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自我管理行为疗法矫正不良行为的个案报告
行为疗法个案报告
运用自我管理行为疗法矫正不良行为的个案报告
1.个案基本情况
何某,女,20岁,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师范专业大三学生,身高165cm,五官端正,形体匀称。中小学时,未曾寄宿学校,一直在父母的监督指导下学习生活,成绩优异,以较好的成绩考入大学。自从上大学后,初次离开父母的照料,并且为了学习和生活购买了电脑和手机。
在电脑和手机的诱惑下,同时又缺少父母他们的监督指导,何某对电脑、手机形成了极大的依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电脑及手机上的娱乐活动。由此,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尤其是学习成绩大不如前。
此外,何某在中学就存在偏科现象,英语成绩最不理想,在高考的压力下,还能够勉强努力学习。大学后,虽然何某明确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概括有三:英语期末考试不可逃避;四六级英语考试对以后能获得一份好的教师工作有一定影响;所学专业(心理学)在欧美尤为发达,学好英语对专业发展极为重要。但出于对英语学习的厌恶,仍然不能学好英语,甚至出现几乎不学的状态。想学,但却不学,这样的状况让何某焦虑万分,希望英语成绩能够得到改善。
2.心理诊断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的依据如下:首先,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等精神症状,由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实,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焦虑、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是很强烈,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心理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治疗过程
1)作出采用自我管理法的决定
从表面上看何某的两个问题是:过度使用电脑和手机娱乐导致学习下降等不良后果;想学好英语,却学不好英语。其实,这些都来自于何某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增强自我管理能够使得何某不再需要父母的监督管理,自己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和娱乐。因此,自我管理能力对何某改善这两点至关重要。
2)定义目标行为
自我管理是增加或减少目标行为的水平,必须先确定要改变的目标行为。归纳起来,最困扰何某的有三个目标行为:手机的过度使用;电脑的过度使用;英语学习量不够。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三个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1.手机使用过度:在学习、工作时间内,使用手机的时间一天内超过10min则可视为手机使用过度。其中学习、工作时间包括:上课、自习、开会等非休息时间段。
2.电脑使用过度:非学习、工作用途,使用电脑的时间一天内超过60min则可视为电脑使用过度。
3.英语学习量不够:一天内学习英语时间低于40min则可视为英语学习量不够。
3)行为的基线水平观测和记录
针对所确立的目标行为,为了制定合理的矫正目标,何某采用持续时间数据表对自己每天的手机、电脑使用和英语学习时间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观察、记录。持续时间数据表如下:
1最后,将三个持续时间数据表的数据绘制成图如下:
4)目标建立
鉴于目标行为与基线记录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何某决定采用一个中间目标来过渡,逐渐完成最后目标。
中间目标为手机使用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电脑使用时间控制在90min以内、英语学习时间增加到每天20min以上。
最终目标即为目标行为的矫正,手机、电脑使用不过度,英语学习时间为每天40min以上。
5)选择适宜的自我管理办法
针对何某的情况,选用了两个办法来加强何某的自我管理能力。1.前提控制法:
为了减少电脑和手机的使用,何某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每天对手机只充电一次;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上课和上自习都不携带手机和电脑;并且告知室友,在上课时间不要借手机给她玩耍;在电脑上贴上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每次开机时都想好要做些什么事;作为电脑和手机的娱乐代替品,针对何某的兴趣爱好,可以多出去打乒乓球和爬山。
为了增加学习英语的时间,何某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每天在书包里背上英语的相关书籍,为学习英语创造环境;找一个英语专业的同学一起学习英语;每天晚上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并计划第二天的学习时间;多到图书馆或者自习教室这样学习气氛好的地方学习,而不是呆在宿舍。
2.安排强化和惩罚:
为了减少电脑和手机的使用,何某采取的强化措施为在每天达到目标行为的晚上,可以吃自己喜爱的巧克力做为奖励;惩罚措施为,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行为,则在晚上为寝室打扫卫生。
为了增加英语的学习时间,何某采取的正强化措施为在每天英语学习到达目标时间时,可以听音乐休息十分钟;负强化措施为,如果每天早上起来没有看英语超过15min就不能吃早餐;惩罚措施为,在没有达到目标的当天,为寝室无偿捐献1元室费。
6)变化评估
在确定了自我管理的办法后,通过自我监督法来连续收集资料,并评估目标行为是否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通过一个星期的资料收集,绘制成图表如下:
分析数据图,可知中间目标基本达成。
7)重新评价自我管理方法
虽然在实施的时候中间目标已经达成,但也认识到自我管理方法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为了更好的达成最终目标,又对自我管理的方法进行了部分修改。具体如下:1.将在上课或自习期间没有使用电脑和手机的强化改为即使强化,即:如果在上课完一个课程或者自习两小时期间没有使用电脑和手机进行娱乐,则口头上表扬自己,并可以选择一种喜爱的零食吃一点;如果有使用手机和电脑娱乐,则口头上批评自己。2.将每天早上的英语学习时间提高到20min,并且在没有完成任务的当天捐献室费提高到2元。
改进自我管理的方法后,又以最终目标为目标来自我监督。
8)变化评估
在改进了自我管理的办法后,通过自我监督法来连续收集资料,并评估目标行为是否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通过一个星期的资料收集,绘制成图表如下:
分析数据图可知,最终目标已基本达成。为了使改变的行为得以坚持下去,接下来需要实施一些保持方法。
9)实施保持的方法
在达到目标后,何某就应该逐步减少自我管理,让自然的强化来维持目标行为。对于电脑和手机的使用,何某决定不再采用严格的自我管理,而是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其它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登山,阅读有兴趣的书籍等,来取代电脑和手机所提供的娱乐。关于英语的学习,在做练习时所取得的好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强化,但何某的基础较差,所取得的成就感不足以维持以获得的行为,所以,仍然保留早上起来看英语不足半小时就不能吃早餐的负强化。
并且在保持阶段仍然对行为观察记录一星期,绘制成图表如下:
在观察期间,所矫正的行为得到保持。
10)总结评估
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可得图表如下:
有图表可知:对何某实施的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何某的典型问题行为得到了矫正,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何某通过实践也学会了行为疗法中自我管理的步骤方法,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运用来解决自身的其它问题行为。
4.讨论
本个案中,整体运用了自我管理的方法步骤。具体采用了三个行为疗法的策略:前提控制法、强化法和惩罚法。
其中,前提控制法包括对物理或社会环境某些方面的操纵,以促发期望行为,并使竞争行为更不易出现。在生活中,有许多前提控制法应用的例子:为了多吃健康食品,你可能购买健康食品,并将它们放在厨房容易拿到的地方,每天上学带上装有健康食品的午餐。大量研究也证明了前提控制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矫正行为的方法。本个案中,也对何某采用前提控制法使她的英语学习时间增加,用手机和电脑娱乐的时间减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行为强化是指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行为惩罚是指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于是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再次发生。总的来说,强化是为了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惩罚是为了减少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强化和惩罚作为行为疗法中最基本的原理,在行为疗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对何某的行为矫正中,强化和惩罚同样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除了前提控制法、强化法和惩罚法在何某的行为矫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外,将目标分为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来逐步实现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标行为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时,采用中间目标来逐步完成是可取的,这样减少了行为改变的难度,并且有利于行为的保持。
最后,行为矫正后,要保持并不容易。虽然何某在接下来一星期的时间内继续实施了保持行为的策略,但一星期后如果不继续坚持,不良的行为也许会逐渐恢复,因此需要定期对目标行为进行评估,时间间隔可逐渐增加,直至完全稳定。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G.Miltenberger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40-347,269-281,58-104…
2.郑宁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一例强迫性心理障碍的个案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
(9):633-634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5-196
4.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
(三级).2011.22-45
第二篇: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写写帮推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文章类型:文章题目: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一例初中学生因对中考及未来过分担心、学习成绩长期不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性格内向,进入初四以来成绩下滑后一直不能得到改善,中考日渐临近,很是焦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否则精神会濒临崩溃。咨询师通过给予求助者共情,尊重与无条件关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了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贾某,独生女,16岁,重点中学初四学生,生于山东淄博市,父母在大型企业工作。自幼成长过程较为顺利,父亲温和,母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
2、成长史
求助者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均为高中毕业,家庭条件一般。小时聪明伶俐,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家境虽然一般,但是求助者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为其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随着年龄增长,小学后性格渐渐内敛,儿时的活泼现象渐渐消失。上初中后,由于青春期的发育,体重越来越重,由于自尊心强,对自己的体型自信心不足。小学毕业选择初中时,在爸爸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本地区的重点初中上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为了能在中考中增加有利的砝码,参加了绘画和奥术辅导班。在初三结束时,父母为了能后升入更好的高中,费尽周折,将其转入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四。在新的学校读初四以来,成绩一直排在班内二十名以后,自认为非常努力,却不见成绩有所长进,感觉周围的同学学习状态比自己好,觉得同学们慢慢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再关注自己;在特长班中的学习也到了瓶颈阶段,总是努力学习但是长进不大,担心父母的付出会打了水漂。中考一天天临近,心情越来越急躁,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会辜负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长的期望,更觉得对不起父亲为自己择校付出和帮助。担心自己将来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亲人、朋友都会瞧不起自己。近两月余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感觉精神会濒临崩溃。
3、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社会功能
身体状态: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 精神状态:焦虑、紧张、内向、敏感、无法安心学习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有放弃学业的想法。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躯体化2.3 抑郁2.1 焦虑3.2 敌对0.5 SDS 45分 抑郁的分界值为53 SAS 62分 为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述:近两月余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想起中考就特别紧张,无法摆脱。
2、个人陈述:重点中学初四学生。我在初中的前三年学习成绩基本上都再本班内稳定在十五名左右,我自己觉得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能进入前十名。在这个学期,我爸爸费了很大的劲帮我转入了现在的这所市重点中学。一进入这个学校学习,我就感到非常的紧张。看到我身边的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虽然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成绩依然不满意,考试总是在二十名开外。我的父母工资不高,为了我能上好的学校,他们到处求人找关系,我要是学习不好就对不起我的爸爸和妈妈。进到初四以来,已经有两次月考了,我的成绩都不理想,我很着急,一看书就头疼,学习学的想哭。妈妈也很着急,经常在我耳边说:你要好好学习,否则我们前面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我心里也着急,可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段时间,妈妈看到我很紧张,也不再唠叨我了,但是我自己感到压力很大。近一段时间上课时,看到老师在讲课,可是有时感觉什么也听不见。周围同学都在忙碌的做题时,听到他们翻试卷的声音,写字的声音,我就紧张,着急,就觉得我追不上他们了,有一种想从教室里冲出去的冲动。感觉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也都不再关注我了,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在重点学校老师只关心前几名的学生。我的爸爸虽然不当面批评我,但是他总是说他朋友家的孩子学习都是前几名,特长都到了几级,让我感到我很笨,做什么都做不好。我如果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谈不上什么前途和未来了,亲人朋友也会瞧不起我和我们家。近两个月多月以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失落、烦躁、胸闷、头痛,乏力,回家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行为拘谨,说起学习开始抽泣落泪,感觉委屈、痛苦。咨询过程中,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积极配合咨询师工作,感知觉等无异常,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治欲望。从言谈中发现贾某性格较内向,内心自卑,缺乏自信,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自小受到亲人朋友的高期望,所以自感力不从心,又对自己要求甚高,自尊心强,考试遇挫后,出现紧张、焦虑。
2、贾某的母亲:贾某从小就很要强,自我感觉比很多人优秀。从上小学开始,一般都有同班同学到家里喊她一起走,她从不主动去喊其他同学。十四岁时月经初潮,现月经正常。小时活泼,小学之后慢慢内向了一些,平时喜欢看看电视,偶尔上上网。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自初四开始成绩下滑,找不到原因,近来出现厌学情绪,不想参加中考了,觉得自己即使去考,也不会考好。两个月来出现食欲下降,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紧张、多梦、偶尔脾气发作,将书扔了一地,自己则跪在床头,不吃不喝。
3、姨妈反映:贾某从小较安静听话,性格有些内向,喜欢做手工,卡通画画得不错。懂事,作为家里第三代人的第一个孩子,家里人给予了很多的期望给她。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两家住的比较近,所以从小看她长大的。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最近出现了焦虑厌学的症状。这可能与她妈妈一直不停地唠叨有关,与父母的沟通不是很好,或者有其他原因也不一定。
4、同学反映:孙某性格有些内向,在班内交往的同学不是很多。没有早恋的现象,给同学们的感觉是一个很听话的乖乖女。上课不太主动回答问题。最近好像更加内向了。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作如下评估:该求助者食欲下降,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紧张、多梦等,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但其感知觉、思维、人格等未见异常,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2、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为女性,年龄16岁,处在青春期。(2)心理原因:
①个性因素:性格内向,内心自卑,同时又自我要求高,少与人交流;成就动机很强,自我要求太高,不敢有丝毫懈怠,追求完美。
②错误观念:认为自己必须考上重点高中,否则就没有前途,对不起父母家人。
③对现实问题的错误评价:认为自己成绩下滑,老师不再关注自己,同学也都瞧不起自己。周围人也会看不起他.(3)社会原因:
①生活事件:进入重点中学的初四,陌生的环境,根据成绩决定一切(例如排座次)成绩却一直下滑,自感很焦虑、烦燥,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多梦、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不再上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
②社会支持:性格内向,与同学、老师很少交流。父亲由于工作原因,加之贾某长期住校很少沟通。母亲不懂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方法,脾气急躁,动辄给施加压力,缺乏长辈的支持。
3、诊断与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为考试焦虑以及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首先,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初四学生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而成绩不断下滑,与自己的理想差距越来越大。求助者痛苦,感觉失落,委屈。
第二,从持续的时间来看,痛苦情绪持续两个月以上; 第三,求助者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有厌学的现象,难以解脱; 第四,已经出现部分泛化和回避现象,影响了社会功能。
从以上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严重程度、病程及心理测验结果综合评定,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无妄想等,所以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明显、焦虑、烦躁等症状,但未出现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悲观、厌世、自杀观念或行为,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症状严重程度尚不达抑郁症标准,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烦躁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排除神经症。
(4)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而本案例中,求助者痛苦情绪强烈,且持续两个月以上;内容有所泛化。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协助求助者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正确评价高考的意义,降低应对高考的焦虑,调整自我认知,与家长、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关系,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调整自我认知,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符合目标有效性的七个条件:具体、可行、可评估、积极、双方商定、多层次统一、属于心理学范畴。
2、主要咨询方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
(1)认知行为疗法基本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2)放松训练:人在放松状态时,全身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四肢温暖,从而获得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放松训练能够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1)求助者的权利
①有根据咨询要求选择咨询师的权利
②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不满意时,有更换咨询师的权利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收费情况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2)求助者的义务
①要遵守咨询诊所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咨询方案,收费情况、咨询时间等有关规定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约定时间,不迟到,不能如约咨询应提前通知咨询师(3)咨询师的职责与义务 ①热爱本职工作
②不得因求助者的各方面因素而歧视求助者
③在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前,必须让求助者明白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④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可达成书面协议
⑤不得与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其它关系
⑥认为自己不适于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做出明确说明,介绍给另外合适的咨询师
⑦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4、咨询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第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五次。咨询收费:每次50元人民币。心理测验收费:SCL-90: 50元 SAS: 30元 SDS: 3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咨询关系建立、确定咨询目标阶段(一周)任务:
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⑵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⑶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⑷介绍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相关技术: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第一次咨询(第一阶段):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②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③求助者独立完成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④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⑤咨询师告知其为严重心理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咨询得到很好的改善,阐明咨询的意义以及双方的责权利。
⑥布置咨询作业:在咨询中了解到贾某曾经有写日记的习惯,进入初四以来由于压力很大,已经很少写了。因此建议她继续原来的好习惯,如实记下每一天不开心的事和开心的事,并在每一件事件后面记下自己的感受。她很认同地答应了。写日记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流露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情感以及事件积淀的回忆整理, 可以反观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能使人获得新的感悟。多数人都拥有某些会释放出强有力感情的记忆,表达这些感情本身就将是积极的,某些记忆还会发掘出深层的、尚未解决的痛苦,这一痛苦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更持久的反思。
⑦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三周)任务:
⑴确定问题,发现求助者问题背后的不正确观念;
⑵协助求助者自我审查,找到自己的不合逻辑的不适情绪和认知; ⑶结合放松训练,降低求助者应对高考的压力;
⑷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初步正确评价高考对于人生的作用; ⑸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⑹进一步改变认知。
相关技术:提问、自我审查、演示、语义分析 过程:
第二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确定问题、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了解孙某一周以来记下的相关事件以及情绪体验,为确定问题提供参考。贾某记下了考试以及课堂上老师对她的提问以及感受等,能够做到内容、情感属实。
②确定问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体现在两点,一是在于对中考的意义的过分关注和未来的过分担心,具体表现在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同学会瞧不起他,老师会忽略她。也会辜负家长的期望,觉得对不起爸爸对自己的付出和帮助。担心自己将来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亲人、朋友都会瞧不起自己,并且深受这种痛苦体验的折磨。其二,求助者也因以上原因产生相应的考试焦虑情绪,认为自己参加中考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有放弃中考的观念。
本次咨询接触到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观念,通过对求助者的看法进行引导,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动化思维,使其认识到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并对这些体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使求助者发现自己的认识过程的错误根源。
②检验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演示技术,使求助者通过投射,将自己的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 “角色”使贾某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问题,通过引导,能使贾某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本案例投射的情景是: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贾某,而贾某则扮演其母,通过一次考试之后的母女对话,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咨询师抓住时机与贾某展开引导性辩论,通过投射引导贾某转换角色进行思考:如果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想说什么?进而引导贾某认识到: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担心是正常现象,多数父母都给予了孩子很高的期望,但是只要能健康、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这就是最快乐的人生。
③放松训练:求助者学习放松,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在令人放松的情境中,配以咨询师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激发求助者的自我暗示,感受一次,体验应对考试压力的逐渐降低;
④布置作业:介绍一些认知疗法的书籍,给求助者阅读。让其转换角色,体会父母、亲友、同学以及自己的心情。坚持写日记,同时独立在家学习放松训练,体会面对考试焦虑情绪的逐渐降低。
⑤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第三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进一步改变认知。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对认知疗法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回顾会谈的内容,记日记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基本接受“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想自己想象的那样瞧不起和漠视自己,中考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但仍然感觉失落、紧张;
②语义分析,纠正核心错误观念:通过语义分析技术,使贾某认识到错误的自我概念在于自认为如果高考成绩不好,就一切都随之糟糕的想法,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出色的,如有责任,孝顺,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等等。帮助贾某认识到,父母不会埋怨她,老师不会漠视她,同学也不会瞧不起她。帮助贾某进行一个新的认知重建过程。
③放松训练:贾某进一步学习放松,反复两次,体验高考压力的逐渐降低; ④布置作业:通过反思和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带给自己的影响,尝试重建正确认知,进一步分析她自己的问题,并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
⑤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第四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贾某日记中所记录正性事件与情绪有所增加,能较为客观的对待平时的检测,能与同学交流对待高考的态度和感受,错误认知明显改善,初步具备了正确自我评价和客观对待他人评价的认知;
②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对于有自卑心里,自我评价较低的求助者,他的愉快情绪相对较少,因此,可以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让求助者通过行为的改变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改善认知。在本案例中,结合班内的面中考主题班会,与班主任老师联系,让贾某写出自己面对中考的心路历程在班内与同学交流,发现贾某的认知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行为矫正技术的运用,贾某已经能够走出焦虑、悲观的负性情绪,饮食、睡眠等方面趋于正常,能正确面对中考,面对未来,面对自己。
③对前几次咨询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肯定。
④布置作业:继续记日记,写下自己的积极应对事件与正面情绪,继续放松训练。
⑤商讨咨询的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约定下一次咨询时间。第三阶段:认知复习、咨询结束(一周)任务:
①进一步改变认知、合理应对高考,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②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目标:巩固咨询效果。过程:
①咨询作业反馈:这次咨询,求助者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感觉能够自然谈论高考的问题,对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错误观念消失,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
②巩固新认知:求助者看起来神情较轻松,称已经能够专心投入得听讲和进行测试,与家长的沟通良好,求助者觉得咨询减轻了困扰他很久的心理压力。
③对贾某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加以肯定,对前几次咨询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肯定。肯定了贾某的理性认知,对其他的错误认知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对贾某就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的运用进行了进一步的辅导,对她在人际沟通方面的努力做出了肯定信任和鼓励,告知她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④结束咨询求助者目前的情绪与行为状态均有一定改善,咨询目标基本实现,可以结束咨询。
⑤心理咨询与家庭关爱相结合,达成共识。
⑥告知咨询关系的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CL-90 躯体化0.5 抑郁1.0 焦虑1.2 敌对0.3与第一次测验结果相比有较大改善,属于正常范围。
心理测验结果SDS 26分 SAS 34分
2、求助者自我评估:对自己成绩下滑的现实进行理性分析与正确面对,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到而对变化的不适应以及不良情绪的影响则是影响学习及生活的主要原因。内心冲突消失,睡眠质量提高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信心。
3、母亲的评价:贾某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不再过分担心未来以及他人的评价。能主动与别人交流,不再封闭自己。不再认为别人会瞧不起自己。
4、同学、老师的评价:贾某最近开朗了许多,与同学沟通良好,学习状态良好,最近一次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5、咨询师的评估:这次心理咨询明显有效。咨询过程中紧紧抓住了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1)为过分关注中考对未来的影响他人的评价,(2)面对中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焦虑情绪。结合了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适当运用了咨询技术,同时结合青春期心理特点,运用了相应的非技术性因素,如共情、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等情感性因素,在促进个体成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取得
预期的咨询效果,初步达到了促进来访者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1doc
中小学教师不当行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影响及矫正
江津二中
樊卫
【摘要】: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普遍较弱,受到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往往会发展成心理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当,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导致学生不爱上学,害怕老师,有的老师甚至辱骂或体罚学生,这样会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沉重的打击。恶化师生关系,使学生恨老师,狠社会。有的甚至轻生、厌世,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教师的言行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国民素质的塑造,为了国家的未来。所以写此文章,唤醒还未觉醒的老师们,让更多的老师来为我们的孩子服务,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教师
不当行为
学生
不良行为
矫正
前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所以教育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作为一个教师个体,他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质的培养,而作为整体,他则承担着一个国家新生力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中了解到很多老师不注重师德修养,不注重教育规律和学
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表现出很多不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恨老师,狠社会。有的甚至轻生、厌世,有的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国民素质的塑造,为了国家的未来。写此文章,唤醒还未觉醒的老师们,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孩子服务,让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1. 心理学是指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2. 在现实生活中不良行为主要表现
学习习惯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课堂注意力分散,而且故意影响他人,扰乱课堂;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要么抄袭作业要么不完成作业;不良爱好多,如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生活习惯方面: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脏话连篇;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贪图享受,怕苦怕累;不尊重父母和他人,没有感恩之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秩序混乱,纪律观念淡薄;经常吃烟、酗酒,穿着打扮不合中小学生的身份。
人际关系方面:爱和社会上闲杂人员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没有是非观念,缺乏公德之心;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暴力倾向严重,爱欺负弱小和打架斗殴;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教师的不当行为影响且恶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影响,自身因素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的影响,但本人认为,教师教育的不当行为也影响并且恶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2010年10月4号,山西朔州发生了一起惊天血案,一个90后学生在课堂连捅80后老师四刀致死。血案第一主犯是个90后的学生,入学不足一月,没有任何仇怨,揣着三把利刃,连捅老师四刀,弑师后,留下了一页 “死亡笔记”,自称 “我就是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李明“死亡笔记”中还说:“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他声称,“做鬼”也要杀两位初中时的老师。2210年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在做家访时被自己的学生掐死。这两件事不是偶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校园凶杀案,包括学生殴打教师和杀害教师的案子,一再昭显,输入关键词“学生殴打教师”,百度一下,有相关信息801000条,再输入“学生杀害教师”,竟有724000条,足见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对老师有如此的深仇大恨。当然,在谴责学生的同时,我们教育部门,一线的老师也应反省一下,学生们这样,我们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当行为,是否对不良行为学生有落井下石?本人认为教师的不当行为恶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的甚至扭曲了他们的心灵。
三、教师的不当行为主要表现 1. 体罚和变形体罚
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在教学中非常普遍,且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方式多样,看百度 “老师体罚学生的方式”中同学们的叙诉:山东一个化学
老师的绝招是:吃粉笔,从粉笔槽抓一把碎的塞满学生口腔,用一把新粉笔封口以免碎粉笔掉出,坚持到下课;山东青岛胶南某小学午睡睁眼睛,老师让他们蹲在她的写字台下睡半个小时;辽宁朝阳建平初中的一位违纪的同学在寒冷的冬天里抱着电线杆子半小时;内蒙古某小学的学生下午上课睡着了,老师悄悄的来到身后往脖子里灌凉水。有的拿个扳子打大拇指关节;还有的拿着小棍敲击头部,;还有的老师扯住头发往墙上撞,在不然就直接把学生提起来从门口扔出去。贴吧中,同学们提到的“打”“ 踢”“ 揪” “拧”“掐”“拽”“戳”等动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一些教师的不当行为令人发指。例如,有的教师狠踹学生使其小腿骨折;扇耳光致学生耳膜穿孔;打掉学生的牙齿;把学生打成脑震荡等等。
体罚不仅对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还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这样一位学生叙述到,有的学生“被教师吓得尿了裤子”,还有的学生“一回答问题时就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有的一看到老师就躲起来,而且吓得发抖。有这样一位同学还说,老师对我的“关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有些学生经常受到体罚后,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去上学。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2. 讽刺、挖苦和谩骂
讽刺、挖苦、和谩骂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的高,如 “你是猪吗?讲了好几遍你都不会;如果你都会做了,我用手煮饭给你吃;你是人吗?动物都教会了,教你教不会。”„语言伤害成为了学校的软暴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暴力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打消孩子学习的激情,产生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隐性事件。南山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伟,一年级上学时聪敏乖巧,从来都不是个爱捣蛋、爱闹事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常常在95分以上。但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小伟的情绪经常很低落,并且成绩开始滑坡,尤其是语文成绩。大人询问小伟,他闭口不说。直到升上了四年级,小伟才逐渐向家长透露他
情绪不好是因为经常在学校里被老师冷嘲热讽。小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是被老师批评很丢人的,逐渐地他开始害怕上语文课。”一位姓韦的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了口角,学生对韦老师说“我不想活了”,韦老师一生气也说出了一句气话“想自杀,可以方法很多,如:“吃药、上吊跳楼都可以”,谁知这位学生放学后,回家吃了安眠药虽然被救了后来没出人命。
3. 歧视和轻视学生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不经意间的教育细节中透视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尤其对差生。如座次的编排;处理优差生问题的不公平;对优差生语言交流的方式;上课时对优差生的关注程度等。这些现象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成绩越来越差,因此厌学、逃学、辍学。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封闭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世轻生的念头。百度差生吧中有一个差生与2009年6月这样写道:真的好想去死啊!死了就不会让关心我的人失望了„我不知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真的很不想看着他们的颜色过日子了,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我现在是生不如死,每天过的绝望、忐忑„活着,好累„如果可以,着辈子我真不想要了„未来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
4. 情感上冷漠学生
“所谓冷漠行为,是指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心的重要性,缺乏工作热情,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师生间仅仅维持冷漠的、肤浅的、公式化的工作关心,缺乏了解,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在心理上有一种冷漠感,疏远感。”教师的情感冷漠主要表现为:忽视学生,教师长时间把某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有意不理睬学生,尤其是对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有意偏爱表现好的,自己看重的学生。这些行为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老师,甚至仇视老师。
四、如何矫正教师的不当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强国必先强教。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因此,我们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
1. 提高法律意识(参考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对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揭示出中小学教师在青少年人格养成阶段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这么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国度中,其影响尤为突出。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数是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无法比拟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制观念,才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发挥人民教师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觉学习、贯彻、理解、现代法治精神的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懂得“依法治国”的涵义;明确在制度上和对全社会的成员在行为规范上的总体要求;这样才可能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明确教师和学生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在现代法治精神问题上,中小学教师切不可“以其浑浑,使人昭昭”。其次教师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行为,不是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义务。因此,教师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学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动上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就是指
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法律所赋与的权利和义务还给学生。依法“尊重”学生,就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2. 转变教育观念
一切的行动源于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明确教育是培养人的,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俗话说,“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养人、不养心,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所以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作为教师,一定要强化养心和育心意识,要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育人为本的教育“[3]。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师观。传统的教师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天职,而现实背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师观。教师从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由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不光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时时刻刻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良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注重师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重塑教师形象
现今中小学师资队伍不断扩大,但师资水平却并未与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同步提高。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又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陶行知认为:“作为一个人道德尤为重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3]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陶行知认为比起其他职业道德作用就更为重大。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4]在这里陶行知深刻地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根本点。所以,陶行知说,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的人格
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而,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在他的著作当中,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自毁毁人”、“自杀杀人”的这样词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
4.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而教师的责任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学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教育的成效,影响着他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其中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敢于承担这份责任。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和正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问题中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要敢于承担,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即使没有自己的直接责任,也要想到今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自己可以在其中做哪些工作,并通过正常渠道提出改进的建议。还要多反思自己的水平、能力和责任心如何,且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5.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时代的教育呼吁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把“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做到“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服务意识,也只有教师具有了服务意识,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把“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落到实处,还教育本来面目。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会对学习过程及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积极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说的服务不能只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时期,而应是全流程、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服务体系。只要学生有要求,或者只要能预计到学生的需求,我们都应努力去满足。在学校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服务对象,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服务者,我们必须给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相信在这种选择的压力下,教师会被迫放弃那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主动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反思自己的观念、教育方式等,做出积极的调整。当教师在这种改变中收获学生的热情的回报时,也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也就真正进入了服务者的角色。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参考文献: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 田保华 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中国教师报;2010.11.17第3版
[4] [5]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M],1991年版
[6]田汉族“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形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7] 李维新等“班主任要慎用批评:也谈惩罚对儿童的心理的影响”,[J].《小学德育》,1993年第6期。
[8] 李虹“对儿童的惩罚”,[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
[9]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探索[J].,2003年第二期,[10]杜威,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11] 王爱平.师德?师德![J].江苏教育 , 2008,(07);
[12]窦中伟.浅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溯源及矫正预防,[J].教育探索,2009年7期;
[13]肖华香.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视,[J].作文周刊,2009年47期;
第四篇: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幼旭学校“合江县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合江县幼旭学校课题组
尊敬的教研室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代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课题组向大会作这一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选题意义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它们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工作应以德育为首位,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地处县城城区,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县委县府指定的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学校,也是合江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在校中小学生有1500人,在现有招生体制下,我们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到20%
以上,有近40%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中,集中了合江镇和县城周边乡镇各小学输送来的大量学困生和品困生。这些学生除了表现在学习困难外,内在为道德失范,外在为学习、生活和交际等行为失范。这类学生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不加以矫正,将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管理和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障的德育运作机制并没有形成,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根本没有得到有机整合。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监护缺失”的问题,不少活动存在“运动式”、“一阵风”的问题,现有教育管理也多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效果不理想。德育工作评价虽然有制度可依,但这些制度缺乏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德育工作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教学成绩和学业分数上,德育评价虚多实少,学校、职能部门和班级的多级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有了雏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我校开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预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效果预测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构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运作机制。
具体办法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德育的有机整合。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
采取的途径为: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转变育人观念,创设良好的师资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家长育人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找准活动的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构建适合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矫正的系列活动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生行为规范检测与评价体系。
我们的想法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量化评价指标,德育评价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建立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和班级等的多级评价体系。
(二)、预计达到的效果。
1、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乐观向上,行为文明,习惯良好,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师育人观念得到更新,育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3、学校管理理念得到优化,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4、育人环境等到改善,书香校园打造成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本课题的改革主张与改革措施
(一)本课题的改革主张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题的研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本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解决我们德育工作中暴露的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运作体系,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课题的研究与我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要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力所能及,研究的条件基本能具备,研究的保障可以落实;该课题具有研究价值,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认真操作、加强管理,注意及时调整和修改完善,一定会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本课题的改革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为准备论证,实验验证,总结提炼三个阶段。具体措施是: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前期准备。
(2)教育调查:运用教育调查法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调查研究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等,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主要用于实施初期。
(3)行动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让德育工作者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拟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反馈信息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反思,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为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提供实践和研究的丰富信息。主要用于实施阶段。
(4)邀请师培部门、专家、优秀班主任教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对本课题研究给予指导、引领。适用于课题研究全过程。
(5)案例研究:注意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级别的学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的德育工作范式。主要用于实施后期。
(6)经验总结: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视资料数据的积累、归类并整理研究资料,寻找成果和过程蕴含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主要用于总结阶段。
四、本课题活动规划
①对学生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调查活动。②家庭环境、社区氛围、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政府政策检视活动。③专家引领活
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课题组人员及相应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④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展开交流活动。⑤学校及各部门的德育系列活动,具体为学校 每学年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教师评选,每学年一次师德标兵评选,开展“家长学校”各类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每学期一次主题关爱教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支部每学期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每学期评设党员示范岗,进行流动管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工会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开展贫困生慰问活动。教导处 定期开展德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拟定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期一至二次班主任培训活动。团支部与少先队大队部“幼旭之星”评选(周星、月星和期星评选),每周一次班级百分竞赛(学期末总评一次),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活动,每学期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按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每期“艺休周”活动。班主任 《学生守则》与《一日常规》学习系列活动,幼旭之星评选活动,每周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开设“家校路路通”,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科任教师 每期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每月交一篇“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体会,每期写一本读书笔记。
2011年5月
第五篇: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浅析动画片对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康淑萍 江西省吉安市保育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为了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及学会共同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幼儿社会性教育尤显重要。在当今这个电视等多种媒体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日益成为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小班幼儿这一特定群体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动画片是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份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孩子在1岁以前就开始看动画片了,有的父母甚至称自己的孩子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坐在电视机前了,动画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幼儿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幼儿时期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动画片所提供的音像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多种信息,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而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3至4岁,正是进入人生剧本的“幼儿决断”或“早期决断”阶段(3至6岁)的起始点,也正是俗语所说的“3岁看大”的关键时期,这正是幼儿接受社会性教育的关键点,也正是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最佳渠道和采用有效方式抓住教育契机实施教育的用心点。而动画片所具有的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多通道的感官刺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感色彩浓厚、儿童化等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使之成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幼儿社会性包括幼儿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也就是说,好的教育不单单是智力的训练,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从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标看,包括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愿意与人交往,有合作态度与
行为;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愿意关注、参与家庭及集体与周围的事物;遵守必要的规则等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对小班幼儿观看动画片的动态观察分析,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看《天线宝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反映家庭温馨、合作友好、聪明活泼等内容的动画片,而对《奥特曼》之类的包含暴力、打斗、恐怖内容的动画片表现出害怕、厌恶、不愿看等行为。小班幼儿的这种行为反映,是幼儿从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初步转入准社会环境--幼儿园后,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安全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具体表现,特别是由个人为中心的全家呵护型的环境向友好合作的集体交往型环境转型之初,小班幼儿急需寻找的安全需要的心理反映,表明幼儿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小班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意识,使他们对于面前的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他们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在幼儿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动画片正好迎合了幼儿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有的幼儿还无意识地把动画片中的情节仿真地搬到现实中来,有时把对动画片中的理解和认知作为在幼儿园真实发生的事情向家长叙述,让教师和家长啼笑皆非。这种小班幼儿的意识识别亦真亦幻的成长“决断”,正是老师和家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要通过让小班幼儿观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动画片,在幼儿心智模式中建立基础扎实、富有开放性特色的社会性发展的健康模式,使之成为原创最佳动力之源。同时,通过师幼互动将一些具有浅显易懂的社会性内容的动画内容编成故事进行表演、游戏,进行以情感心理的接近与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情感特殊需要,重视和孩子们的情感交流。3至4岁的幼儿情绪不稳,主要满足于生理需要,可通过每天都摸一摸,亲一亲他们,和孩子身体接触,让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和谐融洽环境中促进社会性发展。
二、正确认识动画片在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富集效应”
社会性发展得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扩大自
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性发展得较好的幼儿,往往心态积极稳定,自信心强,比其他的幼儿表现出更有“毅力”,他们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地“工作”;遇到困难使他们也能寻找原因,努力克服困难,而不轻易放弃。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学做真人”,还会导致不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这里有一个社会性教育成效的“富集”过程。
“富集”这个词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在这里借指增长的一种效应,一种级数关系。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时时刻刻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本文所提出的“富集效应”,是指幼儿将一定的好或不好的社会性发展信息不断吸收,并在认知行为中予以不断模仿,这样的行为强化到某一个特别点时,就转化为一种习惯,从而成为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动画片的观看中,同样存在“富集效应”。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幼儿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促进幼儿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应根据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标,有选择地组织观看一些优秀动画片以实现“优势富集效应”。如果教师和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动画片,放任不管,孩子会把动画片中的一切照单全收,那些品位不高、制作粗劣的动画垃圾,会不负责任地污染孩子的稚嫩心灵,这就很难避免出现“劣势富集效应”。如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如一个3岁男孩学动画片中小鸟飞行,从窗口“飞”下,导致肝破裂死亡。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儿童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
幼儿之所以喜欢动画片,是与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及动画片的表现形式有着密切关系的。根据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小说《指环王》的作者约翰·托尔金所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论,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个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在第二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真实”形象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
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能将幼儿内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这一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复现。这样,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进入小班阶段的幼儿,生理不断发展,神经系统的机能进一步增强,加上言语的真正形成,开始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多数儿童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这个特殊时期,为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当然,这些动画片里的人物要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情节要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也要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做到家园互动,要把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作为与幼儿交谈的重要内容,加深初始印象,并在生活的细节行为中,家长和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幼儿的正确判断,在不断实现新的认知起点上实现“优势富集效应”,使幼儿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受益终身。
三、要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幼儿社会性发展形成,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重复、模仿、有意练习等方式获得的,而动画片中的画面中出现的各种角色极易为幼儿所接受,哪怕是一个细微变化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在动画片观看或讲述时,表情与动作能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动画片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有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幼儿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因为每个人,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他们都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幼儿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
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这样,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客观时,他们自然会走出动画片所构造出来的幻想世界。应该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情感发展是需要真实生活经验的,特别是在小班幼儿阶段,直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动画片中的人物、内容再好再逼真,它毕竟是假的,是真实事物的简化和编写,给人的体验远远没有真实的情境那样丰富与深刻。现在的都市孩子在电视中认识大海、高山、星空,却无法体验真实的大海、高山、星空给人的感受。这种充满了各种仿制的、模拟的东西的生活,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留给真实的生活呢?然而,缺少直接经验、真实体验的思维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不能只让幼儿停留在与动画片在感情上的“零距离接触”上,而应让幼儿与动画片产生“距离美”,即通过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给孩子安排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带孩子爬山、嬉水、游玩,与孩子一起分享走进大自然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既能增强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也使幼儿有一个宽松且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保证幼儿拥有一颗健康而快乐的童心。另外,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幼儿接触、交往。让幼儿在交往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提高自身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距离美”,创造一种精神情感享受与实践体认感知良好互动的有效机制,使幼儿能在社会性发展上走出那种认知上的亦真亦幻状态,不断增强正确认知社会和他人的能力,大胆地从家庭走向学校,促进身体和心智的健康发展,面向社会,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
关于动画片对幼儿有何影响的调查报告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1180 关于动画片对幼儿有何影响的调查报告-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家长平时忙于自己的事,无暇照顾孩子又怕孩子自己玩会有危险,当幼儿在家时总让孩子看电视,动画片一部接着一部地看,那么长时间看电视对幼儿有何影响呢?为了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我运用了所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于2009年8月15日至9月15日,随机选取南浔镇中心幼儿园中班的30名家长,对他们进行一次较全面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统计:
在这次调查中,我针对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内容以及看动画片后对幼儿视力、人际交往、幼儿模仿能力等的影响进行了问卷和访谈,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1、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
在问卷调查中首先提到:“你的孩子通常一次看电视的时间为”:[①60分钟---90分钟 ②90分钟---120分钟③120分钟---180分钟 ④更长]家长回答的结果如下:
选择①的占13.3%,选择②的占20%,选择③的占50%,选择④的占16.7%。
从上述的结果来看,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120分钟----180分钟的占了50%,这个比例实在太大了,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显然太长了。虽然动画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突然性、显著变化等大大地吸引着幼儿的眼球,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但长时间看动画片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统计结果显示,有53.3%的幼儿在家中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而出去与同伴玩的只占7%,严重影响了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
2、大部分幼儿一次看电视的时间过长。
长时间看电视,消耗大量视网膜内视紫质,明显影响视力。此外,眼睛周围的肌肉也可由于长期处在紧张状态而易引发近视眼等疾病。调查的结果中每次看电视120分钟---180分钟的占50%,超过180分钟的占16.7%,视力与以前对比下降的占43.3%。
3、大部分幼儿喜欢看暴力的动画。
对问卷中“你的孩子是否喜欢看暴力性的动画片,模仿片中攻击
性的动作?”
[①是
②否
③没有特别注意]家长的回答如下:
选择①的占40%,选择②的占26.7%,选择③的占33.3%。
从上述可以看出,幼儿模仿动画暴力动作的比例占了40%,这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一位小朋友为了要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强行从同伴手中抢夺,而后者出于保护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被抢走而推开前者,两个人就打了起来,这样的攻击性行为是屡见不鲜的。40%的父母也反应自己的孩子平时最喜欢看带有暴力的动画,不断地模仿片中攻击性的动作。
4、大部分家长没有与幼儿一起看动画片。
通过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30%的家长从来没有同孩子一起看电视,60%的家长只是偶尔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经常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家长只占10%,这也影响幼儿对动画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正常交往。
5、大部分幼儿视力有下降的趋势。
在问卷中,对“孩子的视力与以前对比如何?”[① 下降
②上升
③没有变化]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选择①的占43.3%,选择②的占20%,选择③的占36.7%。
从上述可以看出,43.3%的幼儿有视力下降,这对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二.对调查中某些问题的思考。
1、幼儿在家以看电视为主,缺乏群体活动。
幼儿是好群体活动,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的单调,整天坐着观看动画片,长期如此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的性格,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容易养成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能力差。
因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由于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3、多看电视易使幼儿发胖。
儿童电视肥胖症就是因为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缺少活动,再加上营养过剩或者相对性营养不良,比如:偏食、忌食等造成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不足,结果使得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衡。每天看电视5小时的孩子比每天只看l至2小时的孩子的“儿童电视肥胖症”发生率高1倍。儿童内分泌科专家从临床就诊的肥胖症儿童发现,除了10%的肥胖儿童是由疾病引起,10%的肥胖儿童属于家族遗传外,绝大多数的肥胖儿童还是属于单纯性肥胖,而这些肥胖儿童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爱看电视。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爱好有选择性地看电视。特别是
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同时,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室外活动。在双休日,注意避免让看电视成为儿童的惟一休闲方式。
4、幼儿理解能力差,易受动画片的影响。
人们对暴力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只有杀人流血才是暴力,那么电视中的暴力就少得多。有的人则认为,暴力就是以某种言语或行为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这样口语威胁、物品损毁都属暴力行为,电视中的暴力就相对增多了。只要是有意采用武力手段去伤害人,就是暴力。在电视中,包括儿童节目中,仍有大量的暴力内容。幼儿易受其影响的原因是:在电视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相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暴力是解决冲突及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其它解决冲突的方法如妥协、辩论、和解等常常是无效的。在这些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模仿电视暴力行为来解决生活中的冲突。有的儿童则盲目崇尚暴力节目中的英雄,另外一些儿童将看暴力节目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需要“暴力”的刺激,否则就会感到压抑。儿童则倾向于认同媒介中的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侵犯性行为,如与教师顶撞,与父母频繁发生冲突,或与伙伴打架等。
三、关于减少动画片对幼儿负面影响的几点建议:
1、鼓励幼儿常与人交流。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购买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2、保护幼儿的视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眼与荧光屏的距离要适宜:一般情况下座位与荧光屏的距离是:20英寸的电视机不应小于1.2米,29英寸的电视机不应小于2米,34英寸左右的电视机不应小于3米。
收看电视的时间不易过长,并应有适度的照明: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最好在看电视1~1.5小时后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若能在休息时做眼保健操最好,有利于保护视好力。
电视机放置的高度要适当:一般以电视机荧光屏的中心高度比观众的眼睛稍低一些为适宜。
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A是形成眼底一种感光物质的要素,缺少它在夜里看东西就模糊不清。长时间看电视会消耗维生素A,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会降低对暗的适应能力。因此,经常看电视的人,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番茄、甘薯、各种绿色蔬菜及动物的肝、蛋黄等。
3、家长应陪幼儿看动画片。
幼儿看电视,家长要尽可能陪伴在旁边,有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可以避免电视的消极影响,更大程度上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陪孩子看电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幼儿选择符合某年龄特点、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如选择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大风车”等节目;可以及时解答幼儿看电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提醒幼儿保持眼睛与电视机的距离和正确的坐姿;可以适当限制幼儿看电
视的时间;陪孩子看电视还可以增强其安全感。当电视中出现恐怖镜头时,家长只要设法转移其注意力或告诉他这是电视里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孩子就不会害怕了。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动画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使幼儿能健康地成长。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莲山课
件
原
文
地
址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