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时间:2019-05-14 14:1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第一篇: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信电学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09级7班唐述刚 200901071

1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 世纪,这是一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党的决策层面,并成为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务院于2008 年4 月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明确,到2020 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5 年内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高校聚集了众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智力成果的发源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与排头兵,自然应该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实施、管理和保护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主体,近年来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而言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高校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是论文和科研成果,至于其保护问题,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认可就止步了,并没有去涉足成果的市场化等后续问题。很多师生在完成智力成果后,急着去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其后去申请专利时,却被告知由于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授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任意使用其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则是由于师生们多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以及学校与市场两不相干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求知的象牙塔,而是成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意识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更新。此外,师生们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的途径略知一二的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具体内容则不得而知,这也就是很多自主创新的成果没有得到恰当有效保护的原因。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缺乏和维权主体缺位。很多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规章制度,但还有非常多的高校尚未建立。即便建立了相关制度,制度的操作还需要有人,但管理和维权主体却常不明确。学校与师生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将职务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或者将职务发明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损害了学校的利益,教师调动与学生毕业将所参与的技术创新成果带走,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而上述管理体制的缺乏和维权主体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发生纠纷时无章可循,甚至无人维权。堂而皇之的化公为私行为在高校屡见不鲜,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体制的薄弱。而这与领导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政策,使领导们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础性质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此种背景下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体系的内容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丰富、学科内容异常复杂,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也就日益多元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应制定一个战略体系,以便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首先是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对其运用得当会使科技成果获得充分的市场回报。对专利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依法确定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即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措施;二是要论证专利申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对实施该技术的投入产出进行初步评估,对选择专利保护的利弊作出权衡以及对其新颖性、创造性加以大致判断,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适合于用商业秘密保护的技术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要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不能将获得的专利权仅仅作为科研成果的摆设而束之高阁,必须关注专利权的转化实施,发挥出专利成果的实际效用。其次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说专利权的保护侧重于科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著作权的保护则是遍及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因为高校学生毕业时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也需要搞好研究工作,而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就是论文。对著作权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分清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区别,对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也要依法确定,高校不能单方面作出违法的规定,当然对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应当积极维护;二是要定期对师生著作权进行系统的登记,以便规范管理,作为考核和晋级的依据,出现著作权纠纷时也有证可查;三是建立著作权奖惩制度,对发表在不同级别期刊的师生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抄袭和剽窃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如通报批评、扣发津贴甚至撤销学位、职称等,以端正治学态度、净化学术空气。再次是对高校名称权的保护。高校名称是代表高校的重要标志,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却被一些商业主体随意使用,其目的在于利用高校的良好声誉与广泛的知名度,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高校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增加对某企业的信任度,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一些培训班冒充高校名称进行招生,欺骗学生、非法办学,这些行为导致高校的信誉度日益遭受破坏,也使高校的无形资产蒙受损失。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足以说明高校名称权具有间接的财产价值,其法律性质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上述行为,一方面,高校应出台一定的维权措施,并落实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及时举报非法冠名者并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甚至通过司法途径严格追究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而对高校名称权进行科学的法律保护,并维护高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高校应申请将校名及其简称注册为教育服务类商标,以阻止他人抢注,因为一旦被抢注,维权之路将会较为漫长,事实上也有众多的高校从事了此种尝试,以防范于未然。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以外,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也要加以重视和保护。最典型的是商业秘密权,这是保护科研成果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起专利权的保护而言,商业秘密权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成本低、无期限、零手续等,但如何运用好此项权利,是值得高校师生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考虑解决:开展教育宣传,提高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师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引导和指挥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提高保护意识。而提高保护意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上,也不容等待师生意识的自觉觉醒,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好相应的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

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例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中高层领导进行知识产权观念教育,要做到理论系统、案例生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贯彻到抓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在教师、科技管理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培训,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进行合理周到保护的途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如何区分、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现有技术的的方法等;在研究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选修课,并为学生选择实务型教材,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学好和用好知识产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而只在于让师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宣传知识产权观念,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橱窗栏中或校内广播上宣传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校报、校园网上开辟知识产权专栏,提倡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产权论坛并开展活动,邀请知识产权学者、法官、政府官员、律师来开设各种主题的知识产权讲座,增加学生接触和认识知识产权的机会;招募知识产权志愿者,向师生发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创新发展”的倡议;定期开展知识产权认知度与尊重度调查,从对师生心态的分析中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在每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举行有关知识产权的征文活动等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来引导学校师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产权能使智力成果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转变以往重论文和科技成果、轻知识产权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一种由外到内的强劲驱动力,推动师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进而培养师生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加速知识成果的产业化。

制定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其一,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人员流动、奖励等,使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推动专利、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申请、保护和实施,预防学校及师生的知识产权流失;科学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合法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奖励,加大对专利申请支持的力度,并把专利工作放在与发表论文和申报科技奖励同等重要的位置;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将专利技术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的重要指标;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广泛详细的信息检索系统,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现有技术,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开展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师生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对科研立项给予资金资助;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等等。其二,高校也应当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科技处来兼管知识产权工作,或者是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挂靠在科技处下,一套帮子、两块牌子,而众所周知,教务处事务繁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很难行之有效、全面周到地进行管理。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其职责主要包括: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规章制度,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评估、登记、奖惩等工作,办理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入股等事项,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推动知识产权的教育和宣传,建立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检索系统,解答师生有关知识产权的疑问和咨询,为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帮助。当然,要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配备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备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专职管理人员,人员不宜多、宜精,关键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使

其各司其职,敬业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在有了专职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执行行为的监督,即由高校监察部门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的考核,以便确保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并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力量,形成建设的合力,用实际行动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形成创新成果产生、运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校的发展能够更稳步地站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沿,为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态度

国务院11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

温家宝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进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盗版、制售假冒产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五、作为一名学生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平时认真积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表现,也是把自己的成果和他人的成果区别开来的基本方法。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学术研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总之, 知识产权: 技术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保护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取得各种成功。

【参考文献】

[1 ]林俢凤、游栋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11 卷第1 期.[2 ]秦岑.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07(3).[3]冯蔼群.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及对策[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8).[4]南振兴, 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

[5] 程开源.知识产权法.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6] 温家宝强调以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人

民日报,2010(12)

第二篇:盘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高校虽科技成果累累,但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数仅集中在25%%左右的高校内。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5年中申请的专利,占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总数的26.5%%,其它大部分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空浙江工业大学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问卷、查阅统计资料和走访调研,初步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达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软课题。该课题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在大力倡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主力军之一的高等学校,该如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如何通过政策导向提高教师的专利意识,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课题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约75%的高校申请专利很少或空白

虽然高校科技成果累累,但经调查,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数仅集中在25%左右的高校内。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统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5年中共申请专利4809项,占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总数的26.5%。其它大部分高校专利申请数很少甚至空白。

研究报告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我国成果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注重成果奖励和论文、轻视申请专利的倾向。在有关政策和评估条件中,对成果奖励和论文给予了十分明确的指标和肯定,而对于取得专利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认定。由此导致接近50%%的科技成果放弃或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

报告建议,教育部门在各种检查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专利项目的比重,将取得专利权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将专利权的获得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获得同等对待。据了解,武汉大学出台一项新政策,强调利益导向机制。在教师评职称时,一项授权发明专利就等同于在《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一篇论文,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就等同于在《工程索引》上发表一篇论文。

18.1%的高校专利管理无门

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人负责专利管理工作,但仍有18.1%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10%的高校没有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调查还显示,有72.3%的高校均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72.7%的高校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也未设置其选修课。报告认为,高校是一个知识、人才、成果密集的地方,涉及大量知识产权问题。建立一个权力集中、机构严密、制度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应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是权力集中。它把全校的知识产权通过主管院(校)长,集学校法人代表(院校长)于一身,这既是管理所必需的,也是知识产权法律所要求的。特点之二是分口把关。把学校涉及知识产权的部门分为科研(开发)办、校产办(校办企业、工厂、公司)和图书(学报)出版3个口,根据分工,各司其职,按照知识产权的管理范围实施管理。特点之三是既具有内部管理职能,又有对外产权申报、评估、处理产权纠纷的法律诉讼职能。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权威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近30%的高校有成果流失

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流失占20%,而科技成果多的单位更是“众矢之的”。

报告在分析成果流失的原因时认为:

一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教师和科技人员发现自己的知识成果是一种财富,加之高薪诱惑和不恰当宣传,一些人便纷纷携成果下海,化公为私或身怀绝技调离。有的带着多年研究出的职务发明成果跳槽,为别人创造经济效益;有的把职务发明成果变成非职务发明成果,以低廉价格转让给外单位;有的研究是连同导师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统统给“分配”走了。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在“半脱产搞公司”,所经营的为数不少是学校的发明成果,使高校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

二是管理上有漏洞。虽然各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但管成果的不管推广,管推广的不负责成果出处,管专利的不管转让,管人事的不知道教师和科技人员有什么成果。这种相互脱节、互不协调的运行机制,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形成了知识产权流失的暗道。加之当前高校中校办的、院办的、个人办的、合资办的各种公司林立,如诸侯割据,各占一方,造成一个成果多头经营的局面。有的公司名义上打着学校的招牌,实际上为某个小单位或个人谋利益;还有一些公司由于学校管理不严,逐渐脱离学校独立经营,使学校经济利益和知识产权蒙受损失。

三是受害者怯于诉诸法律。不少高校常常在合同生效后收不回欠款;有的教师辛勤撰写的材料、专著、科技论文和发明的科技成果,被外单位剽窃或无偿使用;有的科技成果申请了专利仍被外单位仿制,尽管这些严重侵犯学校及发明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很少看到高校作为受害者诉诸法律,讨个说法。有的吃了亏、受了害还蒙在鼓里,有的怯于打官司的艰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管高校人才济济、知识资产密集,但却成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的弱者。

四是急于报奖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条件。由于一些不恰当的政策导向,使重鉴定、重报奖、重发表论文、轻视申请专利成为高校中的普遍现象。许多教师和科技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积累搞出的成果,迫不及待地召开鉴定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并急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至于造成丧失申请专利的机会。即使申请了专利,在进入实质审查过程中,由于在专利申请日前,在成果鉴定和论文发表中已将技术内容基本公开,破坏了申请和授权专利的新颖性条件,这也是高校科技成果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规范高校科研管理,防止科技成果流失,报告建议:

首先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实践证明好的经验,尽快制定一套既有权威性,又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条例,并以实施细则形式强化其可操作性。同时,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把法制管理贯穿在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鉴定、报奖、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推广应用、生产销售、贸易往来各个阶段,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是建立知识成果科学评估体系和知识成果评估管理机制,对应用性科技成果特别是重大的应用型科技成果,首先要对该成果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许可证贸易洽谈。

三是把人与成果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人事部门应从一个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调入、评职、晋升、聘用、调资到其退休或调离的人事管理程序中,把科技成果的状况和执行“保护学校知识产权保证书”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防止和及时纠正违纪行为的发生。科技管理部门应及时把教师科研状况、动态向人事部门通报,并形成制度。

54.5%的高校未设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

调查显示,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但54.5%的高校未设立此项资助。当职务发明人获得专利时,有72.7%的高校实施了奖励措施,奖励金额:发明专利1000-5000元不等,实用新型专利300-1000元不等,外观设计专利200-600元不等。

报告认为,由于申请专利要花费一定的经费,而高校目前普遍还没有设立“发明创造基金”或“专利申请基金”。若要申请专利,绝大多数得由项目课题组支付经费。而对于那些无项目经费、又有新颖性的发明创造,则不能申请专利或不能及时申请专利。教育部第3号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费用。”建议各高校应设立专利基金,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申请职务专利,以确保高校无形资产不流失。

另外,各高校在认真贯彻“一奖两酬”的同时,对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突出的专利给予奖励。高校还应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高校专利技术的实施提供一项支持措施。

77.2%的高校专利被束之高阁

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数据显示,5年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18137项,专利授权量8389项,专利实施量1910项。专利实施量只占授权量的22.8%。5年间,全国高校申请专利中,发明专利占62.3%,在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36.6%,而多数发明专利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被束之高阁,成为供品和展品。

为促进专利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报告建议:

首先,高校在进行研究开发以前,应重视对专利文献的检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水平和动向。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全世界专利文献数量每年以超过100万件的速度递增,90%以上的发明创造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有关资料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减少创造时间90%、降低成本75%、减少风险60%。因此,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全方位检索和调研,可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别人早已申请专利的技术,以提高研究起点,避免浪费。

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激励科技人员热心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据了解,高校科研存在着重实验室研究,轻技术开发;重论文,轻应用的倾向。因此论文、样品很多,而能形成商品化的产品很少。在国内外技术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更少。建议在职称评定上要向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人员倾斜。

第三,高校在进行专利技术创新的时候,应注意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结合,在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下,与其他机构进行联合专利创新。这样,不仅可以更快更省力地研究出新成果,还有利于高校的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另外,高校还应注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著名高校进行联合办学、联合创新,吸收利用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专利技术,创造出自己的先进技术,并把这些新技术在国内和国外同时申请专利,为我国的专利技术向国外输出并占领国际市场铺平道路。

■名词解释

根据国家《专利法》及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一奖两酬”中的“一奖”,是指职务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的持有单位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其中一项发明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两千元;一项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最低不少于五百元。“两酬”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专利权的持有单位实施发明创造专利或者许可其他单位或个人实施专利后,每年从实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百分之零点五至百分之

二、或者从实施外观设计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百分之零点零五至百分之零点

二、或者从其他单位收取的使用费纳税后提取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赵敏祥 袁木棋 曹耀艳等)

第三篇: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认识

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认识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 世纪,这是一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党的决策层面,并成为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是论文和科研成果,至于其保护问题,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认可就止步了,并没有去涉足成果的市场化等后续问题。很多师生在完成智力成果后,急着去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其后去申请专利时,却被告知由于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授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任意使用其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则是由于师生们多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以及学校与市场两不相干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求知的象牙塔,而是成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意识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更新。此外,师生们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的途径略知一二的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具体内容则不得而知,这也就是很多自主创新的成果没有得到恰当有效保护的原因。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缺乏和维权主体缺位。很多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规章制度,但还有非常多的高校尚未建立。即便建立了相关制度,制度的操作还需要有人,但管理和维权主体却常不明确。学校与师生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将职务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或者将职务发明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损害了学校的利益,教师调动与学生毕业将所参与的技术创新成果带走,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而上述管理体制的缺乏和维权主体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发生纠纷时无章可循,甚至无人维权。堂而皇之的化公为私行为在高校屡见不鲜,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体制的薄弱。而这与领导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政策,使领导们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础性质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此种背景下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体系的内容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丰富、学科内容异常复杂,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也就日益多元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应制定一个战略体系,以便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首先是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对其运用得当会使科技成果获得充分的市场回报。对专利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依法确定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即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措施;二是要论证专利申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对实施该技术的投入产出进行初步评估,对选择专利保护的利弊作出权衡以及对其新颖性、创造性加以大致判断,以避

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适合于用商业秘密保护的技术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要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不能将获得的专利权仅仅作为科研成果的摆设而束之高阁,必须关注专利权的转化实施,发挥出专利成果的实际效用。其次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说专利权的保护侧重于科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著作权的保护则是遍及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因为高校学生毕业时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也需要搞好研究工作,而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就是论文。对著作权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分清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区别,对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也要依法确定,高校不能单方面作出违法的规定,当然对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应当积极维护;二是要定期对师生著作权进行系统的登记,以便规范管理,作为考核和晋级的依据,出现著作权纠纷时也有证可查;三是建立著作权奖惩制度,对发表在不同级别期刊的师生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抄袭和剽窃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如通报批评、扣发津贴甚至撤销学位、职称等,以端正治学态度、净化学术空气。再次是对高校名称权的保护。高校名称是代表高校的重要标志,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却被一些商业主体随意使用,其目的在于利用高校的良好声誉与广泛的知名度,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高校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增加对某企业的信任度,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一些培训班冒充高校名称进行招生,欺骗学生、非法办学,这些行为导致高校的信誉度日益遭受破坏,也使高校的无形资产蒙受损失。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足以说明高校名称权具有间接的财产价值,其法律性质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上述行为,一方面,高校应出台一定的维权措施,并落实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及时举报非法冠名者并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甚至通过司法途径严格追究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而对高校名称权进行科学的法律保护,并维护高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高校应申请将校名及其简称注册为教育服务类商标,以阻止他人抢注,因为一旦被抢注,维权之路将会较为漫长,事实上也有众多的高校从事了此种尝试,以防范于未然。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以外,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也要加以重视和保护。最典型的是商业秘密权,这是保护科研成果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起专利权的保护而言,商业秘密权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成本低、无期限、零手续等,但如何运用好此项权利,是值得高校师生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考虑解决:开展教育宣传,提高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师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引导和指挥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提高保护意识。而提高保护意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上,也不容等待师生意识的自觉觉醒,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好相应的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例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中高层领导进行知识产权观念教育,要做到理论系统、案例生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贯彻到抓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在教师、科技管理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培训,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进行合理周到保护的途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如何区分、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现有技术的的方法等;在研究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选修课,并为学生选择实务型教材,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学好和用好知识产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而只在于让师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宣传知识产权观念,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橱窗栏中或校内广播上宣传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校报、校园网上开辟知识产权专栏,提倡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产权论坛并开展活动,邀请知识产权学者、法官、政府官员、律师来开设各种主题的知识产权讲座,增加学生接触和认识知识产权的机会;招募知识产权志愿者,向师生发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创新发展”的倡议;定期开展知识产权认知度与尊重度调查,从对师生心态的分析中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在每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举行有关知识产权的征文活动等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来引导学校师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产权能使智力成果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转变以往重论文和科技成果、轻知识产权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一种由外到内的强劲驱动力,推动师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进而培养师生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加速知识成果的产业化。

制定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其一,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人员流动、奖励等,使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推动专利、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申请、保护和实施,预防学校及师生的知识产权流失;科学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合法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奖励,加大对专利申请支持的力度,并把专利工作放在与发表论文和申报科技奖励同等重要的位置;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将专利技术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的重要指标;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广泛详细的信息检索系统,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现有技术,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开展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师生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对科研立项给予资金资助;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等等。其二,高校也应当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科技处来兼管知识产权工作,或者是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挂靠在科技处下,一套帮子、两块牌子,而众所周知,教务处事务繁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很难行之有效、全面周到地进行管理。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其职责主要包括: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规章制度,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评估、登记、奖惩等工作,办理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入股等事项,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推动知识产权的教育和宣传,建立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检索系统,解答师生有关知识产权的疑问和咨询,为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帮助。当然,要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配备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备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专职管理人员,人员不宜多、宜精,关键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使其各司其职,敬业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在有了专职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执行行为的监督,即由高校监察部门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的考核,以便确保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并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力量,形成建设的合力,用实际行动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形成创新成果产生、运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校的发展能够更稳步地站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沿,为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态度

国务院11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

温家宝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进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盗版、制售假冒产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五、作为一名学生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平时认真积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表现,也是把自己的成果和他人的成果区别开来的基本方法。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学术研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总之, 知识产权: 技术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保护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取得各种成功。

【参考文献】 [1 ]林俢凤、游栋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11 卷第1 期.[2 ]秦岑.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之我见[J].法制与社会,2007(3).[3]冯蔼群.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及对策[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8).[4]南振兴, 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3(1)[5] 程开源.知识产权法.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6] 温家宝强调以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人民日报,2010(12)

第四篇:对于私有财产保护的认识

对于私有财产保护的认识

私有财产是同国家、集体财产相对应的一种所有权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从经济制度层面上否定了私有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需要通过法律关系加以保护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在人们的观念中是一种包袱和累赘,在法律上也是一个如同弃儿一般无人问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伟大实践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私人财产占社会资本总量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据《中国青年报》的有关报道,截至2000年底,中国资产性财产总量已达38万亿元,其中私有财产已成为中国财富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说明,我国资本主要由国家、集体所有和使用的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居民所有资产量已经超出国有资本,甚至比国有和集体资本总额还要大,并已经成为全社会资本总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占国民经济三分之一强,在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的私营经济,它所带来的社会关于私人财产的重新定位和宪法层面保护的呼声,受到当代中国的重新审视。

一、对于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权的社会认识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对公民个人拥有财富的社会定位而观,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人们对他(她)的评价往往越低,甚至认为公民个人拥有财富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社会对于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也可以肆意地剥夺。一个对私有财产评价偏低的社会,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毫不存在,私有财产权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而言,它是成为一个人和尊重他人为人的基础,并使得宪政文化所必须解决的民情问题因每一个公民是自由、独立、理性的而得以优化。罗马法的精髓,即是私权的神圣,而描述其框架的私有财产权、人格平等权、契约自由权三大板块之中,私有财产权可谓重中之重。“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如果一个人有其可以自由支配的财产,一般都会去尽可能地合理经营自己的财产,使之不断增加复增加,实现自己的预期收益。但如果缺乏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人们对于拥有财富的担忧和对自己财富归属的不确定性,将演化为对财富的恐惧,放弃对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甚至是遏制财产的增长,乃至打击、消灭财产,那则是我们社会大大的不幸。

一个管理、使用财产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通过物与社会发生各种事实的、法律的关系的过程。黑格尔曾经指出:“人格权本质上就是物权。”“意志并不是守在自己那里,而是与它的客体纠缠在一起。”也就是说,人的人格价值的体现,就是对所属物的处置与支配——很难想像,没有私人财产的所有权和对其的保护,一个人有多少人格权可以捍卫和表现。“如果财产缺乏所有权主人,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但谁也没有动力去充分利用它。行为标准与其对社会的实际付出及所得利益没有联系。所有权可以帮助解决这个困难。……可以确保人们积极考虑其行为的利弊。这是宪政民主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财产权在公民权利中的地位。对公民个人来说,财产权在公民权利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财产权是个人自由的渊源和保障,它是自由的个人所必不可少的”。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洛克强调,财产权是自然权利的核心,它与生存权同样重要,因为人要想生存,就得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黑格尔甚至说:“人唯有在所有权中才是作为理性而存在的。”换言之,当人拥有的物时,就理所应当地具有对它天然的、绝对的权力。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是在捍卫公民个人天然的、高贵的权力。“在欧洲的历史上,是先有了财产权利分立,才有了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自由的道德观念。文明演进,又培养了一种对超越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规则的尊重的法治精神。因此,分立的财产及其权利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核心。”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能够使人们在市场环境中领悟出:拥有财富是可贵的,拥有财富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只有重视积累和创新,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才能实现自己对物质的进一步需求,进而实现自己用财富与才智去影响他人,乃至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人们在私人财产清晰界定的基础上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人的个体的自由、独立和人格尊严。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劳动与财富、尊重知识与人才的积极的社会风气。

二、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法认识

在私营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越来越多的拥有财富的今天,一项关于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法出台。2004年3月的修宪,便大量涉及到私有财产保护的条款。对于此次修宪,社会上众说纷纭,学术界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宪法》修正案没有在私有财产的保护中使用“神圣不可侵犯”的提法,而现行《宪法》又规定了“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12条),并不是否认对公私财产所采取的平等保护原则。现行宪法强调公有财产的神圣性,是来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

础地位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它是为了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神圣性而提出的概念。事实上,只要扩大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并在物权法中落实对私有财产的平等保护原则,私有财产也可以得到与公有财产同样的保护。在笔者看来,虽然本次修宪所涉的方方面面已然是历史的一巨大飞跃,但细细分析起来,笔者依然认为,此种观点存在以下几点不妥:

(一)修改后的宪法对于公私财产并未采取平等保护原则

从修改后的宪法条文来看,国家、集体财产权与公民私人财产权宪法地位依然不平等。宪法对三者财产权的不平等规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明确规定三者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修改后的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相比,虽然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有所提高,其地位已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提高到“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完全实现平等,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处于“基础”和占“主体”地位的依然是公有制经济。二是与宪法强行规定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不同地位相适应,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实行不同的政策。宪法第12条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对国有经济是“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对集体经济是“鼓励、指导和帮助”其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则是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的同时,强调“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监督和管理”。

宪法这些规定反映了国家对不同财产权主体的不同态度,也体现了不同所有权主体在国家生活中的不同地位。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竞争法则要求所有市场主体地位平等,遵循同样的规则,各自根据经营能力取得优势地位或遭到淘汰。市场经济中不仅不同的所有制需要保障和发展,而且也都需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因为,财产所有者与财产使用者的分离,使公有财产权更容易被滥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公有制甚至更需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国家本应处于中立地位,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而不能依靠权力,放松对公有制经济的监管而限制了其他经济主体的发展。相对于公民个人的财产所有权,现行宪法对公共财产的宪法评价更为积极,就保障的程度而言,两种保障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倾斜状态,亦可见这两种财产权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宪法关于不同所有制的差别规定,与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的宪法原则,以及与不断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实践不一致。这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关于要求平等地保护不同性质的合法财产的内在要求,也不符合中国加入WTO时己经承诺遵守的非歧视原则。

(二)物权法与宪法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1二者体现的追求价值不同。

民法上的财产权在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宪法上的“财产权”正是从民法上借鉴而来的。近代之前的宪法并不以人权为其价值追求,因此也无所谓公民宪法财产权;近代之后,宪法转而成为人权的保障书,财产权升格为个体的元生需要从而使公民宪法财产权与民法上的财产权剥离而上升,从单纯的对财产的保障上升为对人格保障。

2二者对应的权利体系不同。

民法中的财产权与人身权相对,是公民对抗公民,或私人对抗私人的一种权利,由此形成了私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宪法财产权同自由权、平等权等相并列,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与其他任何宪法权利一样,是公民对国家的权利,即公民所享有的,为国家权力所不能不当侵害的一种权利,直接地反映了公民与国家权力之间在宪法秩序中的关系。

3二者体现的实质内容不同。

而民法上的财产权的客体是具体的利益和服务,这种利益和服务产生后,可以分割、可以转让,它体现的是在商品交易中自愿的契约安排。但它必须在公民宪法财产权得以保证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的进行。而公民宪法财产权体现的是人权,不可剥夺也不可转让,甚至也不可分割。它既是一种支配权,更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权。公民可以在没有民法意义上的财产权的情况下而作为个体依然能存在,但若是没有宪法上的财产权则个体就不可能存在。

4二者对应的义务主体不同。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它是通过规制公共权力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因此,宪法财产权对应的义务主体主要是国家,是特定的。宪法对公民财产权进行庄严宣示,以使国家在行使公共权力时遵守必要的原则,保障公民的权利。而民法中公民财产权的义务主体是财产所有人以外的其他人,是不特定的。

(三)宪法与法律对保护公民财产权的不确定性

1公民财产的合法性确认存在问题

现行宪法第13条表面上看,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财产权,但国家是否保护该公民的财产权实质是由普通法律来决定的。因为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所有权”,而其中的“合法”的法,实践中是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根据宪法这一规定,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完全依赖于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当立法机关制定的法侵犯或损害公民财产权时,公民即使能够提起宪法诉讼,公民财产权亦不能依宪法得到救济。与其他国家宪法关于公民财产权规定相比较,宪法第13条的规定体现了否定公民财产权的人权属性,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势必造成:国家认为是合法财产时就保护,国家认为不是合法财产时就不保护,甚至是国家想保护时就说你的财产是合法的,国家不想保护时就说你的财产是不合法的现象。

2现行宪法对私有财产权保障的种类和保障的客体范围限制过大

现行宪法偏重于对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的保障,即基本上偏重于对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等的保护,而轻视对生产资料的保护,保障对象的范围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现行宪法中关于私有财产权保障的种类和保障的客体范围的规定,物权中的限制物权、债权以及知识产权等将得不到宪法的有力保障。宪法列举的公民的合法财产,只是公民的生活资料,而不包括生产资料和投资性资产。如此看来,私营经济的发展的障碍并未随着修宪的成果而被扫清,普通法律也在这一点上无法逾越。这就会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公民私人财产权保障不充分

对于公民私人财产权,作为一种消极性权利,要求国家负有不得侵犯和损害的义务,因此,在对公民财产权作出保护性规定时,宪法应以禁止国家对公民实施侵犯行为为出发点。对于确因公共利益需要对公民财产征收或征用时,应依正当程序并且给予适当或合理补偿。修改后的宪法第13条虽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未规定是“合理补偿”还是“适当补偿”,何为合理,何为适当;也未规定“正当程序”限制及何为正当程序。.我国在私有财产权保障规范仅仅由保障条款和制约条款构成,缺乏损害补偿条款。我国现行宪法中也没有关于公民财产因国家原因造成损害须给予补偿的规定,因此,公民的财产权仍然面临着被强大的国家征收而无法得到有效补偿的风险,使公民对其财产权缺少安全感。宪法规定没有体现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平等独立关系。公民完全依附于国家,与之相适应的是公民财产权的正当性完全依赖于国家立法机关。立法的缺陷造成实践中公民财产权在被征收或征用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笔者以为,随着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增强,宪法对财产权相关内容,包括私人财产权和公有财产权的规定也更加细密。宪法要逐步确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平等保护原则,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除对公民私有财产权规定进行调整外,“宪法从只确立公民财产权得逐渐向全面肯定包括财产权在内的各种社会权利过渡,为了强化经济制度的宪法地位,宪法开始用专章、专节或者更多的条款来对国家经济制度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如此,才能绘制出十六大报道中所描述的“形成与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美好图景。

第五篇: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之我见

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主要是从中国的很多商标被国外提前注册方面来讲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少林寺这个商标,在我们的意识里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应该的吗。少林寺当然是我们的商标啊,但是现在少林寺去国外表演的时候,却要面临与别国商量是否能用的尴尬,之前的端午被韩国抢先注册,甚至我们大家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也要被日本注册了,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中国的商标,保护知识产权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很多人的不重视,致使国内一大批商标国外被抢注。还有,我国航天技术是强项,但在国内申请专利数仅几十项,国外来申请的有100多项。

在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往往被中国企业所忽视。近年来,不断有中国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案例发生,涉及食品、药品、电器、化工、等众多行业,这不仅给中国企业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其深层次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商业竞争无异于战争,而对于战争,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实上,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对于商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致中和”、“同仁堂”等老字号在德国、日本等国被抢注,为了拿回商标,这些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又如海信“HISENSE”商标在欧洲被抢注,导致海信不得不放弃该商标,而在欧洲市场启用备用商标,这也使得海信遭受重创。因此,如果在市场策划上已经选定或者预备选定进入某些国家和区域,则最好再进入市场之前就开始进行商标注册工作。因为,商标注册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如果等进入市场之后再进行商标注册,很有可能错失良机,从而不能使商标得到很好的保护。不得不说,“产品未动,商标先行”的指引策略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由于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不断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提出崭新的课题。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我国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措施:第一,尽快改变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第二,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别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法律壁垒以促进知识产权的出口,利用现有的有关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是较佳的途径。第三,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是签约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现有的有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由于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和形成的,因而侧重点是保护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技术垄断追求高额利润,从根本上说是不利于我国采用引进新技术,对整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利。第四,进一步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五,要严格执法,使知识产权法发挥应有的效力。第五。特别是针对国外注册中国商标的问题,中国政府和有关的部门应该加强警惕,健全法律机制,避免类似的事件持续发生。这是中国人的损失,作为中国人,我们无不感到心痛。

我们都要行动起来,不管是未来还是现在,都要加强这种意识,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产权专题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司法 保护专题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司法保护专题报......

    知识产权保护

    主题:我身边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刚刚过去的世博会,大家应该是记忆犹新吧! 世博会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世博园内,新创造、新技巧、新展品令人眼花缭乱,从世博会会徽、吉祥物海宝衍......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北京国泰佳明分享一篇来自《财经》的报道,“中国现在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还远远不足。这使外国公司感到非常困难,也使中国公司感到非常艰难,因为没有办法竞争。”......

    知识产权保护

    二、从政策问题角度分析会展知识产权问题产生的原因会展是展示新产品、加强新技术交流与贸易洽谈的平台。我国会展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由于我国会展业......

    谈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谈一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引言 通过上“知识产权”这门公共课,我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对知识产权有更深入的学习,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书籍和网上......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赵明珠 袁木棋摘 要 本文剖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科技创新的特点,并提出了运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对策。主键词 科技创新......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课题。自从20世纪60年代软件产业.兴起以来,计算机软件被侵权的现象就逐渐凸显。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