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4 14: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莉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莉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第一篇:王莉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

儋州市思源实验学校王莉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四、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谈话、揭题导入:

1、听《高山流水》古筝曲。

2、谈话:你们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3、揭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朗读范文,学生读,师生合作读。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题目意思理解了吗?(出示多媒体)谁来说说,生说大意。(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读文,看注释,试理解课文。

(一)细品文本。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志在流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

师:现在你们就是子期,(出示短句,进行排比句练习。)赞赞伯牙吧!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

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5、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

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预测答案:知我者,子期也。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6、过渡: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7、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六、板书设计:

伯牙所念

25伯牙绝弦知音

子期必得之

第二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象湖镇岗背小学

管瑞敏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二、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5、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写作。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教具、学具准备

《高山流水》的音乐;教学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谈知音,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知心朋友吗?我们常把知心的朋友叫什么?对,知音。知音就是知已、能赏识自己的人。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谈话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二、初读文,感知音。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胆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懂文意,悟知音。

1、看图识人。(1)、图中俩人是谁?(2)、他们正在做什么?(3)、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那一句道明了这两个人的特长?

2、介绍伯牙。

3、让学生说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善”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5、指导朗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7、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四、入情境,品知音。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另外让学生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五、作业布置

搜集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和表现朋友之间纯真友谊的小故事。下次上课给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

六、板书

25、伯牙绝弦

鼓琴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第三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人教课标版语文第11册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讲课教师:叶欣(丰台区西罗园第六小学小学高级)指导教师:李镗(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中学特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变易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的本质,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变易理论,学习和获取知识并不是从简单(或部分)到复杂和高级形式(或整体)的过程,而是从“对整体和部分的理解由模糊、零散到逐渐清晰、完整的过程”。因此,学习者必须学会将部分从整体中识别出来,并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某个现象。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课标版11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短短五句话,79个字,为我们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本文以“绝”字为主线,将“得遇知音”与“痛失知音”的喜与悲描述得淋漓尽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不成问题。文中的“绝”字,是多义字,学生能借助注释体会其本义,但对于引申义,还需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掌握。据以往教学来看,在初识知音的基础上,学生能凭借一定的想象进一步体会知音,但由于对文本中的高山与泰山、流水与江河的种属关系不明确,因此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于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仅仅停留在琴断音绝的单一理解上,对于其现代意义还应有更深地理解。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尝试运用变易理论及批判性思维,深入理解文本,并初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来源与意义。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了解成语与典故的关系; 2.通过仿写,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的含义(重点); 3.与文本对话,自主发表意见。(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山水风光图片)师:阳朔好风光,那里的高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高山流水还是一个成语,哪个同学来说一说?相机引入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借助山水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高山流水的含义之一为山水。】

二、诵读体会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

1.(出示课件:生字带注音的课文)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预设:若学生读错“弦“音,指导:“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2.(出示课件:去标点的课文)再次齐读课文。

3.指导读重点词及长句,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4.(出示课件:带标点的课文)齐读课文。

【通过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读好文言文的节奏、韵味及停顿,基本感知课文内容。】

三、初解“绝弦” 1.指名读课题。2.体会“绝”的含义。3.体会“绝弦”。预设:

有的学生可能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的学生可能结合内容谈理解:伯牙认为子期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所以把琴弦全部弄断,永远不再弹琴了。

师:是呀,千里知音一“琴”牵,对音乐的共同理解让伯牙和子期成为了知音。【运用变易理论帮助学生体会“绝”的意思,“绝”字不变,但引申义变了,通过引申义进一步强化本义,并引导学生课下去查字典做多义词卡片进行积累,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谈理解体会“绝弦”。】

四、深解“绝弦”

(一)得遇知音

1.师:伯牙想什么,子期全能明白,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读出来。(指名读)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体会:“念”是什么意思?(想)“所念”呢?(想的)师:是呀,伯牙想什么,子期全能明白。

2.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1)指名读。(2)体会“得之”:

问:“得之”是什么意思呢?(得到)追问:得到什么呀?

伯牙想高山,子期就能听出来。(出示:巍峨的泰山图)

引导体会:想的是高山吗?旨在高山是说伯牙的什么?(志向和寄托)指名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想流水,子期就能听出来。(出示:波涛滚滚的长江、黄河图)

引导体会:长江、黄河这么大水势,表现了伯牙的什么心情?(伯牙弹琴时间感情汹涌澎湃,子期能听出好像长江、黄河滚滚的流水来。)指名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想到高山,你听后怎么赞叹呢? 男生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想到流水,你听后怎么赞叹呢?

女生读: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什么呢?你能借助这个四字词语来试着说一说吗? 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田园,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在初识知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训练进一步体会知音。运用变易理论,针对学生出现问题,引导学生与课文比较,明确:高山与泰山、流水与江河的种属关系,借助教师给的四字词语及伯牙所念,从而正确表达。】

(二)痛失知音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预设: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你又是怎么做的呢?(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指名读最后一句。2.教师引导:

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再指名读。3.引导读:

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引导体会痛失知音的心情并读出来。】

五、对话“绝弦”

1.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伴着这曲高山流水,再次诵读全文。(配乐《高山流水》)2.引导学生联系故事与生活来谈:

伯牙绝弦是一个古代的典故,你站在现在社会,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呢?你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呢? 预设:

伯牙重知己的感情值得尊重,但是绝琴的行为不同意。

知音虽然已死,但也不能放弃弹琴,而是继续弹下去,带给更多的人以享受。„„

3.请同学们课后根据刚才的讨论给伯牙写几句话。4.教师小结:

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伯牙对话,对伯牙绝弦这一成语的意义有了深入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视的能力,进行自主表达训练,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师总结

师:《伯牙绝弦》是一个典故,文章言简意赅,却让我们了解了高山流水这样一个含义深刻的成语。

第四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 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课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课件出示句子]篇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二课时)《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金阳新区小箐小学 吴国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教师板书课题:

21、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5、教师范读(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决定是否教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7、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 文)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3、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金阳新区小箐小学 吴国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 互欣赏的纯真友谊。

3、背诵课文,积累中华优秀诗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音乐艺术 无穷的魅力

4、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知音难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操。篇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象湖镇岗背小学 管瑞敏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二、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5、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写作。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教具、学具准备

《高山流水》的音乐;教学课件。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谈知音,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知心朋友吗?我们常把知心的朋友叫什么?对,知音。知音就是知已、能赏识自己的人。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谈话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二、初读文,感知音。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胆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懂文意,悟知音。

1、看图识人。

(1)、图中俩人是谁?

(2)、他们正在做什么?

(3)、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那一句道明了这两个人的特长?

2、介绍伯牙。

3、让学生说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善”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5、指导朗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7、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四、入情境,品知音。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琴声。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另外让学生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五、作业布置

搜集描写友谊的名言佳句和表现朋友之间纯真友谊的小故事。下次上课给同学们读一读,讲一讲?

六、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 牙 鼓琴 所念

善 知音

钟子期 听 必得之篇四: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 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 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

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 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3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

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

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 生齐读

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篇五:《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会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 黄静学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乐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

2、板书课题,读题。

3、释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想知道吗?请打开书本把课文读一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

3、指名读。(师评价:很好,第一次读文言文就读得如此的流利,不简单了。但是,文言文可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读出它的韵味。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后评价,总结读文言文的方法。

5、学生按照方法再读。

6、指名读。

7、教师指导读“哉”“兮”两个语气词。(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8、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出示句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理解“谓”“世”分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词,应该要稍停顿一下。

9、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知音之情。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课文的意思。

2、汇报学习情况。

(一)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⑵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再读)

(二)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⑴理解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善哉”“峨峨”“洋洋”“若”“志在高山”“志在流水”)⑵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意思。

⑶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⑷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景色呢?

⑸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怎么赞叹?

⑹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⑺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鼓的伯牙,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他们相遇相知的融洽!(指导读出泰山的巍峨挺拔,江河的浩瀚广阔。)

(三)过渡: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此句)

⑴理解“念”、“必得之”的意思。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意思。

⑶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所念、必得)

⑷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身边总是充满了各种赞美之声,周围的人会怎样称赞?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渴望什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

⑸感情诵读2—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四)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理解“谓”、“乃”、“复”的意思。⑵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意思。

⑶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已因病不幸去世。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次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板书:死,绝弦

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无情的黄土,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些什么呢?(破琴绝弦)

⑷他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谊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⑸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

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指名读,师点评。⑹教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唱,高山流水依旧在,人事已全非,只是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由于伯牙绝弦的传说,就认为弹琴时弦断,则听众中必有知音在场;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第五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于是,他们相约来年再来此相聚,然而世事难料,在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子期没有来,迎接他的却是一堆黄土和冰冷的墓碑。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下载王莉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莉莉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大自然小学 张晓红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听《高山流水》讲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个故事的文言文版,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感知内容,识知音 1.读题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是篇古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谁来读课题? 生读课题。读得真准,特别是“弦”的读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 一、名言导入 1、请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吗?(课件出示名言) (1)海内存(), 天涯若比邻。 (2)士为( )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3)莫愁前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4)千金易得,( )难求......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育华小学 卢铁霞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朗读,感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