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
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
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
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
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
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
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
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
12.论“新闻审判”现象
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
14.论“网络暴力”
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
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
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
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
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
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
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
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
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
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
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
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
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
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
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
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
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
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
37.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38.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
39.从藏族锅庄舞热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民族传播
40.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
41.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某本畅销书为例,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也可整体研究)
42.民营书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43.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探讨
44.我国出版单位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
45.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46 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
47.试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分析
48.付费采访的新闻伦理分析
49.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
50.广告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1.网络传媒与国家信息安全
52.广告传播的文化功能
53.广告中民族文化的研究
54.广告传播的名人效应
55.论我国广告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56.大学生期刊消费倾向分析
57.《南方周末》摄影图片的视觉传播特点研究
58.中外新闻类期刊编辑思想的比较研究
59.《新周刊》关于城市的报道模式分析
6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
61.论草根传播与国家政治——以西藏“3•14”事件为例
62.论“北京奥运”传播策略的得与失
63.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谈知情权——以“四川抗震”报道为例
64.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
6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
66.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67 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68.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69.新闻侵犯名誉权的防范
70.新闻侵犯隐私权的防范
71.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
72.浅析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异同
7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74.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
7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
76.论环保新闻的写作特色与注意事项
77.不同类型媒体节假日报道问题的研究或比较研究
78.以某一媒体的实践为例谈新闻报道如何提高服务性意识
79.有关新闻深度报道的问题研究
80.选择一定的角度思考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与变化
81.网媒“信息暴力”问题的安全与监控研究
82.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
83.名记者研究(选题不限)
84.新闻真实性初探
85.关于典型报道
86.论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
87.论互动营销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
88.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89 论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的生存之道
90.论后奥运时代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出路
91.从汶川地震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92.浅析新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及特征
93.浅析传统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94.门户网站的广告战略比较与分析
95.浅论财经媒体的经营策略
96.商业广告公益化的探究
97.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98.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
99.如何看待名人广告效果
100.广告的文化策略
101.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
102.“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03.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
10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105.传媒活动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
106.手机报能走多远
107.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108.当代电视新闻价值取向探析
109.以一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选题、报道角度、价值取向等),探讨民生新闻发展趋向
110.影响真实还是还原真实——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
111.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分析
112.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
113.符号与意义——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
114.以自己熟悉的某个电视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 115.新闻性与人性
116.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封口费”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
117.新闻编辑——充满悖论的角色
11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间的矛盾
11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第二篇:大众传播毕业论文
湖北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
Bachelor’s Thesis
微博及其舆论监督功能探析
大众传播 023008200318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
***
微博及其舆论监督功能探析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催生了网民自主产销的传播机制,分众传播在这里凸现,增加了舆论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人们利用它和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但由于微博自身快速、便捷、扩散范围广等特性,使得它成为一种有力的舆论监督工具。微博的强大力量在舆论监督上已经凸显,并且收获颇多。虽然,公众利用微博进行舆论监督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博上的舆论监督就没有负面效应。实际上,微博舆论监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舆论监督失实、舆论监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本文将公众利用微博进行舆论监督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微博,传播机制,舆论监督
一、微博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微博的定义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2006年诞生美国,并在短短几年间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球,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影响力持续扩大,旋起了一场极具意义的“微革命”。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对用户的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也很方便,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更方便。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今天你围脖了吗”已成为当下最时髦的问候语。“我在故我一博”已不可争议的成为中国网民的显性生活状态之一。
(二)微博的三大特性
1、便捷性:平民和莎士比亚一样
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的生产出来。微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沉默的大多数”也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2、背对脸:创新交互方式
背对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微博摒弃了社交网站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而是以单向的关注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人而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这种松散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
3、原创性:演绎实时现场的魅力
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一个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在场的微博客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三)微博带来的传播环境变迁
随着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不断发展。从古代的烽火到现代的电报电话、有线网络、卫星传输系统的发展,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是改变了人的现实生活方式,而且还创造了一个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交流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本身不再是由单一介质构成的有形实体,而是一个以多媒介联合为表征的多维度、跨领域的信息传播系统。媒介的变革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趋向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媒介,微博对媒介的变革以及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是“风暴式”的洗礼。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一是在传播过程中打破了信息单向流动的局限性,具备了双向甚至多向传播的功能;二是突破了传统媒介功能的单一性,促进了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三是超越了传统媒介传播的区域性,实现了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它让全民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让每个个体的知识、热情和智慧都融入其中,让人们在具有最大个性选择的聚合空间内实现共享,这恰恰是新传播时代的价值真谛。”
二、微博舆论监督的现状与特点
(一)微博舆论监督现状
如果是在十几年前,有冤无处诉的人要找媒体曝光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都是央视的“焦点访谈”。如今,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建议:去发条微博吧!没错,不管你是否认同,2011年上半年以来,诞生不足两年的门户网站微博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舆论监督。当人人都有了便捷平等的发言渠道,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混乱中渐渐浮出水面,它不仅是个别网民呼唤公平正义的平台,更包括对地方官场或行业乱象毫不留情的曝光和集体鞭挞。微博成舆论监督新阵地,让人百味杂陈,一方面这固然说明微博丰富了民众的表达渠道,有益于还原民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另一方面也恰恰验证了现实渠道之不够顺畅,否则,民众何需求助微博?何需费尽周折、剑走偏锋,先在微博上赚取眼球以期媒体关注,最后推动事态进展?
作为最新型的自媒体,微博己经对舆论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指出:“微博客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信息,已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网民通过跟从链接而形成的微博客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在微博上发表新闻资讯几乎每分钟都在更新,而且几乎每一条重大新闻都会很快在大家的转发和议论中形成话题并受到广泛关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异军突起,成为企业、个人舆情应对的重要渠道。
(二)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
1、裂变式传播形成社会舆论监督
微博的传播路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粉丝路径”,某一被关注的用户发布信息后,其粉丝A、B、C、D……都可以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乙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消息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A、B、C、D……也都可以实时接收到这条信息,以此类推,实现裂变式传播。
这种裂变式传播蕴含着非常巨大的公共舆论能量。在微博中,有着共同兴趣立场的用户借助微博传播的迅捷性,将自己的个人意见在群体中迅速交换,交换后的意见结晶为指向明确的群体意见,形成群体舆论监督,这种群体舆论和其他群体进一步交换讨论,形成更大范围的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波及整个微博空间,参与主体广泛,影响巨大。
2、“意见领袖”引导微博舆论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影响舆论的能力日益凸显。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等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开始使用微博,意见领袖发布的微博往往能够引起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任何一个具有敏感性的社会话题发布到网络上都极易形成不同网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流。随着参与该话题人数的增加,原本仅仅是个人的意见变成了该网民圈子的大体一致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甚至会出现通过网民直接的影响扩大到非该网民圈子民众的更大社会范围,此时该话题由个人意见变成了重大社会舆论源。微博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信息传播新途径,成为网络舆论监督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载体,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
三、微博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开辟社会责任新途径
微博以其独有的快书写、快发布、快阅读、快交流等特点跻身2011年十大
关键词。140个字附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式的“微传播”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通过关注的“互粉”,我们可以在“我关注的”与“关注我的”这样一个人际传播中发布身边的见闻、关注当下的热点、交换互相的意见,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其中,相对于小圈子传播的个人趣闻而言,那些不平的遭遇、不公的事情更能在带着批评的“转发”中成为共同关注的对象,借助不平则鸣的“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中转,微新闻被迅速放大—置于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放大器”下,大大增加了社会责任监督的新途径。
(二)使多媒体合力,强化舆论监督
传统媒体介入,与网络传播形成合力,成就微博监督。目前,自媒体对传统媒体格局的冲击,使微博动摇了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主流媒体在提供信息的数量上、时效上均不敌微博。但同时,主流媒体也将目光投向由微博引发的网络舆情。这种回应营造了一种互动氛围,既是主流媒体关注网络舆情,回应网民的表现,也提供了一种下情上达的渠道。虽然微博在许多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真正促使事件得以解决的,乃是传统媒体的“最后一击”。微博转发量几何级数倍增之后,自然引起了人们及众多传统媒体的关注,并实时追踪事情发展。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给各职能部门带来的压力,最终使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微博,也代表网络,在事件中占据主动,它设置了议程并使之成为社会议题,从而影响公众。然后,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其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其真实性,公正性等难以得到证实,故公众的信任度不高。而传统媒体因其组织结构规范,专业素质较高等原因,在公众心目中有着网络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因而,传统媒体的介入传播对事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就这样,主流媒体与微博新媒介互动,形成合力,打出“最后一击”,最终成就了微博的舆论监督。
四、微博开辟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泛滥混淆监督视线
这两年,国内外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风向,往往第一时间就在微博上出现,引发围观和大量转发,这不仅反映出新的网络传
播路径和秩序正在演化之中,更反馈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来,成为影响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实际情况看,微博在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方面有其积极一面。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如果不加以遏制和改善,将成为巨大的社会危害。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某种意义上具有“独立通讯社”式的“自媒体”特性,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去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这一特点极易导致社会对立,引发思想混乱。当前,一些微博上充斥着不负责任的谣言、谎言、传言,许多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者故意误读、恶意曲解,不少人还以编造、传播这些信息为乐。同时,恶毒的攻击、谩骂随处可见,曝人隐私的八卦、低俗的炒作、功利的营销泛滥成灾,令人生厌,从而模糊舆论监督视线。
(二)信息误读,群体极端性带来监督错位
近年来微博“双刃剑”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微博可以传播正面声音,迅速反映社情民意、丰富信息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微博作为“自媒体”,也会使非理性声音大面积传播,对于信息出现误读现象,现有管理手段已难以适应,这对网络信息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新挑战。
在凤凰咨询中有一篇题为《多方联手救下登高倔老头》的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在社会新闻中并不罕见,然后文章的配图却引起众多关注,并引发争议。
消防人员和民进将其救下,警方劝说无效,将老人抬起准备带回派出,此过程发生僵持和扭动的情况
这一场景通过微博传播后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由于图片中的强弱对比悬殊,引起一些网友的误读。更戏剧性的是,图片被“张冠李戴”成另一条极富煽动性的新闻,作为其配图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大家会觉得现场拍到的照片,都是客观、真实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如果你没有把这个瞬间做一个很好的说明,事实可能是相反的。”
(三)信息虚假,侵权削弱监督力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和普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使媒体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这两年网络微博快速兴起,社会影响力日益显现,这既是新技术造就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方便了社会交往和意见表达,但也由此带来了重大社会问题:虚假信息、过激言论、恶意炒作、低俗之风以及非法营销等充斥其中,令公众莫衷一是,对社会有害无益。不讲诚信,不负责任,已成为不少人对某些网络微博的切身观感。
微博给我们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泥沙俱下,发布传播不实信息、造谣诽谤,甚至蓄意捏造歪曲事实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在面对社会热点、群情沸腾的关键时段,一些不实信息迅速蔓延,极易造成不良社会后果。“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尚在紧张救援之中,微博上就出现“现场又发现300具遗体,被两辆卡车运走”、“有遇难者的胳膊被挖断”等谣言,之后又传出“尚有29人失踪”等虚假信息。虽然后来这些谣言被一一戳穿,但在当时,却进一步刺激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公众神经,制造紧张、不满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
微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民间意见集散地和新闻爆料库。这样一个巨大的言论场和信息传播平台,其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的有限交往中,我们都要求彼此诚信,何况是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传播的网络交流中呢?实际上,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行为主体都是同样的人,适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一样的。违反道德、发布传播谣言应受谴责,触犯了法律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不过要有效监管虚拟世界里的行为主体,还需要相关技术的完善和进步。
五、正确利用微博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措施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微博传播中生成的网络舆论一方面深化了全民“思想共享”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因为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的缺失导致思想碎片甚至思想垃圾泛滥;一方面基于微博的传播特点,使得舆论主体的意见表达的充分度以及舆论本身生成的快捷度与其他媒体生成的舆论相比占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在舆论的深度、韧性等方面又稍处劣势。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基于最新型自媒体工具产生的网络舆论,己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当中
形成强大影响,应当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宏观层面政府对网络媒体环境的把关
1、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目前,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对现行法律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博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媒体,尚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给予规范,这需要不断完善网络立法建设,改善立法滞后的问题。只有对微博的监督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微博规范运行。
2、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府应加强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着力营造健康的微博舆论环境。微博作为跨媒介传播工具,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就政府而言,微博提供了一个问政议政平台,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成为政府了解舆情民意的一个视角;就民众而言,微博带来的一大好处就在于把舆论导向和监督的权利从传统媒介的手上转向了一般民众。.民众有了话语权和舆论监督权,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介设置的语境环境中的“失语者”,也不再只是纯粹的在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中和“意见领袖”的裹挟下,被动的成为舆论的跟随者,从而使得社会朝着更为民主化、信息更为公开化的方向发展。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空间的无序化和微博自身的特点会使得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无法得到有效引导和科学引导,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国内最先复制Twitter模式的个别微博网站被停,就跟他们发布的内容“越界”有关。如何更好的做好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的引导是当前的一个迫切问题,微博传播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的好,就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民众对于国家的舆论监督,构造良好“氛围”如果引导的不好则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3、做强主流媒体
在网络这个大千世界里,要求每一个传播主体都发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因此,必须把党和政府创办的网络媒体推到市场中锤炼,使其做到最好。要鼓励主流媒体建设微博平台,引导主流媒体,发挥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二)微观层面门户网站和传统新闻媒体对微博舆论的引导
1、加强门户网站对微博言论的引导
通过调整传播机制来避免虚假信息或者错误信息的传播。由于网上难免出现一些处于某种目的进行打击报复的言论,网友发帖后难免会遇到不友好的回复和评论。所以门户网站要在活跃微博气氛的同时,通过调整传播机制来避免攻击性或者错误信息的传播。门户网站可以成立监控部门,对网上有发展潜力的议题进行跟踪,对有争议、虚假的言论进行调查,并且及时公布真实的最新的情况。同时,针对微博里的不良信息,进行集中的定向清理,避免虚假言论在庞大的微博受众中传播。
2、实行网络微博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能够防止一个网民化身千百个“马甲”重复发帖灌水,对微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让发言者对自己的发言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容可信度。对于敏感事件、热点事件的微博讨论实行实民讨论,这样网友在发言时会无形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让发言更有价值,这样有助于遏制虚假和攻击性言论。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反映、生成、监督和引导舆论是微博的基本社会功能。从微博的本身特点和传播特征来看,微博是舆论生成的天然土壤。一方面,微博能最大范围地聚集舆论的主体、最快速度地汇聚海量的社会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对构建公共话语空间作用巨大,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的语言环境。微博作为网络舆论的信息平台、以其言一论的交互性与汇聚性,在网络舆论场塑造中具有发布个性信息、报道新闻、展现思想交锋,给网络舆论疏导提供了一个更便捷和有效的渠道,微博在网络“舆论场”的形成和塑造上有着其独具的优势。基于微博传播而产生的网络舆论既有舆论的一些基本特征,也有着生成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性。因此,它对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成为政府了解舆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相对无序性,微博传播中生成的网络舆论也存在话语很快被淹没,即产生长远影响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引导微博中网络舆论的方法,是要建立一个立
体而长效的舆情监测—舆情预警—舆情应对—舆情评价的舆论引导机制,只有政府在第一时间对民众实现了公开、知情,才是引导微博中网络舆论的最有效的办法。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完善过程,需要建立长期的引导机制。
[1]刘国锋.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阴.中国记者.2010.4.30 [2]新浪网.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
[3]王淑华一微博客时代的媒体应对.新闻实践 2009.10 [4]刘兴亮.微博开创传播新纪元
[5]高俊波,杨静.在线论坛中的意见领袖分析 [5]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 传媒,2008 [6]传播学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凤凰网资讯
[7]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
[8]陈艳辉.传播新闻媒体在信任危机实践中应当如何担当.2010.12 [10]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南方日报出版 社,2002.
第三篇: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12届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关于营销行为中的职业道德研究 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渠道权力相关问题研究 网络营销的特点、影响及对策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如何利用服务促进商品销售
某企业市场营销问题研究(案例研究)论样品派送促销(或其他促销方式)的运用 某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案例研究)寻找潜在顾客的手段
某企业的销售队伍建设探讨(案例研究)论营销员的素质要求
某消费品(或工业品)销售技术研究 推销员的心理困境及对策
重视顾客异议,促进推销成功谈谈服务企业的品牌营销强调推销员在市场营销中的主体地位论虚拟市场营销
如何应对经济低迷环境下的销售市场 为某企业设计销售管理体系“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营销渠道的选择及评价 会员制的营销方法效果分析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营销中客户信用情况分析方法研究 企业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论推销中的沟通技巧
企业品牌网络推广的途径 谈谈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与合作 新产品市场拓展研究 高科技手段在现代营销中的应用 商业函件在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销售人员职业技能与职业成长 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推销失败原因研究
关系营销策略研究针对非赢利组织的推销研究 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探讨产品线设计与销售关系研究
企业网上营销模式探讨移动通讯企业高校校园营销手段及效果分析 饭店营销创新的内容与程序企业内部合作机制对推销员业绩影响研究 浅析定制营销推销员的客户信息管理方式与作用研究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推销员跳槽对个人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名牌产品如何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关于校园广告的探讨
谈“绿色”经营与企业发展 ××公司定价策略研究
企业品牌网络推广的途径 ××产品上市推广方案设计
企业网上营销模式探讨 ××公司品牌定位研究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行业市场细分研究
微利时代的企业定价环境分析 ××公司市场推广实例分析
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与困境分析 ××公司的降价策略研究
浅析互联网与大学生创业 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关于销售人员的知识结构问题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以上论文题目为同学们毕业论文写作的参考题目,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对象,经指导老师同意,对题目进行适当的修改、增补,或是添加副标题。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雪岩贸易学院 营销与策划教研室
第四篇:2012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12届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请伍老师交代学生,于10月12日前将选题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报到系428办公室。
说明:这里提供的选题只是参考性的,而且有些题目只是一个写作的主题或方向,不一定能做论文题目,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选用。如果学生觉得这些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实际有较大距离,请自行拟订选题,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再撰写。
1、湖南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2、湖南省企业品牌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3、湖南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优势、有利条件及对策
4、湖南省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调研
5、湖南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研究
6、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战略研究
7、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法本质研究
8、经济法的资源配置功能研究
9、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研究
10、基于经济法视角的国家经济安全制度重构研究
11、基于经济法视角的法治政府建构研究
12、国家适度干预的度量模型研究
13、《反垄断法》的缺陷及其完善研究
14、《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及其完善研究
15、基于经济安全视角的商业贿赂治理研究
16、防范投资“黑洞”的投资法建构研究
17、基于法务会计视角的商业贿赂治理研究
18、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19、法务会计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效应研究 20、基于就业民生视角的法务会计专业建设研究
21、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会计法治价值研究
22、治理上市公司会计假账的路径研究
23、防范企业会计假账的制度对策研究
24、会计假账的民事责任研究
25、《会计法》的缺陷及其完善研究
26、专利法修改若干问题之我见
27、竞业禁止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区别和认定
28、驰名商标申请与维护研究
29、商标显著性理论与实践研究 30、品牌策划的法律问题研究
31、商标注册变更法律问题研究
32、论知识产权法中的程序先于权利
33、网络环境下版权的扩展及其限制
34、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发展
35、论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
36、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37、论经济法的和谐价值
38、母子公司法律关系探析
39、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40、论完善我国竞争立法
41、公司转投资的法律问题新探
42、公司僵局法律对策研究
43、论完善我国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机制
44、上市公司相互持股法律问题探讨
45、论股权的法律保护
46、公司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47、公司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研究
48、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立法建议
49、关联公司法律问题新探
50、论我国破产法律适用制度的不足及其立法完善
51、民营企业公司化改造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52、新公司法框架下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及其诉讼救济探讨 2
53、揭开公司法人面纱制度的法律解析
54、合伙企业内外联系的法律探析
55、有限合伙法律制度研究
56、公司契约理论研究
57、关联交易的法律问题研究
58、析中国直销法规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59、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论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的变迁60、论公司人合性和资合性要素及其现实考察 61、论新《公司法》的缺陷与不足 62、论公司社会责任
63、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64、论公司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 65、论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 66、论驰名商标的民法保护 67、论商业秘密的民法保护 68、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69、试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税法缺失 70、税收征管执法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 71、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比较分析 72、浅析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模式 73、个人所得税的自身申报问题初探 74、浅析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 75、关税担保制度刍议
76、论我国税务登记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77、论我国资源税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78、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纳税人权利保护 79、税收代位权刍议 80、税收撤销权初探
81、论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82、论票据行为独立原则 83、述票据的瑕疵及其法律效力 84、论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 85、论督促程序的完善 86、论民事再审制度
87、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运用 88、论修改后的民事执行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89、论审级制度的改革
90、论民事合意/协议管辖制度的完善 91、论民事诉讼的诉讼费用制度
92、论公司诉讼(可以任选其中一个问题)93、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特权制度 9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
95、宪法与国家机构改革研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96、宪法与公民财产权研究 97、平等权研究 98、公民社会权研究
99、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研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100、短期自由刑探讨
101、“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的立法思考 102、论商业贿赂罪
103、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 104、单位累犯制度的构建
105、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探析 106、影响力交易罪探讨 107、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完善 108、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的刑法规制 109、论敲诈勒索与抢劫罪的界限
110、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探讨
111、聚众斗殴罪若干问题探析
112、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若干问题研究 113、虚报注册资本罪疑难问题研究 114、论内幕交易罪
115、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116、论保险诈骗罪 117、洗钱罪比较研究
118、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法律思考 119、论骗取出口退税罪 120、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121、论我国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122、贷款诈骗罪研究 123、集资诈骗罪研究 124、资格刑之反思与重构
125、论我国刑法追诉时效制度的不足与完善126、我国的假释制度及其完善 127、死缓制度探析
128、社区服务刑基本问题探析
129、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立法比较研究 130、立功制度的立法考察及其改造 131、试论我国刑法对特殊防卫的规定 132、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反思与重构133、单位犯罪的立法完善 134、管制刑存废之我见
135、罚金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36、论商业受贿罪 137、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 138、论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139、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40、携带凶器进行抢夺的定性分析 141、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142、谈青少年犯罪预防
143、黑社会犯罪原因及防控体系构建 144、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 145、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146、谈城市农民工犯罪预防
147、新时期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148、论会计犯罪的刑法规制
149、残疾人犯罪特点、原因及立法对策 150、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151、论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 152、论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 153、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154、社会困难群体的法律权利保护研究 155、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156、行政执法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57、创新型社会的法治构建问题研究 15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法律问题研究159、和谐社会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救济 160、财政转移支付规范化和法制化研究 161、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法律制度研究 162、生态文明与部门法律的协调发展研究163、律师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164、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 165、无名合同研究
166、房屋二重买卖法律规制研究 167、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168、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研究 6
169、论电信服务合同
170、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171、拖欠工程款法律问题研究 172、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 173、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174、“水权”是民法上的新型用益物权 175、论我国集体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 176、论不动产预告登记的重要意义与现实操作177、论业主的权利
178、论《物权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 179、论我国农村房屋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 180、论占有的法律效力
181、论我国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182、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183、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法律研究 184、论格式条款
185、消费者合同中的格式条款研究 186、隐私权探析 187、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 188、论生育权 189、论名誉权
190、论著作人身权的保护 191、论信用权的民法保护 192、试析形象权制度的构建
193、农村房宅买卖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194、论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 195、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196、律师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197、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198、性骚扰的法律问题探析
199、论盗赃物(或遗失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200、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201、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认定 202、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思考 203、公共场所隐私权的保护 204、网络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 205、论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协调 206、论胎儿利益的保护
207、论法人越权行为性质及效力 208、论取得时效
209、由“借腹生子”所引发的思考:论民法中的身体权
210、名誉权及死者名誉的保护
211、论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性质及效力
212、论公信原则及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213、我国房屋拆迁制度完善的思考
214、论浮动担保
215、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216、论侵权行为的违法性阻却
217、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
218、配偶权的侵权及民法救济
219、物权法与公民利益保护(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220、物权法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221、物权法与社会和谐(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222、论诚实信用原则 223、公序良俗原则功能新探 224、论取得时效 225、论物权公示制度 226、论预期违约
227、论合同的解除 228、论表见代理
229、论合同法中的归责原则 230、论合同法中的鼓励交易原则 231、论第三人利益合同
232、试论有限合伙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必要 233、股权质押若干问题研究 234、论不作为侵权 235、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236、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237、论第三人侵害合同的民事责任 238、论法律规避的效力
239、高校学生公寓法律问题浅析 240、博客法律问题之我见 241、电子代理人法律问题研究 242、WTO与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243、倒签提单法律性质研究
244、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的法律效力问题研究245、公民的环境保护权益研究 246、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247、关于亲属通则性规定研究 248、婚约问题研究
249、论我国婚姻无效制度完善 250、婚内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251、夫妻财产制度研究
252、论我国夫妻同居和分居制度之创设 253、论探视权
254、扶养法律制度的完善
255、论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
256、试述我国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 257、农村纠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258、人民检察院参加民事诉讼问题探讨 259、民事诉讼便民原则探讨 260、信息技术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261、民事诉讼风险探讨
262、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信息知情权研究 263、论民事二审判决 264、论中级人民法院 265、论民事管辖制度 266、论民事审判信息公开 267、论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 268、论证据时效制度 269、论证人证言 270、论缺席判决制度 271、民事执行的若干制度探讨 272、论民事案件的巡回审判 273、论民事诉讼保障程序的限度 274、诱惑侦查及其规制
275、论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 276、试论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 277、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278、超期羁押的司法救济机制研究
279、国际民事管辖权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挑战280、互联网环境下国际民事管辖权标准的新发展281、现行仲裁立法之缺陷及其完善 282、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思考 283、刑讯逼供刍议
284、浅析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及完善
285、刍议疑罪从无原则
286、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若干思考 287、公司股东知情权诉讼研究 288、股东代表诉讼研究 289、股东诉权研究
290、民事诉讼程序的救济机制研究 291、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诉讼行为研究 292、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研究 293、民事诉讼程序运行的数字化问题研究 294、信息社会视角下的民事司法政策转型 295、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事司法政策转型 296、民事诉讼程序中法院和当事人的合意问题研究297、民事诉讼的程序救济机制研究 298、公共政策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 299、民事司法政策的变迁
第五篇: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1.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研究 2.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研究
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4.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对策研究
5.从沪、港金融中心地位的更替看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 7.香港与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差距及发展优势 8.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与前景 9.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与结构 10.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收益和成本
11.金融聚集与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性研究 12.发展黄金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 汇率问题研究
13.大国和浮动汇率条件下货币政策效应 14.汇率制度选择应考虑因素分析
15.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点及缺陷 16.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17.人民币汇率走势研究
18.货币升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19.美元走势与石油商品期货价格关系研究 20.我国外汇储备风险防范研究
2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22.汇率理论研究综述 三.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23.如何提高我国存款(或贷款)利率弹性
24.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25.试论SHIBOR与我国基准利率生成机制的关系 26.利率风险的防范研究或利率风险管理 四.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 27.改革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思考 28.对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认识
29.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0.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1.对我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思考 32.我国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路径选择 3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34.改善(某一地区)金融生态的思考 35.巴塞尔新资本协定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36.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五. 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研究
37.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国际收支关系研究
38.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机制探析
39.怎样化解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 40.论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应用
41.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条件理论及其运用 42.如何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
43.论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 44.从美国金融危机看我国的外汇储备 45.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中的功效研究 六.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46.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7.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探讨 48.关系式融资与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研究 49.我国资信评估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50.个人征信制度及其发展完善研究 51.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其防范
52.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53.试论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54.我国房奴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5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制度设计研究
5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研究 57.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研究 58.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研究 59.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60.物流金融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61.应收帐款融资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62.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63.商业银行股权激励制度研究 64.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问题研究
65.证券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性研究 66.中小企业融资的行为特征研究 67.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68.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策略探讨 69.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70.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研究 71.农信社改革的方向及效果研究 72.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73.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存款工作策略研究 74.银行排队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75.银行服务收费问题研究
76.转换成本下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研究 77.对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改革的探索
78.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及选择 79.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80.商业银行ATM的发展策略探讨
81.商业银行房贷证券化探讨 8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 83.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84.中国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析
85.论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6.基于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经验分析我国农信社发展战略 87.商业银行ATM成本与收益分析 七.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研究 88.论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策略
89.国有银行上市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90.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策略 9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92.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探析 93.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问题研究 94.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95.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再造研究
96.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效率分析 97.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98.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分析
99.如何通过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100.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的思考 八. 货币市场问题研究
101.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102.中美货币市场基金比较分析 103.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 104.对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
105.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106.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九. 资本市场问题研究 107.开放式基金融资策略研究 108.推行QFII制度的风险分析
109.台湾QFII制度分析及给我们的借鉴 110.QD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111.浅析QDII境外投资方式
112.实施QDII和QFII的影响的比较分析 113.如何防范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114.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基金市场
115.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泡沫的对比实证研究 116.我国证券市场反内幕交易监管 117.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的特点及其防范 118.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119.风险资产管理研究
120.新兴证券市场开放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121.关于证券的科学合理定价和估值问题研究
122.试论我国投资银行机构的业务创新 123.试论金融混业对中国投资银行的影响 124.试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125.试论我国权证法制框架及具体制度设计 126.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困境、症结及对策 127.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128.公司兼并与收购问题研究
129.中外金融机构理论理财产品问题研究 130.外汇投资问题研究 131.黄金投资问题研究 132.固定收证券专题研究 133.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研究 134.衍生产品交易风险与金融危机 135.次贷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136.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功能研究 137.证券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研究 138.我国反洗钱的策略研究
十.金融衍生产品与投资理财问题研究 139.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研究 140.中国期货市场研究 141.股票期权研究
142.资本资产定价问题研究
143.试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建立的环境与路径 144.关于个人理财与资产配制问题研究 145.关于利率变动与投资理财对策研究 146.关于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问题研究 147.关于利率期货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148.关于汇率波动对期货市场的影响研究 149.防范股指期货风险的对策
150.关于创新金融投资工具品种的开发问题研究 151.金融衍生证券发展的研究 152.风险度量问题研究 十一.公司金融管理研究
153.关于央企整体上市问题研究
154.关于深化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155.关于促进和完善并购市场机制问题研究 156.关于完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57.关于强化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158.关于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159.关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60.关于发展和推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161.试论股权分置改革
162.试论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163.信息不对称与企业融资投资行为
十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研究
164.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165.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指标设计
166.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与区域货币政策操作 167.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生态发展 十三.信托业务研究
168.信托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信托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169.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分析
170.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改革对策与前景 十四.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171.次级债危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172.次贷危机经验与教训
173.开放资本市场与国家金融安全
174.海外证券市场开放模式比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175.论金融支持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对策 176.金融开放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 177.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 178.论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 179.金融危机理论比较分析
180.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因素分析 十五.其他
181.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的分析研究 182.试析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模式 183.我国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
184.2008年金融危机与1929年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185.试论适度创新和适度监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