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司法行政资源,拓展纠纷调处渠道,大力化解矛盾纠纷
整合司法行政资源 拓宽纠纷调处渠道 大力化解社会矛盾
兴隆县司法局按照中央及省市县政法工作要求,以矛盾纠纷化解为载体,以构建 “和谐兴隆”为目标,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做到“五个结合”,全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一是把“矛盾纠纷化解”与律师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作用。先后建立了信访轮值、律师进社区、进企事业,政府法律顾问团等制度,积极鼓励律师参与热点、难点问题的调处工作,为化解重大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扎实有效的法律服务。5月,因县居民区拆迁问题,业主与拆迁部门就拆迁程序和补偿问题产生的严重分歧、一度影响工程进度,拆迁办聘请了二名律师,组成了法律顾问小组,按照法规和政策规定,分别与政府拆迁部门和3位业主进行了沟通和协商,提出了处理意见,得到了各方的认同,妥善解决了分歧,保证了拆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调处过程中,律师起到了理顺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以法律的公正平衡各方利益,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二是把“矛盾纠纷化解”与公证工作相结合,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县公证处的职能作用,在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全程现场监督的同时主动介入,充分利用公证的公正性积极为政府解纷息争,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今年八月份,几十名名愤怒的工人因劳资问题到县信访
局集体上访,经调解,由建筑公司代包工头钱某垫付工资款,但双方都不能互相信任。县信访局及时提出由县公证部门参与处理此项工作,县公证处两名公证员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初步了解调查,提出由工人委托几名代表与建筑公司签订协议并代领工资款的建议,双方都表示接受此建议,当天下午,两名公证员来到工地上,挨个找到工人,让他们在委托书签名确认,一直迟到了晚上6点多钟,这场上访事件在县公证处的协调下圆满得到了解决。
三是把“矛盾纠纷化解”与法律援助相结合,主动服务于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中心在人民调解工作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两项职能的联动。今年8月六道河镇低保户李某的妻子突遭车祸,经诊断需要巨额医药费,可肇事方仅拿出前期的医药费后就再也不肯出钱。镇、村调解组织多次就此事进行了调解,但肇事方始终不肯出钱,让当事人通过法律援助途径诉讼法院解决,法律援助中心立即指派律师为他搜集证据、完备手续、撰写代理词,为诉讼做好准备。最后人民法院判决由肇事方拿出6.2万元赔偿金,使李某的妻子得到了及时治疗,解决了生活保障问题,避免了这起矛盾的激化。
四是把“矛盾纠纷化解”与普法工作相结合,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法制观念,使广大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强依法维护自身
权益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提高广大公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和程序表达合理诉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三者关系,有效地控制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积极开展了“法律八进”活动,组织精干力量,把法律主动送到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单位。在送法进社区活动中结合社区实际,针对居民法制观念淡薄,上“法制”课;针对集贸市场,上“文明礼貌、规范经营、诚信为本为主题”课;针对居住人口结构复杂,上“爱护环境、防火防盗”课;针对辖区列管法律知识宣传资料,提高居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在农村举办了“法律大集”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方便了群众,共散发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单20000余份,当场解答咨询247人次,受教育群众5000余人。
五是把“矛盾纠纷化解”与体制机制建设相结合,大力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矛盾纠纷的有效控制。按照 “预防在先,警示在前”的原则,不断完善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建立并很好坚持了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一旦发现纠纷苗头,在报告当地党委、政府的同时,及时上报司法行政机关。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民间纠纷随时报告。没有发生重大民间纠纷的,实行零报告制度。二是健全排查机制,积极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坚持条条排查
与块块排查、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村(居)每周、乡镇(街道)每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会战,进行滚动式、拉网式排查。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三是强化调处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牢牢抓住矛盾纠纷“调处”这个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事件。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掌握信息,控制局势,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严防引发重大治安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今年7月16日下午,平安堡镇克梨木村村村民与宝云铝矾土厂因污染问题爆发冲突,双方手拿棍棒、铁镐等农具对峙的人数达80多人,群体性械斗一触即发。镇调委会接到报案后,组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控制住局面,并协调宝云铝矾土厂与群众代表签订了和解协议,从而及时平息了事态。四是落实联动联调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将公安、法院、信访、土地等有关部门作为联动联调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合力调处矛盾纠纷。2009年初,蘑菇峪乡解放村赵某某与邻居张某某因翻盖房屋发生争执造成张某某轻伤害,双方多次
达成和解协议后又反悔,张某某以此为由多次赴省到市越级上访。2010年6月份县成立了由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土地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调解此案,厘清了双方宅基地界限,对造成张某某轻伤的赵某某依法提起公诉并被适用缓刑,从而化解了这一疑难矛盾纠纷。
第二篇:行政确权(山林纠纷调处)申请书
行政确权(山林纠纷调处)申请书
申请人:
法人代表:
申请人:
法人代表:
申请人:
法人代表:
申请人:
法人代表:
被申请人:
法人代表:
争议地范围面积:
崖头岭、香炉岭、磨石岭、水牛岭、凤凰岭、守日岭、上薯岭、横脚岭、井槽岭、欧方岭等十个大岭,面积约1000亩,东以甘竹沟为界,南以香炉岭脚竹林为界,西以大棚桥为界,北以吉塘老圩路为界。东、西、北面为圩岭屯、回流屯、庙门屯、汶姑屯历史耕作区,南面为石岭屯沙地。其中上薯岭、崖头岭、香炉岭上又1993年国家扶助红星村集体种植的林木。
请求事项:
1、依法确认崖头岭、香炉岭、磨石岭等10个大岭,面积约1000亩林木林地所有权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共同所有;
2、依法确认上薯岭、崖头岭、香炉岭三个大龄1993年国家扶助红星村集体种植的林木为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共同所有。
3、及时制止石岭屯人准备进行的林木砍伐和林地发包活动。
第三篇: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总结
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工作总结
在社会创新管理实践中,积极开展“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调处工作,建立了“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走进农户活动,成为联系群众、化解矛盾、促进稳定的新平台。
一、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把“两代表一委员”机制行之有效的实施起来。制定出台与之相适应的《三里镇“两代表一委员”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建立“一事一反馈”制度,对收集的社情民意,及时做好台账,对具备解决条件的,必须在规定的工作日内解决;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制定方案、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尽快解决;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说明。并且狠抓落实。制定考核监督标准,每段时间对辖区内各个“两代表一委员”工作站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让“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解决社会矛盾工作做出实效。围绕“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重点和要求,“两代表一委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照片等信息放在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代表、委员定时定点接待来访群众,调解矛盾,解答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构建亲民便民的社情民意渠道。认真登记归类梳理工作台账,就接待、调查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措施和办结时间,积极协调处理好各种渠道反映出来问题,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情。
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成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自身先进性,利用社会管理创新的契机,率先垂范,多种形式培育和广泛挖掘身边的群众代表、党员志愿者、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有声望、地位高、有威信的人参与到矛盾纠纷的调处中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建立“大调解”的格局,成为维护稳定的带头人,广泛拓展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手段渠道,推动了“两代表一委员”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我镇社会稳定。
四、创新工作,谋求实效,让“两代表一委员”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多次调查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个别访谈,增强“两代表一委员”对重点、难点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及时了解情况,促使问题尽快解决,积极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好实事,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树标杆、立典型,总结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成功经验。“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社会矛盾化解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我镇积极学习借鉴注重镜湖区“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我镇实际形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努力促进我镇“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社会矛盾调处的工作形成自身特色,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工作机
制,激发代表、委员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四篇:强化分类排查调处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治理经验交流
市坚持把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在分类排查调处上下功夫,化解了大量纠纷,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该市的做法是:
一、实行分类排查,归口落实责任
市综治委组织5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进行调研,发现矛盾纠纷的类型虽多,但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纠纷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因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建设、公路交通建设进程加快,拆迁征地引发的矛盾纠纷;二是因企业改制的深入,下岗职工的失业与再就业、退休职工工资和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问题引发的纠纷;三是因鄱阳湖区采砂、捕捞等问题引发的纠纷。
要把因三类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高位上降下来,必须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强化分类排查调处工作。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及时转发了市综治委《关于建立责任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意见》,并分别成立了三个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小组,规定市级调处小组的责任范围是:
1、跨地区、跨县的矛盾纠纷;
2、县级调处困难,需要市级部门调处的纠纷;
3、县里难以一时解决,但可能引发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的纠纷;
4、县里已调处,但有关方面要求市里调处的纠纷。县一级参照市里的做法,分别成立了三个调处中心,并相应地对调处责任范围进行了划分。
二、优化调处机制,发挥长效功能
从强化组织协调、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方式、严格考核督导等方面入手,优化调处机制,有效地发挥其长效功能。
(一)强化组织协调。三个调处小组除了政府分管副职牵头担任组长外,党委还有一名副职也经常过问,参与调处工作。2003年,市委分管党群信访工作的副书记两次组织有关部门下县区,督办矛盾纠纷未能及时调处而造成重复访的案件。重大纠纷党政一把手亲自动手解决。去年,市区西园拆迁面积大,涉及拆迁户多,群众对政府的做法不理解。市委书记、市长分头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做工作,使群众与政府及的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事因比较复杂,涉及多个部门调处的纠纷,由市综治委协调三个调处小组解决。
(二)健全工作制度。三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小组和县级三个调处中心分别建立了领导调处责任负责制、部门包片制、责任首问制、案件分流制、案件承包制、调处督办制、责任倒查制、责任追究制、考核奖惩制等若干调处工作制度。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使分类调处工作,责任明确,要求明确,程序明确,目标明确。
(三)规范运行方式。三类矛盾纠纷调处小组受理矛盾纠纷后,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分流至县(市、区)或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调处。县(市、区)或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调处终结,并向调处小组反馈结果。确因情况复杂无法调处或调处无效的,按规定程序回流至市调处小组,由市调处小组直接调处。对常见的一般民间纠纷,通过基层调解组织就地调解,增强调处的及时性。对争议较多、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由调处领导小组召开协调会议进行调处,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让当事人口服心服。对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地方,难以召集双方当事人共同协调的矛盾,组织人员定期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进行流动调处,靠前调解,化解在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四)严格考核奖惩。把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年终考评内容,对调处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发生重大问题的,视情予以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2002年至2003年中,市综治委对因矛盾纠纷调处不力而发生问题的单位进行了一票否决,黄牌警告6个单位,有5名责任人受到组织处理。同时,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三、运用多种形式,提升调处水平
分类调处关键在“调”字上。市综治委运用多种形式,上下联动,左右协调,标本兼治,提升了调处水平。
(一)市、县、乡三级联动,有机协同。市、县、乡三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小组在工作中,实行独立调处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乡级不能调处的纠纷及乡与乡之间的边际纠纷,由乡级书面报告县级进行调处;县级不能调处的纠纷及县与县之间的边际纠纷,由县级书面报告市级进行调处。市级已掌握但确认县级能够调处的纠纷,由市级下达书面通知给县级调处;县级已掌握但确认乡级能够调处的纠纷,由县级下达书面通知给乡级调处。三级密切配合、良动互动,实行“五个一”的调处责任制,即:一起纠纷、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包到底。去年上半年,该市武宁县与毗邻的湖北省通山县群众因道教圣地佑圣宫占地建房问题引发纠纷,双方群众形成箭拔弩张之势,市土地资源权属纠纷调处小组立即向湖北省有关方面通报,在双方省有关部门协调下,妥善化解了这起重大纠纷,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2003年,全市出现的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9,问卷调查显示,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二)法、理、情三管齐下,治本清源。在调处矛盾纠纷中,坚持以人为本,正本清源,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主要做法是:(1)送法到基层。针对矛盾纠纷涉及的调处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和服务活动。2003年,将《土地法》、《森林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印成册子发到土地纠纷多发的26个乡298个村13万群众手中;组织“法律宣传服务团”深入水域纠纷较多的鄱阳湖区域和赛城湖区域进行巡回宣传服务,历时两个多月,举办法律讲座50余场(次),当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5360余人次。同时,在城镇开辟法律一条街,在农村举办法律宣传栏,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使群众自觉依法办事,并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说理攻难点。在矛盾纠纷多发的部门单位和地段、村庄,从当地文化程度较高、表达能力较强、有强烈责任心和社会知名度的“四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中,选聘了92名调解员。这些调解员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典著作中精选一部分精辟论述和典范实例作为教材,对重点对象传授“和为贵”、“和气生财”、“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浅显的道理,使之实现从传统认知到现实认同的飞跃,由争强好胜向和睦友好转变。(3)真情解民
忧。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是由于群众生活特别困难、生存条件艰难引起的。市综治委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具体建议。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施“三大”民心工程。在移民建镇的“民心”工程中,市财政拿出120万元资助224户、1040人从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和库区搬迁出来;在农民贷款、干部担保的帮扶工程中,全市共有9722名干部为11417户农户担保贷款4078.1万元;在扶助城市困难群体的“五助”工程中,全市有17576名干部与12906户特困职工建立了“一帮一”结对子扶助关系;在再就业“一城两园”帮扶工程中,对进园就业职工实行“六免”优惠政策。这些帮扶措施不仅使群众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而且使他们走上创业之路,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人民日报》
(三)防、调、治三举并进,强化效能。延伸调处工作触角,实行防、调、治多策并举,最大化发挥综合效能。(1)超前预防。发挥管理职能,推行政务公开,让群众知情、知底。如实行“工业园征地听证会”、“城市拆迁优先安置措施”、“建房审批四公开”等制度,开展水域边界勘察,划清权属界限活动,为35800多名特困职工解决低保问题等等,把握预防工作的主动权。(2)积极调处。本着“积极、快捷、细致”的原则,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一旦发生纠纷,立即受理,立即启动预案,立即进行调处。在调处方式上,做到“三个结合”,即:联合调处与归口调处相结合,现场调处与庭式调处相结合,事前调处与事后调处相结合。2003年5月,星子县和永修县在鄱阳湖内发生水域边界权属纠纷,群体械斗一触即发。接到报告后,综治委立即启动预案,有关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平息了事态。紧接着,又将两县政府一把手召集至市里进行调处,划清权属界限,彻底化解了这起较大的矛盾纠纷。(3)依法治理。对有些难以用调解手段解决的纠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去年,全市有9个矿区与当地群众矛盾纠纷突出,主要原因是污染农田和沟渠,并且影响附近群众的饮水和交通安全。市主管部门依据上级法规,强令关闭了4个无证开采的黑矿点,限期整改5个不安全隐患较多和对附近农作物及水利污染的5个矿区,较好地解决了部分矿区与群众的矛盾纠纷。对挑起鄱阳湖采砂、捕捞纠纷的黑恶势力,依法严厉打击,有力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群众利益。
第五篇:XX镇探索“三级调处” 化解矛盾纠纷
XXX探索“三级调处” 化解矛盾纠纷
为进一步促进镇、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服务功能,XXX探索建立矛盾纠纷“三级调处”机制,切实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体做法是: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三级网络,强化四项保障。
围绕一个目标
突出事要解决的工作理念,围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工作思路,妥善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
构建三级网络
“三级调处”是指对发生的矛盾纠纷分别经村、驻区工作站、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下简称镇调处中心)三级受理,逐级调处,形成调解处理意见和答复意见书,力促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妥善处理。
一是村级调处。村级调处的主体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召集,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参加,采取分头调解、个别谈心、集中调处、共同议定等
1多种方式,促进矛盾纠纷在村级“调停和解”。调解不成的,由村里出具《矛盾纠纷调解意见书》,移交驻区工作站。
二是驻区工作站调处。驻区工作站收到《矛盾纠纷调解意见书》后,对村级调解的事项进行认真审查,看调解实事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正确。同时邀请镇相关部门和驻片法官参加,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个层面进行调解,做出合理、公平、公正的议定。
三是镇调处中心调处。调处中心主要调处村、驻区工作站调解未达成一致意见和此前发生仍未得到妥善处理的事项。调处中心调处时,由矛盾纠纷当事人、所在村的主要负责人和工作片的包片领导参加,同时协调和邀请公安、法院、司法等市直部门专家和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共同参与调处。
强化四项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矛盾纠纷“三级调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分析研判信访形势,协调处置各类重大突出信访问题。各工作片和相关部门经常深入村庄,帮助和指导村庄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定期组织排查各类矛盾纠纷,用心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结合农村干部干事创业“月训”,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学习涉及农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镇村干部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熟悉矛盾纠纷调解应遵
循的原则、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学习和领会矛盾纠纷调解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
三是规范调处文书。“三级调解”均形成调处文书,详细记录当事人的诉求、理由以及事件发生的过程,注明调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公序良俗”。对经“三级调处”未达成协议的,此“三级调处”的文书作为当事人诉诸法律的依据,对进入信访程序的,同时由信访办出具《信访答复意见书》,作为上级复查、复核的依据。
四是严格工作考核。推行矛盾纠纷“三级调处”关键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在“调停和解”上下功夫。对于不按要求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或进入镇调处中心的矛盾纠纷没有村级和驻区工作站调解文书或调解不公、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错误的,扣罚村庄转移支付、扣罚包村干部包片基金,发生越级访的加倍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