙伴讲一讲,哪一部分讲不好,还可以再看看书后再讲。
2、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开展“故事大王”比赛。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独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
(1)指导“丈”:强调撇捺要舒展开,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止”,描红,练习。
(2)指导“抓”: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停”,描红,练习。
(3)指导“突”:强调上下呼应、结构匀称等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盘”、“蛋”,描红,练习。
六、拓展延伸
1、你还听过或看过其他的神话故事吗?讲给同学们听。
把你搜集到宇宙诞生的其他资料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孩子们常见的听长辈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重视自主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4、不足之处,应该让孩子了解神话是人们以前无法解释宇宙形成的原理,自己想出的一些合理解释,并不事实上如此。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5
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国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课堂上突出了识字重点,重视词语学习方法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划生字,互相认读交流记字。并利用部分学生提前预习并标出疑难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而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互相学习学习方法。同时,针对本课特点,我将识字写字分别穿在了每一节课中,在课堂中有机地穿插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研读课文时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进行感悟和体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会,整体深化,延伸拓展,从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读中品,读中悟。把识字学词、阅读融为一个整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和识字教学的综合性。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说对盘古的印象时,学生积极自主,各抒已见,其中一个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黑,所以就开天辟地才有了光明。听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都是这样。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着创造句子,学生兴趣盎然,有说“我想到东南西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站在外边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当有个别同学说“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能喝到盘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时,大家都感觉很残忍、不恰当,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遵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这样才能针对其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四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万物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位远古英雄的神勇和伟大。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悟盘古的神勇和伟大。
三、学生分析
喜欢神话,想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设置就是想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这些秘密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其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五、教具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或动画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谈话:佳佳是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平时特别爱提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地上为什么会有河流?有一天,她问奶奶,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从哪来的?奶奶就给她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神话故事,佳佳都听得人迷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读音。(读一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并悄悄告诉同桌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
4、指导学生从整体理解“开天辟地”的过程。
(1)故事中,天地最早什么样?(板书:大鸡蛋躺巨人)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出示挂图或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5、读最后一自然段,发挥想像力,感悟神话的创作过程。
(1)奶奶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挥你的想像力,说一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的哪些事物?
四、小结拓展
故事中,宇宙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诞生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你还想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都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努力探索吧!
附:板书设计:
30开天辟地
大鸡蛋——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万物
躺 巨人 顶天立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了解了古代人民想像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娃娃,这一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同桌小伙伴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试着给生字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盘古的勇敢、献身精神。)
2、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盘古勇敢、很伟大,愿意牺牲自己,造福人类?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
3、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盘古的勇敢和你对他的敬佩?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小组互读互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适当评价。)
四、讲述故事
1、看图或板书讲《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试着给同桌小伙伴讲一讲,哪一部分讲不好,还可以再看看书后再讲。
2、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开展“故事大王”比赛。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独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
(1)指导“丈”:强调撇捺要舒展开,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止”,描红,练习。
(2)指导“抓”: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停”,描红,练习。
(3)指导“突”:强调上下呼应、结构匀称等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盘”、“蛋”,描红,练习。
六、拓展延伸
1、你还听过或看过其他的神话故事吗?讲给同学们听。
把你搜集到宇宙诞生的其他资料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孩子们常见的听长辈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重视自主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4、不足之处,应该让孩子了解神话是人们以前无法解释宇宙形成的原理,自己想出的一些合理解释,并不事实上如此。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3
《开天辟地》是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品质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以他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孩子们都喜欢神话,想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本课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奉献,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在教学方面我重点突出几点:
一、通读文本,自主学习
教学中大量的通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每次都会有明确目的的通读全篇课文,由认识字词,到读通句子再到总结文章大意,都明确要求,做到落实到位。最后在总结时再次回归课文通读全文升华认识,此时学习已能把领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精读设定了一个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通过读来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句话“清而轻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指名学生读和分组对读中感受出来天地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四、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引导学生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设计的“小练笔”,仿写“他的xx,变成了xx”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及时的做到了学用结合。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联想、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多描写都超出了孩子们现有的理解水平。所以,根据我们班孩子爱思考、好发问的特点。上课伊始,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神话,给学生先铺垫好,使他们明白,神话的魅力就在于能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民的精神寄托。不能用现在的发展水平理解问题。这样,不仅尊重孩子们好奇的心理,也能让孩子们不在迷惑中上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学生在展示生字生词时,掌握的不是很扎实,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我让学生反复读,反复说,以致使我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做得有些仓促。
第二课时:在这一课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我讲解盘古开天辟地后又做了些什么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的图片,随机质疑学生,此时的盘古政在做什么?他的表情如何?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那?你能发挥想象说一说盘古立于天地之间将经受哪些考验吗?前三个问题,学生们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当讲
到第四个问题,我也像前三个问题一样让学生(该生的基础还很好)回答时,他回答不上来,原来他的困惑在于,当时的天地之间应该什么也不会发生,因为天在长高,地在下沉,天地还没有真正形成,他不知道盘古会经受什么样的考验。其实,这就是我的疏忽,在设计问题时脱离了学情,我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最起码要告诉学生思考的方向,比如,天气的恶劣、四季的变化、昼夜不停息等。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他往往紧张),相互说说彼此的看法。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站起来没话说,也不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了。
那么,我认为在这一课时中,我考虑比较周到的地方就是,品读课文结束后,我还以“天地真的是盘古开辟的吗?谈谈自己的观点”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此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明白,科技的发展证实了,天与地并不是盘古开辟的,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去完成一个个梦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5
在《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盘古这个“大神”在学生心里神奇地站起来呢?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讲讲故事,还孩子们一个“神”
开课伊始,抓住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实现了对当下课堂的颠覆和重构。而讲故事的同学,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书面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语言的魅力、神话故事的魅力、听故事、讲故事何尝不是课堂的一种享受?
2、读读文本 感受神奇
首先,在“开辟天地”这一部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字词句中感受盘古的神力。“咔嚓一声”和“猛劈猛凿”两个词的着力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感受盘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盘古“顶天立地”这一部分则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让学生用双手演示天和地的变化来直观感受盘古长高的神奇过程;在“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等具体语境的导读中,盘古的身高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呈现,学生接口读的过程,就是盘古的形象在他们心里长高的过程;直至最后“巍峨”的出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盘古“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形象。这样的教学,力图体现盘古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
接着,在“化身万物”处,教学中我首先以画面给学生的感观强烈的.冲击,这部分的内容,重在“变”,因“变”而神奇。如何导好这个“变”?先看变什么——记忆文中的优美词句;再看怎么变——由此,引发对神话故事想象的思考: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是最上乘的想象。
最后,设计友情卡环节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盘古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孩子内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6
教学时,我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谷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教学中,再用心品读,细致感悟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通过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让学生探讨一下,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推想。
纵观整堂课,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7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8
课文《开天辟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也将整个单元的其余两篇课文和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一起看了一下,这时发现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的6个成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归纳盘古高尚的品格。知道他面对开天辟地的壮举,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是重点,也就是盘古化生出世间万物这部分,同时课后还要求背诵这部分。于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在这部分中,一些描写盘古的词语也非常精彩,如“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这些词体现了盘古伟大的心灵,他面对死亡是那么地坦然,那么地无畏。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盘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还应用了一些描写非常优美的词语,如“轰隆的雷霆”、“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流淌的血液”、“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的大道”、“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等等。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恰当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
在学完课文后,我照例让学生提自己学完课文后的疑问,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外阅读上说天地是分开的,可课文上又说是盘古分开的,到底是谁分开的呀?为什么人们要编这样的神话故事呀?我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的神灵,也各自都相信自己所崇拜的神仙是法力无比的,国外的人们相信神耶和华是力大无穷的开天辟地者,而我们中华民族则相信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本来课文讲的就是神话,没有完全的科学推断,只是传说而已。
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学生在发言时,语句不流利。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学会摘抄,积累知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9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课文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显得十分生动精彩。
本课教学我以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为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抓朗读,促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抓语言,细品读,领略神话语言的精妙为基本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因此我以“盘古是个xx的神。”这样一个口头填空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围绕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学文,并适时地出示以上的填空题,让学生口头填空。这样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在口头练习中,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为什么开天辟地,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生万物的精彩片断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第二自然段“盘古力辟浑沌”的讲读,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育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利用这一举措,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生万物”这一段后,我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盘古的xx变成了xx。”不但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四、“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
(1)在讲“顶天立地”这一段时,通过教师的引读,抓住重点词语“一万八千年”“跟着长高”等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盘古的意志坚定。
(2)在教学“盘古的身躯化生万物”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填空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xx变成了xx”做了知识的铺垫。
五、挖掘文本内涵,回归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本课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习中,我给学生列出了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
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
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0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在教学“化生万物”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训练活动
师: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盘古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好样子,对照课文读一读,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师: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生:那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人类的想象力很丰富。
师: 现在存在的好多东西传说都是盘古身上化生而来,你能再想象一下吗?
生:他的毛发变成了天上闪烁的星星,装点着夜空。
生;他的骨骼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仿写一段小练笔,效果不错,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一次训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天和地一直没有分开,盘古昏睡180之后开天辟地的故事。
第一课时,我围绕着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这四个词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昏天黑地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段的,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我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混沌一团,混沌一团的时候,可能会什么都看不见,可能会黑暗一片,用一些词来形容是怎样的黑暗,并把这个词板书在黑板上。我接着问学生,如果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黑暗的过程中,没有太阳,没有光明,你会感觉怎么样?学生确切的感受到没有光明,只有黑暗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在开天辟地的过程中,我抓住了盘古左手持着右手握斧,对着黑暗一阵猛劈猛凿,让孩子们感受到盘古的力大无穷。但感受到力大无穷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体会到盘古的献身精神,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在开天辟地之后,盘古是如何怎样像个柱子似的撑在天地之间,不让天地重新合拢,这时我问孩子们,如果盘古没有坚持下去,可能会怎样,很多孩子说出可能会回到以前混沌黑暗的状态,可能他的所有辛苦会白费,可能他的身体依然会受到限制,躺在大鸡蛋里感觉的很不舒服等等,孩子们先感受到开天辟地的重要性,所以在经过盘古精疲力竭地撑天之后,他终有一天撑不住了,倒下了,在倒下之前,他把他的身躯换成了化成了世间万物,他身体的每个部位,如口中呼出的气发出的'声音,左眼、右,眼流淌的血液,隆起的肌肉、筋脉,皮肤甚至汗水都变成了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在这些变化当中,我引导他们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比如说,盘古口中呼出的气跟风和云,给人的感觉很相似,声音跟雷霆都是声音类别,左眼右眼的光芒与眼睛的明亮也有相似性。孩子们感受到,就算死了,盘古也宁愿把自己的身驱,变成有用的东西,为人类造福,让孩子们感受到盘古的伟大。
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了解神话的特点,抓住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神话的这种文学体载,并引导学生们更多地去读神话故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2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想象感受盘古顶天立地,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盘古为什么含着微笑倒下了?这是怎样的微笑?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二、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三、教给方法,指导背诵
课程内容学过后对课后作业中的背诵,平时只是一布置就了事,没什么背诵指导,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指定背诵的课文学生大多数靠机械记忆完成的。容易遗忘,从长远看,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对学生进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建立记忆网络,明确背诵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2、师生互动,找出九个“变成了”来帮助记忆,启发学生学会记忆的支撑点。
3、让学生尝试背诵,发现薄弱环节,以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再次背诵的时候,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3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闪烁着极其迷人的色彩,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一共有8个段落,到处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风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清晰,使得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体化生世间万物,生动传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的`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因为是神话故事,所以学生的人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语言结构整齐,有节奏,通过大屏幕出示填空,让生自己去找答案。结果一目了然,学生情绪正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加强阅读训练及背诵,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出示的一张盘古身体化生图,让学生来说,又一次的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人物的形象更加全面。
因为最后一部分6-8段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因为课堂上的练习,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只需要把各个部分衔接上就可以了,所以背诵起来也不会很困难。
但在课后的练习上发现对于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出的特点,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把握,需要我再强调,加强训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4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在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完了《开天辟地》这一课,我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一、抓重点词,理解盘古的“顶天立地”。
孩子在朗读第三自然的时候,感觉有气无力,读不出感觉。我抓住“顶”和“踏”两个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讲授,让孩子明白了盘古的“顶天立地”。重点词语一抓,孩子们就懂了文章应该这样读才有气势。
二、抓“对偶”句,体会文字的魅力。
这篇文字出现了大量的对偶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接着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两个短语有什么特点、孩子发现字数形同,意思相近。我告诉孩子这样的句子就叫“对偶句”。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让孩子在文中自信找寻,发现问题。
三、抓“中心”句,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盘古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身万物。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去文中找寻。孩子轻松找到中心句后,我再次让孩子按照中心句给课文分段,孩子也就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四、抓“长短”,感受写法。
既然知道了课文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看看作者重点写得是“开天辟地”还是“化生万物”?孩子通过对文字长短的`阅读,明白了课文重点介绍的是“开天辟地”。这就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方式,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能够在一篇篇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第五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①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古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已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2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闪烁着极其迷人的色彩,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一共有8个段落,到处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风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清晰,使得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体化生世间万物,生动传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的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因为是神话故事,所以学生的人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语言结构整齐,有节奏,通过大屏幕出示填空,让生自己去找答案。结果一目了然,学生情绪正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加强阅读训练及背诵,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出示的一张盘古身体化生图,让学生来说,又一次的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人物的形象更加全面。
因为最后一部分6-8段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因为课堂上的练习,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只需要把各个部分衔接上就可以了,所以背诵起来也不会很困难。
但在课后的练习上发现对于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出的特点,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把握,需要我再强调,加强训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在指导读词时,告诉学生词语也是有感情的,让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做动作、对比朗读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学生虽有一定的感受但还不够到位。如能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在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时设计环节合理,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但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还不够。应该给充足的时间达到尽善尽美。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4
陶行知有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课本,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完《开天辟地》这一课,我不禁问自己:“教这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上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我问:“课文讲了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了解事情的起因;读读2-7自然段,说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之后,让学生找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经过的概括性语言。学生找到了最后一小节,从而明白了课文的结构。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这是应该要教会学生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让学生读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之中。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我说:“是啊,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想他心地很善良。”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让我们感动。盘古临死的时候,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受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以及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但没能仿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5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中,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同时,再让学生用心品读,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
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6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在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7
《开天辟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又化出世间万物。故事赞扬了盘古开创天地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字、词、句推敲,语段理解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之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和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开始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读故事、听故事,然后再把有关的故事复述给同学们听,这样做,能巧妙地运用语文课外资源,拓展了学生视野,是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样做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复述是要花一番思考和组织的功夫的'。这样做也让学生再一次认识了神话的本质,并相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了要为人民造福的道理。又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轻的一半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的一半缓缓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总之,课堂教学除了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外,还要拓展学生视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8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万物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位远古英雄的神勇和伟大。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悟盘古的神勇和伟大。
三、学生分析
喜欢神话,想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设置就是想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这些秘密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其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五、教具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或动画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谈话:佳佳是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平时特别爱提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地上为什么会有河流?有一天,她问奶奶,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从哪来的?奶奶就给她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神话故事,佳佳都听得人迷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读音。(读一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并悄悄告诉同桌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
4、指导学生从整体理解“开天辟地”的过程。
(1)故事中,天地最早什么样?(板书:大鸡蛋躺巨人)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出示挂图或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5、读最后一自然段,发挥想像力,感悟神话的`创作过程。
(1)奶奶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挥你的想像力,说一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的哪些事物?
四、小结拓展
故事中,宇宙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诞生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你还想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都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努力探索吧!
附:板书设计:
30开天辟地
大鸡蛋——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万物
躺 巨人 顶天立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了解了古代人民想像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娃娃,这一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同桌小伙伴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试着给生字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盘古的勇敢、献身精神。)
2、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盘古勇敢、很伟大,愿意牺牲自己,造福人类?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
3、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盘古的勇敢和你对他的敬佩?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小组互读互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适当评价。)
四、讲述故事
1、看图或板书讲《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试着给同桌小伙伴讲一讲,哪一部分讲不好,还可以再看看书后再讲。
2、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开展“故事大王”比赛。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独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
(1)指导“丈”:强调撇捺要舒展开,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止”,描红,练习。
(2)指导“抓”: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停”,描红,练习。
(3)指导“突”:强调上下呼应、结构匀称等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盘”、“蛋”,描红,练习。
六、拓展延伸
1、你还听过或看过其他的神话故事吗?讲给同学们听。
把你搜集到宇宙诞生的其他资料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孩子们常见的听长辈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重视自主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4、不足之处,应该让孩子了解神话是人们以前无法解释宇宙形成的原理,自己想出的一些合理解释,并不事实上如此。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9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盘古怎样开天辟地,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作为重点讲,其中以朗读、表演、想象表达等作为辅助手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习课文2-7自然段,我先给出三个简单的词语填空:天()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读课文,自己思考,接着再小组交流,综合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词语。小组的力量是强大的,六个小组,基本都准确了概括出了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出了三个句子填空:
1、“开天辟地”这部分,()这些词句,写出了盘古力大无穷的特点。
2、“顶天立地”这部分,写出了盘古()的特点。
3、“改天换地”这部分,他的()变成了(),突出表现了盘古()的'精神。
交流第一个填空时,通过抓关键词句、表演读、想象表达,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在读到“猛劈猛凿”时,我让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的想象比较丰富,有的说看到了火光四溅,有的说听到了轰隆的震裂声,有的说看到了盘古挥动着凿斧,流淌着汗水,等等。说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交流第二个填空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学生们能感受到盘古巍峨高大的特点。交流第三个填空时,学生们读着读着,都背了出来,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能顺利感悟出来。
总之,填空的形式,顺利地引导着学生们纵观课文、潜入文本、体悟精神。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0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本文只是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2、7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亦打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如:谁开辟了天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辟天地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教学中,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古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
同时,再让学生用心品读,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此时,我相信大家已被盘古深深地感动了,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呢?
课文学完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让学生探讨一下,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推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1
课文《开天辟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学生本来就喜欢读神话故事吧,所以,还没有教这篇课文时,我班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也将整个单元的其余两篇课文和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一起看了一下,这时发现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八个成语一起调上来一并上了,结果显示,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练习四的八个成语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劈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我又有进一步发现,其实将这八个成语连起来讲一段话,就是课文《开天辟地》的主要内容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这八个成语,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是重点,也就是盘古化生出世间万物这部分,同时课后还要求背诵这部分。于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在这部分中,一些描写盘古的词语也非常精彩,如“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这些词体现了盘古伟大的心灵,他面对死亡是那么地坦然,那么地无畏。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盘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还应用了一些描写非常优美的词语,如“轰隆的雷霆”、“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流淌的血液”、“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的大道”、“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等等。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恰当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为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练习,既帮助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词语,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背诵。
在学完课文后,我照例让学生提自己学完课文后的疑问,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外阅读上说天地是耶和华分开的,可课文上又说是盘古分开的,到底是谁分开的呀?为什么人们要编这样的神话故事呀?我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的神灵,也各自都相信自己所崇拜的神仙是法力无比的,国外的人们相信神耶和华是力大无穷的开天辟地者,而我们中华民族则相信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本来课文讲的就是神话,没有完全的科学推断,只是传说而已。学生的兴趣极高,看来课文真的只是一篇范例,由此可以让学生课外延伸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学无止境”哪。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2
在《开天辟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盘古这个“大神”在学生心里神奇地站起来呢?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讲讲故事,还孩子们一个“神”
开课伊始,抓住神话口耳相传的特点,设计了教学生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实现了对当下课堂的颠覆和重构。而讲故事的同学,不仅把书上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消化,而且把书面语言变成了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出来。语言的魅力、神话故事的魅力、听故事、讲故事何尝不是课堂的一种享受?
2、读读文本 感受神奇
首先,在“开辟天地”这一部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字词句中感受盘古的神力。“咔嚓一声”和“猛劈猛凿”两个词的着力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感受盘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盘古“顶天立地”这一部分则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让学生用双手演示天和地的变化来直观感受盘古长高的神奇过程;在“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等具体语境的导读中,盘古的身高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呈现,学生接口读的过程,就是盘古的形象在他们心里长高的过程;直至最后“巍峨”的出现,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盘古“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形象。这样的教学,力图体现盘古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
接着,在“化身万物”处,教学中我首先以画面给学生的感观强烈的冲击,这部分的内容,重在“变”,因“变”而神奇。如何导好这个“变”?先看变什么——记忆文中的优美词句;再看怎么变——由此,引发对神话故事想象的思考: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是最上乘的想象。
最后,设计友情卡环节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盘古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孩子内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全文分三部分: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从“猛劈猛凿”等词很容易就感受到盘古的力大无穷。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第七自然段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一读就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耳朵变成了幽深的山洞”……
学完全文问学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4
亮相课,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是煎熬,可经历了,才发现也只有亮相课才会让自己成长的更快!
这次亮相课我选择了一篇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故事大意很好理解,学生对神话故事也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整节课的重点落实在了如何概括故事内容这一方法教学中,我坚信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迁移拓展也是关键,所以由这篇课文我概括了两种提炼故事的方法,一种是抓住中心句,一种是概括小标题,学生学习的很快,也会拓展到其他文章上,初步目标已达成,要想更能灵活运用,还需要日后的积累,而这节课能有效的开展,真是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非常荣幸自己有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前后在4班、1班、7班磨了三次课,程**老师、小璐老师,王**老师、钱淑琴老师等一遍又一遍的去听我课,听完了认真的帮我点评,本来大家都很忙,可是他们都愿意花时间去听还愿意花时间去评,这种态度就已经很感动,而他们提出的意见更是让我感动,每一条都让我豁然开朗,像小璐给我提出的目标定位,很是受益,就像他说的,教师每走一步都应该知道自己设计的这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标,例如朗读词语,第一遍怎么读,要达到什么目标,第二遍要怎么读要达到什么目标,老师必须心里明白,这点真是终身受益,以后的'课堂估计每走一步我也是要想好我的意图吧!还有钱淑琴他对于我整个环节的指导,去掉了繁杂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精简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质疑题目,带着问题去读书,是啊,学生的思考很重要,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已,的确如此,还是应该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把书本留给学生,收获满满,还有程**、王**对我ppt的建议,他们有细节上的提醒,也有专业上的指导,每磨一次课,都给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建议,这比我一个人摸索进步的快的多,很是感谢,另外当亮相课上完之后,大家又集体给我评课,商讨环节的恰当与否,每一个建议都那么实在,没有一丝保留,感觉团体的力量很强大,让我学到了很多!
所以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亮相课前,那是煎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亮相中,那是享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亮相后,那是收获!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15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课文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显得十分生动精彩。
本课教学我以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为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抓朗读,促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抓语言,细品读,领略神话语言的精妙为基本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因此我以“盘古是个xx的神。”这样一个口头填空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围绕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学文,并适时地出示以上的填空题,让学生口头填空。这样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在口头练习中,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为什么开天辟地,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生万物的精彩片断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第二自然段“盘古力辟浑沌”的讲读,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育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利用这一举措,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生万物”这一段后,我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盘古的xx变成了xx。”不但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四、“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
(1)在讲“顶天立地”这一段时,通过教师的引读,抓住重点词语“一万八千年”“跟着长高”等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盘古的意志坚定。
(2)在教学“盘古的身躯化生万物”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填空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xx变成了xx”做了知识的铺垫。
五、挖掘文本内涵,回归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本课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习中,我给学生列出了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
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
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