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认真执行社区矫正工作相关规定。
二、依照有关规定,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三、协调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帮助。
四、组织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提高教育矫正的实效。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悔罪改过意识。
六、加强与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以及其他矫正力量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为矫正工作服务。
七、针对每名社区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长、社区民警、矫正联络员组成,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具体管理教育,根据社区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等现实表现,定期进行评分考核。
八、组织矫正工作小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心理特征、现实表现、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集体研究制定矫正个案。
九、完成上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第二篇:社区矫正工作职责制度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3)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对社区矫正对象是否收监执行的决定;
(4)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6)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培训;
(7)督促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到司法所报到或书面汇报情况;
(8)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对象请销假制度;
(9)按期解除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刑法执行;
(10)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三篇: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一)制定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计划;检查、监督社区矫正工作落实情况;了解、掌握和做好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指导各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
(二)接受委托,开展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意见,并及时上报。
(三)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四)审批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地三十日内的请假申请。审批确需进入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的判处“禁止令”社区矫正人员申请,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五)审批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申请。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六)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七)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应当及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追查。
(八)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九)对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十)对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十一)对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县级人民检察院。
(十二)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十三)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十四)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辩护、申诉、控告、检举等。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置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四篇: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工作职责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工作职责
一、在司法所长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二、负责社区矫正对象的帮助、服务等具体工作。
三、协助司法所长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等工作。
四、协助司法所长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助工作。
五、完成司法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篇:社区矫正:司法所职责
社区矫正:司法所职责
一,司法所主要职责:(共14项)
1.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NO3-1)
2.接收后的宣告(NO7)
3.确定矫正小组并签订责任书(NO8)
4.制定和调整矫正方案(NO9)
5.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NO10-2)
6.离开居住的县(市、旗)七日内的审批(NO13-2)
7.变更居住的县(市、旗)的签署意见(NO14-2)
8.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到场说明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及脱管报告(NO19)
9.定期走访(NO20)
10.记录矫正情况、进行考核、分类管理(NO21)
11.矫正期满前的鉴定、安置帮教建议(NO29)
12.组织解除矫正宣告(NO30-1、2、3)
13.与安置帮教部门衔接(NO34)
二,司法所的监管措施(NO19-21)
1.监 管: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到场说明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
2.走 访:定期到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医院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其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及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必要时向有关机关反馈。
3.考 核:记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 实施分类管理。
三,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后送达法律文书材料:
1.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送达法律文书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送达回证以及社会调查材料、审判过程中的表现等。
2.裁定假释的,送达法律文书材料包括:假释裁定书、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送达回证、监所鉴定等。
3.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送达法律文书材料包括: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疾病证明书或病残鉴定书、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送达回证等。
四,宣 告:由司法所主持(NO7)
1.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主要内容。
2.明确社区矫正期限;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
3.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五,矫正小组(NO8)
1.组 长:司法所工作人员
2.成 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
3.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4.签订矫正责任书,明确责任和义务。
六,矫正方案(NO9)
1.综合评估(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
2.针对性的矫正方案(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
3.适时调整(实施效果)
七,矫正档案(NO10)
1.执行档案: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2.工作档案:司法所负责-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