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文学与文化结业论文(很水,当摘抄看好了……)
《美国文学与文化》课程论文
我们的梦想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2012-11-26
前言:
很高兴能跟着老师学习美国文学与文化。短短几周的学习,要结束了,有着淡淡的遗憾。我一直对文学有着莫名的向往,觉得一本书承载另一个世界是一件极神奇的事,很喜欢听那些故事,了解别的生活方式,了解另一种文化。奈何悟性不高,又走上了工科女的不归路。但一直对人文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张望,希望可以有个人把我熏陶熏陶,让自己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的课程虽说短时间内没让我有文化起来,但确确实实给我指明了方向,希望,以后啊,不要求出口成章,至少能知道一些东西,明白一些东西,泡图书馆不仅仅是写高数。
本次作业,我选择的是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它的确带给我很多思考,毕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屌丝也想成为高富帅啊!
那么,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作者的生平,他的梦:
在美国喧嚣嘈杂的二十年代,菲茨杰拉德是位名副其实的“金童”。他创造了真正的一文千金的神话。在鼎盛时期,他每一篇短篇小说的身价是四千美元,几乎是一个字一美元。一贯矜持稳重的T.S.在读完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甚至断言,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是“自亨利.詹姆士后,美国小说向前跨出的第一步”。那个时候的他,真是香车美人,应有尽有,辗转于欧美两地的豪门酒会,成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代言人和偶像。他的同龄挚友海明威这时还不过是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然而仅仅二十多年后,当海明威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时,菲茨杰拉德的书已经被人们悄悄的忘却。今天,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海明威的名字已经成为了普通的文学常识,而知道菲茨杰拉德的中国读者却很少。大概是早就预见到了这种反差,多愁善感的菲茨杰拉德曾在与海明威绝交后不久,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我与失败这一权威对话,厄内斯特则是与成功这一权威对话。我们永远不会再次面对面的坐在同一张桌前了。”然而,如果说海明威的文学品格是无可比拟的话,菲茨杰拉德后来的“失败和潦倒”在文学史上却也有海明威无可替代的意义。
请允许我引用一段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对河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
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爱极了那句“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我是相信美国梦的存在,但,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说到这,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所谓的“美国梦”:美国梦(American Dream)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未伤元气的美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有许多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走进了上流社会,那真是最好的时代啊。但是,社会一旦成型,想要改变却是千难万难。
就像文中的盖茨比是一个悲剧,至少,我为他感到悲伤。很多人说他真正喜欢的不是黛西,而是一个幻梦,实现所谓的美国梦,跻身上流社会的幻梦。而在黛西身上,盖茨比的梦想变得有血有肉。他企图与黛西联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角色。她不过是一个以享乐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绝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的梦想去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盖茨比本人也是咎由自取,也许他并不是什么“上帝之子”,他具有的只是某种“了不起”的品质,即为自己误导的梦想顽强拼搏的意志。
但我真真实实为他感动,他具备了一种为了理想而牺牲现实的勇气。他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 自始至终拥有一个浪漫的梦想, 金钱并不是他追求的根本目标, 固然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但是却代表不了理想本身。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 金钱也会失去光彩。盖茨比添置华贵的服饰, 购买富丽的别墅, 举办奢华的宴会, 是他借以实现理想的手段。他更需要的是那种有理想、有追求、敢于冒险、富有创造性的生活。盖茨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努力改变甚至超越,但是很可惜,他所追求的根本不是美国梦,就像他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
菲茨杰拉德在给他的一个朋友的信中曾这样解释他自己对盖茨比的看法“ 这部小说的全部要点就是那些幻觉消失了, 而正是这些幻觉使这个世界显得生气勃勃, 只要它们还带有某种神奇的光泽。” 他感到要是没有对某种意义的生活的憧憬或对实现某种浪漫梦想的信念, 那生活将是无法忍受的。我承认,菲茨杰拉德关于梦想的这一评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尽管美国梦的目标不断地渺小,而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一次又
一次地遭到挫败, 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在美国怀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所以说美国梦就是美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理想, 哪怕这种理想永远也无法变为现实。很值得人尊敬啊,一种向上的精神。
但我并不是一个擅长分析社会意义的人,文中引用了不少专业人士的看法,那些说法真是入木三分,我看得连连点头。可是,最后我也想说说自己其他的一些思考,无关写作风格,无关社会意义,一些小小的,零碎的想法。读这本书时,看别人的评论时,我更多的是一种恐惧,或者说说是一种无力感。我看到的是盖茨比的梦,他为之的努力,他的失败。
执着有时候真的很可怕,即使它令人钦佩。
我不否认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并且是普遍意义的那种成功。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也的确是只要努力,执着,一定能成功,而这个故事却是一个警钟,原来,很多事情不是想要就可以得到的,或者说,就算得到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
我有仔仔细细地思考过自己的梦想,问过自己的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似乎从来没有答案。我有时候会很矛盾,就像前文混乱的思路。
却依然牢牢的记得父亲的话:“丫头,你幸福就好。”学业,事业,爱情……都是为了让自己幸福不是吗?盖茨比一直在追求他的梦想,一直苦苦挣扎,无论实现与否,结局却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们应该尝试把握当下?至少,我拥有午后图书馆的一米阳光,东门小吃的热闹,永远纵容牵挂我的父母和朋友,还有许许多多的,我大概不会有盖茨比那样孤注一掷的勇气了,我所想要的在身边,在未来,我想,只要我踏踏实实的前进,成长,我会实现我的梦想。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美国梦,或许这是中国梦,或者只是一个向往幸福的小人物的梦想?
第二篇: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文化论文
一、简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为20世纪西方语言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形成过程我们需要知道语言学家洪堡特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独特的世界观”的观点;著名语言学弗朗斯·鲍厄斯阐述的不同语言是以不同的方式创立以语言的外部形式特征为重点的客观描写主义,及本文下面将介绍的萨尔皮提出的“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和沃尔夫继承萨丕尔的观点后提出的“语言系统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本身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综合思想活动的纲领和指南起源”。至此,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正式形成。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作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决定论、语言相对论。此假说是为纪念两位伟大的语言学家而得名。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内容,在此就只简单地概括一下:语言形式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及三观起着决定性思维作用;语言是如何让描述世界,我们就会用怎样的方法观察、了解世界,因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语言,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后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称作“语言相对论”,而且还区分为“强式相对论”和“弱式相对论”。强式相对论指语言决定或制约这思维;弱式相对论则指语言多少影响着人的思维。其实,如果你仔细认真地研究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著作,你会发现在他们的文章中没有明确主张过语言决定论。这一点,在本文中就不细说了。
二、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正好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弱式相对论即‘语言影响着人的思维和文化,反过来,文化对语言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相符合。那么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1、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不仅会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乃至于文化产生极大的作用,形成这个民族与众不同与他人的文化现象。一种语言的使用者长期收一种语言特征的影响,他们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会通过受其影响的行为影响得到展现。语言使用者之间也在彼此影响,从而使某些的心理定式和行为习惯得到肯定并沿袭下来。比如说,在中国对于人际关系的描写总会用一些谚语,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头猪怕壮”来反映对个人主义的反对。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表现集体主义民族心理的谚语,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谚语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而西方谚语中则出现更多盛赞个体主义的思想。例如,“God help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谚语不仅反映了中西对人际关系的不同态度,并且通过语言交际影响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西方更注重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了解一下
1)面对“赞扬与祝贺”时的不同反应
在中国当别人想我们表示祝贺时,即使我们心里很开心、自豪,嘴上也会谦虚一下。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美德叫做“谦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认为,如果我们欣然接受了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同时也会被人认为是骄傲的人。例如,一个中国人在长城游玩时,用英文给一位外国游客指路后,外国人夸她说“Your Englishis very fluent.”这位中国人谦虚地回答“No,where,where.My English is very poor”。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这位外国人感到十分困惑,他会误解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因为在英美文化中接受赞扬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可以欣然接受,也是对对方的肯定。他们会直接说“Thank you!”“Thank you forsaying so。”
2)比喻用语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各国人们常常会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或感情。但是比喻往往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中文中,“狗”的形象多不是太好,常常带有贬意,比如“癞皮狗”、“看门狗”、“走狗”等;然而,在英语中,(dog)的形象都很好,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三、结论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前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会出现更多新的看法与理论。但正如上文提到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有理解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习各国文化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