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
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
防治碘缺乏病 健康教育材料
一、面向所有人群
(一)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乏碘而引起的疾病。
(二)碘缺乏危害在我国分布广泛、长期存在。
(三)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胎儿和婴幼儿的脑发育,造成不可恢复的智力损伤。
(四)碘缺乏危害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二、面向目标人群
(一)政府领导。
1.碘缺乏影响人口素质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国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3.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碘缺乏病防治策略必须长期坚持。
4.做好碘缺乏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
(二)医务人员。
1.碘缺乏是危害广大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国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3.食用碘盐是安全的。
(三)教师。
1.碘缺乏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2.本地区是缺碘地区。
3.要求学生向家长宣传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的有效方法。
(四)小学生。
1.缺碘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2.补碘的最好方法是食用碘盐。3.让家长购买和食用碘盐。
(五)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妇女。
1.宝宝的智力发育从怀孕开始,缺碘会导致智力残疾。2.缺碘易造成死产、早产、流产、先天畸形。
3.补碘的最好方法是食用碘盐。
(六)盐业生产、批发零售人员。
1.在缺碘地区擅自生产、批发、销售非碘食盐是违法行为。
2.国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3.生产、批发、销售合格碘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缺碘地区群众健康。
碘盐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碘元素在高温、潮湿环境,或遇到食醋等酸性物质,就很容易挥发掉,所以家庭在购买、保存和使用碘盐时应该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购买碘盐时,应到正规的商场、超市或碘盐零售定点单位购买,千万不要随意购买流动摊贩的私盐或无碘盐。
2、不要存放时间太长,随吃随买。
3、装入有盖的棕色玻璃瓶或瓷缸内,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炉火的地方。
4、炒菜、做汤待快熟出锅时放盐效果好。
5、不要用油炒碘盐。
6、腌制咸菜一定要用碘盐腌制,也不要淘洗碘盐。这样即使到了冬季,我们吃咸菜时,全家人也能吃到足够的碘。
沂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篇: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
健康管理部宣 防治碘缺乏病核心信息
来源: 卫生部网站
一、面向所有人群
(一)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乏碘而引起的疾病。
(二)碘缺乏危害在我国分布广泛、长期存在。
(三)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胎儿和婴幼儿的脑发育,造成不可恢复的智力损伤。
(四)碘缺乏危害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二、面向目标人群
(一)政府领导。
1.碘缺乏影响人口素质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国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3.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碘缺乏病防治策略必须长期坚持。
4.做好碘缺乏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
5.碘缺乏病病情和防治现状(各地添加本地区相关内容)。
(二)医务人员。
1.碘缺乏是危害广大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国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3.食用碘盐是安全的。
(三)教师。
1.碘缺乏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
2.本地区是缺碘地区。
3.要求学生向家长宣传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的有效方法。
(四)小学生。
1.缺碘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
2.补碘的最好方法是食用碘盐。
3.让家长购买和食用碘盐。
(五)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妇女。
1.宝宝的智力发育从怀孕开始,缺碘会导致智力残疾。
2.缺碘易造成死产、早产、流产、先天畸形。
3.补碘的最好方法是食用碘盐。
(六)盐业生产、批发零售人员。
1.在缺碘地区擅自生产、批发、销售非碘食盐是违法行为。
2.国家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3.生产、批发、销售合格碘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缺碘地区群众健康。
第三篇:碘缺乏病防治科普知识
碘缺乏病防治科普知识
1、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这一。碘缺乏病最大的危害是对儿童造成智力损害。研究表明,生活在碘缺乏病病区的儿童较非病区儿童平均智商低10—15个百分点。
2、碘缺乏病的主要危害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病。
损害儿童大脑神经发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儿童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严重碘缺乏会引发地方性克汀病,表现为聋、哑、呆、小、傻。导致正在母亲肚子里生长的胎儿死亡、畸形、聋哑或流产、早产。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3、人体为什么会缺碘
人体碘主要来源于食物,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土壤和水(不包括海水)中缺碘导致植物(粮食或蔬菜)、动物缺碘。最后人类吃了含碘低的植物和肉类,造成碘摄入不足,自然环境缺碘实际上是指土壤和水碘不足。自然环境一旦有碘缺乏将会长期存在下去,而不能自行改变。
4、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防治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是食盐加碘。
5、如何保管和食用碘盐
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棕色遮光的瓶或陶瓷罐并有盖。
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吸潮,远离灶台避免高温影响。
存放时间不宜过长,随用随买。
为了避免碘的丢失,炒菜、煮汤时应在出锅时再加碘盐。
第四篇:防治碘缺乏病宣传单
防治碘缺乏病宣传单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病是人体由于摄入碘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疾病和障碍的总称,它不是单一的一个病。缺碘到底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取决于人体什么时期缺碘及缺碘的严重程度。
为什么说确保孕妇、哺乳期妇女、0-2岁婴幼儿的碘营养最重要? 孕妇缺碘将影响胎儿发育,可导致死胎、流产、先天畸形。胎儿及出生后0-2岁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碘营养不良,脑发育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智力低下,呆傻、聋哑、瘫痪。轻的也可能使智力发育达不到最佳状态。缺碘最大危害是对下一代智力的损伤。因此,保障孕妇、哺乳期妇女、0-2岁婴幼儿的碘营养充足最为重要。
为什么说吃加碘盐可以防止碘缺乏病?
由于外环境缺碘,人类需要长期适量补碘,而人类每天要吃适量的盐,所以食盐加碘是补碘的最好方法,食用加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方便、最有效、最经济、最广泛、最根本的措施。
碘的摄入量安全范围有多大?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考虑到发达国家的碘营养水平,一般认为每人每天摄入量在100-800微克这个范围内都是安全的。
居民食用加碘盐后碘性甲亢病人是否会增多?
近年来,有些临床医生发现医院看病的病人中,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多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认为,这些甲亢患者并非都是碘性甲亢,碘性甲亢只占很少部分。全民食盐加碘实施后1-5年内碘性甲亢的发病率增高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它最终会下降到食盐加碘以前的水平。哪些人不宜吃碘盐?哪里能买到非碘盐?
甲亢患者、甲状腺炎症患者等极少数人不宜食用碘盐。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也不宜吃碘盐。
什么食物富含碘?
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含碘丰富,陆地食品则以蛋、奶含碘量最高。加碘食盐的存放办法(1)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棕色遮光的瓶或陶瓷罐并有盖。(2)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炉火处,避免潮湿、日晒和受高温影响。
(3)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应随用随买,适当储备。
掌握做菜时应在什么时间放碘盐
为防止碘丢失,在炒菜做饭时应注意:(1)不能用水淘洗。(2)炒菜和煮汤时,不宜过早放盐,要等汤、菜快熟时再放,以免碘受热而挥发。(3)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要放在油锅里煎炸。
第五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事碘缺乏病(IDD)?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种的水和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的碘含量偏低,使机体内碘含量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身体发育障碍等。
二、碘缺乏病的表现和危害?
碘缺乏病是人体缺碘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产生一系列病态的总称,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
1、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
2、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3、严重缺碘可导致地方性克汀病,这主要是因为胎儿期和婴儿期严重缺碘,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现特殊丑陋面容。
4、孕妇严重缺碘可导致早产、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儿、先天聋哑儿等。
5、缺碘严重时,虽未出现典型克汀病的症状,但仍有智力低下或发育滞后,即所谓的亚克汀病。
6、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损害是严重而多方面的,对社会尤其是对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实际上碘缺乏病对人类危害是全球性的。
三、严重缺碘导致智力缺陷的严重程度?
缺碘的最大危害是造成智力缺陷。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克汀病人的智力缺陷。
四、如何纠正缺碘?
吃合格碘盐,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容易推广,而且符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只要每天坚持食用合格的碘盐,及可满足人体对碘的需求。
五、如何购买和保管碘盐?
家庭食盐要到专营的定点销售点购买,购买盐业公司专营经销,并有专门注册商,“食用碘盐保护儿童智力”绿色图案、碘盐防伪标志的小包装含点食用盐,也可按需购买多品种碘盐,千万不要随意购买私盐,劣质盐,更不能用工业盐,非碘盐充作食用盐。碘遇高温、潮湿环境或遇到醋等酸性物质容易挥发,所以要随吃购买,摇摇长期存放,要注意防热、防潮,用有盖得棕色玻璃瓶、瓷缸盛放碘盐,或原包装袋系口,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炉火。
六、哪类特殊人群需要补碘?
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