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希斌在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省直单位座谈会上摘要
宋希斌在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省直单位座谈会上摘要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
2008年8月26日
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省直单位座谈会8月26日在加格达奇召开,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与30家中省直单位负责人座谈。宋希斌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拿出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为大兴安岭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用实际行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
地区国税局、地税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土资源局、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银行等10家单位先后发言,大家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以来所做的工作,并表示进一步转变观念,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改变服务方式,把各项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全力支持大项目建设和发展接续产业,推动林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大家还就我区加大诚信建设力度,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建立信息沟通平台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宋希斌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与大家坦诚交流,并充分肯定了中省直各单位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所做的工作。他说,1
中省直各单位行动快,组织落实到位,都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了中省直单位贯彻落实地委、行署重点工作部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体现了中省直单位干部职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地委、行署确定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兴安,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和“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的总体思路落实到了可操作层面。发展速度实现突破,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实现了10.7%,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方式得到改变,生态旅游、林产工业、矿产开发、绿色食品、兴安北药、特色养殖等六大接续产业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发展后劲显著增强,1~7月,全区新增个体工商户966户,新增企业239户,新注册资金20.7亿多元,区域电网并入国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强,林木精深加工、矿产开发等产业的大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目前,全区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地区几大班子空前团结,都在想发展、谋发展,沟通和联系更加紧密,工作合力明显增强,都能从大兴安岭的事业出发,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到抓工作落实上,用在推动加快发展上,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真正形成了锐意进取、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局面。
宋希斌指出,通过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我区的发
展环境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解放力度不够,个别单位抱着条条框框不放,管死的办法多,放活的办法少,特别是在服务发展上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创造性执行政策的能力不足,在政策的范围内,运用政策不灵活,不善于变通。扶持发展的政策还不宽松,受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影响,人为设障、弄权勒卡的行为仍屡禁不止。执行地委、行署的各项决策态度还不够坚决,措施还不够得力,“梗阻”现象还很突出,有些政策还不落实、落不实,不仅伤害了投资者的热情,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必须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全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宋希斌强调,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真心实意地把大兴安岭当成自己的家,把大兴安岭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积极围绕地委、行署的总体部署开展工作,高度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将这项活动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要务,摆上日程,抓在手上,决不能上紧下松,要把每一项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服务意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区税收的主要来源。要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变管理企业为服务企业,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充分发挥职能的同时,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上。要切实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少收费、少处罚、多服务、多教育、多引导的服务机制,切实
建立宽严适度、公平合理、热情周到的行政执法氛围。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尽最大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宋希斌要求,要准确把握政策。灵活把握执行政策,只要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政策,都应该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去研究执行。要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制定出更加便捷、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政策。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对我区符合产业政策或基础建设方面的政策或资金,竭尽全力地去争取,力争达到预期目的。要坚持廉洁执法。中省直单位作为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力量,一定要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坚持秉公办事、依法行政、服务为民。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出现一个查处一个,为全区经济的发展营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为建立健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行署决定建立行署行政服务中心,吸纳包括中省直单位在内的行政执法部门进入服务中心,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公开运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条龙式的管理与服务。
宋希斌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地委、行署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省直单位的工作,努力帮助协调解决大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
题,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创造事业发展的环境,使中省直单位更好地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我区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第二篇: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座谈会上的发言材
料
环境就是营商成本,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几年来,我们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首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来抓,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实现了区级经济的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6.89亿元,增长12.8%;全口径财政收入3.53亿元,增长11.4%;实现农民人平纯收1733元,增长7.7%;招商引资3.9亿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贸1650万美元,增长17.7%;出口创汇3050万美元,增长30.6%。今天,市委、市政府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召开座谈会,将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下面,我就新洲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些作法和对市委、市政府的一点建议作个汇报,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我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作法
具体来讲做了8个方面的工作:
简化审批程序,成立政务服务中心。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坚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审查行政审批事项。截止XX年底,共清理审查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区属部门、单位41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76项。在此基础上,成立区政务服务中心,将全区有行政审批事项的28个部门和单位全部纳入政务中心,156项审批项目进入大厅集中审批,实行阳光操作,“一条龙”服务。成立政务服务中心以来,受理行政审批事项3.9万件,及时审结3.7万件,及时审结率达95.4%,极大地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严格收费标准,实行减项降率。根据中央、省市的规定,结合新洲实际,从XX年起,区委、区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项目兴区的“一拖五”文件,特别就企业、项目收费问题进行了明文规定,全区共减少各类收费项目63个,降低收费标准19个。近几年来,通过减项降率,共减少向企业、项目收费320余万元,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同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全区重点企业和所有执收执罚部门,对涉企收费、罚款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执法部门的涉企收费管理行为。
规范进入企业的准入制,建立4条隔离带。实行企业准入和报批制度,杜绝随便进入企业开展公务活动和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主要是建立4条隔离带:一是对区内阳逻开发区和邾城街,实行专门机构协调服务,统一管理。二是以公安局为主的zd机关在开发区统一设立警务室,统一选派安保队员。重点解决好市霸、砖霸、沙霸、车霸等恶势力和欺生排外、强揽工程、强包建材、欺行霸市、胡作非为的现象,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区监察局会同区纠风办、物价局、外经局对外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绝不允许部门对企业乱作为,重点解决好部门“三乱”问题。四是阳逻开发办社会工作处设立工作室,杜绝少数农民、村组干部进入企业横扯皮。
健全民主考评,推行行服务承诺。一是集中开展“百日改软行动”。XX年我们集中3个月时间,抽调20多名干部组成专班,对影响发展软环境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在此基础上,建章立制,将改软行动日常化、制度化。二是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采取省市区三级联动的办法,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定期召开民主评议行风大会,邀请各方代表150名,对区属行政、执法单位的行业风气进行评议,排出名次,限期整改。目前,已例行评议28家,促进了行风的好转。三是组织人大、政协开展民主监督。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访企业,听取意见,然后听取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的汇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评议,排出位次,限期整改。四是开展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搜集人民群众的反映。在年终综合考核时,对屡次位居后三名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开展这项活动以来,纠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4起,整改了14件,有6个部门在全区的大会上作表态发言,有32个部门实行承诺服务,共承诺事项200项,兑现率达95%。
规范行政执法,设立外商投诉中心。近几年来,我区出台了《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招商引资若干暂行办法的通知》、《新洲区对外商投资企业及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优惠的暂行办法》等系列规定,将这些规定印发到企业,宣传到客商,落实到部门,并成立外商投诉中心。对于查访和举报发现的问题,采取“11311”的办法,落实责任,全面整改,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解决方案,落实一个责任人,进行“3解”,由一个当事人签字,建一份专项整改档案,促使问题迅速得到处理。目前,已受理外商投诉案件15起,件件得到回复。
强化督办查处,严肃查办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由区纪委牵头,组织区委督查室、区政府办督查室、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等单位,不定期地开展对全区各部门经济发展环境共性目标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坚决查处和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近年来,共受理“治安、收费、乱作为”等方面的问题124起,实行公开处理,其中,对33家单位下达“一事一卡”整改通知书,立案查处2起,处分党员干部8人,刑事拘留1人,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落实跟踪服务,建立领导包挂责任制。一是根据项目引进和建设进度,落实“三段式”服务:处于洽谈阶段的引进项目,主要由外经部门负责服务;处于建设阶段的引进项目,主要由发展计划部门负责服务;处于投产阶段的引进项目,主要由经贸部门负责服务。通过明确服务主体,落实服务责任,促进项目“六变”。二是区级领导实行“一分十挂”,即在分管一方面工作的同时,包挂10个方面的工作,落实区级领导包挂责任制,重点是包挂企业和项目,34名区级领导共包挂“两改一扩”项目,建设项目、跟踪项目和重点税源企业126个,靠前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三是成立了35个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服务专班。从区直部门抽调专人负责,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选派100名处级干部到企业挂职,增强干部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沟通。较好解决了建设中的阳逻空军机场、武船重工、区属企业改制中一些有可能上升和激化的矛盾,企业对政府和部门的满意度大大增强。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近几年来,我区特别是阳逻开发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央、省、市很多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摆放在阳逻开发区,极大地改善了阳逻开发区的硬环境。新洲区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展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仅XX年,就投入资金6个亿,重点改善阳逻开发区、邾城及重点街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开发区水、电、路、气、绿化等基础设施条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入驻企业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硬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8个方面的问题:
基础设施环境堪忧。近年来,中央、省、市加大对我区特别是阳逻开发区的投入,我区也千方百计挤出资金,使全区特别是阳逻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与开放开发良好势头相比,建设步伐仍较缓慢。开发区已铺开的13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需投入资金5亿元,截止目前已投入2亿元,还需投入3亿元,另有4个基础设施项目,由于资金缺乏,暂时无法启动。街镇兴办工业,更是因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举步维艰。
融资环境堪忧。我区企业直接融资尚未起步,间接融资由于企业诚信度不高,金融部门普遍怕贷、惜贷;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组建滞后,各类担保融资业务也未开展;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不够、协调不够,出现两级化、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银行贷款无处投,一方面企业需贷无处求。今年我区技改项目计划投入4.8亿元,共需银行贷款1.7亿元,截至目前,仅区信用联社为1户企业续贷200万元,其它进展缓慢。
政策环境堪忧。一是立项制约。中央、省、市十分注重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引进的大项目,均需逐级报审,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启动的速度,有时延长了项目的投资收益回报期。二是环评制约。具有环评资格的单位过少,武汉市不到20家,环评审批的权力过于集中在省和市,下放还不够。三是土地制约。区内土地储备量小,导致部分项目不能及时拿到土地证,直接影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法制环境堪忧。近2年,我区共破获命案、绑票案40余起,实现了命案必破的目标,治安环境较以前有所好转。但投资者仍担心担忧,尤其是项目企业周边的砖霸、石霸、沙霸、工程霸的现象未彻底铲除,打击还缺乏力度,仅今年上半年就出现3起,影响了投资者在我区投资兴业的信心,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服务环境堪忧。深层推进改软工作以来,我区绝大部分部门和单位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全区财政供养人员人数较多,达3.1万人,大大超过正常供养能力,“僧多粥少”的局面没有得到缓解,由“收费养人”导致的乱收费、滥罚款、乱检查等违纪违法行为依然存在。
人文环境堪忧。区委、区政府花大力气引进的项目、企业,少数不法分子和受蒙骗的群众采取堵门、堵车、堵路、堵机械等极端方式阻挠项目正常施工,甚至进入企业横扯皮,严重败坏了新洲的形象。
交通环境堪忧。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和市交委加大对我区交通事业的支持,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迅猛,而且市在阳逻地区建设了深水港、飞机场、绕城公路、长江大桥等5大工程,极大改善了阳逻的对外开放条件。但阳逻经济开发区周边收费站过多,“四站林立”,过于密集,直接增加了阳逻开发区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直接影响了项目的招商引进,瓶颈问题十分突出,客商反应相当大。在农产品运输方面,省交警总队虽然出台了针对农产品运输的“8条措施”,但我区作为农业大区,还未真正从更广大范围上享受到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优惠。
改软力量整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我区体改办、纠风办、行政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中心都兼有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某些职能,但整合不够,力量不集中,有时出现家家都管、没有一家落实的状态。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6条措施: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一是清理,对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重新进行清理,逐一审核。二是整改。对不该收费的项目一律停止执行;对有上级文件精神,但收费过高的项目,一律按比例压缩,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创业者。三是规范。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所作所为,从项目审批、收费、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定严格规定,促进部门转变职能、依法行政。
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加大建设长效机制力度。我们在巩固过去“百日改软”、建立“隔离带”等行之有效举措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改善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近期,将出台《关于全面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处理暂行办法》、《经济发展环境投诉管理暂行规定》、《行政机关进入企业履行公务行为暂行规定》等系列制度规定,从制度上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瓶颈,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利用国家土地政策解冻有利时机,建立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的供地机制,引导工业项目扎堆阳逻开发区,实行集约式开发。对所有商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对适宜兴办工业的存量土地,一律由政府储备,用于发展工业。对特别大的工业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指标,搞好协调服务。二是以煤、电为重点,做好能源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争取使用阳逻电厂的过网直供电,努力向上争取用电负荷,最大限度地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的生产和建设用电。同时帮助阳逻电厂等重点企业做好煤炭供给协调服务工作。三是建立健全银企沟通机制,让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市场潜力大、产品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和项目,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整合新闻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等力量,通过新闻曝光、行风评议、民主评议等方式,严格监督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强化教育措施,加大惩处力度。着眼教育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全区各部门尤其是行政执法部门的公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珍惜发展大好局面,引导其采取合理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对村覇、沙覇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
下大力气解决硬件设施,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就全区来讲,今年力争完成通村公路全部硬化,通乡公路逐步提升档次。就全区发展重点地区阳逻开发区来讲,今年将重点推进水、电、路、气等13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适时铺开一批新的基础项目,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四、几点请求和建议
请求落实对远城区的审批权下放事项。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远城区的扶持力度,相继以文件形式下放了一批审批事项,但实际操作中有的落实得不够好。一是已下放权力应该得到落实。如投资3000万元以下外资企业规定由区里审批,但执行还不十分到位。二是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如专项环评等应简化。三是一些机构管理权应下放。如公安局。请求解决阳逻开发区交通收费站问题。一是建议在武汉新河收费站开通“绿色通道”的同时,对阳逻开发区的落户企业过往车辆实行“年票制”。二是为了使外环线与阳逻港两项资源互补,达到既尽可能减少大型集装箱车辆穿越主城区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系列问题,以充分发挥外环线的功能,又可吸引集装箱货物流向阳逻港的目的,应对经由外环线进出阳逻港的集装箱车辆给予“免二减三”的费收优惠,即第一年和第二年,免收通行费,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通行费。这一要求也与武汉市发展交通的终极目标相一致。
请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仅靠一个区单独解决不大现实,必须站在全市这个整体来统筹解决。建议:一是能否参照省对26个放权县市的扶持政策,支持每个区500万元,用作区级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二是由市里组织行业协会成立担保公司,统筹运作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三是市委市政府出面加大银行协调力度,建立银企互信沟通平台。
请求加大对垄断垂直行业的管理力度。垂直管理在一定程度有利理顺机制,但另一方面严重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调控管理能力,恳请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这些部门的管理,促其全力支持基层工作,如电力局,目前,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程概算一律由电力部门说了算,地方政府完全没有协调能力。
请求整合经济发展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职能。近几年,市里改善软环境工作由原体改办负责,同时市纪委、市经委、市纠风办等部门也负有一定职责,这种格局,对区里职能设置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恳请市委、市政府整合力量,明确主责,以利工作。
请求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环境,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为了更好地发挥应用实效,恳请市委、市政府集中汇总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便于基层操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