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拍摄提纲
拍摄提纲
为拍摄一部影片或某些场面而制定的拍摄要点。它不同于分镜头剧本的细致规定,只对拍摄内容起各种提示作用。新闻记录片摄影师赴现场前,根据摄录事件的意义将预期拍摄的要点写成拍摄提纲;故事片拍摄时,当某些场景难以预先分镜头时,导演与摄影师抓住拍摄要点共同制定拍摄提纲,在拍摄现场做灵活处理。
拍摄提纲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本期要介绍的嘉宾是拥有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嘻哈相声社,它隶属于校团委学生会大学生艺术团,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组织,也正因为年青,所以它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相声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活动内容以创作、模仿相声为主,内容涉及曲艺的方方面面,为城院学子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欢笑。所以本期节目的篇章由相声社在城院的积极影响方面展开,随后进入到团队创立到现在的故事,因为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最最艰难的过程,在故事当中穿插有亮点,所谓的亮点就是嘻哈相声社的人,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如雪地哥——本友,淡定哥——睿智,无敌火锅哥——周鹏等等,最后收尾在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普及相声知识为目的,相声社,让相声这门曲艺形式在城院生根发芽,让相声这门曲艺形式在城院生根发芽。第二、本次节目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介绍。
第三、对作品体裁形式的阐述。
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创作要求、创作手法、表现技巧和选材标准。第四、对作品风格、画面、节奏的阐述。
风格轻快
色调明艳
外部节奏即主持人的节奏慢与内部节奏即嘻哈相声社人员的表演节奏快
第五、对拍摄内容的阐述。
拍摄内容要能体现城院大学生敢做第一,思维活跃,团结上进的精神 拍摄内容:
场景一:开场,手机短信,下午一点半,活动中心,临时决定嘻哈相声社全体成员为“嘻哈逗乐,快乐相随”相声专场排列,请勿迟到。看时间一点二十,随即往活动中心奔跑„„(十五个同学同时接到短信从不同地方奔向活动中心)
场景二:主持人,用类似于“”
第二篇:拍摄提纲
一 导演阐述
(一)总述
茶马古道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崇岭草莽之中,古道的石板上至今仍镶嵌着两寸多深的马蹄,向人们诉说着茶叶入藏的故事。
这条古道如同云南大地上的一条绉折,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有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有人说,茶马古道是: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道。
由于茶马古道的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和遥远漫长,这条古道被人们忽略忘却,古道在静默中浸透各种神秘苍茫,数千年的岁月积淀下来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它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它那无尽的奥秘。
目前,“茶马古道”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已经声势浩大地展开,这对藏、川、滇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茶马古道”所拥有的众多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热线的可能性。所以,以“茶马古道”为依托载体,将其拥有的极其丰富,及其独特,而且及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拍摄成电视纪录片已是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的事情。
对古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古道已经淹没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本片不论是对人,还是对古道,都将意味着是一次抢救性的拍摄,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文献价值。
《茶马古道》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可以茶马古道滇藏线为结构线索,以云南普洱茶产地为起点,以拉萨,甚至尼泊尔、印度为终点,以沿线各主要驿站为基点,每集侧重不同的方面,以大约八集的篇幅,攉取上述丰富内容,将实地拍摄的画面与现场老人访谈和专家访谈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掘茶马古道的丰厚内蕴,让人们全面深入了解茶马古道区域的风采。
(二)主题
以茶马古道为线索,进述茶马古道区域的地域文化,人文故事。关注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
(三)风格样式
充满浪漫主义情调,以茶马古道为叙事舞台,进入以点叙事的人物故事,进入以路为的脉络故事线索,展现地域面貌。
二 故事概要
第一集 天堑通途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险峻的驿道,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运行的古道。它所拥有的神秘苍茫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
“茶马古道”运应而生于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的商贸往来,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互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际性通道。
“茶马古道”沿线,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茶马古道是多民族大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大贯通的传送带。
地理生态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及文化集团的格局。茶马古道延伸在海拔五百米至五千米的广大区域内,纵括十多个纬度,横跨二十多个经度,众多的民族就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再加上河流的切割,山脉的纵横交错以及气候的垂直分布,构成世界最奇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地理单元,大大地塑造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又因为茶马古道的网状贯通,有时这种种文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得这一地区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熔炉。
茶马古道是藏、汉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生存智慧和精神创造的共同结晶,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存的历史见证,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铁证。
“茶马古道”还是一条宗教朝圣之路。
茶马古道所经地域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一片神奇而罕见的天地。由于特定的区域或环境及历史沿革,更由于众多民族生息于斯,于是造就了这一带宗教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地方性、扩散性和融合性等等特点。仅就作为主体的佛教文化来说,藏传佛教各教派、内地禅宗、巴利语系即南传上座部佛教都在这一代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另外,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高原上的20多个民族更使各取所信,又各自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等,加上各地各民族间密切的往来,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就如万花筒般缤纷杂呈,气象万千了,他们通过山涧古道传播交汇,形成了精彩的宗教文化景观。
西双版纳和喜玛拉雅代表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两极。
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最后的绿洲,当北回归线所经之地都被沙漠覆盖的时候,这里却绿得发腻。喜玛拉雅是世界的屋脊,与南极、北极并列为世界第三极,这是一个让人仰视的地方。仰视雪山,仰视神灵,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穿透天空凝视宇宙,于是这里成为冥想者的净界。
喜玛拉雅与西双版纳,这一天一地的两极,原本是遥不可及的,但就在两千多年前,被一条古道把这两极连在一起。千百年来,赶马人沿着山脉顺着水流穿过雨林爬过雪域。开创了人类史上的奇迹,这就是茶马古道。
从喜玛拉雅到西双版纳,海拔高差上千米,民族区域数十个,马帮将茶叶红糖丝绸运到西藏,带来宝石骏马和经典,生意在走动中做活了,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风俗,神话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也在走动中得到交流。
大致来说,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这么两条:一是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进入到西藏的昌都地区,在到达工布江和拉萨,最后经由江牧、亚东分别到尼泊尔、印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地区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在两条主线沿途,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蛛网般弥补在这一地带的各个角落,将滇、藏、川“大三角”区域息息相关地联络在一起。茶马古道沿线的几大寺庙:中甸的松藏林寺 东竹林寺 稻城的白玉寺鸡足山石钟寺(藏族修建的大宝法王)
昌都的昌珠寺 神山和玛尼堆茶马古道沿线的几道关隘:澜沧江、梓里江大桥 漓江的神川铁桥(是历史上漓江与吐蕃的必经要道,是连接中原的咽喉)昌都的云南桥 雅安桥茶马古道沿线的几大关节点:西双版纳 思茅 六大茶山 大理 鹤庆 剑川沙溪寺登街 丽江束河 大研古镇 中甸 白水台 盐井 芒康 巴塘 里塘 班达草原 昌都 雅安 拉萨 日喀则 亚东
第二集 消逝的部落------马帮
马帮是一个有严格等级制度的群体。A:完善体制B:严明的纪律C:消失了。
概
述
茶马古道自汉唐以来就是一条滇藏贸易的重要通道,藏族地区须臾不可缺少的茶叶,就是靠纳西族和藏族的马帮,一程程、一部部地运到西藏,以满足藏区人民的需要。同时茶叶还大量运往印度加尔各答,行销欧亚。
丽江因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机遇,加上纳西族商人以不断开拓的精神,深入雪域腹地,开创了纳西族和藏族贸易的先河。
到光绪年间,藏客们往来于滇藏之间,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抗战期间,丽江、拉萨商贾云集,出现了空前的商贸繁荣。
当时,纳西族各商家马帮的数量激剧增加,云南地区的马帮以松赞林、德钦林、东竹林等藏族喇嘛马帮和农村马帮所组成的“古宗驮队”最有名气。
马锅头是马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谙熟赴藏路线,体格魁伟健壮,几度到过西藏,还必须具有能力、有智谋和胆量的人方能胜任。锅头绝大多数是藏族,后来也有几个是纳西族的,但为数极少。锅头藏语称为“聚奔”,意为骡官。商家特别注重选用锅头,因这意味着马帮、货物都交在他的手上。接着还要招聘几个赶马能人(藏语叫“劳都”,意为赶马伙计),每个劳都一般负责8匹骡子的上驮下驮、喂料喂草、放牧及烧火做饭。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他们特别能吃苦耐劳。而为藏商马帮当劳都的“察瓦龙”人,每人却能够照料12匹骡子,他们体格高大健壮,干起活来非常利索。每天,到了宿营地后,劳都就要放牧骡子、喂料、喂水,天黑了,又要把骡子集中起来用麻绳或皮绳将骡子的一只脚拴好(汉语称为“马絷”),整齐排列,绳的两头用铁桩固定,每个劳都各自负责一个骡班。藏语称8匹骡为“一个东踏”。如果商家马帮共有100骡子,至少也得请上十一二个赶马的劳动。
马帮上路之前,商家在丽江备办马鞍、马鞯,御赛的氆氇楚巴(藏袍)、藏靴,路上难以买到的腊肉、大米、挂面,装备枪支子弹,缝制帐篷,准备炊具,把备好的货物包装成驮。包扎货驮力求扎实方正,稳当平衡,绳索捆扎要求规范,长途运输不至于出现松动,做到万无一失。从印度运来的货驮,还得用生牛皮缝合、钢索捆扎。马帮有句谚语“料足膘壮水精神”,有的商家则先反马帮赶到鹤庆县的姜邑、朵美一带放牧,因当地气候炎热,水草好,不用多长时间,骡子就可达到膘壮的目的,同时也达到“同嘴”的目的---即将从不同地方买来的骡马放在一起喂养,让它们相互熟悉习性,随后再到思茅、普洱、下关购买茶回丽江。
马帮货物备齐,行装到位,起程赴藏。
马帮每日上下驮子四次,必须具备一套特殊的技能。上驮用软牛皮绳,结绳简便而牢靠,驮子两边要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在途中翻驮,引起马队惊吓,要是走在窄路险路上还会出现危险,这是马帮最忌讳的。如果出现翻驮,劳都会被人取笑、轻视,以致脸上无光,所以,有经验的劳都,特别注意上驮。下驮时,胸部紧贴货驮,一拉结头,驮子就可放下来。
路途中,还要经常检查骡蹄有无损伤,如果有损伤,立即用锋利的修蹄刀修平,更换铁掌。钉铁掌时要按蹄子的大小形状,钉稳钉牢,否则,反而会损伤骡蹄。马帮长途行进在崎岖小路上,上高山、下深谷,货驮在骡背上摆动,时间一久,骡背会被磨伤擦烂,劳都要经常用酥油拌草药为其治伤,轻揉按摩并加垫或四折绨防护。汗垫用毛毡制成;四折绨用麻布缝制,内填獐毛,可以折叠,是保护骡背以防磨伤的衬垫。
纳西族的赴藏马帮,沿袭藏马帮的组织形式。不仅马帮人员的配备、锅头和劳都的服装、饮食习惯,甚至连马帮的装饰,从鞍鞯到使用的等,都与藏族马帮毫无二致,而且交际时都操一口流利的藏语。这大概是长期来往于藏区和拉萨的马帮互相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纳西族的商人和马帮适应西藏地理环境的一种必然。曾经几度到过西藏的纳西族赶马人,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藏文化的生活习惯,在丽江与藏族同胞相遇,往往主动与之交谈,不是亲戚,胜似亲戚。这种以马帮商业运输为核心的民族间交流所形成的民族间的和谐、友好和团结,确实值得称颂。
拍摄的故事
赶马人李能章:现在八十高龄的李是丽江束河镇的农民,年轻时是行走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曾经四次从丽江到过拉萨。
现在束河从事皮革加工,籍以维护生活;束河曾经是丽江马帮的重要驿栈道上的重镇--。
纪录片《毕业生》拍摄提纲(2010-04-12 00:12:31)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拍摄进行时
一、主题:《毕业生》
阐述:真实再现大学毕业生的生活,主要集中反映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并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比照,并通过大学生的访谈来探索当代社会下毕业生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反思。
二、意义:首先,本部纪录片主要着重于探索当代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生存处境,通过影像和访谈来展示大学生的生活改变的状况;另外,这也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以及其反思的一种回应。
另一方面,这对大学生群体或者曾经读过大学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刺激其感情,本记录片在社会层面引发的思考以及对人的感情刺激将会保证其存在意义。
三、影片架构
本部纪录片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分别为对大学毕业生的记录和对大学生的访谈。可参见《幼儿园》
(一)大学毕业生生活记录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场景。
1、找工作:招聘会、面试
这可对其整个过程包括第一次跑招聘会的准备,招聘会现场及面试的状况。
在拍时要把握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细节是很重要的。
2、毕业典礼:往往这个时候,是感情最复杂的时段;不同状况(已有或尚无工作、工作或想工作在哪儿、留城市或回家、毕业典礼有无父母陪伴)之类的,这个时候,父母的出现时会起到一个相当奇怪的作用。
3、写毕业论文的时间。
4、搬行李:从某种程度上说,从学校搬出去是毕业的最后一次仪式。
(二)访谈:
话题主要可以集中在工作、爱情、家庭以及对毕业本身的看法。
访谈主要穿插于影像记录的各个节点上。具体话题需要大家讨论。
四、拍摄方式:
主要采用样本拍摄。将镜头集中于一两个样本身上,跟踪其全程,并与身边的人进行对比;而访谈的拍摄最好可以在一个固定的场地,需要找到很多人来访谈,并可以补血药对跟踪的人采访。
五、评估:
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耗时耗费可能会相当大;另外,目前的时间点拍摄需要评估。
操作实施上比较困难,但可以克服,另外,找人也比较困难。
六、时间表(待定)道上的重镇---
第三篇:宣传片拍摄提纲
宣传片拍摄提纲
首先拍摄站容站貌及内部管理情况,由收费广场和大门开始拍摄,逐渐由外向内延伸,拍摄要点
1、拍摄科室时,办公环境要求整洁,主要拍摄站务人员办公情况。
2、拍摄文件、站内宣传牌及管理制度。
3、拍摄站长工作情况时,可安排王站、潘磊以
站务会的形式体现。
4、职工内务情况
其次拍摄全体职工大会,体现提高职工素质,加强人员培训的内容
拍摄要点、1、要有站长讲话和职工发言,体现热烈讨论氛
围
2、职工要有记录和学习文件
3、职工培训内容,有主讲人、参与人
第三拍摄职工军训内容,体现我站优良的军训传统 拍摄要点、1、拍摄人员数量充足
2、人员精神状态高涨,动作整齐
3、要有具体的指导动作
第四拍摄收费人员工作和文明服务情况
拍摄要点
1、上岗前的动员及列队上岗
2、收费工作(文明用语及手势,微笑服务,疏导工作)
3、为车户排忧解难(修车、提供绿豆汤、指路等)
4、车户送锦旗场景补拍
第五拍摄后勤管理及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
拍摄要点
1、对餐厅食堂进行远景及近景拍摄,选取厨
师炒菜镜头进行拍摄
2、职工打饭及吃饭镜头进行拍摄
3、对职工打乒乓球及篮球的场面进行拍摄 第六成绩及展望,对站内锦旗及奖状进行拍摄,对站
内先进人员进行表彰
第四篇:十六中宣传片拍摄提纲
市十六中:南北校区“并驾齐驱”
拍 摄 提 纲
一、南、北校区
1、外景:校门、各栋教学楼、科学楼、各年级班级班组门口的牌、墙
及楼体标语口号、宣传栏、操场、绿化、标志性雕塑等
2、晨操:升旗、做操场景
3、上课:各门主课均安排不同年级上一节课、做考卷
4、校园:安排十几、二十个学生读书、一些学生在打球、做其他体育
运动、一些学生在看宣传栏等
5、班主任会议
6、信息化建设:安排多媒体教学
一、两堂课、骨干老师用笔记本电脑
7、集体备课
8、校领导班子开会
9、老师培训、师徒结对
10、照片:各种德育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青年教师竞赛、先
进表彰大会、运动会、文艺晚会等等
二、南校区
1、奖牌: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一
级学校,全国学校心理教育规范化建设科研基地、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广东省团建先进单位、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茂名市德育示范学校、茂名市固本强基先进党组织等。
2、旧照片:原茂名市职业高级中学的有关照片
三、北校区
1、高
二、高三的课堂、考试
2、骨干老师:从南校区抽调到北校区的骨干老师上课的场景
3、旧照片:原十二中的门牌等相关照片
4、奖牌: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省级书香校园、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
第五篇:拍摄提纲和文字脚本创作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拍摄提纲和文字脚本创作
第一节 拍摄提纲和文字脚本创作
一、拍摄提纲的写作
通常,拍摄提纲包括画面内容、采访和说明三个部分
二、文字脚本的格式与编写
电视脚本必须以视觉造型性为基础,充分调动屏幕美学原则,综合运用声音和画面元素,合理调度和利用蒙太奇艺术技巧,对现实生活和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并处理成形象化的文字语言,尤其是画面内容的撰写更应注重视觉化形象的客观描述。纪实的段落要直观可视,写意的段落要有意境,在简明扼要的文字中反映出未来作品的雏形。
电视节目文字脚本的常用格式有以下几种:
1、腹稿
2、提纲式脚本
3、对应式脚本
对应式脚本是电视节目中最常用的一种脚本格式。对应式脚本有两种格式。上下对应式脚本——画面与解说词按镜头顺序分段交替叙述,每一画面表述之后是该画面的解说词叙述;左右对应式脚本——脚本有左(画面)、右(解说词)对应。
第二节 电视脚本的结构类型
一、逻辑顺序结构
逻辑顺序这种结构方式,主线是事物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安排结构,以内容的深入程度为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反映作者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如层层剥笋,不断深化主题,使作品的力度不断加强。
二、时间顺序结构 时间顺序结构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往往有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把材料依时间的推进组合。
以时间为线索的结构也有变化形式,有时可采用倒叙式,即把高潮提前,结果放在前面;有时采用插叙方式,在连续的时间过程中相关事件的描述和渲染。
三、空间层次结构 以空间变化为序的结构方式,是以空间方位的转移来安排事实,这种结构往往以作者观察点的转移为全篇发展的主线。这种结构类型常常应用于特定的题材,很多电视风光片就是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来安排结构,反映作者在不同空间、不同环境和地点的新的观点。还有些电视片则以拍摄地点和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
四、交叉叙述结构
将不同时空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交叉来组合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这种结构方式完全打破了生活的正常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顺序性,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网状结构,往往以某种情绪、某种思想、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或者一定的悬念来贯穿。
五、板块综合结构
用几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每块有一条自己的线索,但都从一个基点出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发,综合地表现一个总主题。它类似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具有集纳的整合效应。与交叉式结构相比,每个板块中的主体往往是不同的,它虽然也是由两条或更多条线索,然而不是交叉安排的,而是在总主题的支配下,相对独立发展,每一块内容都以自己的线索组织发展。
第三节 镜头的内涵与作用
一、镜头的内涵 “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那段胶片;从剪辑角度看,便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影片;从观众角度看,便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影片。电视镜头则是由若干静态画面组成的一段连续的动态摄影流程。它是电视作品的基本表意单元。
二、镜头的类别与作用
画面是影视的语言,镜头是影视画面语言的句子。镜头是由画面构成的。镜头变,画面视野大小变,景物的成像大小也变;镜头变,画面的影调、色调和气氛也随着变;镜头变,景深虚实范围也变。总之,镜头变,构图随之而变。但镜头并不等于画面。画面是电影最小的构成单位,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有时一个镜头却有许多画面。
镜头的种类很多,下面分别介绍这些不同类别镜头的特征与作用:
1、根据视距远近,分各种景别的镜头
表现远距离景物和人物,展示巨大空间的远景;表现事件全貌,能看清人的全部动作,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全景;表现人物膝部以上的活动,使观众既能看到环境,又能看到人的活动和人物交流的中景;表现人物上半身,用以介绍人物,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突出人物情绪的近景;集中表现细部的特写。各种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力,根据内容、性质和要求,相互配合,以达到对事物及其过程的准确叙述和描写。
景别:摄影(像)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影视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
影视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
这样,映现于银、屏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镜头拍摄上,也就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早期的电影,摄影机固定在一个地方。机械地、呆板地摄录一个事件或一出舞台剧,只起活动照相的作用。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变动摄影距离或使用变焦镜头的方法,使它和人的视觉转换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成为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
不同景别的运用,就整部影片或场面段落来说,使观众可以从多种多样的视点去观看,仿佛身临其境,但就每个镜头本身来说,它又规范了观众的视线,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视点去看,所以又带有某种强制性。因此,景别的运用,与影片创作者强调什么和如何强调密切相关,它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和内容的主次,给予大小远近的恰当表现,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银、屏形像。
特写: 影视中拍摄人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视距最近的镜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头。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屏上,由于视距短近,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
一、集中、突出,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放大,因此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像,得到强调的效果。
影视中的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起来,通过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时,能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电影特写镜头是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D.W.格里菲斯开始运用的。)
(展示特写镜头——时长:39”)
近景: 影片中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像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
近景有时也摄取景物的某一部分。近景的视距比特写稍远,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又称为中近景。
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画面显著地位,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影片中,为了强调人物表情和重要动作,常运用近景或中近景。近景和特写的作用有相似之处,即视距近、视觉效果鲜明、强烈,可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 影片中只取人像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显示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是影片镜头中占数量较多的一种景别,常在叙述剧情时使用。中景的视距比近景远一些,能为演员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既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表情,又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
由于取景范围比近景宽广,能在同一画面中拍摄几个人物及其活动,因此它在展示人物关系上尤显便利。演员也不致因空间窄小而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
中景在影片中,大部分用于需识别背景或交代动作路线的场合。其运用,不但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清清楚楚,揭示出人物的复杂关系和不同性格。
(展示中景镜头——时长:11”)
全景: 电影(像)机摄取人像全身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看到人物的全身动作及其周围部分环境。
全景具有较广阔的空间,既能展示出比较完整的场景,又可使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相互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全景和特写相比,视距差别悬殊。如果两者直接组接,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大幅度的跳跃。运用得好,常能收到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果人物情绪的发展是跳跃的,景别的跳跃就可以很好地为塑造人物和渲染气氛服务。
(展示中景镜头——时长:7”)
远景: 电影(像)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这种画面可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广阔深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远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还宜于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物活动,如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人如潮涌的游行示威,千军万马的对阵厮杀等。电影的远景,在展示空间和渲染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上,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
大远景比远景视距更远,适于展现更加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这类镜头,或者没有人物,或者人物只占很小的位置,犹如中国的山水画,着重描绘环境的全貌,给人以整体感觉。大远景在影片中主要用以介绍环境、渲染气氛。
(展示远景镜头——时长:20”)
2、根据镜头运动方式,分不同拍摄技巧的镜头
根据镜头的运动来分可以分为推、拉、摇、跟、横移以及升降镜头等。
1)什么是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也称作运动画面,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的镜头光轴、机位、镜头焦距有一者发生变化时所拍摄得到的片段。
2)运动镜头的造型特点与功用
运动镜头是影视艺术独有的造型手段。
摄像机运动是电视画面表现动感的主要外在运动形式之一,与节目后期制作中编辑镜头反映出的间接的画面运动方式相比,通过机位、焦距和镜头光轴的运动变化,在不中断拍摄的情况下,形成视点、场景空间、画面构图、表现对象的变化,在镜头内部形成多构图、多元素的组合。
运动镜头能增强画面动感,扩大镜头视野影响着相应的速度和节奏,赋予画面独特的感情色彩,使观众在电视画面上直接感受到运动的画面效果。
与固定画面相比,运动画面具有画面框架相对运动、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的特点。它通过动态的造型表现,连续记录被摄主体的运动并呈现在电视屏幕上。通过摄像机的运动产生了多变的拍摄角度,反映了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间多变的空间关系与层次,形成了多角度动态构图的画面与美学效果。因此.运动拍摄也使人们的视听心理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镜头运动是有生活依据的,镜头的运动性与视觉的运动性形影相随。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心理感受的需要,调整自己观察的行为。摄像机凭借人们的经验找到了它的运动性。在电视拍摄中,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人们视觉的运动性,给摄像机的运动性提供了依据。被摄人、物的运动状态与摄像机的运动状态结合在一起,使影视成为真正“动”的艺术。
电视摄像技术的发展与电视文化的逐渐发展成熟。使人们通过运动摄像对电视视觉表现样式和视觉感知潜能的开发不断深入和详尽。具有诸多先进功能的摄像设备、移动工具及图形纪录与处理技术的运用,创造出多变乃至新奇的运动方式,为电视观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展现着电视传媒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运动镜头的作用可以概述如下:
(1)介绍环境,介绍事件发生的地点。运动镜头可以扩大镜头视野,客观介绍环境(2)客观描述主体情况
(3)可使固定景物“动”起来(4)引起观众心理联想(5)形成电视片节奏
(6)补救画面固定比例表现景物的局限性(7)利于表现事物细节和人物情绪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3)标准、规范的运动镜头的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一个规范的运动镜头的拍摄要求包含这三个部分:
起幅
——
运动过程 —— 落幅
在拍摄中,起幅或落幅在内容上及形式(构图)上都要求明确。
(1)起幅
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要求: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由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一般地,有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戏剧动作;无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景色。
(2)落幅
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要求: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要准确(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画面构图要精确。
拍摄时,如果我们把一个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拍得足够长(约8s~10s).那么,在后期编辑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三个镜头来用,运动镜头的运用方式非常灵活,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这样的镜头.也被人们称为多功用镜头。
在拍摄运动镜头时.一定要有起落幅.这是作为一种意识来要求的.运动要有起因和依据,并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视觉运动习惯,镜头运动中要注意把握好地平线,并不断修正画面构图。
4)常见的运动镜头形式与功能 推 / 拉镜头的造型特点: 什么是推/拉镜头: 在许多资料中,对推拉镜头是这样描述的:
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从广角调至长焦)使画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拉镜头。
由此可见,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的实现方式有二: 一是在拍摄时沿镜头光轴方向移动摄像机的机位,使其逐渐靠近或远离被摄主体进行拍摄:二是通过连续改变摄像机光学镜头的焦距而连续地改变视角,由此带来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
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推镜头拍摄的过程中,呈现出画面框架的向前运动,形成视觉前移效果。从画面看,画面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接近.画面表现出的视点前移,形成了一种由较大景别向较小景别连续递进的过程。推镜头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推镜头具有明确的推进方向和主体目标,这就是推镜头所要强调和表现的被摄主体。所以,推镜头表现的重点在落幅,关键是“推”出了什么而不是推的过程。
在美学特征上,二者表现的目的不同。变焦推镜头是显得把场景拉近到观众面前,就像我们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一样;而移动机位的推镜头则是显得让观众进入场景中间,物体空间关系在不断变化。移动机位的推镜头可产生“引人入境”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拉的过程中造成画面框架的向后运动,使画面从某一主体逐渐退向远方,画面表现出视点后移,呈现出一种较小景别向较大景别连续渐变的过程。拉镜头可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随镜头向后拉开,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看起来由大变小,主体周围的环境则由小变大,逐渐展开空间范围。在实际拍摄中,推拉镜头通常是指通过调整摄像机光学镜头焦距的变化而使画面景别呈现连续变化。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变焦距推拉作为改变视野的手段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而且在实施拍摄时也相当方便。
还有一种属推拉形式的推拉:就是移动机位的推拉。拍摄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推镜头要有明确的意义,推镜头拍摄的重点是落幅。结构画面时,落幅画面一般为起幅画面的主体或构图中心,所以对落幅画面一定要有明确的设计,要特别注意拍摄中重点是推出什么,如细节、情绪或是情节上的戏剧元素等,如果镜头推上以后画面里并没有出现重要的或人们内心期待出现的东西,观众就会感到不满足。
拍摄时,镜头起、落幅画面都要留有足够的长度。在推进过程中,画面构图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上,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推镜头相当于人们注目凝神于一点时的视觉观察体验,它引导人们的视线集中于一个较狭小的视觉范围空间或投射在一个主体目标上。镜头处于长焦段时,画面景深小、纵向空间被明显压缩。
拍摄推镜头时,随镜头集中的变化也带来景物成像时景深的变化,所以变焦拍摄推镜头时要保证落幅准确。实际拍摄时,应先将镜头推到被摄主体,聚焦,再将镜头拉开至合适的景别,正式开机拍摄录制。由于拍摄距离不变,所以,推的过程中无需再调焦而被摄主体形象始终保持清晰。
拍摄急推镜头时,一般较少使用单个镜头而通常采用一组连续的急推镜头以加强画面情绪表现的力度。
拍摄拉镜头时应注意的问题 : 拉镜头起幅画面应成为整个镜头的主体或构图中心,拉镜头时视角变宽,要注意落幅画面的饱满充实,落幅要停稳,禁止半途中止或变换镜头,拉镜头的速度也要注意有情绪的依据。
与拍摄推镜头时需要严格控制镜头落幅画面构图的情形相比,拍摄拉镜头显得较为容易。因此有些摄像人员在实际拍摄操作时,常出现拍摄镜头素材中拉镜头较多、推镜头较少的情况,结果可能会造成后期编辑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希望能予以注意。
(展示推拉镜头——时长:5’12”)
摇镜头的的特点:
摇镜头:
摇摄,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机位不变,镜头光轴(机身)作上下、左右等方向的均匀摇动。用摇摄的方式拍摄的镜头画面称为摇镜头。
摇镜头是最常见的镜头运动形式,在各类运动拍摄中应用最广泛,出现次数最频繁与其它运动形式交融也最为密切。
摇镜头的分类:摇摄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按摇的方向、角度、速度等可作出以下大致的分类:
水平摇(横摇)—左摇(Pan Left)、右摇(Pan Right)
按摇的方向
垂直摇(竖摇)—仰摇(Tilt Up)、俯摇(Tilt Down)、斜向摇 按摇的角度
扇形摇(小于180度的摇)、半圆形的摇(相当于180度左右的摇)、圆形摇(相当于360度的摇)
按摇的速度
慢摇、中速摇、快摇、极快的摇(甩)、间歇摇(打点摇)摇镜头的功用:
慢摇(常速摇)摇的速度比人眼观察事物的速度慢些。设计慢摇镜头的目的:一是,兴趣点遍布,逐一展示多个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巡视环境,展示规模;三是,逐渐扩展事物,使观众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四是,制造悬念,加强期待效果;五是,提示人物精神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面貌与内心世界烘托情绪与气氛。
摇镜头在表现上,可以客观地反映摄像师眼前的景物形象,带来描述上的客观随意性,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强制性。
在一个摇镜头中,镜头运动时间与画面框架的结合,积累地表现着空间形象。不通过剪接而让观众观察到画面内容的变化,与观看固定画面相比,人们观看画面内景物的时间相对短了,由于画面框架的移动,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某种制约(强制性)、具有一定指向性。
展现广阔的空间视野,表达整体形象,保持大范围空间的完整统一。电视在运用固定画面表达广阔的场面和恢宏的气势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固定的画面框架在表现空间上的局限所造成的。借助摇摄的方法,随画框的运动扩展画面表现空间的范围,可以使观众的视野更加开阔。
这种摇镜头多侧重于介绍环境、事件发生的地形、地貌,它与大景别(远景或全景)结合表现着开阔的视觉空间,尤其在表现广阔深远的场景时具有独特的表现力量。在表现上,这样的摇镜头侧重写虚,一般地,它不在意具体细节的描述而追求画面意境和整体气氛的表达,有较强的抒情性。
拍摄时需要注意的是人站在某处转动头部或身体的视觉经验与使用摄像机摇摄的画面效果有很大不同:人的双眼视角(水平:140度左右)与摄像机视角(一般,水平50度—60度)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无论从摇的角度还是摇动的速度上,摄像机都不能完全模仿人们头颈或眼睛转动的视觉经验。一般来说,摇动的幅度以不超过135度为宜。
(展示摇镜头——时长:3’02”)
移镜头的造型特点:
移镜头
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这种方法拍出的镜头称为移动镜头或移镜头。
1869年,(法)普罗米奥在威尼斯的游艇中受到启发,设想用移动的摄影机来使不动的物体发生运动,于是,他在电影中首创了横移镜头(Truck)。随摄影技术提高,各种形式的移动镜头相继出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
移镜头是动态摄影造型的重要表现手段,画面构图在运动中不断更新或完成。移动拍摄是以人们的生活感受为基础,生活中人们可以处在各种运动状态中进行观察,如:“东张西望”、“走上前去看个究竟”、“登高远眺”等都是对人们处在运动中观察事物的描写,边走边看、乘车或乘船时观看周围景物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视觉体验,移动拍摄,正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在电视屏幕上反映或还原出人们生活中的这一种视觉感受与处于运动中观察事物的心理状态。
移动拍摄的特征
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所有的物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都呈现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画面背景不断变化使镜头表现出一种流动感。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的运动带来了拍摄时视点的连续变化,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了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
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人们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的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当摄像机的运动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主观视线时,尤其是剧中人的主观视线时,这种镜头运动就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移镜头也是获得长镜头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可以丰富画面表现形式,获得特殊的视觉效果——情绪和气氛。
移动拍摄的方式:
水平方向
横移(左移、右移)、纵深移(前移动、后移动)、曲线移动 竖直方向
升、降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
拍摄静态对象时,可在画面上产生展示或巡视的视觉效果。这一拍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拍摄书架上陈列的图书、展台上陈列的展品、整齐队列中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工厂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街道两旁和各式店辅等,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与我们边走边看或是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看到路旁景物逐一划过的视觉经验是相似的。
如果被摄景物在外形上相关不大,而且摄像机与被摄物体的物理距离基本保持不变的话,被摄景物在屏幕的成像大小也是基本不变的。
移动拍摄机拍摄动态对象时,如与被摄对象的运动状态基本一致,可在画面上产生跟随的视觉效果。
(展示移跟镜头——时长:20”)
(展示运动镜头——时长:3’02”)
上述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使展示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它们的作用有: 展示环境与人物关系,渲染和介绍环境气氛;突出和强调事物的主体和重点;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内在联系;寄托寓意。
第四节分镜头脚本创作
一、分镜头脚本的格式
1、分镜头脚本的作用
电视摄录使用的电视节目脚本,分为拍摄提纲(多用于纪录性节目)、文学脚本(多用于电视剧)和分镜头脚本三种。
分镜头脚本是最实用的电视节目脚本,电视节目编导在编写分镜头脚本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将文字脚本的画面内容加工成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可供拍摄的画面镜头,并按顺序列出镜头的镜号。
(2)确定每个镜头的景别:如远、全、中、近、特等。
(3)排列组成镜头组,并说明镜头组接的技巧。
(4)用精炼、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要表现的画面内容,必要时借助图形、符号表达。(5)相应镜头组的解说词。
(6)相应镜头组或段落的音乐与音响效果。
分镜头脚本的作用,就好比建筑大厦的蓝图,是摄影师进行拍摄,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依据和蓝图,也是演员和所有创作人员领会导演意图、理解剧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依据。
2、分镜头脚本的格式
电视节目的分镜头脚本,通常采用表格的形式。
分镜头脚本的写作方法是从电影分镜头剧本的创作中借鉴来的。一般按镜号、镜头运动、景别、时间长度、画面内容、广告词、音乐音响的顺序,画成表格,分项填写。对有经验的导演,在写作时格式上也可灵活掌握,不必拘泥于此。
二、分镜头脚本的编创
分镜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连贯分镜,即由开场分起,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尾,顺序分下来,然后总检查,另一种是重点分镜,即先把重场戏和戏中的高潮,作重点分镜,构成剧中的主要场景,然后再连贯其它部分。
构思分镜头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1、构思镜头,把握整体结构
2、采用多种手段,强化重点情节
3、运用影视手法,增强艺术魅力
4、根据格式要求,认真填写内容
注:(1)分镜头剧本应包含的内容
镜号:即镜头顺序号,按电视教材的镜头先后顺序,用数字标出。它可作为某一镜头的代号。
机号:现场拍摄时,往往是用2—3台摄像机同时进行工作,机号则是代表这一镜头是由哪一号摄像机拍摄。前后两个镜头分别用两台以上摄像机拍摄时,镜头的连接,就在现场马上通过特技机将两镜头进行现场编辑。景别: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它代表在不同距离观看被拍摄的对象。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反映对象的整体或突出局部。技巧:电视技巧包括有摄像机拍摄时镜头的运动技巧,如推、拉、摇、移、跟等,以及镜头画面的组合技巧,如分割画面和健控画面等,还有是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如切换、淡人淡出、叠化、圈入、圈出等,一般在分镜头稿本中,在技巧栏只是标明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时间:指镜头画面的时间,表示该镜头的长短,一般时间是以秒去标明。
画面内容:用文字阐述所拍摄的具体画面。为了阐述方便,推、拉、摇、移、跟筹拍摄技巧也在这一栏中与具体画面结合在一起加以说明。有时也包括画面的组合技巧,如画面是属分割两部分合成,或在画面上键控出某种图像等。
解说:对应一组镜头的解说词,它必须与画面密切配合。音响效果:在相应的镜头标明使用的效果声。
音乐:注明音乐的内容及起止位置。
备注:方便导演作记事用,导演有时把拍摄外景地点和一些特别要求写在此栏。(参照附:《学校宣传片拍摄分镜头脚本》)
第五节电视摄像要领
电视摄像要领
为了保正电视画面的效果和便于后期剪辑时镜头的组接,要求摄像人员拍摄时,必须按照拍摄操作的四个基本要领:平、稳,准、匀
1.平
所谓“平”,是指无论拍摄的是静止或是运动的画面,所拍的画面必须尽可能地保持水平。在室外拍摄.可以地平线为依据;在室内拍摄,则可参照地角线和桌椅板凳边线,通过寻像器调整所摄画面的水平线,这是电视画面正常拍摄的基本要求。
2.稳
所谓“稳”,稳是要求摄像机在摄取所有镜头时,应该平稳,尽量消除任何不必要的晃动。在拍摄静物画面或者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特写画面以及拍摄近景人物讲话等时最好把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以保持所摄镜头的稳定性。如果拍摄者只能徒手持机拍摄,则要尽量利用桌椅、墙壁等可以依托的物体。
3.准
所谓“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①色温要准,准确地重现被摄景物的真实色彩。如果色温不准,电视画面就会偏色。②推、拉、摇、移、跟的运动拍摄的主体,聚焦要清晰,这就要求拍摄调整焦距快速、准确。拍摄中,多运用广角镜头过渡,然后再目测被摄对象的距离调整焦距。
攸县职业中专
罗耀武
③在推、拉、摇、移、跟的运动拍摄中,它们的起、落幅画面都要准。起幅时能准确地表现拍摄场景内的主体和环境特点,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落幅时能让观看者看清画面内场景所处的地理位置、面貌特征和主体状态。
④拍摄时机和构图把握准确。⑤光圈调整要准。⑥镜头的拍摄长度要准。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长度,是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需要,以及画面的景别大小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每个镜头的有效长度不会少于8s,如果是远景、全景画面的拍摄,镜头长度要超过12s; 中景画面的拍摄,镜头长度要超过10s;近景、特写画面的拍摄,镜头长度要超过8s。另外,在实际拍摄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编辑,一般来说,开始镜头的余量要多留5s以上(用于电子编辑)结尾时的镜头余量不能少于2s。
拍摄每一镜头时,开机都要提前3s~5s,至少拍摄8s有效长度的画面后,再推迟2s~4s关机。此外,在一个镜头的起幅、运动、落幅三部分的时间安排上.需要考虑到所拍摄的素材镜头要为后期编辑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因此.起幅画面要留足3S后镜头才开始运动,再加上提前3s开机 每一个镜头的起幅画面要拍6s~8s,落幅画面也要在运动镜头停止后再留3s~4s。总之,必须牢记一点,拍摄每一个镜头“宁长勿短”。
4.匀
所谓“匀”,是指运动拍摄时的速度和节奏要均匀合拍。用电动变焦时,镜头的推拉速度容易控制:用手动变焦,则要反复练习,用力要均匀。在运动拍摄时,要注意摄像机镜头的移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使电视画面模糊。当然,摇摄速度太慢视觉感觉也会不舒服。一般情况下,镜头在起幅和落幅时的速度应该慢一些,中间的运动状态变速要均匀。用三脚架摇摄时,云台要有良好的阻尼特性,便于均匀操作摄像机。如果是摄像师肩扛摇摄.就很难控制速度均匀,这就要靠拍摄者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
产生画面抖动的主要原因有:
持机拍摄中,没有掌握好均匀呼吸,上身有起伏,引起摄像机机身上下起伏、晃动,造成拍摄画面的抖动。手持摄像机操作时,机身的支撑力点不理想,手臂的轻微抖动引起拍摄画面抖动。
为了减少拍摄者走动引起的垂直震动,双膝应略弯曲些,并以身体的转动来代替脚步的移动。在行进中的车船上拍摄,三脚架反而令操作不方便,(采用身体的灵括性来控制稳定是较好的方式)千万不能以车船上的任何物体作支撑,只能利用自身与车船的同步运动(身体可起减震、缓冲作用)来减轻晃动,求得较为稳定的电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