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者文摘经典中的经典,优美文章,读者,读者经典
瞳 孔
●屠 岸
幼小的时候,我爱看母亲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孩子的脸,那就是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我爱看爱人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青年的脸,那就是我自己。母亲瞳孔里的孩子常常笑,笑得那么傻气。爱人瞳孔里的青年也常常笑,笑得那么傻气。
如今,我想再看母亲的瞳孔,母亲已经不在了。如今,我想再看爱人的瞳孔,妻子已经衰老了。我努力睁眼去看妻子的瞳孔,却看不见任何人的面孔,因为我的眼睛已经昏花了。有一个声音说,何必睁眼呢?把眼睛闭上吧。我闭上眼睛。顿时,我看见了母亲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孩子的笑脸,那就是我自己。顿时,我看见了爱人的瞳孔,那瞳孔里有一个青年的笑脸,那就是我自己。我看见母亲的瞳孔对我笑,笑得那么慈祥。我看见爱人的瞳孔对我笑,笑得那么美丽。于是,我也笑了,笑得那么傻气。
庆 幸
●汪 蘅
很庆幸在欢笑之余还有泪水,要不满心忧郁不快岂不是无处排解?于是有泪就流。很庆幸在得意之余还有失落,要不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岂不是平淡无奇?于是接纳失落。很庆幸在热闹之余还有孤寂,要不纷乱的思绪岂不是难以梳理?于是忍耐孤寂。很庆幸在理解之余还有误解,要不一切都被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岂不是成了无味的空虚?于是善待误解。很庆幸在名著之余还有闲书,要不全是高深莫测岂不是难以呼吸?于是常看闲书。
很庆幸在动口之余还有动手,要不迂腐的字句岂不是灭尽青春的野气?于是偶有动手。
很庆幸在晴天之余还有雨天,要不生活岂不是缺乏浪漫清新?于是深爱雨天。很庆幸......很庆幸在庆幸之余还有不尽人意,要不我的心将会只求庆幸而不思进取。于是,我珍视不尽人意。
(摘自《时代青年》)
情感的力量
●凌 波
情感是火,只有把它投入炉中,才能温暖我们,而不至于灼伤我们。情感是水,只有把它贮于坝内,才能滋润我们,而不至于淹没我们。情感是灯,在暮色笼盖四野,我们陷入迷途,它是亲人的一道目光。情感是鸥,在波涛阻断陆地,我们精疲力竭,它是爱人的一声呼唤。在都市钢铁车流水泥森林中,情感是黄昏夕阳下一条花木掩映的小径。在人心日渐沙化温情流逝时,情感是黎明日出前一串不肯干涸的露珠。感情,是两颗星体的碰。
感情,是两颗心灵的焊接。感情,是两条溪水的交汇。感情,是两对翅膀的比翼。
当孤独已极,香烟把寂寞焚烧成灰的一刻,情感是破窗而入的蝴蝶。当白发没顶,岁月把皱纹谱成一曲晚唱时,情感是一卷无字的天书。
没有情感,花无香,蜂无蜜。没有情感,路无车,河无舟。没有情感,日无光,月无华。没有情感,山无林,鸟无歌。情感是什么—— 是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中,是把你的心放在我的心底,是披荆斩棘之后温馨的抚摸,是你和我的故事——珍藏灵魂深处永不曝光的底片。
(摘自《女性研究》)
希 望
●何永都
人生被一串的希望支配着,希望成全了人生。因为一个人有希望,生命就有了交代,活着才觉得有意义,才感到有趣味;希望如一颗太阳,有了它就有了光,有了光就有了热,有了热才能发出活泼的生机;希望又如一泓溪水,流到了河,流到了江,流到了汪洋大海,将生命的一切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忠实于希望的追求者,不知道什么是老之将至。
希望决不是一个吝啬的给予者,但也不是一个慷慨的孟尝君。你流汗就有流汗的代价,流血就有流血的收获,只是你的眼睛有时看得太近了,才一迈步,便妄想得到希望的光芒。试问:没有黑暗怎会有光明;没有恒心,怎会有成功的一天?
由希望到达最终的目的,这期间有着相当的距离,希望的目标愈大,所走的路愈曲折,所遭遇的困难也愈多;因此更需要坚强的意志,耐心的努力,迈着英雄的步子,向着希望的前途,不停歇地走去,这样,终有一日会尝到希望的东西。展现真实
第二篇:读者和读者文摘的分析比较
在兰州,有一样东西跟拉面一样声名远扬——《读者》杂志。“有拉面的地方就有《读者》”,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有了这两样东西,肚子和心灵可以每时每刻都饱胀着满足。
“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三毛这样说过。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和开化的国度,《读者文摘》的脉脉人情关怀,也许像《圣经》的包容万物一样,给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人们无尽的细腻和感动。
两种文明的智慧碰撞,两种意识形态的求同存异。2002年11月21日,中国《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和美国《读者文摘》董事长兼CEO唐瑞德先生在北京敦煌大厦握手言好,会面完毕,彭长城用拉面招待了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同行。
相似的刊名,同样追求真善美和人文关怀,同样富有平淡中蕴藏力量的朴素美,同样为万千读者插上了梦的翅膀,甚至连风格都极为相近,不知情的人或许会以为这两份各在东西雄踞一隅的杂志出自同门,或者即便不是同胞兄弟也必定有着深刻的渊源。其实不然,这两份杂志巨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一直以来,他们在各自的读者王国里书写着各自独特的传奇,唯一一次正面交锋是在1993年,那一年,一直与美国《读者文摘》同名的中国《读者文摘》因为姓名权之争被迫更名《读者》。其他时候,二者受其不同的经营理念指导,在有关受众定位,内容选取方面都各成一家,风格迥异。
在此,本文主要在经营和办刊理念、受众定位、内容选取风格上对这两份杂志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一、关于办刊理念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在创刊之后的三年里,《读者》杂志以令人惊叹的发展势头迅速崛起,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读者》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在国内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的时候,《读者》的发行量却一直遥遥领先,不仅在国内期刊中稳居首位,并且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我国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
《读者》深处中国内陆的西北角,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获取信息资源、开发期刊市场条件都不很优越,许多报刊和杂志都选择将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东部或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然而读者人并没有被这些外部的环境所限制,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坚持精益求精,克服了诸多困难。《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以“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为口号,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而当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读者文摘》1922年创刊,在世界上有着巨大影响,被称为“比《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更能影响美国的大人物。它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并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读者文摘》是以通过为各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尽可能广大的读者群的。
《读者文摘》是一本大众读物,百姓读物。从创刊至今的八十余年当中,它一直在追求和坚持一种目标,一种风格,这就是:它所选择的题材多半是人人关心的话题: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这些内容充满了人情味。它的文章突出积极方面,强调成功、光明,颂扬仁慈善良战胜贪婪邪恶,使读者心理得以宽慰,精神变得乐观。《读者文摘》杂志董事长唐瑞德的评价则是:“《读者》受欢迎大概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帮助了人们生活。”
一个旨在使读者心理得以宽慰,精神变得乐观;一个倾心为读者奉献真善美,帮助人们生活,都注重人性美,尽显人文关怀;都致力于大众的心灵启迪和精神的升华;都强调精致的生活与自由快乐的心灵。这就是两个杂志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当然,两者在办刊理念、运作方式上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在办刊理念方面
1、《读者》注重培养特有气质,塑造杂志人格,而《读者文摘》则强调刊物的“普世情怀”,即寻求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共同点,力求达到和谐和共容。
《读者》的核心读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除此之外,其读者群主要集中在中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阶层中。这些阶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知识和文化层次比较高,阅读的能力较强。因此读者强调特有气质,为杂志塑造一种独特的人格,在文章的选取和主题的确定上都强调知识性和高品位,以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特别心理,使读者乐于接受并赞同其观点。而在美国,《读者文摘》的普及度堪比圣经,她的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年人,而中年人是一个与社会融入度较高,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群体,因此在办刊理念上,更注重平民化和大众化,它不追求整齐划一的行文格式和深邃晦涩思想内涵,且并不吝于使用民众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的流行,让人并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便能了然于心,且读来有一种来自乡间的纯朴和原始,更有生活的气息。
2、《读者》注重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而《读者文摘》更注重精于细微处,帮助人们生活。
如果说《读者》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导师,时时为你的心灵掌舵,教你如何取舍,如何成长,那么《读者文摘》更像是邻家的老爷爷,常常用他饱经的风霜和流年的积累来充实你的经验,让你少栽些跟头,多长点教训。喜欢《读者》的人也许会多一些优雅和睿智,而喜欢《读者文摘》的人却有着更多的精明而坚韧。《读者》更多的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明文的底蕴和积淀何其深厚动人,让人在欣喜之余有一种思考,而读者文摘则侧重于向我们展示生活的海洋和奇瑰丽和富有,让人在思考之余有一种获得。
3、受众是一份杂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实现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方面,《读者》采用了一些列的方法来实现充分尊重读者,与读者建立亲情纽带的目标。这一点课看成是《读者》比《读者文摘》的高明之处。
(1)采取稿件双向互动的采编形式、实行“一稿三酬”的稿酬制度
《读者》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源自读者,每期《读者》上的五十多篇稿件绝大部分是从几千位读者荐稿中选出的。每年全国各地有几万名读者自愿充当他们的业余编辑,在支付稿酬的具体做法上也向国际靠拢,实行一稿三酬的稿酬制度——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均享有稿酬。这种独特的稿酬制度,是《读者》的首创,充分体现了对版权的尊重,对作家、出版者及荐稿者的尊重。(2)采取高质低价的价格策略、坚持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视读者为亲友、尊重读者选择、鼓励读者参与的《读者》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承高质低价,坚持大众化、平民化的风格,它的每一次提价,每一次印刷风格和纸张的变化,都事先征求读者的意见。在刊名变更等重大事项上,更是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3)恪守《读者》道德,确立服务读者、回报社会的公益观念
《读者》成功不忘回报社会,为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基金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这充分显示了她作为中华民族期刊第一品牌的大刊风范。
4、较之《读者》对来说,《读者文摘》更强调一中实用主义的理念,她的著名的“编辑三问”里边有一条是这样叙述的:“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因此她更倾向于用一种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受众都关心且喜闻乐见的的形式来表达其主体和精神。她乐于选取有关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等方面的典型事件,读者读完之后往往会觉得有一种收获,这种收获对读《读者》的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顿悟,而对《读者文摘》的读者来说,这耕读偶的表现为一种生活经验与阅历的丰富。
二、在内容方面
在内容的选取上,这两份杂志都坚持为读者提供真善美的阳光主题;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标尺,通过优美的故事、文字和图画,一以贯之地铺陈和展示,影响、感染人着人们;在文章体裁的选取上,二者都注重从与生活有关的细微处入手,生活、家庭、婚姻、爱情、友谊、成就、健康、竞赛等都是他们关注的主体;都在字里行间传达着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和满足;都注重使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表现大主题,惯于从一滴水来反映生活。当然,在很多方面,二者也都坚持着各自的风格和特征:
1、在内容的选取上《读者》强调一种优雅与品味,而《读者文摘》更多的是注重一种通俗和大众化。
二者的风格随相似,但在骨子里,相较于《读者文摘》的直爽和旷达,读者像是邻家小妹,温婉端庄,含情脉脉。创刊26年来,《蠢人的天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如能再活一辈子》《母亲的帐单》《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一碗清汤荞麦面》„„等最具影响力的文章,至今还留在许多读者心底。
2、在文字风格的塑造上,《读者》善用温馨流畅的文字感染读者,语言清丽淡雅,严肃而不失风雅。《读者》前任主编胡亚权曾说“我们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有性格、有内韵,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见《读者》的文字风格是在努力朝一中充满文化气息的方向发展。,而《读者文摘》杂志的风格以温情和人性见长,他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通俗的讲,就是真善美的东西。在保持原文精华的基础上,使语言更简练、通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涵深意,语言诙谐质朴,虽不施华丽的辞藻,依然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内心的感动。
3、在表达的方式上,二者都强调与读者心灵的交融和对话,区别之处在于,《读者》更喜欢用一中富有诗意的格调来表达,讲究生动和美感,使读者在读完她的文章之后之后好像是阅读了一篇名著或者是感情浓烈的散文,而《读者文摘》更强调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读者文摘》杂志服务的每个编辑都知道的编辑三问充分显示出了这一点:
它可以被引述吗——会不会是读者思索和讨论的东西;
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它有恒久的趣味吗——是否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
因此,与《读者》追求清丽风雅的格调不同,《读者文摘>更善于以一种街头巷尾民众闲聊的口吻和手段来吸引大众的眼球。
三、受众方面
《读者》的核心读者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在所有刊物中,除个别的英语读物外,《读者》的占有率是第一位的。但其读者群并非仅仅是年轻人,她读者群结构的多样性令人目眩,在中学生、大学生、专家、学者、院士等社会各阶层中,有很多人钟情于《读者》。然而对这些人群做一个横向的剖析,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数都集中与社会的中上阶层,一批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读者》在创办初期就将核心受众群定位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事实上它的成功也在于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满足了这一部分读者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文化复兴的年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亲情的呼唤,在十年浩劫后显得格外突出。《读者》在这时候诞生,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它的精神内涵与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契合的结果。
对《读者文摘》来说,受众则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虽然最初他的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年人,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她的受众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以说从9岁到90岁都有人在读《读者文摘》,甚至在不同德国家,都有那么一部分人是她的忠实受众。就像三毛说的:“我到美国去,看到一个家庭有两本书,《圣经》和《读者文摘》,马上就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觉得不同肤色的人立刻就可以沟通了”,因此《读者文摘》是一种平民化的大众刊物,不论哪个阶层,不论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有多高,在她身上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用创始人戴维斯•华莱士自己的话来描述《读者文摘》,它“以非常广阔的媒介形式,致力于丰富各种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们的生活。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得到娱乐”。
毫无疑问,《读者》和《读者文摘》这两份成功的杂志可以供我们探讨和深入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长久以来,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创造者相似的经典和传奇,相似也好,不同也好,总之,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而这一点,他们都做到了。
第三篇:读者优美诗句
《读者》优美诗句
1、如果你没有哭过,你的眼睛就不会迷人。
2、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像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主人,无法邀请失败者参加她的宴会。
3、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4、练习不经意的仁慈与不自觉的美德。
5、走到人生尽头,才发现落后别人是福气。
6、“你的”“我的”这两个词,使我们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难以言表的罪恶。
7、如果你心中充满爱,你可以不说:“神在我心中。”你可以说:“我在神心中。”
8、当你的工作就是游走在暴力边缘时,你的狗会一直提醒你:你还是一个人!
9、所有的骗子都在一个地方下功夫,那就是怎么让你贪。
10、从秦朝到现在,人才都是弱势群体。
11、生活能选择吗?永远都像现在这样,我羡慕你清闲,你羡慕我钱多。
12、生活不分学期,没有暑假可以休息。
13、儒家思想倡导有难同当,他们有一种集体责任感,而西方文化则更关注个人生存。
14、中国有财富阶层,无上流社会。
15、总有人在我面前说:先生存,在生活。可是我发现,当你忙完生存后,生活已经荡然无存。
16、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者一样睿智。
17、你要在冬天买草帽,这样才便宜。
18、中国是美国群人的好朋友。
19、脸蛋儿重要,大脑更重要。
20、开头不幸,结局幸福,仍然称得上幸福。开头幸福,结局不幸,仍然只能称为不幸。
第四篇:读者文章的读后感
读者文章的读后感
《母亲的姿势》读后感 翻开那本已经差不多被淡忘的笔记本,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行短短的字——母爱无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读者文章的读后感。也许这句话过于俗气,没有心意,不过我想,这句话是最真实地表达了我那时的感受吧!把目光移到整张纸上,发现有几课已只有印子的眼泪,渗透这张纸。这几颗泪痕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我读完《 母亲的姿势》这篇文章写下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家七口人加上两个雇工在家中睡觉,母亲突然察觉到家中失火了,叫醒了所有人。父亲与两个雇工一同把屋顶砸开了,可是,父亲和一个雇工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就借着另一个雇工的帮助,用手支撑着五个孩子把他们送到了安全的屋外。在把五个孩子送出大火熊熊燃烧的屋子后,母亲却再也没有力气把自己送出屋外。二十分钟后,大火被扑灭了,消防人员进屋后,看到了极为壮观的一幕:这位母亲双腿跪在地上,双手高高地在空中一动不动,保持着托举的姿势。这个故事虽然极短,但却让我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那种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生存,在搭伙在临死的时候还想着孩子,给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母亲,虽然并不能用牺牲生命这个词来形容,但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我相信你也会感觉到......记得那是一个雨蒙蒙的日子,下午放学的时候雨还没停,我的心正在“咚咚”地跳,特别着急,真不知道怎么回家,都怪自己粗心大意早上匆忙地忘带了雨桑看着窗外的雨滴答滴答地下着,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的心更着急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读后感《读者文章的读后感》。看着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心中除了着急还是着急。难道独自淋着雨回家?不行,那会感冒的,从小体质不好的我怎能冒这样的风险,再说感冒起来就没完没了,看着妈妈头上一天比一天多的白发我怎么忍心呢?让妈妈来接我?那更不行。妈妈每天忙里忙外,要是再让妈妈来接我,岂不是给妈妈加重负担吗?对妈妈来说,一分一秒的时间都宝贵得很。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放学了,我跟着班级队伍出了校门,心中决定了自己回家,但一想到淋雨的后果,心就不由自主地揪了起来,每一个脚步都似乎在判断之中。猛然间抬头,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啊!那不是妈妈吗?我一边叫着妈妈,一边跑上前去,扑进妈妈的怀抱,见妈妈能来接我,心里头能不高兴!“噢,妈妈来接我了,我不用淋雨啦。”我大喊着。偶然间,我发现了妈妈的裤脚湿透了…… 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妈妈!今天您怎么这么早下班,难道不用开会了呀,会议取消了?”“是啊,临时取消的。”听了妈妈的这句话,我才放心下来。刚进家门,妈妈就赶着往外走,顿时,我明白了,今天的会议并没有取消,而是抽出百分之一的时间来接我的,为的是不让我着凉,不要问我用“百分之一”这词怎么那么夸大其词,如果那个时候你恍然明白这只是一个用爱编制的美丽谎言时,你也会这么想。哎!妈妈,对不起,我又让您操心了。“咚”,关门的声音把我从愧疚中拉了回来,我迅速地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留下的伞和已经不见了的妈妈,我毫不犹豫地抓起雨伞,推开门,撒腿向雨中跑去。妈妈忘带了雨伞,我一定要把雨伞送到妈妈的手里,就算是对我内心的愧疚的一种补偿吧!现在,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当时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故事中,母亲拼尽全力把孩子送出火海,最终葬送火海。你的母亲,我的母亲,他的母亲,在生活中扮演着一个神秘的角色,你有看见过神秘后的面孔吗?你有看见过爱这个东西吗? 我的妈妈,您不是英雄,但您是一位塑造灵魂的艺术师,在您的心中装着对儿女的一份份浓浓的爱,却唯独没有您自己。妈妈,关心关心您吧,这是女儿最大的愿望。回想一下生活吧,你的母亲是怎样从一点一滴到汪洋大海一般的爱,从你站不稳脚,到现在,想想你的母亲付出了多少,我想,也不会亚于书中选择让孩子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母亲吧!伟大的母亲可以创造母爱,巨大的母爱可以感动一切!想像在火海中的母亲毅然选择给孩子第二次生命的那个姿势,伟大的母爱已印在你我的心里。是啊,因为我们生下就称生你的人为母亲,理所当然地接受人间既普通又不凡的母爱,自然拥有而习以为常,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冷落了这华丽的乐章——母爱。我想等你读完《 母亲的姿势》这篇文章时,请赐予这篇文章最精彩的赞赏吧!同样也送给这位牺牲自己生命的母亲最大的欣慰吧,请你大声说一句:“妈妈,我爱您!
第五篇:精选《读者》文章,提高阅读实效
精选《读者》文章,提高阅读实效
-----读《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丛书教学改进
大兴区定福庄中学:于金平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发挥潜能,提高阅读素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而《读者》的特点:文体庞杂,阅读实践的阵地;古今中外,视野拓展的原野;人文教育,心灵感悟的家园;与时俱进,社会热点的平台。基于以上原因可以选择《读者》作为课外教学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总量、《读者》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伴着电视长大的,很少读书,不愿读书,不会读书.他们在上学阶段除了读教材及教材规定要读的书以外,几乎很少读其他的书,就是读也只是读些应付考试的书,譬如“优秀作文”之类的.这种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一个怕读书的孩子,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其前景都是不容乐观的.造成这种局面不能只怪我们的孩子,也不能怪电视.我们在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所做的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让孩子爱上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面对庞大的阅读量,面对我们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现状,面对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上所做的不够,我发愁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做一个基本合格的语文老师,尤其是农村的语文老师。
带着这样的疑虑我拜读了北京教育丛书《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此书是由宁鸿彬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其中《提倡“精炼”》部分给了我很大启迪,使我在阅读教学中改变思想,大胆精选课外阅读材料,教学效果取得了很大的飞跃。
一、结合学生现状,结合学习丛书对我的启发,结合《读者》读者的特点,选择《读者》作为课外教学资源。
《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中提到:精练是一项比较高的教学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讲求实效。这就是说,不练则已,练则有效。那些练也可不练也行的练习,就不去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学生实际。他们的弱点在哪里,他们哪些地方有问题,他们需要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数。这样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的练习,才会确有实效。()
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
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发挥潜能,提高阅读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不断增长他们的语文能力
结合学生现状,结合学习丛书对我的启发,我开始研究通过精选文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经过仔细调查研究,我选择了《读者》作为我课外训练的材料,《读者》的特点我认为:文体庞杂,是阅读实践的阵地;古今中外,是视野拓展的原野;人文教育,是心灵感悟的家园;与时俱进,是社会热点的平台.所以我选择了《读者》作为课外教学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精选《读者》文章, 实施课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实效.比如:精选<<读者>>2011年第20期.精选文章,实施阅读教学.(一)阅读文章《在危急时刻》。
选用《在危急时刻》一文。本文讲述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士气锐减,甚至悲观绝望.面对此情此景美国海军总司令尼米兹向全体官兵发表讲话,这篇讲话有理有据,针对性强,有强大的说服力,有极强的震撼力.正因为这次著名的演讲,士气大振,从而取得二战的胜利,改写了历史.这篇讲话正是阅读议论文的好素材,既使学生得到训练,又让学生认识到了议论文的实际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再有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正如《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中所说:“科学的训练措施,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取得理想的效果;艺术的训练措施,才能一举多得,一以当十,事半功倍。”
(二)、阅读文章《在危急时刻》-议论文阅读训练.《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中指出:实效好效率高的练习题,是精心设计出来的。设计思路有:使练习具有代表性;使练习具有针对性;使练习一举多得。针对本文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概括提信息:让一名阅读有感染力的学生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要求:请概括讲述尼米兹将军阐明的观点,三条理由以及所产生的效果.设计此题的目的:让学生感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采用提问式。
(2)、讨论悟根源:尼米兹将军发表演讲前,士气低落,甚至悲观绝望,演讲后,士气由低落转向振奋,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
设计此题的目的:通过训练让学生能深入理解怎样的材料才能更充分论证观点。这是教学的难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
(3)、教学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
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样的课外阅读训练,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外,增加实际阅读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议论文的实际威力,以后再学习中知道学有所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阅读《因为我们又怕又不爱》
1、精选《因为我们又怕又不爱》一文。本文针对中国在三月份出现的抢盐风以及健美猪,烂皮鞋制的阿胶等社会现象,作者加以剖析引发读者思考,唤醒人们的爱.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不良现象,并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做才能使历史不在自己身上重演,给学生爱的感悟的思索.2、阅读文章《因为我们又怕又不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快速默读文章,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此题设计目的:首先,练习快速默读。其次,整体感知全文。这是教学的重点。采用方法:计时默读;齐读重点段—后五段;重点句展示:我们害怕一切,但没有敬畏。不敬畏自然,所以砍树。不敬畏真相,所以撒谎。不敬畏知识,所以缺乏常识,常常陷入歇斯底里的恐慌。因为没有爱,所以,恐慌来临。
(2)、“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永远不会去抢盐。希望我们是中国式恐慌的最后一代,也是终结者。”对于文中最后一句话你怎么理解?你能做到吗?
设计此题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我”就是那下一代,我该何去何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这是思想认识的一个难点。
采取教学方法:动笔写一写。教师把其中指明方向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句子:“只有爱能凝聚人。”“只有知识能让人免于愚昧。”
3、课标依据: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读者》并不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全部,它所充当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一座桥梁,一座联系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它不仅是课内学习的补充,更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深化.借着这样的课外阅读训练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欣赏水平.-------可以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正如《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中所说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能做到既精心设计练习,又能精心指导练习,则“精练”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