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

时间:2019-05-14 13:3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

第一篇: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

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

2012年09月19日17:46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三大系统应用成果吸引全国同行

信息化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的应用是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一次技术革命。9月13日上午,为期4天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和混凝土质量追踪与动态监管系统等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受到与会者热捧。

出席会议的广东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李新建指出,现阶段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存在工程量大、人手少、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完善的难题。他以广东为例介绍,目前接近4万个在建项目,报监面积达4.7亿平方米,专职质监人员不到4000人,这相当于1个专职质监人员须监管10个工地、100万平方米左右的监管面积。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破解难题已是刻不容缓。广州通过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成功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倪江波指出,建设工程质量相关规范标准的执行是保障质量的关键,也是监督管理的重点,掌握执行的情况则是信息化工作的强项。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不仅是采集情况,同时也是及时发现、合理布控、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他指出,为老百姓提供“放心房”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单位在推进质量监管信息化应用,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和良好成效,希望本次交流会为各地质量监督工作提供具参考价值的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效能的提高。

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聂策明在会上重点介绍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和混凝土质量追踪与动态监管系统的功能特点、管理关键技术和应用情况与效果。与会者表示将推广应用混凝土质量追踪与动态监管系统。

据了解,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三大系统”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应用,混凝土质量监管系统已在广州市保障房项目中使用,其效果明显。目前广州市市管保障房的混凝土强度比设计要求高出一个等级以上,而在使用该系统以前,混凝土强度只能基本满足甚至低于设计要求。

据悉,本次交流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办,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协办。

交流会现场问答摘录

1、问:混凝土检测试件中植入的电子芯片成本如何?

答:我们制定了电子芯片的标准,选定了6家厂家生产,电子芯片成本控制在不到2元钱,不到一顿饭的花费。

2、问:混凝土电子芯片是塑料制品,写入数据用的是什么技术?有没有考虑过送检试件真实性和被复制问题?是否有防伪手段?

答:电子芯片和系统平台是结合使用的,监理单位通过系统制作带有唯一身份识别码的RFID芯片并植入试件,确保取样的可靠性;检测单位在收件时必须读取芯片,确认试件身份,防止在现场养护和送检过程的掉包行为;检测单位在对试件进行压力实验的时候,需再次读取芯片,确保受检试件的真实性。至于防伪手段,我们所使用的电子芯片都是经过系统平台统一预注册、登记过的,不经授权的芯片是无效的。

链接:大事记

2009年5月8日,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及动态监管系统正式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2009年8月,“广州市混凝土质量追踪和动态监管系统”开通并投入试运行。2010年2月,省住建厅要求在全省推广。

2010年12月通过住建部组织的验收评审并获得高度评价。

2011年获华夏建设科技三等奖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突出贡献奖之优秀工程奖。2011年10月,混凝土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和芯片植入试块的工作,要求在广州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启动。

第二篇: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2期

3月29日,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要求,各级人社部门要积极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实现新发展。要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年活动,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工作。要继续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中国劳动保障报)

第三篇:全国煤炭工业和谐矿区建设现场会在淮召开

全国煤炭工业和谐矿区建设现场会在淮召开

时间:2012年

05月10日21:13:

42来源:淮南矿业网 编辑:陈磊 点击: 1672次

5月10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淮南矿业集团承办的全国煤炭工业和谐矿区建设现场会在淮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主要产煤省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大型煤炭企业的200余名代表齐聚淮南煤矿宾馆会堂,交流和谐矿区建设工作经验,共商煤炭工业科学发展大计。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到会作重要讲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领导梁嘉琨、姜智敏主持会议,淮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振超致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作经验介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领导濮洪

九、赵岸青、杨化彭,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曹勇,淮南矿业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孔祥喜等在主

席台就座。

王显政作了题为《推进和谐矿区建设 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交流煤炭行业和谐矿区建设工作经验,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煤炭工业和谐矿区建设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淮南矿业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工作,在保障国家煤炭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维护了矿区社会稳定,提高了煤矿职工生活水平,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奠定了和谐矿区建设工作基础,为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保护好、安全有保障、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王显政强调,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和谐矿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煤炭工业和谐发展之路;明确目标,深入推进煤炭工业和谐矿区建设工作,努力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黄海嵩在讲话中指出,多年来,全省煤炭行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抓好煤矿安全稳定生产,全面治理煤矿“三废一沉”,统筹地企发展,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谐矿区,着力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化发展道路。特别是淮南矿业集团,不仅近年来企业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首个资产总额过千亿元的省属企业,而且在推进塌陷区治理和统筹协调地企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我省和谐矿区建设的典范。黄海嵩希望全省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煤矿企业、科研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会,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提高抓好和谐矿区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吴吟在讲话中指出,和谐矿区建设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淮南矿业集团围绕瓦斯治理、生态保护、工农和谐三大世界性历史性难题开展和谐矿区建设,成为行业中较

早开展和谐矿区建设的企业。吴吟强调,构建和谐矿区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机制,科技支撑,政策支持。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把和谐矿区建设与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结合起来。

杨振超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有关大力发展煤炭工业的部署和要求,实施城矿乡一体化战略,创新发展方式,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统筹乡村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环境治理,在沉陷搬迁安置、生态环境修复、瓦斯安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实现了市矿携手并进,互利共赢。他表示,淮南市将不断丰富和完善煤炭工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坚持市矿统筹,构建和谐矿区,建设宜居家园。

王源作了题为《创新发展方式 建设和谐矿区》的经验介绍。他指出,2002年以来,淮南煤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使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具体化,践行“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实

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通过和谐矿区建设,企业提高了发展质量,增强了凝聚力,赢得了发展主动权。

王源强调,和谐矿区建设首要的是企业内部和谐,安全生产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前提,利益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搞好棚户区改造,对促进矿区内部和谐意义极大,加强职工的科技文化教育,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很重要。和谐矿区建设重点和难点是生态修复和工农和谐,我们做到环境自律,趋利避害,科学治理,以修复促开发、以开发养修复,处理好山川河流等大环境问题。我们经过统筹,把采煤塌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一”,使采煤塌陷搬迁农民一次性城镇化,农民得实惠,地方得发展,企业能采煤,做到了三有利。王源表示,建设和谐矿区要坚持政府主导,地企统筹,政策支持,共建双赢。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有政策支持。

会上,印发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推进煤炭工业和谐矿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杨化彭就征求意见稿作了说明。

淮南市人民政府和10家煤炭企业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5月9日,参加现场会的嘉宾实地考察了淮南矿业集团和谐矿区建设情况。

(文/陈洪玲 图/陈磊)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匿名 于 2012-5-14 17:45:32发表

充分展示了淮南矿业集团的风采,值得高兴,值得自豪。

匿名 于 2012-5-14 15:04:54发表

为淮南百姓再谋福利

匿名 于 2012-5-14 8:13:17发表

王源董事长确实有一定本事,集团公司的发展令人振奋,可问题多多:

1、腐败高发,不能控制;

2、从上到下用人之风极差,任人唯亲唯校友唯派,3、企业极大浪费,材料浪费、副总以上领导过多干部年薪支付总额过高、不规范使用设备等。

匿名 于 2012-5-13 7:02:55发表

就是一些单位科级干部太多,甚至超过工人。瓦斯利用

匿名 于 2012-5-12 17:24:39发表

矿业集团场面搞起来了,但内部管理还有很多欠缺,我想今后重点是强管理,而不是去争荣誉

匿名 于 2012-5-12 13:46:47发表

王源老师威武。

匿名 于 2012-5-12 0:11:06发表

作为一位来淮南的外地人认为,没有王源为首的领导集体就没有淮南矿业集团的今天。

匿名 于 2012-5-12 0:05:52发表

全国煤炭工业和谐矿区现场会,能在淮南矿业集团召开,非常了不起!

第四篇: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12月10日,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工程项目,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部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信息技术 分院院长杨功元作为自治区职业教育云空间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陪同自治区教育厅职教处张蕾处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会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主持。会议系统回顾了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肯定了全国各地和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强调了信息化对于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

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于以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为主线,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会议期间,部分地方、职业学校交流了工作经验。同期,还举行了“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开通仪式。

第五篇:全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交流材料(海量信息)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税收管理信息化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03年以来集中力量进行信息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北京地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按照转变政府职能,优化首都发展环境的要求,结合北京地税实际,明确了以下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用信息化统领、覆盖、支撑、服务和创新北京地税各项工作,坚持理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率先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公共管理部门的目标。

(二)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体现客户需求导向。改变以行政主体为中心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传统思维,由内部的、封闭的、垂直的信息系统,转变为建设面向客户的、开放的、扁平的信息系统。

(三)增强宏观和微观的税收监管能力。坚持按纳税户和自然人的涉税需求和流程开发,避免按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开发形成的信息孤岛;建立发票查询、个税明细申报、纳税评估平台,提高税收宏观监测水平。

(四)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和体系架构。我局的系统运用了J2EE等先进技术和3层体系架构,保证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二、北京地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结构及功能

(一)总体结构:四网一库加安全防风险

四网是指北京地方税务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四类服务,即: 以北京地税对外服务门户为标志的TAX861外网; 以日常征收管理和OA为核心的内网;

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的,与政府各部门的数据交换网; 以实现发票闭环管理为目的的发票税控管理网; 一库是指各类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

安全是指《北京地方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构建在安全的系统架构之上,并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服务要求,做到身份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安全。

(二)系统功能

1、公共服务。用电子化满足纳税人所有涉税需求,实现了7X24X365的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连续服务,包括税务登记、发票购买、网上申报、减免缓退等涉税事宜均可在网上办理。自网站开通至今,点击次数达到3288万人次,2005年网站发布各类信息、公告共52.14万条,约1011万人次访问北京地税网站首页。

2、社会管理。实现了与质监局、工商局、统计局、交管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适时提供业户纳税情况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形成了社会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同时,用电子化解决了税务干部不同层次的查询需求,提高了行政效率。

3、市场监管。实现了对发票入网每年13亿张、发票自印15亿张、税控管理15万台、明细申报394万人、纳税评估每年10万户、重点税源1074户、私车征收127万辆的监控和管理。大力推进财税库行联网,进一步提高了监管效率。

4、宏观调节。核心征管系统提供了大量的、适时的、确凿的经济运行信息,对分析我市总体经济发展趋势,调控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安全保障

建立了平战结合的同城异地灾备中心,依托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及同城异地容灾系统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在日常,灾备中心除了要完成数据的实时同步外,同时要利用同步过去的数据为区县局提供数据服务,为高端展示平台提供数据服务,使其逐渐成为我们的查询、分析统计中心。为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将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目前我们利用昌平灾备中心实时同步过去的核心征管、发票和个人所得税系统的数据,构建高端查询展示平台,为领导决策服务,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传输三网合一。

三、北京地税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目前,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跨越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互联互通的阶段,开始进入知识化、智能化阶段。由我局完全自主开发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2004年中国“IT”两会上被评为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在2005年“IT两会”上,又荣获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我局网站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评为“优秀网站”。主要成果是:

第一、建成了B/S架构的核心征管系统。

第二、建设了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系统并为每个纳税人开具完税证明。第三、建设了发票查询系统,每一笔交易发票的记录均可查询。第四、推广了税控机打发票,取消手工填开发票,堵塞了税收漏洞。第五、建成12366咨询服务系统,满足全市纳税人的即时咨询。第六、实现申报与缴库的表票合一,降低了纳税人的交易成本。第七、建成了省级政府机关的同城异地灾备中心。第八、实现了财税库行联网试运行。

第九、建成高端查询展示平台,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尽管北京地税在税收管理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与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兄弟省市也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将再接再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我局的税收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推向深入。

实施数据大集中 推进信息化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信息化建设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在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地税局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实施数据大集中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

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思路,制定目标

1994年机构分设后,内蒙古地税局在资金紧缺、信息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对税收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自主开发了一些小程序。1997年到2004年,我局积极适应税收工作发展需要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搭建了自治区地税局与部分盟市局之间的广域网络,加强了硬件网络系统的建设,自主开发了全区统一的税收征收管理软件和行政办公自动化软件,推广应用了12366语音查询服务系统、网上办税系统和银行批量扣款系统。

2004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税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总体目标和技术体系,遵循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原则,以税收征管数据“大集中”为突破口,先期实现核心征管应用系统的自治区级数据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绩效管理、稽查管理、税源分析、决策分析、纳税评估等信息资源,最终建立起全系统统一规范的应用集成平台,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依法治税,提高征管效率,优化纳税服务,提供充分的技

术支撑。具体目标是:

一是实现自治区级数据集中。在数据集中模式的选择上,我们立足于我区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资金相对缺乏的实际,本着“把握趋势、略有超前”的原则,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和考察学习,在分析比较自治区级集中和地市级集中的优缺点,和对资金、人力要求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自治区级数据集中模式。二是立足实际,力求实效。在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遵循总局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和推进征管改革的有关基本要求,学习、借鉴但并不完全照搬经济发达地区的作法,走“先满足和解决核心底层业务,再逐步提升和扩展;先确定和解决应用系统软件,再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的一条投资少、见

效快的路子。

三是按照实际业务对软件进行本地化。由于总局推荐的征管软件与内蒙古地税系统的实际业务流程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确定使用该征管软件后,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中软公司对软件进行了两次差异需求分析,对软件进行了修改完善和优化,使其在业务流程上更符合内蒙古地税系统的实际。

二、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一是专门成立了上线指挥部。为了加强新系统上线工作的组织领导,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数据大集中系统上线指挥部,对新系统上线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指导。

二是认真完成新系统的上线业务培训工作。为做好新系统上线运行的准备工作,先后组织举办了多期上线业务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全系统所有上线基层征管局的有关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上线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系统维护员和操作员,为各地进行辐射培训和新系统的顺利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搭建了区局至盟市局的骨干网络,建立区局数据处理中心。2005年初,搭建了区局至盟市局的2-10兆光纤骨干广域网络和网络安全平台,为数据大集中系统提供了信息传输平台。同时,在数据处理中心完成了数据生产环境、采集环境、迁移环境、测试环境、培训环境、开发、集成编译环境、应急处理环境的搭建工作,保证了数据大集中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是全力做好数据大集中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为使运行维护工作能够满足基层一线工作的需要,区局从部分盟市局抽调了即懂得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8名技术人员,与区局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运行维护小组。在新系统的上线准备阶段,运行维护人员积极完成了系统初始化、代码维护、数据迁移、培训授课等基础工作。上线过程中,运行维护人员通过办公自动化邮件系统、内部网QQ系统和技术支持热线,实时的与各上线局进行交流,及时解决新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运行维护人员还多次深入上线基层征管一线,指导上线局完成各项上线运行工作。

五是建立健全了数据大集中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为数据大集中上线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局机关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制度》、《数据处理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数据处理中心机房值班制度》、《数据大集中系统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大集中系统运行维护岗位职责》等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为数据大集中全面实施提供了制度标准。六是积极配合中软公司,不断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完善新系统。新系统的上线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对于操作不当产生的问题,系统运行维护人员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平台都及时给予了解决。对于各上线局提出的新的业务需求,我们积极配合中软公司,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多次修改程序并进行测试和发布,使得新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应用更加符合基层一线操作实际。

三、成效初现,任务艰巨

从2004年年初开始,经过了考察立项、需求编写、差异分析、设备采购、数据迁移、系统初始化等前期准备,内蒙古地税局税收征管数据大集中系统于2005年1月1日在包头市地税局成功试点上线运行。截止到2005年11月份,通过6个批次的上线应用,已实现了全区15个盟市级单位、139个旗县(分)征管局、150个核算机关、65万税费户全部征管数据的自治区级集中,数据大集中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征管业务流程和征管行为更加规范统一,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提高,维护了税法的刚性。通过实施税收数据“大集中”工程,管户情况更加明晰,税源管理明显增强,税务文书按流程传递,业务按流程运转,有效的规范了征管行为,避免了乱作为和不作为,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既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又便于税务人员规范执法,维护了税法的刚性,使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提供了多元化办税途径,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根据自治区金融部门和纳税人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内蒙古地税局税收征管数据“大集中”系统已经与银行批量划解税款和网上办税系统实现了对接。建账纳税户可以进行网上办税,定期定额纳税户实行自愿预储、银行批量划解税款的缴税方式。这既是征收手段进一步完善的体现,也是优化纳税服务的有效途径。

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降低了税收成本。实施税收征管数据“大集中”工程后,盟市局以下不进行数据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基层一线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降低,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和质量把关上来,提升了基层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初步实现了国地税局税收征管信息共享。为了强化信息沟通,利用我区国税、地税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在两家自治区级集中版征管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税务登记信息、纳税核定信息、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征收基数的“两税”信息、税收政策信息的国、地税共享。

当然,在实现数据大集中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待我们逐步加以解决。一是需求的不确定性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给数据大集中系统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困难。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不断在深化,税收业务政策、工作流程以及管理措施经常调整,税务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需求随之不断变化,使得数据大集中系统建设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应对这些

变化。

二是数据大集中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与工商、银行、国库、社保、交通等其他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但与其他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困难重重,既存在信息格式不统一,又缺乏部门之间的配合。

三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由于机构和编制的限制,一直以来,我局的计算机技术力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在我局的技术人员中,能够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J2EE三层体系架构开发大型系统的经验,能够熟练管理和开发ORACLE数据库和Weblogic中间件的人员很少。这些无疑给我局数据大集中系统的进一

步建设带来了技术风险。

四是资金短缺的矛盾还很突出。信息化建设是以巨额投资为前提的,信息化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并且需要

持续不断地投入。

今后,我们要按照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按照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总体目标和技术体系,在继续完善数据大集中系统的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税收信息化的应用水平,确保完成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为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用征管基础信息标准化推进信息化建设

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自2003年7月起,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开始启动标准化工作,经过静态数据整合、征管软件升级、内部网络改造、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完善信息系统文档、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管理制度、达标验收等富有成效的工作,税收征管基础信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征管基础信息标

准化的主要做法是:

1、整合静态数据,规范基础信息管理标准,切实夯实了税收征管基础

按照市局制定的统一标准和统一部署,全系统对地税组建近十年来的征管静态数据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审核、清理和重新录机工作,一举扭转了征管基础信息失真的被动局面,税收征管状况得到了客观的反映。把原征管系统中的已注销户、非正常户、名存实亡户、未验证户14万余户(原记录25万余户)纳税人的基础数据认定为无用数据,分两次进行了隔离处理,统一存放在备份系统中;补录应登记未登记纳税人47720户,其中,个体运输业纳税人6512户、市场纳税人37496户、其它3712户;逐户核对欠税,更正由于重复制单、错误制单形成的虚假欠税517户次、税款2517万元,补录机外欠税210户次、税款9000多万元;清理出社会力量办学、医疗诊所、装饰装修、外地来连施工、中介机构等漏征漏管户2000多户;各基层局根据市局提出的有线索的6635户非正常户、未验证户(其中有欠税的196户,欠缴税款726税

万元),进行了追查和追缴。

以规范税款征收渠道、克服机外征税现象、严格发票领购和交验管理、推行非正常户认定、缓税审批、减免税审批计算机管理为重点,用标准化手段,严格地规范了各个基础环节上的税收执法行为。各基层局明确岗位职责、重组业务流程,严把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关口,严格表、证、单、书的使用,强化动态数据的控管,对常规征管业务的实施了有效控制;市局基础信息标准化办公室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个,对全市14个基层局执行新标准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反馈出的问题和疑点共计5万余条,较好地发挥了服务

和指导作用。

2、突出重点,分类管理,为建立科学的税源监控体系搭建了稳固的平台

新标准从税源管理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税源在管理风险、管理重点,以及信息需求上的差异,很好地支持和实现了税源管理,为建立科学的税源监控体系提搭建了稳固的平台:

(1)科学确定税源分类,区别数据采集、信息反馈的内容和格式,并通过计算机系统为各种类型的税收征管提供相关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功能。按照新的税源基本分类,全市有重点税源户3943户,一般税源户67816户,难点税源户189户,个体工商户118163户,其中,市场外个体工商户76160户,市场内个体工商户42003户,全市有各类市场300个,受托征税单位451个等,上述各类的税收征管情况,均能得到

单独记录,及时反馈。

(2)发票管理系统较好地起到了“以票控税”的作用。新系统增加了对税务机关内部发票管理的信息采集,细化了对纳税人发票的使用管理信息的采集,如改变了过去对纳税人发票开具情况不录入开具金额、所属月份、作废发票号码的做法,实行纳税人定期向税务机关报送《发票使用情况申报表》制度,对采集录入的数据通过计算机,从16个方面加以筛选和比对,及时找出内、外部管理偏差。如,2005年1至9月份,比对出已购服务业统一发票与税目认定情况不符的全市共有133户次,营业税连续零申报但依旧使用地税

普通发票的纳税人全市共有329户次。

(3)全面普查,重点核实,摸清房产、土地税税源基本情况。全市约有15万个单位和个人参加,普查内容涉及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应税原值与免税原值、房屋类别、使用类型、出租面积、承租人、出租期限、租金收入、土地实有面积、应税面积、免税面积、土地等级、适用税额、应纳税额及是否无偿使用等内容。通过普查,全市共有房产税纳税人45901户,应税房屋原值710亿元,年税源64000万元;全市共有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人43465户,应税土地面积5011万平方米,年税源10500万元,免税土地面积约20.2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普查查补入库房产税412万元、土地使用税81万元。

(4)个人所得税扣缴和重点纳税人监控软件全面启用。国家局个人所得税扣缴软件和扣缴义务人自行开发的软件与我们的04版软件已经实现成功对接,扣缴义务人可以利用扣缴软件将申报数据写入软盘报送税务机关,全市共1698户企业使用上述方法申报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人次73272人;全市重点纳税人的监控人数已达13285人,其中: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投资人5607人;外籍人员2645人。通过对重点纳税人的监控管理,双向申报,自行申报补税6356190元;将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由原来按企业打税单改为按投

资者个人打税单,明确了法律责任。

3、面向主题,深入挖掘信息资源,为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

验证工作刚刚告一段落,市局标准化办公室的同志们就立即投入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中,他们认真总结经验,集思广益,苦干半年,成功地开发出一套查询反馈系统,为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这套系统运用数据集中处理模式,面向征管结构情况、征管过程状态、征管绩效评估、管理偏差提示和信息品质维护5个管理控制主题,分为市局机关、分局综合管理、分局一线科(所)长、专管员4个使用层级,定义了53类BO查询语义层9000余个查询对象,开发出257个模块800余种样式的查询反馈报表,其中,税务登记类40项,管理偏差提示类58项,发票管理类19项,纳税人分类情况查询16项,税务检查类9项,征管入库类8项,减免税管理类8项,欠、缓税管理类9项,其他各类查询90项。

4、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制度,征管基础信息管理已纳入了重要的日程

在税收征管基础信息标准化实践当中,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逐步看清了不良信息给征管工作带来的危害,对信息管理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征管基础信息管理工作基础性、常规性的工作地位已初步确立。现在,关于征管基础信息管理制度体系的框架已经建立,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基本管理制度已经制定出来,信息优良品质维护机制正在形成。已经制定出来的制度主要有:《征管基础信息标准化管理达标验收方案》、《大连市地方税收征管基础信息管理办法》、《大连市地方税收征管基础信息标准化管理规则》、《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类资产管理办法》、《数据维护管理办法》、《数据维护备份管理办法》、《软件开发管理办法》、《应用软件

运行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等。

5、简化程序,明确要求,完善平台,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一是兼顾税收征管需要和方便办税的关系,严格界定数据采集项目,严格规定审核录机要求,不为难纳税人,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减少纳税申报的内容,设置数据接口,克服多头、重复报送材料的情况,实现了

国税、地税采用一套程序办理税务登记,为简化纳税程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二是明确申报数据的定义、来源、填报要求,引导纳税人正确填报纳税资料、顺利履行纳税义务;三是为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资源、完善信息管理平台,为实行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和网上审批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全市实行金融卡缴税的纳税人有10084户,实行网上报税的纳税人已达到2万余户,预计到2006年底达到3万户。

6、加强数据维护管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

从2005年6月份开始市局每月发布数据采集质量通报,通报内容包括数据备份情况、数据维护情况、货运发票数据比对情况以及数据质量情况。为督促基层局从数据采集的源头入手,确保征管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市局制定了数据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并将数据质量情况纳入考核指标,数据质量逐年有所提高。

7、推动和促进全系统使用数据。

通过加大培训完善查询系统扩大数据使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全系统广大干部珍惜数据、应用数据、维护数

据、对数据负责。

8、利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逐步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维护。

针对我局目前分布式结构和数据两级存储的现状,结合下发的《数据维护管理办法》,开发了数据维护管理软件,利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数据的集中维护和规范化管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9、现有征管软件管理偏差提示的基础上,实现反馈控制机制。

与业务处室紧密协作,制作了大量的数据比对指标,加强业务逻辑审核和数据逻辑审核,进一步扩充现有管理偏差提示的范围,并将提示改为反馈,将处理结果反馈到上级,为实现闭环管理控制奠定基础。

10、加强对数据库服务器的口令管理,提高数据安全级别。

年初对基层局和市局的所有数据库服务器的各级管理口令进行了加密处理,从技术上杜绝了基层局擅自修改数据的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我局税收数据的安全级别。

11、建立《大连市地方税收征管工作运行情况调度会管理办法》制度,利用“数据把握工作”。税收征管运行情况调度会是指市局或基层局运用税收征管软件提供的各类征管数据和外部涉税信息,定期召开各基层局或管理科(处)长参加的,主要对税收征管工作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通报情况,查找问题,提示偏差,交流经验,布置工作的会议。我局从2005年开始实施税收征管运行情况调度会制度。开始在两个分局试点,反馈效果非常好,有效地促进了征管管理工作,随之在全系统全面推广应用。会议分为市局和基层局两个层面,市局的调度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各基层局参加;基层局的调度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由一线科(所)长参加。会议采取以电子文件为主,以征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数据为主,以大屏幕投影现场演示的形式进行。会议内容包括:

(1)对上期各项征管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和分析。分析依据于市局定制的各类征管指标表中反映的数据,内容既要有整体情况,又要有管理科(所)及专管员的明细情况;既要有与上期进行对比的增减升降情况,又要有与考核标准和要求的差距情况;既要重视征管质量结果,又要重视实际征管工作过程;既

要有问题的原因分析,又要有解决问题的措施;

(2)对上期征管工作运行情况调度会提出的征管问题或未达标的指标整改情况进行通报;

(3)根据本期各项征管业务指标运行情况,对完成有困难的业务指标,提出预警告知,提示有关基层局或一线科(所)或专管员予以重视或提出解决措施;

(4)基层局或一线科(所)长对前期征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整改情况进行报告或说明,对当前

或近期征管工作安排提出询问或建议;

(5)根据征管工作需要,可视情况适当组织征管工作经验交流,由基层局或一线管理科(所)长介绍征管

工作经验和做法。

(6)对税务检(稽)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对反馈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通报。

征管运行情况调度会,将征管数据的分析利用与实际征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和运用征管数据,反映征管质量和效率、反馈征管问题和偏差,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让数据说了算,以此来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水平。征管运行情况调度会推行近一年,完全达到了上述目的,成效

显著。

加快应用系统推广 实现数据大集中

上海市国家税务局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近年来,上海市税务系统信息化发展较快,综合征管系统(上海)推广应用和功能拓展、防伪税控系统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应用和上海财税网站的开通,使信息化在上海市税务系统税收业务管理和政务公开方面的运用已覆盖到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并逐步呈现出由内部应用向外部应用、点上应用向网上应用、局域网应用向广域网应用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我们根据税务总局有关金税工程三期、信息资源整合的总体要求并结合上海市税务系统信息化现状,对上海市税务系统如何尽早实现数据大集中进行了内外的调研与探索。

一、上海市税务系统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税务主体系统的统一应用格局

1、综合征管系统(上海)的开发应用和功能拓展

综合征管系统(上海)是上海市税务系统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收管理信息化规程要求,由上海自主开发的第二代税收征管计算机管理系统(经总局验收后在本市全面推广),其内容涵盖现行国、地税征收的所有税种;功能覆盖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综合查询等环节。2001年在全市27个区县税务局和财税分局全面推广,之后,按照总局征管业务变动和税收管理要求,在深化综合征管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对综合征管系统与银行、工商、防伪税控系统的联网、电子报税、加强税收监控、数据综合管理、市级税务数据仓库、机动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和成品油管理的数据采集及实时比对以及建立个人所得税市级生

产总库系统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拓展和完善。

近期,根据总局关于综合征管系统省级集中的总体要求,结合上海实际,组织编写了“国地合一”的综合征管系统业务需求,并通过邀标方式确定了项目的开发公司。计划在2007年进行试点,逐步覆盖。

2、防伪税控系统全面应用

上海于2001年作为“五省四市”之一,开始在全市27个区县税务局和财税分局推广应用总局组织开发的防伪税控系统,2003年7月份金税防伪税控系统覆盖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防伪税控系统数据以各税务分局为单位集中存储和处理。根据总局的安排,上海列为金税工程二期拓展试点单位,我们在总局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金税工程二期相关子系统的测试联调任务,2004年4月份完成了网络版的推广应用。

3、推广应用总局版的出口退税系统

根据国税总局的要求,2003年开始在本市推广“免、抵、退”税管理软件,6270户生产企业的“免、抵、退”税纳入该系统管理,2004年起推广应用总局版的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全市3690多户外贸企业应用这一系统,使出口退税数据实现市局级集中。目前总局版的出口退税管理以全市数据集中的方式稳

定运行。

4、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推广应用

上海市税务系统于引入基于LOTOUS-NOTES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并结合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试点、修改、完善后,从2001年起在市局机关推广,并分批向全市各区县税务局和财税分局推广应用。2003年,梳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综合征管系统(上海)的业务关系,进一步实现OA与综合征管系统信息接口、数据共享。2004-2005年上海市税务系统的26个区县税务局、财税分局全面应用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本市税务系统中的应用,加速了公文流转速度,增加了办文、办事的透明度,强化了对各部门考核的力度,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对于各级税务机关提升

依法行政、依法治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税务系统信息化应用功能不断拓展。

1、增值税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

我市共有17万多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月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达500万多份。根据总局部署,本市从2003年8月1日起,在27个税务分局、114个征收服务厅的381个窗口,全部实施了“一窗式”管理

模式。2004年我们根据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管理“一窗一人一机”模式的文件要求,积极贯彻落实,2004年2月开始推行,在探索实践基础上,4月份起全市27个税务分局全部在防伪税控网络版系统基础上实现“一窗一人一机”模式。随后,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将“四小票”的比对纳入“一窗式”管理。2005年又将机动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纳入“一窗式”管理。

2、纳税信息“一户式”管理的推广应用

根据总局推广应用纳税信息“一户式”管理的要求,结合上海市税务系统信息化软、硬件的应用条件,在总局下发的软件基础上,进行了适应上海国地税业务合一纳税信息“一户式”查询的两次开发。于2004年6月开始在闵行、长宁税务分局进行了试点。2005年开始在五个税务稽查局和部分区县税务分局以纳税信息集

中在市局的模式推广应用。

3、三大主体应用数据整合

由于上海税务的征管系统由上海自主开发的,以及出口退税系统市级集中应用的模式,所以在三大主体应用数据整合工作中,又遇到综合征管系统的程序功能需上海进行两次开发问题。2005年6月基本完成了适应上海应用环境的两次开发工作,并在财税三分局、虹口、松江税务分局进行试点。2005年10月在全市

所有税务分局全面推广应用。

4、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明细申报

从2004年6月开始,上海积极推广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明细申报。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单位主要有三种申报方式(网上电子申报、软盘申报、纸质申报)可选择。2005年7月完成了210万多份2004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的打印工作,到2005年底,建立了个人所得税市级生产总库系统,实现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明细申报的个人已达到800万人,开具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达1000多万张。

(三)信息化应用从局域网向广域网发展

1、开通上海财税网站

上海财税网站是“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的子网站。财税网站作为财税系统电子政务的系统平台,将其功能定位于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力争把它建设成税务系统联系社会公众的纽带和办理涉税事务的窗口。设有财税信息、政务公开、财税公告、网上办事、财税法规、咨询投诉和财税文化7个频道,提供财税系统政务公开、财税信息、财税网上办事及查询、财税问题咨询和投诉等内容,并提供信息搜索、用户订阅和电子

地图等辅助功能。

近年来,配合政府信息公开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实施等重点工作,我局着重对网站功能、页面进行优化和完善,不断拓展和更新栏目内容。“上海财税”网站2001年9月28日建成并与“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同时开通以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网站的发展计划,进行了四次改版,网站规模已从开通时的31个栏目发展到目前的378个栏目。网站页面设计为集约型网站首页一个,分设不同风格的“企业纳税人”“预算单位”“社会公众(财会人员)”三个分类用户主页及“完整主页”四个部分,以帮助不同需求的用户快速、便捷地寻找所

需内容。

截至2005年12月底,“上海财税”网站共发布信息类稿件16113篇,推出网上办事及便民查询项目113项,回复咨询等互动类来件10万余件。开通以来访问人次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月均访问人次达160万人次、页面点击率达800万次。

2、推行网上电子报税和网上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

网上电子报税在2002年被上海市政府列入12件实事工程之一,在规范电子报税统一软件标准基础上,先试点,再全面推广。截至2006年3月底,全市实行网上电子报税的纳税人达230670 户,网上电子报税的税款占当月税款的50%。目前21个税务分局开通增值税专用发票网上认证,企业应用户数达59140 户,网上认证票量达270万,占当月全部认证票量的54%。网上电子申报应用面已覆盖所有行业、所有税种,并与银行联网实现实时扣款,纳税人可以直接划转税款,使纳税人的申报和银行缴款一次完成,为实现税收征收无纸化打下基础,网上电子报税的纳税人已全部实现税票无纸化,纳税人网上电子报税成功后,即

可在上海财税网站上下载银行付款凭证。

二、税务应用系统推广运行工作的做法与措施

按照国税总局的统一部署、业务要求和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项应用系统的推广运

行工作。具体做法和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以及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对应用系统的顺利推广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市每年的财税工作计划中都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工作,由分管局领导负责,信息技术部门和相关业务处室组织实施,并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对比较大的应用项目,如综合征管系统(上海)税收征管系统和三大系统整合等推广运行之前,市局成立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征管、信息等相关业务处室领导任组员,下设项目推广组,负责推广应用计划的制订和落实,以及相关工作的部署、调度和协调。另外,再设立推广应用实施小组,负责现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上线过程中,实施小组建立每天工作例会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法,确保各阶段推广工作的推进。在系统推广各阶段,组织召开各类专题会议,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必要手段,比如上线前召开由各分局分管局长、业务和信息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传达和贯彻总局和市局精神,明确新系统上线的目的、意义,布置落实各项要求;在上线运行后,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和问题反馈会。

(二)精心计划、有序实施

在应用系统推广应用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例如 “一户式”管理系统的推广,根据总局文件精神,在分析我市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总局下发的“一户式”管理的业务需求、总局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结构技术规范、总局技术文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抽取方案和有关的“一户式”管理技术文档,制定了从方案确定、两次开发、试点到推广运行的分阶段推广工作计划。确定我市闵行区国家税务局、长宁区国家税务局作为推行“一户式”管理工作的试点单位,在试点过程中基本解决推行中的问题后,再在我市全面推广应用。为达到理想“一户式”管理的查询响应效果,数据库服务器采用查询机和生产机分离的方式,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的同步,其中CTAIS征管数据为实时同步,金税系统与出口退税系统为定期同步。由于我市出口退税系统的数据库集中在市局应用,与综合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应用不在同一层面上,所以,我市边推行边完善,分步推行“一户式”管理:先推行“综合数据管理系统”中管理查询综合征管系统和增值税管理系统的信息的功能模块,再推行管理查询出口退税系统的信息和地税部分信息的功能模块,达到精心计划、有序实施,顺利推进的效果。

(三)资料清理、数据审核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新老系统转换或跨系统整合,必须确保数据的准确,否则将直接影响应用效果。在推广总局的三大系统整合工作中,本市在下发《关于贯彻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三大主体应用数据整合第一阶段工作要求的通知》的同时,将《三大主体应用数据整合第一阶段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和《三大主体应用数据整合第一阶段数据清理方案》作为附件下发,对数据清理工作的内容、数据清理时间作了具体要求。为了方便分局进行三大系统的数据清理、核对,市局还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清理脚本。

(四)模拟运行、预案应急

制定合理、完备的测试模拟、试点运行和应急方案是系统顺利推广运行的保障。本市在新系统全面上线前,都按推广计划,必须经过模拟测试、试点运行、检查验收等阶段,从技术设计和功能、业务流程和规范两方面,对系统进行考量。同时,还根据上线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制定应急方案。此外,征管系统上线时,还建立了申报预审制、设立申报引导员、开设了“疑难问题”专用受理窗口,通过这些措施,及时处理新系统上线之初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项中遇到的问题。

(五)加强培训、注重实效

按照工作目标及应用系统推广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培训对象,一般分为师资培训、系统管理员培训和业务人员操作培训多个层次。如“一户式”管理软件推广时,市局先后为试点分局举办了两期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试点分局又组织了分层次培训,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培训方法。首先组织了中层干部的培训,要求了解整个业务过程,基本掌握操作流程;其次组织部门系统管理员及业务骨干强化培训,要求在熟悉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掌握各模块的操作办法;最后由各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对部门进行全员培训,使每个管理人员都全面了解和熟悉“一户式”管理的流程,为顺利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上海市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体会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业务的规范、技术的选择、资金的投入等方面的决策。上海市税务系统的各级部门的主要领导亲自抓,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决策,听取信息化建设的方案汇报等;分管领导具体抓,直接参与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完善,督促信息部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进度。

(二)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推进信息化工作中,财税管理业务是基础,信息技术是实现手段,两都有效结合才能形成合力,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决定了系统软件的质量水平高低,而业务的规范程度决定了信息化推进的广度和深度。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信息化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同时还涉及到税收业务流程的规范和统一,并且直接影响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所以,每一项税收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开发、试点、推广应用,都离不开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协同工作。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需要很好的合作和相互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信息化应用程度深化和完善。

(三)信息技术队伍的稳定,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维护是既一项技术专业性工作,又是一项业务专业性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层面的不断提高,以及如何使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作用,首先需要一批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撑,又需要技术人才了解、熟悉税收业务,这就需要一支稳定的信息技术队伍,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保证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把握征管新趋势 全面建设网上办税新平台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浙江省特殊的经济结构使我省具有纳税户数较多的特点,浙江人均管户数和人均组织收入数都是全国人均数的两倍左右,我们认为,要解决浙江企业户数多、税款大和地税干部少的矛盾,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大力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

从2002年6月开始,我局逐步在全省地税系统推行集中式“因特网办税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网税系统”)。截至2006年5月,全省通过“网税系统”办理各项涉税业务的企业有38.6万户,占全部企业纳税人的96.5%以上(另100万户定期定额户采用定额后由税银联网扣款的方式处理)。其中仅2006年4月,由“网税系统”申报入库的税款达64亿,占应收税款的70%,这标志着我省地税系统已初步实现从有形征纳服务到无形征纳服务的转变。“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征管服务理念有了强有力支撑平台,营造了和谐的征纳关系。系统应用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吕祖善省长在观看“网税系统”的汇报演示后评价说:“浙江地税的网上办事做得好,网上办税的服务是革命性的变化。”以“网税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地税局电子政务建设,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单位。

一、“网税系统”的技术、功能设计和主要特点

我局“网税系统”的开发建设始于2002年3月,当年6月投入运行,并逐步推广应用到全省34个市县局的35000户企业。2003年9月,在运行实践基础上,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发完成新版“网税系统”,并于2004年1月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9月底,“网税系统”在全省所有市县局推广应用到位。之后,我们又组织多次进行系统修改完善,满足纳税人的各项需求。

(一)“网税系统”的技术、功能设计

“网税系统”的架构设计按照安全性、规范性、整体性和可扩展性要求,采用了省局统一一个因特网出口的方案,并基本涵盖办税服务厅的功能。

1、搭建四层基本架构,增强数据处理能力

由于纳税人每月办理涉税事项的时间集中在三、四天(征期繁忙时“网税系统”日数据库交易量在200万笔以上),为确保“网税系统”能承受全省40万户企业纳税人大量而集中的页面访问,将纳税人的各项业务操作需求在全省各地的业务数据库上快速处理并将结果实时返回给纳税人,我局在“网税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上采用了J2EE与交易中间件相结合形式,即以J2EE四层分布式架构为基础,在业务层与EIS之间,增

加了一层关键业务层,由交易中间件服务器来负责数据库访问、访问排队和流量控制等工作。同时软件还实现了不同操作系统上的Oracle和Sybase两个数据库应用。

2、引入负载均衡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解决系统网络拥塞问题,给纳税人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同时也为了提高服务器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网络关键部位出现单点失效,系统没有采用应用服务器的集群技术,而是在数据链路、J2EE服务和交易中间件服务层上均配置了专用的硬件负载均衡交换设备,保证了系统在高峰时期的处理能力;采用了服务器的冗余设计,方便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3、五项措施为保障,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除了引入负载均衡设计外,“网税系统”还通过五项措施加强系统安全性。一是通过配置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软硬件产品来加强系统安全;二是通过自行设计的数据结构和加密算法来实现应用的安全;三是通过电子签名证书(证书由工商部门在全省注册工商企业中发行),使纳税人的网上办税行为得到身份认证、加密传输和不可抵赖的三重保证。四是配置“网税系统”备份设备,消除单点故障。五是建立“网税系统”应急处理预案,明确紧急事故时系统处理流程、技术操作方法以及相

应的责任人等,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4、拓展系统功能外延,涵盖涉税服务功能

除了办理税务登记和发票购领两项业务因既定业务流程的原因暂未在网上办理外,“网税系统”基本涵盖了办税服务厅的功能,其中业务类功能设置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财务管理、涉税文书、个税管理、涉税查询、通知告示、税费调查等;非业务类功能设置了公告、新用户注册、忘记密码、常见问题、联系方式、咨询服务、表单下载、政策法规、系统设置等。

(二)“网税系统”的主要特点

总结“网税系统”的设计开发及运行工作情况,我局现行的“网税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实现税银库系统无缝联接,实时完成税款申报征缴

“网税系统”每项操作的数据都可实时处理和查询,并可以和银行、国库实时联网处理。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后,由系统后台软件定时自动根据申报信息生成扣款信息并发送金融清算中心,金融清算中心按银行类别分解至各开户银行实施扣款,在收到扣款反馈结果后,将扣款情况返回地税部门,同时,根据扣款情况打印完税凭证,由各开户银行转交至纳税人。纳税人只需在现有账户中选择其一作为缴税账户,即可实现“足不出户”申报纳税;税务部门则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对账电子化。实时扣税减少了税款在途时间及划解环节,提高了资金入库的时效性,确保税款安全、及时、足额入库。

2、以与征管软件完全融合为基础,有效拓展系统功能

“网税系统”与目前全省地税系统统一应用的征管软件《浙江地税信息系统》2000版采用了统一的数据库端处理机制,实现了完全融合,其本质就是将原有征收大厅税务人员从事的各项申报工作无缝地扩展为由纳税人在因特网上自助完成。通过这一无缝联接,在《浙江地税信息系统》2000版税源监控软件的支撑下,我们还逐步形成“间接管理,数据监控,管理精细,责任到人,考核到岗”的现代税收管理方式。

3、合理制定系统推广应用方案,调动纳税人应用积极性

为了保证“网税系统”的推广运行,我局专门成立了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制定了严密的推广应用计划,并由分管领导亲自负责。采取免费让纳税人应用、免费为纳税人培训(包括免费提供网上在线培训、制作培训光盘供纳税人免费提取)、在各征收大厅设立了“网税系统”服务台,安排税务人员现场辅导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了纳税人对系统应用的积极性,自愿选择网上报税的纳税人由最初的几万户迅速扩展到几乎所

有的企业,使得系统能顺利的推广应用。

4、坚持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努力延伸服务范畴

除了提供办税服务厅日常的业务功能外,“网税系统”特别强调了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系统设计了[咨询服务]论坛,由税务工作人员(全省共有815名税务人员从事问题解答工作)解答纳税人的各项业务和技术问题,为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之间建立了实时的沟通平台。同时,为了方便纳税人及时了解各项最新的税务政策和通知,我们开发应用了“税迅使”工具,纳税人安装此工具后,只要其使用的计算机联上因特网(不需

访问任何页面),针对该纳税人的各项通知和告示就会自动跳出。

5、以人为本合理设置系统操作,方便纳税人使用

系统功能按纳税人的思维习惯和不同类别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并多次通过各种方法征求纳税人的意见并加以调整。比如将地税机关发布的通知告示和最近批复的文书放在窗口的正中间,使纳税人一目了然;各功能的汉字说明、提示均采用纳税人容易理解、且不会产生歧义的文字;功能按钮放置的位置也遵从纳税人的操作习惯。另外,为减少纳税人的误操作,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根据每个企业性质的不同单独作了设置,并增加了多重窗口提示,减少纳税人因为误操作而重复申报纳税,大大方便了纳税人。

二、成效和体会

从新版“网税系统”2004年1月份上线以来,截至2006年5月,系统有效登录累计达22671.6万人次,累计交易量达2.44亿笔。其中2006年5月份登录90万人次,交易量1070万笔,综合申报36万次,一次成功率为99.68%,各级地税机关和纳税人对该系统普遍反映满意。网税系统的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几个

方面:

一是减少纳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由于网络的全天候,纳税人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全自动、全方位的办税服务。通过“网税系统”,确保了纳税人资料及时、准确地录入,大大提高了办税效率;为本地公司在异地设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提供远程申报纳税的方便,减少办税成本。例如,省地税局直属一分局管理的是全省金融、电力等多个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分散在全省各地,系统应用后,纳税人只要在办公室里就能办理涉税事务,不来省城也能办税,税款也通过税库银联网系统扣除,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到开户银行办

理事务时领取扣款凭证,减少了办税成本。

二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上网申报纳税,减轻了办税服务场所的压力,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也为进一步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服务和稽查职能提供了条件。企业的各项数据由原来的税务机关统一录入改为由纳税人自行录入,录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增强,为纳税评估等征管工作提供了第一

手的数据,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是增强执法透明度,营造了和谐的税收环境。通过公开办事,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在线交流等,大大增强了税务机关执法透明度,税务系统依法治税尤其是规范执法、优化服务、文明收税不断取得显著成绩,营造了公开、公正、高效的和谐税收环境。

回顾我局在开发应用“网税系统”中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网税系统”成功应用的基础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网税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始终把“网税系统”作为构筑新型纳税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征管模式的有效手段,保证了“网税系统”的成功开发。在开发建设完成后,我局领导还专门召开了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广应用工作。各市县局认真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全面领导与协调推广应用工作,保证了“网税系统”在全省地税系统迅速应用

到位。

(二)“以我为主,公司为辅”是系统成功开发的关键

从1998年自主开发《浙江地税信息系统》98版开始,我局就坚持“以我为主,公司为辅”的软件开发原则。在“网税系统”的开发建设中,我们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在系统设计之初,技术和业务人员就一起对整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现有的最新技术,成功开发了性能优越并符合浙江地税实际的软件,牢牢掌握了软件的源程序,这种做法,为及时解决“网税系统”应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升级改版工作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和有力的保障。不仅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开发人才,造就了一支可信赖、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而且还为全省地税系统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软件能不断满足征管

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

(三)省局统一出口是“网税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保证

省局统一一个因特网出口的方案,增强了“网税系统”的安全性。省局统一出口使各地数据高度一致,走出了全省数据集中的第一步,也为实施金税三期的全省应用集中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实行省局统一出口,所有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都安装在省局,大大减少了各市县局软硬件设备投入,节

省了经费开支;通过负载均衡,硬件设备的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减轻了各市、县的维护工作量,系统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四)税银库联网税款征缴是系统稳步运行的有力保障

“网税系统”实现了纳税人的各项申报和查询业务,而实现征纳自动化,关键要实现税款的及时入库和纳税人票据的开具。为此,我们将网税系统与国库、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实行三角联网,实现了税款征缴的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税款征收入库以及核算的工作效率,使纳税人真正获得“一条龙”的服务,从而确保了系统推广应用到位和稳步运行。仅杭州市地税局本级2006年5月应用“网税系统”的64625户(占全部企业的96%)企业18.1亿元税款全部通过税银库联网实时自动扣款入库。

(五)征管改革目标引领着“网税系统”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税收征管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在总局征管改革模式的指引下,我们从纳税人需求出发,按照“合理、规范、齐全、实用”的原则,合理设置办税服务厅,并不断优化办税服务厅功能,将涉税事项由基层单位多个内设部门分别管理转变为办税服务厅“一站”统一受理;在办税服务功能上尽可能地满足纳税人即时办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以网上办税为突破口,积极拓展电子税务,将办税服务厅的目前具备的功能都逐步转移到网上,促进了征管方式的革新,逐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信息化与征管改革实现有效的互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下一步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完善“网税系统”业务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求的更新,我们将不断完善网税系统的业务功能,如增加办理税务预登记功能和企业办理发票领购功能;联接工商数据,在企业输入统一代码或工商执照号码可以调取工商数据等;实现系统与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的实时扣款平台直接互连,使纳税人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的自助式缴款。

(二)加强“网税系统”安全建设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网税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电子签名证书在“网税系统”中的应用。纳税人通过电子签名证书登陆“网税系统”报送涉税资料,均不再要求报送纸质资料,以加强系

统安全运行保障。

(三)健全“网税系统”维护体系

目前,我省“网税系统”服务对象为40万户月交易总量达1000多万笔的企业,规模庞大。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落实到位,但系统维护力量仍显不足。为确保“网税系统”正常运行,我们将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系统运行维护力量,达到主动监控的目标。

信息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情况

厦门市地方税务局

我局成立十年多来,认真实施“科技兴税”战略,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建设“厦门电子地税局”,实现了“征税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服务信息化”的良好应用格局,为税收管理注入了新的理念和现代化气息,跨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税务时代,税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了“全国税

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随着信息技术在厦门地税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的广泛深入应用,不仅对税收征管、行政办公、纳税服务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而且也对厦门地税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促进了整个厦门地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这固然与厦门地税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舍得投入密

切相关,信息技术人员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早在1994年机构分设时,我局领导班子在考虑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人才是税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推动税收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排头兵;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保证。十多年来,厦门市地税局按照总局关于稳定和加强税务信息技术队伍的意见精神,在信息

技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引进专业人才,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队伍

多年来,我局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一是从外单位引进技术过硬、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计算机技术人员;二是每年有计划地招收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信息技术队伍。目前,全市地税系统信息技术人员已从机构分设时的2名增加到现在的40名,其中绝大多数人员均为计算机专业毕业,个别尽管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但通过自学、工作实践和进修,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40名信息技术人员分布于全系统各个单位,其中:信息技术分局19名,市局机关处室2名(征管处和计财处),11个直属单位和基层区局19名。全市地税系统已经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的信息技术队伍,为厦门地税信息化建设不断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明确工作机构性质,消除信息技术人员思想顾虑

我局在1994年9月成立时,就成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作为市局机关内设处室,负责指导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机构从一开始就“名正言顺”;1995年7月,计算机信息中心作为市局直属机构,在行政和经费上实现独立,且经费由市局全额拨款;2001年9月将计算机信息中心更名为信息技术分局,同时还在各直属机构和基层区局成立信息技术科,将原挂靠在征管科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独立出来,并确定为行政编制,即公务员身份,消除了技术人员的思想顾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技术队伍的稳定性。

三、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我局的信息技术机构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市局直属机构的信息技术分局,二是其他直属机构和各基层区局的信息技术科。前者主要承担全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规划、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以及为税收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技术保障等工作,行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基层局信息技术科主要承担所在单位的计算机设备维护、培训和推广等工作任务。厦门地税局根据税收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的时代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地健全和完善信息技术组织机构。作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管理机构——信息技术分局,早在1995年7月(时称计算机信息中心),就设置了综合科、运行科、开发科,2001年9月机构改革更名为信息技术分局后,设置了综合科、硬件科、软件科、应用科(2003年底又增设数据处理科),并根据技术员的专业和特长安排最适合的岗位,促进技术员全身心投入工作。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整合信息技术人才资源,明确工作职责,既分工又协作,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化建设

整体工作合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观念,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队伍凝聚力

我局各级领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信息技术,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在信息技术队伍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风气。一是注意尊重他们的意见、理解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给他们相对自由的施展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束缚和干预,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其实现自我的价值,分享其成功的乐趣;二是充分理解、尊重信息技术人员的个性和特点,注意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加强政治上的教育管理和廉洁勤政教育,培养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三是有针对性地在信息技术队伍中开展“三情”(对事业有感情、对工作有热情、对同志有亲情)、“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增强事业认同感,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四是对于表现突出的、做出贡献的信息技术人员除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外,还积极向上推荐表彰,几年来涌现出了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厦门市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感染、带动了更多的技术员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五、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局坚持创新精神,勇于打破传统的管人、用人模式,按照信息化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环境,创造条件促使优秀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在相对稳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挂职锻炼,给技术人员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几年来信息技术分局与各基层区局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技术人员13名、派到省内偏远山区锻炼7名;二是对优秀技术人员的提拔

任用,适当地放宽有关政策条件,加快培养既懂税收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科技型领导干部,至今已有12人通过提拔任用、竞争上岗等走上了科级、处级领导岗位,其中副处以上2名、科级10名;三是敢于把优秀技术人才放在关键岗位上锻炼,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挑大梁,唱主角,通过有压力的工作增长他们的才干,磨砺他们的作风,并注重传帮带,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多年来的厦门地税信息化建设如今已经造就了一批“复合型”人才,许多技术员都能独立完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凭着这些硬本领,个个成了IT公司的抢手人才。但是至今厦门地税系统没有一位技术员跳槽。他们认为:在厦门地税搞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很好的施展才华、奋斗的舞台,物质收入虽然低点,但干得舒服,干得痛快,自我价值能

得到体现。

六、拓宽多层次培养渠道,优化信息技术队伍结构

我局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队伍知识层次高、信息化工作技术性强、知识需求高而且更新快等特点,非常注重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力度,为广大技术人员创造进一步技术培训和深造学习的机会,并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以及技术认证培训、考试,尽可能地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其全面、持续的知识更新,从而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水平。几年来,共组织10余名技术员参加总局举办的高级税务信息管理研修班,推荐5名技术骨干参加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中3人已学成毕业,另有5名技术员正利用业余时间参加MBA、MPA等学习,经常选派技术骨干参加总局举办的信息技术知识师资培训班和第三方如SUN、IBM、HP等知名IT公司举办的前沿信息技术知识研讨,连续多年组织技术员参加总局的电子系列资称评审,已有15人获得中级工程师资称。全市地税系统40名信息技术人员中,目前已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研究生(含MBA、MPA等)7名,占27.5%;男女技术员比例为4:1;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支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七、确保建设经费投入,为技术人员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我局领导班子深知,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庞大工程,资金的投入不仅是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技术人员能否成功实现创业愿望的根本保证。因此,厦门市地税局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多渠道筹集资金,适当控制其他开支,把有限的经费向信息化建设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已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用于购置设备、建设网络、开发软件、系统运行维护等,为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全体技术人员和合作的IT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已顺利开发出包括基于最新技术架构即J2EE的B/S/S三层技术架构的税收(含社保)业务管理系统、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对外网站服务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电子缴税系统,一卡通缴税系统,POS机缴税系统,12366纳税咨询服务系统,手机短信服务系统等业务复杂、功能完善的信息化应用体系。累计投入近亿元资金立项实施的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均取得了成功,这在全国税务系统同行中是相当少见的。

八、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方式

我局在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明确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的工作目标。几年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如机房管理、计算机设备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备份、计算机病毒防范、信息系统重大故障报告和处理办法、项目验收办法、计算机设备采购、应用软件技术与业务需求反映与反馈等规定和管理办法等等,建立起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方式,并下大力气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同时通过加强绩效考核,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工作协调规范,运转有序。此外,始终重视教育和引导全体技术人员,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强化管理和监督,全市地税系统技术人员上下分工明确,工作高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少事多的矛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税收信息化建设

工作任务。勇于创新 扎实工作 奋力实现省级数据大集中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2005年8月,随着全省上线仪式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全面上线,在全

国地税系统率先实现了省级大集中,实现了十年来江西地税人的梦想。

江西地税信息化建设项目于2003年10月经过省政府正式批准立项。从2003年底开始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编写至全省全面上线,历时1年零8个月,走过了一段艰辛奋斗的历程,终于实现了征管数据和业务处理省级大集中,从而将全省地税系统征管信息化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一、基本情况

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在总局的帮助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立足高起点,遵循总局“一体化”建设思路,按照金税工程三期的标准和要求,软件设计力求“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功能完善,简便实用”,推广运行力求“快速开发,扎实试点,持续改进,稳步推进”。

(一)系统组成

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在业务功能上涵盖了从税务登记到申报征收、从管户巡查到税务稽查、从会统核算到决策支持;在操作层面上涵盖了从前台受理到后台管理、从省局机关到基层分局、从各级局长到一线人员;在管理内容上涵盖了从地方各税到代征基金、从业务流转到法规查询。现已开发完成管理服务、申报征收、票证管理、发票管理、会统核算、综合查询、税务稽查、税收法制八个子系统。以数据仓库技术为基础的决策支持分析系统正在开发,以优化纳税服务为目的的外部信息交换系统包括网上地税、门户网站

正在启动。

(二)技术架构

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模式,立足于省局数据和应用大集中。前台申报征收子系统采用胖客户端,实现了智能升级,其他各类子系统采用IE浏览器客户端,便捷了业务操作。系统严格遵循总局金税工程三期标准,数据库软件采用ORACLE 9i,应用服务器软件采用WebLogic8.1。底层架构基于J2EE技术封装了EJB Command交易模式和O/Rmapping对象与关系映射模式,在应用架构上实现了统一业务功能和数据权限管理,在涉税文书审批上实现了工作流驱动。

(三)硬件环境

为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经过精心考虑,我们配置了一套生产环境和一套查询环境。其中生产环境采用了2台IBM P690小型机作为生产机数据库,2台IBM P670小型机作为应用服务器。查询系统采用了IBM P690小型机的半个分区作为查询用数据库,1台IBM P670小型机作为应用服务器。同时为培养广大地税干部在业务实践中不断提升应用水平,我们建立了培训和测试环境,其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均采用高

档PC服务器。

(四)开发推广历程

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持续改进、环环紧扣。

我们把整个过程分为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业务需求编写。2003年底,省局抽调各级地税干部40人成立项目组,集中、封闭50天,于2004年初完成,共形成300万文字、1400份表证单书。初稿经过向基层广泛征求意见后投入开发。第二阶段:快速开发试点。2004年3月省局与软件公司开始合作开发,5月即完成核心系统部分,6月份在我省鹰潭市局试点。按照快速开发、试点和完善的思路,我们在结合江西地税征管业务实践的基础上,引进了兄弟省市的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江西特色的地税管理信息系统。10月,我局扩大省会城市南昌为试点单位,至此,系统管理的纳税人达8万户。通过这一阶段,我们充分验证了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实

用。

第三阶段:扩大试点。2005年初,我局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增加3个设区市局,并在其余设区市局各选择1个县(区)局作为试点范围,此时系统管理的纳税人达21万户。通过这一阶段,我们充

分验证了省级数据大集中切实可行。

第四阶段:全面上线。2005年上半年,我们最后分三批将其他设区市局安排上线,全省40万户纳税人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全面上线后,使用生产机系统进行日常业务处理的人数达400人,使用胖客户进行申报征收的人数达1000人,使用查询系统的人数达300人,系统性能稳定,运行正常。

第五阶段:完善提高。系统上线给我们带来了业务统一上的磨合,带来了大集中性能上的挑战。经过完善

业务流程、优化系统性能之后,现在进入稳定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正在抓紧开发数据仓库和网上办税,努力提高数据应用水平,优化纳税人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二、具体措施

(一)成立机构、强化考核

为抓好软件开发和上线工作,全省地税系统列为“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专题研处各项事宜,上线工作被列为征管改革的重中之重,以软件来规范工作、以应用来促进征管被列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

内容。

(二)积极筹划,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1、抓好机房、培训教室建设。各设区市局科学设计机房建设、合理划分“六区”,即缓冲区、主控区、服务器区、主机区、网络区、电源空调区;培训教室严格“六防”,即防火、防漏水、防雷、防静电、防盗、防尘。

2、配齐计算机设备。为保障上线,省局统一招标购齐计算机、UPS电源、服务器,各级地税机关将其优先

安排在第一线。

3、抓好网络建设。在广域网建设上,省局依托政府信息网,建成了覆盖全省565个分局(所)和110个办证中心的四级网络体系。在局域网建设上,各级地税机关做好了办公楼局域网的改造与升级工作,县局以上单位的办公楼采用结构化布线方式,建立了安全、高速的局域网。在网络安全建设上,一是安排了专人负责,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每个设区市地税局都指定了2名网络管理人员,每个县(市、区)地税局指定了1名网络管理人员,负责网络日常管理。二是实行了内、外网物理隔离,严格禁用征管、办公的计算机上互联网。三是加大了投入,省局集中购买了防病毒软件和网控软件,布署在各级地税机关,从而保

障了全省地税系统网络的安全畅通。

4、做好软件的迭代开发工作。我们认真评估了各类征管业务的使用频度和重要性,据此来安排软件开发的优先级别,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发完成税务登记、申报征收、两票领发、日常查询;第二阶段,开发完成税源登记涉税审批;第三阶段,重点开发税收会统。2004年底,软件主体顺利完成。

(三)扎实奋进,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1、周密制订上线方案。为把上线工作抓到实处,省局从软件功能的开发、测试,硬件、网络、主机设备、数据库、中间件的性能测试,数据采集和录入,软件操作应用培训,试运行及正式运行等各方面制订了周密的上线方案,并将任务分解到人,明确规定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

2、认真开展压力测试。省级大集中在全国地税系统没有先例,为确保每次上线万无一失,省局先后组织了5次共7000人次参与的压力测试。每次测试前都精心制订了详细的测试计划,由省局采用即时通讯软件来统一指挥各级征收单位逐步增加系统压力,保证了测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压力测试,我们发现了系统设置和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及时改进,系统性能逐步调整达到最优状态,最后终于

符合了全省上线的性能要求。

3、抓好上线培训。各级地税机关把培训作为上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分级负责。省局重点抓好了对设区市业务技术骨干和新录用计算机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税收知识、征管业务软件、网络建设方案等。设区市地税局采取了集中学习和到试点地区跟班操作的培训方式,重点培训了区县(市、区)业务技术骨干。通过强化培训,在全省地税系统内建立了一支过硬的技术保障队伍,他们在软件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县(市区)地税局也相应抓好了干部的全员培训。待正式上线时,软件已

经深入人心,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4、做好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数据采集分为内部信息采集和外部信息采集。内部信息主要包括地税征收、管理、稽查机关代码、纳税人批准设立机关代码、地理位置、开户银行名称、收入归属、收款国库代码等。外部信息主要是向纳税人采集相关数据,包括各类税务登记表和税源登记表等。数据采集过程中,为确保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各地都建立了三级审核制,即采集员自审、采集员互审、审核组审核。在数据录入阶段。我们一是尽可能地安排了地税干部参加所在分局的数据录入工作,以保障准确性;二是抽调了相关的业务人员监督数据录入的质量和进度,提高了准确性。

(四)稳步推进,成功上线

1、建立健全运维体系。为确保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及时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省局制订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暂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运维组织机构、明确运维人员职责、规范运维流程、健全测试发布机制、做好系统性能监控、注重运行安全管理、分析报告运维情况,加强运维工作考

核等。

2、做好上线支持工作。每一次上线过程中,我们都在省局设立指挥中心,在设区市局设立现场指挥部,省局统一派驻技术人员到各县(区)局进行现场支持,从而形成了省、市、县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指挥机制。当操作一线的同志遇到问题时,现场支持人员及时解答或排除。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逐级提交在运行维护平台上,由省局项目组会同开发公司进行处理:对操作类问题及时解答或纠错,对技术类问题及时改进或优化,对需求类问题及时答复或处理。

3、采用合理的上线策略。江西地税在征管核心软件开发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省级数据集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上线策略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总体方针。我们选取全省最小的设区市鹰潭作为第一个试点单位,验证征管系统的可用性;选取省会城市南昌作为第二个单位,验证数据大集中的可行性;选取3个设区市加上其他6个设区市的城区分局作为第三批单位,一是保证为上线单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避免力量不足,二是提高上线覆盖面,以点带面。最后,在6个设区市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我们继续采取每批2至3个设区市上线的方法,逐步推广到全省。

三、几点体会

(一)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是全省高度统一的软件,技术平台统一,业务流程统一。上线是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系统推广的过程是规范各地征管工作的过程,因此我们正确处理好了习惯性操作与规范性操作的矛盾,凡是与征管业务软件流程不一致的都进行了调整。

(二)网络畅通,硬件到位。网络是软件运行的命脉,我们把网络连接到了每一个办公场所,使每一个地税干部都能实现网上办公。同时,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对硬件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各地都把省局新配备的计算机优先用于了办税服务厅,保证了上线的需要。

(三)调整机构,建立岗责。根据我省新一轮征管改革的方案,征管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征、管、查”三分离的原则调整机构。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遵循了规范的机构模型,使其成为软件的“骨架”,成为业务流程流转的依托。各级地税机关在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上线以前机构都已调整到位,并保持了稳定性。此外,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引进了先进管理理念,建立了全省地税系统统一的业务工作岗责体系,并将每一项地税业务详细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求由具体的岗位负责。因此,各级地税机关在软件推广运行之前都已将岗责体系落实到人,从而确保了软件上线后工作不断、程序不乱。

(四)业务统一,兼顾灵活。业务需求设计时,我们在业务规范、简便实用的前提下,统一了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流程,依法设定了税目、税率,实现了以票控税,在会统环节强化了数据校验,从稽查环节的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生成欠税以保持稽查成果的刚性,按照总局税收执法文书的标准和规范统一了全部

对内、对外文书。

此外,我们还较好地解决了省局业务应用大集中后与基层特色业务的一些冲突性问题,以满足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如系统中能够灵活设置针对不同地域的基础字典表、配置审批流程、分级管理用户权限、灵活订制地方性票样,兼容无区域征收与传统的属地征收两种模式,引入了单项工程、营运车辆、出租店面等流动税源与零散税源的登记和管理功能,顺利衔接了一些地市对双定户的批量扣税管理方式,并进一步推广至全省。在稽查环节,能够自动规范地生成各类文书。在法制子系统中,分级建立了适应各级地税机关

需要的法规库。

(五)集中录入,数据完整。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业务数据和编码的处理方式上与原系统不同,原系统数据库是以县为单位的,故本县局征收单位编制的一些特殊编码不会影响到其他单位。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中在省局,所有的业务数据和编码都存放在省局数据库中,业务编码的定义和规范必须考虑全省的统一性。因此,在软件推广上线前,各设区市局都开展并圆满完成了基础数据内部编码的采集工作。此外,各设区市局还完成了外部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将纳税户的登记信息、银行帐号备案信息、税

种鉴定和核定信息、欠税信息全面、准确地录入了系统,为成功上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规范操作,制度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同志曾说过:“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税收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征管业务软件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规范操作,错误的操作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数据,影响征收开票、会计核算等功能的使用。各级地税机关通过培训,提高了操作水平;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

度,约束了不规范操作现象的发生。

(七)大力培训,造就骨干。上线之初,全省地税系统中非常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熟知软件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技术和业务、参与公司软件开发、现场技术支持等形式,我局造就了一支业务优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保障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他们成为了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的法宝之一,为在全省全面上线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我省数据大集中的实现离不开总局的科学统领,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省局的正确决策,离不开江西地税系统上下齐心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在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做好依托于省级大集中的决策支持分析和外部数据联网,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水平,让税收征管乘上信息化快

车,驶向一个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未来。强化“一户式”理念 打造综合数据平台

加速推进数据分析利用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是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实现纳税人信息的“一户式”管理是信息资源整合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初,山东地税启动了全省的“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建设工作,标志着以“一户式”理念为指导、以综合数据平台建设为基础的各项数据分析利用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一户式”综合数据管理系统于去年10月份在全省正是上线以来平稳运行,在深化税收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打造“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是深化税收管理的客观需要

“一户式”管理工作是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整合分散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涉税信息的管理,是满足基层及各级管理机关的管理需要,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支撑。

(一)打造“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是推进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税源的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开发“一户式”数据管理系统,就是要整合系统离散的数据信息资源,为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近年来,我省地税系统开发应用了包括核心征管软件、发票管理系统、综合治税管理系统、重点税源管理系统、网上报税系统等多个业务应用软件,但各软件系统平台不

一、相对独立,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数据零星分散,口径不一。数据分析利用缺乏一个标准平台,数据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部分税收业务尚未通过软件处理,如税务稽查、行政许可、税收减免等,只保存相应纸质资料,利用难度更大。因此,如何整合各税收业务应用软件,最大程度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各市税收业务工作的需要显得非常迫切。省局“一户式”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推广,就是针对这一迫切需求,整合数据信息资源,激活有效数据信息,为“抓大控中定小”和纳税评估等工作提供有效载体,打造税源分析利用平台,实现税收管理精

细化。

(二)“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软件的推广应用,是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手段的需要

税收征管资料“一户式”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税成本,方便纳税人的重要举措。因税收管理需要,目前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证件和填报的涉税资料较多。同一份资料,需要在不同岗位、不同时间反复提供和审验,这既给纳税人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又影响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可以做到一次性采集归档,多环节、多层次反复利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纳税人重复提供资料,极大地方便纳税人,同时,也减少了在税务机关内部反复审核和传递资料的麻烦。

(三)推行“一户式”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是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客观需要 税收征管资料的“一户式”管理,是强化税源监控和加强执法监督的重要手段。推行“一户式”管理可以满足两

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满足基层税务机关人员执法的需要,使基层税务机关人员能够全面、快速和准确地查询出纳税人的有关涉税信息,为基层执法服务。二是满足税务管理机关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涉税活动进行监控,提供查询分析服务。地方税收业务工作,基于《税收征管法》而展开,从大的方面分析,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收法制四大部分,具体又根据业务流程划分为若干方面。通过税收征管资料信息化就可以将大量归档存查历史资料转化为税源监控分析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税务登记、税收认定、纳税申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涉税事项变更和注销等各项涉税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做到不仅能够对管理结果实施监督,而且实现了过程的跟踪管理,税源监控重点和对象,一目了然,从而使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变得轻松自然。

二、“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的基本情况

“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系统采用多层结构(Multi-Tier)技术,遵循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基于J2EE规范的B/S架构,主要由源数据层、数据抽取层、数据存储层、查询分析层、接入层组成。该系统主要包括“一户式”管理(包括单户信息查询和单户分析两大部分)、综合查询(主要实现多户式综合查询)、征管质量、报表信息、纳税评估、数据补录及系统维护等七个子系统,共计290个菜单项目。

(一)单户信息查询

在信息展示部分,按照总局的征管业务流程,结合山东地税实际,确定了13个模块,主要包括:登记认定信息、发票管理信息、税收核定信息、综合治税信息、申报征收信息、财务报表信息、抵扣减免信息、纳税评估信息、税务检查信息、税收违法信息、税务执行信息、税收法制信息、信用等级信息等。每个模块又根据其内容划分为两级到三级菜单。整个信息的查询可以按照单户、税管员管户、征收机关等不同层次、不同条件进行分类查询和分析。

(二)单户信息分析

其中,根据基层征管工作需要,可以调取同一纳税人的某些特定指标,主要包括历史指标(如申报入库数的同期对比)和关联数据(发票开具金额和申报金额)比对,建立了比对图表,进行直观的、初步的纵向分析,为税管员加强管理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比对分析设计了登记认定分析、发票管理分析、税收核定分析、申报征收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税收抵免信息、主要税种分析、税收违法分析等8个模块。分析比对在实现形式上,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形象地展示,系统提供多种图表方式供使用者选择。

(三)综合查询子系统

综合查询主要根据单户查询的模块进行内容设计,实现一局式及一员式的综合检索,其作用包括:一方面,查询各级税务机关及税管员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查询多户信息,为分户查询建立起引擎。因此,多户查询按照单户信息的结构设置了登记认定等13个对应查询项目, 增加了重点税源查询等内容。通过该模块,将打通一户式管理和综合查询两大子系统的横向联系。

(四)征管质量查询子系统

税收征管质量信息是一户式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应用的重要内容。通过查询征管“六率”(包括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处罚率),反映各级税务机关、税管员对管辖的纳税户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征管质量考核的方法和口径按照总局的考核办法和标准进行。

(五)报表信息子系统

报表信息子系统依托数据管理系统,吸收现行报表展示系统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业务管理实际,充实完善相关内容,所涉及的报表,目前仅限于平台已经有基本数据来源的部分,对于当前数据源尚不具备的待条件具备时再行考虑。报表子系统的内容按照单户信息的基本模块确定,主要包括:登记认定统计、发票管理统计、税收核定统计、申报征收统计、收入进度统计、重点税源统计、抵扣减免统计、纳税评估统计、税务检查统计、税收违法统计、税收执行统计、税收法制统计、信用等级统计。

(六)纳税评估子系统

纳税评估子系统是一个建立在综合数据平台基础上的数据二次应用系统,实现了对企业财务、征收等各类对比指标的分析和评估,并对确定有疑点企业进行约谈、核实和处理。

(七)数据补录子系统

系统需要补录的信息,主要是单户信息。目前数据补录子系统的定位在于数据源的缺位而非数据的缺位,这主要是指对于各类数据分析利用必需,且手工环节已经产生,但又暂时未实现电子化处理的部分数据。

(八)数据质量检测子系统

通过对各类数据审核规则的自由设定,对前台应用系统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合理性和准确性检查,以便发

现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数据质量问题。

三、科学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

省局对“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从项目的调研论证、立项审批、组织实施到系统的培训部署、应用推广等各环节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组织。

(一)认真做好业务需求和技术方案的前期论证工作

在软件开发前的准备阶段,认真做好业务需求和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

一是由省局征管处牵头,从济南、烟台、东营、临沂、泰安等5个已经具备数据分析利用工作经验的地市抽调了5名业务骨干,组成了业务需求编写小组,负责业务需求的编写工作。业务需求编写结合新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总局出台的一系列征管办法,围绕优化征管流程、提高征管质效的目标,对科学分类税收征管数据、强化税源监控管理、方便税管员查询分析、实现与纳税评估系统的有效衔接等应用需求,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规划;同时,还提出了各类征收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质量监测标准等一系列

配套标准及管理制度。

二是由信息中心牵头,负责“一户式”项目的技术调研论证工作。项目组专程赴总局信息中心做了汇报,并召集了项目专家论证会,邀请业内专家对技术方案进行了认真论证,提出了系统应具有“可行性、先进性、标准性、扩展性、灵活性、兼容性”等六大特性,使系统符合“金税三期”技术规划要求。

(二)建立制度约束,保证项目高效运作

由于系统现有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我们采取了内外结合、合作开发的方式,与中标开发商联合组成开发组。因项目开发工作从2005年8月2日起启动,在当年10月初就要在全省上线运行,故工期短,任务重。为按时高效地完成任务,项目组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保证了工程进度和项目质量。主要包括: 一是联合办公制。山东地税业务、技术人员及合作开发单位人员在开发现场联合办公,减少了中间环节和

交流难度。

二是项目监理制。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省局聘请专业监理方全程参与了项目运作。

三是分工协作制。为了能在工期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开发组进行了合理分工,成立了需求分析、数据抽取、程序编写、测试培训等4个小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形成了各小组分工协作、齐头

并进的工作格局。

四是严格管理制。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为此,我们确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集中开发期间,每天工作时间延长到晚上九点,日平均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周六周日照常上班。五是每周例会制。为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项目组确定每周五的下午为例会时间,集中研究一周来的工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下周工作作出部署,确保了整个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

进行。到9月底,开发工作基本结束。

(三)多管齐下,力保数据质量和应用效果

数据质量是开展数据分析利用的前提。因此,省局一方面做好软件的开发和部署,另一方面则在数据采集范围、数据采集准确性上加强管理和监控,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准确及全面性。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系统上线前,要求各市做好信息采集补录、纸质档案整理、外围软件的升级衔接等基础准备工作。为系统上线后进行的数据补录、更正等数据清理工作做好准备。

二是进行全面、细致的“一户式”系统的业务、技术培训,除现场培训外,还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编印了简明版培和详尽版培训材料;在“一户式”系统的各个操作界面设置了“帮助”栏,提供随时的操作帮助。

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

三是组成工作组深入各地市帮助进行应用推广工作。为了解各地推广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新的需求,省局业务、技术人员组成四个小组,分赴全省各市进行实地推广指导。以便及时掌

握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鼓励各市以“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应用为契机,研究制定了数据管理办法,狠抓数据的采集录入,严

把数据质量关,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推广应用“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效果明显

自去年10月份系统正式上线以来,全省以“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为基础的数据应用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数据综合查询及分析利用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税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首先,综合数据平台的建立,打通了各应用系统的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通过“一户式”系统能够方面、快捷、全面、准确地查询所辖纳税人的相关涉税信息,提高了征管责任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实现税源

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其次,“一户式”系统的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征管数据质量水平。“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中所有的基础数据都是从各市的征管库及其它业务系统中提取的,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源数据的准确性,才能使系统发挥应有的效果。在系统上线前的准备过程中,各市制定了数据管理办法和录入标准,对往年数据作了整理和清理;系统上线后,利用数据质量考核等模块的功能,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第三,依托综合数据平台,各市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利用,盘活了数据,增强了管理效用。各市基本实现了税管员按户查询分析、税源监控、征管质量考核、各类报表统计分析、纳税评估管理、数据质量检测等多种数据分析利用,将原来积累下来的各类历史数据,真正转化为有用、好用的税收信息资源,将原来离散的、孤立的、条块分布的数据资源转变为整合的、联系的、全面一体的信息资源,为将来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最后,通过参照金税三期建设标准,开发综合数据平台,是对金水三期建设的预演和练兵,积累了项目管

理经验,锻炼了技术队伍。

五、几点体会

(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技术队伍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力量,是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承担者。随着信息化发展和集中程度的提高,省、市两级信息化技术队伍存在明显的缺口,技术人员从数量、质量上已不能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系统维护和开发需要。要进一步壮大技术队伍,尤其是要大幅度扩充省局信息中心的编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二)加强和重视项目管理是大型信息化项目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随着信息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难度不断增加。对于复杂项目、大型项目,要坚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来运作。要对项目进行及时的风险评估,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序地推进工作进度。引进项目监理机制,协助我们实施有效项目管理,科学进行项目划分、进度控制、风险控制、沟通管理是税务管理部门尽快掌握项目管理方法的一条捷径。

(三)要正确处理好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

长期以来,系统上下普遍存在一个不够准确的认识,就是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中心的事情,与业务部门关系不大。由此,不少业务部门只是片面地等、靠、要,缺少主动性,甚至被动应付。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这种状况有了一些改观,大家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必须由业务和技术部门通力合作,充分沟通,配合完成。在长期的软件推广工作中,我们认为,业务和技术部门要通力配合,相互融合。在具体职责分工方面作了以下界定:

业务部门负责制定软件应用的目标和标准,督促、推进本地的具体落实工作;做好软件应用过程中业务问题的解释和答疑;及时向省局对口业务处室提出软件的修改完善需求和修改建议;做好本地相关软件应用的目标考核。

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本地软件安装、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支持维护工作;及时对现行软件运行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筛选、分析和汇总,并向省局信息中心反馈;负责对软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负责及时对省局提供的软件版本进行升级和维护。

(四)要把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

一个应用系统,如何真正被应用起来,关键看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有人说,信息化建设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分数据,就是强调数据的重要性。通过“一户式”综合数据平台的运行,我们也愈发清楚地认识到加强数据管理、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性。这项工作,绝不是信息中心一个部门的事情,不仅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各业务部门尽力抓好的一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更应进入各级领导的视野,引起足够重视,抓好落实。一个单位的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问题抓不上去,它在以后的征管工作和数据分析利用中就会落后。一定程度上讲,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水平,就代表了一个单位税收管理精细化和税收信息化工作的水

平。

贯彻落实一体化建设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随着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分散的业务信息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以集中业务处理为核心的税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将从功能齐全、安全稳定、监控严密、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等方面全面托起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河南地税系统始终贯彻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方案》,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网络,都能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特别是按一体化要求整合的《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推进了我省地税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就具体

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做法

我们始终按照一体化要求开展工作,在组织管理、规划设计、软件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以一体化为主线,做到有机统一,整体协调,局部合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缺乏统一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开发、信息不能共

享等问题。

(一)加强领导,实现管理一体化

1、理顺关系,建立管理机制

要实现一体化,必须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新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自2000年以来,省局就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全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信息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办理信息化建设的日常事务,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各省辖市也相应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实际运行,证明这种管理机制是有效的,它能够立足全局、统筹规划,集中领导、统一协调,促进了税收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建设、整合和发展,有效地协调了各部门间的关系,较好地发挥了信息化建设“司令部”的作用。

2、源泉控管,加强项目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每个信息化项目实施时,我们都严格实行总局制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方案》和省局制定的《招标管理办法》和《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和设备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做好充分科学论证,避免盲目性。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管,根据项目类型和金额,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重新组合,经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后纳入全省统一规划,确保项目质

量。

3、各司其职,明确管理权限

始终贯彻“以我为主进行设计,以合作方式进行开发,以我为主进行推广维护”的方针,确保一体化建设目标的贯彻落实。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根据税收管理的需要提出开发项目申请,提出业务需求并负责项目的推广和应用。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审核,对系统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技术指标等进行分析论证,拟定技术设计方案。资金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资金预算、相关政府采购、资金划拨和审计监督。开发商在技术部门的参与下具体负责系统开发,并由技术部门掌握技术核心。

(二)双轮驱动,实现业务一体化

1、调整基层机构,转变职能,实现管理机构集约化

在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的情况下,为了适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降低成本的需要,相应减少和压缩了

基层征管机构。乡、镇税务所由原来的2026个压缩到1154个,实行“集中管理、合署办公,属地征收、统一组织稽查”的管理模式。

2、改进业务模式,再造流程,推动管理机制创新

按照《征管业务规程》和工作流技术要求,梳理修订税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表证单书,严格界定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边界以及各职能之间的关联关系、关联程度和相互接口;根据数据管理的需要,针对申报和征收数据设计了纳税人信息采集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角度进行了管理机制创新,从而实现了税收业

务流程的规范化。

3、以岗定责,因岗设人,结合业务流程调整岗位职责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制约的原则,科学界定岗位职责,设计了《岗责体系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对照表》,把税收业务按职责细划成最小业务单元,形成107个岗位,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流向进行梳理规范。将每个岗位与相应的系统操作权限相对应,根据机构性质设岗,根据岗位配置用户,可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通过调整岗位设置满足征管体制及税收业务的变化,为“一窗式”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三)统一规划,实现技术一体化

1、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满足业务变化的需要

河南地税以统一规划为前提,分期制定了《河南省地方税务局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明确近远期目标,使各项具体工作统一、规范、有序。为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在网络、软件、硬件等方面采用先进、成熟、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如B/S/S三层架构、工作流引擎、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式等,既可以满足征管改革和业务重组的需要,又使研发更加规范、更加可靠,在软件设计开发、推广应用等环节,都严格规范,执行标

准,保证了应用系统灵活的扩展性和开放性。

2、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完善的四级网络体系

系统运行,网络先行。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的网络建设按照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可管理性和经济性的设计原则,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构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信平台,并逐步开展语音电话、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使河南地税四级网络真正成为集数据、语音和视频于一体的综合通信平台。

3、因地制宜、把握主流,建立先进的软硬件平台

遵照“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建立硬件配置的审核制度,对设备实行严格的分类、分级管理。如在推广《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系统》应用项目中,为了实现核心设备的一体化,统一技术指标,省局负责各省辖市局主机系统的管理和配备,根据其业务量和数据量,按大、中、小三种类型分别配备设备,采用集群技术,通过共享磁盘阵列方式实现数据库安全可靠的运行。地市局负责本市范围内所有设备的日

常管理和一般设备的调配。

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建立统一的技术框架,按照总局的要求采用基于J2EE标准的三(N)层体系架构,Oracle9i为主体数据库,BEA公司的Weblogic8.0为中间件。并以此作为软件技术框架,在以后的软件功能扩充或

研发时均以此为标准。

4、贯彻国标、建立省标,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标准体系

税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确立是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根据总局《税收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贯彻执行各类技术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分类代码、域名命名、运维管理等,并根据河南地税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从技术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信息化建设各项工

作纳入规范化管理。

(四)加快集中,实现应用一体化

应用一体化是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在系统应用上,我们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开发规范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积极稳妥地分步实施。

1、注重实效,强化整合

信息化建设初期,各种单项软件林立,虽然暂时解决了部分工作需要,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这些原因促使我们对其进行整合,并根据总局金税三期的目标要求增加新功能,采用标准接口以供总局新下发的单项软件的对接(如个人所得税软件等)。目前,整合好的《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省上线运行,6月底实现省级集中。

2、优化完善,协调统一

《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初期,主要是核心业务的应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的业务需要不断提出。为此,我们在业务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拓展其功能和应用领域。目前正配合有关业务部门完成纪检监察、执法责任制考核、个人所得税和税银联网、多元化申报、12366纳税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功能扩展。伴随着这些功能的扩展,系统应用的规模和效益也就越来越明显。

3、项目推广,整体推进

2005年初,省局制定了《〈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原则、重点和步骤,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制定了资金投入机制,确定了统一的软硬件环境,提出了系统推广的具体要求。对核心设备省局统一购置,对经济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扶持、资金倾斜等政策,实行全省统一部署,快速推进,分批上线运行,尽早发挥规模效益。

4、快速反应,规范运维

为了实现各市局在运维过程中的一体化,实现功能、业务规程和税法等方面的完整统一,省局建立了“省局、市局、开发商”分级管理的运行维护体系,基层单位在应用时遇到的问题先由各市局分析原因,不能解决的汇总到省局后,经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共同协商后统一交由开发商进行修改。带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一律让其规范到税法、业务规程和省局的要求上来,各单位不得自行修改系统,以确保系统软件在全省的统一性。

二、应用成效

回顾近年来河南地税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按照总局一体化要求整合应用《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来,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了税收收入,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一窗式”

服务真正得以实现。

(一)“信息孤岛”现象得到解决

按照一体化建设要求整合的《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严格遵循国家税务总局的技术标准,运用先进技术,将原先的近20多个单项软件,整合到一起,涵盖了税收业务的所有功能,由于统一了标准、统一了代码、统一了数据结构,统一了应用系统平台,使原先上下不一致、左右不共享的“信息孤岛”连成了一体。并改变了过去一套软件一个风格、一种界面、来回切换的弊端,实现了界面统一,个性化设置,任务明确,条理清晰,使操作更加简便。不管是扩充也好、完善也好,由于应用了先进的构件技术、标准化接口和标准化数据结构,所有扩充和维护更加简便。《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和《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

系统》的顺利对接和数据共享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省级集中有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数据的共享、数据的利用和数据的挖掘,但由于缺乏一体化规划和设计,各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不同,无法共享,即使做到省级集中,这些数据也无法使用。现在我们的数据结构统一,集中到省局后,能够充分利用,深入挖掘,使这些数据得到增值利用。

(三)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有了技术保障

通过《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税收工作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全省69万纳税户建立了电子档案,每个纳税人从登记到注销的各个环节都进入了系统的全程监管,实现了人机结合、人机双控。通过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计划管理等功能的应用,使工作更具及时性和真实性。通过税银联网,既方便了纳税人,又确保了税款的及时入库。通过稽查模块的使用,可由系统自动分析筛选,确定疑点较大的纳税人进行税务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使各级领导对当前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能够方便地获取税源变化、税负高低、管理质量、申报征收等基础信息,为实时掌握情况、把握细节,监控征收管理工作,进行决策或辅助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所有这些都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得到真正实现。

(四)“全方位为纳税人服务”有了统一的信息平台

《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为全方位为纳税人服务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先后为纳税人提供了多元化申报、12366纳税服务热线、同城通办、国地联办、一卡多用、一窗办结等服务,使纳税人可在第一时间得知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并节约了纳税成本。

三、几点体会

(一)统一认识、步调一致,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税收业务、信息技术、行政管理的各个层面,随着《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将对全省的税收征管模式、业务流程和机构岗位设置等进行一次变革,这些都需要全省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只有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税收信息化建设全系统一盘棋的思想,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才能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二)需求先行,相互协调,业务一体化是基础

整合《河南地方税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时,我们遵循“业务驱动技术发展,技术推动业务变革”,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以技术应用来启发业务部门规范业务,使之更趋于科学化、精细化。然后不断相互促进,联动推进,共同提高信息化应用成效,实现税收业务管理和税收信息技术的协调发展。

(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统分结合是方向

对于一体化建设,如何实现全省统一,统一什么?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现在我们在技术标准、网络建设、应用软件、硬件配备、项目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规定了哪些是必须统一的,哪些是可以自主配置的,使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既坚持一体化的主线不动摇,又为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系统的功效提供创新的空间。如在集中模式的选择上采取了分布集中模式,确定了服务器集群作为硬件平台,不同单位不同配置,这就是

一项突破,还减少了投入。

(四)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技术队伍建设是根本

任何科学技术都要靠人来掌握和运用,所以人才问题对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开展和省、市级集中处理模式的运行,信息中心正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中心,其所承担的系统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工作也相应增加,急需一支既懂税收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从2000年开始,省局每年面向全国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录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被录用的人员先在基层单位熟悉税收业务,然后再通过税收和信息技术竞赛等形式,优中选优,充实到信息中心。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不断发展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推进信息资源大整合 支撑税收管理新体系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

在信息资源海量化、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信息传播扁平化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整合与价值挖掘已经成为信息化的亮点、热点和难点。近年来,我省地税部门因势利导,乘着中部崛起的东风,按照总局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要求,立足现状,统筹规划,兼顾长远,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高效、有序的信息化建设,将各类资源合理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从而支撑了税收管理体系,开创了

湖北地税信息化崭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省地税系统在信息化管理思想上不断迭代与飞跃,在借鉴企业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引伸出TRP管理理念,即税务信息资源整合。其核心内容就是从实体上实现税收资源整合,从程序上实现业务流程优化。通过TRP的实施,实现信息数据整合、网络架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税收业务整合、组织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内外网站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全力打造全新、科学、和谐的税收管理体系。在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四个一体化,通过大调整、大集中、大渗透和大联合,为税收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管理一体化”战略,以“大调整”为原则推进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构建“结构合理、责权明

晰”的信息管理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作保障。我们将这作为整合切入点,统一税收信息化管理,将信息化战略纳入到整个税收工作的战略层面予以思考、决策和执行,实现

了管理一体化。

一是组建了工作机构,强化了信息办职能。省、市、县三级地税局均设立了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计算机中心,并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任务的制定和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办公室挂靠在计算机中心,由主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信息办成员由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省局信息办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资源整合工作,坚持集体领导、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打破部门界限,强化相互配合,整体协调联动。通过信息办的工作,达到了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业务、统一规范、统一口径、统一步调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条块分割、部门间不协调的矛盾。

二是完善了考核办法,加强了制度建设。全系统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年终组织专班对各地领导班子进行专项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将计算机知识纳入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省局专门制定实施了《湖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管理办法》、《湖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和制度落实情况考核,公开通报。年终评比时,信息化工作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创优、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相结合,激发了工作动力。此外,建立了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备份、信息发布制度,计算机设备管理、集中采购、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操作运行管理、安全保密、系统维护制度等,促进了全系统计算机应用管理规范。

三是优化了人员配置,实行了集中管理。全系统将基层单位近年招录的计算机技术人员,适度集中到市局信息中心,实行集中管理、统一使用。2003年,省局在人员编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多方协调,面向全社会招录计算机人才,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从300多名应试者中遴选出40名佼佼者,充实到全省各市、州局计算机中心。今年,我局又通过考试选拔了50名青年计算机骨干,送到武汉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培训结束后主要人员将充实到省、市两级信息中心。

四是建立了专业人才库,加快了人才储备。2004年以市、州为单位通过考试和考评的方式选拔人才,按能力水平分等级实行任期聘用制,建立了省级计算机专业人才库,共分五个等级。目前入库的技术人员共有175人,最高等级已到三级,有6人,二级有25人,一级有144人。全省地税系统已基本形成了能够自主开发软件、自主开展维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计算机专业人员达到319人,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4人,中级职称人员80人,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五是转换了培训思路,实行了全员技能培训。针对计算机越来越成为各级干部必不可少的工作工具的形势,我局加强全员技能培训。在重点组织好全省“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ISP)、征管软件及数据仓库的应用高级技术人员、eTax管理员、信息中心主任岗位培训以及SYBAS数据库的复制服务器技术、PB编程等专业培训的同时,开展了全员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并将计算机纳入领导培训的内容,使培训的针对性更强、面更广、更有成效。此外,加强对计算机人员进行税收业务、行政管理等知识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复

合型人才。

(二)坚持“技术一体化”战略,以“大集中”为目标推进信息数据和网络架构整合,构建“集中共享、安全可

靠”的信息数据体系。

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现手段,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和效果。我们将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业务,坚持技术一体化,用最完善的技术、最有效的途径促进和保障业务和管理的创新,实现了信息集中处理,打破了征管数据的层级界限,上收了基层征管一线的数据处理权,实现了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征管数据的网络适时监控,也为原始数据转化为管理信息的增值利用建立了较高的平台。目前,我省的信息化建设已由基础性建设转向应用的开发和深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正在向数据大集中的目标

迈进。

一是搭建和改造了网络平台,为“大集中”改善硬件设施。2001年,我们按照总局批复的网络建设方案,组织召开了全省网络建设协调动员会,根据总局的技术要求对市、州、县(市)网络建设的设备选型、机房建设、通讯线路等进行了统一。继2002年省局与17个市州局的骨干广域网开通后, 2004年省、市州、县(市)三级广域网络全线贯通。截止目前,全省地税系统投入运行的局域网达349个,上网运行计算机达到10365台,广域网联通节点数591 个。省市县三级建成以光纤宽带为主干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互联

互通,省市两级实现了线路备份。湖北税系统网络平台已建成,该平台从功能上分为三部分:地税系统内部专网、与有关政府单位连接的政务网和为社会服务的公网。网络的所有进出口设在省局。全省所有市、州、县局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网络的增值利用。我们在三级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把握总局一体化建设原则,结合我省实际,省局对每个市、州、县局的网络建设方案进行认真审批,充分考虑当地的资金、人力资源、现有条件、发展前景等,力求以最合理的方案加上最优良的硬件配置。为了实现全省网络设备的统一,我们对全省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计算机类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打印机、UPS电源和PC机等产品设备,在总局规定的目录内进行了选型,确定了全省信息化建设所需设备的主要产品和品牌。配合设备的选型工作,我们对计算机类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固定资产清理,避免了重复投资造

成不必要浪费和设备闲置。

二是开发了湖北地税门户系统,为“大集中”建起统一界面。湖北地税经过十多年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成功地开发应用了征管信息系统、办公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和内部网站等等,但这些系统的开发是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的,不可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采用门户系统来构造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和界面整合。其完善的个性化技术,使用户所见即所得。其中的单点登入技术,使用户不会频繁地在多个业务系统之间来回切换,也不用记住太多的用户名和口令,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从而推进了数据资源整合。

三是完成了“12366”系统建设,为“大集中”打造服务平台。该系统基于包括交换技术、计算机与电话集成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平台系统和J2EE三层架构技术开发,依靠后台强大的税务咨询库系统,实现快速准确回答问题。目前实现了人工与自动语音税务咨询、举报投诉建议、问题调查、坐席话务与管理、全程录音、各类服务质量报表、发票验证与摇奖、咨询库的整理分类与全文检索等功能,提供政策法规查询、通知查询、举报、投诉等多样化的呼叫服务业务,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方便的税收业务多元化参与方式,既树立税务系统的新形象,又提高了地税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操作便捷性。

四是实现了市级数据集中,为“大集中”打牢工作基础。为做好全省数据“大集中”,我们循序渐进,先实行市、州数据集中。通过选择部分征管模式新、领导认识到位、网络硬件基础较好、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组织和技术保障有力的地方进行市级数据集中试点,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应用开发,全面上线试运行,探索出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开。目前,全省70%以上的市、州局实现了数据集中。全省的综合业务处理以大型数据库征管系统为依托,以数据仓库为手段,已逐步走向省级全面集中。

五是强化了信息安全手段,为“大集中”提供安全保障。省局为全省17个市州配备了漏洞扫描系统和网管系统,并专门进行了系统培训。各市(州)局均配备了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为内网每台用户终端安装了网警系统和KIIL防病毒系统。全省统一购买了双机热备软件,在省局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在与总局联接的上行线路及与财税库等联接的横向线路上安装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等设备及软件。从2004年起,在全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的等级管理,开展了信息安全达标活动。目前,各市、州、县局全部达到了安全等级标准,我省信息安全管理实现了新突破。

(三)坚持“业务一体化”战略, 以“大渗透”为取向推进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整合,构建“协调统一、扁平高

效”的信息支撑体系。

我们认识到,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充分整合业务需求极为重要。只有全面统筹地考虑业务的规范、流程、布局和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边界、衔接和先后关系,才能实现业务一体化。所以,我们把税收征管的科技应用作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找准切入点,不断规范税收征收管理,使信息管理向各业务管

理全方位渗透。

一是以电子申报和税银库联网为突破口,实现征收电子化。随着集中征收模式的推进,传统的纳税人上门申报的纳税方式以及税款缴库方式日益成为制约专业化征管机制顺畅运行的瓶颈。为此,我们把改革申报缴税方式、实现征收电子化作为深化征管改革的重点来抓,大力推行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去年底,全省完成了财税库横向联网,在部分单位建立起申报、缴税、税款划解入库的快速渠道,实现税收资金的电子结算。在税、银、库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电话申报、IC卡申报、网络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征收电子化促进了纳税人纳税申报方式和税务机关税款缴库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县市局逐步转变为

征收机构,进一步推进机构扁平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征收权上收,为实现信息采集的统一、规范和便捷

创造了条件。

二是以软件规范运用和信息增值利用为突破口,实现信息集中化。全系统组织eTax大规模征管系统应用业务和操作培训,强化软件数据逻辑性审核和校验功能,规范软件应用,确保基础数据进机率、采集准确率和原始数据及其加工过程的准确率。定期开展全省税收管理员信息质量的交叉检查。将所有纳税(费)人统一纳入eTax大型数库征管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登记管理。对漏征漏管纳税户及时进行督办,及时办理税务登记,纳入系统进行管理;对达不到起征点纳税户同样进行税务登记,纳入系统管理。对基础资料进行及时修改维护,将税收管理员巡查与数据的录入、修改、维护有机结合,对纳税人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及时采集录入所有纳税人信息和纳税人所有信息,并做到即时更新,像公安部门管理户籍一样管好纳税人户籍。同时,完善税务分析决策系统,将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其它业务系统有机结合,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及时、准确地对下属单位税收状况、计划完成情况等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挖掘,并准确了解各行业、市场的从业人员以及企业的纳税能力。为抓好征管信息增值利用,我省开发并推广使用了税收监控决策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和分析,加强省局对市局、市局对县(市)局征管信息的动态监控,为各部门拓展数据分析利用和辅助决策管理提供了软件平台。运用数据迁移、Excel电子表格等技术,促进征管信息系统等各类征管应用软件信息的共享,整合应用软件和辅助软件,进一步发挥信息的整体优势。

三是以征管信息电子传递和涉税事项网上审批为突破口,实现流程网络化。在对计算机广域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和提速的基础上,全省各级地税机关建立了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各级电子文档资料的方便、快捷交换;建立并完善了省、市两级内部web网站,制订了运行管理办法,统一规划了网站的内容、日常维护的职责及手段等,初步构建了内部办公事项的网络化运作平台。依托宽带广域网络和征管信息系统,将基层上报的纸质审批资料变为电子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上报和审批,分局之间、分局与市县局之间征管信息的传递,也由纸质资料的逐级传递变为电子信息的网络传输。加快与国库、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联网步伐,建立了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制度,实现了部门联网。此外,全省地税系统开通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了网上办公、公文流转、电子邮件、实时通讯等功能,做到了通知网上发、公文网上收、法规网

上查、动态网上知、报表网上传、业务网上议。

四是以优化征管流程和推进职能重组为突破口,实现管理集约化。遵循信息化基础上税收征管的运行规律,我们对现行的办税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规范,把现行纳税人需办理的各类涉税事项进行细化,对每一办税事项的前置条件、基本流程和办结时限都进行了具体明确;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将不同部门所需要的重复资料进行简并,清除了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内部审核环节;将部分办税事项改由市、县局直接受理,有效压缩了管理层次,减少了流转环节。针对专业化征管新机制运行后新情况,在全省推行涉税事项“一个大厅办理、一个窗口办结”制度,改按事项设置窗口为设立综合办税岗位和全职能窗口,改纳税人多窗口跑为税务机关内部流转,改纸质资料人工流转为通过网络电子信息流转,管理集约化水平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整合和运用,使户籍管理、税源监管、申报征收、税款入库、发票管理、征管质量考核等都可以在网上运行,征管信息计算机批量处理、报表资料计算机自动生成、征管行为计算机自动跟踪记录,实现了传统的人管人的税收管理向程序管人、制度管人的集约化管理的跨越。

五是以科学分离和高效衔接为突破口,实现稽查专业化。在总结全省地税一级稽查体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合理使用稽查资源,建立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各环节之间互相协调制约的运行机制,调整各级稽查部门内设机构,明晰岗位职责,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理顺与征管部门的关系,加强了沟通和协作,使稽查工作机制趋于专业化。同时,理顺稽查与纳税评估的关系,把通过纳税评估计算机选案作为发现稽查案源的主要形式,提高选案针对性和科学性;全面应用征管信息系统稽查模块,开发并推行了税务稽查查账系统,促进稽查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四)坚持“应用一体化”战略,以“大联合”为手段推进应用系统和社会资源整合,构建“互联互动、开放共享”的信息共享体系。

我们从经济工作全局和税收事业发展的高度,打破信息资源垄断的思维束缚,争当信息共享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通过网站整合和社会资源整合,加强内部各单位和社会各部门已存在的应用系统联系,消除应用碎片和信息孤岛,打破资源垄断和封闭,建立了“互联互动、开放共享”的内外管理体系。

一是坚持上下互助,开发和完善了eTax征管系统。我们认为,税收信息化建设不能盲从、随从,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税收工作实际,调动上下力量加强软件开发和应用,提高征管质量,降低征收成本。2000年,我们抽调全省技术骨干进行集中攻关,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湖北地税大型数据库征管软件—eTax。根据各级地税机关在软件运行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我们不断修改和完善,使该系统适应于广域网、局域网、单机等各种条件下的应用需要,应用领域从原来的日常征管扩展到征管、税政、会统等所有税收业务领域和工作环节。全省各级征收单位均统一使用该软件开展日常征管工作,使用单位达到504个,纳入计算机管理的纳税户达到82万户,管理面达90%以上。特别是2005年,我们围绕财政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及本省实际需要,组织了20余名骨干对征管软件各模块近500处进行修改和完善,新增功能20余项,并与数据仓库、电子报税等应用系统衔接,使之成为一个由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相应的业务规范和规则、运行管理体系以及税务人员和纳税人有机结合的庞大系统,成为了我省地税机关重要的征收管理工具,大大提高了税收信息化水平。

二是坚持存取互惠,建立了湖北地税数据仓库。从2004年开始,我局启动了数据仓库的一、二期工程,实现了全省85个市、州、县局的数据复制,完成了对参与复制单位的数据库数据异地备份;完成了税户、税金、税源等七个主题的模块设计和开发,实现了最终用户通过浏览器面向主题的即时查询、数据钻取、多维分析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和管理机关进行业务定量分析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最终用户通过浏览器实现对数据仓库数据的分析和查询功能。在2004年开展的税(费)源普查工作中,我们将全省近1936个税务机关,采集到的776369户纳税人的数据由各基层业务人员录入到数据库中,通过数据仓库数据复制系统集中到省局,再经过数据仓库的加工处理,为业务部门快速提供各类应用功能,打破了传统的层层汇总上报的统计方式,为全系统用户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是坚持征纳互信,打造了“一户式”管理系统。我们通过计算机数据层面的信息整合,将目前纳税人散存于多个税收征管环节的信息资料、业务流程等,按“一户式”的要求进行整理、筛选、归集,加以桌面集成,形成界面统一、切换方便、实时调用、数据丰富、信息共享的新的操作系统。新系统建立在征纳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由纳税人提供翔实的纳税申报资料,地税机关变分归集纸质征管资料为按“户”进行电子化数字储存,方便了专管员全面、快速、准确地调用和查阅信息,规范了基层税务人员税收征管和执法服务,也方便了纳税人办税。由于对现行的征管业务流程、操作功能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初步实现操作网络化、流程规范化、报表自动化,使征管、稽查工作流程无缝连接,使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唇齿相依,互利互惠,环环相扣,满足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四是坚持人机互动,加强了专业软件的运用推广。将软件运用到机关管理、办公自动化、人事、监察、税收统计、税源普查、社保费管理、征管报表、财务管理、税控装置等各个领域,使之涵盖面越来越广,应用层次不断提升。省局计算机中心与各业务部门联合推广了档案管理、税收法规库、人事管理、财务与固定资产管理、所得税税源管理系统、土地使用税测算软件、信息采编、监察管理等单项软件的应用,并逐步将这些单项软件溶入到主体软件中去,全面纳入系统管理,推动了信息化应用,有力地服务了税收工作。五是坚持内外互换,构建了部门信息共享网络。通过因特网和国家公共通信网实现与有关部门联网,实现税控器具信息收集、电子申报与缴税和网上服务功能。参与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通过与政府办公网络的实时连接,加快了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公文传递速度,加强了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与国税、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共享企业信息,积极参与省政府组织的企业信誉体系建设,实现了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工商、质检部门提供的企业基础共享信息和国、地税间相互交换的税务登记信息,实现信息横向比对,将漏管户纳入正常税务管理。加强财、税、库、银间的税款信息共享处理,促进了税收会计核算和税款直达国库工作,保障了税款安全。推进与海关、财政、审计、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在居民身份信息、车辆管理信息、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等方面开展信息交换,实现共享。与国税、财政、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了以政府牵头、地税管税、部门参

与、齐抓共管的协税护税网络。

二、工作成效

经过全省地税系统的共同努力,信息化建设和资源整合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初步实现了从“工具信息化”到“事务信息化”,再到“管理信息化”的三步跨越,信息化技术覆盖、统领、服务、支撑税收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使税收工作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变革和创新了地税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且提升了各项地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信息化已成为税收工作的重要生产力。最突出的成效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服务了税收征管,提高了征管质量。我们从软件设计到网络平台的搭建,都以服务征管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使地税干部严格按法定程序许可和授权,认真执行实体法各项具体规定,对纳税人税务登记、停、歇业,税款核定、税款征收等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在征管软件中设计的征管“七率”指标,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特点,有效地克服了以往考核工作以手工作业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弊端,使考核结果更具权威性、说服力和约束力,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地税部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特别是应用系统平台的整合与“一户式”管理系统的实施,让各业务部门和各管理层次共同使用一套应用系统,统一了征管业务流程,规范了税收审批程序,杜绝了不规范的业务操作,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省纳入计算机管理的纳税户达82万户,占登记户数的98.9%,申报率达到92.3%,入库率达

到96.2%。

(二)加强了税源监控,促进了收入增长。通过对纳税户的全程管理,从登记到注销,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入库,从停业到复业,纳税人的所有纳税事宜都在软件中留下了清楚的记忆,从根本上解决了漏征漏管问题,提高了税务机关的税源监控力度。由于共享信息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各级领导和管理机关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实现对税源的分类管理和分户监控,就能全面掌握户面、申报、开票征收、入库等情况,大大增强了内部管理的针对性和组织收入的主动性,促进了地税收入任务的圆满完

成。

(三)规范了执法行为,推进了廉政建设。将信息化手段引入监督检查领域,切实加大对税收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和防范力度。比如我们推行的电子定税系统,根据纳税人所处路段、行业、营业场所等因素,统一设置相关参数,按照确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纳税人应纳税额,录入后纳入监控视野,有效减少了人情税、关系税的发生。我们利用局域网络将经费开支、税收政策、车辆管理等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在内网上公示,推行政务公开,加强了群众监督。我们通过税银联网和网上报税的实施,保证了纳税人及时报税、自动划缴,缩减了纳税人办税过程,降低了税管员征管主观随意性,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我们将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备份,既保证了部分税权上收,从技术层面强化了征管过程的监督作用。这些作法都有效促进了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

(四)促进了文明创建,优化了部门形象。伴随着我省地税系统税银联网、网上报税、发票有奖查询、12366等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我们为纳税人提供了多渠道的办税选择途径:对普通纳税人实现“通城办税”和“申报自助”等功能,减少了纳税人上门排队等候的麻烦;对可上互联网的纳税人,还可以足不出户即可全自动、全方位地办理一切涉税事宜,由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税“全天候办税”功能,从而改善了部门形象,密切了征纳关系。全省地税系统连续五年获得最佳文明系统称号,95%以上的市、州、县局在当地党委、政

府组织开展的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

(五)提高了工作效能,降低了税收成本。由于实现了数据、应用的全集中,使核心业务部署、维护、调整全部集中在市局信息处理中心进行,极大的减少了基层特别是边远单位的技术维护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软件能够自动产生会计统计报表、各种口径的税收统计数据和税收文书,能自动计算申报率等征管信息,从根本上减轻了税收人员的工作量,基本消除了征管工作的手工处理方式。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水平,如为纳税人开具税票的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近3倍。数据集中管理还为在全省甚至全国进行系统集成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统一招标采购硬件,并有计划地按数据量统一调配硬件资源,大大减少了复投资,节省了信息化建设运行成本。近两年,随着信息资源的整合,我省地税系统基层征收机构减少了33%,人员精简了17%,而地税收入年增长34%以上,计算机处理税费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

三、几点体会

(一)树立“一盘棋”思想引导资源整合。多年来,我局紧紧把握信息化建设一般规律,确立全省“一盘棋”战略思想进行整体部署,制定科学明晰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明确工作思路,落实责任人员,规定时间进度,限期督办检查,狠抓项目推进。我们的工作原则是:“投入优先、人才优先、政策优先”;工作定位是:“以资源利用为核心,以业务应用为驱动,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工作策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工作总体思路是:“一个平台、两层架构、三个层面、四个中心”,即:全省搭建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由省、市两级数据集中支撑,按照省局决策层、市州管理层和县级征收层三个层面的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组建四个数据处理中心。工作标准是: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型,兼顾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在资源整合中我们特别强调,信息化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省局各处室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按照软件开发步骤、程序、要求,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尤其是在软件开发上要通盘考虑,各业务处室做好业务需求的编写,信息中心和开发商做好需求分析,按软件工程的内在规律办事,坚持按照需求编写-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系统推广-系统维护等几个环节的要求开展工作,以少走弯路。

(二)实施“一把手”工程组织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既是一次重大变革,必然触及少部分人员的利益而遇到阻力,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各级地税每一个工作环节,需要整体联动、协调配合以及有长期持续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其工作推进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我们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各级地税部门“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全省逐级成立了税收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各级“一把手”担任组长,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征管方式创新的突破口和工作抓手,成为全局性“一把手”工程,形成党组集体管、“一把手”亲自抓的良好局面。全系统重点建立、完善了信息化工作责任体系,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各级地税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为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省局出台了信息化建设“四个不准”制度,即信息化建设没有到位的地方,一律不准搞大宗的采购,一律不准上基建项目,一律不准发放奖金,一律不准派人外出参观学习。此外,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带头学习信息化技术,提高领导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全体干部树立了榜样。由于各级“一把手”重视信息化工作,全系统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向信息化建设倾斜。近年,全省税收信息化建设通过梯级投入,累计投入税收信息化建设资金 近一亿元,仅2005年一年就投入建设资金近23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

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绷紧“一根弦”意识开展资源整合。全体地税人员思想意识中是否始终绷紧了“信息化”这根弦,在信息化建设上是否“一条心”,是信息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此,我省地税工作一直强调贯穿“税收要发展,信息化先行”的思想于全过程,使“信息化”意识深入人心。一方面,各级领导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决策和管理时牢记“信息化”。主动将本部门的业务推上信息化的运行平台,在制定税收政策、谋划部署工作时体现“操作计算机化、流程一体化、数据网络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和内涵。各级领导机关在汇总数据产生报表时,能利用网络自己生成的,不允许出现层层上报的情况。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在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时牢记“信息化”。该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报表,淡出手工操作,该用电子网络传输的信息,除档案需要,决不使用纸质介质。通过在岗位职责和制度中植入信息化意识理念,潜移默化,促进工作方式的转轨,并形成行为习惯和定式思维。

(四)围绕“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整合。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一体化建设之路。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分散建设、重复开发,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使得信息不能共享,应用困难。因此我省全面贯彻总局提出的“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一体化”要求,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优化资源整合。具体做到:统一开发,坚决禁止一个系统多头开发、相同模块各自开发的现象,杜绝急功冒进、政出多门、重复建设而造成开发资金的浪费,减少数据链、信息链的运用过程中的转换驿站;统一网络建设平台,在全省范围内达到上下传递畅通;统一软件,保证税收征管数据的完整性与可交换性;统一网络安全建设,把系统生成的各类汇总信息列入统一的秘级管理,没有出现漏洞、发生泄密事项;统一设备配置,严格按照总局每年下发的采购文件规定的厂家、型号、价格来严格执行的,避免了设备不统一而造成的浪费。各市州县局在进行信息化工程建设或购置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时,不论资金来源省局还是自筹,其实施方案都必须报省局审批或备

案,严格按照省局的有关规定实施。同时,鼓励各级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需要提出与之适应的业务需求,申报省局或在省局的统一指导下对现在系统适当补充与完善,使之与当地具体的税

收业务相适应。

(五)营造“一起动”氛围推进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涉及到每一名税务干部的大事,离不开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和支持。今年我局专门召开了由信息、征管、税政、计统、发票、办公室等部门参加的全省地税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大会,将资源整合工作任务对多个部门一并部署,以加强部门协作和力量整合。一方面,强调计算机中心的职能作用从“技术服务型”向“支撑服务型”转变,成为数据处理、信息汇集、联络各方的指挥服务中心。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要求各部门运用独立的业务管理软件和综合软件的专业独立管理模块,并参与网站建设、建立独立网页,参与办公自动化、机关信息化建设。在软件开发、修改、升级、推广、应用、培训中,各部门要积极参与组织、辅导、督办、协调与配合。特别是在软件运用和软件推广应用中,计算机中心与各职能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协调配合。各职能部门“出题”,计算机中心“答题”,计算机中心提供支撑服务,各职能部门加强操作运用。在系统开发之前,开发小组的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全面、准确地了解业务需求;在开发、推广和应用中,如涉及到业务变更等具体问题,业务部门应主动与信息中心联系;反馈到信息中心的涉及到业务的问题,信息中心主动与业务部门联系,业务确定后再进行系统修改和完善。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搭台、各部门当好导演、相互协作唱好推广应用大戏的运作机制,使上下左右一起动起来,改变了过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中心自导自

演、唱独角戏的局面。自主创新 勇于开拓 逐步实现省局大集中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

近年来,湖南省地方税务局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网络建设和软件整合两个中心任务,严格遵循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总体设计原则,以标准规范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硬件一体化、应用一体化、安全体系一体化、运行维护一体化和项目管理一体化为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建章建制、网络建设、软件整合、人员培训、单项软件应用和队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湖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不仅建立升级了全省地税省、市、县(区)骨干网络、全省地税应用系统基础平台、市州数据处理中心、全省地税视频会议系统、12366系统和电子报税系统,还加强了网络安全建设,并进一步健全信息中心规章制度,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尤其是重点加大了对《湖南地税综合软件》开发、推广和运行工作的投入:由省局集中全省技术骨干,成功整合研发了湖南地税第一套综合应用软件。这套软件覆盖地税各项业务,包括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税务稽查、税种管理、税收会统、发票管理、违章管理、征管考核、综合查询、系统维护10个模块,从这10个模块中又散射出200多个功能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包括若干功能菜单。这些不同层次的模块、菜单,采用先进的树状结构,将地税税收业务划分为最小单位,并完整、系统、科学地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系统的方便性、实用性和可靠性。软件推广和运行后,实现了税源监控网络化,促进了税收执法规范化,有利于调控税收收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大家上下一致的努力,纳入软件系统管理的纳税人户数从57万户增加到108万户,其中实际运行的纳税人户数由33万户增

加到46.6万户。

一、自主开发,实现数据处理的市级集中

为了让全省地税信息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全省地税业务应用系统基础平台,满足全省税收征管和业务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自己组织专业力量,自行整合、开发了《湖南地税综合软件》。这套软件的整合按照金税三期总体技术框架要求,采用了UNIX操作系统、ORACLE大型数据库、PB开发工具。

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做法保障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一)领导重视,更新观念,加快软件推广运行步伐

湖南地税各级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征管体制与软件推广运行并重的全新观念,特别

是对软件推广运行的重点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尤其注重统筹协调,加强和改进信息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遵循内在规律,坚持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稳步推进,防止了顾此失彼,劳而无功。并且把软件推广运行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各市州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切实加强软件推广运行工作的力度。领导干部不仅身体力行,亲自学、亲自用、亲自抓,而且号召税干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聪明才干,积极推广软件。

(二)坚定地走自主开发道路,逐步实现省级集中

考虑到地税业务的特点,为适应业务的需求,省局决定自主开发,逐步实现省级集中。一方面自主开发可以更加贴近地税实际情况,满足业务需求;另一方面自主开发可以随着业务的发展,自主进行维护,二次

开发也更容易实现。

(三)积极培养技术人员,大力锻炼专业队伍

坚定了自主开发的道路,就必须拥有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为满足开发任务的需要,省局加大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水平。采用专题培训、基础培训等方式,并组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到其它省市实地学习取经,培养队伍。省局每年都组织多次大规模培训,时间长,内容新,增加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务必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为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统筹兼顾,建立协调机制

当软件的推广应用要想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单靠一个部门是无法实现的。省级建立了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兼顾,各个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为软件的应用和运行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五)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省局制定下发了《湖南省地方税务局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管理办法》和《全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采购、软件开发、机房建设、安全防范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严格了对各环节和岗位的管理,规范了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有效防范了安全隐患。

(六)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资金保障

为了保证软件的应用和运行顺利进行,各级领导都加以重视,在资金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障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录入启动资金、考核奖励资金、项目专项资金。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软件开发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

二、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统筹规划各个应用软件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只有不断地关注细节,认真加以规范和解决,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所以我们精心统筹,认真规划,将各个单独的应用软件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这些软件对税收业务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开发专门软件,加强建安营业税管理

我们组织人员开发的“建筑业营业税管理系统”中,机构设置模块和权限设置模块均参照总局规范,通过该系统,可以进行项目详细信息、项目数量、工程概预算的全面统计、查询,可以进行税款的测算、分析及实际入库情况,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调用和共享,实现对建安企业营业税收管理的实时决策和控制。我们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精神,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将每一个较大型的工程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从项目的登记开始,跟踪项目的进度,实时掌握开票情况、税款入库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一直到项目结束,进行项目结算,税款清算,完成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完全按照总局的精细化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二)推广稽查软件,取得一定成果

省局将稽查软件的推广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及落实。在软件的试运行期间,省局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专门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软件安装以及运行维护工作;试点单位制定了一整套试运行管理考核办法,并明确了专人专责,保障了试运行工作的顺利运行。通过对该软件的应用,加强了案件的综合分析和个案分析,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水平。一方面,通过综合分析,及时掌握涉税案件的发生、分布特点,作案手段和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打击涉税

违法活动,提高了税务稽查的预防能力和主动出击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提供依据,以查促管,发挥好监督与促进的作用。总而言之,大大减轻了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对案件进行稽查的精确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个体定税软件,将精细化管理原则落实到基层

根据总局的精细化管理原则,我们开发出一套以经营地址、摊位号码为主要身份识别码的“户籍式”税源管理、运用电脑系数定税方式核定税额、银行自助划缴税款的个体定税软件。

省局是通过对个体税收征管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并结合个体税收的管理特点,开发出了这套软件。在该软件应用后,“户籍式”管理清源清底,成为税源监控的有力保障,“网上自助征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征税成本、征管力度显著加强,征管质量大大提高。

(四)规范管理发票,初见成效

现在全省统一使用的发票管理软件,实现省局、市、县、征收分局四级发票管理,实现了发票全程管理,包括发票计划、发票印制、发票仓库、发票销售、发票缴销;衔头发票印制申请、印制和领用存。具备了以票定税、以票换税、票表综合、发票抽奖等功能。

省局经过深入的调研,反复修改需求,在多个部门的良好配合下,顺利完成该软件开发,并不断根据基层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原则。

(五)建设增值服务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国家税务总局金税工程三期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增值服务系统,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一是配合征管部门建设了网上报税系统。我们的网上报税系统,由于建立了税银库之间的联网,实现了税银库一体化,税款可以直接划缴,非常便捷。方便了纳税人,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征收成本。二是配合征管部门建设全省统一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该系统集政策咨询、发票查询、涉税举报、受理投诉、提醒服务五项功能于一体,由语音信箱、电话传真和人工服务三大系统构成,为纳税人提供全面、快捷、方便、自助式的专业化税收服务。三是已建成省-市的视频会议系统,同时完成了到总局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大大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各级税务机关工作效率。

(六)致力资源共享,建设公共应用系统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为了实现与其他部门的资源共享,我们建设了与省政府内网和外网接入平台,安装设备,布置线路,为与其他部门的资源共享做好基础建设。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的要求,实现了银税联网。国信办、国家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文,将湖南省定为人口基础信息库的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开发接口程序,加载数据,资源共享的平台已基本建成。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省社会信用体系信息系统的建设已于年底完成。随着这些公共应用系统的建成,资源共享程度得到了深化,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

利。

三、精心组织,积极准备,尽快实现省局大集中

为充分利用《湖南地税综合软件》所产生的大量税收业务信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我们加速开发了系统内网门户网站,确保数据传递迅速准确便捷。依托现有网络,开发和组建全省地税系统内部网站,实现内部电子邮件、网上业务交流、通知公告发布、新闻消息浏览等一系列功能。省局已经可以实时查询各地征收机关和纳税人征纳税的基本数据,为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已经实现了全省的数据集中的基础上,下一步将尽快实现数据的省级集中处理,现在正在积极筹备中。

根据我省地税的现状,结合当前金税工程三期的建设,湖南地税省级大集中准备采取分三步实施的策略。一是准备阶段。完成网络提速、部分设备采购、数据处理中心建设、业务规范、大集中软件需求及整合、金税工程三期立项、项目资金准备,区县局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逐步增加省局技术人员等工作。二是试点阶段。完成大集中基本设备的采购,选择1-2个市州进行大集中软件的试点。三是推广阶段。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广省级大集中软件,实现数据省级大集中处理。推广工作采取分批的方式进行,一次集中1-2个市州,在成功的基础上再开始集中新的市州。

(一)升级网络,建设机房,为实现省局大集中提供硬件保障

目前全省的网络建设已基本形成省、市、县、所四级网络,省局到市局网络带宽为2M,如果实现省级大集中,将大大增加省局到市局网络的负荷,因此对现有省到市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由于数据集中到省局,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征管工作,因此还进行了网络的复线建设。

全省在网络安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采用隔离网闸进行内外网的隔离,采购了防火墙、杀病毒软件以及其他安全产品。但是网络安全依然不容忽视,尤其省局集中后,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将更高,所以要

继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要想实现省级大集中,就必须有一个高规格的数据处理中心,采购相应的硬件设施,如小型机、存储系统

等,以保障数据的安全。

(二)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为实现省局大集中提供人员保障

实现省级大集中,信息中心的工作量非常大。目前省局信息中心在岗只有6人,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按照总局的要求,金税三期省级信息中心一般需要50人左右。而现在一些没有实现省级大集中的省局信息中心就有20人左右;已实现省级大集中的有30人左右,并从地市借调了一部分临时人员。因此要想实现省级

大集中,首先要确保省局技术人员的逐步到位。

实现省级大集中后,区县局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对基层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区县级急需设立信息中心机构,以保障设备、网络的运行与维护,以及软件的应用、及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目前,由于区县局只设一个信息专干并挂靠在其他科室,很多重要的技术工作,只能部署到市局一级,容易造成工作上下脱节、职责不明,工作难以落实。从外省及国税的实践来看,区县局设立信息中心机构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三)加快软件开发步伐,为实现省局大集中建设应用平台

根据税务总局金税工程三期的规划,总局开发的实现省级大集中的征管软件,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推广,如果等总局的征管软件来实现全省大集中,势必造成工作的被动,影响了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并使全省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先自行实现省级大集中,可以满足征管需要,锻炼技术队伍,并为将来顺利过渡到总局的征管软件打下基础。已有软件在全省已运行2年,基本上已经稳定成形,因此以该软件为蓝本,加快开发实现全省数据处理大集中的征管软件。在开发统一的软件期间,暂停其他软件的开发,便于集中精力,避免浪费、节约资源。

四、发现问题,再接再厉,紧跟金税工程三期步伐

当然,有着各种因素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人力、物力方面的限制,软件的推广运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一是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还需要进一步重视;二是统一的综合软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到位;四是各市州基础建设工作还不平衡。我们将采取扎实的措

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解决以上问题。

在应用系统的推广和运行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要走的路也并不轻松,但我们有信心,在总局的指示下,按照总局金税工程三期的要求,自主创新,勇于开拓,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更上层楼,尽快实

现金税工程三期的目标。“大集中”工程运维体系建设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一、“大集中”工程的建设概况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大集中”工程是覆盖全省的新一代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市、县、乡镇四级计算机广域网络,建设全省税收业务统一共享的信息处理平台,建立省级集中的新一代税收征收管理系统,并在该系统支持下,规范、优化对外的税收征管和对内的行政管理,逐步实现办税方式多元化,信息处理集约化,内部分工专业化,管理监控全程化,进一步提高信息处理利用能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升税收服务层次和效益,不断推进“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更好地发挥地方税收的各项职能作用。广东地税“大集中”系统自2002年正式启动,聘请了国际著名的咨询顾问公司普华永道对“大集中”工程进行论证,普华永道对“大集中”工程进行了现状分析、可行性分析、业务概要设计、应用系统概要设计、基础

设施详细设计、IT组织架构设计等,出提交了实施计划报告。

2003年初,“大集中”工程项目组正式进入广东南海税务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大集中”项目的开发,2004年1月1日,“大集中”工程正式在广州上线,经过两年的开发、完善、推广,至2005年底,“大集中”工程在全

省全部上线,目前,系统运行已经基本稳定。

二、“大集中”系统的运行维护

“大集中”系统是全省数据集中的系统,其运维工作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市级集中系统的运行维护,无论是监控、系统及网络的规划、建设、数据的调整、利用都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从宏观上予以更多的设计和规划,管理及技术人员的配置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运维的重点也都转移到以省级系统的运维为核心。同时,由于系统的运行关系到全省税收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严格要求系统7×24无故障运行,对系统的性

能及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集中”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自“大集中”开发开始就正式展开,并成立了系统支持组。在上线前,系统支持组的主要工作是“大集中”开发、测试、培训、生产环境的规划、搭建和维护,自“大集中”系统正式上线后,运维工作的重点就转移到以生产环境运行维护上,并将系统支持组扩编为运维组,运维组的工作任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系统支持组,主要工作是系统的监控、运行维护、系统规划、系统建设等;另一部分是应用管理组,主要工作是应用数据的管理、调整等。目前,运维组的工作全部由地税内部人员承担,其中,系统支持组的技术人员全部是省局的在编人员,而应用管理组则包括省局人员及各地市抽调的技术人员。以当前的运维人员及运维方式来看,虽然人手比较紧张,任务比较繁重,但运维工作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自系统上线到现在,基本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和停机事件,确保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大集中”工程的运行维护体系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维规范和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运维过程中的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等。这些制度及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

1、日常管理制度:运维日常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运维工作程序、机房管理、网络管理、值班工作规程、运维监控及响应制度、备份制度、运维接口规程、应急预案等。

2、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及流程:系统管理、主机管理、数据库管理、核心应用管理、配置管理、版本发布管

理、问题管理、数据调整等。

以上的“大集中”运维制度在二年多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每年将其汇编成册,作为运维

工作的总结和将来运维工作的基础。

同时,我们在运维工作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效率、流程执行、监管机制等,并在许多细节方面缺乏规范,这就要求重新调整思路,对运维机制及方法重新规划,并学习国际上的最佳运维实践方法及成功案例,将“大集中”运维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大集中”运维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及问题

目前,“大集中”的运维体系中的各制度及规程都能够较好的实施,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运维实施中,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逐渐对运维制度和流程进行改造和完善,并通过加强运维队伍的建设,增强运维队

伍管理和技术能力,整体提高运行维护的素质。

针对目前运维体系的规章制度及流程,我们进行了总结和问题的分析,尤其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及相关流程,为进一步改造运维流程提供基础。下面就简述我们运维体系中系统运维流程的一些做法及问题总结:

1、版本发布:生产系统发布新版本,我们要首先通过严格的测试、提供操作过程流水列表、双人操作、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发布会议、提前公告,选择对系统影响最小的时间进行发布,加强发布监控,确保新版本的发布能平稳运行过渡。

2、变更管理:对系统参数及相关软硬件的变更也采取和发布相类似的方法,双人操作是避免误差的一个重要方法,并要求相关原厂商提供现场服务,召开变更会议,提供变更过程流水操作列表,提前公布等,确

保系统变更的顺利完成;

3、岗位配置及系统管理:“大集中”设置的岗位包括系统管理员、主机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核心应用管理员、网络前置机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目前绝大部分岗位都配有主要管理人员及备份人员,确保在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系统问题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正通过深度和广度培训,使各岗位人员掌握更全面的系统

运维技能,解决系统运维岗位连接可能出现的瓶颈;

4、监控制度:我们通过外聘专门的监控人员对系统进行7*24小时的监控,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或通知运维相关人员,使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监控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使监控过程更加有效和科学,不仅能迅速的发现系统出现的问题,还可迅速跟踪定位系统的问题所在,及时的反馈到相关运维技术人员;另外,还可以通过完善问题管理库,使普通常规的系统运维问题能够得到监

控现场的及时解决;

5、配置管理:“大集中”系统的软、硬件的各配置管理我们都通过VSS的文档管理进行维护更新,目前的配置管理能够获取最新的配置以及配置的过程,比较有效的反映系统的实施过程和配置情况。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的配置管理缺乏内部有效的有机联系以及和其他流程的结合互动联系,特别是当系统实施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以后,当前的管理方式就呈现出系统资源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的致命缺点,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重新规划配置以及相关软件的实施使系统配置变得更加立体和有效。目前在运维中形成的运维体制中基本完成了配置管理、发布管理、变更管理等内容,运行效果基本达到了运维工作的要求,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严谨的实施流程,需要进一步改进。

“大集中”运维体系中较差的部分包括服务台、问题管理、事故管理等,具体表现在服务台没有统一反应及解决问题的热线和平台,以及流程的监控不力,不能及时的解决和跟踪问题,另外,问题库管理不够科学,分类、记录、查找等都没有经过严谨的规划,以及问题解决后对问题管理库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流程的监管机制等。同时,缺乏有效的运维管理软件来管理和控制运维流程的进行。

四、运维建设的思考和建设方向

运维体系的建设是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大集中”运维的特点,我们将对当前的运维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造,结合总局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规范以及ITIL流程的最佳实践,分步骤的完成“大集中”运

维流程的改造。

我们将发步骤的实施运维体系改造:

1、充分研究总局的税务管理信息运维管理规范,并结合具体的运维实践,制订相应的“大集中”运维规范制度;同时,通过加强运维管理人员的ITIL及相关运维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运维人员的管理素质及技术技能,建设一支管理和技术兼备的能打硬仗的运维队伍;

2、建立、完善、改造基于ITIL的一项管理职能及五个运营级流程,即服务台管理、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通过建立和实施ITIL运维管理软件,并给合五个运营级流程的设计,同时相应的配置、完善及变更运维岗位,建立牢固的运维基础;

3、建立全面、强大、有效的运维监控管理平台,并与ITIL运维管理平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运维效率;

4、更深层次的建立ITIL运维流程,完成五个战术级的运维管理流程,即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提高运维管理的层次和宏观规划设计和参与决策的能力。当然,运维管理的建设是没有终点的,通过不断的实践以及运维科学理念的发展,我们会不断的对运维管理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好的为系统的运行维护服务。

五、总结

“大集中”系统经过两年多的运行,运行维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在运维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运维管理和技术人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运维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严谨的工作,需要超乎寻常的细心和耐心,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探求,我们强烈的感觉到要做好运维工作需要在两方面上下大功夫,一是人才的培养,另一个是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的学习及利用,目前,“大集中”正着重开展这两方面的工作,力争使我们的运维工作有质的飞跃和提高。

立足陕西省情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地税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陕西省地方税务局

2005年,在国家税务总局和陕西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加快陕西地税信息化建设步伐,创建科

学化、精细化的税收管理模式,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实现地税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局决定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实施省级大集中项目工程,即“秦税工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陕西地税信息化建设随着地税机构的成立而起步,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至1998年为第一阶段,各地办税服务厅初步装备了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开票;1999年至2001年为第二阶段,各市局新办公楼局域网陆续建设,Windows版本的征管软件完成开发、开始了试点工作;2002-2005年为第三阶段,基于Sybase数据库平台的市级集中模式的征管信息系统软件全面使用,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级地税机关普遍从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提升税收服务水平的角度,大力加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基于市级集中模式的征管信息系统已经全面成功运行,现在共有720多个县区局、办税服务厅、基层税务所接入了市级广域网,纳入计算机管理的纳税户20多万户,计算机处理纳税额占税收收入的83%。二是全系统在信息化装备、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截至2005年底全省地税系统共配置小型机14台,PC 服务器140台,配置PC计算机6000多台,路由器200多台,UPS近800台,各类打印机3500多台。其三在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上,各级地税机关不等不靠,主动争取当地财政支持,积极与银行、联通等其他部门合作,五年来全系统

累计投入近亿元,全系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但是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和全国税务系统相比,还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工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全系统信息化建设虽然有统一规划,但是受资金的制约,无法统一建设实施,客观上造成了各地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全系统整体进展不平衡,增加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的难度,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金税工程三期在我局的顺利推广;二是全省没有建成统一规范的网络,加之陕北和陕南地区征管软件系统的应用水平和网络的覆盖面比较低,信息孤岛多,全省税收基础数据无法进行很好地利用,税源监控能力薄弱,距离“金税三期”的起点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全系统没有统一的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各地征管业务差异很大。随着征管工作的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提升陕西地税整体管理水平的瓶颈。

二、立足省情,适时建设“秦税工程”

2005年8月,我局党组审时度势,决定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计划用2年时间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突破,实施省级大集中项目工程,即 “秦税工程”,并以“秦税工程”的建设为依托,深化征管改革的客观需求,深化征管改革的难点所在、重点所在。通过业务重组和机构重组,构建以改革和管理与一体化的互动格局,在推进依法治税、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税收成本、优化纳税服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起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征管体系。

“秦税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以开展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优化服务为目的,依托计算机广域网络,实现覆盖各级地税机关,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全省大集中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级网络、六个系统”。“一个中心”是指建立一个省级业务数据处理中心,实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全省大集中应用。“三级网络”是指建立省局、市局、区县局和税务所的三级网络,实现我省地税各级税务机关的全面联网。“六个系统”是指通过对业务进行重组、优化和规范,开发和推广以陕西地税征管业务系统为主,包括行政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服务系统、门户

系统和视频应用系统等六个具体的应用子系统。

我局领导对“秦税工程”的建设非常重视,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和讨论“秦税工程”的建设工作,确定了实施“秦税工程”四项原则: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金税三期”的目标、内容和陕西地税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各个系统的重要程度分步实施,对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模块要优先实施,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二是坚持“一体化”的原则。在技术上要有统一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采购的产品必须符合“金税三期”的技术规范;在业务上要有统一规范的业务需求和规程;在组织实施上,要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和协调。三是符合“金税三期”要求的原则。“秦税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严格按照“金税三期”的要求制定的。“秦税工程”所需的主要设备,总局已经招标采购的,我局采用“跟标采购”的办法,通过总局进行协调采购,以

节约经费、避免浪费。四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根据全省大集中系统的特点,按照实际需要合理调配、整合省局以及各市局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充分利用小型机等重要设备,以避免浪费,最大限度节约资

金。

三、充分利用西安地税信息化建设成果

“秦税工程”的核心应用是征管业务系统,是科技加管理方针在税收征管领域的集中体现。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在金税三期过渡时期“地税系统可根据本地实际,继续使用已有征管软件或选用经总局审定推广的征管软件”的精神,我局组织人员对全系统现有征管软件进行了调研,经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反复研讨论证,经我局党组研究决定在西安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和提升,建成陕西地税征管业务系统并在全省推广实施。选择西安地税征管业务系统,充分利用西安地税信息化建设成果,实现陕西地税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2003年以来, 西安市地税局成功实施了新一轮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该局按照总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南京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的基础上,由蓬天信息系统(北京)有限公司通过改进、完善建成了新一代征管业务系统,2005年7月在西安地税全面上线运行,该系统采用了基于J2EE规范的三层技术体系结构,注重过程控制和分权制约,兼顾工作效率和质量评价,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税务干部的执

法行为,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二)西安地税征管业务系统在全国地税系统征管软件中是比较先进的,它是实现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省级大集中高起点、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一个有效资源。该系统有六大特点:一是功能完善。系统分为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税务执行和监督考核六大体系,共计15个子系统,78个功能模块,涵盖了税收征管业务的方方面面,基本能满足日常税收工作的需要;二是流程规范。该系统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设计,体现了依法治税的思想,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三是控制严密有效。系统各模块之间联系紧密,各岗位职责明确,环环相扣,注重过程和环节控制,能够有效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四是管理精细深入。系统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一个进行日常税收管理的平台,满足了税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五是查询及时、方便、实用。通过数据集中,系统后台自动汇集、统计、分析、比对,纳税人各种信息一目了然,内部信息查询也方便快捷;六是各类考核真实有效。由于基础数据真实,过程控制严密,实行计算机自动考核,减少人为因素,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平真实。

(三)西安地税征管业务系统符合税收征管规程、技术先进、操作流程顺畅和严谨、设计思路超前、业务衔接关系紧密、涵盖范围广泛,囊括了日常税收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符合我省税收征管实际情况的,其征管业务规程在全系统中是最成熟和最规范的。以西安地税征管业务系统为基础建成我省地税征管业务系统,可以快速提高我省地税系统征管质量,优化纳税服务,可以为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大大缩短软件修改、完善和推广应用的时间,同时可以避免重复开发和投资,最大限度节

约资金。

四、紧扣金税三期,明确工作思路

(一)和金税工程三期建设配套实施

我局 “秦税工程”的建设确定了紧扣金税工程三期的工作思路,将省级大集中项目建设作为金税工程三期的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由总局负责组织建设的技术体系和应用系统(除征管业务系统外),我局不再自行建设,将全力以赴配合总局做好这些项目的推广实施工作。我局征管业务系统主要是推广现有软件,该系统将完全构建和运行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技术体系上,等金税三期的征管业务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替换。“秦税工程”的实施方案和总局重庆会议下发的《地税系统金税工程三期实施要点(讨论稿)》也是相配套的。待总局地税系统具体实施方案正式下发后,我局将根据总局最新要求,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对我局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以确保和金税工程三期实施方案完全配套。

(二)遵循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标准

对于本次省级大集中项目建设,我局将严格执行由总局制定的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规范和要求,以确保项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按照总局金税工程三期的要求,我局确定项目采用三层架构,数据库采用ORACLE9i,中间件采用WEBLOGIC8.1。

对于设备采购,我局将不再购买总局计划补助或总局统一购置的设备,以避免重复投资。需要我局自行购买的设备,我局将严格按照金税工程三期技术参数要求进行采购,对于总局已经招标采购的,将采用“跟标采购”的办法,通过总局进行协调采购,以最大限度的节约经费。

(三)实现信息技术和税收业务协调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局将以税收工作总体目标为中心,坚持对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进行一体化规划和实施,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作用,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税收业务,牢固树立应用第一的思想,为实现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税收业务要按照信息技术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优化和重组,建立起相适应的统一业务流程、岗责体系、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努力实现业务管理与信息技术互相促进、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四)新管理理念贯穿方案,创新意识确保系统建设的先进性

有管理,才有秩序;严管理,才有效率。信息一体化对加速传统税收管理体系、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的整合、再造与变革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有规范的管理基础和体制保障。省局紧密围绕总局《地税系统金税工程三期实施要点》的精神,清晰认识我局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和滞后因素,正视落后,用创新的思想改进现状,省局领导要求实事求是、高起点、严要求、高标准设计、创新理念的体现,现代化管理思想渗透到“秦税工程”信息化建设方案中,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贯穿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一种新管理思想、一种新管理模式,建成全国先进、西部领先的地税信息化系统。

五、稳扎稳打,建设高水平的税收信息化平台

2005年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已同意我局实施“秦税工程”,省政府也给予“秦税工程”高度重视,赵正永副省长多次听取我局姜局长关于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并亲自到我局实地调研,对“秦税工程”的实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创新性思路的要求。2005年10月省发改委把“秦税工程”建设列入了当年全省基本建设计划,省财政表示工程建设资金上将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

今年“秦税工程”已经全面开始实施,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姜局长要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征管业务系统上线时间,尽快完成“秦税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我省地方税收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保证省级大集中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局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从全系统抽调30多名业务和技术骨干成立了业务组、技术组和机房改建组,分别负责相关内容的实施、管理和考核工作。同时要求各市局在本局信息化领导小组下,成立项目推广应用办公室,具体负责推广应用工作,要抽调专人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业务规范、技术支持、资料采集、资料审核、资料录入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二)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情况

我局参照《金税工程三期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技术要求,根据总局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编写的项目《“秦税工程”建设方案》通过了发改委的立项评审;编写的《“秦税工程”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了总局的审批,并得到了我省专家评审小组的认可和好评。

(三)业务需求情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局编写了《推广西安征管业务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全省和西安征管业务差异分析报告》,找出了各市征管业务存在的差异及消除原则,一是坚持依法治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反映在软件里要注重过程控制,注重分权制约,规范执法行为。二是坚持统一为主,总体不变,重点修改的原则。统一的业务流程和岗责体系,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在总体构架不变的前提下,对确需修改的核心业务,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坚持个体服从总体,落后服从先进的原则。必须更新观念,冲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有所舍弃,服从大局,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征管流程和业务需求,以利加强管理。目前,《陕西地税征管系统业务规程》和《陕西地税征管业务系统岗位职责说明》第二稿编写完成。

(四)网络建设情况

在充分利用现有市级广域网络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省、市、县和税务所三级网络建设工作,通过招标确定了陕西电信公司作为网络线路运营商。目前省市骨干网络建设完成,内部办公系统和视频会议

系统等各项应用正在积极建设中。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新选址的省局中心机房的建设也在建设之中,整个工程计划6月底前完成。Pc机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的配置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市局购置经费已经落实,已经开始分批购置,其余各市局也

在抓紧筹措经费。

(六)技术队伍建设情况

我局要求全系统各级地税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稳定和加强税务信息技术队伍的意见》(国税发[2001]92号)的文件精神,加强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要求各市局通过“内部挖潜、合理配置”来组建技术队伍;通过“领导重视、提高待遇”来稳定技术队伍;通过“强化培训,按岗施教”来提高技术队伍素

质。

同时,我局组织开展了“百名技术骨干培训”工作,计划通过两期共7个月的强化培训,为全系统培养100名技术骨干,以确保省级大集中项目和金税三期的顺利实施,目前第一期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全员计算机培训情况

我局要求全系统各级地税机关将全员计算机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抓。要求各市局结合本单位人员文化素质、本地师资力量和考点设置情况,尽快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应用技能项目进行培训考试和达标。同时要求各市局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陕西省税收征管业务信息系统的业务规程和操作,做到每一名税务干部都能熟练

操作和应用,为项目的全面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八)及时健全各级信息中心的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省、市、县三级信息中心的组织结构,加强各级信息中心的技术队伍建设,充实骨干技术人员,建成保障全省系统大集中后征管业务不中断,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组织体系。

计划完善省局信息中心内设机构,采用选调、聘用等多种途径充实省局信息中心技术力量,将省局信息中心人员编制增加到25-35人。区县局成立了信息科(股),税务所设立了信息化专职岗。

六、“秦税工程”前期展望

截至目前,我局省市骨干网络已全面贯通,全省统一的征管业务需求的分析已基本完成,预计年底以前,宝鸡、咸阳、商洛和延安地税局将陆续使用征管业务系统,2007年底前,全省地税系统全面完成软件上线推广工作。2006年“秦税工程”的其它工作主要有,一是要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二是逐步整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拓展和完善内网和门户网站的建设工作,三是探索新的税收绩效管理模式,为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和决策分析系统的推行奠定基础;四是建立、健全与大集中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流程再造、机构调整和业务重组,使税收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七、对金税工程三期工程的建议

(一)调动地税信息化的建设热情。在金税工程三期过渡时期,总局应鼓励和支持各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投资保护的基础上,按照总局在过渡时期对地税的工作要求来尽快实现省级大集中应用,以此作为金税工程三期的起点。各省在实施省级大集中的过程中,可以为金税工程三期在思想观念、业务规范、岗责体系、人员素质,硬件配置、运行维护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金税工程三期在全国快速平稳的实施。

(二)基础设施建设。希望总局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地税系统现有基础设施的问题,以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对于需要一体化管理的系统,如安全系统,可以由总局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组织实施。对于小型机、PC服务器、网络等硬件资源,都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因此,应该重点强调技术标准的一体化,而不是设备采购和型号的一体化。总局可按照一体化管理和金税工程三期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对各省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认真调研和科学论证分析,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利用,不足部分可由各省自行补充

采购。

(三)应用系统建设。对于应用系统,建议要对业务和技术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设计。通过认真细致、广泛深入、实事求是的业务需求调研,确定出那些业务需要全国统一,那些业务各省可保留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技术的具体实现。对于需要全国“管理一体化”的征管业务,如货运发票管理、个人所得税管理

等,总局可开发统一的软件系统模块,各省只有使用权限,不能修改。对于总局制定原则、各地自行管理的征管业务,可将“数据一体化”作为系统实现的目标,总局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并开发相应的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各省可在总局提供的组件上,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进行配置、开发和维护。

(四)运维体系建设。建议在以省级运维为基础、总局运维为核心的两级运维体系上,拓展成总局、省、市、区县四级运维体系,按照客户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市、区县两级运维部门接近基层,问题受理灵活,解决速度快的优势,使得大部分问题在基层便能得到及时处理,以提高技术支撑质量,同时也能够大大减轻省级运维中心的压力。

(五)信息化建设经费。希望总局在制定金税工程三期资金配套方案时,能够充分考虑我局现有的硬件基础设施资源,将我局符合金税三期要求的设备投资折算成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经费,以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

费,同时减轻我局的经费压力。

(六)制定明确和规范的设备采购流程。总局应该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确地税系统跟标采购办法,包括采购流程、设备范围、配置和价格情况等,便于地税部门和地方政府采购的协调。

(七)信息中心机构问题。对省级信息中心机构的要求要以正式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包括机构性质、编制

要求和岗位补助等。

(八)加强业务和技术的协调配合。建议在金税工程三期实施过程中,按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实现业务管理和技术保障协调发展,联动推进。业务上要及时提出合理到位的需求,技术上要及时满足业务需求,避免出现因双方协调不够而造成业务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影响金税工程三期的整体推进和运行效果。

(九)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议总局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税工程三期实施方案,明确各个阶段、各个项目的建设内容、时间、步骤和分工,以指导各省在过渡时期有针对性的制定本省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工作计划,配合好金税工程三期的实施工作。

(十)加强投资保护工作。地税系统在历年信息化建设中,已经购置了大量的网络设备、小型机、服务器和终端设备。建议总局抽调专人成立资源投资保护利用管理小组,认真分析现有设备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投资保护利用方案,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以避免浪费,最大限度的发挥原有投资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收管理现代化稳步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随着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优势日益显现,对于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促进税收征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断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税收管理现代化稳步发展,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下面就我局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思想理念

面对知识爆炸、观念更新、科技飞跃、信息剧增的时代潮流,宁夏地税系统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观念的转变,思想理念的提升。首先各级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知识、网络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从传统的人海战术、手工征管方式向现代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征管方式全面转变,通过科技手段促进税收征管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宁夏地税事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法制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这是大家的共识。其次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是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税收执法能力建设的技术载体,是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是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税法严肃性、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基础措施。这些观念的转变,思想理念的形成,是保证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促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宁夏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开创了地税征管工作的新局面

为适应税收管理科学化的要求,2004年初,自治区地税局党组全面、冷静地分析了新时期税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开发建设宁夏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决策,决定依靠科技手段促进税收征管的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的税收管理模式,实现税收工作的跨越式发展。4月份区局决定启动宁夏地税征管信息化建设工程,经过6个月的研究开发和全区3个月的试点运行,到2004年9月底,一个遵循总局技术标准、采用B/S/S三层架构、省级大集中的宁夏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区

正式运行。

经过自治区科技厅验收鉴定和实际运行,宁夏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系统覆盖面广、用户量大。该系统覆盖了省局、地市局、区县局、税务所四级税务管理机关,覆盖了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收法制、税务稽查、税务执行等全部业务;二是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开发与管理标准,功能设计完全遵循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业务规程》和新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的各项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其代码、接口、数据结构、开发和设计思想,与金税工程三期的各项技术要求完全保持一致;系统技术架构、组织结构、岗责体系等部分,均按照总局统一的规划进行设计和实施。三是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可扩充性。系统采用开放性设计思想,可同城异地申报,预留与国税、工商、银行、金库、重点纳税户广域联网接口。四是系统采用B/S/S三层技术架构,遵循J2EE标准,全面应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使用科学建模,以用例为驱动,实现了数据存储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用户显示逻辑的分离与封装,支持跨硬件平台、数据库平台和中间件平台应用,设计思想先进。五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统一对纳税人征管数据分级查询、分析,并对重点税源实施自动监控和比对分析,实现了堵漏增收。

从软件整体运行情况看,宁夏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已基本实现了五项目标:一是数据集中共享处理。各级税务机关可以直接调取本级及下属各级的信息,上级领导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下级部门的全部情况,对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和质量实施直接、准确、及时、无障碍的有效监控;报表查询实现了全区直接统计,随时生成各类报表,彻底改变了原来层层上报的管理方式,保证了报表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统一的系统,统一的表证单书,保证了税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了分析和外报数据信息的质量;税务登记数据的省级集中存储与处理,有效控制了纳税人重复登记、逃避征管的不良行为,加强了税源管理。二是系统的组件化、个性化设计特性和科学的岗责体系及以工作流为特色的涉税流程管理,有效地规范了各级税务机关的管理权限和管理程序,提高了征管质量和办税效率,规范了税收执法,强化了内部管理。三是提供了“一户式”管理和“一窗式”服务、有区域管理和无区域受理等功能,可以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优质、便捷和全方位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税务机关纳税申报与税款征收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优化了税收服务。四是实现了税务、银行之间的联网,支持多元化申报方式,方便了纳税,规范了缴库行为,从而保证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五是将各项税收征管工作统一到税收法律法规中来,为地税机关提供了一个公正、透明、平等的法律平台,使处罚依据、执行标准、执法程序更加统一,使税务机关执法的一致性、执法的刚性、征管的力度、依法治税的威慑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六是依托稽查系统支持市级一级集中稽查模式,从客观技术上保证了稽查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从机制上发挥以查促管作用,实现了征管查信息相互共享、管理

相互制约。

实践证明,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使地税的征管模式、工作机制、思维方式、治税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依据信息技术的支持,促进了税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业务和技术在战略层面的结合,支持了税款征管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征管效率、服务质量和税收法制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先进性日益显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日益突出,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税收收入、提升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驱动力量。

三、宁夏地税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宁夏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税收工作总体目标为中心,必须坚持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作用,实现业务管理与技术保障的协调发展,促进税收工作水平和税务系统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使我们所进行的宁夏地税系统信

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回顾宁夏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给我们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一是要正确认识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信息化是实现税收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

整个税收工作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信息化服务于业务工作,又推动业务工作的发展,它是能动的和积极的,“业务驱动技术发展,技术推动业务变革”,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但是,也要防止片面强调信息化的作用,认为有了信息化手段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管理,或者认为信息化手段不足就不能实施管理,从而不注重发挥税务干部的管理作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税务干部加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人机”结合。

二是要坚持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要求。一体化既包括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也包括技术一体化、应用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是将税收管理信息化战略纳入到整个税收工作的战略层面予以思考、决策和执行,包括规划、领导和决策体制、业务战略和技术战略的协同等;业务一体化,是站在更高层面全面统筹地考虑业务的规范、流程、布局和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边界、衔接和先后关系;技术一体化,是将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业务,用更加协同和节省的方式促进和保障业务和管理的创新;应用一体化,要求在具体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进行统一的项目管理,在应用目标和内容、项目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支持等方面,业

务和技术都要协同运作。

三是要正确定位,科学评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集业务发展、技术发展、管理发展、社会发展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技术和设备的垒加。因此正确的定位,科学的评估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否则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四是要牢固树立信息资源整合的思想理念。整合是信息化建设永恒的主题,整合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不建设新的项目,是要立足现状,统筹规划,兼顾长远,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有效、经济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整合不仅是对信息系统的整合,还包括对制度、流程的整合。它的核心是将各类信息

资源合理地配置起来为税收管理服务。

五是要强化信息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的原则,同时也要遵循方便纳税人和经济性原则。数据采集要以电子方式在业务发生的源头来进行,要逐步做到涉税信息一次采集,共享使用。数据处理应以高度集中为原则。税收应用系统,要逐步实现数据省级和国家税务总局集中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从总量上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规范和统一业务流程,缩小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差异,为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的变化和优化纳税服务提供基础。数据的有效分析利用才是促进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强动力。六是要重视干部素质提高和整体队伍建设。税收工作对信息化越来越高的依存度、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新时期的税收工作都对我们全体税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高素质信息技术干部队伍来建设和管理税收信息化。如果没有这支队伍,信息化工作不但无法做到以我为主,甚至连合作的基础都没有,更可能完全丧失工作的主动权。既要扩大信息技术队伍规模,做到有人可用;又要稳定现有队伍,做到人尽其才;还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做到全面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税收管

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四、继续完善宁夏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局信息化建设水平

根据自治区地税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立足省级数据集中的资源优势,以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解决当前应用亟需为目标,将主体应用系统纳入一体化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区应用集成平台。逐步理顺一体化运行机制,全面建设技术标准规范、应用平台统一、业务运转高效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以及纳税服务系统,构建数据采集、决策支持、纳税服务、信息交换、管理考核等应用体系,大幅提升信息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增值利用水平。一是建立规范标准的数据采集体系。目前的数据采集手段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财务和资金周转数据的采集需要进一步完善。为切实改善数据源头管理的现状,要利用统一的应用集成平台,确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的数据采集手段,全面加强操作管理和数据管理,实行各类税收征管数据数字化采集、标准化加工、规范化处理,确保征管数据的真实、全面和准确,实现涉税信息的一次采集、集中存储、共

享使用。

二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体系。建立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的税收决策支持系统,以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宏观统计分析,获得整合的、增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

据。

三是建立人机结合的税源监控体系。逐步开发完善针对纳税人的微观监控分析和针对经济类型、行业类型的宏观分析功能,根据税收法律法规、税源宏观数据、税负变化数据和纳税人资料数据,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指标的横向分析和历史指标的纵向分析,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实现税务稽查的计算机自动选案,使数据信息真正为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征管服务。四是建立周到便捷的纳税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数据集中平台的纳税服务功能,变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单向被动信息流为双向主动信息流,确保信息资源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保持对称性,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网上申报、税库横向联网等,为纳税人提供电话办税、网上办税、事项告知、政策咨询等纳

税服务。

五是建立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换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依托外部信息交换平台,完成国税、工商、财政、银行和其它政府部门的横向联网,进一步加快税库银企联网步伐,全面推行多元化的申报与缴库方式,实现纳税人基础信息资料的共享与交换,及时掌握各类动态信息。

六是建立计算机自动监控的管理考核体系。以应用系统为平台,以操作过程为对象,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的监控,形成历史数据、过程数据和审批信息的网上传递,实现税务系统上级机关能够监控下级机关、决策层和管理层可以监控一线操作层,达到对税收执法全过程进行网络监控和质量考核的目的,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七是建立健全完善各类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保证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服务于税收管理。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税务管理科学化的载体,而人是实现各项管理过程的主体。要实现规范的管理过程,就必须要有各类科学的制度,这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下载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穗召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