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
汽电122洪伟1205123223
盐城“三农”政策分析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然而分析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现阶段,在我国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面貌依然比较落后,“三农”问题已经成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制约。盐城市是农业大市,“三农”问题在盐城市更加突出,盐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0%,一产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达18.5%,比全国高近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近12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及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省六分之一强。盐城市要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和难点就在农村,农村小康实现了,全市小康也就实现了,盐城市要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三农”发展战略,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盐城市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盐城市在面对三农问题上主要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1、大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盐城市瞄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目标,继续大力实施高效农业“双百”工程,走高效农业规模化之路。
2、大力培植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盐城市有销售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818家,平均销售收入只有3000万元左右,省级龙头企业平均销售也只有4亿元左右,最大的龙头企业销售不到10亿元。由于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很弱,大部分龙头企业仅带动本村或本镇范围内的几百户或一、二千户农民,真正带
汽电122洪伟1205123223
动一个地方产业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龙头加工企业很少。因此,今后几年,盐城市把培植规模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
3、切实加强扶持与引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国外经验表明,当政府采取扶持政策时,合作经济组织就会很快发展,当政府采取参与政策时,合作经济组织就会向行业性、区域性方向发展。盐城市切实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引导力度,鼓励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4、切实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盐城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68万人,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还有50万人左右,要使已经转移出去和即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真正变成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刻不容缓。韩国新村运动30年就是对农民教育的30年,他们通过各级组织,以各种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教育他们自强、自立,培养农民“做必成”的理念,新村运动使韩国农业人口从65%下降到7%,农民人均收入从几十美元增加到一万多美元,城乡收入差距变得很小。新村运动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大批农民培养成现代农民,培训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培养成合格的市民。新村运动结束时,也是韩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完成时。
5、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6、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活土地经营权流转。流转形式要多样化,可采取转包、长期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到能人、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
“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当地政府的对症下药的政策,要因地制宜。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去年沸沸扬扬的杭州80后飙车撞人事件,让社会对80后的信任和期望降低到谷底。最近25岁的旅日留学生在要钱无果的情况下向母亲连刺9刀,又让人们唏嘘不已。诸如此类80后的不良信息暴露在大众面前时,当一幕幕惨剧不断上演时,社会对这个年轻的群体似乎更多的是质疑、不信任和失望。所以当29岁的周森锋担任湖北宜城市委副书记、市长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关注的背后,更多的则是来自社会舆论的“习惯性质疑”。
诚然,80后多为独生子女,一面享受着改革春风带来的丰硕物质成果,一面又存有与父辈们差异很大的价值观、人生观,往往被冠以“垮掉的一代”。加之社会上的确有一批80后的行为令世人失望,所以,种种质疑和不信任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党的年轻干部,特别是一批批逐渐走上台前、进入领导行列的80后年轻干部,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业绩来回应社会上类似“周森锋事件”的质疑、改变社会的“偏见”,如何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肩负起人民群众的期望。笔者认为中组部的培训班固然能帮助年轻干部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但是凡事都由内因起关键作用,所以年轻干部只有自我加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毛主席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如果不在日常加强学习,往往就不能顺利开展工作。虽然很多年轻干部具有较高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走出校门,迈向社
会,知识更新太快,新情况层出不穷,原有储备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更重要的是新的知识还亟待拓展学习。例如如何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就是一门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亟待工作中摸索学习。所以对年轻干部而言,一方面要巩固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工作需要,社会实践中有更多鲜活的、有益的知识需要年轻干部去发现、去挖掘。现在大多数年轻干部是“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入机关门的年轻干部),他们朝气蓬勃,他们信心满怀,但缺乏的是群众工作经验,特别是一些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干部,缺乏对基层最基本的了解,往往干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适得其反。所以,年轻干部应该多到基层实践,多到农村锻炼,听群众的迫切愿望,看基层的百姓疾苦,建立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工作动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该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放心”,让舆论另眼相看,才能担负起国家的重任,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盼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青年一代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 ,就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希望青年们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富有理想 ,而真正远大的理想 ,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 ,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奋斗中 ,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 ,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应树立远大志向 ,并且要为实现这个志向而顽强努力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 ,都不改初衷 ,矢志不渝。希望青年们坚持发奋学习。当今时代 ,信息交流日益广泛 ,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 ,就......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特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特区大学生价值观念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一方面 ,出现了许多冲破传统樊篱、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价值观问题也相伴而生 ,由此价值观教育呼声骤起。纵观这些年的相关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新” ,肯定与褒扬多于否定与批评。有些调查报告流于对现状的描述 ,不愿作应有的价值判断;有些调查报告在设计问卷时 ,对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要么作过于狭窄的理解 ,要么作漫无边际的扩张;有些研究对那些明明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 ,或者采取“自有历史评判”、“自有客观评说”之类的态度待之。这些倾向对正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是与非、良与莠、进步与倒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观教育是不利的。一些对特区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也存在这种倾向。价值观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它包括人们对人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及其特定事物的定义(价值)的评价、态度和选择行为取向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 ,核心问题乃是以什么为本位(或出发点)来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由此......缅怀烈士 继承遗志 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这里长眠着几十年前用自己的生命最直接、最激进也最令人感动,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人。他们牺牲在新中国的朝阳已经升起的清晨。就义的他们或许还末能表达最后的理想,还末能在枪声中留下最后的纪念。他们遵循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道德准则。先烈们虽然离我们远去近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先烈精神,殷殷在怀,不敢忘怀。为了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先烈们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浇灌着人民的幸福之花;他们用自己宝贵生命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同样是在这块土地上,从历史的风尘中又走来一代奋发有为的青少年,我们要学习烈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永远跟党走。我们要学习烈士艰苦奋斗、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我们要学习烈士勤于学习、不倦探索的求知精神。我们要以这种精神来求得最先进的知识、最先进的生产力,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永远跟党走,就要求我们青少年强化责任意识。从前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青年一代,应清醒地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旧是任重而道远,面对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肩上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我们一定要立志成为有责任感的一代青年,成为无愧于先辈的嘱托、无愧于党的关怀、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一代。永远跟党走,就要求我们刻苦学习,力求有所作为。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练就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真才实学,并在实践中不断经受磨炼,提高自身技能,从而把爱国情、报国志真正落到实处,成为一代有作为的青年。我们相信,历史也将会把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连同它的创造者
再一次塑在纪念碑上,我们将以此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
而只要头脑清醒,敢于正视现实,我们就不难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特别是和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就更清楚自己的落后——如今中国GDP仅占世界总量的3.28%,只占世界头号强国美国GDP的11.38%;而正是差距让我们被动挨打,差距令我们蒙受巨大屈辱: 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等……
是啊!生产力水平不提高,经济不足够发达,综合国力不足够强,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言强,就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和压制我们的国家说“不”,中华民族脸上就不可能露出真正自信的笑容。
正是基于此,在十六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江泽民同志充满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字里行间给我们一个震耳发聩的告诫:“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联想当今世界格局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晚发型现代化国家所处劣势让我们感受到切肤之痛,进而体会到江泽民同志“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深意,对于曾经有着灿烂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促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和历史使命难道还不能引发我们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赶超意识吗?
奋起!赶超!在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不进则退”当代中国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不亚于在枪林弹雨里出生入死打江山的革命前辈;所面临的挑战也不亚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建设者们。
面对历史,展望未来,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为不负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庄严使命,我们须与时俱进,勇敢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用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走出封闭、单
一、狭隘、僵化,走向开放、多样、宽容、活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我们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去奋斗。青年一代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 ,就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希望青年们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富有理想 ,而真正远大的理想 ,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 ,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奋斗中 ,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 ,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应树立远大
志向 ,并且要为实现这个志向而顽强努力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 ,都不改初衷 ,矢志不渝。希望青年们坚持发奋学习。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
青春的步履匆匆,或许从未想过下一步的转向。然而,在感慨时光飞逝的今天,你是否真的在意青春的色彩,是否真的诠释青春的内涵,是否真的发自内心为青春喝彩?
习主席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去了北京大学,在这所承载中华文化兴衰、历史流变的百年学府中,习主席的到访为青年的成长再次指引了新的风向。他表达了作为青年一代的当代大学生,应“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可见青春的壮美、可听青春的赞歌、可感青春的风采!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坚信,在这样富有影响的高等学府带动下,更多的有识之士将肩负重任、开拓创新、引领未来!
习主席在讲话中还对广大青年寄予希望,希望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
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
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从习主席深入浅出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脚踏实地、着眼未来、立足自身、报效国家,在当代新时期下绽放最美的光彩,让我们为青春喝彩。在整个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青年朋友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每个时期的领导人都对青年朋友寄托着深切的希望,毛泽东赞扬青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要发达的希望之所在;江泽明同志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从此可以看出,广大的青年朋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面对重大的抉择中,青年朋友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广大青年确实是我国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确实是值得信赖的。
作为一名青年,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学会学习,学会进取。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学习,同时要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取长补短。其次,要会学习。学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继承着和传递者,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
无论是各行各业的青年,在祖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
读《马克思传记》有感
最近读了《马克思传记》后,有了很多的感想,当然也对马克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不善于理财, 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 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在中国,他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受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马克思深感同情,为解放受压迫的无产阶级,他树立了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更加的努力学习。他通过深入工人阶级了解工人疾苦,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了厚厚的《资本论》。《资本论》剖析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来源于相对或绝对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从而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力,这就是闻名全世界的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以他的毕生精力创作了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的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马克思从小就非常勤奋,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如果白天被打扰了,他就在夜里工作,很多时候几乎通宵达旦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事休息。等到稍微恢复了,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把科学与社会实践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理论更加能够指引人们的行动,这是马克斯成功的重要原因。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实践是来修正补充理论,使得理论更加的完美。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的学习同样也需要理论和实践。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学习,而忽略了学以致用,就像一个仓库,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塞得满满的,不拿出去用,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大学时代实践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很快就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能力怎样体现,当然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沉淀的。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
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城镇化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也是当今
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
作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
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城镇化;挑战;机遇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政府工作汇报,在对今年政府工作部署的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介绍 1.1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关于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据粗略估计,至少在20种以上。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泛农化向非农化转变,农村经济模式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农村物质生产从分散型、手工型、低水平向集约化、机械化、高水平提升的过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新农村 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有四个要点,一是四化并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它的本质内容;三是土地制度改革是它的核心因素;四是生态建设是必须要注意的不可获缺的因素。
1.2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基本经历了“恢复发展(1949-1957)、3 波动调整(1958-1965)、徘徊停滞(1966-1978)、持续发展(1979-1995)和快速发展(1996-至今)”几个发展时期。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已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2000 年至2010 年,城镇人口由4.6 亿增加到6.7 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 提高到49.9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 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因此,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现状可描述为:(1)总体水平滞后;(2)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明显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即东部发展迅速,中部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发展很慢。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我国城镇化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2 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土地等资源的压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我国国情所决定,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加剧了城市发展用地矛盾;另外,中央出台的土地严管政策将使城市发展长期面临土地要素资源的约束。因此,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来讲,均面临经济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矛盾。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2.2 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动力,采取东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随着中国经济体迅速上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对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省,接受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和治理环境污染。
2.3 户籍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镇化中的一个障碍,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的和惟一的问题。由于现行的户籍登记制度还保留了一些对城乡居民的经济权力和社会福利的制度保障与限制,2012年,中国城镇化指标两种统计之差约18%的人口不能完全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因而也是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之处。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居民居住证管理制度,因此各地对这18%的农村务工人 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2.4 农民的总体素质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使农民由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化。与之相伴随的不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农民劳动和生活空间的变化)和户籍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入城镇的农民,不仅面临着“城镇居民”和“农民待遇”的尴尬,而且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就业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习惯和心理等都与城镇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要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也是特别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
2.5就业与保障的压力
由于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加上外来劳动力的挤压,因此经济发展难以缓解城镇居民就业的压力。目前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为两大弱势群体。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面广,而且农村保障和城镇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2.6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严重背离,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挥得并不明显。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当前城市“用工荒”的出现是这一逻辑的最好的体现。很多农民工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3.2 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
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当前,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3.3 强县扩权使县级政府的发展空间扩展,自主发展的动力增强
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依据试点区的经验,随着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政府的不断的合理定位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体制改革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
3.4 其他方面
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房地产继续成为支柱性、引擎性产业;超前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促进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产业如城市地铁、城际快轨铁路发展;现代城市产业如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传统城市产业如生活服务业发展;更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劳动力要素市场完善促进人工平均成本下降,保持竞争力等等。总结
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并不仅仅是只有挑战或机遇。城镇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大过程。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十分漫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国家政府应该要正确分析我国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