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目标^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理想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
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目标、不断修正目标,是实现人生理想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
建安十五年即公元二一○年的冬天,汉献帝刘协下诏增封曹操的食邑三万户,使曹操的食邑达到创纪录的四万户,这一年曹操五十六岁。
尽管以曹操的贡献获得这样的封赏也不为过,尽管此前在曹操主持下先后给一个又一个文官武将封爵增邑,但曹操还是不打算接受这次增封。他让手下的秘书们草拟了一份上疏进行推辞,曹操身边有一大堆水平一流的笔杆子,但秘书们写好的奏章草稿呈交到曹操那里时,曹操看了并不满意,他觉得这是一份重要的文书,不仅是他写给天子的客套话,更是借此与世人进行一次坦诚对话,于是他下令重写。后来,在向天子上的这篇奏疏基础上,又引出了一篇历史上著名的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这篇文章写道:
“我开始被举为孝廉,那时候还年轻,自认为不是隐居深山获得名望的人,只是担心被天下人当成无能之辈,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郡太守,建立政绩,获得声誉,让天下知名人士都知道我。所以我在济南除残去秽,整顿官场。不过,也因此得罪了宦官,又被当地强豪所恨,我害怕给家族招来祸患,于是称病辞官。”“辞官之后我年纪还不大,环顾一同被举为孝廉的人中,有人已经年满五十了,还不觉得自己老,我自己心里暗想,再过上二十年,等天下清平了,我才跟他们年龄相仿。
所以我回到故乡,在谯县以东五十里的地方筑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在低洼之地,用泥土封住四面的墙以自闭,断绝与外界的来往。但是,这也不能如愿。”
“后应征为都尉,又升为典军校尉,想为国家在讨伐黄巾军的过程中立功,最大的理想是封侯、被拜为征西将军,死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是这样的志向了。
然而遇到了董卓之乱,各地都大举义兵,当时我可以召募到更多人马,不过我常常提醒自己,不愿意多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必然骄纵,与强敌相争容易招来灾难。所以,汴水之战我有数千人,后来到扬州募兵,也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身的志向有限呀。”
“后来当了兖州牧,破降黄巾三十多万。袁术在九江郡僭号,他手下人都称臣,城门改名为建号门,袁术穿的衣服都按天子形制,两个老婆争当皇后。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有人劝袁术即帝位,并公告天下。
袁术回答„曹公还在,不敢这样呀‟。后来我讨伐他,俘虏了他四个部将和不少人马,让袁术走投无路,最后病死。
到了袁绍盘据河北,兵势强盛,我自己考虑敌不过他,但为国家考虑,决心以义
灭身,留取后世的英名。
所幸打败了袁绍,诛杀了他的二个儿子。还有刘表,自认为是宗室,包藏奸心,摇摆不定,占有荆州坐视天下,我又消灭了他,天下于是基本平定。作为宰相,人臣所能达到的对我来说已经到顶了,已经超过了我之前所有的理想。”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
“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著想。”“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在这篇文章里曹操回忆了自己五十六岁以前的人生,从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工作开始,他说那时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太守,建立政绩,获得声誉。
后来,因为官场险恶,他回到家乡闭门读书,又想当一名隐士,隐居二十年再出来。
再后来,他被征为都尉和典军校尉,此时的最大理想变成了“封侯、被拜为征西将军”,如果死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让曹操想不到的是,他在一片乱局中起兵,不久被推举为东郡太守,很久就升为兖州牧,历史的机遇一次次降临于他,让他出面拥戴天子迁都许县,他被封了侯,还是县侯,先后担任了大将军、司空,远远超越了征西将军的梦想。
一般来说,人一旦发达了、显贵了就容易犯矫情的毛病,对于过往的经历大多喜欢掩饰,对于自己心迹的变化通常也会秘不示人。
所以,大人物往往讳言自己曾经的卑陋穷厄,或者编一套假话美化自己,曹操把自己的隐衷私意敞露给世人,这是一种勇于解剖自己的态度,相当不容易。
吕思勉先生说:“自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予每读《三国志注》引《魏武故事》所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即《让县自明本志令》),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张可礼先生说:“这些毫不掩饰地倾吐自己真情实感的言语.只有曹操才能说得出来。”无论曹操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都不能否认它的真诚、坦率和直白,就连批评曹操最厉害的人也不怀疑曹操在这篇文章中说的是真话。
职场启示录: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是未来的现实。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看不到未来,就把握不了现在。”
心理学家金树人也说过:“人为自己设定目标,带出希望,所有之行为将凝聚在这个希望周围,人生才能活出意义来。”
目标对于人生来说很重要,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也就失去了动力。
美国连锁业的始祖、第一代“百货王”J.C.Penny说过:“一个心中有目标的普通职员,会成为创造历史的伟人;一个心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个平凡的职员。”但是,人生的目标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也许会走许多弯路。同理,人生目标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些目标一时没有办法实现,就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把
能抓住的东西先抓住。
有时开始的目标可能制定得有点小,就像曹操一样,年轻时候只想当个郡太守就行了,没有更大的目标,但随着现实的变化,也要重新进行调整,由征西将军,再到建立更大的功业,一步步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制定阶段性目标最终促成人生终极目标的实现。
曹操通过《自明本志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伟大的人物一开始未必在心中有一个伟大的人生目标,但这没有关系,只要有目标就行,有了目标就围绕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随着环境的变化,内外部条件的改变,人生目标还可以不断修正。
有目标、不断修正目标,是实现人生理想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二篇:明确目标拼搏进取 实现人生理想2012.02.25
明确目标拼搏进取 实现人生理想
陈祥
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明确目标拼搏进取 实现人生理想》。
今天是2月27日。距离高考还有101天,距离中考还有108天。转眼间毕业班同学们在东方中学学习已近三年。回首过去的岁月,曾经有过欢唱的笑,痛快的哭,现在所有的付出都将得到回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都清楚知道他们的含义,九年的学海遨游,父母的声声叮咛,老师和亲友们的殷殷期盼,都将化作无穷的动力,激励我们前行。
今天,我们也进入备考的最后阶段。有人说,这是一个让我们真正走向成熟季节,把握它就把握住了整个人生,这个季节将直接改变或决定着我们今后的人生走向,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品位,也影响着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我向全体同学特别是初、高三年级同学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
有位哲人说:“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信念!始于我们心中的梦想!。”萧伯纳也说过:“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只有心中有目标,学习才有动力。现在,我们的大目标就是考入理想的高等院校,小目标应该是每次考试都有进步。每天早起沐浴晨光,我们应当问一问自己,今天早晨我读什么?晚辅导前问一问自己四节辅导课我应该做什么?晚睡前,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一天的收获有多大?我们每天不能稀里糊涂地过着日子!成绩优秀的同学,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成绩一般甚至基础较差的同学千万不要丧失信心,妄自菲薄。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定位,锁定目标,矢志不移,拼搏进取,成功会属于我们每一个同学。
二、要有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成功学告诉我们,任何成功智力因素大约占30%,非智力因素大约占70%,即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非智力因素就是态度、情感、毅力、自控力等等,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决定着我们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积极端正的态度,是决战高考的保障。用心寻求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迅速提高成绩,而且能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积极的心态会成为伴随你们一生的财富。
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是决战中、高考的支柱。时间紧迫,考试频繁,竞争激烈,压力难免。唯有坚韧的品质才能让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才能让我们在竞争中展示智慧和才华。
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入了总复习阶段,面对众多的作业、考试,同学们更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的学习效率。要注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将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应试的策略和答题的技巧,要善于利用好模拟试卷,总结知识重难点、典型例题,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归纳形成自己的独特复习方法和解题能力。把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成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并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里我又要提醒同学们,在复习迎考阶段,老师们精选的课堂教学内容,包含着他们对考试大纲的理解,对命题走向的把握,饱含着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如果忽视了接受式学习,背离了老师的教学指导,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将会造成在中学阶段无法挽回的损失。
同学们,毛泽东说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面对人生的大考,唯有“显英雄本色”,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超越梦想,走向成功。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
第三篇:北大学生出家有理想的人生是幸福的
北大毕业,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一般人眼里可望不可及的完美人生序幕,却被某些人视作天上的浮云。20岁的柳智宇就要这样做了,新闻报道,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柳智宇,放弃申请到的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选择了到凤凰岭龙泉寺修习佛学。
媒体放大镜下,目前还是居士的柳智宇“压力很大,暂时离开寺庙,找地方安静”去了。网上亢奋的人们,自认为参与了一场有关国家、家庭、教育、责任问题的讨论,到最后发现,需要审视的是自己,从柳智宇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些久违的东西。
弃学出家是正常的个人选择柳智宇若出家也有因:一直爱好佛学
近日,—个关于北大大四毕业生“数学才子”柳智宇拒绝美国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迅速传播。在很多人看来,出家是因为看破红尘。
实际上,柳智宇高中时代就对佛学很感兴趣,他的高中老师文勇说,柳智宇是他从教多年来遇到的最优秀学子。“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传言是真的,那么他将来也许会为佛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勇记得柳智宇高中时,就对经典很痴迷,而在读大学时候,他参加了耕读社,而社员也觉得柳智宇的选择并不出人意料。据悉“如果算上柳智宇,我们这个社团,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了。”柳父辟谣说:这是一起网络恶搞事件,“目前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的”。
选择理想无可厚非 媒体无需娱乐化解读
柳父辟谣说:这是一起网络恶搞事件,“目前是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的”。他的校友蒋方舟说,我看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所有的思考都是一下子深入到最终极的问题,所以能够理解他选择皈依宗教作为归宿。另有网友表示,极有可能世间少了一个数学天才,多了一个圣宇大师。而实际上,即便柳智宇选择出家修佛学,也是遵循自己的理想。而他之所以成为媒体瞩目的新闻,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上有个北大“数学天才”的名号和他拒绝的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大学的奖学金。
单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才是可怜可悲的看到一个选择出家的柳智宇,他是因为喜欢佛学而修行,是
在践行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大多数人呢?很多人在高中毕业报考
大学之时就开始判断哪个专业好就业、好赚钱,而等到进入大学
校门之后,也不是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去追求,一样是
在想要学点什么以后才能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很多人在花时间学习外语,考证考试,而如果问问理想什么,可能很多人
都离自己当初的梦想很远很远了。
其实,一定程度上说,柳智宇的追随理想的选择才是应有的常态,而没有理想、被迫放弃理想和追求的毕业生才是可怜、可
悲的。
有理想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而自由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
工作生活之余审视自身,张目四望,总会发现我们的身边缺少真正的快乐,一聊起来,似乎大家都过的苦哈哈的。难道人的一生就得是这样吗?不能再用“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句话来解释,因为有些人就可以过得不一样,比如下面这个美国小伙。
马特生于197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人,是个游戏软件工程师,他在网上可是个大红人,他得出名在于他在世界各地各大城市景点前的手舞足蹈的视频,他的舞姿可以说用“不堪”二字形容,但世界的广袤和各个民族的风情却在他的大熊般舞姿中被人瞻仰和神往。据他自己的描述,他原先的工作是制作电脑游戏,有一天,他突然对自己说:“天哪,我还要再花上两年的生命用于编写杀死所有人类的游戏么”,他开始周游世界,用他的周游世界的视频和快乐的舞蹈洗涤他以前的“罪恶人生”。
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好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有人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认为西方人的社会形态,心理特征相比我们有太多差别,恐怕他们的那种无拘无束,率真果敢的生活态度是学不来的。那好,我们观察自己的近邻,来看2005年风靡日本由漫画改编的,有关摇滚乐的青春电影——《NANA》。
电影描述了一群年轻人以摇滚乐为理想,共同追求的故事。对摇滚的“热爱”使他们放弃了按部就班的普通生活。影片中青年人的实际处境,如人们眼中所不可或缺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已经完全被忽略,对于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即是“理想”,《NANA》所呈现的世界自始自终呈现了这种理想主义,摇滚成为理想,理想超越了一切。这部电影在日本青少年中产生巨大影响。什么是NANA?谁是NANA?这个问题在今天一代日本青少年里,答案似乎是脱口而出的:“NANA,就是我!”
为什么我们离理想越来越远我们被高速的物质增长裹挟前行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整个世界也快了脚步。城市里高楼一天天平地而起,穿梭其中的人们也都在以赶地铁的速度生活。一个人从20几岁大学毕业,要找工作要赚钱,找到工作就是上班、下班、加班、赚钱,而后和所有人一样,考虑结婚、买房、买车,养育下一代。在碌碌的人群中,往往分不清彼此的影子,因为大家都在忙碌,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界
里追赶彼此的节奏,到头来,到底是谁为我们选择了这样忙碌拥挤而“充实”的生活,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我们也许已经忘却了。被经济发展和金钱、名誉、地位挟持着,我们已经记不起当初我们想要的那种或周游世界、或做个伟大科学家的梦想。
无保障、无安全感的生活何来理想
即便我们曾经拥有理想,我们也始终在心中为理想保留着一份空间而用青春去努力奋斗,但“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现在的年轻人被带上了“房奴、车奴、孩奴”等各种称号,加上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的困扰,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都在侵蚀着一代人的理想。
城市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们不得不重新估算自己的价值和安全感。“一无所有并不代表着不安。”无论是月薪8000元有房有车,还是月薪800元无房无车,最困扰80后的问题,并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而是“10年后我是什么样子”。梦想的缺失,正成为社会中坚阶层的人共同的问题。韩寒说:“有些人就喜欢买房子,这没问题。但更多人是本身没有追求和信仰,住在租的房子里没有安全感。”
越是如此 我们就越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
在很多人看来,柳智宇的决定是不明智的,北大的文凭,麻省理工的奖学金,必定是前途无量的。但他却可能选择出家,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执着地去做了。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忠于理想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结束语Conclusion
珍惜那份纯净的理想,珍惜心中那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四篇:理想的人生是聆听内心的声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理想的人生是聆听内心的声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01 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出一段藏传佛教导师宗萨仁波切给窦靖童剃发的视频。
网友传言:窦靖童这是要赶上90后佛系的潮流吧。对于窦靖童而言,赶潮流的说法根本不存在。因为她一直坚持的都是不从众,不活在别人的定义里。
学钢琴和吉他不上课不看谱,弹什么曲子看心情。早早辍学,组建乐队,用玩的心态面对音乐。
从小到大,窦靖童总是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只是安心活出自我。
在这个时代,能够认识自我,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日本有位医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医术高超的原因。他回答:我觉得把人的身体切开非常有趣。这个回答令现场观众大吃一惊。
但是,这个医生之所以成为神医,正是因为他比别人都要了解自己,因为他不顾及旁人的眼光,勇敢地追求自我的满足。相比之下,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外界的种种束缚,无法认识自己,而是过上了别人指定的生活,追求别人认为的正确道路。但如果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要求里,就会陷入不安和焦虑。有价值的人生从来不是复制别人的生活,只有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只属于你的那条道路,才能过上从容自由的生活。不要让别人对你的指定变成了限制,从而阻挡了通往成功的道路。02 表妹吐槽说,现在的工作真是糟心。毕业找工作时,她比较倾向于找销售类工作。
在老师的介绍下,有家公司表示愿意跟她签约,工作内容是销售心理学实验仪器,底薪3k加提成,入职五险一金。表妹觉得应该趁年轻多历练,开拓视野。碰壁不是问题,压力大不是问题,工资暂时不高也不是问题。所谓事在人为,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但是这份工作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做销售有什么好?累死累活。像父母那样生活不行吗?你这样不行,将来一无所有了会后悔的。
和家人沟通无果后,表妹黯然地回绝了这份工作。记得当时她叹了一口气:真想知道,5年后,再看着那些在外面漂泊,为了一砖片瓦打拼的人,内心是什么想法。
尼采曾说:我走在命运为我安排的道路上,我不想走下去,可是我又不得不满怀悲愤地走下去。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毕业选择了他人认可的工作,到年纪了接受家里安排的相亲,在一个圈子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不自觉地忘了初心,失去自我。没有自我,于是没有自己的路;没有自己的路,于是去走别人的路。
韩国作家诸葛铉烈说,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了解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而是机械地像别人一样生活。在别人的路上,又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一旦没有跟上他人的步伐,就会焦躁不安,活得迷茫。所以,如果你想要的,不是别人所规定的样子,请你一定要勇敢地为自己站出来,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03 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王小波被认为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有趣的人。他曾说:“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有人评论:而自他离开,这20年里,都没有再看见像他一样的人。
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作品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被打上另类的标签。但是他不以为意,坚持用文字表达真实的自己。他的文字,天马行空,充满个人意志,他在《黄金时代》里写到: 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在一个荒谬的时代里,他坚持从沉闷的现实中寻找有趣的生活,对枯燥和世俗进行黑色幽默式的反抗。
自由和理性,尊严和价值,是他一生所求。而这种追求,让他遭到了来自周围的热潮冷讽,贬损排斥,但他依旧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他的这种反抗,并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是嬉笑怒骂,更多的是透着天真、朴实、浪漫、不媚俗。王小波告诉我们,活着就应该推翻生活的设置,勇敢做自己。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生活只有活着或死去两种。正在死去的人是消磨时间地生活,为了别人而活,这样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一直到75岁才埋。
王小波不客气地指出,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得多。活着就要创造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否则,无趣地生活、衰老下去,那比死亡更可怕。
单纯、有趣,正是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魅力,王小波影响了一代青年人。04 很多人都会想,如何在焦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长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看这个世界。作家诸葛铉烈在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去非洲呆了一年。
他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在那里,我看到了自己。因为远离自己的国家,没有必要为他人的想法而活,只看到了自己。一年的时间,他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之后的每一年,他都会再去非洲一趟,因为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能够遇见更多未曾发掘的自己。
因为旅行会让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得到一份在陌生世界的治愈与成长。
旅行,是非常好的反思时机。它提供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空间,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情境,不一样的人,通过观察和对比,进行视角切换,我们可以更容易找到自身关于生活意义的答案。
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让你暂时抽离原有的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
将目光投向这个世界,其实也就是在迎接自我。而了解自己也就是在看这个世界。
美国航天局最高执行官曾说,游走的地方越多,我的视野越广阔,并且我看到了自己。
虽然你看到的是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但你最终看到的,是你自己。
《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有一段话:有人学到了独立,有人懂得了珍惜,但无论是哪一种,在旅行开始的那一刻,这些成长与失去,就烙印在我们探索世界的步伐里,成为了生命。旅行不是为了离开,而是找到成长的自我。而一个不旅行,不走出家门的人只会充满对自己的偏见。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旁边搭起木屋,开荒种地,过着与动物为邻,简朴原始的生活。
生活或许充满不同的可能性,但他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恬静且自足。
我们原本也可以顺从本心去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冯骥才说,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理想的人生不过是聆听内心的声音,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你梦想的方向,过你想过的生活吧。这样的你,或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篇:人生是一个不断战胜自己从而达到新的目标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断战胜自己从而达到新的目标的过程。人生要想精彩就要无数次。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成长起来,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发觉自己身上的无限潜能,战胜自己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上小学时我是个内向的孩子。很少与人说话,很少当众发言,很少回答问题,除了学习不错外没有什么更能值得我骄傲的。上五年级是我来到大庆一中外国语学校,面对陌生的一切我更是把心藏在心灵深处。后来上了初一,一堂政治课让我改变了这种状态。
本来政治老师是一位没有什么笑容、讲课枯燥无味的老师。后来这位老师被调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开朗的女老师,她的到来使单调的课堂生动起来。她并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以各种方式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她把课堂交给我们,让我门讲课、演讲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堂课他她让我们四人分成一组,并交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下节课用她给的话题演讲。然后让我们每组选一名演讲者。我们四个人中到底让谁上好呢?我们讨论来,讨论去,你推我,我推你始终没有结果。最后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了勇气说我去吧!他们先是一愣然后便欣然同意了。可我嘴上这么说心理却七上八下的没有底儿。
课下我们开始了准备工作,其他人帮我查资料,我将资料组成了一篇议论文写下来。我照着稿件背了十几遍已经很熟练了。可我每每想到要上台演讲心中就不由的紧张起来恨自己一时嘴快,心理也不免有些打退堂鼓。可这样也对不起同组的其他人呀。我就这样在进退两难中徘徊着。很快三天过去了我只好去面对了,我抽到号去演讲,这使我的紧张程度有增无减。当老师让我上台时,我感觉到心都凝固了,虽然只是对着全班几十名同学但那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超越呀。走在桌子间的过道上我感觉到心马上就要跳了出来,我心中没有一点自信可我嘴上仍一遍遍地说:“我能行......我能表现好。”走上讲台我讲了起来,可是由于过于紧张话都没有说清楚,嘴唇也在不停的颤抖,有很多地方都忘记了。本来很熟的稿足足讲了五、六分钟。当我演讲完毕后腿都软了下来,但是同学的掌声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那时我想起福拜楼的话:“人的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并非功名成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哀与绝望中迎接人生超越自己的那天。”
可以说那次我战胜了自己,从那以后我仍不断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次数越来越多对自己接越来越有自信,现在谁也不会认为我内向了。也许性格真的可以改变只要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