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寒假作文:读《阿Q正传》有感
高中生寒假作文:读《阿Q正传》有感
摘要: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
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
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
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第二篇:读阿Q正传有感
读《啊Q正传》有感
鲁迅的小说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在《药》中,华老栓却用他的血治自己儿子的病;今天所读的《阿Q正传》是权势和地位的深层较量,是冷酷与虚伪的无情揭露。
【一】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这几句歌词用在阿Q身上,真是太合适不过了。因为我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生在何处,只知道他常住未庄。在他的姓名和籍贯都如此渺茫的情况下,可想而知,他当时的身份是如此的卑微,处境是何等的艰难。
阿Q衣衫褴褛,或者干脆赤膊上阵,爱喝酒、赌博,没有固定的职业。让他最烦恼的是,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虽说身份低下,在头皮上长些疙瘩,换了谁都会觉得不自在。当然,阿Q也不例外,只要与“癞”字相关的他都忌讳。面对如此悲惨的遭遇,起初你会觉得好笑,并且摒弃啊Q的为人,但当你用心去体会时却让同情化作深思的眼泪。
【二】肤浅的恋爱观
人们都说,恋爱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最耐人寻味的。在这段甜蜜的时刻,彼此向对方许下一生的诺言,或者立下不变的誓言。大家都希望彼此的爱情真挚久远,像高山,像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却心心相印,天涯比邻。
然而,阿Q却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为了惩戒他们,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活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石头”。
阿Q的愚昧、无知,让人痛心,在他的眼中只看到了邪恶与仇恨,对于生活,只能说是无可奈何。其实,阿Q 极度向往甜蜜而又温馨的生活。但是,他的地位,他的身份告诉他不能。因为残酷而又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不允许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幸福的。
仔细想想,阿Q对恋爱做出如此荒谬的解释,是值得理解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感受到人间的一丝温暖,更不知道人间还有真爱。
【三】生命的延续
——阿Q 精神
生活在一个狼烟四起的年代,应该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的战斗精神,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生活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和平年代,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敢于创新的创新精神。然而阿Q精神是不被人接受的,即使有,也只是少数。“阿Q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得胜的走了,阿Q 站了一会儿,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走了”。这就是阿Q精神上的胜利法,愤懑中带有一点苦涩,软弱中带有一丝快意。
平常百姓看了都知道,阿Q并没有胜利,而是受了天大的耻辱,在许多人看来,当一个人的尊严都丢掉的时候,只有死,那些抹不掉的耻辱才会随着灵魂而消失。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一声不响的离开人世之后,大家会因为你的死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吗?也许吧!?
其实,阿Q在精神上是不甘示弱的,然而遗憾的是,他从来没有付出行动来挽回自己的尊严。相反,他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且通过欺辱比自己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的压迫,受污辱的悲愤之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赞同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我欣赏他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但是他的行为举止我十分鄙弃。人要生存,心态好很关键,但是,人要活得有价值,就必须有理想、有追求,而不是整天生活在享乐中。
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人就会很懒惰,总希望能不劳而获,阿Q就是很好的例子。阿Q迫于生计,曾几次回城,后来有了点小钱,好不容易有了新敬畏,经过探察,原来是偷来的。最后投降了革命党。似乎命中注定他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最后,再枪声中结束了他的生命。
古时候,越王自败给吴王后,曾身当吴王的马前卒,倒马桶,砍柴等,他都亲历过。越王所受的耻辱可谓是无人能及,因为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鞭策着他,才让他有了重振越国的永恒动力。最后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验证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残酷的现实中,人生难免经历苦楚挣扎,但是那些在顺境中住惯的人,却很难经受苦难的考验。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由于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时期,对于生活的打击一时难以接受,尤其是在感情方面。因为年龄小,经验不足,承受能力不强。一旦感情破裂,觉得自己很失败,无言以对周围的人。如果有一点阿Q 精神的人就会这样想,他不接受我,并不是我很差,而是他不懂得欣赏我。感情当然是双方的事,我们并不排除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但是,一旦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即使强求得来的,彼此也不会幸福。
品读鲁迅的文章,其实是一种心灵成长的过程。通过反复品读,你会觉得阿Q这个人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似曾相识却又很陌生。领悟这本书的精神之后,你会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忧愁。
第三篇:读《阿Q正传》有感
浅析阿Q悲剧产生的原因
—— 读《阿Q正传》有感
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其中便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阿Q来了解中国人民过去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的历史。当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蓬勃发展,中国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经开始的时代,受社会主义思潮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影响,产出了一个个如阿Q一般有着或多或少崭新性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典型人物。
有学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⑥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那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就我认为,在我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我会主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其他的劣根性
首先阿Q也没有家,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可见他是一个一无所有,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下层农民,换了话说,也就是农村的无产者。但阿Q也和一般农民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农民有着自己的家,自己耕种的土地(无论是祖传的或从地主租来的),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资料;阿Q则什么也没有。地主阶级对它的剥削并不是通过地租这种通常的形式,而是象资本家对工人一样,直接榨取他的劳动力;因此阿Q比一般农民更惨苦地呻吟于地主脚下;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更不自由、更无权利。在未庄,豪绅地主以至地保、闲人,都把它视为无足轻重的贱物,高兴时拿他开玩笑,不高兴时就随便侮辱他,敲打他;任何人都不会因为无端打骂阿Q而受到责难。豪绅地主甚至还可以以某种借口把他驱逐出未庄,不让他回来。阿Q就这样在严重的封建经济剥削和封建政治压迫之下,过着一种居无定处,颠连困苦的奴隶生活。
毫无疑问,阿Q过去也曾为此进行过一些实际斗争,只因为豪绅地主的势头太大,自己的力量
太小,他的斗争从未得到预期的结果,反而常常因此吃更多的亏,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再反抗”,这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农民像阿 Q一样,对斗争失去信心和勇气。
我们可以看到,每当阿Q遭受了无端的屈辱,就会突出地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就是利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屈辱,消除内心的痛苦,使自己忘掉残酷的现实。这形成了他生活上的极端的矛盾现象:在现实中是失败者,而精神上却以为是胜利者。他一生的许多喜剧和悲剧,都是从这里演出来的。,他终身悲苦,也终身糊涂。他对豪绅地主的仇恨,往往只是一瞬间,就消失于心造的所谓“精神胜利”之中了。阿Q争面子,争精神上的优胜,实际并没有争到,残酷的现实既不许他进行实际的反抗,也不许他取得任何精神上的优胜。阿Q的“得意”、“愉快”、“飘飘然”,其实,都是带着镣铐的跳舞。而他自己却分明认真的跳,还时时发出愚妄的欢呼,似乎极力要人们相信他的“胜利”,分享他的“快乐”,这就百倍地可哀。精神胜利法让人丧失现实感。由于主观随意性与客观真实性的背离。阿Q无法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他在行动上的困顿只能从精神领域寻求补偿,于是脱离现实的精神上的自我陶醉——“精神胜利法”,成了阿Q畸形性格的重要特点。
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防”及排斥异端等等。还有时候,由于遭受的屈辱太多太重,自己明知无法解脱,阿Q就又产生了一种宿命的思想,好像以为,既然屈辱无法避免,也就证明这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了,所以一时也就没有什么不平之气。一个被压迫者沾染了这些东西,必然要失去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失去深沉的反抗勇气,同精神上的病人相差无几。阿Q事实上正是一个精神上的病人
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
阿Q其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下还并不麻木,明白社会的黑暗,知道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奋斗,为达目的不怕受伤。
第四篇: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又一个杰出成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第一次读它,是在初中。当时的印象便是,阿Q是一个既滑稽又令人同情的农民,毕竟他是呆在社会的底层,而且总是被找太爷欺负,最后还糊里糊涂地落了个砍头的命运。
随着自身阅历的丰富,对那样的一个时代了解的加深,我忽然便可以理解教科书书上的那些琅琅上口的文字:阿Q是那个时代国人的代表,暴露了国民的灵魂。阿Q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产物,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农民,他呆在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主在土古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舀米便舀米,摇船便摇船”整日居无定所,有活干的时候就有饭吃,没活就没饭吃,要是得罪了赵太爷父子,就会被欺负得缩回土古祠。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头皮长了好几处的癞疮疤,没钱没势,没有老婆,没有家庭。这样一个贫困农民,着实令人同情。特别是,当阿Q向吴妈求爱,结果惹得一顿毒打。在我们笑他愚蠢的同时,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是啊,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是该有个女人的,即便是吴妈那样上了年纪的女人也罢。阿Q去调戏尼姑,说来可笑可恶,但也令人同情,他是可悲可怜的。
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地堕落成社会的负担。但是,这些品行除了社会的影响之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
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和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夷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人,并口口声声“杀头好看”;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在受了强者凌辱之后不敢反抗,却转而欺辱更弱小者。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家喻户晓,更是津津乐道的一个特质,精神胜利法。阿Q连个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阿Q在生活中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到满足,所凭借的正是这样可悲的法则。
然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五篇:读《阿Q正传》有感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或许翻开扉页,觉得最有趣的还要数鲁迅先生为《阿Q正传》做的序,这个序并没有突出阿Q的家世背景,也没有突出他的性格特征,或是说与平时的序一样将故事大致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理念而却将重点放在了“阿Q”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是颇为有趣,在那个年代,能用外文来作为名字是多么新鲜的一件事情,单单小说的题目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以前听说了《阿Q正传》是那么经典,是那么有趣,也是那么犀利,从来没有触碰,以为是厚厚一部长篇小说,可却万万不是那样,短短篇幅,将内容塞得满满当当,一口气读完,对阿Q的事迹还在细细品味,甚是有趣,也在自己或者迂腐,或者尖锐的想法在看待阿Q,看待那个时代。
在我的眼中,阿Q是个可爱的男人,他在用他的方式过日子,他的方式看待生活,享受生活,他把自己沉浸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或许是这样一个自己创造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歧视,没有太多的不公,没有太多的悲哀与无奈,阿Q的世界会是他自己存在的,没人可以侵犯可以玷污的世界。这正是阿Q的可爱之处。的确,阿Q有一种精神,如果没有人家富裕,那就比谁更贫穷;如果没有人家高尚,那就比谁更低贱;如果没有人家伟大,那就比谁更渺小。或许这也是阿Q一种高级的自我安慰法,阿Q之所以可以在被人欺负被人侮辱后还能睡得如此安稳,在被人打骂被人耻笑后活的如此潇洒,可能就是这一套安慰法在起作用。
阿Q看不起谁,他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他坚信自己是与别人不同的,用我们的话说,应该是另类吧。大家对他的嘲笑,他当作是奉承,大家对他的讽刺,他当作是敬佩。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才能让他有这么夸张的勇气去看待这些,去对待这些。他的自尊只是在别人践踏后再重新拾回,拼凑后再欺骗自己,自己是多么爱惜自己,自己是多么崇拜自己。在我看来,这该是多自欺欺人的做法。但阿Q不一样,他乐此不疲的做着。每次这样的安慰都会成功,在阿Q的思想下都能胜利然后开除绚烂的花,他的精神也正是一种胜利法则、整个国民时代许多人们的精神弱点都在阿Q如此经典的身上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当时充斥着等级制度。充斥着封建纲常的时代发展的更加磅礴和茂盛。正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阿Q这一类人,这一类另类的,用精神和自欺欺人过日子的人们。
文中曾这样描写到阿Q“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像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点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躺下了。他睡着了。”这样的场景画面还有很多,无论遇到什么阿Q总是可以安然无事的睡着,睡的香甜。他不为在赌坊输掉的那些钱耿耿于怀,他不为赢钱之后再被别人一抢而空而惴惴不安,他总能睡的香甜,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无疑,他是自在的,他自由自在得在这样一个并不能让人自在的时代里洒脱着。我该悟到些什么?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每个人的生存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没有谁能一生走的安安稳稳,无忧无虑,与其去抱怨上天的不公,不如珍惜这些抱怨的时间,用这些时间再去奋斗,去努力,或许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在这一分一秒当中。阿Q可以,我们也一样可以。
阿Q没有房屋,没有土地,经济又受到剥削,阿Q没有权利,没有地位,只是未庄里的一个流浪汉。再或者说阿Q是个哲学家,只是他的思想是绝对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只是在得过且过,也可以算是苟且偷生,在与小D这个人物较量失败后,阿Q被迫“寻食”。没有安定的生活,没有安定的想法,却固守成规,不愿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没有小D的“抢饭碗”,阿Q或许还在未庄里流浪,在每家餐馆赊账。这样的思想是多么要不得啊,一个时代在改变,却改变不了一个人封建陈旧的想法。一个人要进步最珍贵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在改变,在变得与
时俱进,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贪婪地不去奋斗,不去改变。如果阿Q他有一丝丝这样的觉醒,他便不会沦落到什么都被迫的地步,这也正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想表达和批判的事实。我们不能将自己埋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坐井观天,得过且过,这样的生活没有目标也没有什么奋斗的意义,只是在捱。我们的时代是个文化交流非常丰富,非常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有那么好的外部条件,有那么多的交流机会,我们绝对不会像阿Q那样,也不愿像阿Q那样,很多时候,看看阿Q,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在真个时代里,他找不到自己奋斗的目标,找不到自己存在在这个社会的价值,只是一味得去安慰,用他那套虚假的“精神胜利法”不停的安慰自己。这样的苟且日子,我们应该杜绝。
阿Q厌恶革命,他不愿看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什么改变,他贪婪的在这样一个不改变的世界里愤愤自己的生活,然而他有希望革命,他希望“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大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子睡觉,吓,是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这就是阿Q的革命,也是中国国民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阿Q的革命要求正是愚昧落后的农民走向觉醒的开始。革命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有效手段,但是看看阿Q可悲的革命,是落后思想的成果没有什么进步而言。或许阿Q注定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阿Q最后的死,就想是给这个时代一个警告,给其他像阿Q一样的人们一个严重警告。
《阿Q正传》正是鲁迅先生用一个一个犀利的字眼拼凑的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文章,发人深省,我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看客,有很多不理解与不认可。我们的眼光应该长远,我们有好的时代领导,有好的社会交流,有好的基础教育,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美好的时代,仍然应该带着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我们有良好的外在内在条件,我们不会像阿Q那样迂腐和些许愚蠢,我们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会成为创造这个美好时代的主力军。所有的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能够在那个时代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思考。现在这样的经典被带到这样的一个时代来阅读,它仍然是经典,是因为它留下太多启示与经验。一部好的作品的确可以让我感悟很多,让我在这样一个新新的时代用更好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我们祖国的历史,它为我们留下的绝对不会只是回忆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