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

时间:2019-05-14 14:2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

第一篇: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

《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及新释

《短歌行》写作背景的推测

古今众多政治家和文客对《短歌行》十分喜爱,但对曹操写作此诗的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证据:书中48回。但章回小说不是史证);二是赤壁之战之后(无史证)。所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到现在还是个谜。我想在无新证的情况下,大家能不能逆向思维,从《短歌行》中的意境和描述来反证写作背景? 从文学角度来推出写作背景。

我们先来分析分析赤壁之战中双方军事优劣,再来看双方的心理优势,从而来判断曹操的创作心态。

军力: 曹操率领80万(书中之言。实际大约20多万)大军饮马长江,誓灭孙、刘。而孙、刘共计8~10万军队。

军势: 曹操率领是灭袁胜利之师,兵多将广;而孙、刘之军不仅没此优势,反尔有投敌之意。

心态: 曹军是得胜之师,兵力又比敌方多出一倍多。如从兵力和势力来说,当时曹军灭孙、刘就象碾死两蚂蚁一样,此刻曹操脑海中满是志在千里、江山—统、势在必得之类的词语,他心中肯定有一览众山小、数风流人物还看我曹操的感觉。

请问此时的曹操的心境能写作出忧吗? 能有缺贤能,又缺义士之感叹吗? 瞬时江山即将一统,还会写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吗? 当然不可能,心境皆无,何来此感哟?

所以《短歌行》写作时间和背景应是赤壁之战之后,即曹操败北之后。当时的曹操常常心恋霸业无成,心中的忧愁油燃而生,又想得贤能义士,助他完成一统江山的政治抱负。为此,他日日饮酒来消心中的愁闷„„,在如此心结之下、在某年秋季的一次豪饮中他写出了《短歌行》,以此诗来倾诉心中的忧愁和人生的感慨。他,也只有在此心况下才能创作出《短歌行》这类的杰作。所以《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应是赤壁之战之后、曹操败北之后的某年秋季。

而目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是根据《三国演义》所说来确定的,也就是说《短歌行》是按赤壁之战之前的写作背景来翻译的,这显然与《短歌行》诗中的意境相勃。如果我们按《短歌行》的真实意境来从新理解和领会作者的诗意,那么我们是不是该从新来翻译曹操的《短歌行》? 还有,该不该还一个枭雄和专权政治家的霸气? 为此,《短歌行》新的翻译如下:

《短 歌 行》解释及说明([„„]表示自然段落)

[ 对(1)酒当(2)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3)日苦(4)多。慨

(5)当(6)以(7)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解释:(1)、(2)对、当—皆属动词。(3)去—指过去,(4)苦—是很的意思。(5)慨—是指感慨,(6)当—如当时或当初,(7)以—为过的意。

[ 青青子衿(8),悠悠(9)我心。但为君(10)故(11),沉吟(12)至今。]

解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表示女子对所爱人的恩念。男子应是青衿读书人。曹操借用来求贤士思能士。(8)子衿—周朝学者服,又如青衿。(9)悠悠—指时间久远之意。(10)君—指贤能义士。

(11)故—是原因或原故。(12)沉吟—念念之意或念念之然。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13)嘉宾,鼓瑟吹笙(14)。]

解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曹操借用来抒怀:前一句应是原意,(13)但后一句中“我有”应为假设句,才与上文的忧愁紧扣。因为上文忧岁月流失、霸业无成。所以曹操下文才转为求贤能,求贤是为帮助他完成霸业——统一江山。嘉宾—是指贤士。(14)鼓瑟吹笙—是指如果我得了贤士,定会奏乐高歌。这句表达曹操求贤若渴之心。

[ 明明如月(15),何时可辍(16)?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解释:(16)辍—应同掇,是摘取之意。那么摘什么?摘空中的月吗?显然不是。如果将上、下文的忧源联系来看,(15)月—应是指霸业。

[ 越(17)陌(18)度(19)阡(20),枉用(21)相存(22)。契(23)阔(24)谈宴(25),心念旧恩(26)。]

解释:(17)、(19)越、度—属动词,为征、夺之意。(18)陌—为南北方位。

(20)阡—为东西方位。(21)枉用—是枉费心机的意思。(22)相存—是敌我并存之意。(23)契—是近或相同。(24)阔—指豪气。(25)谈宴—是指与刘备饮酒论英雄。(26)心念旧恩—是指征战董卓时与刘备的恩情。

说明: 从整段来看,该段是曹操回忆自己的征战往事。那么曹与谁豪气、意投地饮酒谈论? 又心念谁的恩情? 这都需主体人称来承接,故 “相存” 是指一位敌方首人,当时有刘备、孙权、刘表等。从《三国演义》一书中叙述,与曹同时发生 “谈宴” 和 “旧恩” 的人,却只有刘备。煮酒论英雄是与刘备,征讨董卓时与刘备有恩情。而曹自认为: 天下英雄只有他与刘备,其他英雄徒有虚名,所以“相存”应指刘备。如果把 “相存、谈宴、旧恩” 联系来看,共同指向的也是刘备。如果与贤士 “契阔谈宴”,那么下句的 “心念旧恩”就无从释意。

[ 月明星稀(27),乌鹊南飞(28)。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9)?]

解释:(27)、(28)这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鸟鹊南飞—暗指的秋天,月明星稀—可为中秋时节。但从上文的忧愁和作者的政治野心来看,不应是单纯的述景,应该是有所指,不然怎么吻接曹操的下文——远大政治志向? 如(29)“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以境述人,此人便是宿敌刘备。因赤壁一战,刘备虽联孙破曹,但刘备此时并为栖身之处。

说明: 在自然环境中,谁看到过在静静的树林中,鸟寻不到树栖身? 鸟类本身就是依树而生存的动物。所以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应是借物喻人。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30),天下归心。]

解释:(30)“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故周公是礼待贤士典范。

《短歌行》全文意译

常常饮酒唱歌时,我不断问自己:人一生究竟有多少岁月?短啊!短如早上的露水,阳光一出即逝,而我一生已去的时光很多。现在真感慨当初太过于激昂了,而忧愁啊?依然存在和难忘,此忧何解?也只好饮饮杜康酒来忘却它。想想周朝那些穿着学服而饱读诗书的贤能,常常让我好羡慕,就因思念他们的原故,至今我还为此沉吟。

听,远处鹿子在呦呦鸣叫,它们无忧无愁地食着野外之草。在此美景下,如果我有众多的良才贤能,我一定会高兴地奏乐欢歌。

霸业就象空中的朗朗明月,我何时才能摘取哟?心中的郁闷就是因这而来的,而且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想当初,我征战东西南北,却枉费心机,结果还是与对手共存于世。可惜啊!那时我以为与刘备志同道合,那时我可豪气冲天,设宴与他要谈,那时我因心怀旧恩,结果放跑了他。

唉!转眼秋天已至,夜晚明月朗朗,白日喜鹊南飞而去。哼!我看你刘备就象—只鸟,飞了几大圈,你找到栖身之地了吗? 嘿嘿!

而我就象高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我就象大海,从不满足于自己的宽广。我会象周公一样礼义天下贤能义士,这样天下何愁不归于我也?

《短歌行》的创作意境及析解

曹操赤壁之败后,回到北方,时时忧虑霸业,感叹无贤能助他完成霸业,故借酒消愁。醉意中感叹岁月流逝,心怀求贤若渴,往事又不堪回首„„,这些思绪都是因霸业无成而引思的,所以忧霸业是整篇诗中忧愁的核心。但曹操是何许人也? 是当时伟大的政治和军事家,他能因一时的失败而沉沦吗? 当然不会。故曹操才写下《短歌行》的诗,来表现当时的他忧余生已不多、忧霸业无成、忧无贤能相助、忆往事之错、憧憬自己远大的志向等等复杂的心情。

曹操通过《短歌行》来表明自己,虽然借酒消愁,但并没有忘记远大的政治抱负,相信自己具有宽广心襟,相信自己会礼义天下贤士,他更相信天下一定会归于他,即愁中见英雄之气慨。

曹操具体心境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四句是表显曹操因忧时光流逝而霸业又无成,故才借酒消愁的心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两句是作者因上文忧霸业无成,继尔转来思天下贤能义士,表明求贤之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两句是作者看到美丽的自然环境,触觉求贤若渴的心境。是上文的求贤之心的递进。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两句是作者的心境又回到

前文的忧愁—霸业无成,解释前文忧愁的原因,也是前文忧的递进。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两句是作者回忆往日的征战历程,并检讨自己的放跑宿敌—刘备的错误。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两句是作者回到写作该文的时节,并借物喻人来贬低宿敌—刘备。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两句是作者表明我虽然犯了错,但我并不气馁。因为: 我有宽广的心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有象周公礼义贤士之心,所以自信天下一定会归于我。

第二篇: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写作条理顺序

赏花(欣赏紫藤萝瀑布)——忆花(回忆起家前的花)——悟花(从花的生长中体现了一个道理)文章中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生活中都会有种种的困难,但是在去抗争困难的旅途上,是没有终极,没有极端的)文章修辞手法

比喻——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拟(拟人)——例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通感——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全文主旨)

人物生平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人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基本信息

冯钟璞,笔名:宗璞、绿蘩、任小哲、丰非。原名:冯钟璞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8年 出生地:北京 籍贯:河南唐河。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第三篇: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原文

醉里挑(音: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音:huī)下炙(音:zhì),五十弦(xian)翻塞(音:sài)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音:d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xian)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重点字词注释

① 醉里:醉酒之中。

② 挑灯:点灯。看剑:是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③ 梦回:梦醒。

④ 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

⑤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⑥ 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

⑦ 分:分配。

⑧ 麾下:指部下。麾:军旗

⑨ 炙:烤肉。

⑩ 八百里:牛名。《晋书·王济传》、《世说新语·汰侈》都记载八百里驳(bó),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⑪ 五十弦:本指瑟,古时最早的瑟为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⑫ 翻:演奏。

⑬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⑭ 沙场:战场。

⑮ 秋:秋季,秋天。

⑯ 点兵:点兵,检阅军队。

⑰ 作:象,如。

⑱ 了却:完结,完成。

⑲ 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⑳ 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赢得:博得。生前:活着的时候。身后:死后。可怜:可惜。

作者简介

辛弃疾[2]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3]

诗词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

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四篇: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 写作背景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望洞庭 写作背景

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忆江南 写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第五篇: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怎样的心 境,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1.“超然”与“矛盾”的心语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的优秀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活写照。

2.彷徨苦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文章开头一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怎样的“不宁静”呢?他在《一封信》(九月二十七日)里写过这样的话: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象“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

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理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

读了上面的话,就比较清楚地看得出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在前一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难的清华学生)。写文章的这一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以上种种,不都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背景吗?可见《荷塘月色》写景抒情,并不是悠闲者的自我消遣。细读文章,“我”于夜深人静时出游荷塘,对待象征圣洁、光明的荷花、明月,赏心悦目,抒发个人淡淡的喜悦,借以消除“不宁静”的心情,也就是内心的矛盾、苦闷,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

文末“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是画龙点睛,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江南时期的朱自清,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呼唤过;大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用各种手法描写、渲染荷塘的“静”。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突出地抒写心灵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不‘静’,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

3.理想破灭,追求刹那安宁

他在文章中用“静”——小路的“静”、踽踽独行的“静”、荷塘的“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心里颇不宁静”,静到了“路上阴森森的”,月光“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则内心可怕的孤寂可见,而自己曾经向往的革命如同现在“惦着”的江南采莲的盛景一般,去而不复了。理想的破灭使《荷塘月色》的山光水色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再也见不到《绿》中那种柔美、明快的感情和生机勃发的精神了。

为了获得心里暂时的宁静,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世界”就是在“茫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的“独处妙处”的境界。这种

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由现实扰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A“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B“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下载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歌行写作背景推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朝花夕拾》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

    合同写作背景材料

    为庆祝闽南师范大学建校55周年,现校方拟于2013年6月8日晚19:00分在闽南师范大学体育馆举办一场大型演出,该活动全程委托漳州东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简称乙方),演出团队的代理公......

    《短歌行》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

    短歌行范文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

    名著内容简介及写作背景

    名著内容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

    简爱写作背景介绍

    写作背景介绍:《简·爱》1847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

    毛泽东诗歌精选及写作背景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毛泽东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

    鲁迅 雪 写作背景(范文模版)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 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 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