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职课题研究的建议
关于课题研究的建议
一、背景:历城区教育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课题的组成部分。
二、题目:中职学校专业理论课程探究化教学研究。
三、理论依据:
1、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探究化教学理论。
四、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力图达到下列目标: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建立中职学校专业理论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体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推进教师的探究化教学,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探究化教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探索学生的探究化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即:学生探究化学习;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价机制。最终目标是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教学设计:研究课程的基本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
2、课堂教学: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研究教师面向每个学生,不让每个学生掉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作业:研究探究化作业的开发与实施。
4、教学评价与反馈:研究教师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
5、教学特色:研究教师探究化的教学特色和学生探究化的学习特色。
六、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略)。
八、保障条件(略)。
各项目研究要点:依据有关理论,做好研究目标、内容的设计。
第二篇:《中职生学习效能研究》 课题总报告
《中职生学习效能研究》
课题总报告
安远中等专业学校课题组 叶国春等
一、课题研究背景
自国家对职业教育实施鼓励、支持政策以来,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是高中升学中的落榜者,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他们被认为是基础教育中的后进生、失败者,他们是不会学习、不愿学习和不学习的代名词,在他们中间厌学情绪严重,对学习没有自信心。也就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通常是低学业成就者,无论是一直低学业成就,还是曾经低学业成就,他们或多或少的在学业上经历过失败。而这些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挫折与缺乏学习效能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些缺乏效能感的学生来说,当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便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成功或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对自己的学习前景缺乏信心,学习懒惰。有的学生不愿上课,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感到焦虑或无所谓,常常处于烦恼之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把学习当成奉命行事、完成任务和应付考试。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异常行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经常性迟到早退,借故旷课,外出闲逛,泡网吧玩游戏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或是从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效能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那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动机和效能感为代价而获得知识的做法,己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努力寻求对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
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来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大突破。
《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大理由: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二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三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学生学习效能及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的研究比较广泛,但目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展中职学生的一般学习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能充实学习效能理论的有关内容,还能补充教育领域关于中职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有关研究,为中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二)现实意义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求中职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困扰与个体的无能为力感紧密相连,他们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乏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从而对环境畏手畏脚,不敢尝试,甚至放弃行为的机会或错过成功的机会。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的现状,并根据其探讨结果提出提高学业学习效能的途径和方法,为中职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依据和帮助,对提高学业学习效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施,能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而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效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影响中职生学业学习效能形成的原因分析,社会舆论对中职教育存在偏见。(3)学习效能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4)学习效能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6)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的教育管理策略。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全面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等。因此,笔者围绕自我效能理论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查阅了与此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并通过因特网查看了一些心理网站,搜集了与研究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同时阅读了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学科研究的书籍和材料并做出分析,保证了研究观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就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把要研究的主题化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一系列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答案,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可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设计问题,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调查的结果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调查的缺点是调查结果依据的是被试的主观回答,与实际情况难免出现一定偏差,弥补这一缺陷,常常要做大样本调查。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封闭式问卷的方式为论文本身收集资料,同时采用口头调查的方式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做详细调查。具体研究过程将在第三章中详细叙述。在调查对象学校的全力支持、导师们的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下,本论文的问卷调查过程总体上比较顺利。
(三)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指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世间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本质时必须掌握事物的量的规律。目前,数学已渗透到一切科技领域,使科技日趋量化,电子计算的推广和应用,量度设计和计算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已形成数量研究法,这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研究法。
(四)分析归纳总结法
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分析教育教学上的文献资料、分析各专业各项目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及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情况,归纳出符合中职学生特点、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学生培养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是“组装式”教学或理实一体的教学。
五、研究步骤及过程
1、申报立项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根据省教育厅下发的课题选题目录进行认真选题,然后参加学校关于课题立项的研讨会。选择课题参与教师,成立课题小组,召开课题小组会并就课题的研究方案、可行性价值性进行分析讨论,完成课题申报表并上报立项。
2、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4年8月5日,省教育厅在职成网公布2014批准立项的课题一览表,《中职生学习效能研究》课题也在批准立项之列。
3、开题、课题研究启动:2014年8月28日,在校教育主管领导主持下,由课题参与人及专家组成的所有人员在阶梯教室召开了开题仪式。
3、前期调研、实施:(2014年9月~2014年12月)查阅职教改革的各文献资料、方针政策,调查近年校各专业各项目的技能竞赛情况,包括训练方式、就业前景分析、内容、成绩、学生能力、教师能力及校企合作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的影响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原如资料。
4、中期实施开展:(2015年3月~2016年12月)
布置安排各课题参与人按分解的子课题开展研究。这期间我们课题组还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即由课题组参与教师在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一个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重能力培养,另一个班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知识灌输,最后来比较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组织课题参与教师总结课题研究中的认识、体会,并上升为理论发表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5、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3月~2017年11月)
总结课题各子课题研究情况,综合分析总结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中的认识、成果
(一)学习效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77 年,班杜拉发表了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第一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自我系统中有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分别是:使用符号的能力、替代能力、深谋远虑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改变着人们的环境,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其中,自我反思是重要和独特的人类能力,因为人们凭借自我反思能力反思自己的生活情景、反思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适当性,通过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参照、思维评价,不断改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只有人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产生合乎愿望的结果,他们才 会在面对困难时具有战胜困难的动力。因此,认为自我反思是知识和行为的中介,知识、技能往往不能很好地预测其行为,因为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念和他们努力结果的信念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所作所为。
(二)学习效能的内涵
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学习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也就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学习效能包括两个成分: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的主观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现实中,人即使知道某种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但如果怀疑自己具有能力完成此行为,此时结果期待也不会导致行为的产生,而当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越强,就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也比较强。由此,班杜拉把知觉到的效能期待称为学习效能。
学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指的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班杜拉将学业学习效能定义为“学生对自身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既定学习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学业学习效能至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学业学习效能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判断有关。学业学习效能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不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关心的是学生对自己完成给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判断情况,而不是关心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学生或者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总体感觉如何。其次,学业学习效能是针对特定学习任务而言的,具有情境特殊性。由于学习过程中常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执行过程,所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自己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判断是不同的。第三,学业学习效能与学生所拥有的学习技能无关,而与他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判断和信念有关。因为,即使某个学生具有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并知道该如何去做,如果他对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去实施这项任务所必需的行动感到怀疑,那他也不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拥有类似技能的学生,或者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学习行为表现。第四,学业学习效能与生成能力有关,与行动成分无关。学业学习效能与学生在不同的情景要求下对自己是否能将认知、社会、行为等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以服务于不同学习目的的能力的判断有关,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库中是否存在某一固定行为的判断无关。
(三)学习效能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效能的概念及其理论提出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研究并验证学习效能理论的真实性,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下面介绍的是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领域: 1.学习效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效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集中在学习效能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成绩的,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研究的,即教师教学学习效能与学生学习学习效能。
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对于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效能发展的环境,及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氛围十分重要。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建构一个促进学生替代性经验积累和增进学生自我指导技巧提高的环境;而那些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教师,则常常依靠外部的诱导和一些消极的惩罚措施来逼迫学生学习。后一种教师经常面对的是混乱的学习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能慢慢降低自己对实现教育目标的期望,而这种不良的情绪也会逐渐波及学生,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正常发展,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为了增强教师的学习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学习效能水平,我们的工作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为教师创造成功环境和机会,增加他们的成功经验;二是从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其他方面入手,尽量使他们为教师提供最多的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
2、学生学习效能
班杜拉认为,学习效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又影响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业学习效能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效能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同伴群体都是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因素。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伴群体通过相互模仿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起作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影响学习效能的因素采用一些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
(四)学习效能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效能不仅对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有直接的重大影响,而且对有关职业选择的关键预测指标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兴趣、价值观和目标等等。最初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职业生涯发展领域中是针对女性的职业发展的,这是因为女性的天赋和才能在择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她们通常很难上升到较高的职业地位,这一现象长期以来都是职业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家和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克特和贝茨指出, 学习效能影响行为选择、行为表现、行为坚持性。在职业选择中,个人的学习效能越强,其职业选择的范围越大,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测量学习效能比测量实际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预测一个人对职业的选择。
(五)学习效能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管理者的管理学习效能概念,是指管理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模拟研究和现场研究:班杜拉以及他的同事们利用相似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对学习效能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研究。该研究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管理者的管理学习效能对于他们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具有较高管理学习效能的管理者比那些具有较低学习效能的管理者有更高的工作绩效。罗伯特逊采取了现场研究的方式,探讨了管理者管理学习效能与管理者工作绩效 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学习效能与管理者管理工作绩效的相关为 0.38 ,与他们自己对学习效能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相关为 0.40,尽管没有证实其研究假设,即管理者管理学习效能决定了其管理工作绩效,但证明了管理者管理学习效能是影响其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变量。库曼以荷兰女性管理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学习效能是影响女性管理者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之一。其他一些研究结果发现,高学习效能的管理者与低学习效能的管理者相比,更愿意进行风险投资,常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善于进行产品和市场运作方面的创新,更善于授权,能产生更多的管理革新设想,能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员工之间的纠纷,能更好地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执行上司的决策,能获得更高的提升,可以加快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进程,可以提高员工对管理者的认同及服从程度,而这些因素或者是管理者工作业绩的重要构成部分,或者能对提高管理者工作绩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性影响。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管理学习效能确实是预测管理者工作绩效的关键性变量。
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中,研究者以不同学校、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为样本,进行学业学习效能问卷调查,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学习效能的现状。此项调查可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效能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安远中专的部分在校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中职生120 名,有效样本 112 名,其中一年级学生 38 名,二年级学生 38 名,三年级学生 36 名,男生 47 名,女生 65 名,见表 1;另外还调查了一所安远县私立中专102名,有效样本 98 名。
(三)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样本的抽取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学生晚自习时间,由主试把学业学习效能问卷统一发放给被试者,并对被测对象加以指导,待他们完全理解要求后发给问卷开始作答。测查过程中,被试在遇到不理解的项目时可随时向主试个别询问。填写完毕后,由主试收回问卷,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卷。本次调查中,《学业学习效能调查问卷》共发出 222 份,回收222 份,210 份有效,有效率为 94.6%。研究数据分析是在计算机上完成。采用 MicrosoftExcel2003 和 SPSS13.0 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原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以及基本的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参考 2000 年华中师范大学梁宇颂、周宗奎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学习效能的研究,将学业学习效能分为学习能力学习效能与学习行为学习效能两个对应的维度进行分析。所谓学习能力学习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习行为学习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
2、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的性别特点
对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在性别上进行独立样本检验,表示结果显示,学习效能的水平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显著,其中男生一般学习效能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3、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年级特点
对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在年级上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见表结果显示,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在年级上差异并不显著。
4、安远中专中职学生学业学习效能专业特点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效能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总体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三年制中职学生的学业学习效能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表 3 可以看出,女生学业学习效能低于男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先前的一些研究及相关研究的结果明显基本相同。以往的许多关于学习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研究也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业学习效能有待提高。
八、影响中职生学业学习效能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舆论对中职教育存在偏见
当前,社会舆论对中职教育仍存在偏见,认为中职教育无法和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比不上一般高中学生。正是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使得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其周围人不公平的言语或行为对待以及贬抑性评价,进而使他们普遍产生了自卑心理。对于中职生来说,当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就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被人鄙弃,表现为消极、自卑、思想上不积极、学习上无动力、生活上无目标等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在他们的心目中,中职院校只是一定意义上的工作培训基地,并不是他们愿意就读的理想学校。笔者通过交谈也发现,许多学生一进入中职学校就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认为自己前途渺茫,抱有“混日子”的心态。这部分学生失去了改变现状、提高自己的愿望。因而他们的学业学习效能的水平并没有随着在校时间的加长而得到强化。从调查的情况也表明,学业学习效能在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学习中的失败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都是无法升入普通高中而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上多次失败的体验使他们对自己的聪明才智缺乏自信,也不敢奢望能取得良好的学业结果,对能否达到学业目标、实现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没有把握,对未来的学业成就容易作出消极的自我预期。在良好学习结果信念、目标达成、天资感和积极的自我预期方面更缺乏自信,自我怀疑感、易受干扰感、不良环境感受、无能为力感更强。有研究表明,中职生的学业学习效能较差,在基本能力感、控制感和全量表分上均低于普通高中生。结果也验证了中职生的学业学习效能平均值低于普通高中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效能的差异十分显著,对中职生来说,除了上述因素外,中考的失败也降低了中职生对自己执行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判断,影响了学业学习效能。直接经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亲身获得的成就水平,是以学生真实的经验为基础,所以它对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学习效能,失败的经验则会减低学生的学业学习效能。很多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刻苦努力,对中考期望值较高,中考的目标多定位在较好的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然而中考失败,他们被中职学校录取,这样的结果,使得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在遭受失败的情况下,学业学习效能自然减低。
(三)基础知识差影响学习信心
中职生基础知识差,容易造成学习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衔接不上,学习很吃力,尤其一些新生,他们还处于中考失利的情绪中,有些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才进职校的,加上职业学校的学习科目多,内容多,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能适应职校的要求,从而影响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对学习心存畏惧,产生这样恐惧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差,对学科缺乏兴趣等,从而造成心理紧张,自信心不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中职生只有调整好学习态度,打好基础,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金融危机影响就业信心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中小企业都缩减了招聘各类毕业生的规模。据统计,200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 600 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 480 万人,2009 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就业环境的不乐观使得中职生就业信心下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目前的形势就连本科生、研究生都不容易找到工作,而自己是中职生学历低,将来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男女性别有意无意的差别对待,导致男女生待遇的不对等,现实传递的这些信息进一步影响到女生对自己胜任环境的总能力的判断,导致女生的学习效能水平偏低。因此,加强他们的职业自信显得非常必要。
九、培养中职生学习效能的必要
培养职校生学习效能的必要性源于当代职校生心理上的复杂与脆弱。一方面,进入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所谓的“学习差生、品德差生和行为差生”。这些学生中相当部分的人在其以前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其周围人不公平的言语或行为对待以及贬抑性评价,进而使他们普遍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带着这些以往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挫折进入职业学校后,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被人鄙弃,因而往往表现得较为消极、自卑,思想上不积极、学习上无动力、生活上无目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偏见和歧视。人们往往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以分数的多寡来衡量学生,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得人们轻视职业学校,鄙视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且,受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没什么前途,因而职校生也常常被用来当作“反面教材”。职校生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自信心更是进一步锐减。总之,职校生身处学业挫折境地,承受社会与家庭的压力,这使得职校生在心理上受到了打击,对学业失去信心,并进而会影响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其对以后的生活、学习也没有了信心和动力。所以,很有必要对职校生进行学习效能的培养。
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效能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效能感
虽然不是所有教师都像《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课里所描写的那样,“手拿教鞭,在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情绪失控,用教鞭对学生上下指点,厉声呵斥,使学生处在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确有少数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态度生硬,作风粗暴„„这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打击自信,使其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严重破坏了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非常坏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学生处在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中学习,学习过程对学习者自我的威胁就会降到最低限度,学生会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以便增强和实现自我。然而,如果在学习中受到辱骂、嘲笑、蔑视或轻视等,则会严重威胁到学生的自我,威胁到学生对自我的评价。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尤其是面对中职生这一群体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使自己更多的具备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学习效能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学习效能,及其对教学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教师平时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学习效能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学习效能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教师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目标设置对于学习效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就很难判断自己做得怎么样,自己的能力到底如何。事先设置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在目标达成的时候体验到成功,从而使学业学习效能得到提高。反之,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学生不能达成目标则会降低学习效能,对行为能力丧失信心。合理的学习目标的设置要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具体的目标要明确指出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和需要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的怎样的目标,即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和有可操作性。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我们将学会„„”“我能够„”等术语表达学习目标。2.目标的挑战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为学生设立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就无法获得成功经验;目标太低,学生太容易获得成功的经验就无法体现其真实的能力信息,对学生自我效能的提高没有帮助。教师在为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要对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特点有全面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设置准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如,提醒学生在夯实操作技能的同时,不要忽略文化课的学习。3.目标的近期性。
太长远的目标无法为学生的当前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向导,而较近的目标明确的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容易达到,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
4、目标的渐进性。
中职学生要提高学业学习效能就要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失败的机会。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比如:长期目标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分解成若干个近期的分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能循序渐进不断达成目标,让学生能够体验成功,提升学业学习效能。总之,使学生学会设立目标,促使其进行自我比较,是提高学习效能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为中职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人的学习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导致学习效能的降低。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学习效能,这种学习效能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会泛化到类似情景中去。不可否认,中职学生经历过太多的失败,尝试过太多的挫折,品尝过太多痛苦的滋味,他们多是中考的失意者。
通过家长会上优秀作品的展示,了解孩子专业的特色和教学成果,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效能的最主要措施就是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只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一把标尺去衡量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实际上人具有空间、音乐、运动、逻辑、数学、语言、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各个领域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教师只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对于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效能,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自己潜能和能力获取某个或某些领域中的成功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在确立学习目标时,适当降低学习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能够让学生很快就能看到学习成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职业学校还可以根据职中学生既学文化课,又有专业课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技能大比武活动。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并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学校应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尤其针对目前就业难的困境,在日常的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将活动与就业相联系,如举办中职生个人才艺表演、学生创业大赛、校园科技节、暑期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和条件,使兴趣与快乐相互作用,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效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教师应关注学习效能较低的学生,经常有意识地让他们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或参加一些难度不大的活动,在工作中做到对于他们一分的成功,给予三分的表扬,增加其成功体验。
(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个体的成败经验是获得学习效能的重要来源和途径。因此,为学生创设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效能的增强。同样是失败的经验,可能降低一个人的学习效能,但并一定降低另一个人的学习效能。只有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归因于自身能力等内部稳定因素时,才可能增强或降低学习效能。个体归因倾向将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自信心。如果将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则会有利于个体自信心和能力的发展;如果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则对个体学习效能的挫败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对待失败,如果学生把它归结为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程度,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稳定和不可控制的原因,如能力和工作难度,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也就不会再坚持做下去。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策略的有效性,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及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归因训练一般分为两步,一是诊断,二是训练。在诊断阶段,教师可通过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总结,或学生的日记、作文,或学生的日常言行,来确定学生的归因倾向。训练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操作。让学生对相同事件做出归因,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时给与表扬,反之,给与矫正。二是说服。由训练者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归因,或让学生观察能够做出正确归因者的示范,或提供给学生有关的材料。三是转移。将能带来心理障碍的归因引导为外部的归因。归因训练的方式多 种多样,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关键要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建立信心,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不致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对成功有一个良好的期待,以作进一步的努力。这样的归因会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使行为实践成功有效,从而提高自我效能信念。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充满期待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当学生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学生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如果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朝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学生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说明了这一点。学生的情感、观念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家长下意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在行动上表现出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成绩有了飞速的进步,朝着教师、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激励对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是由马丁·西格曼研究提出的,它是指对环境失去控制的一种信念,当一个人拥有这种信念时,他感到不能从环境中逃脱出来,便会放弃脱离环境的努力。如有的学生会说:“无论我如何努力,我也不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事实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屈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习得性无助”是后天形成的,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刚刚走进职业学校大门的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当前,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教育评价仍然偏低,偏见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家庭要经常扮演皮格马利翁的角色,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理解、相互支持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要给学生营造充满赞赏和信任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充满期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你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如果你不能取得学习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通过这些积极的反馈树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业成绩得到提高,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学业学习效能得到增强。
(六)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技能培养和训练
通过问卷及座谈会的调查中发现,少数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和激情,许多学生还担心自己将来找不到工作,而且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另外,通过与中职生的交流还发现,目前的在校中职生,所学专1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学业基本上是自愿选择的。尽管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但许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一般还较高。但由于传统偏见,社会上仍有少数人鄙视职业技术,这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的自尊心,以致动摇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因此,学校应结合中职生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未来工作的自信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学生(竞技场上展风采——电子工程部新生技能竞赛)
课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培训;二是由校团委分年级组织开展以专业特点为主的学生科技制作活动,专业基础素质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到基层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接触社会,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通过校内外义务维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实践渠道。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把课堂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同时技能实习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续,更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另外,通过各种实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在实习中了解职业环境,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最终通过实习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平时在实践训练中学习效能不高的学生,应有意识的关注他们的进步,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建立在他们那个层面的学习效能,切不可对他们的进步视而不见。
(七)调动情绪,榜样激励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经验,促使学生形成“我能行”的想法。言语说服本身的效果并不太好,但是结合榜样的示范就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能增强他向榜样学习的信心,从而通过自身努力促使成功。这一方法主要是根据个体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在学习效能形成中的作用而言的。就这一点而言,需特别注意的是,在为学生提供正面榜样时,这个榜样须是与其能力相当者。
首先,我们开展了“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采用现场参观,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过程,还不定期邀请成功的校友回来做报告、开讲座,利用他人的成功经验,给学生树立职业榜样,培养他们的学习效能,建立他行我也能行的信心。其次,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技能标兵,增强身边的榜样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技能实践过程中的榜样不一定是平时学习一贯优秀的学生,可以是对某个工序或操作有突出或独到见解的学生。树立榜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口头表扬、评选技能骨干、展示成功之作等等。
(八)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贝姆的自我意识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不是他们内部的原因引起,而是在相当程度上环境力量作用的结果,所有的行为都被环境“实际的”影响着。只是有时人们感到了环境的原因,有时却没有意识到。贝姆认为:持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以一种否定的方式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否定的自我觉式上行动。强调肯定的自我觉知比唠叨数落和否定的评价更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因而贝姆提出用一种肯定评价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与行为。根据贝姆的理论,为了学生学习效能健康高效地形成,教师应营造适当的教育环境,开展经常性的肯定评价,促成学习效能的形成,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个体的能力觉知受周围人(特别是重要他人)对其评价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给予及时的、立足于改善和提高的发展性反馈和评价;对获得成功、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注重学生个体的能力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 尤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的落后、行为的偏差、品德的缺陷,应给予宽容与帮助,营造积极的外部支持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能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是科学的指导思想,评价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进步,促使学生勤学苦练,而不是划分学生的等级;正面的评价对象应该是所有付出努力的学生,而不是少数优秀的学生;其次是科学的评价方法,老师必须摒弃“以结果论英雄”的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关注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把评价的内容从结果转移到学生的实训过程中的态度、自主性和动作要领的准确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掘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并予以肯定,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再次是科学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指标上,实现由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过渡到学业成绩与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能力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另外,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在各自的能力程度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努力——得到肯定——达到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地提高在专业技能学习中的学习效能。
(九)培养中职生学习效能的迁移能力,增强其职业自信
所谓自我效能的迁移就是个体能够产生一般自我效能。“特殊的自我效能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累会演变为一般自我效能,这种自我效能是指向某一类活动或领域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本质。特殊自我效能可以更好地预测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中个体的特定表现,而一般自我效能则可以对个体一般情况下的反应倾向做出普遍性预测。”自我效能一旦建立起来,就能趋向于迁移.迁移效果最可能发生在那些与某种自我效能的事物相类似的行为上。所以,学校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相似成功经验的强化,使效能感的迁移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从相似领域的迁移再向不同领域进行迁移,最终实现一般学习效能的提升。遭受挫折是中职学生学习效能较低的原因之一,中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是他们学习效能较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职业高中大约招收 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多数学生之所以选择上职高完全出于无奈,因此,职业学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必须增强学生的职业学习效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未来。
职业中学可以从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普通高校的就业情况相对照,强化学生的职业自信。同时,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制度、法规都倾向于发展职业教育,地方政府更是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说明职业教育应该拥有光明的前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应结合学习效能的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质,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长、中、近期生涯目标,并且确保目标具体、明确。合理的目标促使学生能够更接近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时,当学生设立了合理的目标或被赋予了合理的目标,就可能经历到实现目标的学习效能,从而做出尝试的承诺,积极参加他们认为会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其次,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如将职业测评的服务对象定位在低年级学生,使其在入学初就对自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而对于中、高 年级学生,教师应进行职业的个性化辅导和求职技巧的训练,通过正确的效能信息的输入,提高学生的职业学习效能。最后,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女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女性在当前的就业问题上处于弱势群体。其原因既有社会深层次因素,同时也有女性自身的因素。学习效能的水平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低于男生。经研究证明,女性职业选择范围狭小与女性较低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也正是较低的生涯学习效能阻碍了女性进入非传统的女性职业,阻碍了女性进行积极的生涯探索。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充分利用学生会的女生部以及每年的女生节多开展一些能充分展示女学生智慧与才能的活动,提高女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时,在生涯教育时给女学生提供若干个可选择 的同性别的“角色榜样” ,帮助她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帮助其对职业的现实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在求职中做到扬长避短。
(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在 15~18 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许多是初中阶段学习的失败者,失落感和自卑感严重。因此,对于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来说,必须寻求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特别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重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扭转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培养其对职业技能的兴趣和自信心,脚踏实地的进行技能训练和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课堂的轻松氛围和学生的高度参与配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 “知、情、意、行”各个环节,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展示、推销自己的机会,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改进其学习心理调适方法, 增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力和自强感,从而提升学习的效能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这一时期的个性特点、人际交往、情感纠纷、意志品质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为此我校开设了一些与学生学习心理有关的心理指导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学习心理方面:谈谈你的兴趣;意志力与成才;在学习中你会自我调控吗?考试失败怎么办;应试习惯与应试技巧;磨刀不误砍柴功。
情绪心理方面:笑一笑,十年少;紧张和放松;我健康吗;意志、认识、情感。个性心理方面:人间有爱;你心中的另一半;女性的自我保护。人际关系方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架起沟通的桥梁;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吸引;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社会交往的一般礼仪和原则。
自我意识方面:气质和性格;把握现在,超越自我;我的未来不是梦;自信与自卑;心理健康与习得性无助;学习效能与学习的成功;心理调适的一些技巧和技术。
意志品质方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人生的必修课;如何对待挫折;压力冲突。
十一、课题成果的应用
经两年多来的研究,依据研究的成果,我们课题组向校教学教研部门递交了《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之改革》的报告,得到学校批复同意实施。
十二、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学习效能研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推手,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如果在课题中也引入企业的参与,校企共办课程,则将更有声色,影响更为深远,学生更能体念企业的技能岗位要求,用人要求,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期望;如果在课程设置中能引进企业的理念、人才、共同编写教材,则教学更有针对性;如课在师资培养上、能实现校企教师、技师的交流培训,则课堂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有效果。校企合作,是国家着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各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所必须要走的路。校企合作可以缩短学生所学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和企业做到“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而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缺少企业人员的参与,是为本研究中的不足,我们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缺少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作用。今后应寻求、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为实现校企接轨而努力。
十三、研究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建议
学习效能研究,这为面向全体学生带来难度。有的教师观念难以转变,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不丰富,难以在“以赛促教”中发挥作用,或者说难以胜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少,我们需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尤其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的安排老师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理念更新培训,定期派送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授课培训,造就技能工匠型教师。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从影响自我效能水平的因素出发,提出以上培养、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与方法,希望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所启发,并且对中职生以后的行为选择、思维方式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三年来,课题研究对我们课题组来讲取得的成果是初步的,因为我们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有限,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深度也不够,还需要提高理论水平,在有些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验证、加以完善。参考文献:
[1]王霞,职校生学习效能培养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6 [2]杨媛,高职学生一般学习效能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刘丹,中职学生学习效能的调查分析[J]. [4]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
第三篇: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课题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校于2009年3月开展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实验。我们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在中心学校的支持下,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学期的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自我校申报“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校长唐文忠为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一位主抓教研的领导陈德琪为实验课题执行组长,柳生燕为教研组长,由柳生燕、杨金奎、田春明、陈德琪、唐文忠、靳娓娓等实验教师组成的实验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工作组要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同时还设立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校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求大家在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们在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
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陈德琪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捷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组织了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如:四年级唐文忠老师主讲的《小树加减法》一课,在教育局举办的连片教研活动中,为公开课。再如六年级陈德琪主讲的《初步代数》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代数式的意义、表示法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四、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一年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丰南区小学教研室统一命题,大新庄中心校组织的统考中,我校成绩名列第一,尤其是有关创新能力的命题,我校学生答的准确,有创新。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一年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一年来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
1、如有的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得到改变,因而只重视教法,不讲学法,更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仍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等不良的做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老师们在繁重地教学任务压力下,没有用心认真考虑课题研究这项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更新不好,懒于思考,不愿动笔,甚至说没有从科研工作中尝到甜头,所以积极性不高,学校也是迫于上级的压力,表面上搞课题研究,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对这项工作敷衍了事。
3、学校这块宣传不够,引领不好,从表面上看是替老师着想,觉得老师们本来压力很大了,对一个课题了解不深,很难拿出象样的材料,不想再过多增加老师的负担,所以能不用老师做的工作就不做,造成我校科研工作做的不扎实,缺少含金量。只是做了面上的工作,没有从深层思考。
4、我校年轻教师较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水平低,对课题研究知之甚少,即使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对课题研究有很大难处。
第四篇: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小学语文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最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教师主宰课堂,主客体错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能脱节,发展畸形;追求形式,教学缺少思维深度。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从金凤区各小学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唱读现象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践研究,努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程资源、组织形式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积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经验。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6)学习评价。a、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b、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c、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
1、组织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各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3年4月),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围绕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从以下几个专题研究。(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有效性(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的有效性(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性(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有效性(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明确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及主要问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六、预设的研究结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优秀论文集、典型教学案例集、制作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课堂教学竞赛、网上课例研究视屏。
第五篇:课题研究
新高考环境下如何借助趣味性活动促进学生勤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的应用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4]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学生没有形成学科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合理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2.研究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生物学科史的引导作用(外因),使学生真正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内因)。
(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该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此外本理论倡导的“发现学习”法认为,将原发现过程从教育角度进行再编制,成为学生可步步学习的途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了解问题的发现过程,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逐步形成一定的学科文化基础。本课题通过将高中生物教材上学科史进行再编制,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结构,形成文化基础,并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具体而言,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生物学科史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进行生物教材的二次开发,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形成文化基础而编写完成的校本教材,具体包括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生物学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故事三个方面。其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文化基础,并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近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2017年高考生物考纲中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其已经要求学生能够从形成生物学科人文基础上升到社会参与,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我们生物教师所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由于生物考纲的变化,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轻视教材上的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将当今社会上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直接灌输给学生。殊不知教材上的生物学科史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文化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力求自主发展,最终才能获得终生发展,达到社会参与。基于此,本课题研讨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生物学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故事,并编制成生物学科史,来进行生物课堂中的渗透教学,以期让学生在获得文化基础的基层上向上突破,通过自主发展并最终形成社会参与,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为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怎样编制科学实用的高中生物学科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编制适合学生使用的生物学科史。
2.如何应用高中生物学科史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渗透教学。3.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研究:制定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机制及细则,通过恰当的评价规范和促进教学,使生物学科史在生物课堂教学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选取各中学的高一年级各两个平行班和高二年级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的平行班保持正常教学,每周课时相同。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为教学蓝本展开教学,其中实验班开展生物学科史的渗透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方式教学,然后对两班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2.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在生物教学中的学科史应用研究等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五、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用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6月)(1)立项申报书(2)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2月)(1)召开开题报告会并撰写开题报告
(2)编制生物学科史,课题组成员分工编制(3)开展高中生物学科史课堂渗透教学
(4)完成“借助生物学科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评价体制建设,并对学生测试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5)撰写中期报告,分析问题,调整方案,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3.总结阶段(2019年3月——2019年10月)(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出一般模式
(2)组织填写结题报告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3)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本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以年富力强有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1人。其中潘志伟、杨庆平为市兼职教研员,程国胜、彭超、钱仁凯为校生物奥赛主教练,查丽为校生物学科组组长。全部人员在生物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2.资料准备:查阅有关生物学科史的各种文献资料。
3.科研手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在借鉴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
4.经费保障:获得立项后由学校在科研预算经费中支出,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正常运转,直到通过结题验收。
七、人员分工:
填写课题申报书、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潘志伟全程指导。
负责对巢湖二中、巢湖四中和烔炀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和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科文化基础的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反馈信息负责编制高中生物学科史,并进行教学中的渗透,积累教学案例。
“借助生物学科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评价体制建设。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起草开题报告。2.编制高中生物学科史。
3.研究生物学科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般模式的论文。4.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九、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课题组成员分布在高
一、高二和高三,对于程国胜、钱仁凯、彭超、潘志伟老师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生物教材和编制生物学科史。2.学校教学任务重,各类考试多,教师负担重,工作时间紧,可能对按时结题存在一定影响,本课题组尽量保证按时结题。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